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追求的人生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有追求的人生

充满魅力的人生追求

20年前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岗女工,20年后一跃成为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她的创业历程令人敬佩而感动,她的真诚付出令人感慨,她的奉献与成功诠释了时代发展的波澜壮阔与魅力人生不悔的追求。她就是辽阳荣昌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丽华。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不忘关注百姓生活、关注民生,经常深入生活,了解百姓的心声,收集百姓的意见和建议,为百姓维权。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她在复杂的市场关系中游刃有余,展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良好品德和管理能力,为人们所赞赏,为职工所信赖。

从事企业经营近20年来,她以求真务实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坚持“以人为本、以诚立信”的企业理念,使得企业稳步发展。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她所深爱的事业,成为令人瞩目的创业明星。

正是凭着她非凡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不仅为企业承揽了可观的施工任务,而且留住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骨干,让他们从经济上得到实惠,在情感上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她带领职工以创业带动就业,每年都为社会解决近千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200多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她曾先后获得“辽宁省安装行业优秀企业家”、“辽阳市安装行业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她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光与热。

她及其领导的公司始终致力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设备安装等配套服务。凭着一股敢搏敢闯的劲头和过硬的业务,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很快成为业内的龙头企业,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经过努力,探索出新时期发展民营企业的新思路,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受到了辽阳市住建委等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使其思想上更加成熟,驾驭企业的能力更强,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获得了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优胜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辽宁省安装行业协会先进安装企业”、辽阳市工商局“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她坚持密切联系职工,在生活上关心职工、善待职工,对职工嘘寒问暖,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企业的关怀、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想方设法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工作上敢搏善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施工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成为全省瞩目的优秀企业。

作者:伟东

第2篇:“理想信念,是我人生的追求”

我不过是一个“叙述者”

蓝天:王老,的《征战死亡之海》被喻为“一部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壮丽史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认真读过这本书,确实写得很感人。所以,首先想请您聊聊这本书,好吗?

王涛:这本书出版以来,大家反映比较好,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部兼具存史、资政、育人三项功能,原创性的、有可读性的书。也有的同志说这本书是“原汁原味”的客观陈述,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理念和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英雄情结。这些都是对这本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作者的鼓励。我经常翻一翻,看一看。每次读,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是晚年的一种幸福。

可以说,写这部书,是在另一个“勘探战场”上奋力挖掘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石油战线是中国精神的一座“富矿”,作为民族精神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诞生在五六十年代那场改变中国贫油落后面貌的大庆石油会战。有的同志则认为,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塔里木石油会战,可以说就是大庆会战和大庆精神的现代版,我认同这一看法。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难度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是少见的,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中国第四大油气田,显示了中国石油人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我感到非常自豪。

最近阅读20多名同志写来的读后感,感到大家对书中描写的情景和意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的同志一口气看了下来,把书中提到的324个人物(1218次)都作了详细的统计。有的同志个别章节读了五六遍,当读到刘骥同志义无反顾、舍去自我,坚守大漠,最后连骨灰都埋在沙漠的故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一位同志写道: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找油的艰难和石油人的苦与乐,可以看到石油人如何像等待自己孩子出生那样,在每口探井打开闸门时的紧张、激动和欢乐,生动地表现出石油人总是闻油而喜、闻油而动、闻油而泣……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集体创作,许多鲜活动人的事例都是参加会战的同志提供的,我不过是一个“叙述者”,向大家讲述着石油人的故事,传递着“正能量”。我觉得有一位评论家说得很深刻: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完全限定在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记忆之中,而是很丰富地涉及到这次伟大石油开发活动的方方面面的所有关键地方和很多传奇般的征战现场。这一切,都有力地说明,作者因为和这个壮丽事业的特殊紧密联系而可以成为一个权威的全景叙述和记录者,从而通过自己的回忆描述出这个人类伟大开发创造的奇迹存在。这种将个人的经历恰当地融汇进重大的人类历史事件,将回忆和记录巧妙地书写成一场中国人民伟大开拓事件真实珍贵内容记录的品质,正是这部作品重要、奇特和珍贵的特质所在。这种真实生动记录在‘死亡之海’威武豪壮的征战情形,其史诗的表现,对于中国,乃至人类的历史,都会是个性厚重的书写笔墨。” 我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普通石油人的点点滴滴,表达对献出生命的战友深切怀念,对同甘共苦的战友和同志们的感激和崇敬。石油人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壮举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石油情结:金钱买不到、时光抹不掉、

岁月冲刷不掉

蓝天:您说,“塔里木,是我终身奋斗的热土。”这句话概括了很多的内涵。有您在那里奋斗、创业、开拓的一系列足印,更有您虽然已不在一线奋战,但仍无时不在关注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浓浓情结。我体会,您这句话是动了感情的。

王涛:是的。作为一名石油老兵,我感到人生有一种东西,金钱买不到,时光的流逝抹不掉,岁月的风雨更冲刷不掉,这就是石油人的石油情结。这种石油情结是阳光的、甜蜜的、幸福的,只要你一踏上油田的土地,接触石油人,这种情结就使你充满了激情,给你带来无限的希望,增添无穷的力量。我感到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石油人是充满豪壮之气的,是充满勃勃生气的,是充满凛然正气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立志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学石油,干石油,干了一辈子石油。这不是我一个人才这样,在我国石油界不乏这样的老同志: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在为石油事业奉献。可以说,在我国石油这块土地上,老一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年人“年益壮,志益大”;小青年“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

石油事业是探索地下奥秘,开发地下宝藏的事业。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总得要有物质,而许多物质来自地下的资源,我们石油工作者正是国家地下资源的发掘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遍祖国的高山野岭,走遍祖国的荒滩湖海,在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在前人没有发现的领域,把沉睡亿万年的油气资源开发出来,变为造福人民的物质财富。

石油工业又是充满艰难、充满乐趣、充满幸福的事业。为了敲开地下的大门,唤醒沉睡的大地,作为一个石油工作者,就要经得起风雪严寒,经得起高温酷暑,敢于长期与恶劣环境搏斗,善于与地下复杂情况作斗争。我们尽管住的是帐篷,工作在野外,但生活总是那么有意义,有乐趣。搞勘探的,每天都有新期待,每天都有新进展。期待一旦实现,验证了自己的理论,就是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候。当你进入一个新区的时候,往往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一片没有足迹的土地;当你研究地震资料发现了大的构造,给你带来的是鼓舞,是希望,是追求;当你部署一口探井发现了油气层,给你带来的是快乐,是欢欣;当你离开这里又去开辟新领域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井架林立,一口口油井,一座座集油站,一个崭新的石油基地拔地而起,你每天都会听到新的消息,给你带来新的希望;当你看到城市用上清洁能源而使天变蓝,水变绿,千家万户用上了天然气为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时候,你会感到无比得意和幸福,生活无比的充实。因此,我常想:石油对于一个搞油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我们生命的全部。那黑色的液体就像血管里的血液,没有它在流淌,也许生命就会枯竭!

塔里木油田从诞生那天起,我是看着她成长壮大起来的。它走过了非常坎坷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与辉煌。我作为石油战线的一名老兵,这些年来虽然身在北京,但我的心一半却留在了塔里木。这是每一个在塔里木奋战过的石油老兵都有的石油情结。

曾两次见到毛主席

志明:记得您说过,您17岁那年把名字由“金亭”改成了“涛”。当时改名有什么特殊的缘由吗?

王涛:这得从我小时候说起。九一八事变那一年,我出生在吉林一个煤矿上,从小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满洲国”无国无家的屈辱和苦难。后来因生活所迫跟父母逃难到黑龙江乡下。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为我们兄妹起的名字依次为:金山、金亭、金镛、金铠、金兰。寓意家里有金山,金山上耸立着一座金亭,金亭上悬挂着一个金镛,金镛下放着一个金铠,金铠旁放着一个金兰……然而,这些也只能是画饼充饥。残酷的现实使我从小就认识到“贫穷就得挨饿,落后就得挨打”的道理。于是,我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1948年,我17岁那年考入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在填写入学登记表时,我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波涛的“涛”——王涛,希望自己这一滴从家乡大山里淌出来的“水”能流入祖国的江河,汇成滚滚的波涛,推动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是适应解放后广大农村和城市中小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学校不仅组织我们学习科学和文化,而且学习政治,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并结合当时在东北进行的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的形势对我们进行阶级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忆苦活动,这些学习使我的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我于1948年2月入团,194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学校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先后被选为全校模范学生和模范团员、校学生会主席、哈尔滨市特等模范团员。我从入党这一天起就下定决心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人生哲学,一切听从党召唤,再无二心。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共同的信念,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祖国和人民真心实意的爱。记得1952年,我参加全国高考选择志愿时,开始想报考清华电机专业。在当时,我想要振兴国家,要发展工业,电机最先进,之后了解到,电机靠机械,机械靠冶金,冶金靠采矿,采矿靠地质,一路推论下来,于是就进入了长春地质学院。留学苏联时,开始被分配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后来又来到莫斯科石油学院。为什么?祖国需要石油,贫油的帽子紧咒在刚站立不久的中国人的头上,那是什么样的滋味?所以追根溯源,我又在石油学院勘探、钻井、开发、炼制、机械、运输等诸多专业中,义无反顾地选择地石油质勘探。搞石油地质勘探,就是为祖国寻找更多油气资源,献身石油事业成为了我终生的志向。

1949年,行知师范学校师生党员合影。三排左一为王涛

志明:您在青年时代能够两次见到毛主席,特别是作为留学生在莫斯科聆听毛主席的讲话,真是太幸福了,真让我们羡慕,也令我们为之鼓舞。请谈谈当时的情况和您的心情,也让我们再次分享您的幸福。

王涛: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49年4月,我在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学习时被松江省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香山接见了部分代表。那天,我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当毛主席走到我的面前时。我仰头看着高大魁伟的毛主席,情不自禁满嗓子喊了一句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望了我一眼,那慈祥的目光,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毛主席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和出席世界各国共产党首脑会议。这是毛主席一生中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访问。记得那是个星期天,莫斯科显得格外宁静。我们很早就从四面八方奔赴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礼堂,几千名留学生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走廊、过道都站满了人。下午6时,毛主席、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同志在刘晓大使陪同下,从后面登上主席台,顿时全场沸腾了,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挥动着双手,高呼“毛主席,您好!”“毛主席万岁!”毛主席高声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还问大家“你们谁会游泳呀?”我们齐声回答: “我会!”“我会!”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毛主席说:游泳是锻炼人、锻炼身体的好方法,要在全国推广,把国内江河湖海中一切能游泳的地方都开辟成游泳场,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去游泳!

毛主席还说:“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些教导都成为我们一生的动力和工作学习的准则。

我是地质系党龄比较长的党员,先后担任了系党支部委员和党支部书记,还被选为莫斯科石油学院外国学生联合会中国留学生代表,所以有更多机会参加社会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选派留学生和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心。亲自审核派遣留学生的方针、计划,向留学生做报告,听取留学生情况的汇报。我觉得他们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我们。记得周总理讲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他说: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你们的一言一行都联系着国格,要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他甚至说到俄国朋友都喜欢喝酒。如果你们喝酒只能喝1/3,不能失态。这也成了我们生活的一条准则。

志明:我曾经在古勃金石油大学(即原来的莫斯科石油学院)的校史陈列馆里看见您的照片,记载着您当年在莫斯科学习时所有课程的成绩几乎全是5分,取得这样的成绩就连古勃金石油大学都觉得是全校的骄傲,我们现在的留学生为有您这样的学长而骄傲,也把您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王涛:1959年7月,根据国家派遣学习“高、尖、精、缺”专业的留学生的有关精神。组织上决定在应届留苏毕业生中选拔部分最优秀学生,留在苏联做研究生继续深造。当时在上千名留苏学生中共选拔了29名,我是其中之一。我在5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在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7门主修课除第一学期一门投影几何与制图课程得了4分外,其余都是5分。

成绩只是评判的标准之一,我认为更为主要的是学到真本事。这一时期,我的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了。围绕着搞清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如何找油这个核心问题,开始了新的攻坚战。我从地质的构造史、沉积史、油藏史入手,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研究地壳运动的特点和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的内在联系。掌握油气生成的条件和分布规律,不断深化对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分布规律的认识。我运用地壳波状震荡理论,从事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地质规律的研究。研究生论文题目是《苏联东北前高加索地区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为了完成这一题目,共收集整理了这个地区15个油气田的实际资料,对整个地区地质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总结了这里的地壳运动的特点,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转移以及油气聚集带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对各种油气藏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勘探标志。论文得到了科学导师阿·阿·巴基洛夫教授的高度评价,并经在莫斯科石油学院最高学术委员会答辩,被苏联高教部授予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我想对年轻留学生说的是,我认为在研究科学与理论问题时哲学思维非常重要。我研读了100本哲学和政治方面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我研究地质的构造史、沉积史、油藏史,以及整个环境变化与影响的思想武器。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传授过一个观点,他说:“作为一个勘探地质学家,证实哪个地方有油是容易的,你要否定哪个地区没有油就要慎重。” 这句话被我后来的实践所证实。回国工作后,我之所以在油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技术研究领域有独到的理论建树和著述,并在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预测,盆地内含油气带评价与油气田的勘探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都得益于这一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蓝天:现在,您以80岁的高龄仍然在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智慧。可以说,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石油工业。是什么使您能如此不懈地坚持?

王涛:我从苏联回国后,50年来,已与祖国的石油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这个事业,珍惜这个事业,全心全意地为祖国石油事业的繁荣昌盛奋斗,在思想感情上离不开石油事业,特别是退休以后我精神上最大的快乐仍然是为石油做些贡献,是这些给了我取之不竭的工作动力,赋予了我永不衰败的智慧源泉,把我的工作生命拉长了。

我还有三个梦想

蓝天:一个一生都在奋斗的人,肯定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换句话说,梦想是一个人前行的动力。从您的人生经历,我相信您是个有梦想并且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虽然您已经因年龄与身体的原因,不能再奋斗在石油工业的第一线,但是梦想依然在您心中,依然支撑着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王老,我想知道,您接下来还想做些什么?

王涛:我还有三个梦想:一个是继续参与“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勘探方向”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把它叫做“90工程”,也就是说,我将干到90岁,争取在2020年前后塔里木整体建成 “另一个大庆”(包括在当地作业的所有公司的油气产量)。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个梦想就是我要和我的秘书(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合作再写一部关于中国石油走出去创业历程的书,把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大家,为“存史、资政、育人”做贡献。

第三个梦想就是择优培养人才。今后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

志明:前两个梦想,您一直都在努力着。培养人才方面,其实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而且现在明显更用心了。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事情好吗?

王涛:关于人才培养,我曾经常和我的大学同学、中国石油大学原校长、人民教育家张一伟教授讨论这个问题,他说“什么都可以引进,唯有国民素质是不能引进的” ,这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钱学森之问”一样都令我刻骨铭心。

我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比发现一个油田还重要。1988年石油部改总公司时,我坚持了企业办学方向,把人事司和教育司合并起来,指示人教局着眼于21世纪制定培养人才规划。提出“从大学开始,就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使用人才的跟踪考核、跟踪培养系统”。为了加强石油院校工作,首先从改善教职工地位和待遇入手,当时我了解到同一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到石油院校和石油企业的工资差别要低一到二级,如此大的差别使大家不愿意去学校工作,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在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就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纳入企业系列,同时增加了院校的基建投资和行政费用。我说:宁肯我总经理欠债,去讨饭,教育经费也不减。我不主张教师“下海”去赚钱,我鼓励他们“爬山”,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八五”以来,每年用于教育的费用均高于“七五”水平,在全国各行业中居第二位;1994年国家教委提出“211”工程后,我和党组同志研究,每年除预算外再向石油大学投资一个亿,一定要使石油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为深化石油高校改革,我们走产学研结合的育人之路。我们提出了三个联合(石化、石油、海洋三个总公司联合办学,石油高校之间联合办学,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联合办学);三个拓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服务对象和联合面);两个深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并倡议成立三大公司联合办学理事会,我出任理事长。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我尽量减少其他社会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到培养青年人才上来,先后指导5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优秀论文,他们都成长为石油战线的栋梁之才。2009年7月,我决定在石油大学教育基金会下面成立一个叫做“石油英才奖学金”的子基金,将个人积蓄和薪酬的一部分作为基金来源,主要目的是发现鼓励拔尖人才,跟踪培养,树立楷模。因为钱数不多,每年只奖励六名学生,其中两名博士研究生,两名硕士研究生和两名本科大学生。现在“石油英才奖”(已改成“创新人才奖”)已经评选4届,共评选出24名学生,该奖学金项目已经在中国石油大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学生参与申请热情很高,对学生的成长有较强的激励作用。我从他们身上仿佛也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我们的“梦之队”成员越来越壮大。

蓝天:您把年轻人才称作“梦之队”成员,可见您对他们抱有多大的期许。年轻意味着希望,也意味着未来。而每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不仅有个人的勤奋努力,更需要像您这样的“伯乐”的提点与帮助。从这点上讲,您让我充满敬意。

王涛:在2009年第一届“英才奖”获奖者中,有一位优秀的博士生叫能源,来自大庆。他父母都是石油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像父辈一样献身祖国石油事业,就给他起了这个响亮的名字。能源从小在偏远的油区长大,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熏陶下,小学和中学的各方面都很优秀,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填报高考录取志愿时,能源把石油大学填为第一志愿,并以优异的成绩被石油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录取。大学学习期间能源学习成绩优异、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受到校方一致好评,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第二年他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资格,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一批构造地质学博士。我建议他到西部条件艰苦又非常需要科研人才的塔里木油田去锻炼成长,他欣然进入塔里木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10月,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塔里木油田博士后出站答辩,被评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博士后,并获得科研资助。能源出站后,选择继续留在塔里木油田工作,他的优秀表现得到油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油田将他聘为构造室副主任,他不但承担起全盆地构造研究工作,而且还参加到国家、中石油股份公司等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工作,逐步成长为油田的科研骨干。面对着这些成绩,他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如果要是问我‘英才奖’给了我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这次获奖的经历给了我‘一个信念、两种力量和三种精神’。一个信念就是‘坚定地做石油人,干石油事,要把终生奉献给石油事业’。两种力量是指:‘敢于挑战复杂问题的主动力和时刻保持紧迫感的驱动力’。三种精神是‘为了石油事业能够牺牲个人利益的忘我精神,运用新技术新思路解决勘探难题的创新精神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战斗精神’”。他用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石油人应该具备的信念、力量和精神。我相信,“一个信念、两种力量和三种精神”一定会引领着他继续在广阔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为石油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刘东,就是我在首届英才奖的时候挑选出来的尖子。这个学生有理想,能吃苦。他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困难,连吃饭都成问题;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买不起书,就向别人借书看。虽然条件艰苦,还曾经两次面临辍学,但他没有放弃梦想,寒窗苦读十余年让他终于圆梦石油大学。

在学校期间,他自立自强,通过勤工助学和奖学金顺利完成七年学业;他充满激情和梦想,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先后担任研究生班级班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会副主席;他充满爱心,是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对梦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让他在校期间不仅收获石油专业知识,还收获为人处世、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他研究生三年总成绩全年级排名第一,先后荣获第十七届孙越崎优秀学生奖、第六届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等荣誉。

他研究生毕业后,我建议他去渤海湾工作,那里地质复杂,能锻炼人。三年中,他发挥所学稠油热采的专业特长,在渤海油田海上第一个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区—南堡35-2油田的稠油热采研究中表现突出;他刻苦钻研,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稠油热采难题,近五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服务大局,克服夫妻长期异地工作的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单位交代的每一项工作。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2012年被评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十佳青年科技先锋”!

还有一位“英才奖”获奖者叫林腾飞,这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80后”,在一次座谈会上当我问到他的人生志愿时,他爽朗地回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现就读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是该校地球物理学会主席。他表示毕业后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

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从这些青年人身上看见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我将继续关注,并寄予期待!

王涛热情鼓励青年学生参入献身石油事业地“梦之队”

蓝天: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是“中国梦”。这样美丽的梦想不仅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继续奋斗,我相信对于像您这样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人而言,也会让您感到振奋与欣慰。所以,最后,我想请王老展望一下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吧!

王涛:中国梦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我感到倍受鼓舞和激励,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争取有所作为,为实现这一梦想贡献微薄之力。

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的看法是:全国人民基本生活做到六个不用愁:即吃、穿、住、行、医、学不用愁;全国城乡基础设施四个成网:水、电、路、讯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文化事业有一个新的振兴和繁荣,中华文化遗产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

蓝天:感谢您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还有您依旧为此而奋斗不懈的精神。向您致敬!希望2020年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到塔里木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梦想成真。愿您健康长寿!

作者:蓝天 志明

第3篇:医心无尘 屠规益的人生追求

如果上午没有人打扰,屠规益教授会坐在他那间不足十平米的书房里看各种资料、中文或英文学术期刊,或伏案写文章。2020年的生活节奏,对他来说,有点太闲了。“疫情发生之前,他每周去医院看门诊。疫情爆发后,他的门诊停了,医院领导也是为他身体考虑,就不让他出门诊了。”屠规益的老伴儿说。

屠规益,中国著名头颈肿瘤专家,中国头颈外科学科创始人之一,曾获得“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金柳叶刀奖”等荣誉称号,1953年自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从医已有六十余年,今年已经93岁。

83岁那年,需要肿瘤医生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援当地医疗建设,屠规益听到后跃跃欲试,申请去新疆医疗前线,“院领导不敢批,毕竟年龄在那里摆着呢,怕万一去新疆,身体出了状况,怎么办。”老伴儿站在屠规益身边说,“他做事啊,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年龄,可是组织上不得不考虑啊!”

他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正在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他一辈子学习世界上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学习世界学术界对恶性肿瘤的各种控制方案,期待临床循证医学能得到更好发展。他痛心于当下医患关系,呼吁医学人道主义,主张医学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他常年活跃在门诊一线,在疫情爆发前每天出诊,与病人保持最直接接触,时刻了解科研进展前沿,笔耕不辍。“医师,并不仅仅是治病。”

老骥伏枥,亦解韶光贵。

一生追求光与真理

屠规益1928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开了一个印刷厂,雇了几个工人。少年时屠规益喜欢在车间和工友们一起玩,但他发现,有的人头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就不见了。那時候食物里缺少维生素,有的人会因为缺乏维生素B患上脚气病而去世,“工友”的离开让少年屠规益很伤感,心里便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学医,为了救治像“工友”那样千千万万的人。

虽不算富庶,但家境也算殷实,父亲爱看书,家里藏书很多,屠规益受益于此,读书涉猎广泛,科学百科文学小说,手不释卷,因为从小就读于英文学校,英语功底也很好,考大学时,顺利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这是19世纪末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被誉为“东方哈佛”,那时医学院都是七年制,全部英文授课。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来又加入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屠规益一生对光与真理的追求、对医学发展的思考,皆可溯源于此。

195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医学院被分至上海第二医学院。那一年,抗美援朝战场上战事正酣,屠规益所在医学院开始为培养战地医生做准备。当年,他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实习。次年毕业,留在协和医院工作。在黄浦江边长大的屠规益从此开始在北京的工作生活。

“北京协和医院有三宝,”屠规益根据他在协和工作10年的体会,不止一次说,“病历档案、图书馆、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保存了自建院以来所有病历,其中有记载着孙中山、梁启超、张学良、宋氏三姐妹等历史名人的看病记录,也记录张孝骞、林巧稚、吴阶平等一代名医的成长历程,许多中国首例乃至世界首例疑难和罕见病案,在档案馆内页有迹可循。记录翔实、分析得当的病历,既是鲜活的教材,也是医学典藏。它们不仅是西医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变化历程,更是“身体史”研究的原始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1957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第一医学中心图书馆”,拥有国外各种医学著作、各种最新的外文期刊。

病历档案馆和图书馆是屠规益最喜欢去的地方,老协和的病历,观察仔细,描写与叙述详细,病案讨论中,有提问,有解析,全篇英文打字,是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最好的学习。图书馆内国外最新出版的医学期刊,为屠规益打开国际视野,他的思考与实践一直与国际接轨,眼界一直在国际前沿。

协和医院的老教授是行走的教科书,各个身怀绝技,当时协和医院实行住院医师制度,必须“住在医院里”,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所管病人实行“全面全程负责”。病人有问题医生随叫随到。“只要是临床问题,一定要看病人,这就是协和人的传统。”严谨,是“协和品质”的基石。年轻的屠规益跟在老教授身后,不仅学到技术,更感受着老教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协和老教授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感染着他。置身其中,会感到前辈的托举和鞭策。

少年时立志从医救人,求学时对光与真理的追求,初穿白大褂在协和医院感受到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精神,如静水深流,缓缓注入屠规益的血脉。年轻时所经历的一切,没有一种体验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很小的事件展开都像是命运的翅膀,所拂之处,如奇异阔大的锦缎,每一条线排在另一条线旁边,千千万万条线互相平衡着,并在他的未来展现出恒久绵长的力量。年轻时从经历里承继的光芒,一直被他珍视、坚守,至老未变。

“一切为病人着想是基本医德”

1963年,屠规益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主攻耳鼻咽喉口腔恶性肿瘤。手持手术刀,刀到病除,最初的职业感觉很好。但随着对病人跟进了解,他渐渐感到单一外科手术的不足。临床肿瘤学特点是对病人治疗后,需要反馈。通常一般疾病外科手术后,手术医师并不需要了解病人术后健康结果。但临床恶性肿瘤学需要结果,需要一定时间观察后,三年或五年,追问病人治疗后情况。肿瘤切除后是否局部已经控制?有无复发?恶性肿瘤治疗后一年、两年、三年,以至长期,需要医院随诊组及治疗医师了解。有些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医师需要准备再次治疗。

有一次,屠规益去术后病人家访问,进了家门,在别人指引下才在一个角落找到病人,原本高大的汉子默默呆坐着,缩成一团,他接受不了自己不能发声的事实。没过几天,又传来一个消息:另一个术后病人因为全喉切除后,忍受不了有口难言的痛苦,跳楼自杀了。这位跳楼的喉癌病人的选择,深深地触动屠规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晚期喉癌患者,做全喉切除术是全世界最流行的治疗方法。“有没有希望改进呢?”屠规益思考并开始尝试,也是在那一年,他大胆实施国内第一例喉的声门上部分切除手术,获得成功。病人术后又生存9年,突破当时“晚期喉癌必须全切”的流行观点。

此后,他又逐步扩大适应症,改为手术前或手术后放疗,对更严重的病变切除3/4喉,使患者保留语言功能。这一方法使病人五年生存率创纪录地达到80%,后来被广泛推行。

也是那一年,屠规益实施鼻咽癌放疗失败患者的挽救性救治手术,为让病人有更多生存可能,他涉足这个被很多学者称为“手术禁区”的地方。在严密查证基础上,他为一位患者开刀施治,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达到45%。这例手术为国际首创,引起国际学界瞩目。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医师来访时说,这是一项很大的创新,他们回去也要学习开展。此后国外也开始对鼻咽癌进行手术治疗。

很多人说屠规益有首创精神,敢为人先。他却说,“我创新,都是被病人逼出来的”。为什么率先实施喉的部分手术?是为了让病人继续说话。为什么要步入鼻咽癌放疗未控这类被很多人视为“手术禁区”的地方?是想延长患者的生命。因为心里始终装着病人,所以竭尽所能。这些被逼的创新中有医者的仁心与不忍。“为病人着想,是最基本的医德。”这是屠规益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也正是基于“为病人着想”,屠规益会对手术过程及操作不断总结,精心钻研,大胆创新。在颈淋巴结转移癌治疗中,一般外科医生主张做颈部标准的清扫大手术,他根据病人状况,率先设计局限性上頸清扫术,减少创伤,尽量保全功能,并且保证了颈部转移癌的治疗效果。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年后人们发现,在国际医学界流行的择区性颈清扫术,与早年间屠规益的创新性手术不谋而合。

全部食管癌的治疗,以往是胸外科治疗范围。屠规益掌握颈部外科后,把头颈外科解剖范围内颈段食管癌的治疗,纳入头颈外科手术范围。1979年,头颈外科将食管内翻剥脱、胃代食管等修复技术,引入下咽颈段食管癌手术。因为这种手术不需要开胸,减少了创伤和并发症,降低了手术危险,也减轻了病人痛苦。也是那一年,屠规益创建舌骨肌瓣修复喉大部切除后喉内残腔,五年生存率为75%,喉功能大部恢复,该项研究获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晚期上颌窦癌发展在患者眼球下,过去耳鼻咽喉科医师在上颌窦手术中,为了保证切缘安全,都要切除患者眼球,造成容貌破坏和身心痛苦。屠规益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展术前放疗后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案,使无数患者保住眼球,生存率也不受影响。

曾经做过头颈科护士长,现在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会主席的吕春梅记得,每逢给喉癌病人、带有气管切开的病人检查时,病人容易咳嗽,面对医师,由气管切开口向外喷痰。屠教授总是习惯性地用一只温暖的大手挡在患者气管造瘘口的地方,用手直接接住。他跟护士们说:“如果是你的家人,你会嫌脏吗?”

头颈科的大夫们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一天深夜,医生宿舍区大门已经锁了,年轻医生们睡梦正酣。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开门,快起来!”一个声音反复地叫着,细细一听,竟是屠规益!有人赶紧打开门,屠规益说:“病房有个病人病情变化,你们虽然不值班,也该赶紧起来跟我去观察、处理。”后来才知道,五十多岁的屠规益一着急,翻墙进了宿舍区。

在他心里,病人是第一位的。

创立头颈肿外科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

上个世纪中期,由卫生部牵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肿瘤专科医院和肿瘤研究所。肿瘤专科医院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根治恶性肿瘤。跟随世界潮流的进展,肿瘤医院建立恶性肿瘤多学科治疗会诊制度,集中团队(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等)智慧,力图攻克恶性肿瘤临床难题。但是,由于我国医师受医学正规教学尚且不足,专科治疗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肿瘤不是多发病、常见病,肿瘤专科医师数量尚且不够,以“多学科团队”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案还未深入医师的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院后,肿瘤临床治疗也经历过医师为自己科室争取患者的阶段,科室间有过争论。随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建立临床多学科会诊制度,每周一次,集思广益,各学科医师在一起商讨新病人的治疗方案,一直延续至今。

头颈外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肿瘤医院普通外科医师和美国综合性医院耳鼻喉科医师们在学术争论中诞生的。两个用手术刀治病的科室在为头颈肿瘤患者治疗争取权益中发展和壮大。屠规益从耳鼻咽喉科转到头颈外科的时期,正是美国头颈外科成熟、发展的时代。有着国际视野,敏锐洞察力的他,从最新期刊文献中了解到这一点,认为这样改组扩大了科室治疗内容,有利于病人治疗,他及时和同事们跟上这一变革,就此发展了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推动了中国头颈肿瘤外科的发展。“医师对现有治疗方案不满足,才能对新事物敏感。”1985年,全国头颈肿瘤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组织综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放疗科和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参与。这种由三大学科组建的方式,国际尚无先例,中国三甲综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也纷纷组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推动同类疾病患者的治疗。

屠规益认为,头颈肿瘤学和头颈外科学不是一回事,同样,普通外科与肿瘤外科也不是等同的。肿瘤治疗史证明,单靠外科已经不能解决肿瘤问题。做一个合格的肿瘤医师,必须对恶性肿瘤具有多学科、多手段治疗训练。外科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是决定性、主导性的,但外科不是治疗肿瘤唯一方法,而应当是多学科治疗的组织者。

“医师首先需要以具有医学人道主义的心意来对待患者需求,同时以循证医学方法来治疗,完成肿瘤根治计划,造福肿瘤患者。”屠规益常常呼吁人们重视医学人道主义,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来治疗病人。国际上的动向是:人道主义和医疗改革。

循证医学(Ev id e nce-b a s e d 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David Sackett教授的经典定义即“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实质是现代临床医疗诊治决策的科学方法学。循证医学是将最优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技能、经验和患者期望、价值观三者完美结合,并在特定条件下付诸临床治疗、预防、诊断、预后等医学实践的实用性科学。相比传统医学,循证医学有其独特医学实践要素和优势。循证医学强调“证据”及其质量作为临床实践的决策依据,提倡将医学实践经验与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期望及选择,可不断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培养医学人才素质,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屠规益担任头颈外科主任期间,延续医院传统,竭力推广多学科之间合作,“当时多学科治疗在我国还只是个理念,按医院分科制度,医生习惯于用本科室的手段治病,为本科的利益服务。怎么搞好各科室间配合?不容易。”他说,不容易也要往前推进,“这是国际惯例。多学科的医生要一起会诊,依据病人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就拿头颈部肿瘤来说,到底手术还是放疗?先手术还是先放疗?不该是哪个部门说了算,而是病情需要说了算。”

肿瘤医院数据:口腔癌单纯放疗五年生存率27%,单纯手术五年生存率57%,而术前放疗五年生存率则高达81%。下咽癌则依次为:放疗17%,单手术20%,综合治疗49%。有些肿瘤治疗后生命长与短,功能好与差,就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屠规益主动向放疗科等非手术科室寻求帮助,见他真挚热忱,其他科室慢慢配合起来。在他们齐心协力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放疗加手术后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有一组肿瘤医院头颈肿瘤治疗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用多学科治疗后生存率优于单一学科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下咽及颈段食管癌的治疗数据显示:用手术+(术前或术后)放疗(化疗)的生存率最好,五年生存率在40%以上。单一治疗手段(单纯放疗,或单纯外科)疗效差,生存率在20-30%。

“单一治疗手段效果明显不如综合手段治疗,不应继使用。”屠规益说,“2016年,我院头颈外科、胸外科及放疗科医师在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总结报告2006-2015年90例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患在我院治疗后的效果。但呈现的有关生存率资料使人吃惊。总的三年生存率36.6%;生存曲线显示,五年生存率在30%以下。大大低于头颈科上世纪治疗结果(五年生存率44.5%及47%)。这一近期论文报告全部治疗病例中,多学科治疗只有29例,有40例是单纯手术。说明在这一时段内,我院在20世纪后半期积累的多学科治疗原则,没有被认真地在以后年代的肿瘤治疗方案中传承应用。”屠规益写道,我们理应吸取这一教训;以后如何持续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数据显示,除了喉癌以外,对所有头颈鳞癌三、四期患者,应用外科加放疗(部分加化疗)的多学科治疗计划可以提高生存率。

屠规益目前担忧的是:是否所有参与治疗的科室医师都有同样认识?即使理论上同意,在实际治疗应用过程中,是否还有认为自己科室优越的意识阻碍?例如:外科医师大多不喜欢术前放疗,怕术前放疗后组织有放射损伤,影响伤口愈合。愿意用手术后放疗方案。放疗科医师大多喜欢先放疗,后手术。不愿意对手术后伤口(术后没有可见肿瘤),设计放疗。这两个倾向实际上可以归纳到一点:即使在多学科治疗有利的前提下,各不同科室医师都重视应用自己科室方案治疗患者,这就客观上造成各种治疗手段安排不当,导致有效方案不能在患者身上正确贯彻。每一个医师应该及时改造本科治则高明的思想。

屠规益也指出,多学科治疗是规范,但是,临床实施存在一定困难。这是因为多学科是多医生组成的,医师归属各科室,如果医师为自己科室收治患考虑较多,多学科治疗的正确选用就困难,这是目前医院制度的限度。應该看到各科医师对多学科治疗认识有不同,总有一部人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多学科治疗肿瘤的优越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认为本科治疗手段比其他科室优越。这是当前医师职业限度。也有经济利益影响。

屠规益说,肿瘤医师需要对患者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脱离对自我科室的欣赏,才能保证多学科计划的稳妥落实。“作为治病救人的医师总是把患者的需要置于自己的兴趣之上。要不屈服于医疗环境中各种思想和市场压力,更不会因经济利益影响他们贯彻医疗伦理道德的决心。深切期望投身于肿瘤事业的医生、护士们,在医学人道主义教导下,为肿瘤病人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贯彻多学科医疗原则,为患者全面服务,争取最好的效果。”

“心不近佛,不可为医”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科学的生命》一书中说:“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是的,医学不是一门纯技术,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人性善良的表达。悲天悯人,敬畏生命,是医生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所谓“心不近佛,不可为医”。

屠规益想病人所想,不断在学术领域创新,在他担任头颈科主任期间,努力营造包容创新的学术环境,形成了学科进展和病人受益的良性循环。他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当前某些外科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他鼓励创新,但有一个原则是,创新背后的病人更重要,一切以“病人利益”为衡量标准。

屠规益反对不负责任的标新立异和过度治疗。比如,国内外不少专家曾经一度宣传对临床无颈部转移的病人做经典性全颈清扫术、一律做甲状腺全切除术、鼻咽癌首先手术等等。屠教授领导的科室从未盲从这样的术式。他认为,医师需要深切体察患者的痛苦,走出“技术崇拜”的误区,让治疗更符合人性。任何一个病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而不是一堆机器零件,或者一个疾病载体。医师理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做手术既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一个好医生,不仅要让病人活下来,还要让病人活得好。任何治疗都要“以人为本”,不能“见病不见人”。尤其是当患者无法承受治疗的不利后果时,“少做”也许比“多做”更有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科室主任医师、教授徐震纲是屠规益的学生。他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精于手术,却不像很多外科医生那样热衷于手术。相反,屠老总在各种场合提醒同行“三思而后行”。

他的训诫,学生们谨记在心——

“是病人需要做手术,不是你医生需要,所以一定要根据病情决定做不做,做大还是做小。以最小的手术获得治愈才是最大的成功。”

“不能只讲切切切!外科大夫只知道怎么做手术是不行的,应该知道怎么不做手术。恶性肿瘤治疗已经超越了单一外科范围,要多学科参与。”

“医生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宽容。你考虑问题不成熟,出了问题,你可以慢慢改,但对病人来说损失已经造成了,不能挽回。”

“无论多繁忙,无论多劳累,病人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有的外科医生常常追求所谓的大手术,以此获得所谓的成就感。屠规益纠正:医生的成就感应来自于治愈疾病,以最小的手术获得肿瘤的治愈才是外科医生的最大成功。手术只是外科医生的一部分,手术刀是把双刃剑。当他看到一些外科医生把手术台当成了流水线,手术成功就完了,不去关心手术后病人的生存情况,他会很痛心,“除了做手术,还要想怎么能让病人活得更好。”谆谆教导后背后也道出屠规益对现代外科医生的职业期待,做一个手术大夫,而非手术匠。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这样概括行医:“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社会使命,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

医学早期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和医务人员美好品德,形成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性质,成为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奠定了医学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是以生命神圣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论基础,强调尊重病人;以义务论为核心,强调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病人的利益;以病人作为主要对象,强调尊重病人的人格,构成了实验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进一步从道德意义上明确了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所负有的道德责任,肯定了医学事业救死扶伤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道德性质,从而要求每一个从事医学事业的人都必须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

屠规益曾经在文章《〈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之我见》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国外专家指出:近年来,医学界有两个重要动向:第一是贯彻医学人道主义,医师应该理解‘患者对于医疗决定有自己个人的价值观、目标和意愿’;第二个动向是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医疗决定应源自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两点是肿瘤医师所要遵循的和用来衡量任何‘共识’的。”

医学人道主义和循证医学是他毕生遵循的准则。对待学术不端和损害病人利益,屠规益“零容忍”。一向以好脾气著称的他每每遇到治疗不当案例时,会拍案而起,撰文发声,有人提醒他这样会得罪同行,他反驳,是同行情面重要?还是病人生命重要?一個13岁男孩,被诊断为鼻咽癌,在一个北京三甲医院手术后,造成上颌骨手术后坏死。屠规益看了心痛,写一篇文章详述手术不当的地方,公开署名发在健康网上。有人劝他隐去姓名,他生气了:“有什么怕的?这还不管,再有病人遭殃怎么办?”

有一次,屠规益看到一篇文章,论述用化学类药物完全代替手术治疗喉癌。他又生气了:“论证不严谨、结论会误导医师和患者。”他立即写了文章,针锋相对,提醒医学工作者绝对不能凭空臆想。“要向先进经验学习,但是向国际水平接轨要有自己的人文底蕴和学术底线”。

在最新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屠规益以《循证医学》杂志刊发的一篇喉癌治疗不当的文章为例(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处理不当,使一期患者在该院医师处理下,发展到晚期),评论病例治疗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屠规益说,《循证医学》杂志编辑部刊登这样的文章,很有勇气,医学进展靠成功病例鼓舞,但失败案例也会给人以警醒。

他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华北地区一家肿瘤医院,医师撰写的文章所用的方法已经是头颈肿瘤临床治疗报告中所不主张的。“有随访,但没有生存率报告,没有实证,这是肿瘤临床的一个重要失败。没有生存率来证实手术有效。”屠规益说,“医生的成就不是你会做多少台手术,而是要关心走下手术台后,这个人还能不能活下来,活得好。医生要对病人负责,而不仅仅对手术负责。”

他重视术后随访,随时关注手术后病人的生存情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病人手术后,医院发的几封随访信都没有收到对方回音,屠规益不放心,趁着周末休息时间,和放疗科医师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内穿梭,寻找术后病人,为的就是看到手术后病人的生活现状。“病人下了手术台,并不是一台手术的结束。对病人的观察和后续随访,非常重要。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不重视随访了。”屠规益不止一次地撰文发声:“医师这一职业不应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应该经常维持和加强医师伦理学的教育,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医师利益之上。”每每提及这个话题,93岁的老人胸中万千感慨,不知何处排揎。

让切除全喉的患者说话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遗憾的是,这句古老的格言已经被很多人淡忘。西医带来医院这个神秘的空间,带来听诊器,也带来各种实验仪器和检查设备,它们一起制造着哲学家傅柯所言的“权利的空间”、“沉默的暴力”。西医系统下传统的医患关系赋予医生对病人的权威和责任,病人在医院成了没有权利感的群体。正如威廉·奥斯勒早已预言的: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端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屠规益认为,医师要警惕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只会操纵机器和器械的匠人和纯科学家。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是人类善良思想和互助行为的表达。医学越来越发达,技术日新月异,真正的考验已不再单单是去除病人的病痛,而是医生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对待病人。

屠规益在局部麻醉手术后,常向患者低声说一句: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句话,他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带给病人的触动却很大。病人意识到,自己在手术台上受到尊重,并不仅仅是病例中的一个数字。有媒体曾报道,一位年轻医生患甲状腺瘤,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照例对他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年轻医师深感震撼。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这位年轻人也为别人做过很多手术,却从未对病人说过类似的话。当病人喊疼时,他常对病人说:“手术哪有不疼的。”换位感受之后,这位年轻医生也开始学习屠规益对待病人的温暖态度。

屠规益常对学生说,“医疗工作是一系列工作有机结合”。包括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必须做好每一个环节。他注重细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头颈外科副主任刘绍严回忆,当年屠老带自己上手术台时,“就连如何关闭皮肤伤口才能使手术后瘢痕最小、如何包扎伤口才能使病人痛苦最轻,甚至连如何更换喉垫,他都亲自教给我”。耳濡目染,屠规益的学生们渐渐开始对手术之外的工作和操作,从轻视到重视,养成习惯。

有些住院医生厌烦日常为病人换药,觉得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技术挑战性。屠规益对他们说:“你们换100次药,可能只有5次有收获,但不换这100次,谁能告诉你这5次的经验呢?自己不亲自动手,是难以体会提高的。”

日常细节中包含着医师的责任心,当医师发自内心地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诊时语调温和,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诉,这种行为本身就可以抚慰病人的焦虑和苦痛,也会增进病人的信心。医患之间良好的互动也可以提高医生的救治成功率。医学人道主义贯穿屠规益行医生涯,他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疾病,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是一个家庭中担负全家生计重任的父亲;或许是一个陷入病痛折磨的妈妈,家中有期待她赶快回去的孩子,他们都对生命怀着深深的渴望,期待在医生助力下战胜病魔,再次回归正常生活轨迹。“面对每一个病人都是一次考试。”屠规益说,面对每一个病人、每一次考试,他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大意。

屠规益担任头颈外科主任时,常对科室医师说,“如果有本事切除喉,应该思考如何让切除全喉的患者说话。”他深知人不能说话的痛苦,“让喉癌患者术后都能讲话”是他努力方向。

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1983年罹患喉癌,他慕名找到屠规益,屠规益和同事们一起分析李文华病案,又与放射科医生共同商讨后,向李文华提供两条治疗途径——手术和放疗。李文华考虑到自己的职业需要声音,放弃手术治疗,接受了足量的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又给了李先生两年的时间,绽放在相声舞台。医师与病人,共同选择了承担未知的风险。两年后,卷土重来的癌细胞,再次将李文华打倒,这次已经别无选择,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全面检查病灶过程中,屠规益发现李文华的喉软骨已遭到破坏,必须全喉切除,否則将有性命之忧。手术成功了,李文华感激屠规益为他做出的努力,但也有失落,一辈子靠声音吃饭的他,再也说不出话了。

患者生命保住了,但喉咙没了。作为医生,到底算不算尽责?多年前屠规益去家访时看到发不出声音的术后病人痛苦蜷缩在一角的场景又触动了他,没有喉咙的患者,这样的生活状态或许不是他想要的。虽然医生在选择手术方案时会尽量避免使用全喉切除术,但由于治疗需要,国内每年仍会新增2万多名无喉者。终身都不能再开口讲话,这样的苦痛对活着的人也是一种折磨。怎样才能帮到这些失去喉咙的人呢?

“一定有办法让他再发出声音。”手术后,屠规益带着李文华进行食管发音训练,仅仅一个月后,李文华就能讲出一些简单句子,能缓慢但正常地与人交流,他咬字清晰地说道:“我非常感谢屠主任,没有他,我的生活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李文华的成功给屠规益很多信心,他多方收集信息,萌发在科室开办“无喉发音培训班”的想法。这与医院主业似乎无关,当时医疗资源紧缺,医生们觉得手术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开办发声培训班?屠规益不愿意放弃,他循循善诱:病人术后也想要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如果站在家门外敲门,想进房间,里面的人问是谁?你张口发不出声音,只能着急,你有什么感受?慢慢地,科室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时的护士长吕春梅担任培训班负责人,大家找教师、自学、编教材……经过几年小规模试验,1990年,训练班终于开起来。屠规益亲眼看到,通过食管发声训练,曾经失声的学员在这里艰难地吐出第一个字,继而一句话,继而几句话,恢复正常交流,生活似乎也被重启。李文华也成为训练班特约辅导员,常到病友们中间,为他们打气鼓劲。

喉癌手术26年后,李文华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朝阳医院病逝,享年82岁。在这期间,他一直是“无喉发音训练班”特约辅导员,帮助很多无喉患者找回了声音。

“无喉患者发音训练班”至今已经坚持二十余年,教会几百名无喉患者开口说话,让他们在失语痛苦中看到希望,告别无语世界,回归正常人生活。训练班不仅面向病人,还面向外地医护人员。屠规益在外地学术交流过程中,发现当地也有很多术后无喉患者苦于没人指导训练,就让当地医院选派护士来医院学习,学成后再去培训当地病人。多年来,许许多多无喉失声者通过食管训练,重新发声说话。

吕春梅也在屠规益指导下写了多篇关于无喉患者发声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文章显示:术后以集中办学习班的形式,利用吸气法或注气法对276名学员进行了3周的食管发声训练,结果成功率为89.8%(248/276),发声良好占69.7%(173/248)。食管发声训练后食管语音基本接近正常人的声音,不用任何器械,经济简便,同时又避免外科手术的麻烦和痛苦,因此食管发声是无喉者言语康复较理想的方法。

屠规益在学习班上向无喉者“检讨”说:“我对不起你们,我没有想到早一点办这样的学习班。”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作为国家头颈学科开创者,屠规益一直思考学科人才培养。这关乎学科发展,更关乎病人命运。在学术方面,他要求严谨,英文功底深厚的他常年关注世界上头颈学科最新发展,要读书,要写文章,要多读原版期刊,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美国学术界有个说法,‘publish or perish’(要么写文章,要么毁灭)。我是这么做的,也很希望学生们能做到。”屠规益说。

屠规益先后担任《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副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编,是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名誉会员、美国耳鼻咽喉科学会名誉会员,出任美国《喉镜》杂志国际编委等职务。

从医60余年,屠规益已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编著专科书籍4本。他编著的《头颈肿瘤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的《恶性肿瘤手术新动向——器官功能保全性根治术》获第六届全国十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他写的文章光目录就打印了七页。

多年与屠规益共事的吕春梅说,他总是督促我们写文章,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帮我们改,“我们大部分文章是他逼出来的,但写论文过程中,的确有很多收获”。有时候其他科室、兄弟医院的年轻人请他修改论文,他也总是一口应下来,认真修改。有一个年轻医师的文章,屠规益整整帮着改了七遍。

除了读书、写作,屠规益对学生的要求更体现在临床学习中。“你们掌握病人命运,必须把基本功练扎实,绝不许急功近利、眼高手低”,这些教导深深印在刘绍严脑海中。三年博士生涯,他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每一次查房、讨论,都有屠规益为他们精心准备的课业与考试。年轻的屠规益在协和医院跟着老教授们查房时,总有来自老教授们出其不意的“考试”,他从中受益颇深,如今,他又以这样的方式教授学生们。

学生们记得,有时屠老遇到影像学或其他学科他不能十分肯定的问题时,总是让患者等一等,自己跑到门诊楼上影像学专家那里去咨询,听取他们的见解,再提出自己看法,直到确认,一丝一毫不马虎。医生一点判断失误,可能就会影响病人治疗,多等一会、多问一声又何妨?言传身教中,优良的医风在老中青之间传递着,把医学人道主义思想逐渐地、自然地贯穿在各项医疗活动和工作实践中。

为帮助年轻医师迅速成长,在培养住院医师时,他曾经不厌其烦地用颅骨,带领年轻医生学习12对颅神经、头面部解剖,让他们打好解剖基础,做更好的外科大夫。他鼓励年轻大夫及时总结科室经验,上报成果奖。很多人问他:“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报科研成果?”他说:“应该给年轻医师更多快速成长的机会,这是科室建设需要。”他愿意在背后托举着年轻人。

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徐震纲说,屠规益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提携后人两次谦让,让学生上报科研成果奖,有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如果屠规益有这两个奖项,对申报院士非常有利,但他放弃了。“屠大夫最关心的是头颈外科这个学科的发展,希望中国人不要落在世界后面。”

屠规益曾撰文分析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我国耳鼻咽喉科医师缺乏普通外科训练。“美国和香港耳鼻咽喉学院规定,医师训练应该包括基本外科两年。耳鼻咽喉科属于外科体系,但不少到我院进修的中层以上医师缺少外科基本知识,如不懂伤口处理、体液平衡及营养问题,到手术台上不会用刀解剖和结扎止血等,这是因为综合性医院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日常治疗不需要这些知识,而大一点范围的手术处理较少,不足以全面地训练三甲综合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医师不能及时掌握大量专业信息。由于有些医师不能用外文阅读资料和文献,也没有时间读国内专业期刊,日常业务量很大,医院又要忙于创收,临床处理方式往往10年或数10年沿袭之,缺乏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当我们和外国医师交谈讨论时,深切感觉到他们知识面广,专科医师不仅掌握专业,并且了解医学进展的全面,这是我国医师所不及的。”

屠规益担任头颈外科主任时,为了培养更多头颈科人才,每年都为全国肿瘤医院举办高级医师培训班,让外地医师重点观摩和学习手术,传播先进治疗技术。

屠规益考虑的,不只是一个科室的水平提高,更是全国头颈外科的整体发展。2010年,他捐出50万元发起成立基金支持培养全国省市级肿瘤医院年轻的头颈外科医生。徐震纲深受感动,也主动捐出50万元。屠规益治疗过的一位病人受感召也捐出10万元。加上屠规益的朋友、美国耳鼻咽喉科教授,动员美国药厂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共300万元,设立“头颈肿瘤学人才培养及科研基金”,从2011年开始每年选4到5名年轻医生派往美国纽约和休斯敦的肿瘤中心培训半年。美国两个肿瘤中心听说这是中国医生私人捐款资助的培训项目,很快就同意展开合作。

“他们去,不只是学技术,技术国内并不差,手术机会多,关键是学习怎么对待病人。”屠规益说。有人说他傻,自掏腰包,可能什么效果都没有。他说,自己也没奢望过在有生之年看到成果,但至少,“我们在尝试,会有变化的”。他深知,培养学生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方向对,慢慢往前走,总比在原地强。

国内有的医师,而且不止一位,向屠规益问起:“我们费事去学习外文有何用?”屠规益每每觉得痛心,“向世界先进医学学习并引进,是我国医务人员一个重要任务”。他鼓励年轻的医师们学好外文,多看外文书,如此,才能不断了解国际前沿信息,不断创新。当他听到自己学生说,不需要读外文资料时,他反驳,要有远见,不能固步自封,学术发展离不开学习与交流。只要不出诊,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网上检索最新学术文献,写文章,发表学术观点。

2000年,79岁的屠规益“封刀”,告别手术台,但遇到难度大的手术,他会陪在学生身旁。即使连续站立几个小时,他依然会坚持看学生缝完最后一针,并亲眼看到伤口包扎好后才离开手术室。

离开手术台,但他从未离开过门诊一线。于他而言,医师从来就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使命。

醫院是人间剧场的浓缩地,每天上演无数生离死别,医生每天要面对各种可能性,正如威廉?奥斯勒所言,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但这也是医师工作吸引力所在,要抓住每分每秒,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抢救生命,去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不久前,屠规益去南方一个城市进行一次头颈肿瘤发展学术培训,在他即将离开之际,有几位护士联名给屠规益送一个相册,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您让我们感受到:医术,从来不只是技术上的治疗;还有心灵上的慰藉,人文上的关怀。”屠规益喜欢这句话,常常拿出来读,“我们的护士说得太好了,治疗肿瘤患者,需要医术和技术,对肿瘤患者更要有心灵慰藉、人文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撒拉纳克湖畔,医学博士爱德华·特鲁多墓志铭上这句话,像泛着波光的湖面,粼粼生辉,一直闪耀在屠规益心底。

作者:王海珍

第4篇:大学生应如何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摘要: 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怎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恐怕只有那些经历世俗坎坷,历尽磨难

的哲人才可知晓。何谓价值,有轻如鸿毛的消失,有重如泰山的逝去;有流芳百世的君子,

更有遗臭万年不中不孝的小人。千秋万载,有几人明了价值的内涵,又有几人真正追寻了圣

贤的足迹。对于我们90后的大学新生而言,经常感到迷茫,不知明天走向何处,因此,树

立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尽管在前行的道路上不会是一

帆风顺,但是有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人生便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正确的方向。明了如何

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一个人才会从黑暗的阴霾中走出,迎接生命中希望的曙光。 关键词:人生价值;问题;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 正文:

人应该如何活着才有价值呢?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为重要。然而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拘泥于金钱,地位,权力,职业并享乐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问题。

作为90后的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大部分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 大学生人生观中存在的问题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物质贡献价值

与精神贡献价值的统一,现有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统一。”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成长

成才的根本问题,然而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这样的问题。

1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

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

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在大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

义,利己主义的膨胀,集体主义观念正逐步淡化。可我们要知道,“一般人的幸福或者不幸

福和社会利益相同或者矛盾为转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

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 “人生价值在

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副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

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

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

2 重奢侈享受轻理想追求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

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也有一部分认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是渺茫的。我们都知道也都会说“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又很

少人能够完全付诸实践。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差距,而我们大学生的任务是不断缩小它们之

间的距离,直到实现目标,到达理想的彼岸,而不是由于没能达到理想而把享乐尤其是感官

的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

3 重金钱实惠轻艰苦奋斗的拜金主义人生观

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户以高消费为荣,加之少数媒体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们大学生更应传承美德而不是用拜金主义指导生活实践。

二 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

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人生开启航路

明确的目标会让人充满自信,珍惜年华,从不虚度光阴,珍惜宝贵机会。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因为它是成功之舟上的路标,为航船扬帆起航指明方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确定目标是面对一切的应当之策。而我们大学生,面对众多的目标,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要将更重要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那些心中想干大事却又不想做小事的人,只会将时间消耗在踌躇犹豫的瞬间。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是把握现在,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 “ 成由节俭,败由奢 ” , “ 生于忧患 ” , “ 死于安乐 ” ,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同时,艰苦奋斗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精神。要让大学生牢记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的,由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强调的“两个务必”的要求。当今社会有人把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相对立起来,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与此同时,在一些人中间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等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盛行;加之挥霍国家财产等腐败现象蔓延,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正确认识。

2 不断学习,适应社会

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事,它应成为一个人一生不懈的追求。只有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充盈自己的头脑,自己才能在社会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快速增长的新知识,很多人都深切现已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只有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民族把学习作为自己一生不变的追求和永不改变的职责,与此同时,他们得到的是其他民族梦寐以求的兴旺发达,我们大学生更应学习,只有经常学习,一个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适应变化,实现自我价值。3学习先进思想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学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学习先进典型事件,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结束语:无论大学生人生观存在何种问题,但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是没有问题的,只有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我们大学生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学习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大力宣传新中国历史上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先进人物,宣传他们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真理献身,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还可以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同要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的先进行为教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既要宣传先进的思想道德,又

要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这样才能团结教育大多数。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编写,《思想道德修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2陈根法.吴仁杰著,《幸福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5篇:大学生应如何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摘要:人应该如何活着才有价值呢?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不应当只拘泥于金钱,地位,权力,职业以及享乐其中。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百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毛泽东提出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人生价值观富有民族色的科学概括,为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提供了尺度。因此,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人生价值 毛泽东 价值取向 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就要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凡能使我们的人生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事物和因素是有价值的,凡阻挠我们获得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事物和因素是没有价值的,而完善生命的反物质结构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生命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人生奋斗一辈子所获得的有相的东西最终都是空的,只有获得的无相的东西才是实的。人死的时候能带走什么?金钱、名利、地位、有形财产一样也带不走,父母配偶子女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生命的品质,从基督耶稣的教诲讲,就是积存在天国的财富,从佛陀的教诲讲,就是我们成就的正果。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在毛泽东思想的百花园中,人生价值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的科学概括,同时也为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提供了尺度,它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人生价值观,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在奉献社会和人民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联一个人为什么具有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我们探讨人生价值问题必须回答的。人生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一生的全部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 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认真,努力为人类创造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富和发展,也为我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为他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

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生观、价值观这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所谓区别就是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二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生价值的依据,就在于人具有基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觉的能动性”。他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2]这是他对人的最高的价值评价。他还认为,不同的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人生价值,是由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奉献青春和智慧,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需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级参加社会实践,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2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出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原则,作为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3他还有一句名言,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持之以恒:“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的啊!”[5]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科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价值主题,启迪着当代大学生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泽东认为,人生价值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为了共产主义目标前进而不断努力。毛泽东人生价值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启迪大学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断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不同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人们以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目的对人生态度有直接指导作用,人生态度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目的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

态度决定一切。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往往借助语言、表情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部分。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有密切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前者指出人一生应该做什么,后者则表现为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怎样去做。人生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受制于人的社会环境条件、个人阅历、文化教养和心理因素的消长变化。

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人们常常难以控制。正确对待不同的人生境遇 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当处于人生的逆境时,如何战而胜之呢?必须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却是自己可以坚守不变的。也必须要有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乐观的精神,是战胜逆境的精神动力;积极的行动,可以帮你走出逆境。没有乐观的精神,不可能在逆境中长期不懈地坚持抗争;没有积极的行动,大不了是个盲目乐观主义者,不可能真正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5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5页. [5]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261-262页.

第6篇:中青年干部要有健康的人生追求

周建年

人这一生几十年中,能在关键岗位上为人民工作,机会难得、时间有限。中青年干部年轻、责任大,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大。将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历史怎么写,能否对得起百姓对我们寄予的期望,能否对得起党和人民给我们的干事舞台,能否对得起自己赶上的中华民族复兴时代,很值得深刻地思考。中青年干部要走一条无愧人生的道路,应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始终坚持“三个追求”,就是追求知识的提升、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心灵的和谐。

要追求认知水平的提升。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干部的学习,不仅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而且带头学习、持之以恒、率先垂范。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5年时间中,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达44次,平均40天左右学习一次,从不间断,先后请89位专家学者作报告。十七大胜利闭幕不到3个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已2次,请了4位专家作报告。有两家报刊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5省市进行了“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所有接受调查的干部在回答“什么影响阅读”的问题时,都将应酬多作为首选因素。所以现在要特别提倡领导干部减少应酬,加强学习。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在绥化任职近6年的时间里,没有认真地参加过政治学习,吃喝玩乐、忘乎所以,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要追求人格道德的完善。追求人格的完善而不是物质的享受,这对中青年干部很重要。我国古代把“修身正己”作为为政之本、治国之要。唐太宗李世民鉴于隋炀帝亡国的教训,多次与大臣们讨论官德修养问题,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共产党员加强修养。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对党员思想的改造和自我改造。周恩来是共产党人人格修养的典范,他在45岁时专门为自己订了7条“修养要则”:一是加紧学习,二是努力工作,三是习作合一,四是与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坚决斗争,五是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六是永远不与群众隔离,七是健全自己的身体。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公职人员赢得尊重靠什么?不是靠职务高,而是靠人格完美,用人格力量赢得别人的尊重。当干部职务再高也有退休的时候,“政声人去后”。领导干部不注重人格修养,不仅别人不会从内心敬佩你,自己也容易走入歧途。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本是个有学识、有能力的年轻干部,但他不注重道德人格,犯下重婚罪,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中青年干部为人从政的路都还很长,要坚持做人与为政、修身与立德相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不攀比钱财,不贪图享受,以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要追求心灵的平衡和谐。在一个干部的成长历程中,不可能遇到的都是顺境,不可能总遇到伯乐,更何况伯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人生有坎坷,遇人有不贤”应是平常事。能否在逆境中保持心灵上的平和,是很现实的考验。如果你被剥夺了干事的机会、晋升的机会,你该怎么办?如果你遇到的领导水平比你差,还看不惯你,

你该怎么办?比如遇到韩桂芝,她不要你干事,就要你送钱,不送钱就不提拔你,该怎么办?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和做人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保持心灵上的平衡与和谐。“能干事时肯拼命,不能干事多读书。”孔繁森同志有句名言: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要把自己当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就绝不会埋没。郑培民同志在日记里写道:“对当官一事,我比较淡薄。党和人民的信任,是激发我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重要动力”。我们要见贤思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迁,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缚、不为权欲所惑。如此,就能无欲则刚,就能宁静致远,就能保持心灵的平衡与和谐,就能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征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7篇:追求成功的人生

过几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为此,我们为大家准备了非常优秀的一篇“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姐妹们 :

大家好,我叫房红霞,来自内丘镇北永安村,在这 “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上,我有幸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我一个农村妇女作为“三八”红旗手代表发言,感到非常荣幸。

我发言的题目是《挖掘潜能,追求成功的人生》。这个题目是中国妇女报副总编,农家女杂志主编谢丽华老师给我们讲课时的题目,我觉得对我们农村妇女来说一语中的。

也许会有人说,一个农家女有什么潜能,怎么去追求成功的人生?然而,我要说农家女是一座未被挖掘的矿山,其巨大的潜能正在被日益优化的农村发展环境所激发,一旦发挥出来,对构建和谐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几年前,我是一个围着丈夫孩子锅台转的三围女人,可天性不安分的我并不安于这种生活,。当时我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实现自身价值,要自己挣钱,要独立,因为独立是我们女人坚守的底线,。可想着容易,咱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干什么呢?再说,这几年你除了带孩子做饭,你还能干什么?与社会脱轨的我对自己心里都没底。

海量资料分享

好在有婆婆的支持,因为她有过一段养蛋鸡的历史,虽然失败过了,但经验肯定有一点。XX年7月,我将不满3周岁的儿子交给母亲看管,便开始艰难的创业,为了省钱,我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当第一批500只雏鸡接到家时,我有喜有忧,喜的是,终于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忧的是500只鸡还需要近万元的投入,双手空空的我如何筹得这笔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的巨款呢?非常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他们的鼎力相助终于使我度过了难关,第一批鸡下来,我足足赚了一万元,是当时丈夫当小工三年的工资。

旗开得胜,我的信心倍增,又开始扩大规模,蛋鸡存栏达到1000只,XX只。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一直到现在的4000只。

然而,我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非典时期的禽蛋产品物流梗阻,经历了禽流感时期人们闻感色变,经历了禽蛋产品的持续低迷,更经历了数不清了疫病侵扰„„XX年正月十五,对我来说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我的1300只鸡因怀疑携带禽流感病毒而全部被焚烧,看着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鸡被一只只装走,撕心裂肺的痛铺天盖地向我压来,就连8岁的儿子也大喊着,没有了鸡我们怎么过,不要弄走我家的鸡,不要弄走我家的鸡。元宵节这个本是欢乐的日子,巨大的悲伤却笼罩在我家,全家三口人一天水米

未进,晚上,邻居给我们送来了元宵,平时最贪嘴的儿子却说,你拿回去吧,我们吃不下,听到孩子的话,我抱住孩子大声痛哭。这次疫情,不仅使我在经济上蒙受了的损失,精神上也受到了打击。

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我放弃,从那跌倒从那再爬起来,我还要继续养鸡。在多数养鸡户因不可预见禽病频频发生不敢及时补栏的情况下,我通过网络,报纸了解到业内专家分析的低谷之后必然而至的高峰,果断以超底价进了雏鸡,正如专家预言,在疫病发生4,5个月后,人们的防范心理渐渐消除,对禽蛋的消费又海量资料分享

有了理性的增长,果然这批鸡整个生产周期蛋价一直在高位徘徊,最终我赚了个盆满钵溢。风雨过后是彩虹,只有坚持才会胜利,我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为此,《农家女》的记者还专门采访了我。

靠蛋鸡养殖拓出一片天的我,并没有囿于自己小家庭的发展,利用担任村计划生育育龄妇女小组长之便,放眼全村的家庭经济,在每次的月访视中,把计划生育常识和蛋鸡养殖技术一起送到了育龄妇女家中,至今村里规模养鸡户已达30余户,广大育龄妇女把心思都用在发家致富上,村里几年来没有一例计划外出生,真正实现了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为此,去年我被邢台市计生委评为“邢台市十佳育龄妇女小组长”。今年三八前夕又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

几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了《河北科技报》、《农家女》、《中国畜牧兽医》等报刊杂志,并在村里较早买了电脑按上宽带,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参加了河北农大女能人大专班的学习,还到北京参加农家女学校农村妇女参与市场经营班的培训,通过这些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谆谆教诲,不仅学到了市场经营的秘籍,还对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要认清自己是谁;第二干自己喜欢的事;第三,还要抓住机会,那么具备这三点,只要想做,就能成功。

我常常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说给姐妹们听,久而久之她们的思想有了变化,有了追求,更有了读书看报学习的欲望,便经常去我那借阅,更可喜的是,今年好多家庭都实现了报纸杂志订阅零的突破,为此,我积极向公益机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申请,希望农家女书屋项目落户我们村,如果能成功的话,我们将得到一台电脑,1000—XX册图书,书桌书柜等价值3万余元的书屋配套设施,到那时我们农村妇女将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汲取科技的能量,潜能进一步得到挖掘,走向成功的人生也会使和谐农村的发展更加具有魅力。

海量资料分享

第8篇:追求完美的人生

每日名言

传统是一个向导,而不是一个狱卒。

每日自励

我珍惜、善用自己的自由。

每日短文:追求完美的人生

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得尽善尽美。

亨利·谢拉德在底特律中学教希腊语。他有财产,本来不必教书,只因为喜欢这一行,才坚持要教书的。从里到外,他都是一个古怪的人。他身高六6.4英尺,不修边幅,红褐色的头发粗密、蓬乱,脸骨和牙齿的不协调的布局构成了他的面容,上面闪着一对目光锐利的眼睛。皱乱的衣服上沾满了薄薄一层粉笔末。他骨瘦如柴,像一个会走路的稻草人,一个穿着宽松裤子的神话似的人物。

我投到他门下学习时,刚十六岁,易受影响,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像一个铁匠锤打铁砧一样,他严格教育了我整整两年。谢拉德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总是跟教育部门和其他教师过不去,因为他不肯妥协。在教育上,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些理想的方式。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他也想走自己的路。

他最喜欢用的教学方式是使人丢脸,威吓,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难堪。然而,他先给受罚的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达到谢拉德的要求——百分之百的正确。倘若再犯错误,他就不客气了。

开讲的第一天,谢拉德严肃地注视了我们很长时间。然后,他用极温和的语调说:“这么说,你们想学希腊语了?当然,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愿望。但是我希望你们知道你们面临的是什么。我有言在先:我可是一个不满足于一般好的人。”“我不是在开玩笑。我不喜欢好的学生,只喜欢最优秀的学生;我不喜欢较好的译文,只喜欢最正确的译文。“你或是知道某事,或是不知道;或是能做一件事,或是不能做。我将尽心尽力教你们希腊语。我也要求你们尽心尽力来学它。“现在说说学习步骤。你们每天的学习成绩必须达到最优的,发音必须达到最准确的,翻译必须达到最佳的。“为了使你们在学习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我要求你们把每一个纠正过来的词在黑板上写十遍。如果作了如此纠正后,你们又犯这个错误,就必须把纠正过的词写上一百遍。现在我们开始学。”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生中有决定意义的两年学习生活。谢拉德的那一套办法激起了我的兴趣。倘若一个人能达到完美的程度,甚至在一件小事上;他难道不可能在另一件事上,然后又在其他事上达到尽善尽美吗?待到他在许多事上都做到了尽善尽美,那将是十分了不起的。

其他学生战战兢兢地去上课,而我就像去看角斗士搏斗,去看基督教徒被扔向狮子那样去上课。当狮子吼叫着冲向我时,我咧嘴笑笑。然后狮子眨眨眼走了。我知道我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有时,为了纠正一个重音上的错误,我写满一黑板句子后,自己全部擦掉,再重写一遍,这使得狮子目瞪口呆。想想吧,别人被迫写十遍的东西,我却要写二十遍;在回家路上,我常常在许多包装纸上抄满希腊语句子,就是为了斗垮他的把戏,但愿他知道这些!

他用蓝铅笔改正我们每天交上去的卷子,在严重错误地方写上十分不客气的评语。他从不忽略一行。我想象不出他是怎样做到这些的。然而,年复一年,他毫不犹豫地一直这样做。

第二年,我们开始攻读荷马史诗,每天要准确无误地背下五行。每天起床后,从第一本书的第一行背到这一天的定额。若发音上稍有错误,我们就得全部从头开始。当必须重读二百行时,你会变得很厌烦。

我学习散文或诗歌很吃力,尤其厌烦背整部作品,心里有某种抵触情绪。但是,亨利·谢拉德逼着我一行一行地读完《伊利亚特》的头两卷,使我在那年年底,从头到尾吟诵出来,并像对英语那样,完全掌握了它。

我对付并且打赢了这场追求完美的游戏。但是谢拉德拍我肩膀了吗?他说过“干的好,小伙子”了吗?没有。他要你继续追求。

但是现在,半个世纪以后,我还是根据他的标准来衡量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是其他什么人,“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得尽善尽美。”

学了希腊语后,我决定学写作。在学希伯来语、阿拉拍语和社会学时,我都努力用这种方法学,按谢拉德的要求。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次受到一个疯狂追求完美的人的影响。只有这样,普通人才能认识到自己惊人的潜力。观察一个完全献身给一个最崇高理想的人,胜过受一番教育。一个人因为只热爱最完美的东西,所以才是“一般好”的仇敌。懂得这一点,你就可能憎恨一知半解、一技半能、三心二意,就可能在你心中点燃起追求完美的热情火焰。

谢拉德教的大部分希腊语,我已忘掉了,然而令我终生难忘的是那种追求完美的热情。

第9篇:奉献是人生的追求

蒙城县板桥集镇瓦埠小学刘艳先进事迹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能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显崇高,在细微处现真情。板桥集镇瓦埠小学刘艳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人。走进瓦埠小学的校园,你会经常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我校的刘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情注教育。30多年来她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一心扑在教育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她常说一句话:“奉献是人生的追求!”

2006年她申请调到比较偏远三个县交界的瓦埠小学,对于她的冲动,有同事的不解,有家人的疑惑,还有的甚至偷偷地笑话……但当她和大家接触后,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因为她的和蔼可亲,因为她的善解人意,因为她的……总之,这位同志在深深的感动着大家!

一、 关爱教师,加强教师心灵建设

2012年秋,张丽和许静老师一起到了瓦埠小学。对于初来乍到、经验不足的她们,面对不一样的教学环境,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她俩根本就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刘艳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找到几位老师热心的向两个初来乍到的“老师”讲解这边学生的情况,让她们慢慢有了信心。刘艳还格外地关心她们的日常起居。由于我们都在县城,从家到学校得走30多公里地,需在学校住宿、吃饭。我们到来的当天,她就早早地把锅碗瓢盆等一切生活日用品备齐。看到眼前的一幕幕,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们感到家一样的温馨。她每天中午会过来看看我们做啥饭,有时还亲手给我们炒上两个菜,吃着她做的包子,做的菜,那味道真是甜到了心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刘艳和其他几位老师无微不致的关心、指导、帮助,犹如汩汩热泉一般,沸腾地流淌在我们身体里,也让那个寒冷的冬天似乎也增加了暖意。

更让我们幸运的事,有时教师和家长难免会产生矛盾,刘艳从来不让别的老师出面,而是她自己协调;她说,“大家都站在教学第一线,已经够辛苦的了,再让家长们和老师产生矛盾,处理不好会伤害大家工作积极性。”近几年,我们学校应家长的要求,每天中午给路远的同学提供午餐,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一个星期她要做四次午餐,从来不要报酬。我们都劝她不要那么累,她总是一笑了之,就是这么一位乐于奉献的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声累过!每到过节的时候,她还会为每个教师送上自己的短信祝福,就是这么一句问候、一句鼓励让老师们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欣赏、被关爱、被重视,给教师们带来的是一股春天般的暖流,直入每位教师的心坎!请问:身边有这样的同志,哪位教师不被感动,哪位教师不想干出点成绩!

二、爱岗敬业,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大雁高飞头雁领,她的一言一行教师们看得最清楚不过了。无论我们什么时候到校,总能看到她不是拿着大扫帚在扫地,就是看到她在操场的角落出弯腰剪纸,要不就是看到她在和学生家长在讨论交流……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以校为家,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家人朋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多少年来,她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没有因身体不适、家庭琐事等原因丢下过一天的工作。她为了学生,经常到各个班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情况,给学生释疑解惑,成为所有班级的编外“班主任”,工作上的忙碌累得她经常喘不过气。

瓦埠小学的师生清楚地记得,2012年十月份的那件事。她由于咽炎发作,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医生建议她在家休息,但她心系工作,心系学生,所以她在家只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为学生上课,每天只能等放学以后才回去吊水。这样的日子她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全校师生无不为之感动,学生们也感动地为这位她端茶倒水……

瓦埠小学的突出成绩总是跟出色的她联系在一起。她家住县城,离学校60多里,在平常她每天坚持第一班车到校,最后一班车离校。到了冬天,放学后没有班车,她就周一来周五回家,一星期回家一次。舍小家为大家,心里只有工作。节假日和寒暑假,她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她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像她这样的事迹真是举不胜举!

三、乐于奉献,全心全意服务

对于刘艳,所有的老师都有一种热切的、理想化的期待。我们瓦埠村小学的教师和村民一谈到她——刘艳都对他交口称赞,称她大大改变了学校落后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好教师和好学生,使瓦埠小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灰姑娘”锐变成一只飞出山沟的“金凤凰。”这次镇质量检测又传来好消息,我校教学成绩刷新了纪录。

这些变化不是偶然的,与她的带头实干是分不开的,我们为能和她一起工作是一种荣幸,是一种自豪。

她对学生也倾注了无尽的爱。哪个学生家庭有困难,她总会热心帮助;哪个学生在纪律上有不良表现,她总会耐心教育。记得二年级班里有一个叫于卫国的男生,这位男生由于父母离异,所以性格特别古怪,成绩也不是很好,成了班级里的“风云人物”。她通过了解该生的情况后,给予了这位学生很多的帮助,每天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为他补习功课,经常留这位学生在学校吃饭,还经常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这位学生买学习用品,经过她的关心,这位学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他现在由于家庭原因转到了别的学校,但是每到他回家的时候总会来学校里看看她,这难道不是对她最好的回报吗?还有学校几位学生家庭十分困难,她了解情况后,给学生们申请了困难补助,使这些学生的家长解决了燃眉之急……从而她也贏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好评,使全校呈现出一派校风正、学风浓、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逐步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跨越,从粗放管理到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迈进。

四、以人为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还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

她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30多个春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深深懂得,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各种素质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因此,几年来,她在抓“师德、师能、师表”教育上狠下功夫,经常带着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常学习。希望教师把每一个学生装进心中,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提高。在校园里,人人听到的都是欢声与笑语,讽刺、挖苦或歧视学生的言语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早已一去不返。

刘艳她,创新对工作,忠心对教育,贴心对教师,爱心对学生,虚心对荣誉,这就是她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她以她的才能和公正廉洁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以她的奉献和实干,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瓦埠小学

2016年1月30日

附获奖情况及有关复印件:

1、2001.11月论文《作文和想象》获县二等奖,

2、2002年10月论文《浅议应试教育的危害》获市三等奖,

3、2004年9月论文《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获县三等奖,

4、2005年9月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获市二等奖,

5、2006年获市骨干教师,

6、2007年论文《小学作业设计之我见》获县二等奖,

7、2008年6月论文《促其苦学 使其乐学》获县一等奖,

8、2011年9月获板桥镇突出贡献奖,

9、2012年9月获板桥镇先进工作者称号

10、2013年获板桥镇先进工作者称号,

11、2014年9月论文《称赞》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

12、2014年9月被蒙城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13,、2015年8月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二等奖。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教师下一篇:2016年村官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