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之路。本文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经验,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字】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發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调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边讲课文边引用专题探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专题探究,就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探究性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教材,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实际的案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5]林正委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旬,2013年第7期

作者:沈洁

第2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之路。本文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经验,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調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5]林正委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旬,2013年第7期

作者:项振员

第3篇: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分析

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共两大类型题35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50分),26—30题为填空题(10分),31——33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18分),34——35为简答题(22分)。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

4、

7、

11、

13、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以及两个简答题。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33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01人,不及格人数72人,及格人数29人,优秀人数10人,最高分93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49.3,优秀率9.9%,及格率28.8%。

2、从试题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不难,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简单,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7题,学生对关键词“战争的开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3、很多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4.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学习,真正学习的学生太少。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画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在教学中,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周年大事相关的材料,纪念活动和周年大事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知识是能力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4、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第4篇: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

5、

6、

7、8)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张国良

一、试题评价

(一)、试卷命题

试卷分选择和非选择两部分,考试范围是九年级第一期的教学内容即《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12课的内容。闭卷笔试,在试题难度控制方面,难度值大概为0.5-0.8左右;题目立意清楚,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有时代性,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题目表述方面,语言准确简练,阅读量适当,题目指向明确。

(二)、试题简评

1、试卷功能显著,知识覆盖面较广。试题基本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全卷无偏题、怪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能力要求上按照课程标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分析能力。

2、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较强,三维目标在试题中有机结合。

二、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从阅卷和分析总结中我们发现:要把快乐和时间还给孩子们,这是新课程的理念。怎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校园的主人、时代的主人”?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和复习,抓质量出成绩?怎样教学才能有效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一定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迎接挑战,教师的教学思想一定要有新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立足学为主体,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优秀群体的合力,团结合作迎接挑战,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三、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九年级四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及格率差距不大,但优秀率差距较大,对于九年级来说,优秀率太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四、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 - 1 -

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如:综合探究题中的用史实证明观点,很多同学答题出现偏差,史实混淆。

五、

五、今后的教学建议

1、夯实双基,初三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等措施来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准确分辨出题干中的提示项、限定项、干扰项、中心项和求答项,答题中注意规范和简洁,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使用恰当的时间答题。

5、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六、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要聚焦课堂真抓实干: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怎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考点的有效性怎样落实?怎样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精彩?怎样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课堂、真抓实干,平时的教学和今后的复习一定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教学和复习的方向、指南。为此,今后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活书死教,不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相应的技能技巧(课改教材比之旧教材更显得形式多样,但是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及时更新,依然可能出现生硬灌输的现象);一种是只注意形式上的活跃,表面上整个课堂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实际上基础知识一片空白,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训练。

2012-5-10

- 2 -

第5篇: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密市古城中学

一、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涉及九上(1-19课)的基本知识。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个别题出错较多,如

12、

14、18题。

二、材料分析题,学生做得不是很好。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

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22题第(3)问、23题第(1)问、第24题第(2)问,此题首先要读懂材料,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如24题(3)问。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如第24题第三问西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如果学生对课本知识不熟容易出现错误,没能抓准关键词。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第24题失分较多,原因是不能理解。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

三、今后的对策:

1、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个别辅导。对于各科成绩都较好,而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4、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②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③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6、加强合作。以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多向周边学校的同行取经,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6篇:九年级上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简析

本份试卷紧扣课本,试题适中。基本能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较为全面.

本次历史试题符合中考命题结构,试卷由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两部分组成,试卷涉及古代欧洲文明、中古亚非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所有试题无繁、难、偏现象,以基础、常规题为主,90%以上试题源于教材中的相似题型。

二、成绩概况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成绩概况:

本卷满分100分,总题量29题(其中选择题25题,共50分;材料分析题4大题共50分。)九一班参加考试人数59,期中何晓燕缺考0分,均分43.3,及格10人,及格率16.9%,优秀人数0.从成绩来看,学生之间差距依然很大,最高分76分;最低分1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得分比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得分好,第一部分中的8.9.11.14.15.18.20.23.题的得分率低于50%,15.18.23这三道题前20名的得分率是30%,这几道题都是设计了时间,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所以失分较多。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得分率特别低,试题简单,但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且对于时间人物的掌握不是很好。

三、存在问题

(一) 教师个人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对一部分优生太放心,关注不够,平时缺少灌输优生意识,导致竞争意识缺乏,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些平时的优生,这次却没有考进优生行列。

2、前半学期课程耽误较多,基本有两周的课因为学校活动而耽误。

2、上课时对差生不太关注,忽视了对他们的管理,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差生较多,影响了班级平均分。

3、复习时面太窄,没有关注课本,复习效果不好。

4、平时对学生要求太松,落实不够,效率偏低。

(二)学生主要原因如下:

1、个别学生抱着对考试不严肃,对学科考试无所谓的,把题随便一填,就放空的。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较差,知识迁移能力不高。部分学生不会审题或审题能力不强,掌握了知识点也做不对题目。

3、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

4、部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多遍的重点、难点还是未能掌握。

四、改进措施:

1. 重视优生培养:

1)灌输满分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使优生永不满足。 2)给优生做好指导,是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主动找题做。 3)加强优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做题、听课、自学、应试等方面不走弯路,不丢冤枉分。

4)保证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 弱势生的辅导也是工作重点。

1)加大基础知识的落实,放低起点。

2)给弱势生(50分以下)找互助组,找小老师,规定每天进行辅导,提问。每天提问几个知识点,负责讲解课堂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等等。

3)进行课后辅导。

4)平时上课时让差生白板展示,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组员在关注他。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思想方法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时间顺序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注意规范答题的训练

答卷中反映出学生不会审题、字迹潦草、写错别字、隐含在图示及表格中的信息不会引用、语言表达不规范等,这说明在规范答题训练方面有缺陷,要在平时的作业训练及测试评讲中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科学性和规范化,以减少答题的失误,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次考试成绩不太满意,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进度的安排。在今后的备课中,我要力争细化,在上课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后多辅导,及时查漏补缺。批改方面,要全批

全改,重视二次批改并有落实措施;教风严谨,加大力度,坚决落实。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好的教法,好的做法,多与班主任联系沟通,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下次考试中优秀人数要达到5人,及格人数要达到20人。均分提高5分。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和各项落实上,加大力度,更加完善,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成绩。

第7篇:2018年春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与政治合考8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D .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C .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3、在抗日战争的一个战役中,当时参战官兵与群众提出了:“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水塔,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根电线杆,彻底破坏路基”的战斗口号,就此推测该战役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柳条湖事件 D. 卢沟桥战役

4、中国革命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财富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1)长征精神(2)井冈山精神(3)抗战精神(4)五四精神

A(4)(2)(1)(3) B(1)(2)(3)(4) C(4)(1)(2)(3) D(4)(3)(2)(1)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下列哪一次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A. 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 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 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 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7、民主政治着手抓,一九五四制《宪法》,两个“坚持”定方向,人民掌权治国家。“一九五四制《宪法》”的会议是(

)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一届全国人大 D. 中共八大

8、对下面这组历史照片资料解读正确的是( )

1

①主题确定为《中国百年外交风云》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外交耻辱的见证

③《乔的笑》、上海APEC会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④中国百年外交巨变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D . ①②③④

9、某同学在做单元复习知识整理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表).根据卡片可知,该同学复习的单元主题是(

)

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C.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D.垄断资本主义

10、2016年5月,全国科学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下列关于 科技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 B.火车的发明——使世界交通进入汽轮时代 C.内燃机的发明——标志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D.计算机信息技术——标志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但恰恰在同一时期,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却组成八国联军共同侵华;这两件事情充分说明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水火不容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歧逐渐消失 C、帝国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点是本国利益 D、中国问题可以成功缓和帝国主义国家的 矛盾

12、下列能体现“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这些霸权主义现象的是

(1)巴黎和会 (2)华盛顿会议(3)慕尼黑会议(4)《联合国家宣言》(5)科索沃战争

A.(1)(2)(3)(4)(5) B.(1)(2)(3)(5) C.(2)(3)(4) D.(1)(3)(4)(5)

二、综合分析题

2

31、(9分)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3分)

(2)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3分)

(3)三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3分)

32、(9分)美日的强大令人们担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日本曾为了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而大量派遣留学生。在古代有遣唐使,目的是吸收中国的封建文明。在近代,他也有留学生,但这一次学习的对象不是中国,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日本经济不断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国。)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编者按:一战前,世界政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随着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战后,重新确立了新的世界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级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墨《大棋局》

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繁,还联合美国多次举行军演,向周边国家示强;美国也先后抛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等各种名目的新亚太战略„„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

--摘编自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日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行动是什么?日本外相说“日本跟着美国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反映了日本怎样的政治野心?(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九世纪推动美国崛起的重大历史事件两例。(2分)

(3)材料二“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请写出一个20世纪末美国挑战这一“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典型事例。 (2分)

(4)当前美日频频挑战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不仅如此,还多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发出挑战。对此,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2分)

33、(8分)【回顾历史——丝绸之路】【正视历史——改革开放】【展望未来——一带一路】【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

材料一: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历程。1500年之前, 3 是以欧亚大陆为载体的古代丝绸之路,即东方文明导引的全球化。1500年以后,是以西方文明从海洋东进西迁为载体所导引的全球化。进入21世纪,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以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引的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开始了。 (1)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直通亚非各国,历史表明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外交活动频繁,1955年亚非29个国家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提出什么方针使会议圆满成功?15世纪欧洲人梦想到东方寻找财富却向西航线的依据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于什么时候?(3分)

(2)材料中要打造的“共同体”类似于当今欧洲的什么组织?这种发展方向顺应了当前怎样的世界发展趋势?(3分)

(3)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我国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1分)(答一例,言之有理即可 )

(4)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强劲的逆风,请以时事热点事例证明此说法(1分)(言之有理即可)

4

2018年春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4 A 5B 6 B 7 C 8 D 9 DB 10CD 11 C 12A

31、(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其他贡献可酌情给分)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2、1)明治维新:(答出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具体措施也可以,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同等得分)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同等得分) 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工业革命向外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任意两点即可,有其他表述 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同等得分

(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医同等得分

(4)积极发展科技和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联合世界和平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任 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能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同等得分)

33、(1)求同存异 地圆说 新航路开辟 (2)欧盟、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

(3)成立亚投行;海南探索建设自由贸易区(港)

(4)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或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等

第8篇:2017-2018学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溪晨光学校中学部

2017—2018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九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A.发明火车、发明电灯 B.发明飞机、提出相对论

C.发明汽车、研制内燃机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9.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A.理性主义 B、共产主义 C、浪漫主义 D、人文主义

10.文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规定出自《权利法案》这一文献的是: 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 D.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世界历史发展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号____考______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____姓____________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级___班密_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A.工业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 D.法国大革命

2、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当时资产阶级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此文件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意义有:

①都推翻了外国的殖民统治 ②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③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有人说,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林肯拯救了美国。下列属于“林肯拯救了美国”的原因是: A.林肯发现美洲新大陆,加强了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民族间的联系 B.林肯发表《独立宣言》,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林肯捍卫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林肯实行了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5、在历史活动课“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上,不能出现的是:

A.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B.早期的电话 C.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 D.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

6、《共产党宣言》满怀豪情地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 A.无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

B.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 C.巴黎公社成立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8、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句解说词:“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历史贡献分别是:

11.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呈跳跃式增长,1868年全国只有405家工业企业,且主要是手工工场;1893年增加到3344个,且绝大部分是机器工业;铁路里程数也呈数百倍增长;金融机构从

两家增至703家。与上述各成果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允许土地买卖 C.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 D.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12.“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对“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①达·伽马 ②玻利瓦尔 ③麦哲伦 ④哥伦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 1871年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时,马克思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如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新起点”的依据是巴黎公社: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成功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战斗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火药桶只等待一粒火星,便能燃遍整个世界”;“终于,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作为导火线将其引爆。”其中,“火药桶”和“导火线”分别是指: A.巴尔干半岛、凡尔登战役

B.塞尔维亚、萨拉热窝事件

C.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 D.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

15. 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到重要作用,其重要措施有: ①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②废除农奴制,地主不得买卖农奴 ③允许土地买卖,发展近代工业 ④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在“你最崇拜的美国总统”的民间调查中,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三人得票最多,其中,华盛顿的主要事迹是:

A.推行新政并领导了反法西斯战争 B.领导北美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

C.解放黑人奴隶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结束了中美长达二十余年的隔绝状态

17.拿破仑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式人物, 人们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对法国和欧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拿破仑的主要历史事迹是: A.制订《人权宣言》 B.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C.发表《共产党宣言》 D.颁布《民法典》

材料二 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越来越少的企业的过程非常迅速......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的四分之三的A.三国同盟的建立 B.三国协约的建立 C.法俄同盟的建立 D.英法协约的签订 18. 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标志是:

19、右图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欧洲局势。其中,英法俄组成的军事集团称为

A. 三国同盟 B. 三国协约 C. 华沙条约组织 D. 轴心国 2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有: A. 家庭电话普遍使用 B. 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C. 电力成为主要动力 D. 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2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某中学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证明他们观点的案例有: ①埃克斯家用上冰箱 ②爱丽丝与鲍勃可以通过网络谈恋爱 ③梅卡西在飞机上俯瞰风景 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加入德奥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却在英国的利诱下背叛了他的盟友,宣布对奥作战。意大利的前后变化,充分说明在战争中 A. 英国的强大 B. 意大利预见到德国的最终失败 C. 奥匈帝国外交的失败 D. 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

23. 1888年出生的罗伯特在他27岁那一年,离开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儿子,跟随英国军队和德国人作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它写道:“一颗重磅炸弹落在我前面不远处,爆炸的瞬间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过来,浑身是血,但似乎没有大碍,走在我前面的几个战士,没有一个活下来,威廉的胸口有一个大洞,血已经流尽了,康恩的两条腿从膝盖以下都不见了......”这段材料:

A. 证明了英国参加一站的正义性 B. 印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C. 反映了英国青年的舍身爱国精神 D. 反映出一站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

24、十九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25.1861年3月4日,林肯在就职演说中再次重申了美国《反联邦脱离法》的精神。“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只凭自己的动议就合法的脱离联邦;根据宪法和法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据此可知,南北战争的最高目标是:

A. 解放黑奴 B. 解放农奴 C. 扩张领土 D. 维护统一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大动力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望尘莫及的。

汽车和电力。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材料四 19世纪下半叶,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许多高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才能与西方

列强平起平坐。 材料五 日清战争重组了东亚国际关系,欧美列强在东亚的强权秩序被削弱,

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情愿地接受了日本,清国失去了对朝鲜的独占权和国土台湾。

请回答:

(1) 阅读材料一,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中两个发明及其发明者(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政治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 材料三的表格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 材料四描述的日本“破例来之陋习”“求知识与世界”的这场改革名称是什么?(2分)日本为“脱亚入欧”采取了哪些措施(请举出两例)(4分)

(5) 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说日本的这场改革有哪些消极影响?(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开始到1918年结束,持续了4年零三个月,参加的国家达到三十多个,约15亿人口。战争中协约国和同盟国共动员了2000多万,大约有1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16亿美元。

材料二 这是一场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弹骇、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请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参加了同盟国集团,战争开始后又参加到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家是哪个国家?(2分)

(2)阅读材料一,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2分)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3)材料三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2分)

上一篇:脱贫攻坚检查工作汇报下一篇:框架结构造假与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