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共11篇)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2、诵读古代诗词,经典美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指导教师:七年级语文教师

四、招募组员:通过在七年级学生中宣传、动员,自愿报名,教师平衡各班人数,确定兴趣小组成员名单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篇2

一.“经验”是否应该补注

【原文】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 (周苏珊《第一次真好》)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验”的注释有两条: (1) 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2) 同“经历” (1) (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体验) 。明显注释 (1) 属于大众心理, 如此“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就动宾搭配不当了。注释 (2) 虽不合大众心理, 但就全文内容而言, 它就是“经历和体验”的意思。这种意义罕见的词语, 如果不补注, 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

二.真的“毫无疑问”吗

【原文】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 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 而蝈蝈则相反, 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 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法布尔《绿色蝈蝈》, 黄亚治译)

众所周知, “毫无疑问”就是一点疑问也没有, 用在这里有悖常理。为了说明绿色蝈蝈的捕食技能, 文中先拿体型很大的鹰追捕体型很小的云雀作比较, 云雀的命运当然“毫无疑问”;但说到绿色蝈蝈“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 按常理, 其结果理所当然是绿色蝈蝈被蝉捕获, 而这又与“蝉没有武器, 只能哀鸣踢蹬”的结局相违背。此处是否将“出人意料”误译成了“毫无疑问”?

三.该谁“妒忌”谁

【原文】我扔入一片梨, 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 出于妒忌, 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法布尔《绿色蝈蝈》, 黄亚治译)

妒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占有了梨片的那只蝈蝈的境遇要好, 它怎么会忌妒“来咬这块美味”的蝈蝈呢?我认为, 改“忌妒”为“愤怒”更符合这只占有梨片的蝈蝈的心态。

四.是“他们”而不是“他”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 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 他们白天全有工作, 要他熬夜, 是不合情理的。” (鲁迅《社戏》)

如果是“要他熬夜”, “他”指代谁?上下文不但没有交代, 相反这一分句的前面是“他们白天全有工作”, 看来这里的“他”确实是应改为“他们”。我对照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里面也是这样写的。这并非编者的失误, 而是鲁迅先生的笔误。

五.“有几点火”通而不妥

“他们换了四回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鲁迅《社戏》)

“歌吹”属于听觉范畴, 可以与“听到”搭配;“几点火”则属于视觉范畴, 与“听到”不能搭配。而“还有几点火”又是不可删去的, 否则“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便没有着落了。因此要在“还”与“有”之间加上“仿佛看到”或者“望见”, 如此就通而且妥了。

六.语序需调整

“有一次, 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 很活泼, 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 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郑振铎《猫》)

浅谈七年级语文教学 篇3

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如果不充分或是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教师应踏踏实实备课,认认真真钻研教材与教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讲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如果备课充分,讲课时就会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特别认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需要一个较长而反复的过程。为此,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为了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每位学生都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周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并写出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哪怕写几个字也要坚持;还要经常举行一些知识性的比赛,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增加了乐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如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都应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他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人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长沙七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篇4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含哲理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篇5

【赏析】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夜雨寄北》

【赏析一】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

美好事物的象征的意味。在惋惜与欣慰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小时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边得一片虚无。

“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小园落英缤纷的小路上,词人独自徘徊着,沉思着,像是要对所见所感所思来一番反省与思索。这是词人在惋惜,欣慰,怅惘只余独自的沉思。上下片混然天成,不带一分雕琢的痕迹。

本词情,景,思融合一体,景中见情,情中见理。常读常新!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译文: 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只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的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下句一个“赚”字,一个“错”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不是吗?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峦,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越面前,拦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又陷入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不令人扫兴得很吗?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如梦令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这首词历来有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

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但诸多前人从词的韵味和风格来看,一致公认为李易安的作品。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语文美文摘抄加赏析 篇6

张爱玲《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赏析:

张爱玲的文字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沈从文《边城》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赏析: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篇7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七年级,书写

学生从六年级升入到初中学习,由于学习课程的加重,学习科目繁多,许多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总认为数理化英等科目重要,需要做大量的练习,而忽视了对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认为语文学习很简单。这种认识,从思想上来说是非常肤浅的,根本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学习方法上讲也是不足取的,没有良好的习惯养成,直接影响每次的语文考试成绩,到高三语文总复习也很难通过补习来提升中考语文成绩的。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初中语文学习必须在七年级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以后中考成功的一半。

一、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整洁

对于书写习惯较差的学生,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认真书写,每天要求练习硬笔字帖,用钢笔在字模上进行认真描摹。教师要求练字的同时,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书法比赛,利用黑板报、张贴栏等形式进行张贴,同学之间相互评比,相互学习,激发学生练习书写的兴趣。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能够静心养气,克服浮躁不安的心态,在书写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明确告诉学生,书写一笔好字,在中考时语文成绩一定会多得分的,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将书写规范进行到底。

二、培养学生动手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在七年级学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规定,每一位学生必须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最好再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每一篇新课学习前,有一些字、词、成语必须由学生动手查字音、意义以及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在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短文时,学生应该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一查一些不理解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对个别多义词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语境义。在不断查字词典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会增加一些课本外的新知识。

三、逐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量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一定要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在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唯分数化的前提下,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功利化,导致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被视作不务正业。从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阅读量很有限,仅停留在上小学时的童话时代,文学素养的匮乏令人吃惊,所以七年级语文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一定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如鲁迅的《阿Q正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等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利用作文课可以进行推介作品的展示,读书心得交流总结等活动,督促、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习惯

七年级学生是身体快速生长期,不定性,课业量大,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总抱怨课程太多,学习非常紧张,有些同学因此而辍学。在每周学习结束时,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影视作品来帮助学生减压,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如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等中外优秀影片,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外古今优美的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等。这些经典的电影、音乐作品,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芬芳,促使学生审美兴趣逐步增长,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五、思辨习惯的培养也是七年级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好动活跃的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快,但缺乏静心思考的习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需要七年级语文教师利用作文课时,针对一些敏感的话题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研讨,形成统一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困惑、挫折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躁动的青春心理期。

七年级与小学语文衔接教学管见 篇8

关键词:七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中国分类号:G623.2

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教育成果。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对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学习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能否与七年级的语文教育有效衔接起来,关系到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能否顺利的接受初中语文学习的教学过程,并且持续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七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学习方法,有重点的区分小学语文教学与七年级语文教学之间的同异点,为进一步激发七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通过论述小学语文教育与七年级语文教学之间的异同,进一步阐述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从小学语文学习过渡到七年级语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年级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

1、小学高年级语文与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差别。

七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从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字词教学等全方面都高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例如在字词方面,小学高年级要求学生对掌握字词的生疏程度要求较高,但是过渡到七年级语文教学除了要认识字词,还要求能够掌握字词的一种或者两种含义,并能够熟练的运用成语、俗语等进行写作,理解它们在文章中所指的更深层含义。而在阅读教学方面,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能够通读全文,而是在七年级开始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和看法,并且分清楚虚构的文章和写实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年级语文教学之间相比较,对于学生掌握的程度要求更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小学高年级语文与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风格之间的差别。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七年级学生之间虽然年龄只相差了两三年,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之间都有较大的区别,语文教师想要适应这种区别,必须对于教学风格有所转变。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学生还习惯于一种中规中矩的学习,语文教师说得多,学生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专心的聆听教师的传授。但是七年级的学生逐渐已经建立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在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时候开始学会思考,针对这样的问题显然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思路需要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风格有所差别。

二、如何从小学语文教学向七年级语文教学转变

1、培养学生系统科学记录学习笔记。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记录笔记,而不是从小学七年级才开始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当天学习的新的学习点,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提供复习的思路。但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还有很多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教学观念,还仅限于指挥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端正坐好、认真听讲。而到七年级开始,语文教师才开始在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坐好课堂笔记,利用笔记做好课后的习题以及新课文的预习过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没有学会记录学习笔记的同时还不能够学会有问题课后问的好习惯,一有疑问课堂上立马就想起了“嗡嗡”的讨论声,这对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建立也是不利的。而七年级学生如果能够在小学高年级就学会做好课堂笔记,那么就能够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课上和课后的问题结合起来,更好的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约束。

2、正确的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朗读、默读和精读。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利用朗读的模式让学生熟悉课文,这样虽然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有一定约束性和强制性,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课文,但是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高年级向七年级语文学习过渡期间,可以进一步有意识的让学生培养默读和精读的能力。七年级语文老师不仅要像小学语文老师一样通过阅读保持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要有责任保护甚至鼓励学生通过默读和精读来保持自己的学习好奇心。默读和精读能够减少朗读在课堂上使用的时间,这样七年级学生通过在预习时、课堂上的阅读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向语文老师多提问,提好问,从而达到学到实处的作用。对于七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和精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观点强加于学生更加有效。

对于学生从小学向七年级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学和小学语文的学习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只是在教学细节和教学重点方面有所差别。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挑起过度教学的重担,使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更好的传承,时我们的母语教学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科学、取得更加优秀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财经.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04)

2、 洪宗礼. 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续)[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03)

3、吴海涛,吴勇. 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过程中的研究行为——以商务印书馆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 2008(01)

4、《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丛书》编委会编著,臧爱珍主编.中小学教学参考书调查問卷分析[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篇9

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吃晚饭时就想考考儿子。我问他:“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

儿子顿了顿问:“当时天黑了吗?”

我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

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

儿子说得有点道理,我只好说天没有黑。

“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

我有点儿不耐烦了: “这有关系吗?”

“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我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是个杂技演员吗?”

我简直有点恼火了:“也有关系啊?”

儿子不紧不慢地说:“当然,如果她是个杂技演员,那么她可能是用两手在沙滩上行走,沙滩上只有手印,没有脚印。”

我强压怒火尽量克制自己说: “她不是杂技演员。”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是她在水中走„„”

没等儿子说完,我便忍无可忍地喊道:“她没有在水中走!”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她是倒退着走,脚印在她的前面,而身后没有脚印。”儿子终于说出了标准答案。

七年级语文美文赏析 篇10

一、观沧海

⒈这首诗以“ 观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2分)('10岳阳市)

⒉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1分)('07南京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

⒊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10岳阳市)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⒋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07南京市)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次北固山下

诗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11滨州市)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⒈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10遵义市)

“生”、“入”

⒉“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07河南省)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08柳州市、北海市)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07河南省)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11滨州市)思念故乡。

⒊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0遵义市)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选择题

⒈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08资阳市)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⒉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8柳州市、北海市)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三、钱塘湖春行

⒈这首诗的作者是 白居易,诗中他最迷恋“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一景致。(1分)('11承德市)

⒉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07黄冈市)

⒊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04河南省试点市)

⒋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爱(最爱)。(2分)('07河南省,'11日照市)

⒌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1分)('10红河州)⒍这首诗描写了西湖 早春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喜悦 的感情。(2分)('08襄樊市)

⒎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9凉山州)

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1承德市)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诗句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⒈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11承德市)

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⒉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07黄冈市)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11日照市)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⒋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07河南省)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这样的感觉?(2分)('08襄樊市)

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09凉山州)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4河南省试点市)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选择题

⒈请选择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C)(2分)('10红河州)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09凉山州)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四、天净沙〃秋思

⒈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孤寂愁苦(悲伤)的情绪。(2分)('08梅州市)

⒉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10南充市)深秋晚景图

⒊“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08梅州市)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⒋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分)('09成都市)

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⑵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⑶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指出的特点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⒌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南充市)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⒍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09成都市)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⒈同是写秋,两位作者[《秋词》刘禹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10盐城市)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10盐城市)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⒊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8乌兰察布市)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浅谈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一、前言

作为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小说阅读教学的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小说教学是学生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个人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高度,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所以,学生阅读素质的提高和他们个体生命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小说就像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里面有丰富的大千世界,它用丰富的词汇连缀成曲折生动的故事,为我们传承文化,展示时代气息。这样的作品是初中生积累个人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源头活水。小说是语言与思想共生的艺术,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学习,至少从课堂上接触的文章中,学生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去领略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到文史哲人的气息,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领略言语世界的奥秘,从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小说这种大容量的文学样式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不论是华美丰富的还是质朴简单的艺术手法,都为读者呈现出百态的人物、千状的社会。不论是用那种创作手法,作者都力图接近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历史,表现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感受得到共鸣。因此,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会从艺术的真实中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学生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适当指导。目前,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以及提升语文知识素养,身负重任。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性。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具有泛政治化、泛虚构化以及泛文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将小说单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读物,也不能当作一种愉悦感官的通俗读物,更不能当成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通常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无法走进小说,感受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解读小说的创造性。致使学生无法发散思维,学生自然感到兴趣缺乏。

3、学生阅读学习娱乐性、功利性明显。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非常敏感,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市面上的畅销读物,偏重于休闲娱乐性,一些青春文学、校园文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作品的写作模式和情节程式化严重,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较多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大大减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能力。

四、初中小说阅读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满堂灌”。教师不应该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在小说阅读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和氛围,而审美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挥。任何学习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语文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前提。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领和点拨,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2、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基于小说的特殊性,其对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在教材中选取的小说文章,具有完美的艺术传达性和深刻的价值内涵,最适合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可以通过集体阅读或自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初步阅读,形成一个粗略的第一感知印象;随后教师借以这个首要的触发点,让学生主动体会小说中呈现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小说艺术的探索中,提高分析能力。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能够让学生内心中固有的美学理念得到洗礼和创造,并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和小说相对统一的审美因素以及审美交汇点。

3、进行讨论,让课堂回归学生。老师讲授的道理对论文解读是有效的,可学生对课外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认可度是有限的,同一篇小说在老师和学生看来是不一样的,老师看到的是整体,学生看到的是部分,让课堂回归学生,让他们讨论交流,把零碎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小说的精髓、表达力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学生对这篇深刻的小说理解起来一定是困难的,所以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重要,同时学生的消化更重要,好的教学是让学生思路清晰,认识某一个道理,并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身边的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以点到面、以小见大,才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作者那个年代,却可以感受现在的时代,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问题,将课本带到现实,这样就高于教学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便在于此。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说阅读教学,主体不仅是教师,学生的地位也是同等的。因此,在配合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学生需从自身出发,充分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万变不离其宗,一篇完整的小说,总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只要充分掌握这三个方面,把握文章的主题可行性非常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大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作文中遣词造句的能力必定能得到提升,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可深切体会,多读多看,文章的主旨自然就会展现在眼前。此外,学生还需多多进行課外阅读,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辅助阅读。学习不仅在课堂内,还在课堂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中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实施策略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4(09):88-89.

[2] 赵卓青.在阅读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谈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传承[J].语文学习.2015(02):115-116.

[3] 马雅玲.小说应该教什么?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60-62.

上一篇:神游要怎么造句下一篇:经典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