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中考资源网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内容提要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我们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极大地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设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掌握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知识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 历史传统
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3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第
1、2题。 各民族共同发展
1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2指导学生联系历史填图册第6页的两幅地图中,说出当时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教师归纳指出: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 3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八年级(上) 《中国历史》 (川教版)知识整理 2017.9.20 第 1 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一、历史背景
1、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在上升阶段,尤以英国最为强大
2、国内:①清王朝由盛转衰,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泛滥成灾。 (1) 、列强鸦片输入的直接目的:牟取暴利/改变贸易不利地位 (2) 、列强鸦片输入的根本目的: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二、导火线、发动战争借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2、虎门销烟:1839 年 6 月 3 日起,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商人的 110 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 全部当众销毁。
3、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 严的坚强意志。②林则徐出色地领导了禁烟运动,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四、爆发及结果: 爆发:1840 年 6 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1、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③英国国 力强盛,武器先进。 (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 (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 )
2、
2、中英《南京条约》 (1842 年 8 月,南京江面英国军舰上)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主要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 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 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3、 两个附件 (1843 年) : 《五口通商章程》 、 《虎门条约》 。 英国从中获得 “领事裁判权” 、 “片面最惠国待遇” 、 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等特权;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 市场,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③社会性质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大影响) 。④地位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启示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
1、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为了从中国夺取更多的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过程:①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②1857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 年 5 月,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③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4、结果:中国战败。先后签订《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 《北京条约》 。
5、主要危害: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沙俄通过《瑷珲条约》等割占中国领土最多,达 150 多万平方公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运动(起义) )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 建国号为太平天国, 后在永安封诸侯, 定制度, 初步建立政权。 1853 年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1864 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 《天朝田亩制度》 它规定把土地依产量高低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好地坏地 搭配。年满 16 岁的,每人一份,未满 16 岁的,每人半份。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它设想通过平分土 地,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 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群众投入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 这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 是根本无法实施的。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①1860 年 8 月,李秀成太平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伤华尔。 ②1862 年 9 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再败洋枪队,死华尔。 ③1864 年,太平军在金坛大败洋枪队,伤戈登。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②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斗争削弱了力量; ③中外敌对势力联合绞杀。
5、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其规模大、历时久、 影响远,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鼓舞了近 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它的经验与教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4课 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 ①原因(背景)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 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 ②目的: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形成了洋务派。 ③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 ①时间: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 ②洋务运动的内容: A、口号: “自强” 、 “求富” B、救国方案:军事救国(地主阶级) C、主要内容: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创办军事、民用工业。 (典型的军事工业有:安 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 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典型的民用工业有:轮船 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③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④筹建新 式海军和陆军――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局限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因为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只学习 西方的生产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②作用和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创办了一 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 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1894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该年是旧历甲午年,史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①1894 年 9 月 17 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 ②黄海海战:1894 年 9 月 17 日,邓世昌率“致远舰”全舰官兵英勇奋战,冲撞日“吉野”舰,舰中鱼雷 而沉,壮烈牺牲。 ③威海卫战役:1895 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一)时间、人物:1895 年 4 月 李鸿章赴日本马关求和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二)内容: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表明:外国势力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上游、西部)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表明:日本最早获得投资办厂合法权)
4、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背景和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过程:1895 年,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 1300 多名,上书光 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
3、意义:虽未成功,但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 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1898 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2、变法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从 6 月 11 日到 9 月 21 日,新政共推行了 103 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 。
3、变法诏书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方面: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方面: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4、戊戌政变 (1)原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经过: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
5、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 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 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 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自身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 (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 量;不敢反对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 (2)客观原因: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阻挠变法。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和破 坏。 ) 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资产阶级无 法救中国。
第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 原名义和拳,民间秘密组织,以练武为掩护,进行反清活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矛头转向帝 国主义,口号“扶清灭洋” 。1898 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赵三多领导。
2、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华战争(1900.6-1901.9) (1)背景:19 世纪末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 (2)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主要目的: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3)过程 ①1900.6,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义和团和清军奋勇阻击 A、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杨村车站围歼侵略军。 B、在天津:a、义和团同清军激战老龙头车站; b、张德成率领义和团一度攻打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聂士成腹破肠出,仍不下战场, 最后壮烈牺牲。 C、1900.8,攻入北京 注意: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是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第二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②义和团运动的性 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时间、地点:1901.9 北京
2、签订双方: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 11 国
3、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 9.8 亿多两。 (注:这是赔款最多的条 约——4.5 亿两;称为:庚子赔款) 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危 害最大的一款)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4、危害:①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强化了列强对清廷的控制,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危害 归纳:外国列强的历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 (主要原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强大,超过了陈旧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 8 课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酝酿
1、兴中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894 年,夏威夷檀香山。 (2)领导人:孙中山。 (3)目标任务: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性质: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05 年,成立于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机关刊物: 《民报》 (5)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6)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 “民权” 、 “民生”三 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 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经过: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 日, 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
2、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 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仍然是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慌。1913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2、 “二次革命”的发动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江西、广东、 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 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1)镇压二次革命 (2)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3)下令解散国民党 (4)解散国会 (5)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6)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7)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8)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
2、袁世凯称帝 1915 年末,袁世凯下令以 1916 年为“洪宪” 元年,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准备元旦登基。
三、护国战争
1、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打倒“民贼” ,维护共和制度。
2、护国战争爆发 时间:1915 年底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地点:云南 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结果:1916 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 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运动胜利结束。
四、军阀割据混战 派系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晋系 主要头目 冯国璋和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唐继尧 陆荣廷 阎锡山 控制地区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 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 黑龙江、吉林、辽宁 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 山西 扶植者 英、美 日本 日本 英、美 英、美 日本
第 10 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北洋军阀为维护 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口号: “民主” 、 “科学”
4、代表人物(五大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5、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主要内容
1、前期(兴起——十月革命前):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18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三、影响(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推动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第 11 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 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
2、爆发时间、地点: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3000 多名学生在天安门示威游行。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还我山东”等。
4、经过: 第一阶段从 5 月 4 日-6 月 3 日,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指 6 月 5 日以后,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罢工(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出现了“三罢”斗争: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5、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在)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6、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干部、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8 陈独秀在上海建立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后来北京、武汉、长沙、日本、法国等都建立了共 产党早期组织。
2、时间与地点: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 13 人,代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
3、中共“一大”的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 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 12 课 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 年 1 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有共产党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 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二、黄埔军校 1924 年 6 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军校由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 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
3、组织:国共两党联合推动
4、革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5、路线和主要战场: 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浙江。 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开始时的主要战场。
6、主要战役:贺胜桥、汀泗桥、武昌战役,共产党员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英勇作战,为第四军赢得 “铁军”称号。
7、北伐的成果:打跨了吴佩孚、孙传芳,不断取得节节胜利,不到半年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 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促进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8、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原因: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党成立不久,力量 弱小,斗争经验不足;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经过:1927 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 变,残酷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经验教训: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②要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18 蒋介石
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1927.4.18----1949.4.22 共 22 年)
2、政策:坚持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 第一号命令:清党通缉令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请学生播报中华新报的一则社会新闻。思考是什么害死了仅有19岁的唐氏?
师:封建传统礼教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导致这一青年女子的死亡,这也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仍被封建思想所禁锢。怎样革新人们的思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
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展示历史图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袁袁世凯尊孔复古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教材,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师:一边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使西方传入的、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而另一边是袁世凯为复辟提倡的尊孔复古思想,这两种思想形成强烈的冲突。
过渡:这种冲突使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知识结构2,了解这场新意盎然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展示,快问快答。)
1、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除了陈独秀,这场运动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
3、他们聚在一起要做什么?
热情地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4、他们是怎样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1)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引用毛泽东的材料,说明《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2)通过在北大授课,宣传新思想。(引用图片北大的钟声介绍,北大的兼容并包的特点,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过渡:有了运动的阵地,要发挥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解放人们的思想。就要找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旧毛病。
三、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当时的社会存在哪些思想上的旧毛病?(小组讨论一) 展示三则材料
1 旧思想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旧思想二: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用后无效死亡。
旧思想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旧毛病一:封建专制思想仍盛行。
旧毛病二:封建迷信思想泛滥,民众愚昧至极。 旧毛病三:封建礼教,旧道德根深蒂固
过渡:怎么治疗这些旧毛病,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 陈独秀先生为了治疗这些社会的旧毛病,他请来了两位先生。是哪两位先生呢?请同学们读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师: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呢? (德先生:民主 赛先生:科学)
过渡:要彻底治疗这些旧毛病得在民众当中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宣传呢?(写文章、贴广告)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是不是只要贴了广告,做了宣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呢?让一起我们透过一个秀才娶妻的故事来了解了解。
出示两则征婚广告:(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长得乌黑,没有头发,满脸麻子,脚还不大周正。)
师:你们认为秀才会娶谁?为什么?
公布结果:有个秀才看到张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去了……可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师:秀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你们看出这两则广告的文体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的缺点:表意不明确
新文学:白话文;
特点:直白、通俗、易懂
师:哪种文学形式更有利于向民众传播新思想呢? (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要进行文学革命。
2、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阅读教材,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文学革命的?
生: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第一人。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号召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主要形式。
生:陈独秀也是白话文运动的极力推动者,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写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师:在他们的推动下,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大大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小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关上书,完成导学案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听课效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2 旧文学。
师:前面的三提倡三反对是思想革命,后面的提倡反对是文学革命。由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革命,请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过渡: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
四、万象更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二) 进步性材料:
材料三: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师: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十七大报告说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课堂小结】
师:一份《新青年》打开了近代中国思想进步的闸门,一场新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批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引领中国历史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今天,让我们继续发扬他们留下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好好学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导学案讲评】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选自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一节课。
本课政治性很强,且文本内容较少,为了让学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很好理解和把握本节课,必须补充大量的史料。另外,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声、色、图、像等与一体,深入浅出地讲述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香港澳门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以及很好地把握“一国两制”的必要性和深刻内涵。
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明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通过补充谈判的艰辛历程,让学生意识到,港澳的顺利回归,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本课也为下一节课台湾问题的解决做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2)新旧知识勾连的能力和历史归纳的能力;(3)阅读史料的能力和通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4)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港澳的顺利回归,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国两制。
采取的策略:学生自己探究。 重点
2、香港和澳门回归及历史意义。
采取的策略:通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模拟新华社记者采访现场观众,说出感想,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
采取的策略:通过史料补充,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回归有很多困难,如港人的担心;英国的阻挠以及部分国际势力的不看好等,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必要性。
四、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等方法以及模仿历史人物谈判的场景。
五、设计思路
从表面上看,本节课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不但少而且简单。但让学生充分理解把握本课却很难。为此,我补充大量的史料,包括: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回归前的经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香港问题的方针;中英谈判的曲折艰难;回归后的港澳的发展状况等等。在大量的资料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即放手让学生探究、质疑,最后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释疑。
探究小组的划分依据:本节课情感教育的成分要远远大于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加深学生的真切情感体验,我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本节课的主题是“回归”,而回归的主人公是香港和澳门。因此,第一个角色是香港人和澳门人;
第二,香港和澳门长期生活在英国和葡萄牙人的统治下,因此,第二个角色是英国人和葡萄牙人;
第三,香港和澳门要从英国和葡萄牙的统治下回到母亲怀抱,所以,第三个角色是中国政府(或大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显示西藏。
师:统一是自古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建国初期,哪个地方的解放标志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生:西藏。
设计意图:将知识前后联系,使之系统、条理化。
师: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但是,还有哪三个地方没有统一?
生:港澳台
师:由于历史的因素,港澳台曾一度与大陆分离,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澳门才回到母亲的怀抱。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和澳门的时候,虽然这个过程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它们的回归之路却走了上百年。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香港和澳门艰辛的回归之路吧。
(二)新授:
第一环节:扮演角色,学生自主探究
1、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香港人澳门人小组、英国人葡萄牙人组、中国政府组。
2、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下发的《探究领航》和《补充资料》进行探究。
(《探究领航》见下面的附件)
2 第二环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拨、释疑。 第一组,香港人展示
师:本节课的主题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那就先让香港和澳门人来谈谈它们当初是怎样离开母亲的怀抱的?有请香港人和澳门人讲述他们的历史。
(大屏幕出现香港和澳门的地图)
让扮演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学生上台利用地图讲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引导:从此,香港和澳门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开始了他们的游子生涯。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殖民统治下的港澳发展状况如何?
大屏幕出现问题:
1、以香港为例,介绍一下回归前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香港经济繁荣的表现及主要因素?
2、长期受殖民统治,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但同时心中却有着怎样的担心和忧虑? (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教师应在《补充资料》中予以补充。) 扮演港澳人的学生回答:
学生1:回归前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
学生2: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香港是金融、贸易等中心。
学生3:香港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深水港,除此之外,还有英国在香港实行的自由港政策。
学生4:我们港澳人的最大心愿是——渴望早日回家。
学生5:我们担心回归后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改变,香港的繁荣将不复存在。更害怕在香港搞 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政治运动。
第二组:英国人展示
师过渡:中国政府,你们听到了没有?对于回归港澳人心存疑虑和担心。让我们再来听一下英国人和葡萄牙人他们对于港澳的回归态度如何?
大屏幕出现问题:
1、中国要收回香港,你愿意吗?
2、为阻挠中国收回香港,都设置了哪些障碍? 扮演英人和葡人的学生回答: 生1:我们不愿意港澳回归。
生2:我们认为香港是英国人的,因为已经签订了三个条约。
生3:即使是还给中国,也不是整个香港,只能新界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当初签订的条约上明确规定了新界是租借的,且租期是99年。
3 生4:正是因为英国人的统治,才有了香港的繁荣,没有英国人的统治,香港就繁荣不再。
第三组,中国政府展示
师:中国政府,你们刚才既听了港人的担心和忧虑,又听了英人的不愿意归还及阻挠。现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同胞都渴望统一,盼望回家,请你想一个办法,如何让这个问题圆满地解决呢?这是考验中国政府领导人高超智慧的时候了。
(在此教师补充一下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对香港的态度)
师:对于香港问题,中国政府的历代领导人都表现出高超的智慧。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建国初期,毛泽东时代对香港问题的态度。
大屏幕出示资料:
“香港可作为我们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以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
“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 „„要好好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周恩来
师:联想新中国建立之初,有个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禁运,它是——美国。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作为唯一一个对外联系的通道,所以,我们不收回香港,是有目的的。
大屏幕出现问题:
现在时机成熟了(邓小平语),该收回港澳了,这话什么意思? 生:国力强盛了。
师引导:中国的国力尤其在实行什么政策后大大增强了呢?——改革开放。 生:时机成熟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有了可以圆满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了——一国两制。
学生展示对一国两制的探究成果: 生1:一国两制的倡导者是邓小平。
生2: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中国,两种制度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生3:回归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等都不变。
生4:大陆除了派军队外,不派干部,让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
师归纳总结:中国政府实行一国两制,在港澳建立特别行政区,充分体现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精神。请问香港人,你们还有担心和疑虑吗?——没有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
4 香港人民的顾虑是打消了,但香港还是不能顺利回归。最大的困难来自哪里?——英人的阻挠。
怎么让英人体面地退出香港,又不伤了和气,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你认为我国政府最好采取什么办法收回香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好坏:
1、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不伤两国的和气,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总结:当然是第2种方法好。本着上述原则,中国政府与英国当局展开了艰难的谈判。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展示中英谈判
两组分别推举一名领导人,模拟中英谈判。大屏幕出示图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
两位学生上台后,教师先进行介绍:
右边的这位是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政策非常强硬,人称“铁娘子”。并且,英国最近又刚刚同阿根廷打赢了一场战争,此时的撒切尔夫人志得意满,心高气傲。正是带着这份骄傲,撒切尔夫人来到了北京,开始中英谈判。
左边的这位是邓小平,他也有个绰号:钢铁公司。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这两位“钢”“铁”人物在外交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学生根据补充资料,模拟中英谈判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谈判的艰辛,以及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政府的智慧和“霸气”十足。
表演完,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师进行归纳:
谈判桌上,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政府手里,英国政府步步退让。甚至,谈判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神思恍惚,在走下台阶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让世界人意识到,谈判,英国输了。事后,撒切尔夫人也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资料)
“协议(《中英联合声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 撒切尔夫人
结合上面这段话,想想谈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外交谈判的一个重要的砝码。 经过两年22轮的艰辛谈判,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5 1984年中英两国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7.1对香港回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澳门问题。不久,中葡两国也发表联合声明,澳门也与1999.12.20回归祖国。
香港终于回家了,让我们来见证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第四环节:看视频,亲身体验交接仪式,谈感想
1、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剪辑视频。
2、看了刚才这段视频,我们仿佛亲临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现场。现在请大家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发表一下你的感言吧。
(学生在讨论、互相采访后)
师模仿:各位观众,这里是中央电视台。今天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家了。现在,让我们来连线一下本台记者某某某,请看他从前方发来的报道。
学生采访后,予以及时表扬。之后,进行总结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使祖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大一步。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1、用事实来评价一国两制。
师:香港回归前,国外曾有这样的论调: 大屏幕出示资料:
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制下才能实现。
1995年,美国著名杂志《财富》指出,香港“回归将招致死亡”。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怎样?
大屏幕继续出示回归后香港澳门繁荣发展的图片和数字
师:这一系列的图片和数字说明了什么?——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继续保持繁荣。 师: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国两制 大屏幕出示资料:
中央之所以能够争取到香港人心,使香港在保持繁荣的前提下顺利回归,要归功于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
师:是啊,香港的繁荣正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结果。所以有人这样评价一国两制: (大屏幕出示资料:)“一国两制”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照顾到其它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造成的不佳后果,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老师认为:“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和兼顾各方利益。“一国两制”的核心价值即包容与妥协的精神。
6 遗憾的是,小平同志看不到香港的繁荣了,因为他在香港回归前夕去世了,不过可以告慰小平的是香港正是在他首倡的一国两制下依然持续稳定发展。让我们祝愿中国的这两朵紫荆花和莲花开得更美更艳!
2、大屏幕出示问题:
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认为中国政府会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在解决国际争端上,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大屏幕出示)中英两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这恰恰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非常需要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
(三)小结:回顾课本,谈收获 大屏幕出现:
游子归来三部曲
离家: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盼家:一国两制的构想
回家:香港、澳门的回归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两位海外游子从离家、盼家到回家的艰辛的历程。使我们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一个永恒的话题,统一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些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邓小平等。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交流并发言)
(四)练习巩固(略)
结束语: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 繁荣昌盛!(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歌曲中结束,从而为下节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做了铺垫。)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看图识别:依照服饰或图片识别我国的少数民族。
(3)整理资料:搜索资料,列表说明我国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域。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赞颂我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
(2)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3)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应该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难点
处理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节日、食物等名称 2. 学生准备:地图、彩笔;图片
四、教学过程:
我国自秦始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只有处理好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我国繁荣昌盛。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讲一讲
1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2民族关系与国家安全、稳定繁荣的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一讲
1介绍每个自治区成立经过及民族特点。 2补充成立自治区的原因和意义。
由于党中央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国各民族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共同繁荣。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2课 抗美援朝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重点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最可爱的人”。 难点
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奔赴朝鲜的原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高歌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浴血奋战。他们为什么要远赴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抗美援朝的原因
史料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南北分界线,分别为苏军受降区和美军受降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史料2 1950年8月27日,美军出动B-29重型轰炸机、P-51战斗机等先后5批13架次,侵入中国东北境内的辑安、临江、安东地区上空轰炸扫射,炸死中国居民3人,炸伤21人,炸坏火车机车、客车、守护车5辆,炸坏卡车2辆。
史料3 美国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教师:朝鲜战争初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侵华措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史料4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史料5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彭德怀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能按兵不动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家卫国。 2.抗美援朝的经过
史料1 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次战役是指自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参战起至1951年6月10日期间发生的五次战役级战斗。主要作战目标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李承晚政府的南朝鲜军。
史料2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
史料3 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利 史料4 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教师:抗美援朝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谁? 学生: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
教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27日朝中方面和“联合国军”代表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史料1 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的款项,折合新人民币为55 650亿元,可买飞机3 710架。 史料2 1992年3月22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常香玉号”飞机。这架米格-15歼击机是50多年前,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用义演所得的15亿270万元(人民币旧币)购买,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史料3 这场战争美国动用了自己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近1/2,直接军费达200多亿美元。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先进武器,几易主帅,仍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美国侵略者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失败”。
教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方国内人民坚决支持和拥护。全国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以实际行动支援战争。
教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指出:
(1)战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3)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4)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教师:抗美援朝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它的胜利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归纳:
(1)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使我国建立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经验。
(5)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由于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史料1 上甘岭战役
敌我反复争夺阵地59次, 敌人共发射炮弹190万发, 投掷炸弹5 000余枚,
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击落击伤敌人飞机270余架, 山头被削低2米, 随手抓把土,
就可以数出32粒弹片, 一截一米不到的树杆上, 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 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 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史料2 黄继光和邱少云。
史料3 黄继光(1931-1952),四川中江人,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前进而英勇牺牲。
史料4 邱少云(1926-1952),四川铜梁人,在潜伏时,为了保证战斗胜利和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教师: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继光和邱少云身上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因为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战五捷,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2课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意义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推荐阅读:
八年级历史下教学总结09-19
八年级历史下册翻转课堂56课教案10-04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资料06-14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教学反思05-25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06-0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10-31
八年级上历史07-09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07-11
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