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文件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山西省人民政府文件

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层级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概念,并从位流、逻辑、概念层级分析了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中维护原始位流的完整性和可读取性,保证电子文件信息以可见的格式呈现、可用、可理解,保证概念层级上政府电子文件长期真实和可信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各保存层级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保存层级

一、引言

隨着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领域的迅速发展,无纸化办公越来越普遍。电子文件贯穿于政府信息公布、利用、传递、交换、服务等政府电子政务管理的整个流程,构成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政府电子文件通过各种软件编辑并存储在不同载体上,包括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类型。当前,信息技术在提供政府电子文件海量存储、服务的同时,也给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大量电子文件失存、失效、失控、失信等管理风险普遍存在。为了保证电子文件长期可用,政府机构频繁转换电子文件保存格式,不断升级和维护软、硬件,加大了政府人力与财政负担,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

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问题,实质上是涉及法规、制度、标准、格式、技术及管理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不可否认,发展信息技术是解决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问题的关键。但要实现电子文件数据格式多样、可读、可靠、真实可信等系列目标,除了发展信息技术外,还要对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概念、保存层级及各保存层级的特点、存在问题展开分析,这样才能基于各保存层级有的放矢地制定与完善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及对策。

二、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概念分析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档案学领域,早期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电子文件的可信、可访问性及其他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2000年后,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也逐步扩展到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版本、保存格式等软、硬件范畴。

结合政府电子政务业务活动分析,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是以管理为核心的,包含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对策,选择存储技术、硬件、软件,提供存储服务等确保政府电子文件长期可读的活动。其本质是长期有效保存政府电子文件信息并保证其长期存取。

(一)保存期限

在保存期限上,政府电子文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进馆与不进馆两大类,其中不进馆一类电子文件,按保存年限划分为10年、30年和50年等若干档次。[1]而实际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中,因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对象、业务流程及面向用户的服务需求不同,电子文件保存的“短期”“长期”“永久”所对应的具体保存时限各异。参考ISO14721:2003标准关于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长期”界定,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相关概念的发展及不断变化的用户群体,“长期”是一个相对概念,应以政府机构的具体业务及用户的需求设定,不宜以固定的时限限制。

实践中由于电子文件具有海量存储、快捷检索等优点,在遵循国家档案局8号令《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2]关于保管期限设定原则的基础上,政府机关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较传统载体档案可适当延长。同时,由于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新老信息技术更替中存在一个过渡期。过渡期过长,易影响新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新电子文件的形成存储;过渡期过短则易造成仓促转换和替代后,原有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文件资源无法识别和获取。且政府电子文件保存期限受限于其价值规律,经鉴定后不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当销毁。因此,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期限可理解为从进入长期保存的范围到确认销毁这段时间周期。[3]

(二)保存分类及保存业务

从形成领域角度分类,需要长期保存的政府电子文件,既包括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又包括形成于政府内部行政事务产生的电子文件;从保存电子文件的来源来看,既包括政府原生电子文件,又包括转化型电子文件。[4]需要长期保存的政府电子文件的保存业务包括降低电子文件存储载体老化速度、规范电子文件存储格式、保证电子文件长期真实、完整、可靠等。政府电子文件保存业务的开展是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领域、层次、环节、机构合作与协调完成。

结合政府电子政务业务流程来看,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是电子文件管理周期的关键一环,即当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RMS)捕获电子文件后,应随即建立文档关联,存储在服务器内,配合现行业务工作协同开展,当其现行价值消失后归档进入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

三、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层级分析

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是包含位流、逻辑、概念等多个层级的持续性管理活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宏观上解决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体制、方式变革下的政府电子文件组织、业务流程整合系列问题。二是微观上解决信息技术发展中,政府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持久性存取访问等一系列问题。根据Thibodeau关于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层级的划分,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可分为位流、逻辑、概念层级,[5]本文对政府电子文件位流、逻辑、概念层级保存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保存对策分析如下:

(一)位流层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

位流是一个连续的位序列,表示在某个通信路径上一次一位传输的数据流。位流层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不考虑电子文件信息的外观、结构、功能,只保存原始电子文件对象,维护原始位流的完整性和可读取性。位流保存包括异地备份、多重备份和硬件迁移等。与纸质文件保存策略不同,政府电子文件位流层级保存策略的目的是不提供直接访问服务,只提供最简单的数据备份存储能力。开展该层级保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及应用。区别于传统的纸质文件,以比特单位构成的电子文件生成速度远高于纸质文件且其易复制、快传递,形成中存在真实与过程控制等问题。

2.存取载体。从存取载体上看,电子文件存取对于载体、信息系统、设备具有较强依赖性。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电子文件载体、读取硬件及软件环境易过时,电子文件载体更新、转移频次增加,不同载体对于同一电子文件信息的支持及互操作性要求提升。同时,虽然电子文件载体的容量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存成本,但其载体老化速度快于纸质文件,导致存储在内的电子文件不易长期保存。

3.保存成本。从保存成本上看,当电子文件载体需要更新或迁移时,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实施中应以政府电子文件利用频率及电子文件所处生命周期的实际价值为参考,划定需要位流层级保存的政府电子文件的范围。[6]

针对上述形成及应用中的系列问题,可通过确定需要位流层级保存的政府电子文件的范围和各阶段目标加以解决。

互联网促进了政府电子文件的传递,但网络安全问题提高了政府电子文件位流层级长期保存的成本。由于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依附载体以及形成者复杂多样,应根据政府各级机构的现状、需求、服务对象、经费等因素,确定需要位流层级保存的电子文件的范围和各阶段目标。

合理规范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载体选择标准及类型,解决上述存取载体的相关问题。尽管政府行政管理呈现层级划分的特点,但我国政府集中管理的行政体制有利于开展电子文件位流層级保存。政府和提供商基于协议,可就生产经济适用的电子文件载体达成一致,并以法律、制度、指南、建议的形式,规范各级政府机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载体的选择标准,减少保存载体、硬软件的类型。

借鉴国外成熟案例,科学开展保存成本管理,解决上述保存成本相关问题。保存资金的来源和成本预算,是电子文件位流层级长期保存管理的主要内容。稳定的资金投入是政府位流层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持续开展的基础。目前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机构的专项投资、电子文件管理部门的业务经费等。在电子文件位流层级长期保存的成本预算、管理、规划及应用上,大英图书馆“电子文件保存周期成本计算”(LIFE: Costing the Digital Preserva? tion Lifecycle)项目基于保存对象选择、技术开发等关键保存活动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计算公式;[7]DPE的基于风险评估的电子文件仓储审计方法(DRAMBORA,DigitalRepositoryAuditMethod Based on Risk Assessment),利用机构自审计的方法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成本资金预算进行风险管理,这都为我国政府电子文件位流层级的长期保存提供了参考。[8]

此外,评估是促进建设的有效手段,政府可参照Eu? ropean Planets Project的位流保存要求测评系统(Bit Repository Requirement Measuring System,BRReMS)[9]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系,开展保存绩效评价,提高电子文件位流层级的保存质量。

(二)逻辑层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

电子文件信息从根上说是“0”和“1”组成的编码,特定的编码方案对应着特定的电子文件格式。政府电子文件逻辑层级长期保存的核心是保证电子文件信息以可见的格式呈现、可用、可理解。电子文件的格式不透明或者淘汰,将导致电子文件信息无法呈现。

政府电子文件逻辑层级保存中存在问题如下:

1.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来源多样,没有通用的标准格式,导致政府电子文件无法有效共享及长期存取。部分政府电子文件为企业研发格式,如ADOBE公司研发的PDF格式;部分为注册格式,如多用途网际邮件扩展协议媒体类型注册(MIME MTR,Media Types Reg? istry)、全球电子文件格式登记系统(GDFR,Global Digi? tal Format Registry)等电子文件格式注册系统的注册格式;部分为不稳定的电子文件保存格式,如html格式,易在长期存取技术转换中,造成电子文件数据丢失。

2.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定义复杂,软件公司或电子文件编码者均可为格式的定义者,且部分电子文件格式封闭或未公开发表,从而阻碍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标准格式的制定及推广,限制了跨地域、组织间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合作的开展。

3.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不兼容,随着政府电子文件类型增加且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真实、完整、可信、可用的需求提升,新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逐步取代现有的保存格式,但该过程存在格式不兼容等问题,导致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过程中大量数据信息丢失,也不利于保存电子文件的共享与存取。

针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来源多样等问题,为保证电子文件长期可读,政府电子文件逻辑层级长期保存目前有硬件保存、仿真、迁移等方法。但由于通过保留电子文件存取的硬件环境实现未将保存的整个过程纳入考量,硬件保存不适合政府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而采用构建电子文件生成时的读取环境的仿真策略,保证政府电子文件长期存取需要大量投入,并受限于仿真技术人员的信息技能,其保存效果较难预测,故不宜在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实际应用推广。迁移策略则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实现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该策略可实现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技术平台、文件格式和硬件环境的转换,具有适用范围广、持续性强、综合效用高的优点。该策略目前普遍应用于政府电子文件逻辑长期保存实践,较为成熟。包括常见的按需迁移,如微软公司和美国国家档案馆合作,为保证计算机文件长期可读,将文件从专有格式转存为公开的Open XML格式;[10]迁移为标准格式,如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档案局使用XENA(Xml Electronic Normalising for Archives,XML正规化软件)检测电子文件对象的文件格式,并将其封装转换为开放的XENA信息包用于长期保存。[11]开展逻辑层级的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应注意保存格式可持续使用时间、格式转换成本、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等影响因素,开展阶段应集中于政府电子文件形成阶段,如电子文件在系统生成或其他载体文件扫描、拍摄生成阶段,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电子文件捕获阶段。[12]当政府电子文件转换为其他部门或电子文件资源保存机构要求的格式时,政府和国家档案馆应以法规、制度或指南的形式加以规范,以确保迁移后的电子文件长期可读。

针对长期保存格式定义复杂、不兼容等问题,可通过统一政府电子文件通用标准格式加以协调。保证政府电子文件逻辑层级长期保存的关键是:电子文件元数据应当被世界各地不同网站和国际电子文件格式登记系统,如全球电子文件格式登记系统(GDFR)、统一电子文件格式注册表(UDFR)以及Version Tracker等软件和格式注册登记系统认可,支持机构文件、软件版本自动风险评估或格式风险评估。尽管这些登记系统由不同的组织研发,政府应当考虑使用并不断加以完善。例如,一些政府部门使用并接受长期保存的多种电子文件保存格式,但是实践中仍有部分国家政府部门,采取限制接收电子文件格式类型的做法,以避免电子文件因格式不透明或过时而无法打开。如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署(NARA)只将JPEG、TIFF、PNG、GIF、BIIF格式的图像文件,XML、PDF格式的文本文件纳入接收范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档案馆接收的电子文件格式限于TXT、PDF、PDF/A、TIFF、JPEG、JPEG-2000、MPEG-4等。[13]也有部分政府采取协调的方式,对于格式进行信任评级,优先选择最佳格式,并协调文件格式形成机构与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部门之间的矛盾。[14]

(三)概念层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

從概念层级分析,电子文件包含内容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背景信息(元数据,如人物、时间、原因等)、外观(如字体、颜色、框架等)、行为(如超链接、更新、计算等)、结构(如页面、段落等)等内容。概念层级的电子文件包含的对象如数据库、复合结构等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特点。其中关联性特点尤为突出,如网页、数据库、互动内容、程序码等电子文件对象,在电子文件不同业务层级中具有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联性。

以元数据的形式构建电子文件概念对象,解决概念层级上对政府电子文件长期真实和可信的理解问题。从概念层级理解,电子文件对象是信息技术与组织背景在特定时间的外在表现。由于电子文件对象存在的虚拟环境及呈现方式与传统纸质文件不同,电子文件的存取更依赖硬、软件及其链接背景。只有定义政府电子文件对象的本质或者其呈现、使用时的本质,才能在反复访问、使用电子文件时,形成相同的概念。因此政府电子文件概念层级保存要以元数据的形式构建电子文件概念对象,确保概念层级上形成对政府电子文件长期真实和可信的理解。[15]实际操作中,该策略的实现方式为:基于OAIS提供的功能框架,遵循DA/T48的封装规范,通过表征信息转换或内容信息重组,将电子文件数字对象与其元数据封装为档案信息包(AIP),并配套AIP包可读性方案,保证了受保存的政府电子文件长期可用、可读、可理解。

基于可信的数字仓储环境,构建电子文件数据表征信息的模型,解决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中信息持久理解问题。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文件形成、保存,往往基于具体的法规或业务制度、规范,其内容、结构参照原生的电子文件模版,所以位流及逻辑层级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不能保证电子文件对象的原始及可用性,而概念层级的电子文件保存策略则以保存政府电子文件数据和表征信息为目的,将其置于可信的数字仓储环境,形成了可层层被理解的、用于解释政府电子文件数据表征信息的模型,从而维护了政府电子文件表征信息持续、完整、有效循环,实现政府电子文件长期保存且易被理解。[16]为了保证电子文件对象原始性,政府应根据实际,参照ISO15489(文件管理国际标准)构建政府通用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及认证软件,减少全生命周期内政府电子文件运动中的概念差异。[17]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田雷.电子文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研究[J].北京档案, 2012(9):21-22.

[2]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EB/OL].[2016-11-3]. http://da.xazf.gov.cn/html/fgbz/flfg/2013/0904/33.html.

[3][4]聂云霞.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Overview of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to 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Challenges in Coming Years[EB/OL].[2016-12-27].https://www.clir.org/pubs/reports/pub107/ thibo deau.html.

[6] [12] [15]Mitja Decman & Mirko Vintar.A possible solution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e- government[J].Aslib Proceedings,2013, 65 (4):406-424.

[7]WheatleyPaul,AyrisPaul,DaviesRichard, McLeod Rory, Shenton Helen.LIFE: Costing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lifecycle[EB/OL].[2016-03-29].http://discov? ery.ucl.ac.uk/4914/1/4914.pdf.

[8]吳振新,刘建华,张玫等.电子文件资源长期保存:当前进展和最佳实践-2007年电子文件资源长期保存国际会议(iPRES207)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1):1-7.

[9]Eld Zierau; Ulla B?gvad Kejser; HannesKulovits. Evalutaion of Bit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EB/OL].[2016-03- 26].http://www.ipres- conference.org/ipres10/papers/ zierau-31.pdf.

[10]Avoiding a Digital Dark Age Data longevity de? pends on both the storage medium and the ability to deci? pher the information [EB/OL].[2016-03-29].http://www. americanscientist.org/issues/pub/avoiding-a-digital-darkage/1.

[11]XENA. [EB/OL]. [2016- 03- 29]. http: //xena. sourceforge.net.

[13]黄玉明.电子文件资源格式困局破解之道[J].中国档案,2010(7):56-58.

[14]Arms, Fleischhauer. Digital Formats: Factors for Sustainability, Functionality, and Quality[EB/OL].[2016-12-27].http://memory.loc.gov/ammem/techdocs/digform/Formats_IST05_paper.pdf.

[16]我国可信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规范的方向分析[EB/OL].[2016-12-27].http://www.docin.com/p-1221638861.html.

[17]安小米. ISO15489文件管理国际标准中外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3):21-33.

作者:李海涛

第2篇: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及其制度完善

摘 要:规范性文件清理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重要表现之一。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不仅有助于优化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环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办事效率,给公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本文围绕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阐述了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规范性文件清理的内涵、分类,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和陕西省财政厅,南京市建邺区、六合区、浦口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并对清单进行文本数据统计,总结我国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的数量特征,从中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为完善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提出建议。

关 键 词: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法治政府

收稿時间:2018-09-26

作者简介:岳洪江(1973—),男,辽宁沈阳人,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规范性文件是政府依法开展行政工作的“标尺”,这一性质决定了其覆盖面广、数量庞大的特征。建国以来,单从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来看就数以万计,虽历经多次清理,但仍存在20年以上的“古董”文件,新旧文件互相交杂,随之也带来了适用上的混乱。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各地政府对于规范性文件清理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一些早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没有被及时地清理,这些规范性文件一方面仍在发挥着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公众享受合法权益。不仅严重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管理质量,也与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相违背。

关于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研究在近年才开展起来,此项研究时间较短,相关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及效力问题。如张归认为,目前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存在文件内容质量不高、制定程序混乱和形式及语言不规范等问题;[1]黄金荣认为,从法律效力的角度,规范性文件远不如法律法规。[2]二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现状及其完善建议。如李玉以上海市地方性法规中行政强制内容清理为研究对象,对其制度运作进行功能评价,得出法规清理应该达到机制常态化、法定程序和方式规范化、清理与公众参与制度化的目标结论;[3]王娟娟认为,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定期清理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各层级各部门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4]三是对规范性文件监督的研究。如武芳认为,运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辅以其他监督方式,相互弥补,才能发挥各自优势,真正有效地实现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5]林立气认为,应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整个制定过程,包括制定主体、程序、内容等都纳入到法制轨道中,并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证监督到位。[6]

学术界对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从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践现状入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选择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市(县、区)三个层级,分析其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对清单进行文本数据统计,探析我国对推进规范性文件清理所表现出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政府规范性文件及清理概述

(一)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政府规范性文件本身并没有详细统一的概念界定,只是合乎现实情况而逐渐被广泛流传。总结目前学界对规范性文件的概念解析,普遍认为规范性文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李敦智认为,广义上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7]卢建华认为,狭义的规范性文件又称“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行政规则”,属于法律范畴以外的,是指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而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可以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8]实践中,国家制定的法律涉及有规范性文件字眼的很少,但不少地方性法规中对规范性文件有清晰的定义,如2009年4月,江苏省政府出台的《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54号)规定:“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规章以外,由本省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文件的总称,包括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 而2011年12月,辽宁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69号)规定:“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或者涉及其权利、义务的规定、办法、细则、解释等实施对社会管理的文件。” 对比可见,各地方政府对于规范性文件的定义仍各有侧重,江苏省将规范性文件规定为将规章排除后的文件总称,而辽宁省将规范性文件细化到各类文件名称。本文将“规范性文件”定义为除法律法规和条例规章外具备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采用其狭义范围。

通过对规范性文件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规范性文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规范性,文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和事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可以反复适用;二是行政性,包括制定机关的行政性以及公文的行政性;三是外部性,如马春生认为,是指规范性文件中管理内容的外部性,而不是规范性文件发布对象的外部性。[9]

(二)规范性文件清理的内涵及分类

张开俊认为,可以将规范性文件清理定义为由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具有效力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可将规范性文件清理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按照清理的计划性,可以分为定期清理和集中清理;二是按照清理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组织的清理和政府所属部门组织的清理;三是按照清理的范围,可以分为专项清理和全面清理。[10]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结果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予以保留、予以修订和予以废止(包括自行失效)。一般情况下,一件规范性文件只能产生一种清理结果。

二、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和市(县、区)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

为探究国家部委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本文选取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1月公布的文件清理清单为研究样本,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最新公开的一批清理清单;二是国家发改委清理的文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时效性比较强;三是国家发改委对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在落实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也会更加明显,易于提早发现并及时纠正。

为探究省级部门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本文选取了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近年来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为研究样本。其原因在于:江苏省是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发展得比较好的东部省份;陕西省是经济、文化、历史都相当丰富的中西部省份。

为探究市(县、区)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本文选取了南京市建邺区、浦口区、六合区这三个区作为研究样本。其原因在于:这三个区对截止到同一时间(2014年8月31日)前,规范性文件均公布出了各自的清理清单。

(一)国家发改委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

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1月公布的文件清理清单含有2426条清理目录。

⒈国家发改委文件清理的结果分析。把国家发改委文件清理分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两大类,观察其废止、保留和拟修改三类清理的结果,得到表1。

由表1可知,从文件清理总量来说,规范性文件远远多于规章。在清理的规范性文件中,废止数量是最庞大的,达到45.7%。在清理的规章文件中,废止17.9%。对于规章来说,清理后保留的文件数目是最多的。

⒉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分析。把国家发改委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从价格、能源、投资和产业政策方面分为四大类,得到表2。

国家发改委涉及价格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占废止文件总数六成以上,成为此次规范性文件清理的主要内容。废止的价格管理文件主要涉及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价格,水、电、煤、天然气等资源能源价格,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交通运输及通信服务价格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关于价格管理文件的清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承担起了监督者的角色,将更多的定价权逐步交由市场。

⒊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年代分析。依照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至2013年、2013年至今四个阶段划分,得到表3。

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2013年间,占比达到总数的80%以上。从总体时间跨度上看,有些被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存在时间长达40-50年。

⒋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原因分析。依照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原因类型,分为放开管制、改进监管措施、優化审批流程、取消准入限制以及解决文件“打架”五种,得到表4。

以上五种原因类型都体现出政府对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从生产者转变为监督者、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厘清了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职能。

⒌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发布部门分析。依照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发布部门,区分单部门发布和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两种方式,得到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被废止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只存在一个发布部门的文件占较大比重,此类文件的发布部门主要有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水利电力部、国家经贸委以及能源部等。一些被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是由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通常是以国家计委为发布主体,其他部门如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配合,联合的部门不固定,分布范围比较广,有时发布的部门高达12个之多。

⒍国家发改委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文号分析。规范性文件的文号是由机关代字、年份以及序号组成,当出现多个部门联合发文时,只需要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即可。且在同一个部门之下又划分出不同单位来管理不同事务,如国家计委的文号又分为计资、计建、计投资、计基础、计价格、计价管、计价费、计调度等,从文号的编写就可以看出发布规范性文件所涉及的大致内容,包括价格的制定与管理、各项事务性收费规定、人员调度等,参见表6。

从表6中发现,国家发改委所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清单目录中有很多部门现已不存在或被合并。如原来的铁道部于2013年被撤销,国家经委于2003年被撤销变为现在的商务部,国家计委是国家发改委的前身。机构的整改和撤销造成了之前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文体形式、文号的不规范,适用界限被模糊,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

(二)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

江苏省财政厅于2015年8月24日公布了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结果,确认废止了22件规范性文件。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6年5月19日公布了陕西省财政厅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其中予以保留的共107份,需修改的规范性文件8份,废止的规范性文件20份。由于江苏省财政厅只公布了废止的规范性文件,为便于比较,本文只分析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废止的规范性文件。

⒈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时间分析。依照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出台的时间,得到表7。

从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出台的起止时间看,江苏省主要集中在2004年至2014年,而陕西省主要集中在2008年至2012年。

⒉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原因分析。依照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参见表8。

从表8来看,原因不同,分布数量各不相同。由于文件“打架”,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分别占22.7%和35%;根据上级文件的变动,江苏和陕西两省财政厅废止规范性文件分别占50%和30%。

(三)南京市建邺、六合和浦口区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特征

根据建邺、六合和浦口三个区2014年8月31日前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统计,分别有20、58和158条。

⒈建邺、六合和浦口三个区清理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分析。依照建邺、六合和浦口三个区清理规范性文件的结果,分为保留、修改、废止和失效四类,得到表9。

从清理的数量来看,浦口区清理的规范性文件最多,其数量几乎达到建邺区总数的8倍。从清理结果的类别来看,文件保留数目占文件清理结果比重最大,三个区分别为95%、52%、73%。三个区清理结果也不尽相同,建邺区没有失效和需要修改的文件,六合区有14件需要修改的文件,没有失效文件,而浦口区有18件失效文件,修改文件数目为零。

⒉建邺、六合和浦口三个区清理规范性文件的发文责任单位分析。

由表10可见,浦口区涉及清理的责任单位多达54个,而六合区涉及清理的责任单位也接近30个,建邺区涉及清理的责任单位数量较少,只涉及5个。其中,清理的责任单位涉及最多的是财政局、人社局和住建局,这三个单位都占据六合区和浦口区清理责任单位的前五名。

⒊建邺、六合和浦口三个区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年代分析。依照建邺、六合和浦口三个区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年份,得到下图。

由图可见,建邺区废止规范性文件发布时间集中在2012年,文件达9件;浦口区废止规范性文件发布时间集中在2007年前后,其中,有的规范性文件存在年限长达11年。建邺、六合、浦口三个区废止规范性文件发布时间均集中在2010年之前,分别占10%、59%、77%,时间跨度从4到11年不等,从2012年后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被废除的数量逐步下降。

三、政府各层级规范性文件清理存在的不足

(一)规范性文件清理缺乏法治化的清理机制

我国政府先后在1985年、1993年、2001年、2007年、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出台了清理行政法规、规章、文件的要求。从历次行政法规、规章、文件的清理要求看,都是以通知的形式下达,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多是进行临时性、被动型清理。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评估结果显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总体法治化水平不高,进展缓慢。[11] 规范性文件清理缺乏法治化的清理机制,未形成规范性文件清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规范性文件缺乏定期和即时清理的执行约束机制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规范性文件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对依据缺失和相互抵触以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对含有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符合以上三类情况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这是目前清理规范性文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对于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机制,各级各类部门和机构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节奏和时序都各不相同,使得规范性文件清理缺少稳定的时间预期以及可资遵守的统一規则,缺乏定期和即时清理的执行约束机制。

(三)规范性文件清理标准不统一

面对大量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该如何把握清理的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山东省规定现行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七种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修改、废止或宣布失效;辽宁省提出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的标准主要有: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规范性文件清理标准在不断改变和扩展,如2017年国务院提出的“放管服”改革涉及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以及浙江省开展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都扩展了清理范围。但目前仍缺乏全国统一的、权威性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标准,同时对于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程序也没有统一有效的规定。

(四)规范性文件清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现实中,规范性文件清理多采取“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由各级各类部门和机构提出废止、修改和继续有效的清理意见,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有些部门分不清哪些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哪些属于内部工作安排,增加了清理工作的难度。由于规范性文件发布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规范性文件识别的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导致清理工作难免存在疏漏。由于受人力、物力条件的限制,使得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更多地局限在是否符合上位法的合法性审查上,对文件的实际执行效果缺乏实证调查评估,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措施未能在规范性文件清理中得到有效运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存在“故意放水”、降低标准、清理不彻底、管控不严等问题。

(五)规范性文件清理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

在各级政府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清单中,存在公开内容不全、公开渠道有限、公开形式单一等问题。首先,文件目录只是按照发布时间进行排列,不利于企业和个人针对自身的相关事项进行查询。其次,清单中只有文件名、文号、发布时间和发布部门四个分类,并未对文件被废止、保留或修改的原因予以说明。第三,在政府开展文件清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公众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参与度非常低,这种“高相关,低参与”的现象在地方规范性文件清理过程中也是很普遍的。公众发现“问题文件”并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的寥寥无几,相关政府部门很难听取到公众对于清理结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无法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到后续清理工作中。

四、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已出台规范性文件定时与即时清理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已出台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应该建立健全针对已出台规范性文件定时清理与即时清理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第一,政府各级各类部门和机构严格执行对已出台规范性文件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清理工作。第二,政府各级各类部门和机构应遵循“依法、及时、公开、有序”的原则,一旦发现已出台规范性文件在适用范围内有新的上位依据发布实施或者现行依据有修改、废止、宣布失效等情形的,就应当立即启动即时清理程序。及时有效地对已出台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着力提高已出台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已出台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协调性。第三,把新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已出台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进行联动,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加强跟踪审查,将审查意见贯彻到已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清理中,使得文件审查与清理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有效地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

(二)建立健全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机制

政府规范性文件是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抓手,其数量多、使用范围广,且具有反复适用性和普遍约束力,对公众权益影响大,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建立新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制定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从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权限、程序、内容、形式等方面作出规定和要求。按照新出台规范性文件“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严格执行新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第二,全面实行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的“三统一”制度。要把实行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三统一”制度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为此,可以将其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年度依法行政考评的内容,以切实有效推进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的实行。第三,建立新出台规范性文件效力动态管理机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均应注明有效期。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自施行之日起不得超过五年,标注“暂行”“试行”的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规范性文件有效期满将自动失效。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前,起草单位认为仍需继续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应由制定机关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规定程序重新制定。

(三)建立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信息集成平台系统

针对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出台规范性文件信息分散、不利于公开和分享的状况,应逐步构建统一、动态更新、公开共享、权威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信息目录系统。国家、省、市(县、区)不同层级政府作为规范性文件信息集成系统的第一责任人,应构建分类科学、集中规范、共享共用的全平台统一的规范性文件信息集成系统。规范性文件信息目录系统就制定机关、文件名称、文号、起草单位、施行日期、有效期限、效力状态等文件属性进行采集,并就规范性文件信息目录实现统一分类、统一数据格式、统一调用、统一监管,以实现信息、服务和互动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将规范性文件信息目录系统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统一公开,接受公众参与和监督,同时可以让公众查询检索。

【参考文献】

[1]张归.浅谈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3,(27):15-17.

[2]黄金荣. “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界定及其效力[J].法学,2014,(07):10-20.

[3]李玉.地方性法规清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以上海市地方性法规中行政强制内容的清理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101-105.

[4]王娟娟.行政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浅议[J].法治社会,2009,(09):258-258.

[5]武芳.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途径[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01):96-103.

[6]林立气.浅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J].宁德师专学报,2009,(04):52-57.

[7]李敦智.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及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183-185.

[8]卢建华.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地方立法的若干缺陷及其完善[J].行政论坛,2008,(04):67-70.

[9]马春生.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的理论与实践[J].政府法制工作简报,2010,(13):15.

[10]张开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制度[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中國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M].法律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 鹏)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of Government

Normative Documents Cleaning

——Take State Ministries,Provincial Departments and Cities

(Counties and Districts) as an Example

Yue Hongjiang

Key words:normative documents;normative documents cleaning system;rule of law government

作者:岳洪江

第3篇:新形势下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研究

[摘 要]电子文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输入、存储、传输等一系列操作的数字化产物,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然产物。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电子文件,若不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削弱信息化系统的功能,降低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本文将对新形势下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展开论述,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40

[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无论是国家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开始加大信息化建设。我国也逐渐意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电子政务工程由此得到发展。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电子文件管理已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政府办公的需求,需要采取改革措施,提高电子文件的管理效果。

1 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介绍

1.1 电子文件及其特点

电子文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输入、存储、传输等一系列操作的数字化产物,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具有存储体积小、检索速度快、传输距离广、可满足多用户共享等优点,因此已经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电子文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信息與载体处于分离状态,无法直接阅读,需要借助配套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才能被识别和利用;电子文件容易被修改和复制,其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难以保证。

1.2 政府电子文件分类

政府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及其他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其产生途径、运行方式不同,分类也具有一定差异。政府电子文件种类繁多,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多种文件(见表1)。

表1 政府电子文件种类划分

划分标准 文件类型

载 体 软盘文件、硬盘文件、光盘文件、磁带文件

形 态 文本文件、图形文件、表格文件、

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多媒体文件等

功 能 草稿性文件、辅助性文件、正式性文件

2 对政府电子文件进行管理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电子计算机在党和政府的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电子文件的保存、管理和利用也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对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2.1 电子文件管理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快,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网上审批、邮件传输等手段已取代了传统方式,极大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件的归档、管理、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 做好电子文件管理有利于提升政府办公效率

在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工作的电子化程度也逐渐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各项工作的处理都需要利用电子文件,也将产生大批文件,电子文件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工具,做好这项工具的管理工作,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提升政府办公效率。

2.3 做好电子文件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速度逐渐加快,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改善职能、提高服务的重要手段,做好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就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这一课题不仅会为领导决策服务,还能为各级部门工作服务,最终实现政府服务广大人们群众的目的,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3 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府建设起步较晚,电子文件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整体规划性不强

3.1.1 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电子文件管理的制度还没有统一制定,更没有从法律层面确定其地位。当前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数据资源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没有对文件的保存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CAD文件管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文件远不能满足现代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仅局限在政府机关内部,没有对某一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文件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中央和地方、各地区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工作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无法满足政府综合性、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需求。

3.1.2 电子文件管理缺少整体规划

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明确,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多数机构还没有将电子文件视为正式文件,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缺少规范性;电子文件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对邮件、网站、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缺少足够认识;没有意识到电子文件管理对当前政府政务的影响,仍采用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3.2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不完备

3.2.1 文件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现在实行的双套制和双轨制都是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相互对应为基础的。双套制是后端共存,是纸质文件的数字化副本,缺少完整的文件属性和证据力,没有经过运行出处理,更没有在现行期发生效力,没有发挥电子文件的实际意义;双轨制是全程共存,参与了相关事务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与纸质内容一样,这种重复性的劳动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2.2 文件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

我国关于电子文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有很严重的纸质文件管理流程迹象,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办公条件下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档案管理是系统末端的一个独立模块,没有将“前端控制”理念融入到系统流程中;电子文件前后之间缺少联系,无法记录和保留电子文件产生至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文件内容、文件结构和背景信息。

3.3 电子文件安全性无保障

电子文件信息传输实现了有形向无形的转变。大部分机关单位对纸质文件的管理极为规范,保密措施十分到位,但却忽略了存储在软盘或硬件中的电子文件的保密;电子文件的传输多通过网络技术,而安全一致是网络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网络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病毒、黑客、不法分子的破坏,影响电子文件的安全性;电子文件的存储和传输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存储文件的磁盘受外界影响较大,环境的改变、运行导致的材质老化都会导致信息丢失,影响电子文件的安全性。

3.4 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3.4.1 文件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

政府电子政务的顺利实施,需要熟悉业务处理程序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有机关工作人员不能胜任复杂的电脑应用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影响了电子文件管理的推进。对某市机关单位进行调查发现,档案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不足5%,而熟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更少。专职岗位不专业,工作职能停留在现有档案的管理层面上,难以形成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3.4.2 管理人员之间缺乏协调性

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政府机关领导和业务缺乏档案意识,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件管理系统研发人员没有对业务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忽视了电子文件长久、真实、完整、可读等要求,只关注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处理过程的技术开发。

4 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4.1 加强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统一性

4.1.1 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制定并发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为提高各级政府机关电子文件的质量和性能提供标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实时开展电子文件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推动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水平的提升。立法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的核心问题,当前阶段的标准和规定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无法适应现代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1.2 电子文件的统一规划管理

政府部门要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引起足够重视,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指导;进一步确定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使电子文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有效的组织和推进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将电子文件管理评估纳入到政府信息化建设评估系统中;启动“国家数字档案馆”计划,构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体系,从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方面为全国电子文件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4.2 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的改进

4.2.1 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

政府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指文件从形成、办理、归档、利用等多处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属于全程管理,實施前端控制。政府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需要以文档信息网络化和全国文档机构组织体系为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文件、档案程序脱节的状况,实现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既有利于文件管理的控制,又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质量,为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

4.2.2 加强前端控制原则

前端控制可利用元数据使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保存下来,使不同系统的管理者都能阅读电子文件,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前端控制使档案部门提前介入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减少了其他环节对文件的影响,防止泄密事件发生。要实现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需要更新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标准规范的建设与实施方面进行前端控制,研究和使用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的电子文件管理,使电子文件一经产生便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畴,防止管理不当导致文件失密、分散、失真、不可读等风险发生。实施前端控制时,要做好提前归档、提前鉴定、提前著录、提前接收4个环节。

4.3 加强安全管理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实施时间较短,技术防护比较薄弱,为确保政府信息的安全性,应采取措施提高电子文件的安全性。第一,制订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办法,解决电子文件的非法访问、拷贝、篡改、非法打印等问题,具体措施可设置入口密码、口令或注册登录等。第二,做好文件开放与保密的界定工作,对于一般的信息可发布到网上,而其他关系政府机密的信息则应严格控制,防止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技术对政府电子文件进行篡改或窃取,危害国家的正常秩序。第三,实施内网、外网并行制,双网实施,既可保护电子文件不受损坏,还能实现部门之间的共享,提高办公效率。第四,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通过防火墙、过滤器的使用,消除病毒对电子文件的损坏,及时检查系统漏洞,更新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第五,文件载体的安全防护。做好信息存储载体的选取和维护工作,防止信息丢失,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载体的可删减性、对外界影响因素的抵抗能力,定期更新文件的格式,确保文件的可读性。

4.4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子文件管理活动中,文件、档案工作者需要文件形成者的帮助,而管理电子文件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专家的辅助,且信息技术专家开发文件管理系统也需要了解文档管理知识。因此,现代文件管理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需要相关人员主动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满足现代化政府办公的需求。另外,不同部门或不同专业人才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进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人或部门的能力有限,难以完成大的工程体系,需要不同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团队的专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进程。

5 结 语

我国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健康发展。整体而言,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安全管理及人员素质方面入手,逐步完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通过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电子文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加快我国政府机关的办公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玲.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新探索[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黄静.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凌照,戴旸.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与出路[J].浙江档案,2011(9).

[4]陈国良.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府文件制度建设和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5]单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6]果越.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法规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7]袁田.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府文件制度创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8]虞翔.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苏莉.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城建档案,2009(6).

[10]丁梅.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和对策[J].档案学研究,2009(3).

[11]冉朝霞.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创新研究[J].档案管理,2013(6).

作者:刘燕

第4篇: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5〕119号

省政府关于表彰维护国家安全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在过去的五年里,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广泛深入地开展维护国家安全的宣传教育,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与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密切配合、大力协助各级国家安全机关开展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积极维护国家安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 1 —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省政府决定,对近五年来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南京第14研究所国家安全小组等50个先进集体和焦蕴华等141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中再立新功。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习,进一步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弘扬“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主人翁精神,推进维护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江苏省维护国家安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 2 — 附件:

江苏省维护国家安全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先进集体(50个) 南京市(6个):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南京第14研究所国家安全小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国家安全小组 南京市鼓楼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安全小组 南京市财政局行政政法处 苏州市(4个): 苏州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吴江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苏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太仓市陆渡镇国家安全小组 无锡市(4个):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安全小组 无锡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国家安全小组

— 3 — 无锡市滨湖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江南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常州市(3个):

常州市教育局国家安全小组

常州市新北区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江苏工业学院国家安全小组 镇江市(3个):

扬中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江苏科技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镇江市电子资产经营公司国家安全小组 南通市(3个):

海门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南通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南通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扬州市(3个):

扬州大学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江都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国家安全小组 泰州市(2个):

靖江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领导小组 泰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徐州市(3个):

— 4 — 总参六一零八工厂国家安全小组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 徐州矿务集团国家安全小组 盐城市(2个):

射阳县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悦达国际大酒店 淮安市(2个):

清河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安保部 连云港市(2个):

连云港市海州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国家安全小组 省直和驻宁单位(13个): 江苏省国防科工办军工处 江苏省邮政局网络运行处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安保部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家安全小组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电处 江苏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处 东南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 5 —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安全小组 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国家安全小组 江苏省教育厅国家安全小组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国家安全小组

二、先进个人(141名) 南京市(14名):

焦蕴华(女) 南京市文化局对外交流处处长 武

伟 王文祥 刘

莅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办公室主任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行政保卫部副部长 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郭秀君(女)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副书记 程家源 徐志强 陈经顺 吴宝宁 朱信年 杨明甫

丁为民 南京市委组织部高层管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安保部主任 南京邮政局邮政速递局副局长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保卫处处长 中共南京市溧水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江苏省国信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酒店运营中心 副主任

南京市六合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杜晓明(女) 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外联经济科技处处长 王小叶 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苏州市(16名):

— 6 — 钟鸣苏 韩金根 刘

钢 许晓峰 潘富强 郁洪兴 丁雪明 徐玉林 李冬林 倪永根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处长

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副书记 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中共苏州市吴中区委员会办公室科长 苏州市相城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家港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常熟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中共太仓市沙溪镇委员会副书记 昆山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吴江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蒋玉仙(女) 苏州科技学院保卫处科长 高

李惠明 徐水泉 谭国明 张自强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 经理部部长

上海铁路局苏州站党委办公室主任 苏州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 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苏州市旅游局行业管理处星级评定师

无锡市(15名): 夏国庆 吕尚智 史春玉 孙海明 无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政工处处长 江阴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宜兴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宗教事务管理处处长

— 7 — 廖亿福 杨建明 许世杰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雷达研究院纪委副书记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十八研究所综合处处长 无锡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居亚英(女) 无锡市信访局办公室主任 郁序胜 闵宽洪

吴国平 朱震峻 王俊杰 柳高远 周

玮 无锡喜来登大饭店副总经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办公室 副主任

无锡市灵山实业公司总经理 无锡市园林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无锡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无锡邮政局邮政枢纽中心局局长 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主任

常州市(12名): 褚盘良 丁亚伟 常州邮政局邮区中心局局长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综合管理部 安全保卫主办

顾加明(女) 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欧旭东

田晶华 谢海明 徐森年 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公诉科 副科长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办公室主任

溧阳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常州中油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 8 — 姚任民 常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涉外管理处处长

瑜(女) 常州工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赵世平 周小岐 朱金荣 常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国家安全小组副组长 金坛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镇江市(12名): 周阿亚 荆全林 卢志农

周庆和 戴江澄 缪

伟 蒋启红 孙嘉林 江苏大学保卫部部长

镇江市建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政工部主任 中共丹阳市委员会办公室、丹阳市人民政府 办公室副主任

中共句容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 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 镇江市房屋产权监理处处长

国电(镇江)谏壁发电厂党委工作部主任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镇江分公司综合部主任

薛冬梅(女) 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分公司副总经理 高

辉 魏和生 唐占军 镇江市金龙大酒店副总经理

镇江苏美达船舶有限公司综合科科长 镇江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

南通市(10名): 周如海 曹乔林 如皋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通州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 9 — 顾建华 张

勇 潘卫兵 储建平 刘

伟 徐惠香 南通市崇川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启东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南通港闸区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海安县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南通邮政局综合办公室主任 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成(女)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张新华 如东县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扬州市(10名): 吴余人 姜

松 陈宝川 赵

阳 华广林 徐兆堂 周

明 钱庆龙 佘发祥 肖

敏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23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扬州宝军无线电厂保密办主任 扬州市经济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 宝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科长 扬州市邗江区政府办公室科长 仪征化纤国家安全小组联络员 扬州市邮政局邮政枢纽中心分局局长 扬州市外事办公室涉外管理处处长

扬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组织人事处处长 扬州花园国际大酒店副总经理

泰州市(7名): 吉敏成 唐勇兵 泰州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共泰兴市委员会副书记

— 10 — 黄跃华 蔡

莹 中共姜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兴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王美林(女)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 刘乃斌 黄喜林 中共泰兴市委统战部侨务科科长 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保卫科科长

徐州市(9名): 孙东晓 王健民 徐州市铁路国家安全小组联络员 徐州电信局副局长

薛晓炎(女) 徐州市外事办公室出国来华管理处处长 王

刚 丁怀勇 杨克合 徐州市财政局行政政法处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武装保卫部部长 汉园宾馆总经理

李中杰(女) 徐州市国家保密工作局副局长 徐保卫 顾

勇 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徐州市委宣传部外宣处副处长

盐城市(6名): 王仁志 徐连桂 李进科 陈海峰 廖大干 王

瑾 盐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办公室主任 盐城市望海大酒店工会主席

中共盐城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经济处处长 盐城市信访局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 盐城工学院保卫处处长 盐城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 11 — 淮安市(6名): 刘

波 陈

波 高建民 徐亚平 花开功 郑树春 淮安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出国处处长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淮安市宗教事务管理局宗教处处长 中共涟水县委员会副书记 淮安市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 淮阴师范学院保卫处处长

宿迁市(2名): 李

健 马树云 宿迁市沭阳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宿迁市外事办公室主任

连云港市(9名): 杜

杰 刘万年 吕德全 沈

刚 张

亮 陈

军 顾爱民 戴海宁 刘祥光 中共赣榆县委办公室主任

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连云港港口集团总裁事务部办公室副主任 外运(中国)连云港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淮海工学院保卫处副处长

中共连云港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 连云港日报社记者

连云港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政治处主任 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副经理

省直和驻宁单位(1 3名): 陆振康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党委副书记

— 12 — 倪延年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严雪芹(女) 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冷明祥 陈利根 朱长仁 赵友平 唐国防 南京医科大学组织部部长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钟山公司总裁助理 江苏省劳教局教育处处长

波(女) 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如山 王辽宁 陈建军 张清明

— 13 — 江苏省建设厅工程建设处处长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处长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宣传接待处处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长

主题词:国家安全

表彰 决定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年12月27日印发

共印1050份

— 14 —

第5篇: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政发〔2005〕26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五年九月七日

(发至县级政府)

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切实解决当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经营粗放造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立和谐辽宁的高度,突出重点,立足治本,全面整治,严格规范,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逐步建立依靠科技进步、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机制,全面实现我省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整顿和 2 规范的各项任务。要突出运用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整顿和规范以煤炭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使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小矿比例明显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储量动态监测和核查工作全面到位,资源利用进一步合理,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监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实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基本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二、整顿的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无证开采、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工商等部门对勘查、生产的矿山企业进行逐个排查,严厉打击持勘查许可证进行采矿的违法行为。对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勘查许可证进行勘查的,必须坚决打击。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进行施工或不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其勘查许可证。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采矿许可证采矿的以及在被责令停产整改期间擅自采矿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从重处罚。对无证、

3 吊销或注销矿权的矿山企业,公安机关要停止其火工器材供应,电业部门要停止供电,其他有关部门要吊销或者注销相关证、照。拒不停止开采,情节严重,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司法机关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对乡(镇)所辖区内半年中发生两起以上(含两起)无照非法采矿并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追究乡(镇)政府领导的责任。对辖区内无证照非法采矿经营持续半年以上未处理的,要追究当地县级政府领导的责任。

(二)全面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越界勘查、越界采矿的要责令退回到批准的区块、矿区范围内,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密封越界的井巷工程;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要吊销或注销相关证照。探矿权人不按勘查设计施工,采矿权人不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关闭,由原发证机关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通知有关部门注销或吊销其相关证照。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要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厉查处以承包、租赁等方式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管、工商等部门,核查探矿权、采矿权人与实际探、采经营者是否

4 一致;核查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矿生产许可证、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营业执照的登记主体是否一致;核查矿山企业取得采矿权后是否发生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等情形;核查企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核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是否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将探矿权、采矿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他人。凡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擅自变更探矿权、采矿权主体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对转让方进行处罚的同时,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四)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环保部门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对在各类保护区内的禁采区进行开采的矿山企业,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林木等自然植被、因采矿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非煤矿山企业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环保、林业、水利、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停而不整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五)全面整治独立选(洗)矿厂。各地要本着“谁许可、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选(洗)

5 矿厂进行综合清理整顿。对无合法矿石来源、无政府部门许可的选(洗)矿厂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未依法征用土地、无尾矿库或未经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建造的尾矿库、污染环境、破坏耕地、破坏河道、造成地质灾害的选(洗)矿厂,要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六)全面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各级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深入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煤炭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生产中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管理部门要制定指导目录,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加强对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的综合治理,对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违规采掘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由原发证(照)机关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七)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安全生产监管、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

6 环保审查、企事业设定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检查。严肃查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等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办矿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进行清理和纠正,对不撤出投资或者隐瞒事实真相、采取其他手段继续投资入股办矿的人员,一经查实,一律就地免职,然后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支持和包庇非法探矿、采矿以及有失职、渎职行为的,要进行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八)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黑恶势力。公安机关要采取有力措施,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中发现的涉黑、涉恶案件、无证野蛮开采案件要依法查办,严厉打击,对涉案人员要依法严惩。工商部门要依法及时扣押非法采矿的设备和工具。

(九)依法查处弄虚作假、瞒报少报储量消耗等问题。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储量动态监测,严格执行储量年报核查制度。凡未完成储量报告的,一律不予年检;对采取瞒报或少报储量消耗,偷、漏国家相关税费的要如数追缴,并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对菱镁资源进行专项整治。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菱镁资源开采、选冶、加工、销售和出口进行专项整治,切实解决

7 菱镁矿山一证多采、采剥失调、污染严重、处理品结构不合理、走私严重等问题。当地政府要根据《辽宁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对菱镁资源开采总量实行控制。对超能力生产的矿山企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整顿期间暂停审批和颁发新建菱镁矿采矿许可证。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镁质材料行业发展规划,省打私办等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镁砂走私行为,维护良好的出口秩序。

(十一)开展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专项整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对辖区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一次深入清查,全面落实化石资源保护措施。加强化石市场监管,规范化石市场秩序。对非法盗挖、破坏和贩卖古生物化石等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严厉打击,依法惩处。

三、规范的内容和重点

(一)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管理。各地要对矿权的审批权限、程序进行清理。凡与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一律停止执行;凡属越权、违规审批颁发的许可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予以纠正。要通过认真整改,切实做到矿业两权审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二)集中解决采矿权布局不合理问题。依据省、市矿

8 产资源总体规划,引导矿山企业向鼓励开采区聚集,在限制开采区收缩,从禁止开采区撤出,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对矿产开发集中区内的小矿要采取收购、合并、兼并、关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鼓励小煤矿走集中、规模、联合发展的道路,积极扶持大型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对环保部门认定为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要坚决予以关闭;对经委认定为浪费能源、开采加工工艺落后、技术设备陈旧,须限期淘汰和退出的矿山企业,对没有取得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要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通过整顿和规范,力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减少小矿比重,扶持和建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开采工艺技术先进、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矿业“航母”,切实扭转我省矿山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

(三)健全完善矿业权市场。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建设,规范二级市场有序流转。要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有序流转的相关制度,严格实行矿业两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四)强化矿山企业储量管理。全面实行储量动态监测制度,进一步完善储量实测、报告、监督体系,严格实行以储量消耗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储量、采

9 量的宏观监控,维护国家矿产资源的资产收益。省国土资源厅要组织力量调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加强对煤炭资源的储量监管。

(五)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机制。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法定职能,完善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及考核指标,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建立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报告制度,实施年检制度。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监管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勘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情况。

(六)建立矿山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和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省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经委、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矿山环境恢复的政策,加强关闭尾矿库和采矿沉陷区的管理和治理,抓紧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投资制度,建立和实施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收取标准及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物价和国土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对废弃的矿山和老矿山的环境恢复治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多渠道融资。建立和实施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用行政手段加强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七)加强对地勘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监管。对地勘单位没有履行地质勘查义务、转借和出租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吊销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对设计单位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编制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或方案不能指导生产的,有关资质管理部门和机构要对其进行处罚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

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工作安排

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以市、县政府自查自纠为主,省级督导检查为辅。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05年9月初-2005年9月底)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针对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际,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宣传和发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机构,抽调得力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和物质保障。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造治理整顿舆论声势,为全面整顿和规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集中整顿阶段(2005年10月上旬-2006年底)

集中力量全面查处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和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清理、纠正和查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

11 责人参与办矿,违法批矿等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黑恶势力。各市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及所辖区域内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治理整顿的有关规定和本方案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时处理违法行为,全面完成整顿任务。

第三阶段:治理规范阶段(2007年初-2007年9月底) 按照规范的内容和重点进行整改,编制、实施和调整矿权设臵方案,着力解决需要规范的探矿权、采矿权布局不合理问题,扶大并小,压缩矿山企业数量,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理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行为,严格审批权限,规范审批程序;完善新立矿权的市场配臵、规模准入、环保准入、安全准入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地勘单位、设计单位从业行为,进一步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底) 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基本结束后,各市政府要组织检查组对本辖区内整顿和规范工作进行实地检查,并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办理勘查、采矿审批手续。

五、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之后,采取的事关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处理好整顿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关系。要加强宣传,为整顿和规范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党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系统工程之一,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由鲁昕副省长任组长,省国土资源厅王大操厅长任副组长,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经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工商局、省安全监管局、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辽宁煤矿监察局、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电力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并抽调专人负责整顿和

13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三)落实责任,力求实效。各级政府要把整顿规范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县、乡政府是这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短期行为,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工作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各负其责,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严防推诿扯皮,共同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四)强化督查,不走过场。各市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整顿规范工作要注重质量,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徇私情,不受干扰。对各项整顿和规范任务,要逐项、逐矿过筛子,该取缔的取缔,该没收的没收,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态度不认真,整顿不得力,规范不到位的,要坚决纠正,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立足长远,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要做到集中整顿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与规范矿权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相关政策、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做到标本兼治。要深刻领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理念、新理论的科学内涵,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矿产资源管理,

14 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法定职能探索改革矿产资源管理中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牢固树立矿产资源规划意识,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指标;要建立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报告制度,实施年检制度,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改革;要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监管矿权人综合勘查、开发,综合利用、恢复治理生态环境等工作,确保矿产资源的依法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主题词:经济管理 资源 整顿 方案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沈阳军区政治部,省军区,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国家机关驻省直属机构,各新闻单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

第6篇: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

云政发„2008‟187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和云南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的通知

云南省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部门依法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各自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副职领导对分管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负分管领导责任。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履行下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一)领导责任。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适时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责任。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及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监察队伍,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预防事故为中心,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下达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考核奖惩体系,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范围。

(三)规划责任。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

2 时考核、同时总结。

(四)监督检查责任。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处理安全生产隐患;负责组织治理公共设施及安全生产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生产安全隐患;依法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

(五)经费保障责任。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经费支出;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表彰奖励,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应当由政府负责的公共安全隐患整治,支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等。

(六)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责任。完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机制,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区域性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基地,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和器材;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和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七)事故调查处理责任。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的职责、程序和原则,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并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落实下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监督管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及其他工商贸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作业场所(煤矿作业场所除外)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行为;依法监督检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情况;依法对安全评价和培训机构实施监督管理;依法监督生产经营单位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高危行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委托组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

(二)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公共安全管理;负责群众性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负责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爆破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打击非法生产、储存、运输民用爆炸物品和烟花爆竹行为;依法查处涉及安全生产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三)交通部门负责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和水上交通事

4 故调查;在道路运输管理的法定职责范围内,依法严把道路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关,督促汽车客运站经营者履行营运客车出站安全检查职责,依法查处道路运输经营者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运输经营行为;负责危险化学品公路、水路运输单位资质、从业人员资格和运输工具资格的监督管理;依法对公路、水运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参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四)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煤炭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负责监督检查煤矿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和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依法按照行政许可权限审核办理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法责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立即停止作业、限期整改或者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施关闭;依法对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组织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批复结案工作;负责对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负责煤炭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的调度、统计和分析,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五)建设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依法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项目中的生产安全、供水安全、排水安全、抗震防灾安全等公共安全;负责

5 城市燃气、供水、园林绿化、城市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物业管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参与相关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六)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省地质调查局、省测绘局等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负责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查处无证开采、以探代采、越界开采等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监督矿山关闭后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负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防治。

(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架空索道、厂内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负责对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

(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管理,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

(九)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核准、备案时,要求项目单位加强安全设施建设,督促项目单位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将安全设施建设内容纳入项目竣工验收程序,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十)工业经济部门负责督促工业企业、工业园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管理。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限制、淘汰企业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在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时,要求项目单位加强安全设施建设,督促项目单位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十一)教育部门负责教育系统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级管理的各高等院校、直属事业单位、各类国民教育系列学校以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十二)科学技术部门负责将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负责普及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十三)行政监察机关负责对本地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情况进行监察。参与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安全生产中的违纪违法人员以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领导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进行纪律追究和行政问责。必要时,依法提出监察建议。

(十四)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普及工

7 作,负责监督管理监狱、劳教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十五)财政部门负责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将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十六)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社会保险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生产安全事故或职业伤害职工(含农民工)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十七)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防汛抗旱、农村电网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等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水利系统管理的城镇供水、城市防洪、地方水电站及其域网发配电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十八)农业部门依法对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负责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依法对渔业船舶水上作业安全实施监督检查;负责农村国债沼气的安全管理。

(十九)林业部门负责森林防火,以及涉林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涉林景区、景点、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十)商务部门负责对外承包工程单位、对外投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业务指导,依法对外经贸行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十一)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和卫生学校的安全监督

8 管理工作。组织或参与食品、药品、疫情传染、职业卫生、放射源污染、生产安全等安全事故的医疗救护;组织或参与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

(二十二)环保部门负责放射性废物、废弃化学品、医疗废弃物的统一监督管理。依法对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放射源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臵安全的统一监管;负责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的处臵和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二十三)广播电视部门负责组织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委员会确定的安全生产宣传任务,并将安全生产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内容;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生产重大宣传活动。

(二十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取缔和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企业或生产经营点,依法把好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办理安全前臵审批的涉及公共安全的企业,或申请经营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经营单位的准入关。依法吊销经政府相关部门认定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生产经营单位的营业执照。

(二十五)旅游部门负责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车船、旅游项目设施的安全管理和节假日旅游安全工作。

(二十六)国防科工部门负责兵器、船舶、航天、核工业

9 等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依法监督管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十七)气象部门负责气象设施、人工影响天气、防雷避雷、气象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和向有关部门报送火险气象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专业气象预报等天气情况。

(二十八)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执行和督促落实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出的安全生产决定,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排查安全隐患,制止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处臵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

第八条 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提出保障安全生产的建议,参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监督对事故伤亡人员的赔偿,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各级共青团组织负责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创建和评选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引导青年职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章 落实责任措施

第十条 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责任状签订和考核,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整改督办制度。对安全生产督查、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由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向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下达《整改指令书》。整改结束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验收,及时报告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督促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责任,为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违法行为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情况应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对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会议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政府常务会议,政府分管领导及各有关部门应当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分析本地、本部

11 门安全生产形势,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协调治理重大安全生产隐患。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未完成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的,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县(市、区)年度内发生1次较大以上、州(市)年度内发生1次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且造成不良影响的,有关县(市、区)和州(市)人民政府不得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并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人民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云政发„2008‟16号)及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施问责。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云南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12 国安全生产法》、《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义务,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并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制度,完善措施,严格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劳动纪律,执行安全生产标准、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下列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排查和治理安全生产隐患;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责任。依法设臵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机构,配备符合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制定规章制度和建立档案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并为从业人员建立违规操作、安全事故、职业病和不良嗜好等个人档案。

(四)安全投入责任。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达到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按照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含农民工)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符合“三同时”的规定;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

(五)教育培训责任。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后上岗作业。

(六)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和相关信息,做好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责任。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层级清楚、职责明确、权责对等、奖惩分明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

14 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二)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三)各部门(各管理科室、车间、分公司等)和部门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四)班组和班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

(五)具体岗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其他负责人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从事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负岗位责任。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定期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确保生产工艺技术及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人员素质适应和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除切实履行《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依法建立适应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按照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有效投入。

(四)实行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定期公布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安全管理部门、工会、职工关于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本单位决策机构和负责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程、标准,监督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协助本单位决策机构和负责人组织制定本单位年度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进行具体考核工作。

(三)受本单位决策机构负责人的委托,具体负责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计划,将本单位安全生产过程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

(四)参与制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内部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具体落实。

(五)制定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和指导工程外协、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建立交叉作业、混合作业情况下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

(六)依法组织现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定期组织对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测检验,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主体及时解决,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有权指令先行停止生产,并立即报告负责人妥善处理。

(七)参与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大修工程设计,参加项目安全评价审查、工程验收和试运行工作,并负责审核承包、承租单位相关资质、条件和证照等资料。

(八)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研究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监督落实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九)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十)督促本单位按照规定及时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监督和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十一)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迅速向负责人、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报告并及时组织救援。负责或配合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按照要求制定和落实事故预防措施,做好本单位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工作。

(十二)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生产班组设立安全员。安全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班组人员和新员工进行日常安全生产教育。

(二)督促班组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

17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三)发现工作现场的不安全情况,应及时制止并报告。

(四)参加事故的分析和研究,落实事故防范措施。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支持和监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提供其开展工作必要的条件。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监督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从业人员给予奖励,对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工会组织依法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必要的条件,认真研究解决工会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除建立健全《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制度外,还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以下制度,并适时修订:

(一)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

(二)岗位标准化管理制度。

(三)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四)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五)安全设施、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六)项目安全论证、评价和管理制度。

(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八)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九)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十)防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十一)其他应当建立的制度。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运输、贮存、建设、中介等活动,应当依法申请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在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后,不得降低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应当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每次安全检查的内容、结果、整改情况应当记入台帐,并由检查人员、复查人员签字。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和落实情况。

(二)生产场所及设备、设施、消防器材是否处于正常的安全运行状态。

(三)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状况。

(四)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9 和操作规程,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五)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用具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使用。

(六)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

(七)危险源的检测监控情况。

(八)各类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

(九)其他应当检查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采用先进技术对其实施不间断监控,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矿山建设项目、用于生产或者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使用危险化学品作为生产原料和设备设施构成重大危险源的项目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其他建设项目(包括项目中有潜在危险性的分项作业),应当依法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当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一)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安全专篇)。

(二)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

(三)需要报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在报批时应当同时报送安全设施设计文件(安全专篇)。

(四)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安全设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

(五)在生产设备调试阶段,应同时对安全设施进行调试和考核,对其效果作出评价。

(六)建设项目预验收时,应同时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

(七)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推行岗位标准化操作,教育从业人员严格遵守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对安全标准化工作持续达标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许可证延续、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存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意外伤害保险交纳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并在安全生产评优、奖励、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

21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安全设施、设备的名称,维护、保养、检测的时间、人员,存在问题等,并由相关人员签字。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区、生活区、储存区之间应当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和仓库周边的安全防护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符合紧急疏散要求的安全出口。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高空作业、爆破、吊装、基坑、边坡开挖、边坡砌筑、钻探等危险作业,应当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监督危险作业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操作,发现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消除。

第二十五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无应急救援组织的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逐级、逐岗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组织实施考

22 核奖惩。各类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可实行内部风险抵押金制度,推行安全生产结构工资制。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改制、破产、收购、兼并、整合、重组等产权变动期间,产权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应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产权变动合同中约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事项。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后果。 第四章 安全生产投入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确保本单位达到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投入应当纳入本单位的经费预算。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每年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情况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用于事故发生后抢险救援、调查处理等所需费用的补充。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淘汰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生产工艺、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采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和管理技术,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测监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核定载人9座以上的营运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

23 应当安装GPS车载监控终端,并纳入GPS营运监控系统管理。

(二)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安装使用安全监控系统,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联控。

(三)非煤矿山井下开采应当建立完善的机械通风系统,地面开采应当采用中深孔爆破。

(四)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和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系统和安全防护技术。

(五)其他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应当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控制技术和手段,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安全。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依法为全体职工(含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的基础上,根据安全生产责任的需要,积极参加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安全生产与商业责任保险相结合的事故预防机制,并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运输、野外、矿山开采等高危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

24 第五章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按照规定建立新员工上岗前安全教育、脱岗转岗员工上岗前专项安全教育、从业人员再教育再培训等教育培训制度。在每年初制定本年度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教育培训实施情况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当按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不同岗位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及岗位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与防范。

(四)安全设施、设备、工具、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和保管知识。

(五)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措施、自救互救知识。

(六)生产安全事故案例。

(七)其他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

25 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新上岗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高危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包括调换工作岗位、离岗6个月以上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时的有关从业人员。

第三十七条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结果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培训情况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记录卡,并由从业人员和考核人员签名。 第六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和《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依法做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应当结合实际,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熟悉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26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四十二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确保受事故伤害的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并于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事故伤亡人员支付赔偿金。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27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一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主要负责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是指公司董事长和经理(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其他实际履行经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非公司制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是指其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控制人不一致的,包括实际控制人。国家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主体所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

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不直接支配但是能够间接控制或者实际控制生产经营单位行为的人。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8

第7篇:山西省政府66号文件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采矿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省属国有煤炭企业:

目前,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换发采矿许可证工作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加快整合后煤矿企业复产复工,开展矿井改造和煤炭生产,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100号)要求,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的保留煤矿须在两年内“按规定分期分批完成储量核查和价款处置等工作”(包括资源储量核实及评审备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及评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及备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资源价款处置,以下简称“后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重组整合已换发采矿许可证的保留煤矿做好“后续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工作范围

本次完善采矿登记的工作范围为经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方案批复核准并已按晋政办发〔2009〕100号文件要求领取了两年期采矿许可证的保留煤矿。

二、程序步骤

(一)已领取两年期采矿许可证的煤矿企业按照“后续工作”上报资料要求(附件1),将资料上报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1煤矿企业按照国土资源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及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编制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煤炭资源储量核实基准日为2009年12月31日),经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审查同意后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形式审查合格后,交具有评审资格的机构进行评审,并按照有关规定到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2煤矿企业根据已评审备案的储量核实报告,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大型矿山(生产规模≥120万吨/年)的开发利用方案由省国土厅负责组织评审,中小型矿山(生产规模<120万吨/年)的开发利用方案由各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露天开采的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由具备露天开采设计资质条件的单位编制。

3煤矿企业根据评审备案的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评审备案。

4煤矿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后上报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5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评审备案的储量核实报告进行采矿权价款核定。煤矿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缴纳采矿权价款。

(二)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根据单独保留且不新增资源煤矿、单独保留且新增资源煤矿及整合保留煤矿进行分类复核后,将资料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三)省国土资源厅按采矿登记有关法律法规办理长期采矿许可证。在矿井保有储量能满足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一般按小型、中型、大型矿山分别换发10年、20年、30年有效期的采矿许可证。

三、职责分工

(一)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后续工作”上报资料要求,并负责资源储量核实及评审备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及评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及备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资源价款处置等工作(具体时间要求及办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下发)。

(二)省环境保护厅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工作。

(三)省财政厅负责采矿权价款征收入库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08〕83号)要求,对整合后保留煤矿的采矿权价款进行处置,核定征收整合后保留煤矿的价款,并填写煤矿采矿权有偿使用基本情况表(附件2)。缴入省级财政价款专户,由省级财政部门按规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和拨付县(市、区)、市财政,对于服务年限超过30年的矿山企业,采矿权价款按照动用资源储量30年核定征收,并优先处置旧资源。

对于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应缴而未缴纳的采矿权价款,原则上在采矿权转让前由原采矿权人缴纳,但原采矿权人因故未能在采矿权转让前缴纳的,由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或新矿山企业按原《采矿权价款缴纳合同》缴纳。

四、时间要求

(一)2010年8月20日前,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后续工作”上报资料的相关要求,通知到有关煤矿企业。

(二)2010年8月2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各市、县(市、区)煤矿资源储量核实评审备案工作要全部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评审工作要完成5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完成30%,采矿权价款处置要完成30%。

(三)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各市、县(市、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评审及采矿权价款处置工作要全部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完成70%。

(四)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各市、县(市、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全部完成。

(五)2011年12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工作总结阶段,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分别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后续工作”资料完善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换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法律性、业务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兼并重组主体责任,本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把握节奏、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资料审查关,确保“后续工作”资料要件齐全、依据合法、内容真实;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进度,保证质量,确保此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要着眼全局,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确保“后续工作”到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参与,适时监督,将资源储量核实、采矿权价款核定等作为监控重点,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提高行政效率,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后续工作”规范、健康进行。

(二)“后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缺一不可。为此,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通知要求,按照规定的时间,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先易后难,确定每个矿山、每个环节具体的工作时间,确保各项“后续工作”有效衔接,协调推进。

(三)在推进“后续工作”过程中,省直有关部门对资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对工作的程序性负责。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特别是在储量核实、资料制作、价款核定等过程中,要派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煤矿企业必须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完成上述工作,并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逾期未完成上述工作的,其法律后果由煤矿企业承担。

附件1:兼并重组整合保留煤矿“后续工作”需提交的资料.doc

二○一○年八月一日

第8篇:天津市人民政府文件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已于2003年11月2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戴相龙

二○○三年十二月一日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以下称用人单位) 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包括事实劳动关系) 的劳动者(以下称职工),应当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自2005年1月1日起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 指导各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财政、卫生、人事、工商、安全监管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设立工伤保险机构, 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负责工伤保险工作。

第五条 本市建立工伤保险基金, 实行全市统筹。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滞纳金;

(四)社会捐赠;

(五)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

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确定。具体标准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安全监管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其具体标准可以定期调整。

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对照规定的费率标准确定用人单位下一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并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本规定实施后30日内, 本规定实施后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依法成立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的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审核完毕。

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经办机构申报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经核准后在3日内缴纳。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工伤保险待遇;

(二)劳动能力鉴定费用;

(三)工伤认定调查费用;

(四)职业康复费用;

(五)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按照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10%提留储备金,其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30%时,不再提取。

本市发生工伤保险基金不足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重大事故时,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可以用储备金支付。

储备金不足以支付时,由市财政垫付。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工伤和视同工伤的认定。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患职业病的职工和跨省市流动作业 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认定。

各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前款规定外的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 职工或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向用人单位报告。用人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经办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有效证明;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

(四)职工本人身份证明;

(五)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第十三条规定的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工伤认定申请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在15日内补齐。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下列职责: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二)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三)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四)旧伤复发的确认;

(五)工伤与非工伤的界定;

(六)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

(七)其他受委托进行的劳动能力鉴定。

各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前款第

(三)项规定外的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患职业病的职工和跨省市流动作业用人单位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停工留薪期内治愈,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延长

2 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和经办机构。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应当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和本市有关规定确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第十九条 工伤职工的下列工伤保险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工伤医疗费;

(二)康复性治疗费;

(三)辅助器具配置费;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六)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

(七)丧葬补助金;

(八)供养亲属抚恤金;

(九)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第二十条 职工因工死亡, 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发放标准为60个月的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的下列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负责:

(一)住院伙食补助费;

(二)外地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用;

(三)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

(四)停工留薪期的生活护理;

(五)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

(六)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 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治疗。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工伤职工的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或者职工个人垫付。认定工伤后,对已经发生的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与经办机构结算。继续发生的住院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结算。

工伤职工的康复性治疗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由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与经办机构结算。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在外埠医疗机构接受抢救治疗的, 脱离危险后应当及时送转本市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 六级伤残的,经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被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为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至30个月。五级伤残为30个月,六级伤残为25个月,七级伤残为20个月,八级伤残为15个月,九级伤残为10个月,十级伤残为5个月。

第二十五条 已经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职工重新就业后旧伤复发的,用于工伤治疗的费用超过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50%以上的部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六条 领取伤残津贴的职工或者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其常住地不在本市的,可以按照下列标准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

(一)领取伤残津贴的,最高不超过15年;

(二)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子女不满18周岁的计算至18周岁;其他供养亲属最高不超过15年。

第二十七条 职工退休后确诊为职业病的, 应当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后死亡的,其供养亲属应当享受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伤残津贴、 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第二十九条 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 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其待遇不得重复享受。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获得赔偿后,应当偿还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已经垫付的费用。

第三十条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有关材料。经办机构应当在15日内核定完毕,并按照规定落实相关待遇。

第三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进行工伤预防宣传教育,防止和减少工伤及职业病的发生,并逐步创造条件,安排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性治疗。

第三十二条 工伤职工经过鉴定确认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劳动能力的,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安排的适当工作。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的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月加收2‰的滞纳金。

用人单位拒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和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期间的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三十四条 1996年10月1日前发生工伤的职工, 经审核确认需要治疗和配置辅助器具的费用,自2004年7月1日起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1996年10月1日后至本规定实施前发生工伤的职工,已经发生的工伤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本规定实施后,继续发生的工伤费用,经审核属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的,自2004年7月1日起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1996年10月1日后至本规定实施前发生工伤的职工,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并达到退休年龄的,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其基本养老保险金低于伤残津贴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实施前一年内发生的工伤, 已经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本规定实施后完成工伤认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 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制定工伤保险配套办法。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办[2003]451号

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转发给你们,请连同《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市政府令第12号)一并贯彻执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定工伤和视同工伤的范围,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工伤认定工作,并按下列分工由市和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进行:

㈠市劳动保障局负责下列的工伤认定:

⒈全市各用人单位职工患职业病;

⒉铁路分局、铁十八局、铁十六局二处、铁三院、交通局、通信公司、邮政局、移动通信公司、一航局、航道局、电力局、电力建设公司、建工集团、市政工程局、城建集团、住宅集团、自来水集团、燃气集团、天铁集团、天海集团等;

⒊有委托的外埠进津施工单位;

⒋其他特殊情形。

㈡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前款规定外的辖区内用人单位工伤认定。

对于管辖不明确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直接或者指定进行工伤认定。

三、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用人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经办机构备案。对于重伤和死亡事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经办机构到现场调查核实情况。

四、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㈠工伤认定申请表。

㈡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有效证明。

㈢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

㈣职工本人身份证明。

㈤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⒈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⒉由于机动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⒊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⒋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⒌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市见义勇为机构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⒍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

五、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第四条规定的证明材料。

职工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当提交工伤职工委托证明或者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工会组织代表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当提交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委托证明和工会介绍信。

六、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应当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七、工伤认定有关文书,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附:工伤认定有关文书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办[2003]449号

关于印发《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本市工伤医疗的管理,保障工伤职工医疗、康复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

5 险条例》和《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含视同工伤情形),用人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将工伤职工送到签订服务协议医疗机构救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经治疗,渡过不稳定期后,应按规定及时转入协议康复医疗机构进行恢复性治疗。

第三条 工伤职工在救治和恢复性治疗阶段实行停工留薪期。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的,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领取原工资福利待遇的期限。停工留薪期含不稳定期和恢复期。不稳定期是停工留薪期的前期阶段,指工伤或者患职业病人员在初诊医院抢救治疗时间内伤情尚未稳定,可随时发生影响愈后变化的时期。恢复期是指工伤或者患职业病人员经治疗,伤情平稳,逐渐恢复好转的时期。

第四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与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确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

第五条 对于多部位或组织器官受到损害,以受损部位对应停工留薪期时间长的计算停工留薪期。各受损部位停工留薪期时间不得累加。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未列入目录的伤害部位,以临床治愈或者经治疗相对稳定的时间为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六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不能恢复工作仍需治疗的,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应当提前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申请,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是否延长工伤停工留薪期。鉴定结论做出前,工伤职工仍可享受工伤停工留薪期待遇。

第七条 对工伤职工申请延长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工伤职工受伤部位实际愈合情况做出结论。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又未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申请的,用人单位可以暂停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经办机构暂停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其鉴定后,按其鉴定结论,享受相关待遇。

第八条 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停工留薪期确认,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本规定第四条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

1、《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2、《天津市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申请表》

3、《天津市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意见表》

4、《天津市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结论表》

5、《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确认通知》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局〔2004〕361号

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各区、县劳动保障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为顺利实施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保险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意见:

一、各类用人单位自2004年1月起(2004年1月1日后成立用人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为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在工伤保险实施第一年,用人单位由于参保

6 登记、缴费核实等原因出现未按时缴费或者间断缴费的,在此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可在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相应待遇。

二、劳务派遣组织应当参照一类行业的缴费费率,按照其工资总额的0.5%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务派遣组织与派入单位应当在派遣协议中对派遣职工工伤保险事宜进行约定,派遣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从其约定。

三、原用人单位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临时劳动,现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现单位负责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现用人单位没有为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现用人单位负担。

四、用人单位注册地不在本市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应当在本市参加工伤保险。

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他们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

五、职工因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者职工因为工作原因遭受其他伤害事故涉及民事赔偿的,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补足差额部分。对于自行协商处理伤害赔偿事宜并且当事人明确放弃工伤赔偿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六、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其领取的一次性供养亲属抚恤金年限按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年龄依次划分为:年龄在65周岁以下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15年;年龄在65周岁至70周岁之间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10年;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5年。

工亡职工亲属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其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

七、工伤职工再次发生工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后,其伤残等级高于前次伤残等级的,其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标准按照新鉴定的伤残等级待遇标准支付,并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

八、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护理费应当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次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工亡人员工亡的次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九、企业破产,在资产清算时应当优先预留用于支付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费用,交由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和发放。预留费用以工伤人员15年内需要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为标准计算。

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受理非法用工单位拒不支付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的案件后,对调查核实的情况,应当协助申请人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据此做出处理决定。

十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与非法用工单位就赔偿数额问题发生争议的案件时,应当告知伤残人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后,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十三、本规定实施前由用人单位按比照工伤待遇照顾对待的伤残人员,仍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

十四、退休人员返聘后,在工作中受伤,不适用工伤保险政策。

十五、关于因工负伤被鉴定为1-4级人员的有关待遇问题,应当按照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对〈工伤保险与养老、医疗政策衔接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津劳局[2004]195号)执行,具体标准如下:

(一)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于2004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不同伤残等级的“补齐”标准为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90%-75%。

对于2004年12月31日前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按照负伤前本人月平均工资的90%-75%,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二)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和《天津市企业职工工伤范围和保险待遇的暂行规定》(津劳险[1997]37号)以及《关于调整一九九六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7]188号)、《关于调整一九九八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8]114号)、《关于调整一九九九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9]111号)、《关于调整二○○○企业职工工

7 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2000]155号)、《关于调整二○○一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办[2001]137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核定伤残津贴。核定后的伤残津贴,应以2002本市职工月平工资的75%即865.5元为基数,低于865.5元的,以865.5元为基数的90%-75%标准计发,不足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六、对于因工死亡和因工负伤被鉴定为1-4级后死亡的人员,其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发基数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可以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作为计发基数进行调整,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支付。

(二)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以2003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仍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的比例支付。

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办〔2005〕263号

关于印发《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二)》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办、局、集团总公司,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及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九月九日

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二)

为了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保险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意见:

一、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出现间断缴费,在三个月内补缴保险费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继续支付相关的工伤保险待遇。

二、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发生工伤事故,原用人单位已经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保险基金应当支付相应待遇,现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由用人单位负担的费用。

三、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之前,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仍由用人单位支付。

四、被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安排的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生活费用,其标准为本人工资标准的50%。生活费用实际金额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劳动争议若干问题解答意见(五)>的通知》(津劳办[2002]42号)中第十七条不再执行。

五、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的职工,被鉴定为大部分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后重新安排工作,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已经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规定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可以继续保留。

六、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的职工,被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因用人单位原因终止劳动关系时,可以参照《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市政府第12号令)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七、对于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程度的工伤退休人员,其工伤保险待遇作如下调整:

(一)2003年12月31日以前工伤1—4级退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2003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0%-75%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自2005年7月1日起补足差额。

(二)退休后发现患职业病的,基本养老金低于2003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90%-75%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自2005年7月1日起补足差额。

(三)已经纳入养老保险管理的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自2005年7月1日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天天津市津劳

动市

社人

保事

局 局

文件

津劳办〔2006〕310号

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四部委《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6号)和我市《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津劳局[2006]241号)文件精神,保证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本内,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由于参保登记、缴费核定等原因未能按时参保缴费的,在此期间发生工伤的工作人员,可在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后,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2006年9月1日前发生工伤的工作人员,由用人单位提交工伤认定结论原始材料,到所在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核,经确认材料齐全的,填写《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人员审核表》(以下简称审核表,表样附后)。

三、用人单位凭审核表、原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表、伤残证,到所在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未经劳动能力鉴定或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本人提出申请,由用人单位到所在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鉴定手续。

四、患职业病或需配置辅助器具的工伤人员,到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审核和鉴定(确认)。

五、用人单位凭审核表、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表,到参保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职工登记,核定工伤保险待遇,并从参保之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不得重复享受。

六、工伤待遇的政策衔接:

(一)2005年12月29日前发生工伤被鉴定为1—4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工作人员,2005年12月的退休(养老)金(不含住房补贴、交通费)低于2003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0%—75%的,提交退休(养老)金发放凭证和本单位出具的证明,参加工伤保险后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二)2005年12月29日至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被鉴定为1—4级的工作人员,以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伤残津贴计发基数(工资项目依据津劳局[2002]8号文件规定执行),参加工伤保险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

(三)按照市人事局有关文件规定已经享受因公致残护理费的工作人员,提交主管区、县、局人事部门护理费审批凭证,参加工伤保险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护理费。在本文件下发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护理的,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享受生活护理费。

(四)2005年12月29日前公(工)亡职工的亲属,符合《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18号)的,参加工伤保险后,以本市2003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

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原享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停止发放。

附件: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人员审核表

二OO六年十月十七日

9 天津市劳

津劳社局发〔2009〕46号

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劳动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贯彻《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认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一般应向用人单位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用人单位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本市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后,经法人授权可向分支机构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坐落地发生变更,变更前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未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向用人单位现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四、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现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由现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五、与原单位已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应由原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六、车辆所有人挂靠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并以挂靠单位名义进行运营的,发生事故伤害后,应由挂靠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七、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发生事故伤害的,应由该建筑施工企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八、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其“工作原因”既包括从事生产工作过程中直接受到事故伤害,也包括从事生产工作过程中职工因解决必要的生理需要时受到事故伤害。

九、职工参加本单位组织或受本单位指派参加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按《条例》十四条

(一)项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是指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受到机动车(致其伤害的机动车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范围)伤害的,应依据《条例》第十四条

(六)项规定认定为工伤。但不包括职工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或驾驶没有号牌机动车辆导致伤亡的情形。

十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时,对于难以区分伤与病的,受伤害职工应参照《关于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脊柱间盘突出症如何掌握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津劳社局函[2007]154号)规定的程序,先进行伤与病的鉴定。鉴定结论作为工伤认定的相关证据。

二、职工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而用人单位已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登记、备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后,应依据《工伤认定办法》(劳社部令第17号)的有关规定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注明:“用工主体不存在,所提供的证据或事实无法确认”。

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所受伤害经济赔偿协商一致,并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三、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在停工留薪期内又提出增加工伤部位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原受伤经过、原始病历及新的诊断证明书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应做出增加工伤部位的确认。

本通知自2009年4月10日起开始实施,2014年4月10日废止。

二OO九年三月十二日

第9篇:阿戛乡人民政府文件

阿府发[2007]20号

阿戛乡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

通 知

阿戛乡两基办、各中小学: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已于2006年启动,根据《贵州省“十一五”(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六盘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细则(2006-2010年)》及《水城县“十一五”(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为确保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确保我乡中小学教师教育工程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对我乡各中小学教师作如下要求:

一、各校教师每年初拟写自学计划,并按计划完成该年学习笔记。

二、每年末写好自学总结、心得体会交学校存档。

三、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学习,请有专长的教师讲课。

四、两基办每学年组织相关人员到各中小学对各中小学开展继续

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给予表扬,开展较差的学校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不认真学习的教师,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

阿戛乡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日

主题词:中小继教通知

阿戛乡党政办公室2007年2月10日印共印11份

上一篇:获国家助学金的感谢信下一篇: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