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明显陵导游词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北的明显陵导游词(精选9篇)

湖北的明显陵导游词 篇1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 1988 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处,中国仅 30 处,属文化遗产的仅 21 处,湖北仅 2 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 32 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余年,动用了国库 40 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

湖北的明显陵导游词 篇2

一、三峡职院参加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综述

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湖北省高职重点专业,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旅游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将导游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技能竞赛成为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5年起参加各级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19次,先后获得了1个国家级一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的优异赛果,收到了竞赛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

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使得三峡职院获得了竞赛成绩和人才质量双丰收效果。这是基于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指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以行业标准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并结合了前沿、先进的导游技能服务理念。三峡职院将技能竞赛方案中的竞赛理念、比赛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内。

(二)以导游技能竞赛为标杆,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三峡职院旅游专业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驱动,创新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

1、将导游技能大赛开设为一门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也帮助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得以提升。导游技能大赛通常由包括形象风采展示、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情景再现、才艺展示等环节组成。将竞赛各环节集中通过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开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带团技能,课程最终将以校内导游大赛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还注意突出兴趣性和开放性,除主干课程外,还专门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如声乐、舞蹈、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在舞蹈、唱歌、朗诵、乐器演奏、书画表演、魔术杂技等方面的才艺特长。以提高导游素养为主题,为学生创设出灵活、开放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才艺展示环节的要求,使之在比赛中能获得优异成绩。

(三)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体现了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行业企业对导游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行业职业标准与技能规范的凸显。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导游服务规范》国家标准(GBT 15971-2010)为依据,全面改革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锤炼学生实践技能

实践是导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学生前往景区、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模拟导游实训、旅行社实训等校外实训。将职业环境资源引入到教学进程。通过新生对旅游专业的直观认识和深刻体验,二、三年级在一线岗位上实际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及行业背景的认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完善导游技能竞赛训练方式

“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此,三峡职院以数字化模拟导游实训中心为主要竞赛训练场所,为学生提供实景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利用导游微格实训室,让学生熟悉导游的相关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导游的带团技巧。通过两个校内实训室交替训练,实现了教学、纠偏、提高的良性循环,学生训练效果优良,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配套,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技能大赛不只是比学生素质更是比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竞争力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在赛制研究、各赛项环节准备、选手心理调节等方面运筹帷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分为导游词撰写、讲解,理论知识,才艺表演,后勤保障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逐项突破各比赛环节,为取得优异的导游技能竞赛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湖北省明显陵导游词 篇3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墓冢叫宝城,从空中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哑铃。前宝城是椭圆形,东西宽112 米,南北长 125 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献王灵柩的地方(现供奉大量的随葬品),而后宝城为正圆形,直径 110 米,下面的地宫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椁。

我们现在停留的这个地方叫瑶台,它将前后两座宝城连接在一起。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是神仙聚会的地方。而前后宝城以瑶台想连接寓意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两座宝城修建的时间相隔 19 年。在我过古代有个传统习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于是,新地宫建成后,在旧地宫与新地宫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并筑成瑶台。当年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合葬时,其父亲朱佑元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的通道运到了新地宫。可以说, 瑶台在显陵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显陵自修建至今已近500 年了,期间经历数次劫难。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1643 年冬,李自成大军攻陷承天府(即钟祥),拆毁朱家的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据说正准备开挖前地宫时,恰遇 雷电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惧,未敢动土,便放火烧毁陵内所有木制结构的建筑作罢。如今科学探测证明显陵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地民风纯朴,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显陵地宫开启时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宋陵导游词 篇4

位于市中心的永昭陵就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赵祯也就是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是真宗赵恒的第六子,生于10,1022年继帝位,在位42年。在北宋诸帝中,仁帝在位时间最长,国家基本安定,文臣武吏荟萃,农业和科学文化发达,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之一。

永昭陵与北宋其它陵寝的建筑布局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唐、宋的“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葬,它坐北向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这就是“山高水来”的“风水宝地”。各陵园都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陵台植松柏,横竖成行,四季长青。陵园内种松柏,陵区四周种植枳橘。

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有941件。每个帝陵石刻的内容都有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马及挖马官、羊、虎、文武臣、狮子、武士、传庐、内侍计58件,各有象征,表示皇帝死后还要驾驭万物,主宰世界。每个后陵都有石刻34件,其它亲王,皇子皇孙和大臣的石刻中的杰作,它是马首、龙身、鹰爪、孔雀尾,背有翼,后衬山峰,威猛有力,设在陵前表示祥瑞。

为了抢救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鉴于宋陵的历史及学术价值,永昭陵九万三年被国家首次批准为大型皇帝寝陵抢救保护示范工程,同时,被列为河面省“八五”期间十大旅游项目。___年元月动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2亿元。几年来,巩义市政府先后投入资金8000万元,征地568亩,恢复建筑了两个鹊名、两个乳台、四个角阙、八个门阙、神城、神道、南大门和2100米长的环陵路、公厕等,陵区内进行了绿化、水电及服务性设施基本完成,初步形成陵园部分整体规模,以优美的环境对外开放,每年可接待游客12万次,门票收入80多万元。1982年2月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景点门票20元/人,在巩义市汽车站乘1路或6路公交车坐2站即到,自带车在市区直接到永昭陵。联系电话:0371-4356170。

宋陵在巩义市城南,西离郑州约50公里。整个陵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北宋七个皇帝加赵匡胤之父赵宏殷迁陵于此,共七帝八陵在宋陵。此外,还陪葬20多个皇后和宋室大臣陵墓300多座,形成庞大的陵墓群。各陵建制大体相同,每陵由“兆域”、“上宫”、“下宫”三部分和石刻群组成。“兆域”只种松柏,不筑墙垣,松柏成道。“上宫”筑有陵台,台前置内侍一对,陵台四周建墙,四角立楼,四面设神门,东西北三门外各有石狮一对。

永陵导游词介绍 篇5

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于辽阳建东京城之后,于城北羊鲁山建造陵寝(后称东京陵)。谴索长阿孙旺善、铎弼及礼敦子贝和齐至尼雅满山岗祖陵将景祖、显祖、孝慈高皇后,弟舒尔哈齐、长子禇英等诸陵迁东京陵安葬。剩余的陵墓则称为“老陵”。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赫图阿拉为“兴京”,赫图阿拉祖陵则称兴京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并称帝。按古制追尊四祖为四王,即猛特木为泽王、福满为庆王、觉昌安为昌王、塔克世为福王。为四王设太庙祭祝。同时在老陵兴祖墓后设肇祖衣冠冢。专称肇、兴二祖为“二祖陵”。

顺治五年(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四王:猛特木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同时追封四王的嫡福晋分别为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后。顺治八年(1651年),封乔山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设官兵守护陵寝。顺治十年(1653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顺治十二年(1655年)立肇、兴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东京陵风水不如兴京陵好,遂将景、显二祖陵及礼敦、塔察二墓迁回兴京陵肇、兴二祖墓前。顺治十六年(1659年)更兴京陵名为永陵。意在江山永固、帝业长久。顺治十八年(1661年)命名享殿为“启运殿”,方城门为“启运门”。立景、显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

康熙元年(1662年)奉安四祖满、汉文神牌于启运殿。康熙九年(1670年),于永陵西堡设永陵总管衙门,专司陵寝安全防卫。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永陵后堡设永陵掌关防衙门,专司永陵祭祀及陵内一切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永陵改用黄琉璃瓦件。

雍正八年(1730年),建齐班房、祝版房。乾隆元年(1736年),建茶膳、涤器房。乾隆十二年(1747年),启运殿内设楠木香几、珐琅祭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陵外设栅木1344架、红桩36根、白桩64根、青桩36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夏园行宫。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永陵前设满、蒙、汉、回、藏五体下马石碑。

光绪元年(1875年),于永陵街内设兴京副都统衙门、于赫图阿拉设兴京城守尉等衙门。[3]

民国十一年(1922年)裁撤永陵总管及掌关防衙门,其事务归兴京县公署管理。民国十四年(1925年)裁撤永陵掌关防衙门,永陵祭祀归县公署办理。

1961年,成立新宾县文物管理所,1963年永陵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永陵事务归文管所办理。1979年10月1日,永陵正式向国内开放。1987年永陵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永陵砖石建筑浅析 篇6

1 砖造建筑

1.1 砖砌主体建筑, 严谨肃穆排列精妙

永陵建筑自前宫门、东西厢房、四祖碑亭、果膳房、启运门、东西配殿到启运殿, 13座建筑主体均为砖砌。

在永陵主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纵横变化, 句读顿挫, 如一首悠扬的乐曲, 到宝顶部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永陵占地面积不过1万平米, 在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小, 其采用的这种纵横交错的建筑排列在小空间尺度中确实更有利于增加景观丰富度, 创造出小中见大的效果。这一点也颇类似那些面积虽小却景致多变的古典园林。

在这个多变的序列中最为独特也最能显现永陵之建筑序列精妙的环节就是肇、兴、景、显四祖碑亭。这四座碑亭是按中长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排列的。有研究认为这一排列方式实际上开创了清代东、西二陵昭穆而葬的先河。但不论其是否对后世葬制构成影响, 仅就其四座碑亭并立横列而论, 确实是具有开创性的。这一改制或者创新极为有力的支持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宗旨, 当然这里的山水含义更广, 说是环境则更为贴切。正是永陵这样一个山水格局优良却局面有限的场地为四碑并列提供了必要条件。当然还要有1658年 (顺治十五年) 景、显二祖陵及礼敦、塔察二墓迁回兴京陵的补充条件。要在东西、南北长均在60米左右的空间内安放四座碑亭, 排列方式还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 但是无疑以最后落成的格局最佳。这一方案首先在构图上达到了均衡, 包括中轴线左右的体量均衡和视觉均衡, 同时也很有效的达到了陵寝前后部的均衡———四座矮小碑亭在前、一座高大启运殿在后。在前后短促的纵向轴线上, 启运门成为一个支点, 而启运殿和四座碑亭就通过这个支点平衡。可以说永陵的场地远不如孝陵开阔, 但其建筑序列的构思精巧丝毫不比孝陵逊色。至于亭身之前后壁所辟券门、对开木门、琉璃瓦顶下沿椽与额枋之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这些细节处理, 则使之远观近看皆有吸引人的内容。

1.2 砖砌小品别具特色

永陵有一座独特的砖砌小建筑———单檐歇山式燎炉。这个青砖燎炉有两个特别之处。

其一是材质特别。清代陵寝中只有永陵里这一座青砖燎炉, 其余的燎炉不是汉白玉材质就是琉璃材质。而在明十三陵中, 青砖材质的燎炉也是没有的。这一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永陵虽名为帝陵, 但几位埋葬者要么是逝后追封为帝王, 要么连追封的帝王都不是, 其地位与真正的帝王还是有区别的。其次就是永陵的修建年代较早, 当时满清政权正处于草创时期, 陵寝规制还没有定型统一。另外满族统治者始终认为兴京永陵是其发源祖陵, 希望其保留更多的。

其二是位置特别。永陵燎炉只有一座, 且位于西南方。这一点只与福陵昭陵相同, 与关内清代诸陵寝均不相同。目前尚无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笔者认为这首先与永陵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永陵地处中国东北部, 这里属于典型的季风性气候, 冬季风向以西北风为主, 而历代清帝东巡祭祖主要在冬十二月到春三月, 此时正是西北风盛行, 如果祭祖时燎炉选在东南位, 则可以想见燎炉内的烟雾顺风而下, 很可能对祭祖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其次, 在中国古代哲学观中, 西南属于坤位, 而坤有“大地以及阴柔的事物”的含义, 而坤卦中的“可贞”一爻有“称心如意的占卜”的含义, 据此也可以推断, 当时修建者也可能出于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考虑将燎炉有意设置在西南位置上。

除了燎炉外, 用另还有一处砖雕小品很是特别, 那就是启运门缭墙上的四面云龙袖壁。通常所见的云龙袖壁均为琉璃烧制, 其彩色是烧制的釉色, 而永陵袖壁是陶土烧制, 其色彩是烧制好后彩绘上的。其材质选择原因大抵与燎炉一致, 材质规格虽不高, 但烧制工艺精细, 造型生动, 充分体现了帝陵的不凡。

2 石材建筑及装饰

2.1 坐龙石雕装饰仅此一处

永陵是清代诸陵中唯一没有设石像生的, 但仍有各式石材浮雕。其中坐龙浮雕形式最为独特, 在明清帝陵中绝无仅有。而坐龙形式的应用, 可追溯到辽金时期。1965年在白城出土了一尊铜坐龙, 经考证为系金皇室用物。满清与金都是女真人建立的国家, 两者在文化上同源, 满清的帝陵中出现坐龙雕刻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此后在中原地区的满清陵寝不再出现坐龙形式的雕刻, 一方面原因是满清入主中原后, 统治阶层逐渐适应汉文化并以汉人统治者自居, 其陵寝自然避免出现与汉人陵寝较为明显的不同, 另一方面也避免汉人联想起金国, 毕竟历史上的金国一直是以宋朝敌对国的姿态出现的, 并且金国最终也是被蒙古和宋联合所灭。

2.2 五体石碑文字独一无二

永陵下马碑、神功圣德碑材质为石材。

永陵下马碑共有四通, 分立于神道南北两侧。其上文字为:“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分别用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书写。四通石碑均用五种文字书写, 这在有清一代帝陵中独一无二。究其原因, 可从《清实录》的一段记载中寻得一二: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一日乾隆帝诣永陵行完大飨礼后谕旨:“下马碑俱著改用石碑 (原为木牌) , 镌刻清、汉、蒙古、西番、回子五体文字, 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乾隆晚年颇为好大喜功, 自称“十全老人”, 其祭拜祖陵时制造这“一体同文之盛”的做法不无显示文治武功的含义,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清朝中期国力鼎盛时满族统治者对于治理国家信心的提高以及自豪感的增长。

永陵作为满清第一座帝王级别的陵寝, 虽然规制尚与清孝陵等后期帝陵相差不小, 建筑材料也相对简单, 但其建筑无论从总体的排列布局还是局部的装饰上都充满了设计和建造者的智慧, 其建筑材料往往具有独特的应用形式, 其外在的形式下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后世研究者深入研究, 尽管这是一座帝陵, 但其设计建造手法仍有值得现代陵墓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沈阳福陵导游词 篇7

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0_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

1920_年,奉天省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得此名。福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和满族文化风格。道路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东陵依山傍水,令人流连忘返。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

陵园依山而建,南面正是正红门。一条名曰“一眼望不断”的神道直通山顶。神道两侧有很多石雕刻。像石狮、石马、石骆驼、石虎这和关内的陵墓有些相像。

过桥是108磴石阶,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数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征帝王对社稷的主宰。过108磴,是碑楼,碑楼后面的城堡式建筑为方城,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部分。

方城北面是宝城,也称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宝顶,其下的地宫埋藏着努尔哈赤和叶赫纳喇氏的棺木及骨灰.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列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继游福陵,而且不会产生雷同感。20_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关于沈阳福陵导游词 篇8

从正红门到碑楼为陵园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神道区,正红门是陵园的正门,两侧是五彩蟠龙袖壁,四周是矩形红包缭墙将整个陵园圈为一体,正红门为三楹单桅歇山式仿木架结构,上顶铺满琉璃瓦、大脊、重脊、大吻、重善一抹金黄。拱门三道,彩油为饰,上有染金门钉及兽面“铺首”、三道拱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供所谓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供抬祝版,制帛以及其它祭品的官员出入,其它人不得行走。东为:“君门”是皇帝祭陵出入之外,西为“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过了。正红门一条与神门相逢300米长的“神道”直至石拱桥、神道和神门一样有极严格的使用规定,除抬祭品的官员可以通行以外,其它人一律严行禁走,违者受法律惩处。对神道的设置,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郎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建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事一系。为此。有的清陵在神道上修龙风门,沈阳昭陵修建神功圣德碑,福陵不仅建有神功圣德碑,而且根据地理条件还修有一百零八蹬。起到双层隔断作用,这是福陵区别于其它清陵之处。

汉阳陵帝陵丛葬坑遗址博物馆 篇9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2001年开始设计, 2006年建成开放, 是中国乃至世界在土遗址保护展示领域最先进的博物馆。该遗址博物馆在设计理念、文物遗址保护环境、文物保护的技术、文物遗址展示方式、建筑结构构造、建筑节能、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多项重要技术创新, 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开创了新一代遗址博物馆模式。

主要科技创新内容

1、遗址保护与遗址环境保护并重, 实现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2、通过综合复合技术的创造性地运用, 实现文物保存环境的重大突破。

3、在全世界首次立体应用复合中空的电加热玻璃进行大规模遗址保护, 在应用方式以及规模两方面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在全世界首次在中空电加热玻璃上复合防火玻璃, 并大规模应用于建筑防火隔离, 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类型。

5、在国内首次将粗陶粒透水蓄水砖应用于遗址博物馆内墙, 创造可呼吸建筑墙面, 自主调节遗址保护环境的空气湿度, 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应用领域。

6、在国内首次将大跨度密勒梁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于建筑物 (以往仅应用于桥梁) 。

7、在国内首次将生土覆盖种植 (建筑整体) 、自适应保护玻璃 (文物环境) 、地热及水源热泵空调通风系统 (参观环境) 、LED不发热冷光源及光纤 (建筑照明) 等节能技术组合应用于遗址博物馆, 并将遗址文物的保存环境与游人的参观环境完全隔离, 确保最有利于文物保存的恒定温、湿度环境, 空调设计只考虑人所在环境的温湿度要求, 省去通常采用空调系统以及不间断运行的费用和资源消耗, 大幅度减少了博物馆的能耗, 创造了遗址博物馆的节能新模式。

8、在国内首次采用小机具与手工配合、工厂加工与现场制作结合的作业方式进行遗址上施工, 减少对文物的扰动, 保证遗址安全, 创造了遗址保护工程施工的新方法。

9、建立了遗址全面展示的新模式。

上一篇:首都机场信息化下一篇:描写梅花的诗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