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9万亿元,进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并成为全球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企业加速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尽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迅速,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仍普遍落后于制造业强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数量储备不足,大量核心装备的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系统软件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过大,受制于人。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必须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因此,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在当今中国尤为紧迫。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关系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实现。“中国制造2025”指出,实现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将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及应用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作为发展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提升高端产品自主研发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工业4.0”则指出,制造业核心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物理系统(CPS)、云计算、大数据分析、IT安全系统、增材制造/3D打印、增强现实(HMI)和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三五规划》指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力争在这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因而,如何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便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的重要意义

1.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准着力点,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进行的继承吸收与创新拓展。从后发型大国视角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发展规律和演化趋势进行理论剖析,揭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开拓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从企业发展的视角,探索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丰富和完善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突破方法。这些弥补了在中国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研究方面偏概念、轻实践、少针对、不系统的研究不足,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的内涵,对制造强国目标框架下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为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更迫切需要提高要素从无效需求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向中高端领域的配置效率,进而加快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为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创新型制造企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和社会应用价值明显;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经济应用价值。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主要从微观-中观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形成理论分析框架。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微观——中观传导机制重点体现在企业开展技术学习与自主研发,形成产品正向设计和转化能力,不仅使得企业和各部门根据科研与工程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行业试验平台与数据库,重塑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而且在长期内通过中观系统的传导机制,促进共性技术研发、扩散和共享过程的公共性和效率性,改变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其既有技术和要素禀赋下的产出组合方式,从而使需求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出结构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1.企业开展技术学习与自主研发,形成正向研发实施机制。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了核心技术更多地掌握在实施正向研发的企业手中。正向研发有利于企业提高关键技术的自我知识产权拥有量,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掌握行业尖端装备的话语权。政府部门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正向研发模式,引导正向研发作为主流研发态势;同时,前瞻性地改革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确保共性技术正向研发、扩散共享的效率性和公共性。装备制造行业从正向研发活动系统入手,通过建设行业试验平台与数据库,完善行业试验体系与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同步提升试验理念、试验设施、试验规范和试验组织水平,积极鼓励参试企业共享试验数据和试验技术,在全行业范围内增强数据知识和技术积累,以形成装备制造行业的正向设计能力。具有规模优势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实施正向研发,以确保正向研发的连续性和持续创新的成功率(Chandy Rajesh,2000),同时加强正向研发设计所必需的技术积累和组织创新。沈阳自主研发数控机床是其中典型案例,通过长期正向研发和资金投入,生产出全球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数控机床,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企业走进了全球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

2.企业开展高强度学习,形成并行学习机制。企业开展“研究開发中学”、“干中学”和“用中学”等高强度并行学习机制,通过并行学习快速改善试验效率、问题识别、工作逻辑和设计工具,在短期内引致研发设计能力的突变,这是高端装备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开发中学”是基于高密度并行试验,研发人员通过体验、观察,获得产品设计与改进的适时优质数据,形成抽象的概念化,并迅速增强试验技术,提高试验效率。“干中学”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并尝试解决问题,积累总结经验,是基于工程实践与设计实践反复叠代,工作人员通过识别核心问题、构建工作逻辑和大规模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自主研发设计的知识,积累经验知识,从而在设计技术和设计工具上取得大量突破,形成“干中学”效应。“用中学”是通过运行、维护技术来源各异的多种装备,在特定条件下研发人员能够更深入直接地认识各种设计理念的具体差异,具备根据应用环境进行自主设计的水平。“产学研用”合作是体现并行学习、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模式之一,研发生产企业通过高端装备工程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应用企业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用”合作,在保证并行学习速度与密度的同时,增进“产学研用”各方的实时信息交流,获得高端装备核心技术攻关的学习效果。中国高铁轨道交通装备是基于并行学习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实现装备核心技术突破的典型。

3.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形成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加强传承有序的人力资源积累和合作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载体是各类专用人才,加大装备制造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既要加快培养复杂装备及其关联部门的专用性研发人才和技工人才,又要提高各类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尽力避免专用性研发人才和技工人才的流失与断层,以保证自主研发人才梯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根据企业战略地位和实际效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加强自主研发项目的人才储备,积极推进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改革,为关键专用性人才配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工资,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留住人才,从人力资源供给上保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研发能力提升的效果,加快技术知识获取和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加强“产学研用”人才队伍的协同合作,按一定比例和要求把具有不同素质与技能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组建产业科研团队,优势互补,协调优化,促进“产学研用”各方以并行工程方式开展深度协作,形成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商业化应用之间的迭代循环过程。

4.企业开展商业化应用,形成示范应用机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因科技含量高、研发投入大,其首台(套)装备的销售价格往往比较高,同行企业采购时首要考虑的恰是其成本额和可靠性,这致使大部分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装备都遇到市场初期应用瓶颈。政府部门加强对国内首台(套)高端装备的示范应用以提升市场信心,一方面通过实施持续性的高端装备首台(套)使用补偿机制,鼓励同行企业使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高端设备,利用市场传导机制助推研发企业打开国内装备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出台普惠性支持政策、运用阶段性政府采购等手段,增强自主研发装备的市场预期或创造初期市场。与此同时,加强重大高端装备商业化的技术能力建设,扭转既往以探索实验和产品示范为主的研发导向,将批量生产自主研发装备作为宗旨,引导研发企业利用市场手段批量生产商业化装备,加快自主研发装备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促使装备制造技术能力快速向兼具技术经济性、满足规模化需求的正向设计路径演进(Tripsas,1997)。由于长期受国外垄断,国内高端装备往往缺乏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较低。为应对国际市场垄断,提升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企業通过跨国兼并实现世界领先技术与自有技术的融合,开发自主产权的高端装备。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控股集团通过兼并收购沃尔沃,加快抢占国际市场,为汽车产业“走出去”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红,王玲.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报,2013(4):131-134.

[2]吕永权.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3):1-4.

[3]陈爱贞.全球竞争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分工网络视角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3(3):13-24.

[4]毛蕴诗,周燕.硅谷机制与企业高速成长-再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J].管理世界.2002(06):102-108.

[5]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12):68-76.

[6]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2).

[7]段婕,刘勇,王艳红.基于DEA改进模型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65-69.

[8]王永少,霍国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基于英美主导产业回溯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11):1630-1638.

作者简介:李伟庆,男,浙江上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数字经济

作者:李伟庆

第2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04~2014

摘要为了评价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开展、技术获取和技术创新产出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R&D经费、专利申请数等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和评价了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业在2004~2014年间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国制造2025

1问题的提出

为了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作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发展战略部署.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而由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产业所构成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占据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我国为了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要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要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去抢占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该产业在我国已形成年销售收入约为2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0%的产业规模.未来5~10年,我国将争取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基本掌握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目前所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从制造大国一举转向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的上述发展前景,均需依赖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

如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一方面体现在“位居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决定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就业吸纳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方面,但更多地体现在“高技术含量、引领高端技术、从多学科和多领域方面融合高精尖技术”这些技术创新方面,所以,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其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虽然已有很多文献就加快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了探索和研究,然而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有这方面的文献,其具体数据也比较陈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将对2004~2014年这11年间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然后据此提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

选取及理论依据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对该能力的评价,这一话题广受关注,如何选取评价指标,研究者在此论述上众说纷纭.有研究表明,“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这两个指标也就成为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1].有学者筛选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指标,评价了北京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发现这三个评价指标当中,“创新资源投入能力”这一评价指标显著地影响着技术创新能力[2].有学者在度量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时,采用“潜在的创新资源存量”“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资源的产出能力”和“科技机构对创新的贡献度”4个评价指标[3],得到了合理的评价结果.

在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时,为什么能够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不少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理论依据.例如,有学者发现加大研发投入可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速度,“研发投入”成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它也就可以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4].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制造业的3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之所以最强,是因为该产业的技术获取能力较强,特别重视从国外引进技术以及消化吸收技术.“技术获取”成为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及主要的评价指标[5,6].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考虑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并且借鉴有关文献[7-14]的研究成果,本文拟选取的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入选理由如下.

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是启动和维持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有关文献也证明了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影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1,2].故本文在考虑选择衡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时,选取“技术创新投入”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投入技术创新资源之后,需要关心技术创新的结果,显然,技术创新效率决定该结果.而技术创新效率又由技术创新的过程,即技术创新开展情况决定,故把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技术创新开展”这个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少企业的制造工艺与技术装备还不够先进,优质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还不高,使用数控机床、精密设备的企业还不足60%,配有国产数控系统的中档数控机床的企业还没有超过25%.为此,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型成套装备技术,尤其是要大量进口光纤制造装备、汽车工业装备、石化装备、集成电路(IC)制造装备.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以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一条发展途径,这已经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界的实践结果所证实.鉴于技术来源的上述状况,选取“技术获取”这个一级指标;通过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活动获得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经济主体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而取得的创新成果就是创新产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当然要考察产出指标,故把“技术创新产出”作为一级指标,纳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二级指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这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代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R&D活动中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在技术创新活动投入要素上,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是R&D活动实现的关键因素.但考虑到两者的高度共线性问题,即“R&D人员全时当量”可以通过“R&D经费”的形式体现,往往被包含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之中.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分别引入“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水平.

二级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核心要素,反映社会经济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活动的人力投入力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人的因素,技术创新成果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科技进步是通过劳动手段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人力发挥以技能存量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要素作用和以知识存量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作用,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级指标“R&D经费”是企业内部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这三类项目的支出与这三类项目管理和服务费用支出的总和.由此可知,“R&D经费”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保障与前提,是产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对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力度的反映.在产业发展中,“R&D经费”的不断增加有助于产业的技术进步,并为产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开展”是技术创新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出的转化过程.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能够加速技术创新构思的形成、转化与扩散,最终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用“R&D项目数”和“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一级指标“技术创新开展”.

二级指标“R&D项目数”是指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的个数.更多的R&D项目数,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级指标“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反映创新活动的开展范围,全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3)一级评价指标“技术获取”通过二级指标“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来考察.

二级指标“技术引进经费”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购买境外技术的费用支出,如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购买关键设备、配方、专利等技术资料的费用支出.

二级指标“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指的是对引进技术的掌握、应用、复制而开展工作所产生的费用支出,以及在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费用开支.该二级指标的具体组成内容,一般要包括人员培训费、测绘费,参加消化吸收人员的工资、工装费,工艺开发费、必备的配套设备费、翻版费,等等.

4)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选取“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

考虑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够从技术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由于专利是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成果的表现,反映企业在该领域的科技竞争实力和技术创新实力.因此,专利可以作为衡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专利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体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成果.由于学术界尤其是国际学术界常用二级指标“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衡量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也选取这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开发活动的产出情况.

新产品是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品和成果,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自主创新企业现实能力与潜在产出的直接体现,对产品创新有重大作用,影响产品的创新能力.因此,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产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产出的新产品的销售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六大类产业,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统计数据.之所以选择这六大类产业,这是以《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5大重点发展方向为依据,并结合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综合考虑得出.因此,本文以2004~2014年我国制造业中的这六大产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对象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整理来源于2005~2015年的《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改变,2012~2014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数据均来源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数据之和.

3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3.1关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情况分析

由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二级指标是“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故分别从这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1.1对于二级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数额,见表2.表2显示,该指标数额在这段时期内不断增加.2004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0%,在六大类产业当中最高;“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是5%,为六大类产业的最低者;其他4个产业的情况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26%,“通用设备制造业”是15%,“专用设备制造业”是11%.也就是说,在R&D人员全时当量方面,我国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入最多,而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投入最少.2008年,按表2顺序,六大类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的百分比依次是35%、4%、16%、21%、13%和11%.和2004年相比,整体比率相差不大.到2014年,按表2顺序,六大类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的百分比依次是37%、5%、21%、10%、15%和12%.由此可知,我国每年对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投入的R&D人员全时当量的百分比波动性不大,且“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三个产业,投入的R&D人员全时当量比较大,而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三大产业,投入的R&D人员全时当量较小.从年均增长率来看,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5%.六大类产业中,年均增长率最大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率为20.87%.年均增长率最小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4.6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是17.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是16.8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15.91%,“专用设备制造业”是15.72%,说明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更倾向于促进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活动.

3.1.2对于二级指标“R&D经费”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经费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R&D经费整体呈上升趋势,但R&D经费在六大类产业的分布并不平衡.高居榜首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R&D经费在2004年就突破了200亿元,此后一直持续增长,到2012年接近1000亿元.R&D经费投入紧随其后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14年的投入突破了100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则超过700亿元.相比这三大产业而言,“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三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较少,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R&D经费每年都最少.

2004~2009年,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经费均以一定的速度增加.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由2004年的226.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49.60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R&D经费由12.58亿元增加到48.52亿元.2010年以后,各产业的R&D经费增长更加明显,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在2014年达到1 253.64亿元.表明我国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技术研发资金方面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力度.通过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指标,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与经费总量投入逐年增加,但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配不均衡,产业间差距较明显.

图1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经费”变化趋势

3.2关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开展”的情况分析

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开展”的二级指标是“R&D项目数”和“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故分别从这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2.1对于二级指标“R&D项目数”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项目数量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R&D项目在这段时期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从2 847项增加到24 884项,增长了7.74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R&D项目,从3 390项增加到24 728项,增长了6.29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从4 466项增加到25 230项,增长了4.65倍.且在每年,上述的这三个产业,其R&D项目都占有绝对优势.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三大产业分别增长了3.33倍、6.34倍、4.27倍.由此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增长速度最快,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增长速度最慢.从R&D项目的总量来看,2004年六大类产业的总数是17 569项,2014年的总数是111 685项,增加了5.36倍.R&D项目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逐渐增强.2004~2007年、2011年,2014年这6年R&D项目最多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8~2010年以及2012~2013年,R&D项目最多的产业变成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2.2对于二级指标“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其年度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在这段时期内,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数量逐年上升,2004年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总数为4 511个,到2014年增加到10 034个,增加了5 523个.图3说明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范围在扩大.开展科技活动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4个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均大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两个产业.开展科技活动企业数量较小的这两个产业,几乎始终都是以相同的缓慢速度在发展,只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总是比“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较快.2004~200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相差不大;2009~2014年,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最多的产业则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3关于一级指标“技术获取”的情况分析

一级指标“技术获取”的二级指标是“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故分别从这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3.1对于二级指标“技术引进经费”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2004~2007年,我国对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高达到120.0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少一些,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相差不大,均超过10亿元.而“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个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都没有超过10亿元.说明在2004~2007年我国更加注重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2008~2014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高达到158.53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由2008年的74.23亿元下降到2011年的48.59亿元,随后几年又上下波动,但均没有超过60亿元.表明在2008~2014年期间,我国对“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重视,超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整体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五大类产业,其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上升趋势相对其他产业显得最为缓慢,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升的趋势相对而言最为显著.不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呈下降趋势,从另一方面说明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3.3.2对于二级指标“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方面的支出情况,由图5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下降趋势,其他各产业与之相反.这与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变化趋势整体保持一致.2014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大产业的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30.43亿元、8.34亿元和8.7亿元.针对这三大产业,再结合图4,可知这三大产业在2014年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分别是158.53亿元、27.18亿元和17.74亿元.这三大产业的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分别相当于技术引进经费的19.2%、30.68%和49%.按照国际经验和做法,某个产业若花费1美元引进技术,往往需要再花费3美元消化吸收该项引进技术,即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对比这一比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显然偏低.所以,我国要增加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以保证产业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经费大部分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904.98亿元,约占技术创新总经费支出的70.45%.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分别占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的20.03%,4.41%,5.12%,表明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技术创新经费支出中的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比例较低,我国应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

3.4关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情况分析

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是“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故分别从这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4.1对于二级指标“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见表3).表3显示,在这段时期内,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专用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的年均增长率为38.4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数的年均增长率为25.73%.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的专利申请数和总的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82%和27.5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高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的数量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较其他几个产业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少的应属“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从发明专利/专利申请的比重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每年都在54.44%以上,在2007年更是达到了69.72%.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历年都是最低的,最高只达到30.87%.这表明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发明的专利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3.4.2对于二级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如图6所示,在这段时期内,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上升,每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有绝对优势.2004~2008年以及2012~2014年这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要低;不过,在2009~2011年期间,这两个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刚好相反.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当中,其他四大产业每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04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总收入为20 421.23亿元,其中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3 708.61亿元,占67.13%(其中,六大类产业当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24.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1.25%).201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到123 600亿元,六大类产业占59.8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2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18.27%,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1.05%.总的来说,在六大类产业当中,有着较强的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结论及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中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产业之间的投入差距较明显,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三大类产业当中,技术创新投入较多,而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三个产业当中,技术创新投入较少.

2)在技术创新开展方面,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项目数”和“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个产业,这两个指标的数量均保持领先地位.

3)在技术获取方面,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经费大部分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比例较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呈下降趋势,说明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4)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发明的专利,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装备中的很多核心技术仍旧依赖进口.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就应该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合作,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并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工业国的创新资源,强化技术创新,最终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影响一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因此,为了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对产业加强R&D活动中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通过加强中间试验环境,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使研发—转化—生产的循环得到良性发展.以及加强新产品开发,加速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之间的融合,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等措施,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的失衡,将会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和重复引进,也会制约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的投入,从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向自主创新主导型模式转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与监管作用,制定适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特征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企业必须学会用知识产权的方式保护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社会作为企业生存的大环境,应该努力形成尊重创新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问.

总的来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4个指标(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开展、技术获取、技术创新产出)的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或者超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其他3个产业.因此,在对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当中,建议加大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3个产业在投入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状况的技术创新投入,以缩小这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使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均衡分配;进一步促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3个处于相对劣势状况的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与科技活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进而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此外,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大对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促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技术创新合作,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推动企业由技术模仿走向技术自主创新.此外,我国依靠外商投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是根本出路,以国内制造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为主,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黄鲁成,张红彩,李晓英.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4):42-45.

[3]邹鲜红,黄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系统工程,2009,27(12): 71-76.

[4]JACQUES MAIRESSE. The importance of R&D for innovation: a reassessment using French survey data.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1): 19-41.

[5]王凯,马庆国.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96-101.

[6]黄颖琪.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财务竞争力的评价及测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7(4): 127-132.

[7]韩凤晶,石春生.新兴产业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构成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软科学,2010,(12): 171-180.

[8]贺正楚.我国六大类制造产业的年度技术创新:2004-2012[J].社会科学家,2015,(6): 17-22.

[9]杨东奇,杜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 183-185.

[10]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 104-111.

[11]潘红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变革趋势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 184-185.

[12]吴艳.湖南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3): 95-101.

[13]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耦合发展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5,24(5): 157-162.

[14]黄颖琪.制造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6,(6): 11-20.

作者:贺正楚 潘红玉 邓英 夏智伦

第3篇: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思考

摘要: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但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投资拉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较高、高端生产要素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区域配套能力弱等等。政府要构建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体系,根据区域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去选择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培育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支持现有骨干企业主攻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以及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作为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设备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直接关系到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更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变成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时,二者也具有高关联性,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条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进而决定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转型升级的压力比较沉重。一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的占比不足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占有率低。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而在工程机械、汽车、化工装备、电气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一般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三是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而且,与骨干企业主机生产相协调的区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区域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可以在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的同时,尽快为技术落后的存量资源找到出路、减少传统产业被动转型的痛苦等等。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很多种,如新技术的产业化、传统装备制造业分化、承接外部转移等等。其中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是指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动力、材料、结构、工艺而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它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相比新技术产业化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途径而言,传统产业的分化可以以较低的风险、较快的速度激活存量资源,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就好像一棵以传统低端产业产品为主干的大树,利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主干上以新技术进行嫁接,由于二者的高关联性,嫁接成功的比率较高,新产品落地的速度快,因而可以使装备制造业这棵大树尽快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有助于防范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各省纷纷将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新一轮投资风暴也使产能过剩问题正在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风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经济型数控机床、大型水压机等都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现象。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强调的是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基础、配套能力、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以及资源禀赋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在原有的优势之上很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

二、制约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主要因素

1.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关键核心技术的约束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走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等。但是,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需要较多的资金、较长的周期,风险也比较大,并且政府着重关注的是产品,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导致虽然企业逐步加大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投资的步伐,但是多数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产业“投资和规模扩张、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业集中度不高、利润微薄”的发展模式,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伪高新。例如,由于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产能严重不足,尤其在核电装备领域,不少企业拿着政府补贴却做着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行业利润普遍较低。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需要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找准制约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

2.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制约。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必然伴随产能的淘汰、技术的提升、设备的更新、资源的整合、人员的调整、文化的创新、管理的转型等,期间将产生巨大的转型升级成本,企业甚至可能因技术研发风险、市场风险导致转型升级失败。成本高与风险大是制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消化转型成本,降低转型风险,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将缺少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快新旧产业对接步伐,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政策支持、政府采购、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降低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承担的高昂成本和一系列风险。

3.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相比,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化,如高层次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要在传统装备制造业中催生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样需要高端生产要素这种"催化剂"。而我国高端要素的自我积累相对薄弱,对国外高端生产要素的引力不强,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要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保障能力,必须完善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引进与集聚机制,构建适宜于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外部环境。通过高端要素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的培育和引进,尽快把这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等嵌入到传统产业里面,以便尽快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

4.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在创新体系的前段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尚未发生应有的作用,使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缺乏基础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支撑,明显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在创新体系的后段部分,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刚刚形成阶段,但是,合作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亟待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贬值以及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整合性使一个企业靠自己的能力很难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合作创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还能达到共担创新成本和风险、实现合作各方创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缩短研发周期等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5.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对一个区域来说,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完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也同样重要。相比消费资料制造业或一般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装备的产业链较长,往往需要跨行业配套,如核电装备制造业纵向覆盖或波及的产业有金属制造业、冶金、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业等等,横向联系的产业有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及核电站建设运营等。如果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技术研发落后或制造实力较弱,就会造成产业链断裂,最终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而且,如果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配套半径太大,会导致供货周期长、采购成本高,将不利于在以反应速度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中制胜,最终也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化分工,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本地配套的中小企业少,产业链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分析

1.消费需求的引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对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形成引力。目前,我国重工业化已经进入到提速阶段,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河海船舶工程、海洋石油工程以及新能源等的后发优势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引擎。而且,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自主化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核心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不少产品及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工业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一直封锁尖端装备对中国的出口和关键技术的转让,这将对我国的安全形成威胁。

2.技术的内生动力。技术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从供给方面看,技术创新形成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渗透将使传统产业的产业形态、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在旧产业中催生出新产品并形成新行业,并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从而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进出口,借助于需求结构变动来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3.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与市场的自发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增强,倒逼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例如,煤炭紧张价格上升压缩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引致对火电设备需求的减少;资源能源紧张导致对太空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需求以及对新能源的需求,引致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核电装备以及生物质发电装备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引致节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转化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自发动力,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企业还缺乏自发转型的动力。因此,政府要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快培育矿产资源、土地和环境市场,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把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传递给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自发动力。

4.政策的外生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先导产业,而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正外部性特征明显,必须从战略角度优先部署。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变化也会给产业发展带来风险,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产业化步伐缓慢。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正外部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利用政策的外生推力,引导生产要素流入。

四、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的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在新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下,中国及各地区如何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那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跃升策略和聚焦策略,而不能盲目上产业、上项目。各地要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圈定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有成功样本的新兴产业、技术、项目、产品着力发展,尽快突破关键环节,完善薄弱环节,加快项目布局,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

2.探索并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传统产业里也有高端产品,新兴产业中也有低端环节,要针对价值链的不同业务环节实行不同的政策及措施,避免以前那种对整个行业实行统一政策的产业政策模式。因此,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技术研发、高端产品产业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等,例如要加快推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实现高端技术的率先突破;支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支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品牌、设计的附加值。政府要引导行业存量创新资源、增量创新资源以及资金向这些环节集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找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把二者无缝对接起来才能尽量降低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尽快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新产业,减小技术跳跃太大带来的转型失败风险。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关键在企业,只有企业才能把握好国内外需求信息、核心技术前沿发展态势等,适时进行“传统新兴”的结合。政府的作用是做好引导而不是指导,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集聚,而不是代替企业做规划。

4.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利用多种途径,例如技术创新推动模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也是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由于传统装备制造业离散度很高,产业链条长,还可以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传统行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关联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从传统高端跃升,如支持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某一细分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能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链式对接的高端装备制造“蜂王型”企业或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结构把国内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通过技术转移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关联效应来间接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

5.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要依托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政府要培育合作创新理念,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跨地域科技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6.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当前,需求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新旧产业更新步伐都在加快,传统行业的企业必须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转变为“传统新兴”的结合体,抓住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出新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经验也有教训,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复兴,一些企业屡次错失良机逐步衰落。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改造市场潜力巨大,均将给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抓住历史机遇,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7.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针对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能力弱这一短板,政府在支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鼓励本地中小装备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某一方面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加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大、中、小企业间的链式对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延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8.建立完善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尽快形成激励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长效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高端产品、高端环节转移。如产业政策要在产业组织上重点解决产业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在产业技术上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产品市场推广环节;财政税收政策要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必须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要有利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人才政策要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的长效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土地政策要增强土地供给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等等。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全面落实相关政策,为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组织保障。

五、结论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超常规发展才可以支撑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而且,各地区只有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基础去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才可以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从而避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

虽然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但是,在发展模式、驱动力、要素需求等方面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重要的是改变以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创新,促使资金要素向技术研发、产业化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集聚,并且尽可能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健康发展[J].装备制造,2010,(01).

[2]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13).

[3]马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口——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J].电力系统装备,2010,(09).

[4]韩华林,陈宁.上海核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及其构建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03).

[5]周叔莲,王伟光.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社会科学辑刊,2002,(4).

责任编辑:晓立

作者:林风霞

第4篇:中国制造2025——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突出[模版]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端装备制造

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已经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其市场空间大,对国民经济能起到支撑作用。

2014年是中国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由此迎来了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发展机遇期。

2014-2015年内我国高铁、城轨、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高端装备实现了快速发展。2014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值规模达到2.1万亿元,连续两多年增长率超过25%,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

航空装备: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和装备,空中管理系统和先进发展能力,建立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飞机。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十三五”发展综合规划纲要》,未来5年将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试验核心舱建设,探月工程圆满完成三期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成功首飞。到2020年,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均发射数量达30次左右。航天产业的相关上市公司在“十三五”时期有望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卫星产业: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大力发生卫星综合应用的产业链。

我国大部分大卫星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由航天五院研制,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部分优质资产尚在上市公司体外。

对于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SH)而言,则有望受益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如果相关障碍清除,航天五院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则只是时间问题。

航天五院占卫星研制市场85%,2014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350亿元,2015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400亿元,增速达到15%。

2 轨道交通方面,要围绕高速、重点、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制度化水平。

2009-2014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收入规模增速(%)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2014年12月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新公司“中国中车”宣告即将诞生。此次合并将有利于其更好的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通过技术领先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获得核心竞争力。

铁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近年来铁路交通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

从2005-2014 年的10 年间,中国内地拥有城市交通轨道的城市从8 座发展为22座;运营线路数由17 条增长为83 条;运营线路总长由381.6 公里增长至2913公里,年均增长253.1 公里,运营车站数由237 座增长至1,770 座。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阶段,2020 年规划线路里程将超过7,000 公里。

3 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具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业。

“十三五”期间将围绕海洋强国战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4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5.9936万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海工装备制造业去年新接订单为139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24%上升至去年的41%。

海工装备新接订单金额占比

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共同推动下,海军装备产业将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重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重点部署智能制造,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5 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等,重点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中德智能制造和工业4.0合作迈入实际性阶段,经常性工作机制正式建立。

截止2015年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过10000亿元。在产业环境上,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5%。以此速度计算,到2020年,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力的先导产业。

第5篇: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下一个风云十年?

机械子行业评分——高端装备各行业最具发展前景

得分较高的子行业包括(按得分从高到低):

海洋工程:海工装备长期高增长趋势确定:

1、油气开发向深海转移的高确定性;

2、海工装备建造向中国转移的确定性;

3、海工装备高壁垒与高附加值性。但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需关注率先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生产效率和精度要求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行业(包括自动检测、自动装配、清洗过滤、物流搬运和自动化生产线等)将充分受益。目前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40%被应用于汽车行业,未来下游应用将逐步拓展到轨道交通、电力、化工、医疗等行业。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我国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

中高端数控机床:我国经济型数控机床已处在快速成长期,中高端数控机床尚在导入期,中端数控机床国内品牌占有率不到30%,高端不到2%,进口替代空间广阔。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母机,高端数控机床将最先受益于国家高端产业振兴。

智能控制系统与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以及航空装备、卫星等高精尖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我国工业自动化率较低,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值占GDP比重仅为1.1%,低于美国90年代4%的水平。随着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下对工业生产过程检测、控制、优化等精度的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高端领域达到90%,我国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

农业机械:农机行业处于成长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机械化率提升和农机扶持补贴政策长期向好,将确保行业稳健增长。

煤炭机械:煤机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机械化率为65%,综采化率为44%。细分行业龙头显现,成套化设备将是行业发展趋势。

新增产能、设备更新升级和机械化率、综采化率提升三大因素推动煤机行业需求稳健增长。

工程机械:经历过去十年高峰成长,工程机械行业将进入国内稳定增长及海外积极拓展期,长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从竞争格局上看,龙头企业已进入交叉竞争的时代,新产能投放及兼并收购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主题,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显著;轨道交通装备及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和核电装备行业直接受益于政府投资,日本泄漏事件和7.23高铁事故后,核电和高铁新项目都暂停审批。未来行业发展取决于政策导向。

第6篇:高端 装备制造业 板块股票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投资机会分析(荐股)

2010年12月22日 19:32 来源:中国证券网中期趋势能否持续经济复苏拐点隐现强势调整谁主沉浮市场热点快速捕捉前 言:2010 年10 月18 日,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 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智能制造装备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0 年10 月18 日,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 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决定》精神,目前市场已经熟知的陆(高铁)、海(海工)、空(大飞机、卫星),以及市场尚未充分发掘的“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都将是国家政策明确扶持的细分领域。我们相信,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先重点发展方向,未来中国做强做大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装备将成为实现制造强国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并最终通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研究结论

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而智能的高端装备,是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因此,先进性和智能性是其两大主要特征。由于智能制造装备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站在战略高度上深入理解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配套”功能。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仍以制造业为主,在紧紧围绕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而展开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作为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便被赋予了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结合这一定位,我们认为,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配套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于海工、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的配套及对于其他行业制造装备的零部件等简单配套,而更重要的发展方向将是为各行业提供控制系统、成套生产线、机器人等各种高级形式的配套。

投资逻辑:尽管智能制造装备涉及领域众多,但结合此前高端装备领域已经将大飞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等重大复杂战略工程确定为发展方向,以及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指导目录开始提倡“必须要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执行原则,我们认为,相比其他领域,智能专用设备(机器人、各类无人机械)及智能控制系统这两大领域最能体现“高端、智能”的特点,同时,由于其既能代表行业的技术升级方向,又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前景,而目前资本市场也并未给予足够关注,因此将极有可能成为智能制造装备中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

建议投资标的。我们重点推荐机器人、智云股份、日发数码、金自天正、宝德股份、先河环保、尤洛卡。(

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股票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装备制造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而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予以政策上的扶持,所以,装备制造业有望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而产业热点历来是A股市场的板块热点,故此类个股在近期的活跃,主要是因为主流资金开始深度挖掘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热点所引发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装备制造业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的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产业正在加速我国重工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累。而且目前我国高铁等方面的建设,也为技术积累提供了释放的窗口,从而使得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厚积薄发的态势,进而推动着装备制造业成为A股市场的一个黑马群落、高成长股集中的群落。

目前下游需求的旺盛也将推动着装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加速成长。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机械化的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无论是纺织机械设备还是煤炭等矿产开采设备,都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旺盛周期。所以,近期媒体屡屡报道了关于纺织机械等提供生产线自动化能力的设备需求旺盛,这些均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契机。二是我国大规模的政府或央企的投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随着政府以及大型央企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而且,这还会形成连锁的反应,比如说高铁对高速车轴、高速钢轨等,这些产业链的拉动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亚于房地产企业,所以,可以肯定的,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一段相当长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也就是说,目前装备制造业的活跃只是该板块长期牛市征途的一个序幕,因此,此类个股今日的高点就可能是明日的低点,如此就描绘出此类个股未来的高成长蓝图以及二级市场持续震荡走牛的蓝图。所以,在操作中,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装备制造业板块。

其中有两类个股可积极跟踪,一是下游需求旺盛的装备制造业个股,其中高铁的天业通联(002459)、太原重工,煤炭设备的郑煤机(601717)以及即将上市交易的山东矿机,风电设备的湘电股份(600416)[31.55 1.28%],海洋工程的中集集团(000039)、振华重工(600320)[7.27 5.21%]、中海油服(601808)、杰瑞股份(002353),环保设备的盛运股份

(300090)、先河环保(300137),高压、特高压的平高电气(600312)、许继电气(000400)、特变电工(600089)等。

二是为这些装备制造业提供关键设备的个股,比如说风电变流器的海得控制(002184),自动化设备业务的汇种技术、英威腾(002334)等。

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等五大方面。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正在积极制定中,有望在2011年一季度出台。而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十二五”规划出台的时间则将暂时“让路”,在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后再公布。

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围绕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在高端装备业方面加强创新、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培育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加强产业集聚地的建设。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未来10 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下游和低端位置,一直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要向“制造强国”转变,就必须发展高端装备,走在各国的前列。所以装备制造高端化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据悉,到202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将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在高端装备制造这一分支产业中,航空装备产业被列为首位,其次分别是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

航空、航天方面的上市公司有航空动力(600893)、中国卫星(600118)等;高速铁路方面有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车(601299)等;海洋工程方面有中海油服、海油工程等;智能装备方面有远望谷(002161)、合康变频(300048)等。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今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据市场人士分析,高端装备的五大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容量均较可观,发展潜力巨大。以高铁为例,预计在我国铁路建设在2010到2012年,总投资将至少维持在8000亿元的水平;而航空装备产业,由于有大飞机项目、发展支线飞机、低空开放等机会,更是前景广阔。

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正在积极制定中,有望在2011 年一季 度出台,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围绕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目标, 在高端装备业方面加强创新、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培育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加强产业集聚地的建设。

未来10 年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增长期,预计到 2020 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 产值将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 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25%。在高端装备制造这一分支产业中, 航空装备产业被列为首位,其次分别是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

航空航天板块,航空装备业由于其高技术密集、高资本密集以及良好的产业带动作用而列为高端装备 制造业的首位,按照航空装备的下游用途,可以分为军用航空装备和交通运输用航空装备和通用航空装备。 发展军用航空制造业事关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反映; 而发展大飞机和支线飞机为主的运输航空装备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端消费需求;

通用航空装备的大力发展则有望成为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新增长点。对于航天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军用航空装备领域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有明确重组预期 的航空动力、哈飞股份(600038),民用航空领域关注受益于大飞机项目的西飞国际(000768), 通用航空领域关注低空开放率先受益的运营商中信海直(000099)和航空维修龙头海特高新(002023)。

高铁板块,高铁作为"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通道,预计十二五期 间新增里程将超过 1.6 万公里。我们重点推荐目前手持订单相当饱满且相对南车市值较小的中国北车,以及紧固件龙头晋亿实业(601002)与国内铁路桥梁起重运输设备领导者天业通联。

海洋工程板块,未来 5 年内海洋工程装备将迎来建设和发展的高潮,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海洋 工程装备业产值有望到达千亿以上规模。我们看好国内独家承揽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总承包公司海油工程,油田服务与专用设备提供商杰瑞股份,以及海洋工程业务蓄势待发的中集集团。

智能装备板块,重点看好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子行业,重点推荐机床制造龙头昆明机床(600806);集团整体上市预期强烈的精密磨齿机龙头秦川发展(000837);机床主业发展开始提速,且有 房地产项目及创投业务为机床主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业绩支撑的南通科技(600862);专注于高端数控机床的天马股份(002122);以及工业机器人(300024)与自动化成套装备供应商机器人。

从宏观背景看,在房地产投资受限以及4万亿政策性投资明年将开始陆续到期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政策势必将保持投资增长的稳定性,这也在宽财政的政策规划中得到了证明。因此,那些有较强资金吸纳能力的领域就值得在明年重点关注,铁路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从行业基本面看,高铁板块也具备较强的增长动力。长江证券(000783)指出,

在高铁规划超预期和列车密度提升的双重推动下,国内高铁装备行业景气有望延续。

首先,高铁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大力发展。《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原计划到2020年高铁里程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提速线路,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内地九成以上人口。而根据目前开工情况,预计在2012年高铁投运里程就将达到1.3万公里,高铁建设将远远超出预期。

其次,铁作为未来客运发展的主方向必然会继续大力发展,随着高铁旅客数量提高,列车保有密度的提高是铁路装备行业增长的第二大动力。目前高铁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运线路列车班次偏低,列车保有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预计未来随着高铁客流的增多,列车保有量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高铁装备行业增长。

在具体投资机会方面,广发证券(000776)[54.69 3.95%]报告指出,6个月内看好中国南车的投资机会,长期看好中国北车的机会。此外,在配件公司方面,看好新筑股份(002480)、中鼎股份(000887)、时代新材(600458)、华东数控、晋亿实业等公司的投资机会。

航天军工行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先锋: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其中蕴含了广阔的投资机会。国务院的决议将航空航天产业列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第一位。

经过10余年的积累后,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率先开始了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未来10年航天军工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也必然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五大细分产业领域的投资机会需要关注: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是中国航天工业由科学实验型向生产应用型转变的标志,未来市场规模将在3,000亿元左右。大飞机项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国未来20年的市场规模约4,880亿美元,国产ARJ21和C919型飞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家低空空域放松管制后,通用航空的市场会迅速发展。此外,航空发动机和航空母舰细分产业领域均蕴含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国防工业资产证券化将持续深化:军工资产证券化是中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军工企业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提高企业效率、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我们不认为短期的某些意外事件会改变军工资产证券化趋势。目前,航空工业资产证券化率在35%左右,兵器工业集团的比例约20%,航天科技(000901)和航天科工集团这个比例在10-13%左右。军工集团后续资产整合空间十分广阔。

公司选择:行业龙头我们推荐:中国卫星、航空动力、西飞国际、哈飞股份。资产重组题材我们推荐:中航精机(002013)、中航重机(600765)、江南红箭(000519)、成发科技(600391)。

第7篇:高端装配制造业包括航空装备制造[本站推荐]

高端装配制造业包括航空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卫星装备制造、物联网相关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六大子行业。

航空装备工业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大国崛起的标志,是博弈世界舞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它巨大的高技术发展引擎,不仅推动了世界科技进步,更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被称为“工业之花”。 2010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 ARJ21新支线飞机全面进入高强度取证试飞阶段,大飞机研制也取得关键突破,我国首家大型民用直升机 C313 首飞成功,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的突破,为国产航空器拓展市场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空客预测,未来我国 20 年仅大型客机的需求量就达 3272 架,价值 4395 亿美元。民航总局预测,到 2012 年我国各类通用航空飞机的需求为 10000 到 12000 架,未来 5-10年,其增长率将达到 30%。根据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进度的预期,我们预计未来3-5年我国整个航空工业产出4000 亿-4800 亿元,乐观估计到 2020 年后航空工业产出可达1.6万亿。

从国产干线大飞机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支个股: 1.受益于民航发动机国产化战略的航空动力600893.成发科技(600391)、中航动控(000738)、中航重机(600765)和钢研高纳(300034)。

2.中航工业旗下航空机载系统板块的中航电子60037

2、中航光电(002179)、中航精机(002013)以及中航黑豹(600760);

3.技术领先、C919机体合同份额较大的机体部件制造龙头西飞国际(000768)和洪都航空(600316)。

通用航空业

通用航空在《决定》中首次被定义为战略新兴产业,这个备受业界关注的朝阳行业将迎来大发展,通用航空将成为扩大内需与就业的重要产业。国务院在国庆前已下发《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也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实现低空开放首先要完成低空空域划分和空管基础设施及配套系统的完善。 可以关注以下个股;

1生产航管雷达的四创电子(600990)和 重 组 后 的*ST 高 陶600562; 2专注于航空管制模拟设备的川大智胜(002253) 3生产机场特种设备的威海广泰(002111);

4低空的开放将打开通航飞行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关注服务海上石油开采,低空开放率先受益的运营商的中信海直(000099);

5航空维修龙头,专注通航人员培训和设备维修的海特高新(002023);

6作为直升机制造骨干企业的哈飞股份(600038)将受益于国产通用飞机销售的快速增长 7贵航股份(600523)作为中航通飞公司整体上市的平台同样值得关注。

卫星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卫星导航产品从军事领域拓展到了民用消费领域,已成为继移动通信、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个增长极。 我国卫星导航市场增长势头迅猛,2009 年时已达 390 亿元的规模,2003 年到 2009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 58.5%。大众消费应用 领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该领域产值占整个行业产值 的 90% 以上。我国是世界上汽车销量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第一大国,巨大的基数决定了卫星导航产品无限的市场潜力,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的消费升级和在我国国策支持下自主研制北斗二 代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逐步建立,未来我国卫星导航产品市场仍保持近 30%的高速增长。 8关注以小卫星设计、研制和应用运营为主业的中国卫星 600118; 9专注于国内卫星导航产品开发、信息系统应用和运营服务,卫星导航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北斗星通(002151);

10在北斗射频芯片和几代处理芯片技术领先,北斗终端产品国防领域的最大供应商国腾电子(300101)。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

高铁项目的建设在拉动投资、税收和就业增长,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的成熟。高铁已成为地方政府加码固定资产投资以带动经济科学发展的年四月启动、将于明年推出的全国铁路“十二五”规划将大幅 度提高高铁规划里程。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潜力巨大。至2009 年,全国已有 10 个城市开通了 31 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835 公里。据国务院批复的地铁建设规划,至 2015 年,全国将新建轨道交通 79 条,总长达 2,300 公里,总投资约 8,820 亿元。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个股

1我国综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大巨头中国南车601766 和中国北车601299;

2专注应用于高铁的复合材料和电磁线产品,减震降噪工程化技术世界领先的时代新材(600458);

3专业化生产轨道交通设备车轴的晋西车轴(600495)。 4 生产高铁轮轴的太原重工600169 5作为受益高铁、风电和核电建设为一体的高端数控机床厂商-华东数控002248; 6特锐德300001,高铁变电箱提供者;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未来全球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海洋,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我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有关部门 初步估计,南沙海域探明石油储量约为 351 亿吨,天然气约 8-10四大海洋油气资源区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称。海洋工程装备是深海开采石油的基础,目前海洋工程设备的研发几乎全部掌握在欧美和日本几家企业手中,我国承接只是外包制 造而非技术,陆地石油的匮乏和为减轻石油进口的依赖,我国必然会加大海洋油气田的勘探和开采,如同船舶装备也一样, 必然的市场需求将提升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相关技术的消化升级。我们认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将加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个股 1直接受益海洋油气田开采投资,国内唯一一家承揽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总承包公司海油工程600583;

2关注海洋工程业务蓄势待发的中集集团000039,其子公司烟台莱佛士是国内主要钻采平台生产商;

3振华重工600320 ,完成对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设计商F&G 公司收购后,公司海洋工程设计能力大大提升,海洋工程业务将成为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4中国重工(601989),旗下大船集团是国内主要钻采平台制造商之一;中国船舶600150,其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厂 国内主要钻采平台制造商之一;

5国内独家承揽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总承包公司海油工程(600583); 6油田服务与专用设备提供商杰瑞股份(002353); 智能制造装备业

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制造业。数控机床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当今世界数控机床的先进水平和保有量,已成为一国制造业水平、工业现代化程度 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我国的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的自给率严重偏低,我国机床业在设计研发、材料工艺、零部件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受益国家产业政策,下游行业的巨大需求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和区域振兴规划催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汽车 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保持良好的成长性,从而决定了我国机床市场增长的良好前景。同时风电、核电、航天、航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跨域式发展也将促进和带动国产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建议关注以下个股:

1拥有自主品牌数控系统的沈阳机床000410;

2主导产品磨齿机直接受益汽车、汽配行业销售火爆的秦川发展(000837); 3专注于制螺杆式压缩机领域的汉钟精机(002158);

4机床主业发展开始提速,且有 房地产项目及创投业务为机床主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业绩支撑的南通科技(600862);

5专注于高端数控 机床的天马股份(002122);

6以及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供应商机器人(300024)。。

第8篇: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和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指导未来五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服从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产业支撑地位持续巩固。“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新兴装备领域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上海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国家口径)达到1144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8%;利润总额达到143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9%;资产合计14929.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2.0%;出口交货值达到1696.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2.5%。

2、首台业绩突破更加显著。“十二五”期间,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AP1000核电关键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首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PET-CT、磁共振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成功应用于发电厂并打破世界最低煤耗记录。

3、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16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和智能制造专项支持,3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电力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参与制定了一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

4、产业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推动本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新能源、民用航空、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深化与国际一流的跨国装备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本市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成功收购国际先进的燃气轮机生产商,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鼓励和引导清洁高效能源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龙头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拓展海外市场。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本市在发展高端装备方面差距明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尤其是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等基础配套发展滞后、“软服务”较为薄弱、首台(套)应用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紧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谋划,走出一条上海特色的高端装备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发展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和转型。

(一)高端装备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高端装备作为着力点,加大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都致力于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聚焦发展高端装备。同时,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世界主要跨国装备企业纷纷通过兼并收购、服务增殖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上海必须把握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重造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

(二)高端装备成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战场 “十三五”期间,落实《中国制造2025》作为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要求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上述领域与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契合度高,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任务,在部分重点领域参与全球高端装备竞争和合作。

(三)高端装备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 “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明确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此,上海必须抢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大力吸引全球装备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资本、平台等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步伐,加强高端装备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突破,助推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趋势,以高端突破、智能转型为主线,积极谋划高端装备价值链、打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配置资源链,全面推进传统装备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装备产业培育发展,加强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着力增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软硬一体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服务增殖能力,使高端装备成为上海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整机突破与基础配套相结合。以整机需求为牵引,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协同创新,在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示范推广等方面紧密协作,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坚持“硬制造”与“软服务”相结合。推进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融合应用,加强高端装备平台创建和标准创制,提升高端装备智能化水平和软实力,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始终把自主可控摆在发展高端装备的核心位置,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扩大开放合作,推进高端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引导,营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实现一批高端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力争把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装备产能合作主力军、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主阵地、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主战场,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先行者和世界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积极参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

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产业保持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创新突破能力显著增强,开发300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市场潜力大的首台(套)高端装备,争取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研发、测试等功能性平台。智能转型明显提速,装备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支撑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建设,即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建设临港装备、长兴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3个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园区。

四、“十三五”重点领域

(一)智能制造装备

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瓶颈,推进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达到2050亿元。

机器人。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举,重点发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开展自主联合攻关,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推进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在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示范应用。

增材制造装备。以产用联动、抢占高端为重点,加强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大力发展钛合金、高强铝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非合金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高精度喷嘴和喷头及智能设计与专用控制软件,加快增材制造装备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高档数控机床。以做精做强、形成特色为重点,重点开发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并具备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曲轴磨床、复合磨削中心、高速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加工机床;重点发展搅拌摩擦点焊装备、自动钻铆装备等高档数控特种机床;突破高档数控系统,形成数控机床系统解决方案。

控制传感与仪器仪表。以突破技术、加强互联为重点,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控制系统、火电和核电DCS系统及其他装备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数据采集板卡等;大力发展科研分析仪器及设备,加强工业系统互联,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支持智能检测与物流装备发展。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以扩大应用、做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以发挥优势、扩大应用为重点,面向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需求,支持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围绕机械、汽车、电子、医药、轻工、航空航天、化工、钢铁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优秀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高端能源装备

推进能源装备往高端化、数字化、自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优势领域由国内“领跑者”向全球“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到2020年,高端能源装备产值达到1500亿元。

核电装备。以突破核心、集成发展为重点,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自主研制AP1000、高温气冷堆中的关键装备,重点发展“华龙一号”配套装备和技术,跟踪开发快中子堆、钍基熔盐堆、小型堆等下一代核电装备;突破数字化核级安全保护控制系统、核级仪控等关键配套设备核心瓶颈;发展基于核电装备的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成套和集成供应,实现核电装备设计、制造、运营与服务之间的集成发展。

气电装备。以攻关突破、形成系列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成燃机技术平台和研发中心;实现F级325MW和H级400MW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和联合研制;积极争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落户,建设动平衡试验、轴系试验和燃烧试验等服务平台;开发1.5-5.7MW等级燃机、30-60MW等级燃机,形成涵盖轻型燃机与重型燃机的燃机产品系列。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以突破瓶颈、示范带动为重点,开发新能源接入的大功率变流器、控制器等智能电网核心器件,发展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先进储能装置等;重点突破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制造装备,发展燃气内燃机、微小型燃气轮机等分布式能源生产设备,开发能源管理、智能家居、远程通信等需求侧管理设备。

高效清洁煤电装备。以保持一流、稳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先进的700℃超超临界机组、高参数新型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IGCC关键单元技术及装备等;大力发展和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煤电站远程诊断系统。

风电装备。以海上领先、陆上先进为重点,突破和提升6MW大型平台直驱海上风机的整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制8MW平台直驱海上风机;支持本地风电制造企业由单一风电制造向“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转型;加快发展海上风电起重、运输、安装船及附属设备,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风能勘探设计、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

太阳能装备。以主攻高端,替代进口为重点,突破还原炉、单晶炉、N型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光伏工艺装备,建设国家光伏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光伏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开发定日镜、吸热器、熔融盐蓄热、热发电汽轮机及辅机、镜厂控制及整厂控制系统等太阳能热发电装备;推进光伏电站的示范应用、咨询设计、建造运营、维修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高端医疗装备

以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带动高端医疗装备的产业化发展,以影像诊断装备为突破点带动链条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高端医疗装备产值达到400亿元。

影像诊断装备。以龙头引领、点上突破为重点,自主突破发展数字化X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磁共振、分子影像、超声波诊断仪等影像装备,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与国际巨头比肩的装备产品。

治疗与康复装备。以自主创新、加强合作为重点,加快发展质子重离子刀、医用机器人等治疗装备、辅助照顾患者日常生活的看护机器人与上下肢康复及康复评估系统等康复装备;开发生命支持呼吸机、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心电监护设备、精密医疗器械、神经导航系统等新型应急救援装备。

制药专用装备。以自主创新、形成特色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装备、中药提纯装备、脑神经和脑认知相关设备以及医药制造自主化专用装备等。

同时,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云”平台,支持诊断装备的预测型维护,支持用户的远程自主化自动化诊断,实现以大数据应用为依托的智能诊断、重大疾病早筛和精准治疗;推进形成面向区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医疗信息之间的共享。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形成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到2020年,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微电子装备。以自主研发、打破垄断为重点,发展22-20nm及16-14nm介质刻蚀设备、12英寸硅通孔刻蚀设备、20-14nm电感式等离子体源刻蚀机、封装用等离子体硅片切割机;开发用于8-12英寸硅片TSV工艺的3D先进封装光刻机;开发应用于3D封装的高深宽比TSV镀铜设备;开发12英寸45-22纳米自动光学图形缺陷检测设备、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3D芯片封装植球设备。

光电子装备。以加快研制、缩小代差为重点,开发6代及以上AM-OLED高精度曝光机,下一代离子注入机,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准分子激光退火设备;发展激光封装、激光剥离、薄膜封装、自动光学检测OLED检测仪器等关键设备。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抓住轨道交通新一轮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上海轨道交通装备的集成创新能力。到2020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以自主研发、差异化发展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的车辆生产与维修维护;开发自主化的轨道交通制动、低地板轻轨车辆液压制动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列车辅助追踪预警系统;大力发展盾构等轨道交通施工设备。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有轨电车通信信号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电子轨道高级辅助驾驶与智能道路控制系统。

(六)节能环保装备

对接国家要求,提升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供给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全面提升装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到2020年,节能环保装备产值达到300亿元。

先进环保。以技术攻关、集成发展为重点,开发城镇污水箱式处理系统、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装备、膜法重金属脱除装备和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等水处理关键装备;提升在燃煤电厂、垃圾焚烧炉等设施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集成和成套服务能力,推动机动车尾气净化装备材料及实时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发土壤修复成套装备,发展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系统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

高效节能。以试点培育、高端引领为重点,培育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燃气锅炉、纳米红外线圈电热、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兆瓦级高温超导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装备,推进非晶合金变压器、永磁变频控制、高效换热器等节能装备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压变频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节能机电产品。

资源循环利用。以高端突破、调整提升为重点,突破大型化、精细化、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积极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设备、污泥消化与干化处理设备、金属废料的加工处理设备。

(七)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率先建成我国现代船舶工业体系,构建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成为我国高端船舶产业的龙头基地和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建造中心之一。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值达到1300亿元。

高技术船舶。以聚焦高端、发展配套为重点,发展LNG船、LPG船、高档化学品船、豪华客滚船、豪华游船、万箱以上集装箱船、冰区加强型船舶、大型工程船、大型公务船、科学考察船及高性能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突破满足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IMO TierⅢ排放要求的节能、环保、智能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如,电控模块、共轨系统、电子调速器、大型排气阀杆、大型薄壁轴瓦等);发展船用锅炉、油水分离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液化天然气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吊舱推进器、大型高效喷水推进装置、大功率中高压发电机、船舶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船舶配套设备。

海洋工程装备。以深海开发、系统配套为重点,提升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设计建造实力,突破浮式天然气储卸和再气化装置(LNG-FRSU)、浮式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等前沿型装备空白;开发钻井、水下生产、动力定位、海洋平台控制、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发展全自动码头及新一代港口机械,拓展全球港机服务链。

(八)航空航天装备

推进民用干支线客机、航空发动机和系统/部件/组件的研制与产业化发展,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民用航空产业体系,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航空航天装备产值达到1050亿元。

航空产业。以加快布局、提升配套为重点,推进ARJ21-700新支线客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加快C919大型客机研制、生产、适航和交付,力争投入航线运营;完成双通道干线客机详细设计,开展结构件制造与分系统验证试验;推进机载设备及系统研制,构建关键零部件、航空材料配套体系;突破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关键技术,完成单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和验证,开展CJ-1000A和双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务实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提升飞行控制地面保障设施能级,布局无人机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航空维修能力。

航天产业。以前瞻布局、构建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平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空间安全与维护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加快推进航天型号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促进航天技术转化和空间技术应用,推动以智慧能源、智能装备为重点的航天技术应用和相关服务业发展。

五、“十三五”重点任务

(一)首台突破工程

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研制突破一批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标志性高端装备,掌握一批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部分高端装备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在关键领域、重大工程实现应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需求。

(二)产业创新工程

将高端装备纳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围绕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高端影像装备、豪华邮轮、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新一代核电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需求,加强产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装备研制企业与用户、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智能转型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应用步伐,大力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的融合创新。面向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进电梯、工程机械、风电、光伏等领域重点企业建设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服务平台。

(四)装备强基工程

加大对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推动装备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动,集中资源解决长期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零部件关键问题,推动首台套应用。建设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国内乃至国际的“隐形冠军”。推进高端装备零部件军民融合发展,联合攻关制约零部件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软硬一体工程

加强传感器、数控系统及工业软件在高端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升装备性能。大力发展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软件,建立高端装备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电梯、发电设备等领域的远程监控、故障与维护系统。

(六)平台支撑工程

围绕试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标准制(修)订等高端装备所需的技术基础支撑,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中心、机器人测试和评定中心、海上风电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检测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平台服务能力。争取智能制造、核电等领域创建一批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

(七)服务增殖工程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智能集成服务,提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形成无人值守、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健康状况监测等功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交钥匙”工程以及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研发和设备维护、修理、运营一体化服务延伸。创新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融资租赁服务,培育面向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分享改造收益”商业模式。

六、“十三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装备制造业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更多国家级高端装备研发创新、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以及中央企业总部机构落户。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取民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智能制造专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等相关装备产业政策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组织实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前瞻性布局与产业化联动,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首台(套)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围绕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智能制造工程、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及高端装备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四新”方向,加大产业、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支持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保障条件建设。

(三)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基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临港地区围绕建设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目标,进一步突出技术高端、强化前沿创新,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长兴岛基地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港口机械等。航空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支持相关区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关键机械基础件等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四)加速产业开放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基础设施承包商、建设商、运营商等相关企业组团出海,通过BOT、BT、PPP等投融资方式承接海外工程业务,以工程带动装备、服务的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具备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及关键制造能力的企业。鼓励引进一批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引导知名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健全装备领域的军民融合机制,鼓励装备行业领先民口企业进入军品配套,加快军工高新技术溢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加强高端装备领域领军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域领军人物、创业团队携带知识产权、技术、创意等来沪发展。支持高端装备人才进入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企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第9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未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端装备制造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积极抢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初步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政策的配套,也需要产业的配套。当前,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研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卫星制造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产业园分析、政策分析和规划分析,最后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招商目标企业。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上一篇:初中夜间值班巡查制度下一篇:赞1500米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