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篇1

毛泽东一生钟爱东湖,将其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2018年4月27日和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宾馆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非正式会晤。

各位朋友,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东湖的景观景点有100多处。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棋布,112千米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10000余亩山林林木葱郁。武汉东湖风景区由听涛景区、渔光景区、白马景区、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吹笛景区、磨山景区、喻家山景区等组成。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听涛景区,它是东湖景区的核心景观之^7位于东湖最大的湖泊郭郑湖的西北岸,前身是民族资本家周苍柏先生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也是东湖风景区的第一个开放景区。主要景点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沧浪亭、长天楼、鲁迅广场、九女墩、湖光阁、楚风园和中国内陆最大的东湖疑海沙滩浴场等。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磨山,这是东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三面环水,六峰逶迤,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观。磨山楚城,是武汉市最亮丽的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别致的园中园和浓郁的楚风情是磨山景区的四大特色。在武汉有“绿色宝库”之誉。景区内千米轨道的磨山树倒之谜,可谓千古难解之谜,为东湖景区添加了一层神秘感。著名的武汉大学,掩映在山林之中。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错错落落散在樱花、桂花等花木间,引来游人无数。

各位请看,这是全长28.7千米的东湖绿道,被称为最聪明、最健康、最有爱心、最干净的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的AAAAA级景区绿道,“它是离市民最近、最美丽的一条绿道。”绿道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10月17日,在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东湖绿道作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计划”主题论坛上的样板工程向世界推介。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武汉欢乐谷,它位于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欢乐大道196号,占地约210多万平方米,是深圳华侨城集团继深圳、北京、成都、上海后打造的全国第五个、华中地区首个欢乐谷主题旅游公园,是武汉市倾力打造的复合型、生态型和创新型的大型文化旅游胜地。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东湖鸟语林世界。在这里,从各地征集各种珍稀鸟类200多种8000余只。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达20多种,约1000多只,如丹顶鹤、金雕、东方白鹳、绿孔雀,还有国外的金刚鹦鹉、火烈鸟,非洲鹈鹕等珍稀鸟类,极具观赏、科研价值。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磨山楚城,此城建于1992年7月,是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的人口,设计古朴,气势恢宏。城门高23.4米,宽11米,由水门、陆门、城墙、望楼、箭楼和烽火台组成,全长117米。陆门中门宽3.9米,两侧门各宽1.8米。楚俗尚红,城墙采用湖北大冶红砂石,题额“楚城”为甲骨文,由现代商史学家、甲骨文学家胡厚宣先生题写,“荆楚雄风”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李铎手书。

各位请看,这是武汉东湖樱花园,它与日本弘前樱花园、美国华盛顿樱花园共举名为世界三大樱花园,东湖磨山樱花园与武汉大学樱花一同撑起武汉世界三大樱花之都的美誉,东湖樱花园每年3月份至4月份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樱花节。

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篇2

循环农业摈弃美国式的现代常规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它要求遵循循环经济的“4R”原则[3],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回收”。它注重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投入。循环农业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转基因、细胞融合、无性繁殖等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中,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使用、农产品及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贸易销售、宣传推广,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资源利用率。它还注重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大系统角度构建农业相关产业的生态体系,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良性循环。循环农业还注重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1 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1.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束了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6年以不足全国2%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全国8.4%的稻谷、6.3%的棉花、10.3%的油料、5.4%的猪肉和18.0%的淡水水产品,并为全国5.2%乡村人口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空间。但是,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循环农业的兴起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可有效解决常规农业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1.2 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选择

湖北号称农业大省,但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目前,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79hm2,居全国第21位,耕地总量呈下降之势。湖北省是水稻种植大省,对水资源的消耗大,但该省水资源分布不均,给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带来困难。有关数据表明,湖北省水资源总量1027.8 亿m3,仅占全国的3.5%,列全国第10位;人均占有量1731m3,仅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m3的警戒线。同时,生产化肥、农药所需的石油、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低,对外依存度较高。需要注意的是,湖北在耕地、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资源的消耗很大,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污染十分严重。在资源禀赋和粗放式经营方式下,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结合使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湖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承担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很大,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粮食增产方式,以土壤肥力、水资源、化肥、农药的大量消耗来确保粮食安全将得不偿失。因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化肥、农药的消耗和需求,既是缓解湖北省资源紧缺矛盾、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的有效措施,又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1.3 减轻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湖北省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产量和数量,农业生产中盲目、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严重,加上畜禽养殖等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全省面临农业环境污染的威胁。2005年湖北省已被列为全国15个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省市之一,农村地区氨氮排放量为4.74万t,是同期工业排放量的2.09倍;化学需氧量排放24.28万t,是同期工业排放量的1.40倍;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9.09万t和3.31万t。全省12个大型湖泊有11个水质超过VI类,武汉、黄石、鄂州、荆州、襄樊、十堰、荆门等7个城市内湖的水质均为Ⅴ类。循环农业的推广和实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加强植被保护和动植物疫情防治,有效支持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发展循环农业可实现农业产业内部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和废弃物资源化,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

1.4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农民收入低下是长期困扰湖北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2005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3255元相比少156元,在各省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11位下降到第15位,增幅仅略高于安徽,居中部地区倒数第2位。发展循环农业可在4个方面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多层次利用,可有效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有效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发展模式还将种、养、加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体系,降低农产品因不合理施用肥料和使用生产资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通过“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破除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优质优价获得国际、国内市场的回报。

2 发展循环农业的可行性

2.1 国家政策支持

2005年我国“一号文件”[4]把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指出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008年我国的 “一号文件”[5]更加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为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农业部制订了《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发布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先后组织制定了《农业污染防治规划》,颁布实施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全国农村沼气建设规划》。2007年我国下达了25亿元,引导带动地方投入约15亿元,全年新增户用沼气450万户,试点建设了420个养殖小区、联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以引导循环农业的发展。2008年我国“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这些政策为循环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

2.2 地方领导重视

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已引起湖北决策层的关注。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6]明确指出,全省将力推农业“省工节本降耗、农业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农村生态家”4大模式,建设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农场,全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努力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农业格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地方政府也日益关注循环农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循环农业的信贷投放,为循环农业企业(农户)融资提供便利。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湖北省各级政府都把循环农业作为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抓手,认真贯彻“一号文件",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

2.3 广大农民需要

作为一种低消耗的生产方式,湖北省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农业循环之路。如荆州农民谢登明经过10余年的试验,在一块0.28hm2的低产冷浸田就地取土,挖沟抬高田块,沟内养鱼,地面种植瓜果蔬菜,空中全部被葡萄架覆盖,通过生态链接建立了“平原种养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年收入达到1.92万元。汉南区农民韩新民养了100多头猪,猪粪被灌入5m3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直通厨房,沼渣用来种菜和种果树,一年节省煤电2000多元,减少化肥开支3000多元,总收入达6万元。这一系列节能减排的农业生产模式大部分由广大农民自发创造,体现了湖北省广大农民对循环农业技术和政策的旺盛需求,如能将农民分散型的自发创造通过循环农业引导为循环农业的集成创新,必将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2.4 基本条件具备

这些条件是:①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发展空间。湖北是农业大省,其优越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农产品品种繁多,除海水养殖和少数其它省份特有物种外,湖北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等领域均有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产出,而且基本上与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构成相近,许多农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在通常年景下,湖北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棉花产量居第3位、油料产量居第4位、生猪和茶叶产量居第5位。近几年,湖北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和形成优质稻、棉花、蔬菜、名特水产品、优质三元猪、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柑橘等8种优势农产品,魔芋、奶牛、家禽、食用菌、蚕桑、蜂产品、板栗、茶叶、中药材等9种特色农产品。与这些农产品相对应,构成了诸如粮食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油料产业链等众多农产品链。②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介入节点。湖北省农业产前产业已有较大发展,化肥产量已达273万t,居全国第2位,农药产量5.10万t,居全国第5位,配合饲料306万t(2001年),种子、苗木等品种较为齐全,农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后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上。湖北省仅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911.9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5.5倍,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6.3%,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8∶1,处于持续增长状态。③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全省县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68家。这些企业加工了数量巨大的农产品,网络了一大批农民,规模和效益突出。④农业运行环境条件逐步加强,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与政策支撑。近年来湖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涉农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加强,使农业产业链的软硬环境大为改善。此外,在科技支持上湖北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湖北是科教大省,有普通高校75所、农业高校2所;2001年湖北高校有科技人员5.4万人,研究与开发人员1.9万人,位居全国第2位;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1218人,其中高级职称492人,中级职称381人。除高校外,湖北还有几十家农业科研单位,为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⑤区域性的模式正在形成,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十一五"期内,湖北省将力推初步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四大模式,全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努力在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农业格局。

3 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思路

3.1 战略基点

在建设“两型”社会战略中,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走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湖北省发展循环农业战略思路的基点在于:①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和协调性。②农业发展日益面临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具有发展循环农业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基础与内在要求。③“两型"社会建设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资源基础,循环农业成为“两型"社会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④发展循环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业发展自身面临的比较劣势制约。⑤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途径。

3.2 战略思路

循环农业是一种系统农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促进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应坚持分阶段、分层次、分产业带建设发展:①分阶段建设的发展。可考虑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0年)为规划、动员与组织阶段;第二阶段(2010—2015年)为规划实施阶段。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进行重点培育,初步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建构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及其增长机制;第三阶段(2015—2020年)为完善深化阶段。在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通过资源整合和分工整合,健全湖北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②分层次建设。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可考虑在两个层面上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省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市场化、产业化和开放性"为导向的大循环。它立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格局,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和WTO的框架,从全省“一盘棋"和全面协调发展的视角所定位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宏观层次的循环农业经济建设应与“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有效对接。第二层次为中观层次(区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的区域型循环。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布局与资源格局,农业经济可基本区划为4个区域类型:武汉城市圈、江汉平原区、鄂西山区和鄂东低山丘陵区,不同区域内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按照农业经济的区域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积极探索能够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多元循环农业模式。③分产业带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提升湖北省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带”建设,其中重心应放在:一是着力建设湖北省农业的“六条特色产业带”(两江流域100hm2双低油菜产业带,江汉平原以中国香稻为主的66.67万hm2优质稻米产业带,以武汉为中心向沪蓉、京珠沿线扩展26.67万hm2商品蔬菜产业带,江汉平原腹地为主的40万hm2水产养殖带,江汉平原80万hm2速生林产业带,江汉平原1500万头优质三元猪产业带);二是优先发展农业的“七大主导产业”(粮食、棉花、油料、畜禽、烟草、酿酒、水产养殖);三是重点培育农业的“十大特色产品”(柑桔、魔芋、芝麻、板栗、蚕茧、蜂产品、食用菌、奶类、茶叶、中药材)。通过"循环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带动湖北省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4 加快湖北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才能将循环经济思想和模式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因此,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农业投资者和农业从业人员对循环农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资源耗费型农业向循环农业方向发展。现阶段,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让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宣传和明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尽快形成和树立“循环意识"和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经验性做法运用到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实现农业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循环农业意识教育,只有农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使工作落实到实处。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可能变为自觉行动,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因此,应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4.2 因地制宜,做好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科学规划、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框架,要根据全省的资源特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突出重点。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和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湖北的优势,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按照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结合湖北的资源、环境和农业产业实际,突出区域内的优势和特色;要加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肥、节水、节药、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湖北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在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中,各农业研究人员应根据各地特点,制定与地方特点相适应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某一地理范围为界域,进行循环农业的区划,这样可规范循环农业的发展地理范围,分析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比较收益,更好地指导循环农业规划的制定。

4.3 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教育

世界各国为了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如荷兰每年把农业预算的25%用于农业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加强"绿色证书"培训,培养大批农技专业人才,这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队伍,特别要有重点地培养一批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现代知识型农民,通过信息服务、政策引导、企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提高他们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业务技能,这对实现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4 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

政府在国债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发展循环农业方向倾斜。这既是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又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如仅农村沼气建设一项,就先后安排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补助,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会随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探索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政策扶持,积极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杠杆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多渠道地筹集开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资金;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有效规避农业风险,提高开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运用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业贷款份额,支持农户和企业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4.5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试点的工作方法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抓好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能否做好,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必须树立强烈的循环经济观念和循环农业意识,真正把它作为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层层抓好落实,做到任务到基层,认真抓好检查和监督。循环农业建设涉及众多产业和计划、环保、科研、教育等许多部门,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提升发展循环农业的质量和水平,做到“乡乡有样板,村村有典型”,确保“示范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通过循环农业试点村、试点乡、试点县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对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示范和推广,形成循环农业示范和推广应用体系,即乡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1-16.

[2]冯之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决策与信息,2005,(10)∶12-13.

[3]任丹丹,王宪恩,陈英姿,等.基于4R原则的农业循环经济初探[J].环境科学动态,2005,(4)∶59-6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EB/OL].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guonei/node20597/node24565/node24570/node24577/userob-ject1ai1417853.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EB/OL].http://nc.people.com.cn/GB/6843047.html.

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篇3

关键词:湖北省;湿地;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61-03

2016年,湖北省发生了“98+”大洪水。根据湖北省防指召开的防汛抗洪救灾新闻发布会,截至7月9日20时,6月1日以来的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省黄冈、荆门、孝感、武汉、宜昌、恩施、仙桃、天门、潜江、随州、神农架、鄂州、荆州、咸宁、黄石、十堰16市州林区的83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1 227万人,农田1 266万hm2,倒塌房屋26 026间,临时转移577 575人;停产工矿企业860个,中断铁路2条次、机场港口关停23次、公路2 083条次、供电1 478条次、通讯882条次;损坏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97座,各类堤防5 641处1 52992公里,护岸26 881处,水闸2 181座、塘坝22 127座、及机电泵站2 239座,灌溉设施16 528处,水文站65个,机电井2 117眼、水电站14座;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038亿元,其中水利水毁损失399亿元。洪涝灾害是中国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河流湖泊众多,历史上洪水灾害频发,损失严重。近几年来的洪水灾害都数不胜数,武汉大学校门前“看海”、龙王庙前雕塑在水中的变迁、冲锋舟走街串巷救援受灾群众……,这是发生在武汉市的洪水灾害故事,为什么美丽中国建设这么多年、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洪水灾害还如此肆虐呢?湖北不是千湖之省吗?为什么还控制不了洪水灾害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联想到了湿地,偿试着对湿地保护进行思考。

1湖北省湿地变迁

大灾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形成共识。长江东西流向,流经我国三级阶梯的特殊地势, 上中下游暴雨和洪水常常遭遇,上游地势落差大、汇流快,中下游地势低,洪水蓄泄不畅,加之流域水系发育,入江支流众多,且干流中游有卡口、下游河口有潮水顶托,导致长江、尤其是中下游洪水频发,洪水灾害呈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征。除了这些地势特征和大气环境厄尔尼诺现象等客观因素之外,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也是造成特大洪灾的重要因素。

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围湖垦殖活动,使得大量湖泊消失,湖泊面积锐减。根据相关统计,湖北省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01 km2以上大小的湖泊1 309个,湖泊总面积8 5037 km2。由于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到80年代时,湖泊数量下降到838个,湖泊面积大幅缩减为2 9773 km2。与此同时,湖泊容量也从50年代的1305亿m3下降到569亿m3,湖容下降了51%,而有效調蓄容积仅为30亿m3,仅为建国初期的266%。江汉湖群中最大的洪湖在三十年间面积下降了389%,蓄洪量也降为1019亿m3,调蓄洪水的能力严重退化。在2000年,湖北省共有1 165个湖泊,其中01 km2 以上的湖泊为771 个,01 km2以下的湖泊为 394 个。尽管湖北省目前仍可被称为“千湖之省”,但以小湖居多,湖泊湿地调蓄洪水的能力严重退化。

2湖北省湿地保护现状

根据2012年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省8 hm2以上的湿地总面积为14450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1 85900万hm2的78%。其中:河流湿地面积4504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12%;湖泊湿地面积2769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91%;沼泽湿地面积369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6%;人工湿地面积6808万hm2,占湿地总面积471%。2014年全省湿地地表水资源量91430亿m3。

全省建设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82个,其中洪湖湿地、沉湖湿地、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中部第1位;中国重要湿地5个;国家湿地公园57个,居全国第3位;省级湿地公园43个、县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县(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2个,保护小区27个,共有效保护湿地582 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1%。

3湖北省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3.1面积萎缩、污染加剧、功能退化

由于多年来农业围垦及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作为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泊数量及水面面积锐减。20世纪50年代,全省面积667 hm2以上的湖泊1 332个,水面面积8528万hm2,2012年湖泊资源为755个,水面面积2706万hm2。2012年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同2005年第一次调查相比,100 hm2以上自然湿地减少了1094万hm2。由于污水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渔业投肥养殖等原因,导致湿地水质及水环境加剧恶化。据监测统计,2012年长江干流和汉江干流Ⅱ类水河长占452%,Ⅲ类水河长占479%,Ⅳ类水河长占69%,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磷。从湖泊富营养化角度评价,中营养湖泊面积占524%,富营养湖泊面积占476%。由于开垦、淤积等因素造成水资源减少,蓄水功能削弱,过度捕捞、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一些适生水生植物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如:东湖的水葫芦、洪湖的水花生等有害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着区域生物多样性安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退化。

3.2江湖阻隔、景观破碎

湖北省沿江湖泊众多,原本与长江直接相通,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长江关系密切。但近代以来,由于建造防洪大堤、闸门、泵站等水利设施和其他人为活动的影响,江湖之间的这种天然连通性受到了严重阻隔,江湖景观破碎化,许多湖泊如东湖、洪湖、西凉湖等与长江的天然通道被人为切断,其天然连通性被严重阻隔后,不仅影响长江行洪、降低湖泊的调蓄功能,而且严重切断江湖之间生物的联系通道,降低江湖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量,破坏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栖息场所。例如长江的鱼、蟹、鳗苗不能进入湖泊,而湖区的鱼也不能溯江产卵繁殖,使水产资源呈下降趋势,同时,湖水不能入江也导致了水系紊乱,使湿地水文状况改变,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nlc202309090710

3.3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落后

湿地保护的基础性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特别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效益评价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湿地的保护利用缺乏评价机制。全省湿地水质和生态状况监测目前尚以抽检和局部监测为主,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湿地的资源调查体系不够完善,监测体系也不健全,工作时断时续,部门之间监测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的协调监测机制,导致对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动态监测等工作明显滞后,难以为各级政府制定湿地保护和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4法制体系尚未健全

在湿地管理保护方面,目前渔业、水利、林业、交通和环保等部门分别建有渔政、水政、林政、航管、环境监理等机构,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体系。湿地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不能满足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对破坏湿地及其资源事件的查处依据不足,加上部门利益交叉,行政执法主体不明导致有法难依现象时有发生。

3.5湿地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普遍大多数人对湿地的概念尚处于混沌状态,对湿地的价值缺乏认识,社会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普遍淡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滞后,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不够,力度不强。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不能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重开发、轻保护思想严重。

4湖北省湿地保护建议

4.1划定湖北省湿地红线

中国从国家层面上划定了耕地红线、林地红线、生态红线,湖北省已开展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类型没有纳入其中。从湿地保护需求出发,全省应以1445万hm2湿地为依据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明确湿地边界和权属,从而为湿地保护提供资源支撑。

4.2开展湖北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加强湿地科研监測

国家林业局自2010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工作,湖北省也于2009年和2014年开展了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工作,相关评估结果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也是深化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和意义认识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强化湿地的科学研究和湿地资源与效益监测,掌握湿地资源动态,为湿地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4.3加强湿地立法

由于湿地保护涉及渔业、水利、林业、交通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湿地保护协调的难度较大。湖北省应借鉴其他湿地立法工作较好的省份,加强湿地立法,坚持依法保护湿地。要通过立法,对湿地监督管理职责、湿地生态保护、湿地污染防治和破坏湿地行为的有关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使全省湿地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4.4实施湿地保护生态工程

根据自然属性和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保护分区,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退耕还湿、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等优先工程建设,全面带动提升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针对2016年洪灾暴露的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以梁子湖退垸还湖为契机,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湖泊防汛和生态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因势利导大力推进湖泊水利综合治理,着力做好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等工作。”各地着眼长远谋划,对一些分洪民垸不再恢复围垸,永久还湖,鲁湖、龙骨湖、长湖、洪湖、大冶湖等216个大小湖泊内垸相继分洪,还湖面积491万hm2。总投入超过100亿元的大梁子湖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启动,通过实施系列碧水长流工程,被切割的湖泊连接起来,被破坏的水域恢复生态,已丧失的功能开始增强,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正在偿还。

致谢:本文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林业厅湿地保护中心、湿地研究中心、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石道良、史玉虎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邓宏兵,蔡述明,杜耘,等.近50年来江汉湖群水域演化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环境,2006,15(2):244-248.

[2]胡静.湖北湿地国垦现状与退耕还湿必要性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6(2):76-77.

(责任编辑:唐 岚)

关于湖北黄鹤楼导游词优秀 篇4

今年夏天,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了美丽的黄鹤楼游玩,一进来我就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那是多么迷人呀!

我们首先来到了撞钟的地方,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开始撞钟,当我撞第一声是有人说:“一生平安,”第二声是有人说:“一生幸福,”第三声时有人说:“荣华富贵。”顿时,我兴奋极了,一蹦三尺高!

接着,我们来到了黄鹤楼,令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楼,一进去,我就看到了一副庞大的仙鹤画,简直让人赞叹不已啊!还有我最喜欢的四楼 ,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啊! 放眼望去,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眼前汹涌浩潮的长江像一条巨龙,滚滚江水向东流去,雄伟的气势顿时让人感觉心潮澎湃;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是高高耸立在龟山之上的电视塔,像个不屈不挠的勇士,真雄伟!

湖北省日语导游词 篇5

大きな滝に入ると、興奮した気持ちで車に飛び乗り、だんだん眠ってしまいました。突然雷のように雷が鳴るので、滝の頂上の水量が大きすぎて、水が一気に溢れてきました。崖の上を飛ぶ大河のようです。滝の水が深い水たまりに落ちて、無数の水滴が飛び上がり、水の中で銀色に輝いています。私はレインコートを着られないで、手綱を切った野馬のように滝の洞穴に向かって走って、壮観な三峡大瀑布を見たいです。洞窟の中はまだ静かで、断続的な水の流れの音が聞こえます。洞窟の中は湿気があり、まるで別の世界のようです。たくさんの白い泡が私たちの体、足、ズボンに噴き出しています。きらきらと輝く、やんちゃな水の赤ちゃんたちがいます。水簾のお姉さんと一緒に潭の中に寝ないで、山の穴の中に入って、私たちの顔、手、洞窟の中に飛び込んで、またひとしきりが流れてきます。銀鈴のような笑い声、防水の仕事がない私は滝に顔を濡らし、髪の毛と服を濡らしました。穴を出ましたが、水滴はまだ小雨のようです。滝に近すぎ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滝と触れ合うところに行きます。この時の滝は静かで穏やかで、まるで大きなカーテンを開けているようです。潭の中で波がきらきらと輝いています。青い水が澄んでいて、子供たちが水辺で騒いでいます。笑って、時間が逆流しているように、突然叫びました。「太陽がチェーンに大きなリボンをつけているのを見てください。虹ではないですか?」「滝、愛しています」と振り返ると、その音が谷間に響く…

山紫水明、珍しい木の草花、奇形の奇石、大自然は1人の魔術師で、その傑作、無数な人の称賛を得ました!

★ 湖北省大别山导游词

★ 博物馆导游词

★ 导游词日语

★ 湖北省赤壁古战场导游词

★ 博物馆的导游词

★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的学生作文

★ 拙政园日语导游词

★ 江西日语导游词参考

★ 贵州日语导游词

湖北省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6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天紫湖的基本概况。

(一)交通便利,是度假休闲的好去所。天紫湖生态度假区坐落于孝感市北郊,距孝感市区25公里,武汉市区45公里,离汉十高速也只有8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大家一路上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田野农庄,阡陌交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天紫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夏季平均温度23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为零下5摄氏度,是大家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处。

由于我们景区内环境优美,风景迷人,空气清新,蓝天碧水,满眼绿意,具备了优秀的环境质量和景观质量,被游客形象地称之为“天然氧吧”,是湖北各地旅游景区中不可多得的一方净土。

(二)景点多,生态环境迷人,配套设施完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天紫湖大酒店门前广场,这是一个按国家四星级标准兴建和服务的高档次旅游酒店。酒店内一楼是富丽堂皇的大厅,装修豪华的中餐厅,各种各样的餐饮包房,帝王气派的贵宾厅,四面环竹的生态餐厅。酒店还为您提供各式房间90多间,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行政套房等,能满足不同客人的不同要求。

喷泉广场

从酒店广场放眼望去,度假区美景定让您叹为观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一圈圈绚丽的植物图案,名贵的古树名木烘托出一组七彩的音乐喷泉,闪烁的霓虹,动感的节奏,优美的舞姿,是天紫迎接贵宾的第一道视觉盛宴。

景观瀑布

七彩音乐喷泉的北面,酒店广场边缘,树石共生,生机勃勃。从石缝里泉迸飞泻,组成一条长60多米的景观瀑布,如万马奔腾,磅礴壮观,瀑布潭中水花飞溅,荷花绽放,锦鲤成群。瀑水分流到广场四角的四处假山池,又注入园林中纵横交错的明渠池,汩汩潺潺,四季长流。

千年古银杏

喷泉南侧与瀑布遥相呼应,伫立着一株千年古银杏。巨人般的身姿,承风接露,沐浴日月之精华,成为度假区的“镇区之宝”。在若干年前,这颗神奇的古银杏长成了夫妻树,两棵巨大的树干相偎相依,恩爱无比。自来到天紫湖度假区后,一颗小银杏又在旁悄然生长,成了世人惊叹的“合家欢”。大家在此观仰此神奇古树,全家定能和睦团圆,健康平安!

生态园林

古银杏的身后,生长着千姿百态的景观林。由石径和鹅卵石铺设的明渠,分划成一块一块。或嫩芽初上,或繁花集锦,或硕果满枝,或凌寒斗艳。春芽秋菜,夏茂冬零,四时八节,景观各异。信步在舒展的石径上,忽高忽低,忽浓忽疏,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绿意。里面流水汩汩,时而柳暗花明,一块块瑰丽的景石跃入眼底,映衬着周围的花草树木,显得格外耀眼。沁芳亭是景观园中心汇集处,置身亭中,放眼四周,确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触和沁人心脾的草芬花香。

盆景园

植物天堂中的绿宝石——盆景园。自喷泉广场西南角至沁芳亭南侧,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园内建亭两座,休闲桌凳6套,草坪2800平米,道修平台300多平方,展设台400多个。园内设大、中、小、微型盆景1100余盆,其中参加全省、地区盆展金、银、铜奖作品20余件,成型盆景400多盆。不仅丰富了景观造园项目,还提高了文化欣赏品位,是董事长邱钢先生和园艺总监陈智勇先生多年的心血之结晶。单选材达90多个品种,以榆树对节、松柏等为主,更兼有珍稀红豆杉、珍珠黄杨、平枝枸子、小叶蚊母……,落叶常青,观花观果相搭配,造型方面,大者入画,小者入神,或严谨细致、或雄壮奇异、或古朴自然、或动势飞扬,一树一景,步移景异。

廊架小花园

廊架小花园,在园的尽头,湖的边缘一条弯弯的花廊,上面藤萝如瀑,浓荫蔽天,繁花似锦,向东居高临下能尽赏湖面风光,北面的汩汩流泉跃入幽幽的石潭内,发出悦耳的叮咚声。这处廊架如设在空中的谣台,不仅能供游人情侣户外停留,据说每年农历七月七还能听牛郎织女的窃窃情语。

休闲河岸

植物园南侧一条清清的小河,缓缓的河岸,宽阔而平整,忽聚忽散的澳洲金合欢,锦衣白兰投影下,生长着厚厚软软的草坪。躺在暖暖的草地上,仰望白云和点点繁星,享受着自然的清新气息,敞开心扉,融入大自然的一份安祥和惬意,能让您忘掉所有的烦恼和压力。

天紫鱼

流淌的小河里,生长着一群群特别的小鱼——天紫鱼。相传乾隆年间,皇后娘娘重修普度寺,寺庙开光之日夜宿此地,梦见飞龙现身,径朝正南飞去。梦醒后娘娘一行随梦而寻,来到湖边,果然飞龙在湖上盘旋,一股紫气飘然而升,湖中一群小鱼闪着鳞光欢快的游着。清风佛面,如至仙境,娘娘顿感心矿神怡。情不自禁宽衣解带,下湖沐浴。小鱼闻香蜂踊而至,亲吻着娘娘的玉肌,娘娘与小鱼相互嬉戏,感受这鱼水之欢。宫女把这一喜讯禀报皇上,皇上龙颜大悦,曰:此乃“飞龙在天、紫气东来”。因为此湖为天紫湖,所以人们就叫它“天紫鱼”,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现有关专家正在进行研究。

天紫鱼,专吸食人表皮的细胞与角质层,对于常见失眠、皮肤病、疤痕、脚气有着独特的疗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当您进入湖中时,天紫鱼即刻帮你全身按摩,“吻”掉您身上的细菌、坏死角质层,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精神紧张、治疗睡眠,令您精神充沛,肌肤更美。

槐荫树

我们眼前的这棵槐荫树高达数十米,造型高大,而且树干树叶间透出人性。树下董永和七仙女的塑像也栩栩如生。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那家喻户晓、感天动地的天仙配。汉代时,家住现孝感城北的董永,年幼丧母,家境贫寒,佣耕而伺父亲。父死无钱买棺木下葬,便卖身葬父,感动天上的七仙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妻。这便是孝感的由来。当时董永自感不配,推辞再三,后以无媒难成亲为由推辞,可七仙女却在荒郊野外呼出土地爷施法,槐荫树开口说话,还劝董永接受美好姻缘,便成就了这段传颂千古的美好佳话。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来重温一下黄梅戏《天仙配》中关于槐荫树的动人唱段(略)。

听了槐荫树的故事,我们在槐荫树下一定受到感染和赐福,愿在场的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能终成眷属;愿己婚夫妻能恩爱更浓,白头偕老。

风雨桥

眼前这座长长的白栏杆石板桥名叫风雨桥。桥身如七仙女的传说一样久远,如一道优美的弧线穿越时空,成为天紫湖上美丽的风景线。

七仙沐浴

天紫湖畔至今还保留着七仙沐浴的踪迹。天庭严律挡不住七个仙女的下凡的决心,她们被人间的美景吸引,下凡来到这世外桃源。在清澈的湖水里嘻戏玩耍,神态各异。有的对镜梳妆,有的洗理秀发,有的低眉含笑,有的眺望远方……神仙都如此眷恋这人间美景,天紫湖定会给您带来更多的福气和运气。

热带风暴

妙趣横生、老少皆宜的温泉水上世界——热带风暴。设有28个风格各异、大小功能不一的温泉池,其中黄金池、翡翠池、玛瑙池和中药池最有特色,还配有水疗SPA、儿童戏水、鱼疗、冲浪、漂流、死海漂浮、石板浴、滑梯、桑拿、电疗、彩虹滑梯、高空蛇道、阳光沙滩等多种娱乐项目和运动设施。还有男女各式香熏室、各式按摩,给您带来更加舒适、健康的体验。

经常沐浴温泉,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可有效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如: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神经炎、肠胃病、感冒等。常泡温泉能有疏通经络,扩张血管,滋润皮肤,去斑美白等功效。

各位朋友,如何泡温泉呢?大家一定想知道。先说一下如何泡。泡温泉要先将温泉水从头到脚淋湿,再入池浸泡,每次浸泡约15分钟左右,便出池略微休息一下,喝点饮料,再去浸泡。如此反复循环,如果泡时过久,会使肌肤水份油脂流失过速,造成身体疲劳和不适。泡温泉,男女同为一池最好,同时浸泡符合自然协调原则,因两性荷尔蒙在温泉水中可以巧妙调和,给予女性皮肤光滑,内分泌正常的功效。温泉沐浴后必用清水冲洗,以免将温泉凝脂洗掉。失去保健功效。

再介绍一下泡温泉的作用,泡温泉的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减肥:温泉的热量与所含化学元素对人体肌肤起着速效的新陈代谢作用。特别对人体多余脂肪有独特的化解疗效,从而达到减肥目的。其次是祛斑、增白、美容:因温泉中含有大量的硫磺成份,对人体皮肤表里有着消毒,去污的功效,从而达到祛斑、增白、美容的目的。再次,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前面已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总之,温泉是天然的地下矿泉水,它能让您舒缓紧绷的神经,令您疲累的身心恢复朝气,寻回自我。

我们参观完整个景区后,各位再来浸泡温泉。

阳光沙滩

穿上一次性的拖鞋,漫步在卵石上,脚底被按摩起一阵涟漪,走到尽头,索性投入到沙滩上吧,宽广的沙滩,你可以纵情运动或嬉闹或奔走,或做个沙滩浴……玩他个尽兴而归吧。

水上世界

在宽阔的天紫湖面上,我们度假区为游客准备了大小游船三十多艘,有可容纳30人的画舫,有容纳2—6人电动船,还有脚踏船、自行车船等,让您尽情漫游在天紫湖面,看白鹭翩飞,鸳鸯戏水……

天紫阁

享受完浪漫沙滩,何不到情侣木屋休憩?当您吹湖风、听涛声,便会产生阵阵椰风海韵的感觉。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这三层八方、古朴秀雅的天紫阁。它耸立湖畔,引人注目。一层及湖边茶座设计装修自然典雅,坐下品茶观景聊天,其乐无穷。还可登上天紫阁顶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田园农舍饱览无余,令您心旷神怡。有兴趣者请登楼远眺,观光赏景。

篝火礼花岛

风雨桥尽头,垂柳环抱着的是充满激情的——篝火礼花岛,可举办各种篝火晚会。是亲朋好友狂欢的理想活动。

想想看,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湖面清清,波光鳞鳞,远处山峦若隐若现,我们在湖边载歌载舞,那是何等的快乐啊!

会议中心

功能齐全、豪华高档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处在天紫湖生态度假区中心,环境幽雅,有可同时容纳500多人的剧院式会议中心,2个可容纳100人左右的中型会议室及28人的小型会议室,可满足各种不同商务会议的需要,是召开各类会议的理想之地。

生态农业

天紫湖占地一千多亩,不仅有目不暇接的造园景观,传奇故事,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郁郁葱葱的林木,起起伏伏的丘岗,生长着形形色色的农作物,松菌子、树菇、马齿苋、香椿、珍珠花、黄花(萱草)、茶叶、鱼腥草、枸杞、松仁、四时鲜果、清水鱼虾……应有尽有,让您享尽农家之欢,生态之乐。

普度寺

这是历史悠久、普度众生的佛教名刹“普度寺”。普度寺始建于宋代,香火盛及一时,其间虽多次毁坏,但又多次重建,至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经此地,梦青龙落于普度寺,遂钦令重建寺庙,并更名为落龙寺,其后又毁于战乱。现在普度寺,是天紫集团董事长邱钢先生许愿求佛,以孝感天,投入3000万元区资而重建的,经重建的普度寺,势大宏阔,金壁辉煌,由五台山高僧授法,普渡众生,该寺日接待量可达3000人次,是游人游览和礼佛的重要场所。

请大家依次进入,遵守寺规,虔诚拜佛,一定能有求必应,从此福音缭绕,万事顺意。

另外,我们度假区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娱乐大餐,除了上面讲的温泉、沙滩排球、篝火晚会外,还有KTV健身中心、室外网球场、生态垂钓等项目,让您远离都市之繁华,享受人生之闲静。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不得不向大家说声再见,因为我们今天的行程到现在就要结束了。我也要感谢各位,这路上给予的支持、合作、帮助、谅解。天紫湖山不算高、水也不算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如此美伦美奂的人间美景,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一路上,各位辛苦了,期间,我的一些服务可能不够周到、细致,还请大家谅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常回来看看,因为天紫湖每天都在变美,变亮!

在此谨祝大家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 澳门旅游景点导游词

★ 江西旅游景点导游词

★ 湖南旅游景点导游词

★ 台湾旅游景点导游词

★ 精选杭州经典旅游景点导游词

★ 五台山旅游景点导游词

★ 呼和浩特旅游景点导游词

★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讲解

★ 推荐的都江堰旅游景点导游词

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篇7

1 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需要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我省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圈一带”区域规划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以快速发展,给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此外,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湖北等9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通过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品牌化和包装化,探索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高效、畅通、安全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这也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需要

湖北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经完成“菜篮子”生产从分散向集中转变,“菜篮子”供给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菜篮子”流通从“提篮小卖”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已经成为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减少营养流失、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必要保证。

1.3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工程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到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未来5年,湖北省将实施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工程,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批集中度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大县。这对降低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间接节约耕地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1.4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近几年来,湖北省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成首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出口总量居中部第一位。我省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冷链发展滞后,出口多为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 当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目前,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普通物流转行而来,对农产品冷链特性和操作规范不熟悉,严重影响到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其自身特点,它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实战型的物流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系统、库存系统、集装系统、物流信息处理等;具有系统分析解决冷链物流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法律、财务、贸易、计算机等多种知识。

2.1 冷链物流人才供求严重失衡

截至2008年底,我国职业院校中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0家,供求已经基本平衡。截至2009年,我国342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预计到2013年左右,这类普适性人员在我国的供需有望达到基本的平衡,这还没有包括农产品冷链物流这类专门人才。据查,我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方向)的本科高校只有一所,广州大学物流与运输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其它2所是职业院校,即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9月才开始招收物流管理(冷链方向)的学生。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是与企业合作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2.2 冷链物流比其他类型的物流对人力需求更大

上海英脉物流有限公司的阚宏伟认为,冷链物流比其他类型的物流对人力需求更大,冷链物流对时间的要求更严格,所以对收发、分拣、理货、运输的效率要求更高,由于技术和知识的缺乏,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通过增加人力来提高效率,根据估算,同样的配送标准,冷链物流需求的劳动量多出20%。仲量联行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公共冷冻仓储设施在未来五年中将以每年约24%的速度增长,从而满足消费市场以及食品出口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想象,一线作业人员的需求必将随着这种增长而迅速扩大。阚宏伟估计,只要全国药品、食品、果蔬、水产、肉类消费量的20%采用冷链运输,那么冷链物流就至少需要30万以上一线作业人员。

2.3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迫在眉睫

从实际看,由于高校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经验薄弱,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低层次的物流人才多,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少,特殊物流人才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据毕博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物流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其中,相当一部分物流管理人员来自于其他专业,拥有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人数少,而高中及中专、职校学历的占50%,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而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目前湖北省高校中开设物流管理本科的院校共有10所,专门开设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学校还没有,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型物流高级人才、特殊物流人才缺口更大。我省虽然是教育大省,但是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仍然比较薄弱。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新兴业态,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3 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

3.1 培养目标

按照“面向市场、服务行业、学用结合”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适应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冷链物流操作实务,了解国内外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律,能够在省内物流企业从事冷链物流规划、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规格与要求

通过学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与训练规格,学生应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动态;能够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对省内物流企业进行冷链物流规划、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的基础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主要工具,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冷链物流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3.3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途径

3.3.1 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省内高校的实习基地,与省内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的重点企业联合,双方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增设企业实习学分,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人才。

3.3.2 深化校府合作

深化与政府、行业学会、行业联合会的合作,例如可以与省有关物流主管部门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研并共同发布全省物流发展研究报告,与省交通厅物流局合作,共同研究制订全省交通物流统计制度。

3.3.3 构建人才培养平台

与省内物流企业、高校物流专业合作建立共享实践教学实体、实验室。整合全物流教学资源,编辑全省冷链物流核心课程教材,并组织和参与全国高校财经类院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依托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平台,组织全省冷链物流教学研讨会及定期学术交流等活动。

4 创新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1 “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冷链物流专业可采用“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具体如图1所示:

4.1.1 物流管理专业技术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冷链物流管理活动必须具备的技能,主要包括运输线路优化、物流成本控制、库存管理与控制、第三方物流运作方案策划,冷链物流宏观战略规划与分析等。

4.1.2 系统综合分析能力

物流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经管类学科,它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物流系统由于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效应并适用数学的方法或技术优化管理,比如:运输车辆的指派问题,配送中心的安全库存量问题,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等都需要结合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计算求出最佳结果。其中对运筹学的应用度很高。因此物流人员用系统化的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4.1.3 创新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与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4.1.4 沟通与写作能力

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拟订相关文件、填写相关物流单证、工作分析报告、冷链物流方案策划及物流企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4.1.5 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储运的显著特征是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该项技能主要运用于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运用,储存和采购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等过程。

4.1.6 前瞻性学习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前瞻性的快速学习能力,跟上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通过这种“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在培养本专业学生能将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即转化能力的培养,以此形成学生既懂得物流技术,又懂得物流经济;不仅熟悉物流工程技术,更能够把握冷链物流供应链流程,并熟悉相应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具有能快速接受现代物流新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与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4.2 “双进双融”培养方式

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大学生走进企业、经营者走进课堂,企业与学校培养相融合、学生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以学校和企业“双轮驱动”的“双进双融”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图2所示。

通过这种培养方式,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将走进企业,通过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活动,同时教师也能从理论走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企业经营活动或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进入学校,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在冷链物流领域当前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国内企业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能够借助这一培养体系与学校的理论平台,更多地了解西方冷链物流企业成功经营案例,以及其中具体经营运作方法,找出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差距,为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湖北乃至全国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此外,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积极融合,在提升了企业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此形成了与企业用人规范持续同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由于学生与企业的长期融合,使学生对企业各岗位与工作环境倍感熟悉与亲切,在进入正式岗位前即已基本具备企业“准员工”、“准经理”的能力,在企业用人时,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4.3 “阶梯渐进式”培养进程

本校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钻石型”综合素质体系构建的需要,采取“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拓宽”阶梯渐进的方式具体组织实施,把强化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来建设,以此推进整体培养方案的落实。具体如图3所示。

①基础平台。

在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利用学校基础教育平台,为学生在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上做好坚实的铺垫。

②学科基础平台。

在学生培养的第二阶段,利用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全省独有的学科基础平台,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学和财务与战略管理学等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冷链物流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及设备,借助贸易软件模拟、第三方物流软件模拟、运输系统模拟、ERP等软件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在校园中体会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③企业平台。

通过与企业“双进双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第三阶段,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环节周数,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求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建立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市场策划实践、企业决策实践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④专业拓宽。

在学生培养的第四阶段,将抓住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四条线,在培育优势和特色时,加大专业实践与毕业实习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流业态的熟悉与亲切感,使学生成为“即插即用”的准员工型人才。

4.4 “双导师制”培养机制

在构建直接服务于湖北省冷链物流企业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人员任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有机组合,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结成“二对一”的导师培养机制,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形成合作互补的指导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利虹,陶君成.解析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6).

[2]李泽芳,苏庆勇.对我校设置制冷与冷藏专业(冷链物流方向)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3]鲁艳.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4]陈军.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5]方妍.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6]陈丽华,巩天萧.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1,(2).

关于湖北省的导游词 篇8

[关键词] 河北省 区域经济 发展 问题 战略

我国是地大人多但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各地区的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谋求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共同富裕。作为国民生产总值连年居全国第六位的河北,在全国仍然不是经济强省,如2005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全国位居10位之后。河北省虽然地处沿海,与北京市及天津市毗邻,但在过去20多年里,河北省在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经济多样性、生产力提高及社会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于其它沿海省份。因此,必须下大力谋划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规模、特色和协调发展,以提高河北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全省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性、辐射性

全省十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协调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表现为先进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带动与辐射能力不足。如唐山的钢铁、石家庄的医药产业自我发展,对相邻的相对落后的沧州、承德、衡水的区域经济发展辐射有限。

2.十一地级市所在地大部分经济运行质量较低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累,再加上行政体制的影响,十一个地级市所在地发展成为各自所在区域的市级经济核心区,在这些经济核心区中,到2005年人均GDP在8000元以下的还有张家口、承德、邢台、衡水、沧州等5个地级市,这说明经济运行的质量低下,也说明“核心区”的名不符实。

3.全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特色趋同

90年代以来,河北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是由于受原有产业存量和发展思路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把主导产业集中在电子、化工、建材、机械和冶金等方面,总体上明显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趋同化。这不仅制约了区域特色经济格局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整体竞争能力的持续增强,影响了经济未来发展的后劲;而且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制约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1.河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

受过去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政策以及区位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下挑战:

(1)面临周围发达省、市对生产力要素洼地效应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生产力要素按照市场的导向不断地向生产率相对较高、回报相对较好的区域流动。这一流动过程表现为北京、天津、山东对高效优质生产力要素的洼地效应,河北省就处于了对生产要素吸引力不大的被动地位。

(2)面临区域分工收益低下和区域协作不利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条件的变化,集中地反映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围先进的北京、山东、天津等地产品在市场上势必给河北省带来巨大压力,再加上国外产品的竞争,所以,对河北省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极为不利,本地市场多被蚕食。

2.河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

在面临这样严峻挑战的同时,河北区域经济发展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大北京”发展规划的提出,将加速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因此,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要抓住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第一,要利用“绿色奥运”加大首都周围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与北京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投资运行机制;第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成为首都无公害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第三,要加快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主动接纳北京的资金和产业转移。

三、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河北委、省政府近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地应把握如下方面。

1.内动外联,贯彻落实“一线两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省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五市为“中间一线”,建设全省经济发展的隆起带;以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四市为“南厢”,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张家口、承德二市为“北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省外,要坚持横向联合,强化跨省协作功能。重点是配合“大北京”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京津保三角形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尝试与京津携手探索三地进行土地一体化开发、产业协调布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以及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可行路径,力争一道将此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多种城市中心的城市网络,将京津的一些产业、资金、人才转入这一地区。

2.实施壮大特色产业带、构建新的产业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主动凝结产业群体,努力扩大区域产业规模,真正把有市场潜力又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探索构建三大新兴产业带:一是近环京津高新技术和外向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培育壮大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大量吸引省外资。二是沿海经济带,借助沿海港口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有序、有效的生产力要素合理东移,促进沿海经济、海洋经济开发,形成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河北省新的产业生长点。三是沿路经济带,即沿京广、京九、京秦高速公路进行特色经济开发,京广沿线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京九沿线着重体现县域经济特色,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京秦沿线则积极寻求与京津产业对接和承载京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努力营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空间。

3.实施产业资源整合链接的市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因此,必须实施正确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全省各市县在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要增强全局意识,结合各县市内的企业发展情况,寻求相关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从而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实现对接,使每家企业都成为产业链紧紧相扣的一环,实现资源共享,互为补充。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县域范围内作大作强产业集群,努力营造“众星成月”,以收共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冬原:《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教育资源网2006年9月13日

[2]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

[3]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8月17日

[4]單于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时代潮,2003年第3期下

上一篇:港大面试心得下一篇:精美散文随笔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