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舆论与网络监管

摘 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的范围得到进一步地扩大,一方面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众传递自己声音的方式变得丰富而多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度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更容易在现实社会中激发矛盾。面对此种情形,如何建设网络舆论的正面形象并消解其负面效应,采取何种有效的监管手段,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网络监管;规制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一些网上的即时通讯工具,以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现实社会及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定的持续性。[1]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让言论表达不再单一,同时又滋生了新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舆论的正反两个面相分析,抽丝剥茧,探讨出网络舆论所需的多种监管措施。

一、“正”的面相: 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重要功能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于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舆论得以快速的汇聚。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在重塑整个社会,上到政府,下到公众百姓,无一不被网络舆论影响着。

(一)网络舆论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意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在提升执政能力、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的出现,使人们有了更加自由宽松的话语表达权。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力推“简政晒权”,打造“阳光政府”;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央政府各部门集中晒出“权力清单”,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评论。[2]而这种关注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网络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可以看到网络争论和批评中网民的情绪和倾向,也可以看到网民对党和政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3]社会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民意洪流,在网上表达的淋漓尽致。“民惟邦本,本国邦宁”。政府通过察看网络舆论,可以清晰地了解民之所愿,从而做出相应的整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虽然这种舆论不能代表中国全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全部心声,但它至少为政府明社情、悉民意提供了有利的渠道,比实地考察来的更加迅速,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

(二)网络舆论有助于公众知情权的扩大

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知识的权利。网络空间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伴随着某一事件的发生,各种意见、言论、争辩充斥着网络,正反两方面观点大量汇聚,网民只需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把相关的信息和文字材料汇于自己的关注之下,并通过阅读各方对此事件的报道,从而了解此事的发生经过及后续进展。相较以前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方式快速而又方便,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熟知各种消息与政策,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进而在网上进行交流与讨论。

于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发生了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早上8点29分,法新社就报道了这一消息,在随之各大媒体、各大网站也陆续公布马航失联,此间获得了大量网民的关注。①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在网络舆论的发展下,公众的知情权不断得以扩大并综合利用。

(三)网络舆论有助于监督权力的运行

网络舆论是中国民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言语力量,如今,网络舆论监督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在发生作用。以2009年云南发生的“躲猫猫”事件为例,②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最终敲定由15人组成委员会,其中有8人是网民和社会人士,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网民担任,这在以前是史无前例的。云南省相关部门的这一做法,不仅在第一时间回应了社会公众,体现了对网络民众舆论的重视与尊重,也同时采取了实质行动,压缩了谣言滋生的空间,让权力没有跨越底线,始终运行在正常轨道上。

权力的运行必须得到公众的监督,而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一面镜子,一面公众监督的镜子,权力者的一举一动都在镜子中得到折射,可以说是一览无遗。正是有这种监督的存在,才能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之下,让权力明白只要脱离正义轨道运行,就很可能被撞得粉身碎骨。

二、“负”的面相: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的困境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舆论在给社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由于它的一些自身的特点引发了不利局面的形成。

(一)网络舆论容易造成信息误导,影响社会稳定

网上舆论众说纷纭,一时之间很难辨别真伪。许多人都是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对所获取的信息不加思索和提炼就进行评论和转发。加之我国的网络用户众多,③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的信息带着极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以雪崩式的效果传播开来,从而引发信息传递的蝴蝶效应。信息误导的后果便是扰乱社会秩序,若任其发展,则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最终酿成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就与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网络舆论违法成本低,而执法成本高

在网络舆论违法这个问题上,“违法成本低”是指网民发表违法违规的言论,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制止与惩罚,使其能肆无忌惮地在低成本的状态下继续发布大量虚假或违法言论,并让它们大规模扩散。与此相对应,鉴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后果无责任性等特点,若要对此种行为进行规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时间的长久性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但是非但处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执法成本也远远大于违法成本,产生了所谓的高执法成本。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形势,才会使得这一行为屡禁不止,并且往往有拔高的趋势。

(三)网络舆论对私人领域造成了侵害

无序、放任的网络舆论将可能给社会公众的私人领域带来某些根本性的颠覆。[4] 2007年7月17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知名论坛流传一篇《史上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帖子援引江西某电视台的报道,讲述女孩被后母毒打吐血的事,引起激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数百万网民的口诛笔伐,却致使当事人几欲自杀,然而最终证实媒体前期报道的是虚假新闻。④这样一个原本普通的事件,却因为网络这一全新信息媒介的介入,迅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后母陈彩诗被推到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在网络舆论所呈现出的强大道德与社会压力面前,欲解释却无人信,欲申冤却无处说。除了忍受继女冤枉造成的痛心外,还要面对网络舆论带来严重的“二次伤害”,隐私权、人格尊严、名誉权等合法权利都遭到了严重的侵害。[5]

三、建设“正面”与消解“负面”:网络舆论所需监管措施的多维度阐释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整治网络秩序

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能使网民的行为更加地有序、理性、合法,也能保证网络环境的清澈明朗。但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依旧无法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以下列举了一些法律条文来进行适当的说明(见表一)。

从上述所列法律条文可得知,虽然我国已经有不少关于网络舆论规制的立法,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从宏观角度提出要求,而没有配套的措施来规范实施,粗线条的立法无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所有法律问题。其次,没有一部关于网络方面的“基本法”,所有法律法规阐述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各部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立法重叠的现象严重。再者,法律的威慑力度不够,低惩罚性让传播不当舆论的网民卷土重来。因此,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颇具重要性,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指引性的预测和评价标准,引导他们正确行使网上的言论自由权。而且可以为网络舆论确立权利的边界,在约束舆论的同时,为正当的言论自由提供制度保障,避免走入舆论管制的极端。[6]

(二)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明确意见领袖的牵头作用

网络环境是虚拟的,碎片化的议论可能会隐含着一些负面的情绪,甚至会扭曲事实。网络监管者的责任,旨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力度,对网民发布的侵权信息尽到谨慎审核的义务,积极引导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法律秩序,对于未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监管者应予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7]

同时,根据网络传播学中的“马太效应”,要精心打造网络舆论的强势论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把握大的话语权,发布权威信息;可以及时澄清事情真相,防止以讹传讹;可以引领民众理性思考,启发群众不盲目跟风,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可以将松散的民意汇集起来,运用他们本身所积累的社会身份权力,为底层民意代言,进而促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策略性调解。[8]只有持续发力、深化行动,管理领导体制与意见领袖牵头双管齐下,才能使得网络空间逐步清朗起来。

(三)增强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提升网络舆论的质量

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要改善网络舆论的现状,仅有网站监管者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网民的大力支持。⑤网民良莠不齐的特点也让网络舆论意见的质量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形,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网络受众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规范和理性精神,培养自主型网络道德意识,要明确自己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提升社会责任感,学会从公众的综合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有效规范自己的网络舆论行为。其次,要养成公正、客观、谨慎的评论作风,不过度发泄不良情绪,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有序参与网络讨论。第三,要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认知水平,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做到不盲目跟风,不非法散播谣言,明智、理性的作出选择和判断,共同维护网络的良好秩序。[9]只有人人都做负责任的网络公民,人人都拥有辨析和理性传播民意的能力,网络舆论的质量才会提高。

(四)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⑥相结合,发挥双重监管功效

基于专业化和职业化,传统媒体的意见品质明显高于网络舆论,因而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对网络舆论有显著的影响力。而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不仅可以使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展现,让正面声音在网络空间进一步放大,而且可以提升网络舆论的质量,为网络舆论监管发挥效用。一些热点新闻经过传统媒体的过滤和积极引导后,网民偏激的意见会得到净化和沉淀,再由网络媒体进行适时的转播,效果远远超过直接转播。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要懂得如何利用这一趋势为网络舆论服务,才能找准落脚点,保护网络秩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略论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及其理论前瞻[J].法学杂志,2011,(4).

[2][3] 半月谈.政府晒权力清单,舆论评改革之举[J].2014,(5).

[4] 胡灵.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边界[J].法学论坛,2010,(5).

[5] 罗扬.网络与司法困境与契机并存—由药家鑫案引发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2012,(1).

[6][7][9] 王海英.网络舆论与公正司法的实现[J].法学论坛,2013,(2).

[8] 曾繁旭.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开放时代,2012,(4).

注释:

①3月12日,总部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科技公司DigitalGlobe表示,多达60万人登入该公司旗下一个网站,利用该公司所拍摄的人造卫星影像进行搜索,希望能在面积广达3200多平方公里的公海,找到已经失踪了5天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班机的踪影、残骸或碎片。由于登入的人数太多,该公司的伺服器负荷过重,一时间应接不暇。在香港时间周三早上,网民已无法登入该网站。

②该案件起因于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其真实性。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③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见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l.2014年4月25日访问。

④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真相调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8/01/content_6461189.htm,2014年4月26日访问。

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统计,在我国2亿多的网民中,24岁及以下的人数占近51%,近80%来自社会底层,有74%的网民收入在2000元以下,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占了较大的比重。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⑥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

作者:李梦黎

第2篇: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舆论与网络监管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的范围得到进一步地扩大,一方面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众传递自己声音的方式变得丰富而多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度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更容易在现实社会中激发矛盾。面对此种情形,如何建设网络舆论的正面形象并消解其负面效应,采取何种有效的监管手段,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网络监管;规制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一些网上的即时通讯工具,以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现实社会及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定的持续性。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让言论表达不再单一,同时又滋生了新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舆论的正反两个面相分析,抽丝剥茧,探讨出网络舆论所需的多种监管措施。

一、“正”的面相: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重要功能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于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舆论得以快速的汇聚。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在重塑整个社会,上到政府,下到公众百姓,无一不被网络舆论影响着。

(一)网络舆论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意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在提升执政能力、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的出现,使人们有了更加自由宽松的话语表达权。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力推“简政晒权”,打造“阳光政府”;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央政府各部门集中晒出“权力清单”,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评论。而这种关注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网络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可以看到网络争论和批评中网民的情绪和倾向,也可以看到网民对党和政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社会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民意洪流,在网上表达的淋漓尽致。“民惟邦本,本国邦宁”。政府通过察看网络舆论,可以清晰地了解民之所愿,从而做出相应的整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虽然这种舆论不能代表中国全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全部心声,但它至少为政府明社情、悉民意提供了有利的渠道,比实地考察来的更加迅速,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

(二)网络舆论有助于公众知情权的扩大

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知识的权利。网络空间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伴随着某一事件的发生,各种意见、言论、争辩充斥着网络,正反两方面观点大量汇聚,网民只需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把相关的信息和文字材料汇于自己的关注之下,并通过阅读各方对此事件的报道,从而了解此事的发生经过及后续进展。相较以前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方式快速而又方便,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熟知各种消息与政策,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进而在网上进行交流与讨论。

于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发生了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早上8点29分,法新社就报道了这一消息,在随之各大媒体、各大网站也陆续公布马航失联,此间获得了大量网民的关注。d)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在网络舆论的发展下,公众的知情权不断得以扩大并综合利用。

(三)网络舆论有助于监督权力的运行

网络舆论是中国民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言语力量,如今,网络舆论监督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在发生作用。以2009年云南发生的“躲猫猫”事件为例,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最终敲定由15人组成委员会,其中有8人是网民和社会人士,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网民担任,这在以前是史无前例的。云南省相关部门的这一做法,不仅在第一时间回应了社会公众,体现了对网络民众舆论的重视与尊重,也同时采取了实质行动,压缩了谣言滋生的空间,让权力没有跨越底线,始终运行在正常轨道上。

权力的运行必须得到公众的监督,而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一面镜子,一面公众监督的镜子,权力者的一举一动都在镜子中得到折射,可以说是一览无遗。正是有这种监督的存在,才能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之下,让权力明白只要脱离正义轨道运行,就很可能被撞得粉身碎骨。

二、“负”的面相: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的困境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舆论在给社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由于它的一些自身的特点引发了不利局面的形成。

(一)网络舆论容易造成信息误导,影响社会稳定

网上舆论众说纷纭,一时之间很难辨别真伪。许多人都是在盲目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对所获取的信息不加思索和提炼就进行评论和转发。加之我国的网络用户众多,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的信息带着极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以雪崩式的效果传播开来,从而引发信息传递的蝴蝶效应。信息误导的后果便是扰乱社会秩序,若任其发展,则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最终酿成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就与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网络舆论违法成本低,而执法成本高

在网络舆论违法这个问题上,“违法成本低”是指网民发表违法违规的言论,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制止与惩罚,使其能肆无忌惮地在低成本的状态下继续发布大量虚假或违法言论,并让它们大规模扩散。与此相对应,鉴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后果无责任性等特点,若要对此种行为进行规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时间的长久性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但是非但处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执法成本也远远大于违法成本,产生了所谓的高执法成本。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形势,才会使得这一行为屡禁不止,并且往往有拔高的趋势。

(三)网络舆论对私人领域造成了侵害

无序、放任的网络舆论将可能给社会公众的私人领域带来某些根本性的颠覆。2007年7月17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知名论坛流传一篇《史上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帖子援引江西某电视台的报道,讲述女孩被后母毒打吐血的事,引起激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数百万网民的口诛笔伐,却致使当事人几欲自杀,然而最终证实媒体前期报道的是虚假新闻。这样一个原本普通的事件,却因为网络这一全新信息媒介的介入,迅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后母陈彩诗被推到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在网络舆论所呈现出的强大道德与社会压力面前,欲解释却无人信,欲申冤却无处说。除了忍受继女冤枉造成的痛心外,还要面对网络舆论带来严重的“二次伤害”,隐私权、人格尊严、名誉权等合法权利都遭到了严重的侵害。

三、建设“正面”与消解“负面”:网络舆论所需监管措施的多维度阐释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整治网络秩序

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能使网民的行为更加地有序、理性、合法,也能保证网络环境的清澈明朗。但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依旧无法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以下列举了一些法律条文来进行适当的说明(见表一)。

从上述所列法律条文可得知,虽然我国已经有不少关于网络舆论规制的立法,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从宏观角度提出要求,而没有配套的措施来规范实施,粗线条的立法无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所有法律问题。其次,没有一部关于网络方面的“基本法”,所有法律法规阐述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各部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立法重叠的现象严重。再者,法律的威慑力度不够,低惩罚性让传播不当舆论的网民卷土重来。因此,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颇具重要性,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指引性的预测和评价标准,引导他们正确行使网上的言论自由权。而且可以为网络舆论确立权利的边界,在约束舆论的同时,为正当的言论自由提供制度保障,避免走入舆论管制的极端。

(二)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明确意见领袖的牵头作用

网络环境是虚拟的,碎片化的议论可能会隐含着一些负面的情绪,甚至会扭曲事实。网络监管者的责任,旨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力度,对网民发布的侵权信息尽到谨慎审核的义务,积极引导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法律秩序,对于未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监管者应予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同时,根据网络传播学中的“马太效应”,要精心打造网络舆论的强势论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把握大的话语权,发布权威信息;可以及时澄清事情真相,防止以讹传讹;可以引领民众理性思考,启发群众不盲目跟风,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可以将松散的民意汇集起来,运用他们本身所积累的社会身份权力,为底层民意代言,进而促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策略性调解。只有持续发力、深化行动,管理领导体制与意见领袖牵头双管齐下,才能使得网络空间逐步清朗起来。

(三)增强网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提升网络舆论的质量

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要改善网络舆论的现状,仅有网站监管者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网民的大力支持。网民良莠不齐的特点也让网络舆论意见的质量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面对此种情形,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网络受众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要注重提高自身道德规范和理性精神,培养自主型网络道德意识,要明确自己的社会道义和责任,提升社会责任感,学会从公众的综合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有效规范自己的网络舆论行为。其次,要养成公正、客观、谨慎的评论作风,不过度发泄不良情绪,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有序参与网络讨论。第三,要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认知水平,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做到不盲目跟风,不非法散播谣言,明智、理性的作出选择和判断,共同维护网络的良好秩序。只有人人都做负责任的网络公民,人人都拥有辨析和理性传播民意的能力,网络舆论的质量才会提高。

(四)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发挥双重监管功效

基于专业化和职业化,传统媒体的意见品质明显高于网络舆论,因而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对网络舆论有显著的影响力。而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不仅可以使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展现,让正面声音在网络空间进一步放大,而且可以提升网络舆论的质量,为网络舆论监管发挥效用。一些热点新闻经过传统媒体的过滤和积极引导后,网民偏激的意见会得到净化和沉淀,再由网络媒体进行适时的转播,效果远远超过直接转播。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要懂得如何利用这一趋势为网络舆论服务,才能找准落脚点,保护网络秩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略论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及其理论前瞻[J].法学杂志,2011,(4).

[2][3]半月谈.政府晒权力清单,舆论评改革之举[J].2014,(5).

[4]胡灵.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边界[J].法学论坛,2010,(5).

[5]罗扬.网络与司法困境与契机并存—由药家鑫案引发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2012,(1).

[6][7][9]王海英.网络舆论与公正司法的实珊[J].法学论坛,2013,(2).

[8]曾繁旭.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一以微博为例[J].开放时代,2012,(4).

作者:李梦黎

第3篇:浅析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教育

[摘要]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方式的一个新的转型和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提升教学方法和质量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和关心的重点。文章分析介绍了现代化网络教学的特点及优势,同时也看到我国当前的网络教育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教学经费不足、师生互动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推动网络教育继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教育 信息化 教学

[作者简介]程劭薇(1982-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河北 邢台 054000)

[

从当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信息化是指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尤其是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变革传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由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方向转变。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更新,在教育领域也是一样。传统的教学教育工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了全新的面貌,如何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现代教学的质量成了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困难。本文将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入手来介绍这一在信息时代里备受公众瞩目的全新教学方式。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信息技术对于我国教学工作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学设施方面,网络化的到来使得信息设备、数字设备进入到了校园中,进入到了课堂中,改变了我国沿用了数千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的效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工作、网络课程技术、信息化互动工具等。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教学工作的基础设施和教学工具,而教学设施方面的改变是整个教学工作改变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网络教育取得突破的关键和核心。

1.网络教育的特点。其一,学生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和自由化。在信息化教学时代,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很方便快捷地共享很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如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国家的教学视频、网上录制良好的音频、其他同学的学习心得体会等,学生可以充分地通过网络渠道利用这些多样全面的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学工作的另一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就是加深、扩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内容的互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师生、生生的深层次、多元素、及时有效的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学习进步也会很快。可见,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一些公共资源,也可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更广泛的互动和讨论,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不会受地域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利用网络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所以,网络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二,教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入化和灵活化。现代化网络信息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加深和拓展,这首先表现在网络信息化教学的渠道是全新的,并且具有传统教学工作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教学的工作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加,互动的效果也大大地得到了提升,这对于改变传统刻板的课堂气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次,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加一些新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一切教学知识内容都是以课本为主的老旧、生硬模式。网络化教学使教学资料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促进学校的教学活动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深入也是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时代到来所出现的新的发展机遇。最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相比,网络化信息教学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拓展,在形式增强了灵活性,同时在教学的互动效果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灌输,学生接收记忆为主,课堂中具有针对性的互动环节较为缺失,同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学工作的质量。但值得庆幸的是,网络化教学的普及和发展为改变这种现象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网络通信设备,如QQ、邮箱、微信、微博等,增强与学生,甚至与家长的互动。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向老师提问或是与其他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学习上的体会或是困惑,这对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是个很好的帮助。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深入化、灵活化以及师生之间优良的互动效果也是网络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2.网络教育的优势。其一,教学方式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构建了“重互动、多沟通”的新型互动课堂模式。网络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授环节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一个被灌输的角色,教学场所以课堂为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网络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新生力量。网络化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提问互动为主,教学过程较为丰富,教学内容高度多元,同时,其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承担辅助讲解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显著,是一种非常值得普及的教学方法。

其二,灵活机动的教学途径和较为宽泛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眼界,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发散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具有更为宽泛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渠道,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学习知识,也可以在学校指定的一些教学资源数据库去下载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从而充分地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学中的互动环节也较为便利,只要进行沟通的双方有网络以及电脑或者手机、iPad等设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家长之间就可以在任何时空下进行互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很多时候,单一的授课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对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所以需要我们在开发网络化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效果的提升,注重利用网络途径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总之,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二、现阶段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学在教学设施、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果。但受客观教学实施和传统教育理念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当前的网络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目前,我国网络教育的技术环境建设、信息通道的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卫星教学收视点和教学光盘播放点、网络教学支撑软件平台等都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网络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导致网络传播速度慢,视频效果差。与此同时,专业人员少,网管技术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远远达不到网络教育的要求。

2.教学经费不足。开展网络教育需要较高的成本,教育主管部门目前并没有给开展网络教育的院校拨划专门的经费。比如,电子课件的制作,一般一门含有音、像、文字和三维动画的多媒体网络课件需要投资近30万元,而一个专业往往需要数十门网络课程课件,多个专业同时开课,至少需要数百个网络课件,仅此一项投资就需上亿元。经费的不足已成为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3.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缺失。网络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第一,网上授课教师不在场,师生之间缺少直接交流,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缺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还缺少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第三,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学习比较容易,学校给每位想学习的学员提供了学习机会,但这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管理上的新问题。招收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年龄、人生经历、学习目的等都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定位,这就容易造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混乱,比现实学校管理有更大的难度。

三、推动网络教育继续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网络化教学的发展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讲授和课本知识的学习,但是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打破了这种传统,教学资源上突出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单一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变。但要想使教师们彻底转变教学方法,适应网络化教学,那就必须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有所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大对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升网络教学效果。

2.加快信息化教学人才的培养。网络信息化教育同时需要相应的掌握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教学人才作为支撑,如果教学环节中缺少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人员,那么网络信息化教学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信息化教学的人才培养需要从各个专业做起,教育与管理部门可以专门开办一些网络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的院校与专业,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职业培训的课程,以使传统教师掌握现代化网络教学方法,从而加快我国网络化教学的发展。

3.加大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投资。网络化教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巨大,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出资出力购买建设教学中必需的信息化设备。另外,网络化教学设备的构建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设施的构建可以通过学校之间的联合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引导统一建设,而软件的配置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自行开发。信息设施的构建是未来我国网络化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网络设的配置,就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大力投入,从而保证基础设施的构建得到较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管定国,高国栋.浅论高等医学教育中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

[2]刘代汉,黄进伟,何新凤.网络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3]王燕芬.浅析网络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1).

[4]向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西部,2007(3).

[5]杨保胜,张鑫旺,孙翔,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基础医学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6]张士军,林耀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4).

作者:程劭薇

第4篇:走进信息时代的网络教研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高速发展、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网络教研逐 渐兴起。文章从时代的趋势、开展的基础条件、使用的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 阐述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研,使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最大化,促进教 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 网络教研

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教研模式越来越受到时代的冲 击,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高速发展、教 育信息化的推进、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 阔的天地,网络教研――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方式悄然兴起,逐渐为教育界认 同和青睐。

一、开展网络教研是信息时代的趋势

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 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教育、教学、教研问题, 形成教育思想的碰撞和教学理念的冲突。例如,如何更新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教育理念,如何化解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模式上的冲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如何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学法等等,都是我们亟待 解决的问题。人们认识到,“网络”能迅速地整合教育资源,让信息及时便捷 的“东奔西走、飘洋过海”。

网络教研,它打破了常规教研的时空性,可以是学科与非学科间的,也可 以是国内与国外的,还可以是祖国东部与西部的。如果是今天遇到的教学问题, 我们可以在教研的网络平台上留言,留下教学情境的帖子,可以得到在线教育 同仁的回复,还可以看到其他同行针对教学问题不同的观点。网络教研,它又 打破了常规教研中教育专家的权威性,拓展了教学的创新思路。在多元化的育 人空间里,针对某一教育专家的教学理念可能不适应本地区的教学实际,我们 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有效地表达参与网络教研者的意见和观点, 有效地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乐园。

二、开展网络教研所需的硬软件环境

在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各学校轰轰烈烈地建起了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语音室与“一线通九洲”的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构成 了现代化的校园网,同时也架设起开展“网络教研”的基础硬件环境。国家教 育部于 2012年 3月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下一阶 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为了适应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转变,多媒体教学逐渐与传统教学模式“遥相 呼应”,既能体现信息时代教学的特征,又能突破教学教材的重难点,既能让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学得“余味未绝”,从而促进了教与学两相长,也促进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 育教学中的应用。国家教育部于 2005年 4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随后组织专家根据《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作为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

开展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的基本依据。全国各省、地、市、州也逐步 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把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教师教学的 必备技能之一,这无疑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再塑造,同时也构 筑起教师利用“网络教研”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三、开展网络教研常用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改革的深入,育人观念的更新,呼吁教师由“教书匠”向“教研

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呼吁校本研究的开展,呼吁教师专业化的发 展。如何立足岗位教学,在本校开展教学研究行为,总结教育科学研究成绩, 实现教师价值的提升?网络教研也许正在你迷惘时,给你一个施展文采、提高 教学专业水平的舞台。

“博客(Blog ”,是网络日志(Weblog 的简称,用户可以以网络日志 的形式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还 可以加上丰富多彩的个

性展示。教育博客,当然是教育网络日志,具有网络留 言、网络评论等基本的网络互动形式,能够把相关的教育话题分门别类地组织 在一起。教师的教育博客,可以存放个人的教育理念,发表对教育个案的分析, 上传优秀教案,保留学生信息反馈,进行友好式教研网络互动,是一种操作简 便、容易上手的网络教研平台。相对于“教育博客”这种普及性的网络教研形 式,“个人网站”是一种更全面、更广博、更个性化的高一级别网络教研形式, 可以分别采用虚拟主机、主机托管、域名综合服务等多形式地开辟“个人网 站”,也有一些网站提供了免费的、小容量的主页空间。“个人网站”在网络 教研的途径与方法上与“教育博客”基本一致,更具特色的是可以根据教师个 人信息技术水平的熟练程度,制作出有个人个性风格的教学教研专长、门类齐 全的栏目网站。除了以上可用的网络教研平台,我们还可以使用电子邮件 E-mail 的收发、 QQ 群的在线互动、视频的教研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 现现代教研方式的更新。

网络教研是依赖于网络科技的硬件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条件下开展的 一种有效的教研途径,它利用网络及时便捷、跨越时空等特点,追求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原则,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加 快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身份的转变,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从而深入推 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 [2]国家教育部 .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 [3]李芒编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现代教育技术与运用, 2009.

第5篇: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

摘要:本文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网络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最后提出了目前开展网络教学的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课堂教学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所谓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当然它还包括教学资源调度,教学计划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在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我校在2003年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也在开始尝试网络教学。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 信息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知识面广;

2、信息量大;

3、知识更新速度快;

4、人才竞争激烈。

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的犹为迫切。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同样由于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于局域网上的教学模式

1.1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网上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 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其教学模式如下图1所示

① 支持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②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2.1 教学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CAI、CAL、ICAI、IMCAI 等课件),Internet和WWW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课件文档,挂在WEB服务器上,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 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其教学模式如下图3所示。

2.2 Internet教学模式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 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 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2 2.3 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①教师必须具有网上教学能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③学生学习更自主,而且具有网上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④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

⑤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

三、网络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

1、 校园数字化

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改卷系统),电子校园(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

2、 教材的科学化

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学生主体化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

4、 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5、 学生素质合理化

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6、 学校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四、 对当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几点思考

结合目前我国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 提高认识,

2、 大胆实践,

3、 敢于迈出第一步

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

在开展网络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应少一些彷徨,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实干中求发展。

4、 提供条件,

5、 自我加压,

6、 造就高水准的教育技术机构

网络教学的主管部门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

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 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

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培训,这样更为真实有效,更有说服力。

9、 注重开发网络功能,

10、 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开发其功能,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园网建成以后,仅仅是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网络运行效益极低,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

总之,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1、 采取多种途径,

12、 丰富网上教学资源

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的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

13、 注重教学设计,

14、 将其作为网络教学的关键

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通道,是技术手段,是教学的局部因素。网络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要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将教学设计作为网络教学的关键。

15、 注重实效,

16、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校园网络是学校教与学的纽带,搞好学历教育,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也能及时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并实现网上交流、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大大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教师的备课可从校园网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通过校园网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

(1)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主页;

⑵ 在教学主页要有自己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材(电子版);

⑶ 配合教学进度,定期更新讨论主题及BBS材料;

4 ⑷ 每周定时与网上的学生进行实时交谈、辅导、答疑;

⑸ 利用自己的邮箱(E-mail)收缴学生作业及收集学生对教学意见或建议;

⑹ 建立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⑺ 建立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数据库;

⑻ 教学主页必须具有良好的导航机构,并提供学生访问相关的Wed站点。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计算机小学辅助教学的新发展---对全国第三届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展示会的思考.张舒予.《中国电化教育》,1999.9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实践及其它.李艺.《中国电化教育》,1999.9

3、世纪回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崔新春,张秀英.《中国电化教育》,1999.10

4、《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的探讨》.张青.《中国电化教育》,2000.3

5、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吴军,《中国电化教育》, 2000.6

6、 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刘成新.《电化教育研究》,2000.3

7、 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的思考.苏春景.聊城师范学院教科所.《电化教育研究》, 2000.3

8、 《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戟峰,2000.3

9、 《信息革命人类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桑新民.《上海教育》, 1999.3

10、 教育信息化及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思考.曹卫真.2000.3

11、 湖南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杨贯中,《中国电化教育》 1999.10 5

第6篇:浅淡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摘要】21世纪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一举一动都和网络分不开了,在计算机网络化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正飞速的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网络在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却也存在各种漏洞,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进行解读,对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重要性,对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及其防范手段进行一定的探讨 。

【关键字】信息安全 重要性 威胁 对策

随着21世纪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安全这个以往并不为人们所在意的东西也越发的被重视,毕竟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秘密被他人知道,然而对于身处21世纪我们而言,如果不想被这个社会抛弃,就必须学会融入这个网络社会中。QQ,微信,人人等新的社交工具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社交方式,支付宝,网银等网上支付也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在逐步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我们在使用这些东西时,不可避免地透露了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一旦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得到,很可能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甚至造成我们的损失,而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那可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因此,对于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而言,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东西了,成为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了。

一 信息安全的概述

信息安全,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顾名思义,就是指使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主要就是计算机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当然,信息安全不光是指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还有其他很多方面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其中包括如何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国家的机密,军事机密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消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如DLP等,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内部信息不受内部、外部、自然等因素的威胁。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不能有非法软件驻留,不能有未授权的操作等行为。

信息安全无论是对于我们个人 还是商业集团,甚至于对于整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使其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网络已经变成人们和企业不可缺少的事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重视信息安全,今年两会期间更将网络安全法列入相关立法计划中。网络安全法的制订,对于规范和监管信息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以网络方式获取和传播信息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连接更加容易,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信息的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安全的需求不断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展,人们需要保护信息,使其在存储、处理或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访问或删改,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用。

我们先来看看网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网络系统的硬、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得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成为一个需要持续更新和提高的领域。目前黑客的攻击方法已超过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而且许多攻击都是致命的。在 网络上,因互联网本身没有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每当有一种新的攻击手段产生,就能在很短时间内传遍全世界,这些攻击手段利用网络和系统漏洞进行攻击从而造成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瘫痪。蠕虫、后门、R0nt kits、DOS是大家熟悉的几种黑客攻击手段。这些攻击手段却都体现了它们惊人的威力,时至今日,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几类攻击手段的新变种,与以前出现的攻击方法相比,更加智能化,攻击目标直指互联网基础协议和操作系统层次。从web程序的控制程序到内核级R00tlets。

二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在前几年,我国便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而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技术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就比如去年被报道的12306列车订票官网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尽管我并不知道我的身份信息是否被泄露了,但是由于12306的实名认证制度,在12306里面的我的个人信息包括了身份证号,学校,学号等一些个人隐私,而且还有我父母等亲朋好友的个人信息,一旦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甚至是不法分子所得知,恐怕会给我造成麻烦甚至是损失。而这些后果是我所无法承担地起的。而对此,我所能做的就是祈祷而已。而我相信诸如我这样对这件事感到烦恼的人肯定不少。而如果关注了这件事的人可能会在日后有所警惕,但并不知道这件事或者是不上心的人可能就会付出代价了。而像这样的网络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这些年来发生的也不少,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隐私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泄露出去,而我们对此却是一无所知,而一旦危机来临,便是防不胜防。归结起来,信息被泄露的途径有二,其一是我们自愿填写,后被不法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而销售。例如,为了办理银行卡,我们不得不根据银行的要求填写各种资料,在获得资料后,银行或其员工出于某种目的,有意或无意地将我们的资料透露给保险公司,于是,我们接到了保险公司的扰民推销电话。其二是网络泄露。据央视报道,一种名为“顶狐结巴”的病毒,能够轻易侵入我们的电脑,监视我们的电脑操作并作记录,由此获得了我们网络账户的密码,轻松支取我们账户中的存款。一种更高明的病毒,甚至能够侵入我们的计算机,自动操纵计算机,打开我们计算机上任何文件夹。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缘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但又超出了信息技术自身的范畴,它不仅表现为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强烈依赖,而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活动和方式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控制力且从网络信息安全概念提出之日起,就自然地表现为对物理环境、人的行为的强烈依赖。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种基础安全。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无论是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还是国家机关、各种企业事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以及自身的正常运转,都越来越紧密地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国家政治外交、国防军事等活动,都越来越依赖于庞大而脆弱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如今,网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和神经中枢,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所体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上网可以上淘宝买东西,可以上12306买火车票,而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则可以在网上选课,查考试成绩,将来毕业也要在网上找工作,政府,学校,企业的公告信息都会发在网上,这些都可以看出现在这个时代网络的重要性,而与之相关的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须多言了。

三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而至于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并不是很了解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看看信息安全所要面对的威胁,首先是计算机病毒的威胁,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企业网络环境的日趋成熟和企业网络应用的增多。病毒感染、传播的能力和途径也由原来的单

一、简单变得复杂、隐蔽,尤其是Internet环境和企业网络环境为病毒传播、生存提供了环境。第二,黑客攻击,黑客攻击已经成为近年来经常出现的问题。黑客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漏洞和缺陷,采用后门程序、信息炸弹、拒绝服务、密码破解等手段侵入计算机系统,盗窃系统保密信息,进行信息破坏或占用系统资源。第三则是信息传递的安全风险企业和外部单位,以及国外有关公司有着广泛的工作联系,许多日常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传输。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非法用户假冒合法身份,发送虚假信息,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混乱,造成破坏和损失。因此,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日益成为企业信息安全中重要的一环。第四,软件的漏洞或“后门”,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各类服务器、浏览器、一些桌面软件、等等都被发现过存在安全隐患。大家熟悉的尼母达,中国黑客等病毒都是利用微软系统的漏洞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可以说任何一个软件系统都可能会因为程序员的一个疏忽、设计中的一个缺陷等原因而存在漏洞,这也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四 信息安全的防范手段

了解了信息安全所要面对的威胁,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就能知道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护好我们的信息了。首先我们可以从访问控制方面提高安全指数:为防止非法用户通过不法途径进入他人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侵害,可以采用认证机制。此项访问控制可通过身份认证、报文认证、访问授权、数字签名等方式和途径得以实现。此外,还可以对网络进行安全监视。网络安全方面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安全监视来实现,它会在整个网络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监视,防止出现病毒入侵等现象。第二,从数据传输方面加大安全保护力度。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拦截和“体检”,做到防范于未然。首先对数据连接层进行加密以便减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的危险;其次是对传输层进行加密,可以为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穿上一层“保护套”;最后将应用层进行加密,防止一些网络应用程序将数据加密或解密。第三,努力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认识程度。在进行必要的舆论宣传的同时,开展思想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活动,进一步普及相关网络安全知识,并正确的引导网络用户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而第四则是加大培养网络人才的步伐,致力于开发网络技术。想要推出先进的网络技术,就必须有一批批高素质的网络人才,并源源不断的向技术的前沿输送。在有了强大的技术力量的前提下,才能够令网络环境有所保障,同时也给不法犯罪分子以威慑。只有我们在网络技术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时,才能够有效的减少网络犯罪现象。最后我们需要从技术层面提高管理力度,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主要有防火墙、实时扫描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技术和完整性检验保护技术等。针对技术层面的要求,可采取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切断传播途径、网络访问控制、应用密码技术以及研发并完善原有技术等方法。

五 结束语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以网络方式获取和传播信息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连接更加容易,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的信息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安全的需求不断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展,人们需要保护信息,使其在存储、处理或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访问或删改,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网络安全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改进和发展网络安全保密技术,才能防范于未然,避免国家、企业或个人的损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更多安全风险,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随着大量企业的入驻,对数据安全这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安全分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有助于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更好地刻画网络异常行为,从而找出数据中的风险点。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也同时促进了整个信息安全行业的发展,大数据分析与安全软件有效的结合后解决安全问题将变的容易简单并且快捷无比。对实时安全和商务数据结合在一起的数据进行预防性分析,可有效识别钓鱼攻击,防止诈骗和阻止黑客入侵。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到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为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威胁。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网络,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逐步促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变得非常严峻,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与信息加密技术的相关概念,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从信息加密技术的角度对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从而维持一个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谭波.关于网络隐私权立法的思考. 【3】 朱海虹.浅谈网络安全技术.

第7篇: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0财管2班吴倩学号:1031060229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网络时代也随之快速的展开,网络安全问题便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热点,网络的普及,可以使人们更快捷地共事信息和利用信息,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和重视。

关键词:个人隐私; 个人信息安全; 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 的出现,开创了以计算机高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在借助于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传播与交换、便捷等优势,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过去看来非常困难的信息收集工作变得轻而易举起来,这使得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受到很大威胁。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而破坏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多种多样:

从物理上讲,网络安全是脆弱的。任何安置在不能上锁的地方的设施,包括有线通讯线,电话线,局域网,远程网等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业务的中断,如果是包含数据的软盘,光碟,主机等被盗,更会引起数据的丢失和泄漏。在技术上,如果控制技术本身有缺陷,就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即使控制技术本身并无缺陷,在选用控制系统时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控制太严,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将受到影响。在用户意识上,大多数系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个合法的用户在系统内可以执行各种操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权限分配,限定用户的某些行为,以避免故意的或非故意的某些破坏。然而,更多的安全措施必须由用户自己来完成。在运行安全的程序上,目前在系统一级上,尚无对病毒的有效控制。什么程序是安全的,什么程序是可能包含病毒的,只能由用户自己判断。一个用户只要有写文件,运行文件的权利,就有可能无意中给系统装上木马程序。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因其具有形形色色信息包括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玩游戏、网聊、网恋,甚至搞恶作剧等使其学习、生活受到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神奇的网络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对目标的选择无所适从,继而迷失方向,时间也很快从手指间流逝,离开网络才感到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初衷都没有实现。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践的舞台;众多学生都要求自己必须掌握网络使用技术,有的沉浸于对网络技术的追求中。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喜欢探索、追求新事物的大学生无疑充满着诱惑力,自然就有不少大学生痴迷于它。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网络具有比其它游戏更易使人上瘾的特性。网上的游戏种类应有尽有,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喜爱的游戏。上网玩游戏随时可以找到合适的游戏伙伴,这就容易使人流连忘返,玩了还想玩。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第一,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实践证明,较有效办法是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

第二,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在大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备和有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

第三,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校园网络,学生既可以主动地在自己学校的各终端上索取局域网上的所有资料,也可以通过外联网站接入因特网,搜索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样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第四,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这为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许多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传播反动的和黄色的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污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把那些不健康和有害的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诚然,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规制,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会出现秩序紊乱。同时,网络中还存在道德和法律所难以完全涉足的某些技术性“盲区”,例如黑客的入侵行为等,因此还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综合治理,才能保证网络文明。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第8篇: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对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和隐匿的,人们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为所欲为而不用受过多的约束。这番虚拟的环境对于好奇心强,喜欢憧憬、刺激,幻想新奇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网络社交虽然可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更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游离于集体、群体之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困难,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二)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受到危害,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交流沟通,大量不良信息,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经意间便在网络上泛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其本身又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不良观念的干扰,引起人格扭曲。互联网的隐蔽性更是加剧了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借由互联网的隐蔽性进行的欺诈、诽谤等,对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个人物质利益都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大学生信息舆论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带来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网络中,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他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一些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二)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使利,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在网上购买教材、衣服、电脑等,也可以在网络上交易二手商品;还可以在网上为自己手机充话费,更改电话服务套餐;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

(三)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过去,学生基本上从老师及课本上获得知识;查阅资料,往往只能到图书馆才能实现。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扩增,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都十分紧张,压力很大,并且图书馆到了下班时间,就会闭馆,所以许多同学很难能及时查询到所需资料。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特网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件及学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四)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招聘单位的网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开支,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五)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网上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方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网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调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缓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压力,扩大了交际面。

第9篇: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新方式初探

摘要: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21世纪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世界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也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档案工作和管理方式,各种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方式、方法层出不新,从“数字档案馆”到“网络档案馆”的提出实现;从各地档案信息资源纷纷各自上网到中国档案网的国家级档案综合网络建成开通,都为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关键字: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信息共享挑战 机遇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宽思路,推进工作的创新发展,是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应着力研究并着手解决的课题。

一、档案宣传工作

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档案宣传工作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在宣传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样。传统的档案宣传形式包括举办档案展览、开展专题讲座、出版各类档案书刊、邀请社会媒体报道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以及拍摄专题记录片等,它们在增强社会整体档案意识,提升档案部门地位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显著的作用。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档案部门在做好传统档案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开拓宣传新路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011年6月9日,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的“数字时代的档案宣传”国际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丹麦、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6位国际档案界知名专家与我国的档案同行,各抒己见,共同研讨数字时代的档案宣传工作, 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服务档案宣传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档案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网络是对外的联络窗口和全新的服务平台,也可以成为档案文化的高度凝结体。信息网络时代的变革给档案宣传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信息网络对档案宣传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1.对传统的新闻宣传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上,宣传部门是宣传工作的主体。而在开放的信息网络时代,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BBS、博客、手机等进

行大众传播。任何人的言行经媒体放大后都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形成重大的“新闻事件”。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档案宣传工作仅靠宣传部门来组织实施,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要求。

2.2.对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媒体,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播客、手机媒体、IPTV(交互网络电视)、触摸媒体数字杂志„„一系列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并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手机报的普及率已达到39.6%,绝大多数网民拥有即时通讯工具QQ。传统的纸质媒体等逐渐受到冷落,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遇到挑战。档案的宣传在宣传载体的选择上更加重视新兴媒体。

3.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舆论导向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执政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优势。但在信息网络时代,无限延伸和自由的网络在物理空间上突破了有效监控的范围,各种舆论思潮层出不穷,网络言论的自由悄然发动了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思想舆论高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可控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信息网络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1.信息网络开辟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广阔前景。信息网络的发展,给档案宣传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通过网络等媒体,档案人能够快速地更加广泛地传播档案界的新的研究成果而不受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同时,网络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提供了了解国内外各种信息的新渠道,也开阔了档案宣传工作的新视野。

三、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宣传媒介

1.档案网站。档案网站是档案部门在公共信档案网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不仅建有中国档案网、中国档案资讯网等国家级档案网站,各省、市、县以及高校、企业等团体的档案网站也已初具规模。档案网站也是网络环境下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机构和档案事业宣传的有效工具,起到档案职业形象宣传、馆藏档案资源宣传、馆室档案服务宣传的功能。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各级档案网站都设置了相关宣传栏目:通常在首页建有“局馆指南”、“局馆概况”或“局馆介绍”为公众介绍档案局(馆)的基本职能、机构设置、主要领导、岗位职责等;设置“档案动态”、“焦点新闻”、“新闻中心”或“局馆动态”等栏目,图文并茂地向社会报道国内外档案工作动态、宣传档案工作者的事迹;开设“馆藏介绍”或“馆藏资源”栏目为公众提供本馆馆藏范围及数量等信息,同时还设有“珍档荟萃”、“特藏室”、“珍品博览”等作为馆藏介绍的补充,突出本馆的馆藏特色。信息服务网络上建立的站点,一般以主页方式提供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

除此之外,档案部门应该积极地推进档案网站的宣传工作,而不是被动地坐等被发现。具体说来,各级档案部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发文、E-MAIL等方式将档案网站的相关信息告知各兄弟单位,同时请求与其进行交换链接。档案部门也可以将档案网站信息发送到各讨论组、论坛等,使更多的人知道或了解该档案网站。同时,档案部门也可以登陆注册到著名的搜索引擎网站,如Yahoo、Google、Baidu等,这样一来,注册的搜索引擎越多,网站被搜到、被访问的几率也就越大。此外,在政府信息公开日益提上日程、走向民众的情况下,档案部

门也可以与各政府网站进行交换链接,这样,大量用户在关注政府网站的情况下,也能发现档案网站的存在。档案部门也可以考虑与各大高校进行交换链接,因为大量的专家、学者、从事有关专题研究的大学生等也是档案局(馆)的主要用户之一。

2.档案博客。博客,是继电子邮箱(E-mail)、留言板(BBS)、QQ聊天工具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其英文名称是Blog。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市场术语》中对博客这样描述:“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的内容由个人喜欢,可以有关公司、个人、新闻,或是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种盛行的新兴产物,日益 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典型的博客通常集结了文字、图像、视频、音乐以及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并且读者可以通过留言、发表评论与博客作者进行互动。近年来,博客已经成为社会媒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的博客之外,各种专业博客也不断建立起来。档案界与时俱进,建立了一些专业博客。

笔者通过网上搜索与浏览等方法,依据档案界门户网站所提供的20个全国知名档案博客作为调查对象,发现我国档案博客建设普遍存在着更新较慢时效性差的问题。衡量博客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博客的更新频率。在列举的20个档案博客中,更新频率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博客能坚持每天、几天、每月乃至几个月不等的更新速度,还有一部分博客几个月、半年乃至一年多都未更新,甚至从建立博客之日起就从未更新。我想这也是包括笔者在内所有业内人士不愿看到的。目前经营比较好的档案博客大多是个人博客,如辽宁大学赵彦昌教授的个人博客,这些博客往往更新较快,对于那些没有坚持更新的博客,就好比一棵小树苗失去了阳光的普照,奄奄一息。笔者认为,更好的建设档案博客资源提高档案博客利用效率还得注意以下方面。

2.1增加资源类型,积极创新,丰富博客内容。我们在强调档案博客数量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质量的提高,即加强博客内容建设,使档案博客真正能反映档案人的专业修养、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专业博客,博客内容不在长短,只要言之有理,有很强的创新性,使读者能有所触动,并积极与之讨论交流,那篇帖文就算成功了。博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是博客内容背后的支柱,每个博主都积极进取、坚持原创,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专业博客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面貌。此外,博客想吸引读者的眼球,除了文字熏陶之外,视觉、听觉等感观性刺激也是有必要的,档案博客应当增加音频与视频等类型的资源。

2.2丰富博客链接,扩大博客之间的关联度。档案博客重视博客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博客之间都有较好的链接情况,还是有一些博客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各自为政,对于这样的博客应当加强链接。虽然档案博客呈现个人色彩,但这并不阻碍信息的流通与融合。随着规模的进一步壮大,档案博客可以组成一个博客圈。博客圈,是博客管理与博客专集组织的基本形式。博客站点以“圈”的方式组织博客专集,以此推动同一类型文章的展示或讨论某一主题,具有相同兴趣和问题的人可以更好地“聚集”在一起,碰撞观点,分享智慧和思想。

2.3坚持博客更新。无论对于那些活跃的专业博客还是曾几何时萧条过的专业博客都应该坚持更新,它是档案博客长盛不衰的法宝,它是档案博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所以,坚持更新档案博客内容是博主的责任,既是对自己亦是对读者负责。不管多忙,都应当适当地给予博客内容更新,即使做不到每天。

2.4提高RSS订阅服务易用性。目前国内档案博客资源都是依托在不同类型的网站上创建的,所以,档案博客的服务功能会受到网站技术的制约。RSS订阅功能的提供也会受到不同网站技术的影响。为了提高订阅水平,在这里建议网站服务商将“RSS”这个下载小按钮设置在博客文章旁或主页明显的地方,并提供详细的图解操作提示,方便读者使用。

3. 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在数字化档案馆环境下用户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便利。数字档案馆不同于传统的实体档案馆,它具有一些全新的特点的主要特点:存在方式上的特点,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组织与利用环境;运行方式上的特点,存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功能定位上的特点,以存取为中心。数字档案馆与现行实体档案馆的关系: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对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档案馆为现行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档案应该寻找契机加强宣传而不失档案学的学术性,这就是需要档案人调整思路转变观念,这对档案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档案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宣传,必将使档案部门走向民众,不再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档案专业领域。

参考文献

[1]郑金月.信息陷阱[M].新华出版社,2005(6).

[2]徐西泽.关于档案网站建设的思考[J].山东档案,2004(1).

[3]张帅.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台内外,2008(2). 4。周亚 档案网站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2009

5.李楠 论国内博客资源组织建设【D】2009

上一篇: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下一篇:实习生求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