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阅读与欣赏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作文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关键

编号:H1(2016)18-01-01

一、阅读与欣赏是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学生的写作热情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是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视觉点是教师,听觉源是老师的声音。视点是不变的,而教师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流动、变化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像涓涓的溪流,清澈地流淌到学生的心里,发涩沙哑、毫无光彩的声音不但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久了还会变得麻木、厌烦。可见,语文教师的声色、音质和语调在语文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声音在这里有着神奇、美妙的纽带作用。

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以自己的读以及学生的欣赏角度来设计、上好每一节课。充分重视声音描绘色彩、情感和场景的作用,以充满激情、牵动情感的话语,通过抑扬顿挫、富有磁性的声音传播,准确传达出课文的内容与感情,利用读把学生诱入虚拟的作品情境氛围中去,以“情”撩拨学生的心,用读的声音扣住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能做到聚精会神、静静地听老师阅读讲解,并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心中自然地就会涌动着一种情绪、激情;脑海里也就会不经意、不时地萌动出写作的灵感和兴趣。尽管中学生的这一感觉比起成人来要弱得多,但这种思想火花亮点在中学生的潜意识中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旦被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激活,顺势再点拨作文,学生就会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参与到作文教学中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再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选编的大多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篇,“文质兼美”。这些都预示着老师上课要把文章读好,读出感情韵味来!让学生听得入迷,在不知不觉中被优美的语言带进一个如画的境界……通过阅读,在老师、写作、学生之间架起一个情感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状态与老师基本保持一致。

二、阅读与欣赏是丰富中学生写作内容的源泉

课堂上,语文老师悦耳动听、富有吸引力的声音传播将会极大感染学生,拓展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老师评讲文章,点拨释义关键词句,这些都是通过老师的声音传感到学生脑海里进行加工、吸收。随着这一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摄入信息词汇量的增加,头脑里积蓄的写作素材和内容也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所讲的课文,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体裁格式来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悟出现不同的写法。有的写出的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有的可能是不成文的一段话,但却是一段精彩、有真情的话;有的可能仅是几句精炼的句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欣赏老师的读后,或是消化吸收老师彻底给的信息后,自己心中有了激情,然后按自己的意志写出来的,并有自己的感情的东西。学生在遣词造句表达再见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个性化的写作思维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学生从主观上也会逐步主动放弃抄袭模仿的习气,也再不会为写作难、无内容可写而犯愁。

三、阅读与欣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利器

阅读,老师读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大声的朗读、小声的吟读、无声的默读等。因为学生自己会阅读并读懂对提炼写作能力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堂上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后期可以是读自己写的作文。开始读时,学生免不了会结结巴巴,可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地把字读准,把文章读通顺、流畅、并读出节奏、感情!这样做一是练胆,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二是练习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驾驭语言词汇的能力。

随着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拓宽、量的增加,学生头脑中便会摄人大量的典范语言材料和词汇。并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处理,变为自己的东西,此时的学生已经吸收了很多写作的营养成分。且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使用标准和衡量语言规范的标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如汩汩流水注入笔端。文章基本成型后,学生再通过反复的吟诵推敲,不断进行修改,使文章的表现方法和内容不断趋于完善。而这一过程是在一遍遍的阅读与欣赏中完成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正是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吗?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东县永昌中学 421600)

作者:陈芬

第2篇:阅读与欣赏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关键

一、阅读与欣赏是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学生的写作热情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是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视觉点是教师,听觉源是老师的声音。视点是不变的,而教师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流动、变化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像涓涓的溪流,清澈地流淌到学生的心里,发涩沙哑、毫无光彩的声音不但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久了还会变得麻木、厌烦。可见,语文教师的声色、音质和语调在语文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声音在这里有着神奇、美妙的纽带作用。

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以自己的读以及学生的欣赏角度来设计、上好每一节课。充分重视声音描绘色彩、情感和场景的作用,以充满激情、牵动情感的话语,通过抑扬顿挫、富有磁性的声音传播,准确传达出课文的内容与感情,利用读把学生诱入虚拟的作品情境氛围中去,以“情”撩拨学生的心,用读的声音扣住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能做到聚精会神、静静地听老师阅读讲解,并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心中自然地就会涌动着一种情绪、激情;脑海里也就会不经意、不时地萌动出写作的灵感和兴趣。尽管中学生的这一感觉比起成人来要弱得多,但这种思想火花亮点在中学生的潜意识中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旦被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激活,顺势再点拨作文,学生就会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参与到作文教学中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再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选编的大多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篇,“文质兼美”。这些都预示着老师上课要把文章读好,读出感情、韵味来!让学生听得入迷,在不知不觉中被优美的语言带进一个如画的境界……通过阅读,在老师、写作、学生之间架起一个情感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状态与老师基本保持一致。

二、阅读与欣赏是丰富中学生写作内容的源泉

课堂上,语文老师悦耳动听、富有吸引力的声音传播将会极大感染学生,拓展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老师评讲文章,点拨释义关键词句,这些都是通过老师的声音传感到学生脑海里进行加工、吸收。随着这一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摄入信息词汇量的增加,头脑里积蓄的写作素材和内容也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所讲的课文,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体裁格式来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悟出现不同的写法。有的写出的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有的可能是不成文的一段话,但却是一段精彩、有真情的话;有的可能仅是几句精炼的句子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欣赏老师的读后,或是消化吸收老师彻底给的信息后,自己心中有了激情,然后按自己的意志写出来的,并有自己的感情的东西。学生在遣词造句表达再见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个性化的写作思维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学生从主观上也会逐步主动放弃抄袭模仿的习气,也再不会为写作难、无内容可写而犯愁。

三、阅读与欣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利器

阅读,老师读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大声的朗读、小声的吟读、无声的默读等。因为学生自己会阅读并读懂对提炼写作能力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堂上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后期可以是读自己写的作文。开始读时,学生免不了会结结巴巴,可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地把字读准,把文章读通顺、流畅、并读出节奏、感情!这样做一是练胆,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二是练习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驾驭语言词汇的能力。

随着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拓宽、量的增加,学生头脑中便会摄入大量的典范语言材料和词汇。并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处理,变为自己的东西,此时的学生已经吸收了很多写作的营养成分。且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使用标准和衡量语言规范的标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如汩汩流水注入笔端。文章基本成型后,学生再通过反复的吟诵推敲,不断进行修改,使文章的表现方法和内容不断趋于完善。而这一过程是在一遍遍的阅读与欣赏中完成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正是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吗?

作者:张绍华

第3篇:高中英语阅读与文学欣赏问题研究

【摘 要】语言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文学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因此,文学欣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学欣赏

1.高中英语教学文学欣赏存在的问题

1.1阅读教学侧重于技能训练

当前的英语教学,传统教学中的阅读技能训练仍是重难点,只注重获得阅读技能的目标,强调在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过分注重词汇和句子层面的教学,忽视语篇语义教学;对课文处理过于粗放,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严重忽视阅读效率;阅读后的练习和活动多为表层信息检测,而且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完成语言教学目标,能够胜任考试,教师很少突出讲解课文中呈现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这种对语言之美的忽视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因不懂文学欣赏,体验不到语言所蕴含的艺术、思想魅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1.2学生缺乏文学作品阅读动力

尽管阅读在教学中受到重视,但绝大部分阅读内容,仍拘泥于那些实用性强的豆腐块文章,缺少英文经典美文的学习,文学鉴赏教学无从谈起。除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外,学生主要靠做与考试题型一致的短文来增加阅读量,以至于原本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英语教学中操练性阅读大行其道,各种选择题耗时太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当前中学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吃力。文学经验和尝试极度贫乏,词汇量不足,语感缺失,语言表达能力只能依赖语法,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既不流利也不准确。

1.3教材选文文学作品较少

文学欣赏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应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教材对文学欣赏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或提出要求。新教材选文涉及范围虽广,但选文多为说明文,且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人文性体现不足,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而且,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迫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挑选“最有实效”的“考点”项目,文学欣赏既然不是显性项目,自然就可有可无了。

2.通过阅读教学提升文学欣赏水平的对策

2.1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阅读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阅读的核心问题是意义和价值的获取与建构。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读懂隐含在文本里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形成阅读共鸣。事实上,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中生来说,英语文本的阅读是书面信息与已有知识的有机结合,是阅读环境与读者互相作用、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是从字面被动地理解文本,而是能动地、创造性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就能够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享受阅读带来的美感体验。

2.2深入挖掘教学资源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挖掘。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主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出现的文章,挖掘教材背后的阅读鉴赏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来促进文学欣赏教学,使教材成为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的载体。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也可适当选用一些外语教学资料,比如说美国语文课本 The Eclectic Readers 里的经典名作,《书虫·牛津英汉系列读物》等,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3加大文学欣赏水平考察

英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英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加大对文学欣赏教学的考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对文学欣赏能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利于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英语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指向不应停留在对文本的文字表层信息加工处理上,而要进一步结合阅读文本的题材和文本特点,多渠道地拓展教学资源,对文本深层解读。周钰良教授回忆说:(中学时)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活泼多样,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他在班上组织朗读剧本,曾用过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Lady Windmere’s Fan),由学生分担剧本中的角色,寓学习与欣赏之中,效果良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文学欣赏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建议在阅读部分加入专门对文学欣赏考察的题目,教师在教学当中会得到相应的激励,学生在学习当中也会有目标地重视起来。

2.4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新课标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使用或操练二语,它也决定着学习者参与二语学习的主动程度,以及学习者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阅读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发展是与兴趣分不开的,兴趣和动机既激发阅读行为,也支撑阅读的全过程,离开了兴趣和动机,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英语阅读兴趣是阅读过程的内在动力,也是阅读心智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学习兴趣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情感因素,是学好外语最有效最直接的内部动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通过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外在动机,这种动机或压力甚至造成了他们性格中的特质焦虑,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寻语言的内在魅力,发现英语语言蕴含的多方面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唤起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内驱力,从而提升英语学习的质量。

3.结论

虽然新课标对文学欣赏有所重视,教材中也选编了一些文学作品,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较普遍。在文学欣赏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承担多种角色。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欣赏和能力的同时,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学欣赏学习者,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文学欣赏的过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为文学欣赏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9).

[3]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课程·教材·教法,2009(6).

作者:陆利红

第4篇:高中作文欣赏之议论文理想与成功

文秘助手()之高中作文欣赏之议论文范文:理想与成功

理想就是将来的远大志向。人人都有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运动员……如果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当医生!”假如他还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话,那就得慢慢说了。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感冒,每天都要到医院去打针。那时感冒算是很严重,不能上操,不能和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便没了一点儿精神。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不要得这么一点小病就没有了精神。有的人比你的病还严重,但他们还是像正常人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因为生病而愁眉不展,不值得。”从那天起,我不但又有了精神,病也好了许多。从此我还下定决心当一名优秀的医生,治好所有人的病。

理想说起来简单,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得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俗话说,“苦尽甘来”,只有现在吃苦将来才能轻松。

有一天,白天有事,我的作业没有完成。回家已经晚上9点多了,我才打开了语文书。30分钟过去了,1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在拼命地写。爸爸催我吃西瓜,两牙西瓜用不了5分钟。我第一次感到时间是那样重要。吃完瓜,我又继续开始“工作”了。快11点了,妈妈劝我:“赶快洗个澡,去睡吧,今天是个特殊,剩下的作业明天再做。”当时我也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但为了不增加第二天的作业量,我拿出最后的精力,终于赶11点完成了作业。第二天,爸爸给我的评判是“优”。这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心中很是高兴。

以前,我在里屋做作业时,被电视的声音吸引着,会偷偷地爬在门上偷听。现在,我已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自己可以克制自己了。这也算是一个大进步。学习有时会挤掉玩的时间,可是,只有现在抓紧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不会后悔。

第5篇:高中英语阅读欣赏课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实施背景

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习都离不开大量阅读的实践。许多教师也意识到高中阅读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用尽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微技能。当然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也提高了学生测试性阅读的能力。如阅读前讲解重点生词或词组,阅读中找main idea, 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学生理解阅读,呈现表格,运用复述,角色扮演,采访等不同形式来开展阅读任务。以上虽均衡了话题及功能两方面,但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词,句及其他细节的表层理解上。要想真正让学生内化阅读材料,除了表层的理解外,阅读也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理解和文化内涵。这点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上得到启示。《英语新课程标准》就阅读的知识性和欣赏性上提出了指导思想: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就是要关注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除了训练测试性阅读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赏性阅读材料来补充教学。教师应该冲破词汇,语法的束缚,在阅读中突出技能渗透的同时,应将课文阅读教学提高到欣赏性阅读的美学高度,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为地震内容的阅读补充材料,它是著名作家Jack London的笔下之作。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介绍了旧金山大地震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地道优美,描述性较强。重点是欣赏阅读中训练略读和查读两大阅读微技能,逐步加深对旧金山地震及细节理解,并对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感态度,体会人们地震后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本课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paraphrase 课文中的几个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求知欲。不满足单一的课本教材学习,具备对于兴趣的话题会去网上搜索知识来获得信息的能力。半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已经让他们意识到高中英语阅读不同于初中的手把手阅读,更多的是他们自主思考,对疑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次欣赏性阅读材料是美国文学原著,他们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较难,注意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另外为了帮助学生逐层进行理解课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识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实施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师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乐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赏.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后问问题: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现一张地球板块分布图,并让学生说出旧金山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师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于学生刚学过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图片即或学生原由有背景知识,为下文的阅读做好铺垫。

(二)pre-reading:预测全文。

浏览题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现两个问题帮助学生预测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du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视频让学生用几个句子来描述所见所闻。

学生一般都这样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predicting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微技能,目的是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会讲什么。提前预测能够更快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图式,帮助学生更快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唐山大地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震前,中,后发生的有所了解,让学生用句子或小篇来描述所见所闻符合有效的输入---输出的英语学习规律。当然直观的视频教学也更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这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找到作者在旧金山地震中的所见所闻。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句子。

Skimming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种阅读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后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可跳过某些细节,围绕问题,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读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该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如何进行略读。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称扫读或寻读。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在对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扫描中,迅速定位信息点,而和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该阅读材料文学性强,所描述的细节也很多,学生很难以找出一主线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这两个问题十分有效地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在震中和震后的感受。通过第一个班的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先将Q2提前解决。因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们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师顺势抓住学生的思维,马上问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进一步提升问题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撑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个班级教学中说到人们为什么很悲伤难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人说他们失去了家人,亲人,朋友;有人说他们失去了房子,无家可归;由于课文中的一句话还能证明他们可能会由于失去财产和至爱而悲伤。我也趁机问学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后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么?其实这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参与和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让学生观察以下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和排比的修辞现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让学生文中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让学生第一次做意译,先渗透一些paraphrase的技巧:可以使用句子中的同义词、反义词,注释性说明,改换说法,倒换顺序等。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brave, library, address等的同义来意译。 3.Comparative reading NSEFC Book 1 Unit 4中前后两篇阅读文章“A Night The Earth Didn’ t Sleep”和“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虽然都是描写地震,但风格截然不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体裁风格,教师设计了一表格来进行对比阅读。 Tangshan earthquake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Main idea Details Point of view Response of people Where the writer shows more feeling

(六)布置作业:写一篇描写台风之后的小短文the story after a typhoon。 本单元中心是自然灾害及自我保护,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写家乡最常见的灾害台风之后情景。

五、课后反思

本课以任务型为教学原则,本案例的每一个任务都是围绕学习者“学”的角度设计的。通过小组活动,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较好地体现有效性的教学。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体会地震后人们相互帮助并勇敢面对的精神。引入部分达到预期效果,用自己准备了录音和图片自然衔接,时间短但有效能引起学生兴趣,猜测旧金山地震的相关内容。在各个环节中能运用激励评价和过程评价来鼓励学生去说。

不足之处是在于很多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教师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直到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发现诸如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去意译有很大困难,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问题给出后一片沉默,即使是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也是难以入手。到了二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的同义词去替换解释。In what kind of situation are they called brave people? What does “library” mean? 这两个问题的铺垫较好地处理了教学难点。在今后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我想可以提供几个选择项,降低难度,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

教无定法,高中阅读欣赏课也不例外。阅读可分导入,快速阅读,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欣赏,拓展等步骤进行。但教学过程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处理词汇或讲解句子上。阅读欣赏课可对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阅读欣赏课的文学作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阅读中启迪学生思维,由表层及深层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6篇:初一阅读作文 学会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别人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理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拉拉。其实演出很成功,观众也满意,但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微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得到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值得留念,于是轻松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一定会索然无味。

10欣赏不同于阿谀,它处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

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11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

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敞开胸怀,我们一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12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⑦⑧自然段分别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当你遇到第③段中出现的情景时,你会怎么做?

4、根据下面例句,进行仿写。

欣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心系一处

①我的书房悬挂着一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 1

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坚强的毅力、持久的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多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他们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终得天地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们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系一处”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章第⑤段划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训练

本文主要训练“引用”这一技巧

1、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用了贾平凹文章里的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第②段里,作者引用了丁肇中和但丁两位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画线句的话可以用哪句名言来代替?

作家苏童自他得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拜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时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用合适的诗句完成下列题目。

我过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时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自己的故乡?

第7篇:《外国小说阅读与欣赏》知识梳理

一、文学学识 《桥边的老人》

1、海明威一生经历丰富,历经艰险,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含义。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理论叫做“冰山理论”,就是要求表达要简约含蓄。除了《老人与海》外,还有代表作《丧钟为谁面鸣》《永别了,武器》。

2、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早期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发表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还有长篇小说《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

3、雨果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主义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最后小说,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他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炮兽》一文选自《九三年》。

4、蒲宁,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大都是哀悼处于衰微中的贵族之家,似乎是在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唱一曲曲挽歌,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安东诺夫卡苹果》正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5、《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采用民族传说的形式,寓教于乐。

6、保罗·戈埃罗,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炼金术士》是他最负成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7、《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上最伟大的小说”。它以战争为中心,以四大家贵族生活为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也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8、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冥思闲适,抒情气氛浓郁,哲理意味深刻,韵律优美而富于变化,美学风格质朴、自然、超逸。重要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小说有《摩诃摩耶》《沉船》《戈拉》等。《素芭》写的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9、《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志贺直,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甚至被誉为“小说之神”,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白桦派”(尊重自然意志和人的个性)的重要作家。 10《在桥边》的作者海因里希·伯尔,被誉为当代德国的哥德。成名作《正点到达》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与一位女士的合影》获得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11、伊泰洛·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有人说他是“一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存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也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所著《意大利童话》被认为是《格林童话》以来最出色的民间故事集。

12、《半张纸》的作者——斯特林堡,被称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剧作对欧美的戏剧艺术乃至电影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小说《红房间》等。

13、《山羊兹拉特》的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14、《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等。

15、《沙之书》作者——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也是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为阿根廷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

16、《骑桶者》的作者——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作品的影响很大,还在于生活受困的人们叹服于他预言者的先见之明。代表作有《美国》《审判》《城堡》《变形记》《饥饿的艺术家》等。

二、课文指要

1、《桥边的老人》,以小见大,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战争发生前,平民撤离时我(士兵)和一个老人在桥边的一场简短的对话,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也是对战争的批判。老人的悲惨在于,风烛残年,只有几个动物相依为命,战争不仅让他失去家园,也将夺去他的几个伴侣。老人的可敬在于,战争已让他自身难保,可他却关心着几个小动物的生死。对生命的珍视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人性的善良,永远是最耀眼的光芒,推恩及人,推恩及物,正是爱的博大无私。战争,会让大地满目疮痍,也会让人心伤痕累累。

2、《墙上的斑点》总的来说,就是以墙上的斑点为触发点,展开翩翩联想的小说。这种联想不是线性的,而是散射状(辐射状)的,在相关联想中,影射生活,评判生活。小说由于是内心独白,自然带有想象的杂乱无序的特点,但由于散射状的联想式结构安排,整体还是自然紧凑。

★我们可以禁锢住一个人的身体,却不能禁锢住一个人的思想;相对于思想,天地也显得很狭小;自由的思想,正如天空中的飞鸟,虽不能说是无所依凭,但可自在地飞翔。思想虽然自由,但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燎原之势,恰是起于星火;思想也是最肥沃的土地,人类丰硕的收获都从这里产出。

3、“炮兽”这个标题是个比喻,意思就是像野兽一样的大炮,或是大炮像野兽一样。课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场面描绘,气氛渲染,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主要的对比有三个:一是炮队队长和众人的对比,突出他的勇敢;二是将军和炮队队长的对比,用队长的鲁莽来衬托将军的机智;三是将军对队长先赏后罚的对比,表现将军的威严和睿智。主人公“老头”(郎德纳克侯爵,将军,课文节选部分要表现的人物)开始深藏不露,关键时刻一展身手;最后他对“勇士”的赏功罚罪,也正是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炮兽》中的这场事故,让我们明白,一个小的疏忽,可能带来灭顶的灾难;炮队长的勇敢也告诉我们,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担;将军的赏功罚罪告诉我们,只有赏罚分明,才能树立威信。

4、《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一篇回忆性的小说,描绘的是贵族庄园式生活,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安东诺夫卡苹果”既是全文的线索,也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小说描绘了两幅画:风景画、风俗画;写出了三美: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这也正是苹果的香甜所在。文中一句“安东诺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真是意味深长:它既表明贵族庄园式的生活正在走向没落,也表达了作者无限的留恋和惆怅。

★ 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得到很多想得到的东西的时候,有些美好的东西,也正在离我们而去,而且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只剩下美好的回忆。

5、《丹柯》一文运用抑(众人)扬(丹柯)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大家前行的路,这一高贵的举动,塑造出丹柯的高大形象,也表现了他自我牺牲的精神。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从审美效果上来说,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民众需要唤醒,民智需要开启,民众需要指引,非甘于奉献,勇于献身者,不能担此任。成为领袖的人,定有非凡的精神品格,他要有超于常人的胆识,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忍辱负重的气度。

6、《炼金术士》写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艰难的寻宝故事,象征性描述一种人类可能的成长历程。它启示人们,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而实现梦想则要经过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和执着。小说也试图告诉人们,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历尽九死一生的追寻,才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圣地亚哥梦中的财富不过是梦想的一个象征。

★梦想会给我们插上翅膀,梦想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梦想会给我们指路,梦想也会带领我们走向远方。人没有梦想,就像鸟没有了翅膀。执着就是永久的动力,推动我们前行。

7、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经常为评论家分析探讨的形象。她出身上流社会,单纯,浪漫,容貌不很漂亮,渴望爱情和幸福。原先的爱人,因为要和有钱的小姐结婚抛弃了她,认识安得来,重获一份爱情,但她因为轻率和不切实际的浪漫,受到花花公子的引诱,背弃婚约,还差一点被拐骗到国外。最后,她脱离贵族社会,走向平民,获得爱情,也开始了新的生活。课文节选的三个章节,突出运用心理、细节描写,展示了娜塔莎复杂、微妙的心理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爱情是甘醇的美酒,也可能是诱人的迷药,是获得了享受,还是遭到戕害,理智就显得极为重要。浮华的生活,就如一袭华丽的衣衫,带来不了温暖,也许里面长满了虱子,没落贵族的生活正是如此。真实的生活不是上流社会的虚与委蛇,尔虞我诈,而是平民的真情相待,辛勤创造。

8、素芭,上天没有给她了张能说会道的嘴,但给了她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感受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无语的素芭有着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她同人交流有困难,但她同自然,小动物交流却没有障碍。只是她身边的人忽略了她的表达,也因为她的缺陷,无法避免地被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我们应该对社会特殊群体更多一些关怀,同她们有更多的心灵的交流;我们是否太过倚重对话的交流,而忽视了另一种更深的语言——心灵的交流;作为人的需求,我们不仅渴望被深受,也渴望着心灵的沟通和理解。

9、《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着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清兵卫无疑是一个小天才,但也是一个寂寞的天才,被扼杀了的天才。他沉迷于葫芦的世界,无法与别人沟通,世俗观念对他的爱好(取向)也不认同,专制暴戾的父亲横加干涉,注定了天才的夭折。

★有多少天才因不被发现而埋没,又有多少天才因偏见而被扼杀。个性要得到解放,个性也应该得到尊重。这让我们想起了龚自珍的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0、《在桥边》的主题,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战争造成的创伤会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创伤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愈合,心灵的创伤却不会很快消散;人不仅是靠吃饱活着的,还有精神的需要和寄托;社会在给予人物质丰足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更多人文的关怀。

11、《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意象,也是一块桃源净土(生机勃勃,没有绎对战争的恐惧),给人以希望,这希望正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所以邪恶(战争)不会在这里肆虐,只会在这里埋葬。小说的高潮是牲畜的敌人山猫和德国兵一起掉下山崖,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会弄脏,这也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邪恶可能会猖獗一时,但终究逃不脱覆灭的命运;不要畏惧强大的邪恶势力,相信正义会有战胜它的那一刻;不管世事如何纷乱喧嚣,至少在心里为自己留下一方净土,它会让我们纯洁,给我们勇敢,给我们力量。

12、《半张纸》写的是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肯定了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小说选择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以小见大,有着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半张纸引起回忆,也连缀生活片断,成了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的灵魂。

★幸福和痛苦相伴而存在,都是生活的体验,用心感受,生活还是幸福多多;没有经历过苦痛的人,不能真正品尝到幸福的滋味;亲人不可能永远相伴,好好活着,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把痛苦淡化,把幸福放大,生活就多了快乐;往日的苦痛也是精神的包袱,放下它,才能更轻松地走好人生路。

13《山羊兹拉特》讲述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亲情故事,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超越了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爱是成就《山羊兹拉特》的重要因素,也是双向互动的,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得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完整的独特格局。

★世界的和谐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爱,不只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也有爱的本能;悲悯应该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也应该惠及自然,也许就在对自然的悲悯中,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自然无语,自然有灵,我们会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受益无穷。

14、《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动人之处不在故事,而在情感。如果说《山羊兹拉物》反映了贫困和情感的较量,那么,《礼拜二午睡时刻》交织的则是情感和道德的纠结。小说中的卡洛斯·木特诺是否是个小偷,是个悬案,也无关紧要,母女俩对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兄妹对母女俩的那份不欲明言的情感,会跨越国界,超越种族、地域和时代的阻隔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使我们感受到那份平凡的心动。

★在母亲的心里,不会有被抛弃的儿子;真正的关爱,不需要悦耳动听的表白,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帮助,也足以感动人心;悲悯情怀,是世上最高尚的情感,它可以使素不相识的人相亲相近;一个伟大的母亲可以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把她的爱心无私地献给孩子。

15、《沙之书》讲述了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还有其它的页,无穷无尽。“沙之书”所代表的无限之物,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它可以看作是无穷无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作是无穷无尽的时空模型,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

★人类的梦想和前进的动力,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越深入,越发现世界的神奇和无穷;面对神秘无穷的世界,是勇敢地探索,还是胆怯地逃避,我们要有正确的选择。

16、《骑桶者》这篇小说近于荒诞的故事却有着真实的背景: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真实情况——缺煤。小说的主人公买不起煤,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走着去的,而是骑着桶去的,结果没有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故事强调的,不是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恐惧。骑桶飞行,不敢和老板正面接触,都是胆怯的表现。借煤的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和老板进行成功的交流,交流方式的不当正是借煤者自身性格弱点所致。借煤者最后被扇到冰山区域,也正喻示因胆怯而被生活抛弃。

★不要因为生活的苦难而磨灭我们生活的勇气,也不要因为生活的困苦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直面生活的苦难,勇敢进取,才能摆脱苦难的生活;交流,于人与人的相处,乃至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交流的成功除了平等、诚恳、勇敢等因素,正确的方法方式,也是非常重要。

第8篇: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桓霾痪哂薪锨可竺酪馐兜娜耍苄郎颓罢叨荒苄郎秃笳摺T谏虾>侔臁胺ü?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

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

第9篇: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_美术论

[真诚为您服务]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

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

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

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高中美术选修课(实验本)《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论文关键字:

上一篇:浅议矿山测量贯通方法下一篇:校委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