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根本宗旨是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的根本宗旨是

认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的三个维度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上,党的政治建设首次被正式提出,并被放在了统领地位,作为根本性的建设。这一重大创新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决定了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的建设;从历史逻辑上讲,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实践逻辑上讲,十八大以来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形成了基本经验。

〔关键词〕政治建设;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布局,即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敗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政治建设旨在通过正确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目标,以及严明的政治纪律,保证全体党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肩负的政治使命。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的建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决定了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的建设

政党是围绕一定的政治纲领,按照一定的政治路线,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政治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讲政治是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决定了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的建设。

(一) 崇高的政治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九十多年的中共党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在党的十九大上,与时俱进地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进了党章,实现了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灾难深重的近代史,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海战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及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等等,中华民族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降到历史低谷。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21年,以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和最高政治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废除了与一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从1949年至1978年,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但仍然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之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两弹一星”的突破等方面,为当代中国接续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建国头三十年取得的成就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可以看作是迈出了第一步——“站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开创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从而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GDP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民族复兴征途上的第二步——“富起来”。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使我们处在了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时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时,即振奋和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因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完民族复兴征途上的最后一步——“强起来”。

(二) 高尚的政治追求——中国共产党广泛的代表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党章》开宗明义,开篇就亮明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利益整合与表达是政党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既很好地通过土地改革使占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获得实际利益,又通过成功的统一战线工作获得了包括民主党派在内各个社会阶层的认可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的道理,这与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二十二年中脱离群众、丧失民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从价值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以贯之。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形成了以一心为民为核心特征的苏区精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上升到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建国以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曾指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2〕。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共产党人的唯一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价值观。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到东北视察,面对老百姓生活仍然很困难的情况,他发出了“我们对不起人民”的自责,进一步坚定了要改革开放的决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在党的十九大上,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纯洁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好干部的标准“忠诚、干净、担当”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3〕忠诚是检验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政治标准,是党员干部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忠诚的第一要义就是写进党章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4〕干净,是中国共产党纯洁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讲到:“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5〕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6〕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必须坚持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7〕因此,党员干部还必须“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8〕,应当“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9〕,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10〕。

(四)严明的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列宁建党的核心要义体现为两点:一是严密的纪律;二是严密的组织。“严守党的纪律”作为入党宣誓誓词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每一名党员对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上,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充分说明党对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当中起核心和关键作用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必须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行为等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行动一致,才能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既定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四个方面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任何其他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的那个反问句——“共产党如果不讲政治,那还叫共产党吗?”〔11〕——正表达了政治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

二、 历史逻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政治建设虽然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正式提出的,但在历史上,旗帜鲜明讲政治是贯穿始终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党能够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 毛泽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确保党指挥枪原则落地生根。1928年至1929年,在红四军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滋生蔓延,比如“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的单纯军事观点〔12〕,比如“由下而上的民主集权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定”等极端民主化观点〔13〕等,极大地妨碍了党的正确路线的的贯彻执行,极大地影响了党对军队的领导。针对这些问题,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党史军史上具有浓墨重彩地位的古田会议召开,会上所通过的由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开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之先河,确立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14〕,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15〕,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6〕,并将“政治观念没有错误”〔17〕作为新党员入党的重要条件。党中央全面肯定并吸收了毛泽东关于政治建军的理论和观点,如1932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必须充实现有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18〕 这是第一次提出的“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论断,后来这一论断不断被运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党指挥枪和政治建军等重要原则和举措使中共领导下红军区别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与其他军阀部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一项重大原则得以确立并贯穿人民军队发展的始终,影响极其深远。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9〕的著名论断,并系统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建党十八年以来的历史的基础上,强调“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是这样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地联系着的。”〔20〕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王明等人提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等等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等口号,毛泽东针锋相对地提出“既团结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又如果我们党在被迫着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不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武装斗争,同样党也就会瓦解,革命也就会失败。所有这些,都是在过去十八年的历史中证明了的。”〔21〕党的政治路线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武装斗争中巩固、发展和壮大的。毛泽东明确指出:“离开了武装斗争,离开了游击战争,就不能了解我们的政治路线,也就不能了解我们的党的建设。我们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武装斗争。十八年来,我们党是逐步学会了并坚持了武装斗争。我们懂得,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22〕对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作出了精辟的分析:“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23〕毛泽东的把党的建设放在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局当中来把握,辩证分析了党的建设与统一戰线、武装斗争之间的关系,对于进入新时代的的今天如何辩证看待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延安干部教育问题上,毛泽东强调“首先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1938年4月9日,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讲到,“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24〕。要完成和达到这一政治方向,还要具备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战略战术,才能保证实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方向。“第二,你们在这里要学做干部”,要去动员发动群众,“把这个政治方向告诉全国的人民,使他们都明了中国怎样而且一定能够打败敌人,使这个政治方向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方向”。〔25〕政治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规定性。抗战期间,最大的政治就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政治方向是原则,是根本,关乎全局。这一条对今天的干部教育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使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把反对宗派主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确保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统一:即“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26〕。他告诫党内同志务必“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27〕,处理好“局部和全体的关系,个人和党的关系,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的关系,军队和军队、地方和地方、这一工作部门和那一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老干部和新干部的关系”〔28〕,“必须扫除党内宗派主义的残余,以党的利益高于个人和局部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党达到完全团结统一的地步”〔29〕。在党内关系上要反对狭隘的宗派主义,在党外关系上,要反对“对党外人员妄自尊大,看人家不起,藐视人家,而不愿尊重人家,不愿了解人家的长处”〔30〕的关门主义倾向。“对于一切愿意同我们合作以及可能同我们合作的人,我们只有同他们合作的义务,绝无排斥他们的权利”,“要密切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31〕反对任何形式的宗派主义和践行群众路线,无论是对革命党还是执政党来说,对于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和较好的社会动员能力都至关重要,并且都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具体体现。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问题,如何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也成为党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毛泽东有针对性地提出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沒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等重要论断〔32〕,体现了他对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选人用人的标准问题上,也要把政治和业务贯通起来考量,而不能相互割裂,即坚持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标准。在195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提醒干部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求“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一方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33〕随后他还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著名论断。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发表讲话指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34〕他还进一步阐释了“红”与“专”的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定要批评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35〕。这一标准对今天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工作仍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或者说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文革期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被严重歪曲,发展到政治挂帅,甚至直接用“阶级斗争为纲”来取代政治工作,以极“左”政治严重干扰经济工作,给党、国家、人民造成严重灾难,教训惨痛。

(二)邓小平:“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邓小平极具政治智慧和政治头脑,为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树立了良好的讲政治的典范。尤其体现在改革开放后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处置和决断上,特别是把邓小平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在相似问题上的举措进行对比,更加钦佩邓小平超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头脑。

邓小平把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奠定了“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36〕基本基调,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为确保党的团结一致向前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如何评价毛泽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面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极端化倾向,他郑重指出:“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37〕所以,邓小平首先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38〕他还进一步阐释,拨开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39〕,“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0〕,“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41〕。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中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个人崇拜,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形象,确保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屹立不倒,巧妙地解决了这个全国人民思想信仰的重大问题。这为人们统一思想、维护团结、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进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进行辩证的以正面为主的评价,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进行的简单粗暴的全盘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讲政治与不讲政治区别显著,对历史也分别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不同影响,孰优孰劣,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在重新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兼具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邓小平审议通过的报告首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既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同时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和活力之源。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的思想政治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西方媒体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的时候,邓小平曾经这样讲道:“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42〕邓小平在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43〕,体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的战略定力;同时又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4〕,并强调,每个共产党员“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45〕,又体现了他明确的底线思维,为确保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决不偏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强保证。而同样面对高度集中的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得不改革的苏联,却在戈尔巴乔夫等人手里走向了改旗易帜、江山变色的南辕北辙之路。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一枝独秀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讲政治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性作出了最具说服力的时代注解。

三、实践逻辑:十八大以来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形成了基本经验

(一)主要做法和卓越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凸显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并将其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始终。总结十八大以来的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卓越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守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46〕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主义事业犹如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要想顺利达到胜利的彼岸,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如果在方向上出现了偏差,必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党中央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并且牢固树立起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党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第二,坚持政治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47〕党的历史上,在遵义会议之前,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因此革命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从陈独秀起,一直到遵义会议,没有一届是真正成熟的”,“我们党的历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领导,是从毛刘周朱这一代开始”。〔48〕在1990年底邓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国际上不可能小视我们,……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49〕。而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党的领导弱化虚化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语焉不详甚至搞包装,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50〕比如对中央精神阳奉阴违,对中央决定自行其是,对中央决策另搞一套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的都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澄清了模糊认识,夺回丢失的阵地,把走弯了的路调直,树立起党中央的权威,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51〕。“根本性扭转”的关键点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十九大党章修正案中,增加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原则。同时在总纲部分增写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即增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52〕的重要内容。

第三,严明政治纪律。纪律严明是我们党始终坚强有力的重要保证。2015年、2018年,通过两次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改,把党内纪律确定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大方面,改变了过去纪法不分的状况,体现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的从严执纪理念。同时,创新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体现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工作方法,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监督执纪的根本目的。在六大纪律中,把政治纪律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打头的、管总的纪律,凸显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纪律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黨纪律处分条例》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具体的规定,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令行禁止。

第四,规范政治生活。长期实践证明,严肃认真地开展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更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一段时期以来,某些党员干部把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搬到党内,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2018年10月实施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以设立专章的形式加以规范,明确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开展频次,为党支部严肃认真的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五,净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命题。十八大以来,通过打虎拍蝇猎狐一系列零容忍举措,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导向是否正确是政治生态能否真正重塑和净化的关键。如果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一再地发生偏差,买官卖官继续盛行繁衍,可以断言,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一句空话。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强调要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党员干部的政治标准,“对那些政治上不合格、想混入党内捞好处的人,一个都不能要”,“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52〕

第六,加强政治巡视。巡视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战略性制度安排,是解决党自身问题的有力武器。十八大以来,巡视的政治“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逐步彰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在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2015年制定并于2017年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与时俱进地吸纳了巡视工作的重大实践创新成果,要求巡视工作必须始终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充分吸收了过去五年巡视工作的成功经验,新增“第十四条”:“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巡视全覆盖。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巡视工作。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53〕这一重要修改,实现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实现对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监督全覆盖,为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明确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定位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这是对纪委性质和职责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第七,发挥政治功能。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十八大以来,通过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各级组织中的落地落实,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真正发挥。在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并对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分别加以明确。“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作为党的肌体“神经末梢”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54〕大抓基层组织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的迫切需要。十九大党章修正案专门增加了关于“党支部”条款,即第三十四条,“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55〕2018年10月实施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为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具有重大意义。

第八,压实政治责任。任何时候、任何事物、任何社会都必然有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事半功倍。抓党风廉政建设,抓主体责任就是主要矛盾、就是牛鼻子。主体责任到位,党风廉政就抓得起来。我们紧紧咬住“责任”二字,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2016年7月实施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了问责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方法,为强化问责提供制度利器。先從中央部委和省一级抓起,通过约谈督促、报告工作、严肃问责等方式,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督促党组织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二) 基本经验

第一, 把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正是靠着讲政治,我们获得人民的支持,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利益多样化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淡化政治,或者不愿讲政治的现象较为普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56〕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从讲政治说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讲政治,就会犯颠覆性的错误,就会失去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丧失政治免疫力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就会弊端丛生、人心涣散、一盘散沙、分崩离析,就会亡党亡国。”在党的十九大上,在党的建设布局中,首次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并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一切都充分彰显了对政治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二, 注重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思想建设要求广大党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政治理想,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建设方面,既要求选人用人突出政治标准的“硬杠杠”,强调“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的用人红线;又明确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彰显国家机关的政治属性,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作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治导向。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以此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反腐败斗争突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来巩固压倒性胜利。

第三, 以制度规范为政治建设提供刚性约束。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十八大以来,完善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多达90多部,以制度规范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供刚性约束,以制度建设使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比如,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加强政治巡视,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来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修订《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强调突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等等。尤其重要的是,2019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统筹部署。

第四, 政治建设既抓“关键少数”,又管“绝大多数”。八项规定之所以能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张“金色名片”,发挥巨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中共中央政治局这个关键少数,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这是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一招,政治建设同样也是这样。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在“两学一做”活动中,明确提出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2018年9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正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大背景下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其中第二个原则便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表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政治建设也必然向基层延伸,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包括党的高级干部、基层党员等所有党员都需要共同遵守和自觉践行的。唯有此,才能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

第五,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把政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并摆在首要位置。党委(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党的政治建设要做到“三亲自”,即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要加强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将其作为巡视巡察和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深化政治巡视,强化政治监督,着力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加大抓党的政治建设成效在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责任不到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不力以及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参考文献〕

〔1〕 〔12〕〔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86,88.

〔2〕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17.

〔3〕 〔5〕〔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189,148,188.

〔4〕 〔6〕〔8〕〔9〕〔10〕〔52〕〔53〕〔55〕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20-21,50,49,49,19,22,34,37.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415.

〔11〕 〔56〕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1,187.

〔14〕〔15〕〔16〕〔17〕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79,80,84,90.

〔1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9-310.

〔19〕〔20〕〔21〕〔22〕〔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06,605,608-609,609-610,613.

〔24〕〔25〕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6,116.

〔26〕〔27〕〔28〕〔29〕〔30〕〔3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25,825,825,825,825,826.

〔32〕〔34〕〔35〕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26,309,309.

〔3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M〕.1999.396.

〔36〕〔37〕〔38〕〔39〕〔40〕〔41〕〔44〕〔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4,299,298,345,334,307,391,173.

〔42〕〔43〕〔48〕〔49〕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49,370,298,365.

〔4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18-07-01.

〔50〕 〔51〕王岐山.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N〕.人民日报,2017-11-07.

〔51〕 〔54〕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12371.cn/2018/09/17/ARTI1537150840597467.shtml.

【责任编辑:刘彦武】

作者:翁莹香

第2篇:群众路线是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根本

【摘 要】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要遵循科学化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才能充分体现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和目标,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指明科学方向;才能找到作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为决策奠定科学的基础;才能夯实作风建设的基础,使之获得执政为民的持久动力。

【关键词】群众路线;作风建设;科学化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从党和群众、党的干部和群众“两个关系”入手,将探求规律性有机融入党的执政实践。就党和党的干部而言,以为民谋福祉为基点体现党的先进性;就群众而言,以获得感为重要指标考量对党的认同度。党的先进性和群众的认同度,统一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效果。因此,从优化领导作风和改善工作方法层面,将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融会贯通,是密切党群关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根本。

一、群众路线蕴含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价值和目标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要把党的宗旨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奋斗基点和价值归宿。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既是着眼点又是着力点,它为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方向和实践指南。

(一)以增强宗旨意识为根本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生动体现,为作风建设校准了思想坐标。我们党是“两个先锋队”,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领导核心”,体现领导力和凝聚力的结合;是“三个代表”,体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民主体地位共同构筑的系统。这些从党性的角度凸显了党的内在属性,而这个内在的属性必然要通过党风外在地展示出来。作风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建设科学化,第一位的还是要固宗旨之本強宗旨之基,夯实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有了思想作风正确的“源头”,才会有整个党的作风建设的“活水”,才能引领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方向。

(二)以实现群众权益为基点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实现思想作风的“知”与工作作风的“行”的统一。一切为了群众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的“向善性”和党的执政的实践性在群众根本利益中的有机对接,无论是着眼点还是着力点,都要夯实“群众利益”这个关键,使之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整个过程。随着改革向深层推进,群众利益已经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它既体现为物质利益,又体现为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各项民主权利,还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健康权等基本的人权。因此,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人们基本的物质利益需求,还要特别重视利益背后的权利诉求,保证决策的起点不偏离根本宗旨的本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保证时刻不偏离群众利益的准绳。要保证政策的实施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轨道,就必须着眼于改革深水区群众基础的变化实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一切为了群众为立足点,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和群众个别利益的冲突,不能人为地造成党和政府的权力和人民群众的权益的对立,真正地使人民群众赋予党的权力成为实现人民群众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群众路线指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方法和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它不是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群互动的科学化进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宗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根本的路径。离开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作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从群众中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从认识论上解读群众路线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调查研究。体现在作风层面,就是提高党和党的干部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的自觉性,提升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眾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P.854-855)可见,从群众中来是领导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起点。坚持这个起点,就能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夯实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核心根基;离开了这个起点,就必然脱离群众,必然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4-1095)

(二)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归宿

从群众中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奠定了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指向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但科学的决策真正地得以贯彻执行并转化为群众的实在利益,还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形成一个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的路径,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归宿。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P.467)党的作风建设要科学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根本的决策规范,从群众中汲取智慧集中形成领导意见,再把这些意见反馈回群众,从思想的角度提升群众对“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意见的认同度并号召群众予以实行;从实践的角度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否则就会导致宗旨意识的虚化和决策执行的偏差,加大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党的作风建设也因为失去现实的依托容易偏离科学轨道,导致社会生态出问题。

三、群众路线注入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动力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是党的根本的执政基础,也是推动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坚持群众路线,夯实人民群众这个基础,不断激发其强劲动力,发挥好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政治优势,是党的作风建设走向科学化的核心。

(一)密切联系群众,夯实作风建设的群众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扎根于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不脱离群众是巩固我们党执政之基的先决条件。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3](P.368)夯实作风建设的群众根基,首先要时刻用唯物史观校正思想,把相信群众是真正英雄而且不断汲取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不断增强创造力。从思想意识上把握“相信群众”这个纲,以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助力党群干群关系和諧共生;其次要群众的主体地位夯实固本,理顺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关系。我们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4](P.218)只有心系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才能打牢党执政为民的根基,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在科学化的轨道里健康发展。

(二)紧紧依靠群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动力源泉

紧紧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动力,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5](P.4)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和党的使命和任务相联系,离开了长远的目标和现实的任务,作风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一是科学决策依靠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基点起点、以群众智慧为导向、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动力,坚持发扬民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不偏离科学轨道。二是躬身实践依靠群众。科学的决策只有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决策的执行需要党员、干部的行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更关键的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达到求真和务实的有机统一。三是创新方法依靠群众。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四是依靠群众监督评判。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克服腐败、保证廉洁执政的一件法宝;群众评判是衡量我们党执政得失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依靠群众监督评判,才能保证权力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使党的执政行为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李勇

第3篇:理论创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思想基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思想基础。坚持理论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必须以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为动力;必须以体现时代精神、解决时代新课题为前提;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特征;必须以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和吸取中外历史经验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基点,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先进性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思想基础。从延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后的邓小平理论,再到新世纪新阶段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无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并运用、指导于实践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一、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理论基础。理论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经验总结。延安时期,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学说,在坚持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经验基础上,又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完全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坚持与保持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看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奥秘。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的指导下,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总结实践创造出来的新经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理论创新必须以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为动力

理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人民,只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真正动力。

理论的需求来源于实践的需求,理论的创新来源于实践的创新,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经验的观念升华和理论再现,是实践创新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是对理论创新实践基础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指明了方向。

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实践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无一不需要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所以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反映群众的意愿,问计于民,真正做到三个代表,使理论走出象牙塔,真正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因此,我们只有紧密依靠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才能为马克思理论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源泉

三、理论创新必须以体现时代精神、解决时代新课题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这个强烈的针对性就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体现时代精神、解决时代新课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紧紧抓住“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及阶段划分等基本问题上,经历了巨大的挫折。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邓小平敏锐地抓住了当今和平与发展逐渐演变为时代主流的趋势,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由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地分析了当代世界的新特点,即“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总结了我们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王敏:《江泽民思想理论体系研究》(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次次历史性飞跃,表征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历史际遇中的成功契合。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性的科学判断和对国情实际的深刻把握,就不可能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也就不可能顺利解决“中国革命、中国改革和中国发展三大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解决这三大主题,实现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汪青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第23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而这种理论创新,也正是以体现时代精神、解决时代新课题为前提的。

四、理论创新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特征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延安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正是在“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把党的思想路线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冲破了种种思想阻力,特别是冲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旧的苏联模式,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21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目的在于使全党同志进一步懂得,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研究我们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创新,不断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理论创新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廓清思想、统一认识,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二是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同时又作为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并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使理论向前发展;三是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本质上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工程,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创立的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都源于马克思主义,新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从这些理论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但是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上却找不出这样的现成答案,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五、理论创新必须以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和吸取中外历史经验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基点

党的先进性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和吸取中外历史经验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因此,加强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最基本的是思想政治建设,其核心是理论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理论建设,关键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和吸取中外党建的历史经验,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回顾20世纪8、90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几十年的老党、大党,由于不能紧随时代潮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先后失去了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显示出勃勃生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客观实际的新变化,善于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此为基点,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更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中外历史经验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创新。毛泽东以斗争求发展,邓小平以改革求发展,江泽民以创新求发展,胡锦涛以科学求发展,这些理论的不断创新,使得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渐增强,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这既是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

党执政的前提条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了理论创新,创新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与时俱进”以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先进性,又无不是以先进性建设为基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完善自我、不断总结和吸取中外历史经验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并以此为基点,通过探索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深入研究中外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大学

责任编辑:心 远

作者:刘建德 杜红荣

第4篇: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的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 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章总纲中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针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什么是党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党的建没的方向。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

争,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纲领,它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

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党制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在全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党章中规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什么是党的组织路线?

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根据其政治路线所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准则。组织路线是由政治路线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有什么样的组织路线;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是实现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逐步确立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条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路线。这条组织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坚持从严治党,坚决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高度集中,加强组织纪律性 ,健全党的生活,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以及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选拔、使用干部,要全面、准确地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

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等等。坚持这条组织路线,就能够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建设的统一整体。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制定各方面工作方针、政策的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思想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的前提,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这是我们党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什么是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列宁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具体地论述了党的领导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新时期党的领导理论。

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指出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团结和引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奋斗。党的领导的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指引、服务、保证、协调等几个方面,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党必须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5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存在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团结、依靠、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给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存在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团结、依靠、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给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回顾我党90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走向革命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切方针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切身利益,让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到最大实惠,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在新时期群众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启发广大群众的觉悟,形成庞大的社会力量监督我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使我党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维护社会大局安定的根本保证。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增加,具体表现为群众收入差别所引起的利益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些新情况,无疑加大了执政党利益协调和整合的难度,也无疑给党的新时期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要靠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要靠党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来化解。如果我们不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漠视群众利益,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或对群众没有感情、态度生硬、方法单一,就有可能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甚至造成群众与党组织的对立,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政策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种变化,对我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纯靠行政手段的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学会运用民主、法律及说服教育的手段来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切实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进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基层政权。

二、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体的多元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造就了多元性的新时期群众主体,既有工人、农民,也有技术、管理人员,还有干部、全民合同工、临时工、离退休职工等社会群体。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主体都相应滋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二是内容的交织性。以往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人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三是思想的对抗性。干部与群众之间本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应该是思想一致、感情融洽。但是,干部腐败、作风奢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的不断扩充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出现偏差等问题的产生,伤害了群众的朴实情感,引起了群众误解和不信任。尤其是一些困难群众因家庭负担过重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收益少而存在失衡心里,导致干群关系不是在交流中缩小距离,而是在时间中扩大分歧,久之,则产生对抗心理,给干部与群众之间添加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是工作的艰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了增强,但群众的道德素质却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所下降。一些群众很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无形中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阻力。

五是方法的滞后性。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我党的制胜法宝,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群众工作的好机制、好方法还没有被基层组织很好的总结和采用,一些干部至今未能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未能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依然采取强迫命令方式,“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随意训人骂人、要挟人,这些过期的工作方法,不仅无法适应新时期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要求,还会引发矛盾,激起事端,形成对抗,甚至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推向法院的被告席。

三、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特殊环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以及我们党自身建设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都给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

一是有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够扎实,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忙于应酬,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联系沟通少,不懂群众语言,不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所思所盼;有的党员干部即使到了基层,也放不下架子,不能与群众以心交心;还有些党员认为联系和服务群众不只是个人的事,是单位党组织的事,不愿沉下心来搞好联系和服务;有的认为群众文化浅、觉悟低,与他们没共同语言;有的认为群众难管,工作难做,怕给自己招惹麻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绕道行”,有的“官本位”意识严重,习惯做“父母官”,没有把心思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去,不愿意当“公仆”,一心只想个人升官发财;有的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会用新的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方法、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有的不仅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关心,而且以种种借口侵犯和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部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不高,办法不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原先帮款、帮物的服务形式,已满足不了群众需求,他们迫切需要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服务。然而,当前印江县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733名,其中30岁以下10人,占总数的1.36%,31-40岁231人,占总数的31.51%,40-45岁177人,占总数的24.15%, 46-50岁140人,占总数的19.10%,51-60岁175人占总数的23.87%;从学历情况来看:中专及以下126人,占总人数的17.19%,大学专科学历400人,占总数的54.57%,大学本科学历212人,占总人数的28.92%,研究生学历7人,占总人数的1.36%。其中年龄在31—45岁之间,大学本科学历有160人,占此年龄段的39.22%,大学专科学历有211人,占51.72%。老党员由于身体原因,服务群众有一定难度,个别的困难党员生活水平还不如当地群众,根本谈不上再为群众服务,没有感召力。一些机关党员干部也由于学习提高不够,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先锋作用弱化。虽然我们及时组织低学历党员进行了再教育再培训,及时给予老党员政治关怀和生活温暖,激励他们发挥余热,对困难党员进行扶技扶强,但效果还不够明显,对提高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质量的作用还不够大。

三是群众期望值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十分明显,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错综复杂,不同地区、行业和社会阶层差距拉大。到2008年印江县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49773人;其中城市低保4773人,另有1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和4000城市贫困人口还没有纳入低保范畴。全县依然有近4万农民尚未脱贫。

四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影响,使新形势下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大。面对苏东剧变以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部分群众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思想困惑和疑虑,一些党员和干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危机”,有的精神空虚到相信封建迷信;有的根本不讲理想信念,一心一意只是捞钱。在当今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大量信息涌入,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冲击,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滑坡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弱乏力。

五是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给党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趋利性、多样性、复杂性、群众性等新的特点。收入差距拉大、企业改制减员、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负担过重等,都会涉及不少人的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酿成群众性事件。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强迫命令、瞎指挥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无人承担后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是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一些基层单位弱化,基层群众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日趋明显。目前人员流动性很大,人们的职业选择日趋自由,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特别是在一些新经济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远远不够;加上工青等群众团体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发生变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待加强。

七是一些人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我们党长期执政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但如果治党不严也会增加脱离群众的危险。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沉湎于文山会海,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的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满足于蜻蜓点水;有的欺上瞒下,虚报浮夸,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地方党群关系紧张的突出表现,也是制约我们目前做好群众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

我们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更要慎重周全,条件不成熟的不宜操之过急,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群众的承受程度的关系。需要部分群众牺牲眼前利益时也要取之有据,取之有度。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清楚,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工作,防止因思想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矛盾。

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经常性的工作,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可以说党自成立以来天天都离不开做群众工作,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做群众工作的历史。从本质上看,党的群众工作就是党的政治工作,是研究和解决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工作。能否做好这一工作始终关系到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和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四、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初探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忠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一是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正当利益,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二是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三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五是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二)妥善处理好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关系。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利益需要的“蛋糕”做好。这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物质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同时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部门和行业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强化税收调节和再分配功能,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城市抓就业,农村抓增收”,是当前城乡工作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两件大事,也是两大难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工作部署,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抓紧抓实抓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的关键问题。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解决印江县特困群众问题,最后一道安全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关停并转和破产企业的职工、离退休老职工、残疾人和农村特困户等群众,目前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特别关心、爱护和帮助这些特困群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当务之急的群众工作。要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职工患大病的医疗费支付问题,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低收入者因病拖垮家庭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困难群众,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的关怀网络,使每个困难群众都有人关心、有人帮助,对他们实实在在地开展顺民心、暖民心、稳民心工程。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特困人口的低保标准。

(三)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干群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能否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政治课题,是密切党群关系和改善干群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特别是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紧迫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更要慎重周全,条件不成熟的不宜操之过急,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群众的承受程度的关系。需要部分群众牺牲眼前利益时也要取之有据,取之有度。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清楚,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工作,防止因思想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矛盾。党委和政府要定期分析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工作重心下移,在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及时进行“难点热点问题会诊”,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限期解决”、“突出矛盾专项督办”、“结果验收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预防、发现、化解机制,积极做好信访工作,疏通和拓展民意上达渠道,鼓励保护群众依法信访和通过正当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绝不能让群众有冤无处伸、有话无处说,更不能采取高压手段对付群众。在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节工作时,要善于见微知著,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消除隐患。对因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导致群体性事件的,要追究当事人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失职和无能的领导者,要及时进行调整。

(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率。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和勤政为民,就必须多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集体、想着人民,做实事求是、勤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这是维系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顽症,对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直至绳之以法。领导搞调查研究要切实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做群众工作要从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实际上都不是小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往往是小事见精神、小事见灵魂、小事见大义。对一时难以办到的事情,要讲清原因,给群众一个明确的答复;对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要善于引导和多做化解矛盾的工作,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艰苦奋斗是团结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宝,要继续在全党大力提倡和严格进行“两个务必”的教育,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仍在滋生蔓延,大案要案和顶风违纪案件还在上升。腐败问题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顽症,是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大政治障碍,也是导致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除,党的群众工作就难以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

(五)以党性教育为基础,提高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自觉性。要通过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新党章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新要求,激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在活力。通过开展“双诺制”、千名干部进万家访民生”等活动,让党员亮出身份,使他们在思想上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在行动上实践党员标准,在作用发挥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在防汛抗旱、信访维稳、村级换届等重大事件中,优先考虑安排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走上急难险重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接受党性教育,不断升华思想。另外,也可以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形式,强化党员意识,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六)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增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本领。“打铁需要自身硬”。党员要联系和服务好群众,必须具备服务群众的真本领,具有当先锋的能力。因此,应结合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党员干部培训,切实抓好党员的技能培训。特别要紧密围绕群众需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开展好种植、养殖、加工和服务等行业方面的技能培训。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和群众的技术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发挥县乡远程教育作用,把培训班办到大棚里、果树下、畜舍旁,讲要点、作示范,发现问题,当场帮助解决;当群众生产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的关键时刻,比如大规模畜禽传染病、气温骤降影响大棚种植等灾害时,按照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及时向党员传授技术要点,通过他们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培训中,根据党员的不同接受能力,在常规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辅之以现场实践、“空中课堂”、互动式教学等新模式,确保党员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进而传授给周围群众。

(七)以丰富载体为抓手,拓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广度深度。只有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不断创新和丰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载体,才能促进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可以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群众工作日”活动,每月专门规定出几天时间,让县乡党员领导干部都深入到自己所包的乡村、企业,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宣传各级党组织、政府办的实事、好事,宣传优秀的党员和干部。了解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双向带动”活动,组织流动党员把家乡的劳动力带出去务工致富,把在外掌握的信息、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创业发展,服务地方群众。把因特网作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依托现有的政务网站、党建网站等,探索建立群众工作专门网站,通过博客、BBS论坛、E-mail等联系和服务群众。

(八)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完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只有解决好机制问题,才能保障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深入持久开展,而机制必须随着活动开展不断加以完善。具体工作中,应着力从目标、监督和考核等管理机制等方面去探索。要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可根据不同领域、行业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明确不同的服务职责,分别制定并细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在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之间建立服务台帐,实行动态管理,真实记录党员履行服务职责的情况。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直接参与监督评议党员干部,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纳入有效监督之下。要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将每个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内容,定期公示,接受监督,并记入个人档案。利用新闻媒体大力推介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对联系和服务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予以表彰,并在评优评先、提拔重用上优先考虑,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激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热情。

(九)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坚持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防止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二是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不摆架子,不耍官气,不以势压人。三是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用先进思想文化道德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抓好公民学法、懂法、普法工作,在全社会形成遵规守法的良好风气。四是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和影响群众。五是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把依然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与应运而生的新方法结合起来,把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其它手段结合起来,把针对普遍群众与面向特殊群众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以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更具实效的多样化形式,来不断开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第6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锻炼,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上,虽然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但如果以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也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种种背离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的思想和现象。二是我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伴随着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颓废的思想趁隙而入,一些封建主义的残渣也借机死灰复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有所发展,并占有一定市场,有些人甚至公开宣扬“不要专门利人,只要专门利己”、“不爱讲为人民,只爱讲为人民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等错误观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明确是非,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得各种各样得诱惑,也就是从根本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剥削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出现任何背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和现象。

第一、要做实事求是的表率。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本态度,投机取巧是不行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往往会被一些热衷于搞形式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所影响,产生虚夸、浮躁、不实之风,这是严重违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我们要坚决摒弃这种害党、害事业、害人民的虚假作风,不能被这些东西所左右。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办实事、求实效。要像郑培民那样,既有爱民之心,又尽为民之责;既谋利民之策,又办惠民之事,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着眼于实现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关注群众的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二、要做勤政为民的表率。你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心里也就没有你的位置;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做到代表群众。我们作为民政系统的一名党员,一个干部,要立足本职,树立体察民情、代表民意、集中民智的强烈感情,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盼,还要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带着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包括柴米油盐等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提到自己的工作日程上,如搞老龄工作,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要针对老年群体的特点,组织生产一批健康向上又适合他们需要和口味的文化产品;多组织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不断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彻底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告别牌桌、神桌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只有认认真真地办成一件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业,才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要做艰苦奋斗的表率。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两个务必”,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党员干部,如果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具有先进性,是迟早要出问题的。现在,

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比去年好得多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我们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反腐倡廉,廉洁自律、廉洁奉公,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地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工作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科学表现,维护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维护和贯彻,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主义的工作中,而是要取得实效,要使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否则,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名空话。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问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核心问题。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利益问题上,我们只能获得制度和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党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吃苦在前,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党的根本宗旨还体现在党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上。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还规定,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

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人民给的权力要为人民谋利益,要廉洁奉公,绝不能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要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例如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热心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寻找致富门路,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群众有危难的时候,要同群众同甘共苦,敢于挺身而出,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决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等等。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够认真这样去做,使群众从党员身上感受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反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与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无论手中的权利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人的资本,它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谋私的工具,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以求实的态度,从实际需要和现实出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在今后人生道路上时刻记住并付诸实践的信念。

作者:天富供热公司——李陆军

邮编:832000

电话:18099938655

地址:石河子市北一路268号天富热电供热公司

第7篇: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敬爱的党组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它有坚实充分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属性也要求它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工作当中,总有人将这句话作为对他人,对集体的承诺。而我也将这句话作为一种崇高,一种高尚。 在党课学习中,我重新理解了这句话。这句话,似乎并没有那般耀眼,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课堂上,老师细致地将这些宏观的理论智慧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打比方,从我们每个人的亲生生活体验上来证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中“服务”二字的必要性和其中道理。为他人服务,这是一种道德方面的行为,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付出,更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为他人服务的必要性,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能收获自己需要和成长,服务他人会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一种满足。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当我们在为某一个体服务时,中国共产党则喊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将服务的对象上升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雷锋。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焦裕禄等等党员都是最有力又最普通的实践者。他们用行动有力的证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指导他们行动的准则,同时,他们也是共产党这个组织中最普通的战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在争取自己进步的过程中,为人民,为他人服务的空间是广阔而现实,从周边的小事做起,也可以践行这一宗旨。时时不忘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会让自己变得有责任感,让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同时给他人也带去快乐。或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无论带给他人的帮助有多大,都将是我的一种努力方式!

汇报人:***

第8篇:党的根本宗旨

第六讲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的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光辉历史。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每一位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都应该从党的性质、使命和党的事业成败、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根本宗旨,自觉地把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言行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只有始终不渝的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才能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前进,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宗旨,这是政党的阶级基础、阶级属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党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其建立时就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党和作为其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因此,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始终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着党的性质。判断一个正党的性质,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归根到底,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还是只是为少数人谋私利。党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党的性质来看,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从党的性质来看,党是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当应当并且能够成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率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只有始终不渝地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才能带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前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当的根本宗旨贯穿党的一切活动中 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的大山,建立新中国,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纲领和路线,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根本利益,引到中国新民主主义走向胜利。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制定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正确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建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广大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创造精神投身于党的事业。进入社会主义后,党经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开辟了一条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有这些,正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只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心就向着党,群众就拥护党,革命就能胜利,建设就能发展,改革就能成功。

党的根本宗旨,也集中体现在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上。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过广泛地、反复地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制定出来的,因而它能够代表广大群众利益。同时,党又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利益,并且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

党的根本宗旨,还充分体现现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党不仅以顺乎历史潮流、顺乎民心民意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而且以它的精神风貌培育出千千万万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英雄儿女去实现他们的根本宗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勇挑重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用生命来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着党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员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怕艰辛,抛头颅洒热血,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民主革命时期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三百七十多万人。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杨靖宇、刘胡兰等先烈就是杰出代表。建国以来,广大共产党员为了工人阶级和各民族的利益,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觉遵守党员义务,把自己的生命汇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与改革开放的洪流,在各条战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凯歌,震撼着整个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等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模范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三、党的宗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中,党的根本宗旨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党的宗旨和本质,又结合时代赋予当的根本宗旨以新的内容和要求,从一个更新的层面阐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极大丰富和重大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宗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论断,强调“最广大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服务对象的新确立。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对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系到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经、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提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赋予了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根本宗旨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是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论断,强调“根本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暂时利益,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服务内涵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性趋势,只有着眼“根本”,围绕“根本”,体现“根本”,才能真正代表“根本”。要处理好利益多样性和根本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经济利益多样性为借口,搞所谓政治多元化;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维护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时又照顾和尊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关心群众的当前利益,同时又要着眼长远利益,不能因为部分群众的利益暂时受到影响而动摇改革的决心,也不能强调长远利益而忽视解决群众当前的实际问题。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主线和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2.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宗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其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应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把人民的利益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要求,它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要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要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从党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建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和实践。党八十多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都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实践。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和党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勤政廉洁,真抓实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历史的经验深刻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员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是搞所谓“既得利益集团”,以至腐败堕落。近些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都会反应到党群关系上来。有的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淡漠了,同群众的关系疏远了,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违法违纪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的政权性质,就会影响民心向背,就有人亡政息的危险。

党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当好公仆、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终生的修养课题,时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忧,办人民群众之所盼,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地、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到为官一任,兴一方经济,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献一方热血。

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并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反应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了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

权为民所用,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小集团和个人谋私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利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的观念,自觉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情为民所系,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有深刻认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中,常常把人民群众比之为土地、大海、铜墙铁壁、衣食父母等等,而把我们自己比作种子、鱼儿、公仆、赤子等等。鱼儿离不开水,种子只有同土地结合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开人民群众这个真正的铜墙铁壁的保护,没有人民群众这些衣食父母的养育,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生存。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表明,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深厚力量源泉,党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根本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应怀有深厚的思想感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喜怒哀乐,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

利为民所谋,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利益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不同的政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观。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利益观,也是党其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持反对追求个人享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三不断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在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不断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十分重要的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终结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必须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是怎么支配和使用的,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和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此基础上调节。制定和贯彻当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活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节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风问题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

一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党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执政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践昭示我们,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利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少数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忘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等,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好的党风作保证,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工程,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同志把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并多次提醒全党必须重视作风建设,告诫全党特别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党风事关重大,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搞好党风,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江泽民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生意忧患,死于安乐”;要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抓住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要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做法,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只有坚信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点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才能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又不能时断时续、时紧时松。全党同志要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执政过程的始终。

三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课题。党的先进性、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腐败现象是寄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一颗毒瘤。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心连心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又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灭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住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的反腐倡廉的路子。但是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由于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滋生腐败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依然存在,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还可能发生,有的不正之风还会呈现出起伏和反复的特点。在一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得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甚至还会滋生蔓延。必须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具体部署,要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这一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来。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有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在最低程度。 1.加强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坚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自觉担负起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看,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2.加强拒腐防变的思想教育

加强拒腐防变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谋取私利。同时,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

3.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我党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一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今后,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切实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廉政立法,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

4.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利的制约,主要是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不同性质的权利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做到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利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利滥用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法律部监督等途径,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以及各项办事公开制度,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5.继续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改革 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途径。要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等的改革。只有搞好体制和制度改革,才能对腐败问题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6.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坚决查办案件,既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惩治腐败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坚决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案件。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既要依法惩处受贿行为,也要加大依法惩处行贿行为的力度。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总之,反腐倡廉是一个事关党生死存亡、国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反腐倡廉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

第9篇:学习党的根本宗旨

学习党的根本宗旨.txt人生在世 ,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6月入党思想汇报:学习党的根本宗旨

敬爱的党组织:

2011年5月31日,我参加了党课的第三次培训。党校的学习生活精彩而难忘,每次回想都觉得受益匪浅。在短短的三节课,每时每刻都有收获,每节课都能拓展知识面,并在思想上有新的突破。很荣幸今天由我校王芳老师为我们讲解党的根本宗旨,课堂上她生动的讲解,流畅的语言让我们更好更深的的接受了党的教育和思想,用时事形象地讲述了党的宗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一宗旨,鲜明地昭示了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

我们的党坚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努力践行党的宗旨,而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观。其次,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最后,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习惯。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主席所说的那四句话——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刻苦学习,勇于艰苦创业,培养高尚品德。

从我自己来说,作为一名研一的在校生,很荣幸在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担任HSK辅导

(3)班的教学工作,我能够深挖教材,抓好重难点,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坚持写详案做PPT,找到最适合各国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运用“任务型” 教学法、创设情境法、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汉语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以致用。

本学期来,尽管自己在学习和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和一个***员的标准相比,也不免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更进一步地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党员学习,克服不足,争取早日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将***的宗旨牢记心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传播中国文化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留学生服务。

汇报人:

2011年6月1日

上一篇:献给母亲的格言下一篇:学法规明底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