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共8篇)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1

力保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意见

省农业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水利厅 省统计局 省粮食局

省气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2011年,我省克服了秋、冬、春连旱和病虫害多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任务更加艰巨。为抓好2012年全省粮食生产工作,力争实现连

续十年增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奖

惩机制,确保全省粮食稳定增产。

(二)任务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力争连续十年增产,全年

粮食总产达到900亿斤以上。

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一)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确保稳定增产的基础。各地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要从全年生产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全省小麦

播种面积5438万亩的基础上,力争秋粮播种面积达到5400万亩,增加5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扩大粮油、粮菜、粮棉等间套复种面积,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防止棉花、花生、蔬菜等其他作物生产大幅

波动,确保大宗农产品均衡供应。

(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国家“五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要求,落实好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核查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

不改变。

(三)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粮食种植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方,鼓励和支持各类服务组织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搞好粮食生产。

三、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的作用,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尽快选育、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的小麦、玉米新品种。深入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制约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瓶颈,尽

快研发集成推广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二)加快关键技术推广。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发布2012粮食生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扩大省财政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实施规模。小麦要重点抓好冬春控旺防冻、氮肥后移和一次喷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玉米重点推广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种植的“一增四改”和适期晚收等增产技术措施,搞好病虫草害预警和综合防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深耕深松技术。

(三)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农时季节和重要环节,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指导和服务,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要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搞好农民“冬春大培训”,不断

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四)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小麦、玉米“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0个以上。打造一批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示范镇,受到国务院表彰的16个粮食生产先进县,要率先全面启动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受到省里表彰的34个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县要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受到省里表彰的6个产粮大市,每市也要选择20个条件适宜的乡镇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国家和省级奖励资金,原则上要全部用于高

产创建。

(五)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切实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研究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

科学抗灾减灾,努力将各类灾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一)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推进73个任务县和12个后备县的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粮食产能县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实施标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力争建设高产稳产良

田26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20万亩。

(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实施31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突出抓好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13个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加快全省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与改善灌溉面积1200万亩,新增“旱能浇、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三)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启动实施耕地深耕深松工程,大力推广“整村连片、整乡推进”的作业模式,力争2012年完成1500万亩深耕深松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力争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鼓励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启动健康施肥行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五、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搞好小麦面积核定工作,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尽快发放到农民手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增加补贴资金。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适时启动预案,努力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

围,重点搞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继续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对2012粮食种植面积大、总产增产幅度

大的市、县继续给予奖励。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农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统计调查、粮食、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业部门要搞好粮食生产指导,加快新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统计调查部门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分析研究,准确反映粮食产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气象部门要抓好天气

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基层和农民群众解决粮食

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注重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粮食增产的良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2

一、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 而粮食又是保生活、稳物价、安民心的重要商品, 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战略物资。随着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 当前粮食生产面临新的形势。

1. 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扬

近年来, 由于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粮食产量下降, 消费持续增长, 造成供求趋紧, 价格上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2008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 大豆价格上涨75%, 玉米价格上涨47%, 小麦和玉米价格均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价位。同时世界粮食库存不断下降, 达到30年来的最低点, 低于17%~18%的安全警戒线。据专家预测, 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 到2015年才有可能下降至2007年初的水平。英国《卫报》近日报道, 世界银行一份未经公开的报告认为欧盟和美国发展生物燃料是推动粮价飙升的主因。

2. 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004年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 取消农业税, 逐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等, 有效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5年增产。

3. 雁江区粮食产能有限

党的十七大以来, 雁江区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 加大了贯彻惠农政策执行的力度, 层层建立责任制。大力实施重大粮食工程项目建设, 不断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 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5年增产。初步走出了“经上粮下”或“粮上经下”的怪圈。但是雁江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不可逆转, 至2007年下降到97.5万亩, 平均每年净减0.7万亩, 人平面积2007年仅有0.91亩, 低于全国和全省人平水平, 逼近0.8亩联合国耕地警戒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2007年已达107.25万人, 比1949年增加42.36万人, 平均每年增0.7万人。从水资源看, 全区水资源人均仅503m3, 为四川省人均占有量的25.15%, 为全国的21.87%, 属水资源较贫乏的地区之一。

二、雁江区发展粮食生产不利因素

1. 人多地少, 经营分散

全区可开垦的宜农荒地少, 缺乏耕地后备资源, 加之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发展需要, 加剧了人地矛盾, 要守住0.8亩这个警戒线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 目前种粮大户只有少部分, 种粮合作专业机构, 微乎其微, 农机化程度很低, 很难发挥种粮的规模效益。

2.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虽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绝对值有所增加, 但其增加的比率并没有随财政增长而增长。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扣除农业生产资料物价上涨因素外, 也呈下降趋势。

3. 粮食商品率低

农民受自给自足的影响, 又缺乏市场意识, 优质粮食发展速度缓慢, 粮食商品化率较低。据调查, 1999年全区农村人均占有粮食为604.73kg, 出售粮食57.83kg, 仅占9.56%, 2003年人均占有粮486kg, 出售粮食131kg, 占26.9%。

4. 粮食加工比率不高

目前, 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率为80%, 加工增值比为1∶3~4, 我国分别为20%~30%和1∶2, 雁江区为17.6%, 且加工品种单一, 生产规模小、效益低。

5. 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近几年, 农资价格普遍大幅上涨, 特别是2008年以来, 一些农资产品价格成倍上涨, 2009年一季度尿素、碳铵、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农膜平均每公斤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5%、26.9%、68.4%、60%、6.1%、7.1%, 加重了粮食生产成本。

6.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较差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雁江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危害大, 全区春、夏、伏旱发生频率分别为80%、68%、56%, 素有“十年九旱, 无旱便涝”之说。同时, 低产土壤比重大, 灌溉设施陈旧, 有效灌溉面积少, 导致传统农业改造步伐缓慢, 效益降低。

三、雁江区粮食生产增产潜力分析

1. 从产量构成要素分析, 产量提升有一定空间

粮食生产虽受到耕地制约, 但实行科学合理的间、套、增种, 优化耕作模式,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还有一定潜力。就单产潜力看, 雁江区粮食单产属于中低产区, 与全市粮食单产相比, 单产还有50kg潜力可挖;与全省相比, 水稻、玉米、小麦、红苕产量分别相差18.18%、38.22%、48.75%、52.86%。说明通过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先进技术的普及率等措施, 可提高单产, 增加总产。

2. 从不同作物品种分析, 可以挖掘增产潜力

(1) 水稻可通过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偏南地域适度发展双季稻、再生稻、长龄晚稻, 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时, 大力普及高产良种及配套技术, 可增产0.6万t。

(2) 玉米适度发展二季玉米、田坎玉米和秋玉米等, 可增面积20万亩以上, 按二季玉米亩产150kg计算, 可新增总产3万t;大力普及高产良种和先进技术, 可新增总产0.92万t。两项合计可新增玉米3.92万t。

(3) 小麦通过“五良”配套, 实现低产变中产, 5年内可提高亩产20kg以上, 可新增总产0.92万t。

(4) 马铃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冬闲田、发展间作套种、扩大秋冬春马铃薯栽培等措施, 面积增加潜力可达30万亩以上, 可新增总产3万t;通过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 抓好优良脱毒种薯的推广和晚疫病的防治等措施, 可新增总产0.2万t。两项合计可新增总产3.20万t。

(5) 红苕通过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 抓好优良脱毒种薯的推广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5年内可新增总产0.92万t。

以上5项合计, 雁江区粮食产量有9.5万t以上的增产潜力。

3. 从各种灾害损失分析, 减灾有一定增产潜力

雁江区粮食作物常年受灾面积100万亩左右, 其中成灾40万亩, 绝收10.5万亩, 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0%、21%和5%, 年均损失粮食8~9万t。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35万亩次, 损失粮食高达0.3万t以上。据专家测算, 按照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和工程措施可使自然灾害粮食损失减少20%, 每年可挽回粮食1.8万t左右。若抓好抓实防控措施, 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可降到粮食年总产量的2%~3%, 每年可挽回产量损失0.6万t左右。两项合计, 每年可挽回损失2.5万t左右。

四、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大耕地保护与建设力度

要强力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耕地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财富之母。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中的职能,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粮田的侵占行为, 有效控制耕地资源下降, 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改善耕地质量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 切实加大投入, 整合项目资金, 统一制定规划, 统一建设标准, 改善土壤生态条件,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2. 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力度坚

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机制, 创新流转形式, 逐步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与现有土地产权制度不协调的矛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搭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专业合作社试点,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强撂荒耕地管理, 制定撂荒耕地处置方案, 采取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代耕等多种形式实现撂荒耕地复耕, 防止大面积耕地撂荒。扶持发展种粮大户或业主, 提高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3. 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 培育新型农民, 创新推广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粮食生产。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的单位和个人, 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 进入粮食生产主战场。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应给予重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协会等民间科技组织, 使他们在技术、资金、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 有组织地实行自我服务。

4. 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

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倾斜, 逐步理顺粮食价格, 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要不断增加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不断完善投入体制, 建立财政对粮食生产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 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和落实国务院最新出台的10项新政策, 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和保持促进粮食稳步增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环境。

5. 强化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要进一步巩固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 实行政策倾斜和利益补偿。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扶持力度, 帮助主产区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使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四补贴”等政策, 探索完善补贴方式。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资金规模要继续扩大。要规范项目运作程序, 强化项目监督,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绩效评价制, 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 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

6. 全力推进粮食发展方式转变

(1) 科学制定粮食发展规划抓紧完善和实施粮食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推进粮食生产向优势和优质产区集中。把粮食主产区作为投入重点, 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2) 加快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要强化科技支撑, 进一步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落实“五良”配套措施, 大力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 努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 建立健全良种推广体系健全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良种示范体系, 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培育新品种,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4) 建立粮食高产示范促进体系

要深化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推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努力提高高新农业科技的入户率, 促进粮食单产水平提高。

(5) 健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应急管理、防控队伍建设, 落实救灾资金, 推进统防统治, 粮食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逐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灾害保障支持。

(6) 健全粮食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技术规程, 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带动粮食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7) 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信贷支持, 做大做强做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实行订单生产,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实行“公司 (业主) +基地+农技体系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种、养、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3

尽管浙江现代农业特别是特色种养殖业、农家乐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但全省粮食总自给率不到40%,供需缺口大,粮食生产仍然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软肋”,需要持续加大“政策供给”。

为此,意见提出加大规模种粮补贴力度,突出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导向。2016年省级规模种粮补贴资金比上年同比增长30%,加大财力扶持种粮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同时,对全年稻麦复种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每亩补贴标准由去年的80元提高到90元。

注重粮食生产“挖潜”,加大旱粮生产扶持力度。2016年省级旱粮生产扶持资金比上年同比增长25%,旱粮种植起补标准和旱粮生产示范基地规模由原来的100亩以上降低为50亩以上,每亩由省财政直接补贴种植者125元。

意见要求发挥金融保险功能,提升对种粮的支持保障水平。完善种粮大户贷款贴息政策,将贷款对象由原种粮面积20亩以上改为种粮面积5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主体;提高阶梯式保障标准和政策性保险保障水平,将水稻保险保额由原来的500元/亩、750元/亩两档调整至600元/亩、900元/亩、1000元/亩三档,保险费率由原来的6%下降至5%。

稳定粮食生产调研措施 篇4

**县远离粮食产区,属于粮食

产、销自行平衡县。近年来,由于粮食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和产量缩减,粮食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因此,认真研究和深化认识我县粮食生产现状,未雨绸缪,防患欲未然,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解决我县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粮食生产现状

(一)粮食生产现状: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建国以来,**县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产由一九四九年的194万公斤增加到二oo八年的3086.75万公斤。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小麦逐步调整为以大豆为主、玉米和小麦为副的种植结构。大豆种植优势明显,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是**县的一项优势产业,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则相应减少。2008年,全县小麦、玉米和豆类种植面积分别为3.28万亩、1.48万亩和7.89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524.8万公斤、888万公斤和1617.45万公斤。

(二)粮食收购现状。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我县始终贯彻落实“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98年收购小麦5721吨,收购玉米3329吨。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政策的变化,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收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小麦收购量下降为327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优惠政策,即:在落实国家每公斤价外直补0.2元,每亩地农资综合补贴94元等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小麦每公斤0.2元补贴,对小麦种植户给予每亩10元补贴,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小麦种植户给予每亩50元补贴,水费实行先征后返。以上措施的出台,使2008年收购小麦收购量上升为1800吨。

二、**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小麦价格增长缓慢,农资价格又在逐年上涨,虽然近年国家实施了取消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等优惠扶持政策,但小麦的收益远低于油葵、打瓜、油葵、蔬菜等农作物的收益,影响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农户选择放弃粮食种植。加上小麦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农民种植小麦收入少,其规模效应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县粮食生产的瓶颈,使我县粮食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弱。

(二)产业化发展滞后,粮食经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经济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做大做强。**县粮食流通企业目前仅有粮油收储有限责任公司,粮食取消定购任务后,粮食部门过去依赖政策支持的购销企业,失去了坚强的后盾,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已经难以担负起市场调节的重任;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原有粮食局下属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现已改制转产,现有的粮食加工业仅仅是一些小作坊。由于加工业发展缓慢,企业竞争力不强,影响了粮食规模的扩大。

(三)粮食系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取消了定购任务后,政府要充分掌握粮源发生了困难,粮食部门要掌握粮源,参与市场也缺少资金支持;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食购销个体经营迅猛发展,一方面,这种发展促进了粮食市场发育;而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又有失规范,个体经营户究竟购入当地农民多少粮食,购进外地多少原粮和成品粮,他们销售情况如何,都比较难以掌握和控制,这就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提前预料,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由于人员编制不足、机构不健全、行政事业经费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粮食执法监督检查和市场管理未能有效开展,满足不了社会粮食流通的需要,影响粮食市场供需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监督检查、粮食安全管理、粮食市场信息等正常工作的开展,对确保粮食安全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

(四)金融信贷在支持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粮食产业投入机制仍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粮食企业投入渠道狭窄、缺乏粮食产业投入补偿机制等弊端。二是贷款担保落实难。三是农村保险机制、担保机制不健全,制约资金投向粮食产业。

三、对我县粮食生产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要加大组织领导。“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关系到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调动了广大粮农的积极性。针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扶持粮油生产的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扶持,以完善对农民的收益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对种粮农民以不同方式进行补贴,稳定粮食以及油料作物的生产。要综合考虑、统筹协调、科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到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上来,不能单纯在面积上做文章,更不能简单化为削减粮食面积。在农业结构调整时,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只能发展,不能萎缩。要正确引导、加强宣传,使农民懂得只要增加科技含量、搞好加工转化,种粮同样能致富。

(二)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安全。要与产粮区建立牢固的产销关系,保证充足粮源。从目前情况看,我县的粮食生产不能达到自给自足,在供需上存在较大的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缺粮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我县粮食供应,与产粮区建立起牢固的产销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灾年粮食紧缺时,东奔西跑,盲目乱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选择光热、水资源,土壤类型等资源条件较好相对比较适宜种植小麦的乡村,粮食产业项目和有关扶持资金必须向其倾斜,鼓励发展小麦生产,在这些乡村加大粮食种植任务,确保我县粮食稳定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全局,实现产销平衡、满足自给。

(三)增加资金投入。财政要尽可能地向农业专项倾斜投入,加快粮食产业开发速度,保护粮食安全。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调动农民发展商品农业的积极性。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控制、检查和清理工作;要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培育重专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金融部门要按照商业信贷原则,采取小额信贷等方式,加大扶持种植大户和产业化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解决粮食产品经销、加工、收购中的所需资金贷款。

(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本地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推动粮食订单收购,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以粮食产业化提升农业,致富农民,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发展。

(五)加大对粮食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企业具有仓容、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承担着绝大部分粮食的收储任务。但粮食放开后,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仓储设施年久失修、人员分流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收购贷款条件制约较严。因此,要切实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引导,以壮大企业实力,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巩固的粮食收购网点,牢牢抓住本地粮源。政府在制定粮食政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保证购销企业有一定的专业人员,在资金上给政策,保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为政府抓住相当部分的粮源,担负起调节市场的重任。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5

【发布文号】农牧发[2007]11号 【发布日期】2007-08-03 【生效日期】2007-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

(农牧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农业、农牧、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近日,针对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猪肉供应偏紧,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以下简称《意见》),对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为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抓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落实《意见》的各项政策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把政策尽快落到实处。目前中央财政已将能繁母猪补贴资金拨付各地,要按照我部印发的《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母猪养殖户手中。要按照我部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做好生猪保险和防疫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配合各地保监局和保险公司做好生猪保险工作,增强生猪养殖户抵御重大疫病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按照将要下发的生猪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申报要求,抓紧做好申报工作。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抓紧做好生猪大县奖励和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的有关准备工作。

进一步加大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力量,深入基层,进村到户到场,通过宣讲政策、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充分了解各项政策的实施范围、扶持对象和补贴方式,做到家喻户晓,尽快发挥政策效应。要强化疫病可防可控的科学引导,消除农民增养补栏的顾虑,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

二、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力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全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发现重大生猪疫病要通过动物疫病报告网络立即报告。加快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建设,未佩戴耳标生猪不许调运。强化检疫监管,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对病死猪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旦发生重大生猪疫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切实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努力做到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覆盖,无空白。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解决好注射疫苗、佩戴畜禽标识、建立养殖档案、报告动物疫情等防疫费用,保障基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能力。要搞好生猪养殖的治污减排工作,支持规模场、养殖小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对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

要采取措施引导和扶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针对当前生猪生产中成本上升、仔猪成活率较低等突出问题,我部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的技术指导意见》。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形式,帮助养殖户解决良种和防疫中的实际问题。推行科学饲养方法,提高母猪繁殖率、仔猪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生猪出栏率,增加养猪收益。要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支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是养猪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猪种资源,提高种猪质量,生产优质商品猪。要增加投入,加快原良种猪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加大良种猪的推广,选择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基础较好的重点县,按照政策公开、农民受益的原则,对使用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各地要加强对生猪人工授精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加速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猪养殖效益。

六、提高生猪饲料质量安全水平

各级畜牧兽医饲料主管部门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饲料,推广应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各地要结合当前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和将要开展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饲料市场准入,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和生猪饲料中掺杂使假、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养猪的饲料质量安全。要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要以打击“瘦肉精”为重点,严肃查处在猪饲料中违法添加违禁药品和化学物质的行为,保障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七、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和预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以养猪大县和生猪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定点跟踪调查,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要按照我部要求,及时准确上报生猪生产情况及相关数据。要加强生猪产区和销区供需信息通报,促进生猪产销衔接,引导合理出栏,促进均衡上市。

八、强化领导,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生猪生产的健康平稳发展

当前正处于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把抓好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市场供给。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落实好《意见》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属于畜牧兽医部门职责范围的,要尽早把政策落实到场到户;属于与有关部门配合的,要主动沟通,共同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工作的督促与指导,充分发挥各级的职能作用,加强沟通,上下联动,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各地要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于2007年8月24日前报我部畜牧业司和兽医局。

联系人:邓兴照 翁崇鹏

电话:010-64192823 010-64193307

传真:010-64192869 邮箱:xmc@caaa.cn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较大的困难,粮食“七连增”的起点高,北方冬麦区遭遇冬春连旱,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在落实好已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和现有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推进

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十六)强化督导检查。在关键农时季节,要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工作督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各地要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防止形式主义。统计部门要建立省以下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制度,严格核实产粮大市、产粮大县及粮食高产创建区粮食生产数据。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各地抓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7

一、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本文主要研究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耕地、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本、劳动力、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等社会资源。

1.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现状

(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增产的基本资源紧缺。 1耕地数量 减少。2003年至2012年,全省耕地数量减少500多万亩,平均每年减少50多万亩 (统计面积),且多数是 良田沃土。目前,全省人均耕地仅为1.25亩 (第二次土地调查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耕地质量退化。全省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68% (第二次土地调查面积),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全省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显 示, 耕地质量 总体水平 为中等,42.3%的土壤有机质属于缺乏及以下水平,25%的土壤少氮、50%的土壤缺磷、70%的土壤缺钾,以及89%的土壤缺硼、53%的土壤缺钼等微量元素。特别是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低效使用致使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污染日益凸显,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现象突出。全省土壤酸化面积达39.4%。3后备资源匮乏。全省宜耕荒地资源不足1350万亩,难利用地有7500多万亩。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5.65万平方公里,占到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56%;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10亿吨,为长江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的42%,耕地年均侵蚀量1.8亿吨。

(2)有效灌溉保障低, “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问题突出,全省有近四成的耕地无灌溉保证,“望天”耕地达1400多万亩,每年农业生产缺水高达20亿立方米。2骨干水利工程偏少。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排灌面积等在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旱山村、 严重缺水 村近1.5万个, 占村总数 的29.4%。灌面配套不全,灌溉保证率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水平。

(3)灾害影响明显加重,稳产增产不确定性增强。1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四川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种类、成灾频率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近十年,全省农作物年均成灾3219.3万亩,其中干旱1144.5万亩、洪涝1332.9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以上。以龙泉山脉东侧和南充以下嘉陵江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受到干旱的威胁最大,常年发生频率在70%以上;川东部分地区,尤其是岷江、沱江和涪江中下游暴雨洪涝的发生频率在80%左右。2生物灾害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重大病虫害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全省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2亿多亩次,加大了综合防控的难度。

2.农业社会资源利用现状

(1)比较效益低,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下降。物化、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并趋于长期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激励效应在减弱,政策目标难以实现。一些地方农民种粮口粮化、兼业化现象突出。同时,补贴政策不够完善,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四川省农业厅2012年底对30个县 (市、区)60个乡 (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 (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其中40岁以上占84.2%;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3)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小,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动力不足。由于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农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小,部分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 (镇)政府重农抓粮的动力不足。现有产粮大县奖励的政策门槛不够合理,限定太窄。

(4)农机化水平整体较低,农机装备设施普遍老化、运行困难。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粮食生产发展要求的差距较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机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机合作社发展滞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差;农机农艺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川带病运 行的提灌 设施超过65%,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占10% ~15%,大部分设备是依靠艰难的维修勉强支撑,造成灌面缩减,部分农田由水田变旱地,甚至撂荒弃耕。

(5)科技推广保证不足,农技人员助农增粮积极性不高。四川农业科研与推广结合不够紧密,研发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少,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运用不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机制有待创新,农技人员助农增粮的积极性低、困难多。

二、粮食生产现状和增产潜力分析

1.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一是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2013年比2004年全省增产48.1亿斤,其中夏粮增产5.5亿斤,秋粮 (含早稻)增产42.6亿斤。二是小麦产量先增长后下降,总体是稳中略增,2013年比2004年全省小麦产量增产1.2亿斤。三是中稻产量先下降后增长,总体是稳中有升,2013年比2004年全省中稻产量增产6.5亿斤。四是玉米产量有大幅度提高,2013年比2004年全省玉米产量增产41.1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7.7%增加到22.5%。

2.粮食品种结构变化情况

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降,2013年比200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秋粮 (含早稻) 播种面积 稳中有降。二是小麦和中稻播种面积先增长后下降,总体是有所降低,2013年比2004年全省小麦和中稻播种面积分别减少60万亩和102万亩。三是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度扩大,2013年比2004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增加30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8.1%增加到21.3%。

3.粮食供需平衡情况

从消费和流通来看,据测算,近年来四川常年粮食直接消费量约为800亿斤左右 (不含国家和农民正常库存160亿斤)。全省每年通过铁路、公路等调入粮食稳定在200亿斤以上,主要用于饲料生产和酒类、食品等工业生产。据统计,四川每年调出原粮和通过转化调出粮食200亿斤以上。按照消费习惯,水稻、小麦为两大主粮,加上马铃薯等粮食品种替代消费,四川口粮是绝对安全的。

随着城镇化率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加工用粮增加,以及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粮食调入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四川必须坚持粮食基本自给。

4.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有利条件

(1)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种粮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比重越来越小,导致农户粮食生产口粮化。二是耕地撂荒现象逐年增加,出现季节性撂荒甚至常年性撂荒。三是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新生代农民多数不会、更不愿务农种粮。四是粮食生产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技术推广乏力,实用增产技术落实较差。六是粮食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保障较差。七是土地流转 “非农化”、“非粮化”趋势有增无减。

(2)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一是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中央关于 “粮食安全重中之重”的要求逐步落实,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四川在结束实施了 《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 (2009~2012年)》后,已启动实施 《四川粮食生产能力提 升工程建 设规划纲 要 (2014~2020年)》,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更大。二是种粮补贴针对性更强。2013年四川在12个县 (市、区)启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调整完善试点工作,旨在真正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不断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提高对种粮大户补贴标准。2014年还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也纳入补贴范围。三是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四川省政府制定实施的 《四川省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组织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推进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2011~2020年)》业经省政府批准正在实施,必将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投入保障更加有力。国家将进一步巩固、完善、加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地方各级财政也将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切实保障粮食生产需要。五是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行政、科研、推广力量的进一步大联合和生产、教学、研究资源的进一步大协作,必将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整体合力。

5.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和努力方向

四川正处在全面实施 “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 “两个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在高起点上确保粮食安全和自求平衡,必须继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依靠科技不断释放各种资源要素增产潜力,努力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势头。

(1)增产潜力。综合分析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单产和主产地区等因素,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粮食增产的潜力在94亿斤以上。1面积增加潜力。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改进间套模式,挖掘粮食播种面积潜力,可增加粮食27亿斤以上。其中,马铃薯可增加面积500万亩,增加产量20亿斤;玉米可增加面积100万亩,增加产量7亿斤以上。2单产增加潜力。目前,四川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虽达到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科技的普及应用,尚可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单产水平,由此可新增粮食60亿斤以上。其中,水稻单产可进一步提高,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按现有播面计算,将增加产量9亿斤以上;马铃薯单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可以实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单产50公斤,按现有播面计算,将增加产量11亿斤以上;玉米可以实现在现有水平上提高单产80公斤,按现有播面计算,将增产玉米32亿斤以上;小麦单产完全可能在现有水平上提高30公斤,按现有播面计算,将增产小麦10亿斤以上。

据专家测算,全省粮食主产地区粮食单产在现有基础上至少还可以提高10% ~20%,按照现有播种面积计算,至少可增加粮食70亿斤。

(2)粮食增产努力方向。一是提升耕地质量。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现有中低产田土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二是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开展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努力解决农田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少、欠账多、不配套的问题。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能力,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着力点。三是良种良法配套。据测算,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基础上,加大突破性新品种推广应用力度,集成组装配套一批成熟的技术模式,并通过大规模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带动全省粮食单产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50公斤是完全可行的。四是有效抗灾减损。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科学防灾减灾,可减少20%左右的粮食损失;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预计每年可多挽回粮食损失10亿斤~15亿斤。

三、提升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的措施

1.坚决落实“两个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减少势头

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把此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二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单位和个人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把依法保护耕地和利用利益机制保护耕地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切实落实国家确定的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周边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制度,并加快划定全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耕地红线。

2.加大投入力度,高标准连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机电提灌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抗旱抗涝能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田型调整和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加快机耕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 “进组、入院、到田”的机耕便民道网络,解决 “农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农机下田难”的问题。四是加强现代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 “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研发。

3.严格落实生产责任,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市县乡党 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粮食生产。二是将粮食生产各项目标纳入对市县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并增加相关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省政府将首次就粮食总产和增量对市(州)政府实行单独考核。三是将粮食生产的完成情况作为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依据,对抓粮食生产不力的县应视情况削减资金额度。四是加强耕地利用监控,对耕地撂荒程度严重的县或乡镇主要领导进行责任追究。五是建立粮食生产各级政府逐级向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发现、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建议全国人大加快 “粮食法”立法进程。通过制定 “粮食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和调控机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科技人员助农增粮积极性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 “四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定落实新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扩大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用于粮食生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研究制定对规模种粮经营主体的补贴政策,引导耕地有序流转,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明确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优先用于粮食主产区等,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粮食生产重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助农增粮的积极性,增强为粮食生产的服务能力。

5.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愿意从事粮食生产,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生产大户,使之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2〕二是要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全程委托代管等多种形式的粮食规模化经营主体,推进新的农民联合和协作,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三是要完善对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和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土地流转双向补贴机制,对转出、转入方都给予补贴,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避免耕地流转 “非农化”、“非粮化”。五是加大对带动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种粮售粮大户表彰奖励力度。六是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保险补贴标准,降低种粮风险。

6.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为突破,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一要加强农艺技术研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和养殖方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二要加强农机技术研究,抓紧推进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等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三要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四要积极开展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加大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开展水稻育插秧、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技术示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等技术,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发展。五要积极开展病虫绿色防控。加快推进重大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和群众测报点建设,建立和完善应急防治方案和应急防控机制。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提高重大病虫害防控效果、效益和效率。

7.加强督查和指导服务,推动撂荒地复耕

一是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到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充分保证种粮农户的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深入开展高产高效创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实行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提高农机具特别是小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建立农机作业补贴制度,加快试点步伐。四是切实加强助耕帮扶服务。进一步落实措施,督促动员基层村社,组织好农技服务队、义务助耕队、换工互助队、农机专业队等,切实开展好相关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遏制耕地撂荒,促进撂荒地复耕。

8.强化机制创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依法、规范、有序、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二要积极培育扶持粮食种植大户,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种植,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要通过信贷、税收等政策扶持,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地域品牌,争创全国知名品牌,让农民从加工增值中受益。四要不断 完善 “订单保护”、“二次返利”和 “风险保障”等利益联结模式,积极推广 “六方合作+保险”、“股份合作”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崇州 “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在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 “农业服务超市”提供社会化劳务输出,搭建农村基层融资平台,打造农产品公共营销品牌,提供 “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 “四位一体”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完善现有粮食补贴政策的同时,增设土地流转、技术推广、改良增产、休耕补贴等粮食生产专项直补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9.规范粮食市场管理,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

国家应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统筹粮食产销衔接;各级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以次充好、囤积粮食等扰乱市场的行为;县市级政府之间要规范区域内粮库、加工企业等在主产区的购买行为;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完善省、县两级储备。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篇8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農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上一篇:三星品牌的调研报告下一篇:沉淀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