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精选8篇)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1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 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有充分的估计, 这些因素决定了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2 亩,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并且, 耕地减少的趋势和环境恶化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遏制, 加上水资源的短缺, 也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 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仅为8.5 亩, 仅相当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1/ 335。我国传统的手工和半机械化的操作手段, 与欧美的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相比, 粮食生产成本过高,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将会加速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将对我国国内农业政策和粮食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压力日益增大。第三, 粮食商品率低。目前我国粮食商品率不到40% , 而美国小麦、大米的商品率已达95%以上。与此相适应, 我国粮食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功能、市场管理方面的发育程度较低。第四, 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的矛盾突出。从消费角度看, 增长最快的是稻米, 而玉米则大量剩余, 并且, 在品种结构矛盾的前提下, 优质粮食供应不足, 不适合市场需要的粮食有余。第五, 粮食储备环节制度的不健全和不科学, 造成大量的储备粮(专项储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安全储备的政策成本过于高昂。

二、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规范和界定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必须从我国特殊的粮情出发, 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由责任意识、责任目标、责任机制三个方面构成。

(一)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意识 人多地少、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完全靠市场无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此, 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粮食安全的市场主导论和政府责任论的观点争论, 但在实践上, 我国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在计划经济年代, 面对粮食供给紧张局面, 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安全给予了中肯评价:建国以来, 我们做了一些事情, 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粮食达到基本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他又强调: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就好办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晰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目标: 一是通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 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

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 其中稻谷稳定在4.5 亿亩左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底线和红线,是刚性的约束性目标。二是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 到2020年达到5 400亿公斤以上。从历史的经验看, 1996年粮食产量突破5 000亿公斤, 1998年再创新高, 达到5 123亿公斤。此后, 由于连年丰收, 库存逐年增加, 市场粮价下跌, 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到2006年之前, 我国粮食总产量都在5000亿公斤以下, 其中, 2003年仅为4 307亿公斤。2004年后,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惠农举措, 2007年粮食总产量恢复到5 016 亿公斤, 2008年又创5 285亿公斤的历史新高。可见, 如果责任目标明确, 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 到2010年和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粮食自给率是可以稳定在95%以上的。三是通过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目前, 我国粮食储备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量的扩张, 而是质的提高。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 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四是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流通成本高, 流通效率低, 是困扰粮食物流的大问题。要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 到2020年提高到55%。

(三)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运行机制 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目标确立后, 必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政府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就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运行机制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二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三是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 四是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1.关于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粮食市场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把握和探索粮食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粮食物品的特殊性、原有计划经济的固化程度高、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绷得过紧等因素制约, 粮食市场机制很不完善。这不仅涉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般性问题, 而且涉及粮食安全作为政府责任约束条件下的市场向何处去及农民能否和怎样成为市场主体等特殊性问题。所以, 政府在完善粮食市场机制进程中, 除了要做许多一般性工作, 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升, 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和紧迫任务。2.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是指政府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粮食经济的运行调控, 使其不偏离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目标。这需要政府对即期和预期的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 找准影响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 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措施准确、到位。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包括健全粮食统计制度, 即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健全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 即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 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协调的粮食应急网络。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是粮食安全的调节器。我国须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研究制定国内粮油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领域产业政策, 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即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 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3.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近年来, 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废除了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林特产税, 终结了在我国延续2600 年的“粮国税”,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 年我国再次出台了重点粮食品种的定购价收购制度,实施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从6个方面强调了政府加大支持投入力度:(1)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2)加大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3)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4)完善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5)加强对粮食产销衔接的支持,(6)加大对散粮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4.关于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 又是粮食消费大国。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 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统筹全局、宏观掌控的责任, 而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粮食安全总布局中的位置, 对粮食安全负有相应的责任。尤其是近年来供需区域性矛盾凸显, 使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加大。强调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正是从这一状况出发的。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省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 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 要明确其他各级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 如, 以地市为单位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以粮食主产县(场)为单位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等。

三、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思考(一)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 稳定粮食生产 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在财政资金分配、政策和措施上突出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 以公益性建设为导向, 加大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强化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同时要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信贷支持力度。二要继续增加农业补贴, 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的支持力度, 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扩大补贴范围。三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确保种粮收益稳定在一定范围之上, 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 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是粮食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要素, 是保障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 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尤其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逐步改善资源环境, 保障粮食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加强科学技术攻关,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关键是要依靠农业科技。随着物质投入对粮食增长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一要加强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粮食新品种, 改善品质, 大幅度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突破耕地资源约束瓶颈。二要研究开发一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 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提早掌控粮食安全态势 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早期干预,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力。针对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大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 及时快速获取气象灾害、病虫害、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信息, 建立早期判断风险识别技术, 研究粮食生产风险形成与传递的模型技术, 构建智能化粮食生产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针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分析价格传导环节和价格传导过程中造成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研究构建粮食价格传导路径与价格变化仿真模拟系统, 防范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五)科学引导粮食消费, 提高粮食使用效能 一要吸取西方膳食消费模式的教训, 科学引导居民消费。发挥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适度增加动物性消费的东方膳食模式的优越性, 走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二要制定限制粮食浪费的消费政策。转变大吃大喝的消费理念, 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消费环境, 逐步推进分餐制。三要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控制工业用粮过快增长。长期来看我国仍处于粮食紧平衡状态, 要严格控制用粮食发展生物质能源。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分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不利因素入手,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的命题,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考。引用文献:

[ 1] ZHU J.Publ ic investment and Econom ic Ch ina s long-term food srcu rity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2

从粮库“空仓”说起

1998年朱基总理视察安徽省南陵县峨岭粮站时看到的粮库其实是空的;200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参加全国两会时提出个别粮库有虚报账目、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 他们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提案;2009年4月1日, 全国范围内的清仓活动全面展开,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任正晓指出, 如果发现有国家粮库违规空仓、虚报库存的现象, 绝不姑息;2009年4月7日, 安徽粮库国家储备粮遭倒卖……据统计, 中国拥有库存粮食1.5亿~2亿吨, 可如果统计报表上有库存数, 而实际上却没有足额的粮食, 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如果出现短缺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粮库“空仓”乃市场化之过?

我国的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 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两个模式, 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 为直属粮库, 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的粮食系统管理, 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 中央储备粮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 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也就是说县级储备粮库与其他三级粮库一起构成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承担着调节市场供求、平抑年际间粮食产量波动等多项重要任务。

基层粮库的“生存之困”

粮改以前, 我国对于粮食问题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 基层粮库充当了“工具性”的任务, 即为国家统购粮食, 农民的粮食收获后唯一的途径是卖给粮库。针对政府补贴财政负担沉重的情况,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 国家做出了对“粮库”实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的市场化改革决定, 即在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建立国有粮食储备体系之外, 没有纳入这一体系的国有粮库, 通过出售、租赁等模式, 实现市场化生存, 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粮食购销业务, 粮食购销主体实现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规模退出, 改制的改制, 承包的承包, 业内人士称之为“国退民进”运动。过去的粮食收储企业“购粮靠贷款, 吃饭靠补贴。”而在取消财政补贴之后,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靠储粮获利的经营方式, 已经不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由于对粮食的补贴, 长期以来“贵买贱卖”, 许多粮库都属于亏损状态。而“市场化”条件下, 企业要成为市场的主体,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且粮食储备本身并不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相反, 新粮变老粮是一个贬值的过程, 如果再考虑到粮食的收购、加工、储存、保管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亏损就在所难免了。与此同时, 盈利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部分粮库生产经营艰难, 负债沉重。

粮库当上了粮食经济人

随着改革的深入, 民营的粮食购销企业和个人在基层得到迅速发展。而农民们似乎“变懒了”, 他们往往是等着经纪人上门收购自家的粮食, 资金雄厚者则成为大型的粮商, 在农民与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之间充当沟通者角色。当县级粮库和国家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时, 资金实力有限、收购价格毫无优势的县级粮库自然被农民和经纪人抛弃。面对每况日下的经营状况, 基层粮库要想破解生存之“困”, 只有通过想方设法地多方解决经营困难的问题。

靠国家补贴和获取管理费过活

国家出台最低收购政策后, 由农发行和国家财政保证的资金和利润就成为了县级粮库的救命稻草。从国家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中 (即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 国有粮库须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 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 资金统一由农发行提供给粮库) , 每斤托市收购粮有2.5分的收购费用、3.5分收储库点的保管费、0.05分的监管费用。即每斤托市收购粮能得到将近7分钱的国家财政补贴, 这对各个粮库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在此过程中, 因管理监督上的不到位, 粮库便以满仓或者最为保险的国家规定存量标准上报存量, 以获得国家保管费用, “实际并没有这么多”, 此谓为“上套”。

租赁业务获取双重利润

有的粮仓出租给企业存粮, 不仅收取场地租用费, 而且可利用此粮食来“上套”国家的管理费——不需要任何成本, 反而能够上下获利。

卖陈粮或储备粮赚取差价或回扣

虽然当前国家粮食政策放开, 但农民并不知道今年的行情会是什么走势, 但因国家粮库的信誉度远比社会商贩高得多, 因此前期粮库总能以最低保护区价或略高价格收购, 第二年春节, 粮库近区或所在行政区划内市面上流通的小麦已开始减少, 市场价就自然水涨船高。此时, 粮食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能够直接收购的小麦已大大减少, 粮库便开始以高于保护价的价格出售国家允许进行流通的部分。其理由在于处理陈化粮。除此之外, 有的粮库还打起了出售储备粮的主意。更有的粮库, 对于关系极其密切的渠道, 则以远远低于市场保护价的价格出售存粮, 如此一来, 自身便能获取购买者大量的回扣。

与外商合作乃“双赢之策”吗?

对于外商抛来的绣球, 不少经营困难的基层粮库认为是解困良方。如外商提供资金, 当地粮管所每年为其收购粮食, 利润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摊。随着合作规模日渐扩大, 当地粮管所因此受益, 不断焕发生机。但是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与问题。目前, 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粮商, 已控制了中国市场80%的大豆压榨能力, 并在国内植物油生产和销售终端, 掌握话语权。外资四大粮商习惯于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 以掌控整个链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每年进口大豆数量占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1/3以上, 而美国是最大的农业出口国, 其通过掌握我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就掌握了固定的粮源, 掌控了大豆价格的话语权。于是, 国家粮食局发出相关通知, 要求停止向外资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 暂停向外资开放粮食购销市场。但实际情况看来, 此举并不能根本抑制外资的行动, 我国的粮食“经纪人”, 经改革后大多是个体粮商和民营粮食企业, 都有粮食收购许可证, 通过粮食“经纪人”的活动, 四大粮食企业拓展和深入地建立了粮食收购网络。现在美国推行的用玉米生产出代替石油的生物资源——乙醇, 而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的玉米战略, 也不得不让人担心:玉米是否也会覆大豆之辙?

中美PK之粮食市场体现

基辛格曾说:你控制了石油, 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 就控制了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 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面对美国与我国的大豆、玉米之战, 不禁令人想起春秋战国时管仲三策粮食战略兴齐。春秋时期管仲买绨制梁、买鹿制楚、买狐皮降他国的故事, 当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 已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理念: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重要, 粮食正成为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而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则写道, 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 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农产品作为金融发达国家重要的金融工具, 将一直作为掠夺发展中市场的工具使用。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尤其是与生物能源息息相关的玉米、大豆, 美国的产量占全球的30%或者更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金融危机中, 美国不仅从粮价上涨中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 美元贬值将使美国成功地将目前的经济困境转嫁给了其他国家。

粮食经济人将何去何从——哈耶克与凯恩斯的对决两难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粮食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公开提及“新常态”已经多达160余次。概括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主要包括3个特点、4个机遇及1个挑战。3个主要特点包括: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4个机遇则是:经济增速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平稳且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为稳定以及中国经济市场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在经济新常态宏观背景下,如何使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如何加大我国供给侧改革力度,都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潜在的社会风险,便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1-2]。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在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3]。因此,本立足于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之下,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方向和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来自生态自然资源方面的压力

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挑战来说,首先最为明显的便是越来越突出的生态自然资源方面的压力。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总体的耕地量在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同时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也日益明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近20 a来,我国河海流域年径流量减少了41%以上;受到“工业三废”、水土流失及农药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以及不同程度的不可修复,则日益威胁着为粮食生产提供支持的生态环境基础。正是以上3个原因,造成了我国粮食安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着较大的压力[4]。

1.2 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在经济新常态下,和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其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我国2/3的农田是中低产田,经常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传统上“靠天吃饭”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弱,尤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大量农用机械仍靠进口满足。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升到5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5]。

1.3 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上升迅速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也在快速上升,粮食的价格空间被压缩,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从1995-2011年,我国3种谷物和大豆每667 m2产出量分别增长29.1%和32.8%,若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每667 m2总成本分别增长110.2%和91.8%,收益率都明显下降。在粮食生产总成本中,农药、化肥、机械、农膜及劳动力等直接成本的增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且仍在快速上升,再加上粮食价格缺乏高关税保护,难以相应上涨,这就使粮食生产缺乏必要的利益激励,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与主动性。

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来自于生态资源越来越突出的压力,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在该机制下,严格实行占补平衡,防止城镇化建设过多地占用耕地,从而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会减少。同时,采取措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尽快促进农业转型。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为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的环境基础支撑。

2.2 重视“科技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应用科学技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首先,进一步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有效确保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尤其要加强在农田建设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市场物流工程以及农业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其次,通过产学研等高效结合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向着全面机械化的方向迈进。最后,通过构建农业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快速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2.3 重视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扶持

在经济新常态下,重视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扶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和完善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以此为基础来拓宽培养途径,完善培育体系。当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重要组织结构。加大扶持力度,对符合扶持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实施精准的扶持政策,将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现真正意义上谁种粮就扶持补贴谁,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基礎上,还应重点做好对农民在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业技术及市场营销的指导工作,提升粮食产业内在核心竞争力。

2.4 制定粮食市场的多元化战略

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的现状,我国粮食生产应该制定出多元化市场战略,完善“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并加强组织建设与市场监管。首先,以周边国家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主体作用;其次,将粮食生产制定的多元化市场战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为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进出口渠道夯实基础;再次,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市场交易,争取掌握粮食价格的国际话语权;最后,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进出口渠道,充分利用双边协定和多边协定,把握好农产品进出口数量与质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3 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借助于“科技兴农”“科技兴粮”为中心目标,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粮食安全新方向及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蒋霞.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8):771-785,791.

[2]廖春林.粮食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J].中国粮食经济,2015(5):34-36.

[3]郭晓鸣,虞洪.四川粮食安全问题新常态及其应对思路[J].粮食问题研究,2015(3):8-11.

[4]李方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1):12-19.

[5]童珍,王新华.新常态下“粮食银行”发展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6):3-6.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4

摘要: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作 者:陈世发    Chen Shifa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2010, 22(2) 分类号:X26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安全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 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

★ 基于GIS的池州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 城市生态墙效益分析的论文

★ 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

★ 李世民唐诗《还陕述怀》

★ 生态演讲稿

★ 电梯安装安全管理分析论文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分析与对策

《粮食科技与经济》总目次 篇5

总 日次

食粮科与技经 i)0 年息8目次 并) 20卷

首语 卷首语

吴 奇 (修) 11

蔡 华泽( 1 )

履2 行责

职搞活流通

确 粮保 安食全 陈葆 春( ) 1 19

汉县寿军 铺山镇粮 食生产现状 查

调左 生连. 龙章 , 仲 民(1 郭 2傅)7

营民 粮企业食 发展 显露 “肋 ” 软 关注 失 衡的价 格天平 励志郑 ( 13)

罗 叶( 1 )4

效率 原则 下 有粮国食 购企 业销度制 创 新 研 究 赵予新 , 徐 彦( ) 11 2南农垦 湖食粮产业 展 的发 策对研 究 张凯锋 ,觉 孟 ,志桂 ( 1杨 龚 )3

9 粮在食 产 主区行实 田租农赁 , 建立 绿 色 优稻质生产 基 地 实的 践思与考

陈杰 ( 2 文 3)3

平米 业种专粮 合业作 社的 调与思查考 左 连

生 , 仲 ( 民1 傅 )46

农产 于物品 配流送的 州郑粮 食批发 市场

研 王旭调 ( 2然 50

)感 大受震地对粮 食 机危管 的理考验 食粮安 : 全 火台 上看危机 梅 世华 )(烽 5 1

农民种 粮 积性极不高 的成 因析分和 对策

研究

调 查与的 思 考

仁 舒 ( )3台 陶 6 2徐 智

敢( 2 )6

6

食 品全离 我们安还 多有远 王志振 ( 1 6) 专 论

丁声俊 (4 1

)益

阳赫市山 粮区食 产业 化头龙企 业展发

市阳粮 食产生与 通流现 状析分及 策对思考 蔡 建 (宇 8) 国际4 粮价 涨 飙 国需积中 极应对 湖 南食粮产 化业发展 思 考

――

从拨 划地土使 权谈用粮 改革库

市场行 ' 1 1 1 1 国内稻 米价格 200 7年 走势分析 与

02 08年预测 望 朱展险 峰(2 14)程 黔 (2 17

)

岳 以金阳 键业米 米有精限公 为司例 赵智锋 .

蒙. ( 1宇 万 晏42

)浅

谈 隆平米业 的发 展梁 玉石【 7 1

)冰冻 雪雨灾 后害对 通道 粮应 急工食 作的思

考 文 粟玉 .长(林) 4 4杨1 郭

志涛 ( 1 5)

刘2 锋 ( 1 5)4

20 70年国内棕 榈 油场市行情 顾回 及产

连量 年增加 格 整体抬价 升

――

粮商食品特殊性及启的示 孟小凡( )311

新 世 纪国中粮安 全 食模的 选 式择

龙(方4 2 )

完善地 方粮 食备体 储 系的思

考国

稻内 市米 2场0 70年走 势 分 析

2

00 年粮8形势展望食和 对策 龚锡强 (6 扁平改造是 大化粮型食业企发必展之路由 ) 2粮食 市 场营销模 式与市 场式 创新 模

涛 洪(9 2)

与 2

0 0 8年展望

学华(1 2 8)

郭清 ( 保2 2O)

当前

内国玉米 场市 走势综 述及 市展后望 早籼稻价 格 走 分势析 朱险峰 ( 2 35)

王进峰( 2 3 )7

挥粮发食“两会 ” 作用

进食粮经发展 济

国侠吴( 1 5 )6

坚持 科学发 展 ,服 务四确 保 ,个为 国 粮 家

食安和 全 民强省作 富贡献吴 奇修 4(农业 产业化 经营模 式 的大 胆试尝 3)

20

0年8中 新 国麦小 市场形势 初判 上 年 国 半市 际粮场 价食格 回及 后顾期 走 势预测 朱 险峰 ( 2 )4 2黔 (2 4)近期 国内棕榈4 油行情分 程 析数 变 国 际“” 之 察省 米贵

论 国粮食 家备储和粮食 价 格丁声 ( 俊9 3)

树论 立农产品 复恢 、性构结通性货 膨胀 形势 下的食 粮全观安

曾 福 .生 吴雄周 ( 1 3)

1

醴陵 市 保丰 业 发 农展有 限 公 司 的

发 新展思 路

祖云 . 伟 明 ( 侣 朱 )5

强化

种 意识 邓德4林( 1 认真 履职 行 3) 责4

全李根(1 3)

6推动

科发学展

覃世 ( 1 民 6) O

性 对应 粮价 涨上

机 制 食品安全 的 可 能 险风

确保

粮 安 食

邹全国 良(1 6)

2原

料收购 入尾渐声 早籼 米 市后存 仍郭清

保( )1 5 2朱险 (峰)3 5 2 朱险峰

2 ( )86

立健全建食 安 全保油障体 及其系运 作

基转 大因豆 进口对中 国资源 境和环 基于钻 石模 型 中的 粮食竞 争国 力析分 谭

晶(晶 64

粮) 食安 全

唐小 惠.雅 鹏( 1 2王4

)后

国 期内 场市粳 价稻走 格势 望展

张丽 (君4 4) 湖 粮食 南安全面 临的 问题及 策初 对 探

力争

耕 地抛零荒

守 粮住保 障线食

龚德 汉(2 55

经)营管 理

浅 所议 税得收税筹划 对司公理 财影的响

曾 佳 ( )01

3

障粮保食 全安 的经济学解 释 龙

(方 )5 4

效推进 粮有食 工产加 业进化程 的 思考

莉王 莉.宏岭 6(孙 ) 5

中 粮食储 国备体系 和 应机急制 从 震

灾救援

中取汲的 经验 教 训 世 华(梅 粮2食 业 行业 执程工师 才人队 伍构建 )7

5析 浅鞭效应牛对粮 食 业 行的 影

响 立王石 ) ( 59

构 建

合符 国 情粮食的安全 障体保 系

孙 (忠3 5 )O

志涛,雷

亮 ( 3)21

谈中小 企财 务风业 险及 防范

王岩其岩( 2)93

中与 巨国抗 灾胜利 的争验 经及迪 启丁

声 ( 俊) 46

立警 机制预确 保粮 食安全 黔程

( 16)8

价是 食粮全安的核 彭心鸣海( 2 )6

1 百亿斤商 品粮 增产 计 划

― ―

作 业

本成 在 粮食法仓储 工企 业加的应 用

思考 朱建 (军3 3)1

重审 视粮食供 新存 给在 的问 题张

丽 君 海, 霞) (陆 66

林 为 维护 国 家粮食 安 全

立 区域足优势

打造快捷 物

丁克 来流 2( 4 )6

食 产主与区主 区博销 弈 关分析 系

文 马 婷 予,新 ( ) 赵68

打开 史历画卷新

梅 世华 ( 2 62

中)储央备粮库 存损耗 的 原因对 与

专 调题 研

创新 发展 坚 科持学 展发; 陆 粮大经 济 食加 粮食强经纪 人队 伍理 促管 粮进食 有流序通 ――桃江 县粮食 经 纪 人队

蒋春贵伍 , 肖伟, 敏罗 2 ( 4)

8改

革地 流土机转制发 展规模 经 营张

素勤 2 (4)

覃 世9 ( 1民 发展 的调查 与考 符思 )16

.洋 跃莫 群( 2 关 粮注食 仓储机 械设 安备全 管理 1】3

:总日次

{ tt罐 ; 强强 }

李 林 轩(31 4)

高大平房仓储 藏 高水 偏小分麦 讨 探

娜. 国洛 才燕. 李 抗震 . 4) 等(6 3 李亚 林(3 )4

检8测 与 分

浅议 析民营粮 食加 企工 业 的接 人 班题 问韩 明涛

( 3 )2

5

氢 物化原子 荧光 光 度法定 测稻谷中 的 无

机 砷李 梅 长 , 吉, 柳冬杨梅, (】 等9 4 1

子 车汽 衡故障维 护 与范 防

息 信技 与术食粮企 业 流程 组

郭重山 炼 .美云 (3 郭 5)

4薄

层谱 定色量 测 脱溴定溜出 中物 生育酚

含 量 的 法方 许芙萍 . 少香 (肖 4 3 2)

臭椿树皮 粉剂 对烟草 甲的 触杀作用 吕

建华 . 英 杰 来,林 , (3 赵 张等 5)7

有粮企 制改后运 作 点难剖析 对 策 及

――

见月草 氧化油 程度评 价方法研 究

王 兰若 ,丽 媛( 4刘 3) 4

湖南大 成 粮油 购 销 有限 公 司经

利用营节 灯能诱 杀锈 赤扁 谷盗 的 试 验

宋 元建 .刘 征 ( 3 5 9

)运

作 透析

意( 坚3 6 )0

高压

消一解冷 原 子光荧 光谱法稻 谷中的 总汞测定 高 , 玉艳辉 (4 耿 4)5

梅 . 永东 ( 4 黄4) 7厉( 4 )58

粮 超声 波 智 能 湿增质 调技术 研 的 现究代 物

建流设 湖南粮食 物 流 体系思的考

张 慧 2 ( 23

)朝辉王 中柱., 明 守.( 4 蒋聂 等50)储粮 究研 王平, 欧阳支援 , 焰周, )46 ( 3 等

麦小

粉灰分 测量结果 确不 度定的.评 定 高水凤

.韩

食 粮物流园 区竞 优争 势研究邱 爽( ) 4 冷谷 机冷 制气与囊 保冷相 结合 低 温 的3

1稻谷 应由整 精 率米定 等 初步的 想

设高秀贤 .

冯发达 国 家

粮食物 管理流 实践的及 其 启示

九张龄( 2 )6

2高大平仓储 房增 湿调粮制 试

验粮 食

粗 蛋中 白质2 测定 种法 方的对

分比析

李旭艳商, 杨 军.冯

杨 风文, 学谦 , 戴 梁

勇(

)6 3 6

(梅 4)6 4 厉

( 4 66

)浅谈

农产 品 安贮 运全管 理术

王技旭然 , 新 , 胜光建 ( 3 姚 魏 )2

6东北地 不区 同型仓储 粮 性 特应 用 及

谷 玉 有 ,林来, 张钢 史( 强 3 6 8)

谈优质 浅稻 谷食味品 分质 析

家 之

油工 程 王

莲玉 (4 1 )4

国 外

粮 农

转基 因 术与 粮技 安全食 文马 杰 1 1 5 美农业 合国同 展发概况 朱 行( 2)1 5 国农美业 策政与 国中业农发 展 较 比李

晓 (俐 5 )O 德国2 农业发展近 朱 况 ( 5行 3) 0

辨证施治 论食

油励 志( 2郑 钢 筋 混 土凝浅圆 仓筒 设计体 )82

法管粮 凤

县 台食 行粮执政法情 况的调查

论 中浅 建设监国理 与国际接 轨

同李责( 245 柳)群 慧 4( 3 6

)

高 焕宗. 长平(1 浅 论 筑工建 造程 价的 全 程控过制 孙 4)8

构学建监 督 查 检体系 和 谐 进推 食粮 行

政执 法― 娄底 ― 市着打力造和谐

粮 政 做 法的 周 仕鹏 . 泳兴 2 ( 4周0)

外 生国燃 物料产业发 展 产 的影 生

孔 响凡( 4 真 )59

油粮加 工

日产2 0吨 粉制车 间 研 磨统系面粉特 性 0三 农 关 注

路之―― 学十习七大 报 告思的考

黄 兆康 . 志励(4 郑 2)

7

粮油 储 藏 硅

藻 空土仓 效果 价 试验

评爱 黄国, 阳 。曹 李燕 羽, ( 3 等 1)

7的

定测和分 析 李 武 .平纪 海建( 6)1 4坚持走 农 () 谐展 发的农新村 建设 粮 和

日本稻 烘谷 干术 介 绍技及 国中 稻烘 谷

工干艺 案 方应 用 曹宪 周, 孙 张建强 (3 2)

7高 大房 仓平质 优稻 控籼温 鲜储藏保 技术

试 验谢,斌钟 武毅 , 李 高庆 ,( ) 9等13

陈渠 , 玲树邓华 , 朱雄 ,邦 )11 等 4(

有 限元 粮在 食械 P0机E 计 中设的展 扩 r/

.磊 邱放 ( 3 29

)颖( 14 ) 2

发 行业 新挥 势优

力全务服 农新 村

俊王

东 .恒 云 .华广 (5 王 余 4)

0

辣 椒素 制防村 农 储粮害鼠 究 研中国农 储 粮村损 失的 因与对原 策 吕

建 .华殿 轩 . 英 , (杰 4 王 赵等 】1

玉3米 合综利用 技术 展望

国 娜 .

许 产 化 业 营经

王 硕球. 自云 (1 唐 )6

4

浅 谈质 优米 加工降 措碎施 黄 伟 东( )3 永粮州 油产业 发 的展 思 考2 4

红 薯茎尖 面挂 加 的工 工 李林 轩艺 . 李( 硕4 2 )

常 4谷用 保物护剂 在 储 粮的残 中与留 惰 性 粉杀虫剂 在 色储绿 中 的粮用应

平王 ,坪 李燕羽 ,军党 2,)3张 等 (

看粮3食 展发 巨

变 ―

―颂 改开放 革春风 阳 . 晋

文 f 1 刘6 )6

食 生卫 全安 白 旭 光, 唐 红( 利3 蓖 油麻工业的 水质 要 与废水 处理求 2) 0

赵学敬 ( 4 )04

开革放 3 0年常 德 粮食 发 展 成 回就顾 张

硅 胶附吸 改良 煎炸 油质 品研

林 忠 究 如. 金(4 周 4 )3 陈 克( 明 543

辽 宁) 农科 学户 粮调查储 董

梅 . 会 超( 3 邓 2)

5

食 粮 史话

清 代前湖期南米 谷 格价初 探蒋

芳(慧 4 3)8

化挂 面工优 艺

创新 加工技术

储 藏过 程中 养苦 色麦度 控制研 究

若 王 兰 .军 卫 占民,( 3宋 乔 3) 3

算 流体 力学 动粮在 食加 工厂气 输送力 系统 的 应用 究 研张 海 红, 放( 4 邱 5) 食 5 品 技科 豆大中功能 成 分性 及其 用

罗凤莲 应 .延夏 斌 .阳建 (勋3 欧3)7

Z

C 一 2稻 H0 0B0 泥 水组板 仓装研 制 朱

雄邦 邓,华树 , 剑 宇周 , 3)6 等 ( 3

成 果推 介

粮仓 通风 干 燥增湿机 )( 4米大 精 加51 工 工艺 ) 4 粮(仓 保 水 通风 装置( ) 151

湖 农北 户粮 储技术回顾 与 想设

云杰 昌. 莲玉( 3 张 )4

25

储 粮 机 械 通风 智能 管理 控 制 统及系 4其控

方 法 (制)4 种 一面 的粉加工 方 1 法5() 4 型微 剥米玉机( ) 5 从含 1 5 1

几 5种植物 物质性 合 混治储 粮害防虫 的 实仓试

验 刘萼 华, 姜 光 , 刘明 安述, ( 3 等 4 5

)

Ac le 性 蛋 白酶水 解 大豆 白蛋的 l a a碱 s 艺工过程及 动 力研学究 王岩( ) 304

油 土白或含 硅油藻 土 中提取油 脂的 方法

帐套技 占 钟渚2 锯0 ?0 6g

l日次 总r■一

――

6 及4其 设备( ) 5植从物 精 制油的副 1产 5 仪 () 9种一复合

面粉添 剂加其 制及物

回 植收 甾 醇物的 方 法 ( 5 ) 型 移 小15

备方 (法 4 6)

9

湖南省 委记 张春书贤 到 粮 省 食 考局察 工

作 ( 5 杨 路卫 :0 年8中国粮 价将 5 ) 230

式 食粮储藏 干 仓 燥( 5) 一种发 芽 15

保持

平稳 状 况的( 3 9)月1 日 化5 5 起

玉 米 营养高筋面粉 ( 5)1 5

信 息窗

出肥口关 税提至 1 0 )( 3国家粮 5 %食55

脂干的 式分级 法 ( ) 高蛋 白3 养营 粮农 织 呼吁组各国 取采措施确 全 球保 粮 召开 局:有粮 国食 企业 改 工革 座谈作会 2 55 0 55 21 8 中 国保 (年 3) 龙江黑垦 将区 设 3建0 亿 斤商 品0 强化 拉面专 用全 粉 麦 5( 保鲜型 面安食 全( ) 聂振 6邦 : 0 )2

53 障粮5食 市 和价 格基场 稳 定 本 (6) 农 粮 略战基地 ( 4) 西陕大型 区灌 新 增15粮食 产 能 公6 斤( ) 4河 南免减 农 亿 55 油脂 脱胶种的 法方( 5 一种 茶 面叶 业部 : 争年今 料 生油产恢 至复2 2)0 力 0 3年 655 粉 )( 325 超界二 临氧化 萃碳 取 花红 平水 () 6中国将用 5时间 实 现全 产 出口检品疫 费 (4 第 7)届稻博 会 1 年50 9年 1月 在 海口举 办 ( )4 5 5 O15 籽油的方法 ( 5一 水种酶法提 取 亚 国农产品 识覆标盖 率达 7 % 以上 )(6 将 2于 2)04食

品 制 改剂良 及其生产 方法(5 一 2 3

)麻

籽的方 法油 ()4 筒缓仓 布料 装2 5 中

(置 一5 棉种仁低 温 榨饼 用压6号 )42

将国 建 农设民 专 业合 作 社示范社 ( 菲) 宾律 坚持玉 米 格价上调或 削 减料 需饲 1

5

55 中加国 快 建设粮 油储 备制 度 )( 求 (7)4 751 温 家主持宝亚 欧脑会首第二 次 全体会 讨 溶剂 油 和 乙醇分 别 浸出的 方法 ( 中5国 产 品 农流通 经 纪 协人 会在 京成 立wWw.55A5985619464239.html 2 )4 65 免淘米 加 工方的法 及设其备 5 ( 2 ) 4( ) 农7发 行 面全推 新 的 贷行款风 险 粮论食 等 题 ( 问)0 中国 明将年较 大 15

6)0 五幅级分 类 理 ( 管7 )欧 盟停 征暂 谷收 物 度提高 食 最粮低 收购价格( 5 国将 家516 55 1营芽养 干饼及 其加 工 方 法( 2)P L 进 关口 税 ( 7) 东 广出首台 关部于 食 进 一 品步 大加 强 农 农惠政 策力 度( )0 35 A “ 大 仓” 发展 北水 农 节 ( 业

)O 食品安 65材料 脂油脱色 ( 剂5 大功率型 麦 小 安 的 地 方全 性 法 规( 5 )2 3)71 脱 皮 (机)2 粮食 藏储风通调 质 置装 回良玉调 力强 争季粮夏 油 全年和农 业 丰全 法 草案 三 8处审修改封 堵食 品安 全 漏 3 5 (洞1 1年 底前地方储 备粮 油免 5 征65 2 5 (5 大精米加 工 组机( 5 稻 (收) 5 国家再提今 年稻麦 最低 收购 3) 32)3税 ( )1 粮行食 业首只 产 基金 将 开业 65 2 5 谷 工手脱 壳 器 )3( 碾 米脱粒机 ( ) (价)5 中央财政 新 增农 直补资 金 资35 3 始 集募( 1 ) 山东 策 :性 农业保 险 6为5政 5 高 传热 面积比 的 薄层干 筒仓 (燥 ) 26 元亿( 5国 家连续 出台 政 限 策 33 0 ) 5 2 民撑农 起 护 保 ( )伞 1中国理 论上每 65 制玉 米等 粮 的食出口 ) 5( 国中不 2会 5 5生特产种玉 粉米成 套 设 备( 5 3)33 年 可 节粮 约食 1 0 0万吨 5 () 1国中 6 5 种 摆摇架式砻谷 机( )2 带旋有转 紧5 4出现粮 食危机 )6(卫 部生: 品 添加 5 2 食获 得第 8 届 世 大豆界 研 大究会 办主权 固装置 粮 仓进 风 的密封口 门 ( 5一 剂 使用量超 即 法(违 6) 商部 : 务半 4 2)2 5上 ( )1 回 玉 良走进 浏 阳 6赞5 由 ( 茶2 )6 5 种 玉 脱米 皮 机(5 大 抛米 机 可光 调 年 油脂 应供偏 紧 ( ) 6食 油 用加脂 工4) 2 2 5 国粮食 局家重 点 系联食粮 批 市 场会发议 式嘴 ( )啧 可2供 炼 油提所需 热的能4 5 行 溶剂将业 有 标新 ( )6准转 基 因 作25 在 沙长召 ( 开65 国中 食粮 行协业 (会)2 料 炒机( 5 玉 米 糁抛光 机(5 物商 业化潜 巨大( 力5全 1 国 0 )244 )32 6 )490 长 白美 清来 湘会 察考调 研( ) 湖 南2 5625 种 用喷 采夹涂 心技术 生产 养 营化挂 强 万 顷耕公 地旱 (受) 6 省 食局 粮 长吴奇修 与霞 凝粮 干 库职 部 工面 的方法( 5 粮 仓 绿色 理处臭 氧 机 国家 食粮局 确 保: 受 灾地区粮 油供 应 和4 3 开展 ) 对“ ”面面 讨 论 (2 ) 华 湘业米甘 6 5 ( )3 粮 仓 食储低 补温偿 装 置 ( ) 场市稳 定 ()4 发 委改 4:5 4 35 目前全国 粮 当食 农“ 粮田姆 保6)” 2 5 ( 5 一 提种 取植 物 油的 方 法 及 以 实

现 储 2备5 0 亿公 斤 )(4 务商部: 3 035 严 组合 式玉米脱 皮 制糁机 ( 5原 味 3胚2

一)一

方述 法的逆 向动流装 置( 4)35

防一粮食 “ 道 借”香 港出 口( 5) 4 国 3粮

多动 玉 米剥 皮力机( j 1 脱 粒机 中 55 食 研 究 下局达 方储地备粮 油 分省规 模指 标养 签管规理 范 5 1日月 起实行( ) 5 53 标 准》 出台 )( 5 稻 谷低最收 价政购 策3 5 执

行范扩围大 ( 5 储 中粮 . 13) 54万吨 6

食 苑科 黄

豆制 品 不宜 多 ( 吃8) 吃多 洋葱 少 51 患心脏 病 ( 8 4)食 物每种天 吃 必( 1)5 1

常5 吃18 2蔬种 保肝菜护肝 ( )8 1 5

去 米壳分 装均置( ) 1浓香 葵仁 花导 计 性 划() 4固 包定食 品须 装贴营 5 5 35

油 ( ) 1小麦 物谷营 养面 粉 ( )1 5 55 5

机料 拔构 ( 机 5 菜油籽破 碎、温预 5) 2低

、榨出制 油 方 法 ( ) 2 种一 无碱拉 面 55

库粮储粮数量 的 测 量方 法( 5 谷砻 《 ) 15安徽 粮 食省经 营 者 低最和 最 库存 量

9高种 品食将 受 青 睐()7 春 季4 种食 2 5 物易引发 毒 中( ) 7居 储 家粮 小常 25

( 5 识 警 饮 水 惕大3误 区( 5 2) 2)7

7加 剂添其及使用 方 法 )2(微 式荞 粮 油调紧急 投放 地震 灾 (区) 5 国水 中 553 5 麦脱 机壳 () 2 一种 水酶 法 提取葵花 稻 馆将 落史户江 苏(5 杂交 水 稻 种553) 5籽

油 回及 收 蛋白 的质 方 ( 5法 52

) 季夏饮 食4 忌 ()6夏 日 生要养 防 35

“ ( 6) 吃越 越 瘦的 8 种 肥食减 物 火” 3 5

( 5 36 ) 似貌很 卫 生的 个5 惯习(5 3)

6子

口出有 检了 “疫色通道 ” 3 5 绿 ( )5 农 业部: 方 计 百轻减 洪涝灾 害 损( ) 失 千 4

5 联合 秘 书 长潘国基 呼吁 文各国 放

4富大豆

球 蛋白和 富1 伴一大 豆球蛋 白的3 植 物蛋 馏白分 ( )8 一种 籽棉蛋白 萃 46

取产 工艺的溶生剂回 收方法 ( 4 6) 一8

清凉

祛 药暑 膳 () 夏 季饮 6食5注 意 45

(

)6夏 季 冰喝 酒 啤4 “ 宜4” 5 54 不 ()6

控制饮 食 窍有门( ) 6 4 5

开粮

食 口出( )4 国 油家 研莱究 中心4 5 办将食粮安 高全峰 论坛 ( ) 4南 云 湖54

可种性溶苜 叶 蛋蓿白的 制备 法方( ) 8 果转成化示 范

基 地 牌授( ) 4 湖 南省 6 45

4 用利 冷 榨山仁粕杏 生产 山仁杏 浓蛋 白缩 粉的 方 及法 其备制 术(技4 一 厌种 氧6) 8 发酵粕及豆其 生产法方( 4 种一改 酶 6)8性 制低凝备性 高分散胶 大豆蛋 白性方法

的 菲普 尔 斯力耐 的 “密 器武5 5 ”降 (秘)

5脂血 :黑 麻芝+胡 萝 1 ( 5 多秋 栗 吃 5) 、

5

南订签粮食 产 合 作销 议 协()5 优 先 54

保证夏 收 物供资 应( 5 四 成川 首 4)5都

高 抗 抵 力( 5 ) 季食秋疗 进 4补原 55

则( 55)

家5“ 粮 食 行 银4” 5 龙江 建设黑 3( )5 O万 吨 豆深加大工项 ( )目 粮5 食直补适 4 5 当 受向 地灾区倾 斜 )5(国 土资源 4部5

喝豆

浆 配块馒 头吃 () 常3 换烹 油 调5 6 种 更类利于 健 ( )康3 5食 大物 有 6益5

心健 脏 康 5(木耳 也 和 能米 饭一起 )6

蒸(3 5 6)3

() 含9大 蛋 豆的白 食 品及 其制 方备6 4

法 ( 马铃 薯4 白蛋质提取 热理处设 6) 9

) 9 食 (用 物植油脂 烟 自点测 定叫 停建设 占耕地跨用 省域 补( 充 5)6 4动 45

一~

_I

_ ¨ 墨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6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粮食生产历史与现状及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甘肃粮食安全的措施与建议是: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基础条件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落实政策、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优质与丰产的关系.

作 者:冯应新 陈炳东  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8) 分类号:F307.11 关键词:甘肃   粮食生产   形势   粮食安全   措施与建议  

★ 粮食安全宣传周

★ 乡镇粮食生产工作计划

★ 确保如何造句

★ 粮食安全活动总结

★ 航天 确保成功 范文

★ 搞好卫生标语

★ 技术行业看法范文

★ 个人计算机如何确保网络安全性

★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心得感悟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7

粮食生产需要投入一定的土地要素,城市化的发展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占据大量的农业用地,而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那么“究竟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呢还是追求经济增长重要呢?”,城市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分析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寻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具体矛盾,梳理陕西省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

1 陕西省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矛盾

1.1 陕西省概况[2]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全省农业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2772万亩,未利用土地1503万亩。

1.2 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陕西省的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高原位于本省北部,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生态失调,水土流失严重,仅山地之间的河川地适宜耕作。平原包括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9%,开阔、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是本省主要产粮区之一。山地以秦岭、巴山为主体,适宜发展经济林、用材林,不适宜耕作,低山区一般坡陡、土薄,可以种植,但不宜过量耕垦。全省自然土壤包括栗钙土、黑垆土、褐色土、黄褐土和棕壤土等。关中平原以壤土为主,耐涝、抗旱、生产性能良好,但由于水肥条件差,土壤的生产潜力还未能完全发挥。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土壤腐殖层厚,疏松宜耕,由于缺水,以旱作为主。汉江两岸分布的黄褐土和棕壤土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所以是全省稻米主要产区[3]。

陕西省国土资源相关公报表明,2002年耕地面积为4505951.09公顷,占总面积的21.9%;建设用地面积为783111.43公顷占总面积的3.8%,而2009年陕西省耕地面积为397568.86公顷,占总面积的19.44%,比2002年下降了2.5%;建设用地835201.43公顷,占总面积的4.06%,比02年增加了0.26%。

1.3 陕西省粮食安全现状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保障任何人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FAO,1984)这一概念具体包括三项目标:首先,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其次,最大限度的稳定供应;第三,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同时,该定义也明确提出了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两种手段(途径):一是提高产量;二是提高购买力[1]。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陕西省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31.4万吨,较上年增长1.8%。其中夏粮产量426万吨,秋粮产量705.4万吨[4]。其他农作物产量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局,2009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陕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的粮食产量及其他农作物产量基本上(除棉花以外)都呈现增长态势,这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到陕西省各个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我们可以从下图[3]得知。

如图所示,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将陕西省大致分为3类地区: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宝鸡属于粮食安全区;铜川、榆林、安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其他地区属于粮食基本安全区。其中西安由于人口比较集中,人口增长快,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耕地压力指数不断增高,粮食安全状况不断下降;陕南秦巴山区由于区域内生态退耕、城镇建设等因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安全有下降的趋势;而陕北的粮食安全有明显的好转,特别是榆林地区由临界安全转变为基本安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省外、跨市调入粮食已成为榆林市粮食调剂的主要来源渠道,市场调节功能对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影响陕西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二是耕地面积减少与土地质量较差;三是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威胁粮食安全[4]。

1.4 陕西省经济增长现状

近十年来,陕西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排名也比较靠前,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资料,2009年陕西省的生产总值为81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9.63亿元,增长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11亿元,增长14.7%,占52.7%;第三产业增加值3084.91亿元,增长14.1%,占37.7%。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比上年增长13.3%[4]。可以看出,陕西省经济增长中,二、三产业占得比重很大。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靠第二产业。此外,陕西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明显,虽然这种差距在“十一五”期间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和协调程度不足的状况已经十分严重。

1.5 陕西省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集中体现为耕地减少与建设用地增加的矛盾。经济增长中城市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时期,需要更多的土地作为支撑,这就不可避免的占用大量土地,甚至耕地。而耕地的减少则直接威胁到粮食的产量,进而威胁到粮食的安全生产。陕西省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

陕西省实际情况表明,经济建设要发展工矿用地还要增加;公路铁路及农村道路为适应建设的发展,也要不断地改造和新建,另外城镇建设要扩大,农村宅基地逐年增加。导致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中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比例很高,在陕北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政府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陕西省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不仅如此,在陕西省内,许多生产力较高的土地也将流失。因为城市将是陕西开发的最主要的受益者,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势必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陕西省城市人口增加迅速,第三产业的增长可能是促使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由此带来的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最能解释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6]。

2 陕西省化解这一矛盾的对策分析

2.1 科学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

2.1.1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土地政策,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制度

陕西省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下列原则进行编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那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土地政策的运用上,有以下原则必须很好的把握:一是,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服务改革发展稳定不动摇。二是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的不动摇。三是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不动摇。四是必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不动摇。具体的就是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要抓住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不放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第二是抓住建设用地集中统一供应不放松。第三是要坚持依法、公开供应土地不放松。第四是要抓住市场环境的建设不放松[8]。

2.1.2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严格土地管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几年减少。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

陕西省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9]。

2.1.3 进行合理规划,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200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为此陕西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规划[3]:

(1)进行合理区域布局,建立渭南、咸阳、宝鸡三个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3)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完善各级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5)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

2.1.4 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增长[10]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陕西省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还应做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2.2 制定具体的年度计划保障规划,以保证规划的适应性

土地市场制度的建立健全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政府要管好城市土地,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实现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陕西省在抓住以上环节的同时要从以下制度上加以保证:

(1)建立陕西省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制度的实施制度。(2)建立陕西省土地收购储备制度。(3)建立陕西省土地登记和查询制度。(4)实行土地集体决策制度。(5)建立陕西省土地公开交易制度。

2.3 着力提高陕西省耕地的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刻不容缓的措施,确保粮食安全最基础的载体就是耕地。除了制定强硬的法律法规和措施来保护耕地面积外,提高耕地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就陕西省目前的耕地状况而言,要提高耕地质量,需要采取如下的措施[11]。

2.3.1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是一项功利兼得的工作:当年投资当年见效,长期受益;地力提高了,在相同的品种和栽培条件下,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较容易夺得较高的产量,单产提高了也等于扩大了播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陕西省要摸清现有的中低产田的情况,制定具体改造方案。

2.3.2多渠道强化对质量差的耕地进行改良。陕西省在进行经济建设当中,必然会占用大量的耕地,政府应在耕地垦复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数额强化耕地质量的改良,在异地保护和异地开发资金中,也应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新增补的耕地质量改良。

2.3.3要制定相应的法规,鼓励农民自觉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对承包耕地者,要强化耕地质量培肥制,即在承包耕地前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承包耕地结束时再检查耕地质量等级,凡耕地质量上升的则给予适当的奖励,凡耕地质量下降的则应采取强制的补偿措施。

面对当前陕西省耕地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必须共同努力,保持现有的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并采取各项强硬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对耕地质量的改良。只有提高全省现有的耕地质量,才能确保陕西省的粮食安全。

2.4 合理布局安排,坚持、完善和贯彻市长菜篮子工程,让城市市民生活更美好

陕西省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耕地资源当中还必须开辟出一部分土地用于保证蔬菜的生产供应。因为蔬菜的安全供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因此政府必须做好实现蔬菜供给充足丰富和价格适宜稳定等工作,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得发挥好支持引导作用。要坚持、完善和贯彻市长菜篮子工程[12],督促各市对蔬菜生产予以足够的支持引导。此外还要扶持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建立稳定蔬菜生产流通稳定菜价的长效机制,保证市民能够顺利购买到安全的蔬菜。

3 结论

在我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陕西省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这要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的这一矛盾。对此,陕西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保耕地保增长”行动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从科学的规划到具体的年度计划直至合理的布局安排,将国家对陕西的土地利用规划细化到市民的菜篮子,既保障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又确保了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时不忘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从根本上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1)科学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可以将国家对陕西的土地利用规划与陕西的省情紧密结合,又可以很好的从宏观上协调城市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与粮食生产对耕地的需求,做到心中有数。(2)具体的年度计划能够保障规划的实施,保证规划的适应性,使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顺利的实施。(3)耕地的质量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障,城市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在城市化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趋势下,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在提高农用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耕地质量的提高是万万不可忽视的。(4)在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年度计划下,合理的土地布局安排,将大大的节省土地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发展成本,更好的实现粮食安全与经济的发展。

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占用了大量的农地,从而引发了“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本文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分析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寻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具体矛盾,梳理陕西省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8

【关键词】公共安全;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一个全球性的安全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威胁愈来愈大,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是一个共识性的问题。维护生态安全与维护公共安全其他领域的安全有着很大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要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必经之路。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一、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地理位置独特,沿江、沿海、沿边,背靠大西南,毗邻台港澳,地处我国珠三角、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安全要求高。北部湾经济区涵盖了广西首府南宁等重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影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北部湾经济区属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作出建设生态省区的重大决策;2007年,出台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启动实施《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作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进一步打造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建设美丽中国蓝图中打造美丽广西。但基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观念和意识的转化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观念和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普通老百姓也存在着“杀鸡取卵”的掠夺式资源利用错误观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一样,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这包括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使得交易的合法性成为问题,即交易后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生态补偿机制还很不完善。第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第三,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管监督机制不完善。第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以GDP为主导的发展观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五,对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认识有限,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建构和制度钳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厚基础。

(三)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冲击

相比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基本处于发展初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规模、速度,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如果经济发展建立在牺牲和破坏生态文明之上,以为强调发展规模和速度,将会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冲击力。生态一旦被破坏,打破其自身的平衡,再恢复和重建将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不发达地区,但在广西区内是重要的中心城市群,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带动辐射作用,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四)科技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广西作为西部不发达或欠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同样受到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制约。科技文化教育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集聚了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武汉等科技文化教育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限制。没有科技文化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就难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经济生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无疑会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二、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通过“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实践等,加强广大干部职工及城乡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通过生态环境改善美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互动,从“对抗性”、“非此即彼”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从思想意识上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惠双赢”。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全体公民自觉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北部湾经济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推动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切实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关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具体决策之中,构建有效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从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的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强化依法治理、依法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建立和完善依法治理、依法管理制度,从生态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努力做到凡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来调节和约束,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再次,培育和构建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培育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建立全社会的“自律体系”,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使全社会力量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优化国土开发及产业发展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部湾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要不断优化国土开发及产业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美丽中国提出提出“三个空间”、“三个格局”、“三个给”。“三个空间”是指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三个格局”是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个给”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也是解决北部湾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珍惜国土,合理开发,优化各城市产业格局。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已经划定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结合各自实际,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国土开发及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

(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空间格局决定了广西既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繁重任务,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压力。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后发展地区,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确立“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新道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样也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转变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规律,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资源节约实际上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注重能源资源的高效率利用、生产消费的厉行节约,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重视资源节约就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不断调整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循环经济,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必须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只有科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高水平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进。基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考虑,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要继续重视和扶持经济区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西部地区、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及“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拓宽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路径,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快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刘毅,孙秀艳.绿色发展 走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N].人民日报,2015年2月16日.

[2]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J].求是,2012年05.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安全研究”[11WTFX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天竺山森林公园下一篇:镇“十三五”总结和“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