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转变, 糖尿病病发率持续上涨。糖尿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慢性病, 随着病情的发展将诱发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眼病等病症, 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对于病情恢复、预防恶化来说, 意义重大。故疾病治疗期间除给予针对性治疗外, 还需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以提高总体效果。下面, 将该院收治130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确定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130例, 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65例试验组中, 女性、男性患者分别31、34例, 年龄25~76岁, 平均 (45.2±0.6) 岁;疾病史1~19年, 平均 (9.4±0.2) 年;20例1型糖尿病, 45例2型糖尿病;65例对照组中, 女性、男性患者分别30、35例, 年龄25~77岁, 平均 (45.3±0.7) 岁;疾病史1~20年, 平均 (9.5±0.3) 年;21例1型糖尿病, 44例2型糖尿病。入选标准:13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试行本) 》[2]中糖尿病的诊断, 排除精神异常、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年龄段、疾病史等基础性资料无区别 (P>0.05) 。

1.2 方法

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上的基础护理:患者疾病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重点关注其生活、饮食、用药等, 异常现象出现后及时通知处理;65例试验组患者则于上述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包括:①心理评估。患者入院初期, 护理人员需立即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 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执行;②认知护理。认真、详细的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发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相关内容, 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同时, 护理人员还需借助运动、饮食联合法有效控制血糖、血压指标, 引导患者积极、主动的接受临床治疗, 从根本上规避病情进展及并发症;③情感护理。向患者讲解自身情绪对病情、健康的影响, 促使患者充分了解不良心理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总量, 提高血糖指标, 加重病情。通过这样的指导, 帮助患者更好地消除不良心理, 提高疾病的治疗依从性。另外, 护理人员还需借助空闲时间, 多和患者交流, 认真倾听患者想法, 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各种问题, 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问题, 加快不良心理的消退速度, 提高治疗结果;④行为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习惯制定针对性的膳食结构, 确保营养均衡, 保证每位患者均能正确、合理饮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以慢跑、打太极、游泳等运动为主, 通过这样的行为干预, 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改善心肺功能, 更好地利用、吸收机体葡萄糖, 降低血糖、血脂指标, 提高生活质量;⑤家庭护理。通常来说, 家庭成员给予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临床疾病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家属共同讲解用药的机制、用药时间、用药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 一对一的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和剂量。叮嘱家属多提供患者宣泄不良心理的时间和机会, 多陪伴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亲朋的关心;多带领患者参加社交活动, 不仅能扩大患者的生活、娱乐空间, 还可帮助其正确面对自身情况, 提高治疗配合度。

1.3 判定项目

1.3.1 心理状态

标准:借助SDS、SAS量表判定患者的心理状态, 分数越高, 表明患者心理越差。

1.3.2 治疗依从性

标准:借助临床通用依从性量表判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完全依从, 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基本依从, 分数低于60分表明不依从。

1.3.3 护理满意度

标准:借助临床自拟的调查问卷判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满意护理服务表明总分>90分, 基本满意护理服务表明总分>60分, 不满意护理服务表明总分<60分。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文中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 (%) 表示, 组间实施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前的焦虑评分为 (56.89±12.13) 分, 对照组患者评分为 (56.90±12.20)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05, P=0.996>0.05) ;试验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为 (38.82±6.10) 分, 对照组患者评分为 (43.54±8.78)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59, P=0.001<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前的抑郁评分为 (54.15±10.30) 分, 对照组患者评分为 (55.01±10.28)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76, P=0.635>0.05) ;试验组护理后的抑郁评分为 (34.43±7.41) 分, 对照组抑郁评分为 (48.60±10.03)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161, P=0.000<0.05) 。

2.2 治疗依从性判定

调查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6.9%, 其中, 完全依从30例, 占比46.2%;基本依从33例, 占比50.7%;不依从2例, 占比3.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80.0%, 其中, 完全依从22例, 占比33.8%;基本依从30例, 占比46.2%;不依从13例, 占比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19, P=0.003<0.05) 。

2.3 护理满意度判定

调查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5%, 其中, 满意31例, 占比47.7%;比较满意33例, 占比50.7%;不满意1例, 占比1.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1.5%, 其中, 满意23例, 占比35.4%;比较满意30例, 占比46.2%;不满意12例, 占比1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42, P=0.001<0.05) 。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疾病, 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 若不及时治疗, 将造成严重影响。调查报告显示[3], 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需快速控制血糖指标, 以缩短药物服用时间, 甚至停用药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致使最终的结果并不满足需求。因此, 临床需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 以提高总体效果[4,5]。该次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给予试验组65例患者临床心理护理干预, 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基础护理对照组, 有区别 (P<0.06) ;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上来看, 试验组分别为96.9%、98.5%, 对照组分别为80.0%、81.5% (P<0.05) , 说明:临床于患者入院初期认真、详细的讲解糖尿病病发原因、治疗方法、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等相关内容, 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 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临床治疗[6,7];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制定疏导方案, 可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 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 提高疾病的治疗配合度。另外,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精神上的支持, 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自身疾病, 增强总体效果。

综上所述, 临床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作用突出, 可消除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 增强护理质量,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从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130例, 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65例试验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 统计临床护理结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9%、98.5%, 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0.0%、81.5% (P<0.05) , 有区别。结论 临床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作用突出, 可消除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 增强护理质量, 值得借鉴。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翠萍, 李芳.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4) :17-1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试行本)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6) :283-385.

[3] 章志琼, 吴育平, 郭笑盈,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 (3) :128-130, 146.

[4] 李旭.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2, 20 (5) :571-572.

[5] 李晓静, 齐红梅, 杨义娟,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6) :240-241.

[6] 李鲁欢, 钱钧.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 (2) :173-174.

[7] 李静.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5) :192-193.

上一篇:中学化学实验与素质教育下一篇:“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