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面对面全文

2022-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时代面对面全文

面对新时代,迎接新挑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和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在逐渐加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本文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新时期高校财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院校;财务工作

改革开放的脚步已经走了30多个年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和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在逐渐加大。与此同时,高校经费的筹集也由单一的国家拨款方式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财务风险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必须加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强化管理水平,创新工作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合理组织资金与防范财务风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一、现阶段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贷款增多,办学风险加大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由于国家财政对高等院校的投入资金有限,向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途径。银行贷款的确也暂时缓解了高校的资金困难。但银行贷款在改善高等院校基础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巨额的本息支付使大部分高校背上了巨大的债务包袱,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高校大规模扩张建设也使得部分高校为追求高指标,盲目地进行资金投入,学校规模朝着“大学城”方向发展,有的大学城建成后,对学生所有的收费连还贷款利息都不够。以江西一所师范院校为例,这所学校新建校区建筑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入住学生近3万人。学校背负银行债务12亿元,每年向银行交纳的利息近8000万元。这意味着学校每天光利息就要还20多万元。尤其现今各高校的贷款期限大多到期,要在较短的期限内偿还较大的贷款本息,对于大多数高校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若是不能按期偿还从银行贷入的这些商业贷款,高校将面临信誉危机,就很难再得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由此就会产生资金短缺,造成高校资金链的断裂。没有流动资金,学校就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在校学生将不能正常毕业,例如东南沿海的一所高校,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已没有还贷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調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改换了门庭。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来看,这家高校实际已经破产了。

2、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约束力软化

预算管理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加强资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管理,以及启动对预算结果监督职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长期沿用增量预算法,方法陈旧。增量预算法就是在去年预算基础上适当考虑当前情况,增加或减少今年的预算数。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而使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却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何高校的扩建如此缺乏计划性,追根求源,高校扩建在规模上的一味求大,是因为其资金使用的软约束。一直以来,高校并无公布其财务状况的义务,其资金往来几乎完全不透明,资金的使用也鲜有监督。多数大学领导都怀着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宏愿,无论如何,在气势上要高人一筹,在开支上就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一旦贷款到手,扩建、装修便更加肆无忌惮。办公楼、教学楼要尽量豪华,体育馆内的设施要尽量先进,操场要尽量大,校园要尽量美化……大学城内的校园可谓你拼我比,竞相绽放。即使超出了预算也没多大关系,也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3、固定资产管理亟待提高

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少统一的领导,往往出现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责权不明确,有时出现相互交叉,出现“都管又都不管”的低效管理。例如,教务部门负责教学仪器,财务部门管账,总务后勤部门负责一般设备和房产,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设备,这其中一定会出现划分不清的情况,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并获得补偿,如果不提折旧无法实现其保值。对于高校来说,不提折旧也无法正确计算教育成本,无法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同时,也会造成思想上的松懈,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高校校长负责制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基本建立,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只是重新装点门面,根本没有将现代财务管理实质落实到位,以至于虽然引进了一些新内容,实际工作仍局限于核算与记账。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条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学校面临着办学形式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渠道化、办学规模扩大化,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要求越来越严密的局面,对领导学校财经工作的新要求逐渐增多。“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学校财经工作领导的要求,高校迫切需要设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财务工作。

2、财务风险意识不高

这几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扩大学校规模、购买昂贵的教学设备以及引进高端的师资人才,这些仅靠微薄的经济收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高校向银行大规模贷款。众所周知,适当的负债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过度举债也为高校带来了财务风险。高校每年的各项收入除了要支付当年的事业支出,还要支付举债的贷款利息,加重今后几年支出压力,借入资金比例越大,高校财务风险程度就随之增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学校的贷款总额为6000亿人民币。一些学校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困境。

3、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匮乏

据有关监管结果显示,高校财会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预算管理不严,收费管理不规范,校办产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科研经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等情况。如何搞好高校财务监管,完善现有的财务监管体系,防止高校经济领域职务犯罪,杜绝腐败和浪费现象发生,成为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财务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1、开拓思路,创新理念

学校各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领导应树立项目预算管理理念,改变预算管理是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分工合作。在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发展重点范围内,搞好项目的科学论证,学会对项目进行取舍,按照学校的发展战略确定投入的优先顺序,择优选出项目立项。理层次要分明,系向学院负责,学院向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向学校负责。首先,必须强化直属学院的管理职能,下放一定的财权给学院,强化院淡化系,避免系所代替学院管理的情况。其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必须明确,工作范围界限清楚,避免交叉引起的“踢皮球”现象,以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2、着眼高校长远发展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大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还要有大学文化,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将硬件设施等显性要素称为外延,把内在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的高低等隐性要素称为内涵,则高等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外延,又要提升内涵。大学要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使内涵与外延相协调,构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体系,使大学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因此,财务部门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革财务部门现有的组织结构,单独设立财务综合分析与财务政策制定的内部机构,加强与教学、科研等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注重学校内涵建设。

3、以人为本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形势下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财务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方法来沟通协调。同时财务人员必须根据高校实际以新思路考虑新问题,用创新来应对新情况。财务人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变化的理财环境。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对本岗位的工作内容熟悉掌握,还应建立制度,通过联网信息查询、定期讨论或轮岗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强各岗位之间的无缝连接,增进了解,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财务信息对外披露的范围,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成为大学顺畅筹资的内部机制保障。真正做到科学理财、效益理财、依法理财。

参考文献

[1]李鸿.基于COS0框架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10(2).

[2]何斌.高校财务预算“两张皮”现象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2).

作者简介:庞静(1970—),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划财务处会计师,长期从事高校财务工作。

作者:庞静

第2篇:如何面对重化工业时代的来临

一、重化工业时代悄然来临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发展一直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要推动力量。然而从此后开始,中国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就开始超过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已超过轻纺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增长的趋势更加明显。据统计,2000—2003年,我国重化工业增长速度为14.0%,高于轻工业2.8个百分点。与之相应,重化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由62.5%提高到64.3%,在短短的3年内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2004年前三季度,重工业同比增长了18.5%,比轻工业高出3.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5个重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

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给我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准备得好不好,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告别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化发展阶段,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重化工业时代。与上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推动下的重工业超前发展截然不同,促使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的,主要有内外双重因素。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

从内部因素看,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演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相适应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工业化进程一般要依次经过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最后过渡到后工业化阶段。在国际经济学界,一般把人均收入水平作为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以至更高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重心将由轻纺工业逐渐向重化工业转移。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人均GDP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3年人均GDP接近11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开始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即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深加工、重型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如果说消费结构升级是促进我国迈入重化工工业时代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转移则推动我国重化工工业时代提前到来的重要外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新一轮升级换代。其原来的重化工业由于国内劳动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而越来越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于是它们加速了对重化工业的国际转移。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拥有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市场,并在发展中国家中有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有较完善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产业转移提供条件和发展空间。入世之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重化工业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积极在我国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出现加快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从而加速了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退出某些重化产业,也给中国重化工业腾出了发展的市场空间和表演的舞台。

二、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发展重化工业,可以缓解重化工业突出的供需矛盾,减少进口依赖,增加出口创汇。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轻纺工业产品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市场供过于求明显,价格战此起彼伏,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狭小。与此同时,我国重化工业产品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国产乙烯只能满足国内市场的46.4%;国产五大树脂只能满足国内市场的49.4%;钢产量虽占全球的25%,但结构失衡,每年仍需进口1700万吨左右附加值较高的钢材;我国虽是轻纺产品生产大国,但使用的机械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仅进口纺织机械每年就要花费30亿美元左右。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市场结构性矛盾。

(二)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志。历史上,无论英国、美国、日本,凡曾扮演过“世界工厂”角色的国家,不仅一般消费类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大,更重要的是为生产一般消费类产品提供原料、技术、装备支撑的重化工业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大。换言之,一个没有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支撑的国家,很难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或“世界工厂”。中国要发展成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关键和难点不在一般消费类产品制造业,而在于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重化工工业的全面振兴。

(三)发展重化工业,有利于我国更多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向知识技术密集的高加工阶段转型,尤其是因为市场、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重化工业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正在发展中国家寻求新的投资场所。因此,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增强对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投资的吸引力,使我国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更多地吸收利用外资。

(四)发展重化工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轻型工业发展充分,产品已进入饱和期,生产能力过剩严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效益日趋下降。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消费升级周期和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发展带动性强。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还涉及到农业、国防等各行各业,其发展必将带动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发展重化工业,可以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实现有效益的高速度增长。

三、正确处理重化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重化工业化是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中长期趋势,但重化工业化一定要适度,不能破坏国民经济的内在比例关系。尤其重要的是,发展我国重化工业化不能走传统意义上“粗、笨、重”粗放型重化工业化道路。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国内正反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表明,基础类重工业必须与深度加工类重工业同步发展,否则必然导致工业内部结构甚至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使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因此,新阶段推进重型化为取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高加工集成类重化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钢铁、石油化学工业也应着重于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继续提高轻型产业的产品技术档次。

第一,要积极推进产业产出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更替,从高度化、深度化方向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出发,加快适度重型化的支柱产业建设,重建产业间的关联机制,从而从深层次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形成新阶段新的产业格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要加快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步伐,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轻纺工业,促使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轻型”高级化。

第三,要处理好重化工业发展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重化工业的资本密集程度高,单位资本所能安排的劳动就业少。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在推进重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扩大就业的要求。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重化工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发展重化工工业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其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以日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伴随着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化工、钢铁、火力发电等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弃物,一度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污染与生态平衡破坏。为此,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等相关法律,1971年设立了环境厅,并从此每年发布“环境白皮书”,安排巨额财政预算用于治理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种公害。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重化工工业发展模式,教训十分深刻。

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的我国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问题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每年用于治理各类污染的投入超过1000亿元,同时也损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我国的重化工业发展必须走能源、资源节约型的路子。如果单位GDP能耗、物耗指标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几倍的现状不尽快得以根本改变,不仅我国重化工业增长难以持久,而且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对现有的众多落后设备、工艺的改造升级步伐,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水平。其次,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大大减少重化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要注重开发木材、矿物等资源的替代技术,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在北方广大地区注重发展工业节水技术,治理水污染,保护和合理开发水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和自然生态环境随着重工业化的进程变得更加秀美。

第三,要把“绿色制造”理念贯穿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向社会提供绿色商品。在产品的设计时,要注意选择与环境友好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实行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降低资源消耗;在产品寿命终结时,要做好产品的拆卸、回收和再利用,做到所剩废弃物的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四,要加强有关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和260多条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实践中,有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变成增长是硬道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有个别地区,为了扩大招商引资,竟把环境治理成本低作为有利的条件隆重推出。这显然是短视和错误的。

作者:周维富

第3篇:浅析油田消防工作如何面对信息时代

【摘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时代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在信息时代,油田消防工作也需与时俱进。本人就如何提高消防科技水平,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来提高油田消防工作的科技含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时代 消防 计算机 安全 油田工作

1 信息时代的发展及特征

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知识经济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起对工业化以后新经济形态的描述和预测,1987年五月六号的美国《州政府杂志》有一篇文章谈到城市功能正面临重新定位,那些进入知识经济的城市将获得优势。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等著作中已经探讨了类似的概念,他明确提出一种以头脑(脑力)为基础的“创造财富的新体系”,他称之为“新的知识经济”。1989年11月的《金融家》杂志在“知识产权在贸易政策中起关键作用”一文中提到80年代美国迈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美国前总体克林顿于1997年首先采用了“知识经济”的提法,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都认同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了职业主体。

2 提高油田消防工作科技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2.1 健全和完善消防科技体制

世界在变化,消防工作的体制也需随之而变。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强警”、“科技振兴消防”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消防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消防科技体制同样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提高知识经济下油田消防工作的科技含量。对于油田消防科技体制的完善本人有以下建议:第一,对于消防科技的研究国家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奖励,将消防科技的研究工作加入到国家科技发展纲要中,对消防科技工作油田领导应加强管理;第二,对于油田消防科技研究绝对的支持就必须保障资金投入;第三,建议消防科技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研究;第四,加强国际交流。

2.2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适应发展要求,积极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成果开展油田消防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油田消防工作的便捷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油田消防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油田消防工作的效能,也为油田消防工作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支持。

2.3 建立油田消防信息港

信息技术的革命掀起了新时代的信息浪潮,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带领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完成要靠网络实现。建立消防信息网对于油田消防工作带来极大的改变和深远的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呼叫求助、卫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采用数字化、自动化、光纤化以及集群通信、短波通信、卫星通信等先进技术,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进行消防信息的采集、分析、优化处理及存储,形成覆盖油区的消防专用信息网,实现油田消防信息的全面共享。通过建立的消防专用信息网,在消防管理和灭火任务中油田消防人员会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局情况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消防工作效率。通过实现消防通讯网和监控设备及消防车联网,增强火场的通讯能力,消防指挥员能对火场进行准确的指挥工作,为灭火抢险赢得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通过信息设备和专家进行现场工作商议,及时告知上级事故现场情况。消防信息的全面共享将消防救援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及时、快速辩解,增强了防火、灭火效率。

2.4 油田火灾模式成果的广泛应用

随着火灾模式研究的深入,将对今后油田消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革命性的变化。对于消防法规内容上增加了需对油田火灾模式进行计算,能够预测火灾火势的蔓延方向以及烟气流动趋势,而不是仅仅要求对于安全疏散通道、防火间距等具体措施上进行详细的规定。

2.5 加强油田火灾的基础研究

在加强石油化工特殊火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油田火灾的模式研究领域拓展,建立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客观性的模型及应变数学模型。强化油田火灾烟气的具体评价由动物实验转变为通过描述结合烟气毒性数据的火灾数学模型,可以对各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条件下的油、气火灾烟气危险毒性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油、气爆炸的研究方面,加强对油、气混合爆炸性气体的紊流和弥散特性对爆炸传播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带动防护措施和抑制爆炸系统的研究,把火灾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油田消防工作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油田火灾防范和扑救的有效手段。

2.6 提高油田消防工作的科技含量

消防部队担负的任务日趋繁重,科学技术对消防部队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把对外引进与自主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消防战斗车、灭火药剂、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等主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

通过信息网,实现不同消防安全单元或区域、不同消防安全监控设备的纤细交互,进行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库的图形化及可透视性、消防安全信息共享和消防安全事故分析诊断。消防车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提高消防灭火自动化,改进水泵系统加大水罐的容量,而且简单、实用的破拆等,更有效利用车载动力和灭火剂,缩短灭火战斗的准备时间,提高灭火战斗效能。消防车的质量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消防装备的水平,甚至体现该国整个消防事业的水平。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服装美观、舒适、性能优良,切实保护灭火作战人员自身安全,在冬季增强消防员灭火防护装备作战时保暖功能,并且形成系统防护体系的同时,制定各种灾情现场防护装备佩戴规定,指导灭火作战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应用新型多功能泡沫灭火剂,多功能泡沫灭火剂具有控制火势快、灭火效率高,强耐高温、耐烟气同时也更加的环保。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与数字通讯技术对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进行改进,降低误报率,提高可靠性,增强要害部位和关键生产装置等重点消防单位的火灾预警能力。

3 结束语

中国将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加快消防事业的发展,在继续引进国际消防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油田消防面对的是易燃易爆等危险现场的情况多,对于消防指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为重要。世界在变化,消防工作的体制也需随之而变,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过运用信息网络化,加大消防科技项目的研究,建立消防信息网络等,使得油田消防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更加安全化、效率化。在知识经济下如何科技化我们的油田消防工作,是我们每个安全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作者:吴小建

第4篇: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怎么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发展中前进的、在开拓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而年轻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主流军,要始终坚守“四心”,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在新时代站稳自己的“C 位”。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千载悠久历史的冥冥选择。上世纪 20 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尽管不少阶级和政党也都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没能找到一条契合中国社会国情的道路、形成一个有力的政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南湖红船点燃星星之火,掀起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经过 28年的艰苦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又经过 68年的奋斗建设,不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

基础,还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共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它们在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主义等问题上制造了诸多混乱,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得了“软骨病”。然而,君不见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愈加尖锐,“占领华尔街”“黄马甲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君不见西方国家深陷泥潭、重疴缠身,经济低迷、民主失灵、社会矛盾加剧不一而足;君不见被反复提及的“中国崩溃论”日渐崩溃,被多次唱衰的中国经济却昂首阔步、大步前行。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外界“东西南北风”的纷纷扰扰下,我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时代呼唤。曾几何时,“人种优劣论”“白人至上论”甚嚣尘上,在世界舞台上,有色人种的话语权被不断剥夺,人权被肆意践踏,渴望发展渴望和平的愿景被无情碾压。崛起自“东亚病夫”的废墟里的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既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而是一个“原版”,中国道路告诉世界,人类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化这一条道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由自己的努力走向现代化。“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____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纷纷对接,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正如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所说,新时代不仅是中国的,“它也开启了一个全球的新时代。”

伟大征程源于伟大梦想,伟大梦想迸发伟大力量。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每一名中国人,要争做新时代的筑梦者、弄潮儿,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用今天的汗水换明天的笑容,用今天的无悔奋斗搏明天的绚烂绽放!

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理想是人生的太阳,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而脚踏实地的工作是实现革命理想的必经之路。

在过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就不会有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儿时接受红色教育的我们就阅读学习了不少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诗歌,如连环画《刘胡兰》《鸡毛信》、儿童读物《王若飞在狱中》,诗歌有叶挺将军在狱中作的《囚歌》,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夏明翰的《就义诗》,恽代英的《狱中诗》等。这些革命烈士无一不是因为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奋不顾身,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在今天,新一代共产党人在自己岗位上默默无闻,坚守岗位,为为理想贡献全部精力和心血。“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大亮山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杨善洲――一位地委书记,退休后放弃悠闲自在、舒适安逸的晚年幸福生活,选

择到异常艰苦的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 20 个春秋。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拥有一名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019 年 3 月 30 日下午 5 点,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 月 31 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 689 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紧急避险,27 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 3 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大火来临,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这些消防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不怕累、不怕死,冲在最前面,最终英勇牺牲。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理想的花,绚丽夺目,但通往理想的路,必定荆棘满布。只要理想不放弃,信念不动摇,一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最终定能实现初心所向,终念所往!

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近期网络、媒体都被“初心”刷屏,并广为传播,使我深受影响,不禁想想什么是初心,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

初心是前进的原生天然动力,记得乔布斯曾说过:“初心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正因如此,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很多时候,

这份“初心”是刚刚踏入某个职场、某个角色或者年少轻狂的时候方能勿忘初心,因为那时是未知、是挑战、是意气风发、是敢闯敢拼,可当我们一天天被岁月打磨,便忘记了最初梦想,我也曾迷茫,我曾退缩,我曾想过安逸,可每天打开公司网站看到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正能量的传递,那些不服输不断拼搏进取的同志,激发着我只有勇往直前,才无缺憾。我的初心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不服输,凡事遇见问题和困难总要在自身寻找原因,坚定自己的初衷和愿望,遇见困难不在是回避和退步。

初心就是矢志不渝的信念。很多人怀念儿时的味道,经常怀念曾经的美好,感慨时代的变迁,殊不知,变的更多的是人心。很多人沉醉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泡在这大染缸中无法自拨,享受这安逸麻痹自我,偏离原本的轨道,踏上陌生的旅途。我始终记得去年参加公司组织的隆尧监狱的警示教育,在监狱干警的带领下,实地了解、感受了服刑人员狱中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听取了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及发自内心的忏悔,面对监狱里森严的高墙、电网,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里的人曾经有美好家庭,曾经辉煌无比,曾经意气风发……可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监狱内外两重天,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感慨。以案为戒,莫贪心,淡泊名利,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菩提偈说得好: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想我们也要勤加拂拭我们的初心,让这颗初心“勿使惹尘埃”坚定初心的光亮剔透,作为我们人生的风向标和舵手,向着梦想彼岸,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

第5篇:新时代面对面

《新时代面对面》心得体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2018年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该书围绕精心梳理选择的13个“如何”,都给出了明确答案。这13个“如何”,既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最核心最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解读和阐释,也对老百姓最关注最关切的实践问题进行了解答和回应,直面现实热点问题,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理论魅力。全书通过引用大量诗词、警句、名言、民谣,让人读后自警自省、回味无穷。同时还用很多生动的事例和故事、巧妙的比喻及最新数据,将生硬的理论化无形为有形、变停滞为流动、寓理于情于事,拉近新理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让新时代理论之光洒入人们的心田。作为个人,我更关心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质量。书中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做了进一步的解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书中指出,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意识上去认同这种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要实现协同推进绿色发展,那么必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例如发展绿色金融,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形成新型生态产业体系。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切实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发展绿色尽一份微薄之力,从小事做起,我首先就是遵循西安交通规定,每周限行一次,乘坐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上下班,为蓝天保卫战贡献一份力量,相比过去一段时间,限行的时候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好转,呼吸到空气的空气都变得清新了,每天的心情都变得愉悦了。其次出门购物、吃饭都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自己出门购物都尽可能的带购物袋,购买绿色环保的产品,将使用完的垃圾分类整理或者进行一些小制作、小装饰,将垃圾变废为宝,增添生活的创意和情趣,为保护祖国青山绿水尽一份力量。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持之以恒,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建设成美丽中国。

第6篇:读《新时代面对面》有感

《新时代面对面》出版发行。该书延续“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一贯风格,直面现实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百姓最大关切,全面系统地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观点立意高远,内容逻辑缜密,此书几大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逻辑严密。《新时代面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主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有机凝练出13个重大问题,并以此展开论述,深刻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处在什么方位”“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既标定出新起点接续奋斗的时代坐标,又擘画出新时代建构的美好新蓝图;既围绕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内容进行阐释,又对百姓最大关切进行积极回应和解答。全书站位高远,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主线清晰,视野开阔,把十九大蕴含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完整透彻地展现出来。

二是虚实相生,解疑释惑。全书通篇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没有枯燥乏味的固化分析,有的是百姓听得懂的政策话语,有的是当下中国最生动实践经验的总结。《新时代面对面》用生动的事例和故事、巧妙的比喻及最新数据,将生硬的理论化无形为有形、变停滞为流动、寓理于情于事,拉近新理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比如,“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通过一张张图说、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项项取得的重大突破等进行由点及面的陈述,托物立论,寓事明理,极大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是情真意切,凝聚共识。全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贯穿始终,带着真感情叙述家事国事天下事,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对思想理论的精准阐发到对领导核心的强烈认同,从对五年来历史性成就的总结凝练到对美好新征程的描绘期盼,从对民生苦乐的真情关注再到管党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意志,这些嵌入其中的有温度、有梦想、有情怀的文字和图说,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直抒胸臆、直白朴素、真实立体的呈现,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既不忽视风险,也不放大风险,所讲之理、所述之事有理有据,从而让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切实凝聚思想共识。

四是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标定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的时代坐标,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五是理性严谨、求真务实。这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做到理性客观、全面辩证。比如,在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既说明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又提出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在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领域广、影响范围大,既需要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也需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在讲全面从严治党时,阐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持不懈抓下去。 六是视野开阔,团结奋进。这本书以世界眼光、历史视角深刻分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找准时代新坐标,在世界浩浩荡荡的洪流中把握前进大趋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读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时,这本书不忘本来,承续过去,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处处可见中国元素、中国精神。

刘秉奇 2018-4-14

第7篇:《新时代面对面》学习体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8年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该书梳理出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如何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13个重大问题,可以说是集中解答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

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做到了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可以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理论魅力。通过深入学习此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团结奋进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之中,但凡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无一不是极具团结精神的,而能够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分团结一心,还需深厚的文化作支撑。《新时代面对面》一书中,处处彰显的都是我国悠久绵长的文化底蕴,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诸如此类,每每读到,都使我为之振奋。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使我们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用最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奋斗,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我们紧密相关。新时代是继往开来,也是推陈出新,变的是矛盾,不变的是发展。时代在变化,每一代青年都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我们要将国家建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一名青年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讲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奋斗的历史中成长、壮大,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坚持奋斗的结果。学习《新时代面对面》,我们既感慨历史,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深

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也就油然而生。

时代推动发展,理论促进实践,能够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探求真知、获得感悟、产生共鸣,是《新时代面对面》带给我的真实感受,相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鼓足干劲,不断奋勇前进。

第8篇:新时代面对面9-1.4

《新时代面对面》(9):凝心聚气铸国魂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侠肝义胆的铮铮铁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大气恢宏的精湛制作、自信满怀的爱国情感……人们从2017年夏天燃爆银幕的《战狼2》中,感受到了“现象级”国产大片刷新票房纪录的成功秘诀。近年来,类似的优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兴盛的生动景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

一 坚定文化自信

2000多年前,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一段传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话。往事越千年。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在14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数量达到500多所,学员超过230万人,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了一张彰显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在于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

自信从历史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巨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遗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自信从奋斗中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散发出无穷魅力,就在于它源自用鲜血和汗水熔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升华的文化精华。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自信从实践中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这个预言正在变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理论不断丰富,中国制度不断完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文以载道,文以聚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响亮号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问答

问:什么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 文化发展促繁荣

2017年春节前夕,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实施,给这个佳节增添了更多传统文化的意蕴。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办、国办的名义,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的自豪自信,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化享受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出精品。从《三体》到《草房子》,从《琅琊榜》到《大唐荣耀》,从《大圣归来》到《湄公河行动》,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我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这些文化饕餮盛宴让人们大饱眼福、大快朵颐。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创作大有可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生活沃土,书写蓬勃实践,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体制改革添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思路,抓住重点难点,创新改革举措,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国际传播展魅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在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

文化凝结着过去,文化连接着未来。背倚5000年文明的厚重积淀,吮吸百年奋斗精神的丰富营养,扎根伟大实践的丰沃土壤,具有最深厚底蕴、最鲜亮底色、最雄浑底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奏出最响亮的时代强音,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

第9篇: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3 篇

《新时代面对面》理论读本是为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1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 2018 年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新时代面对面》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紧密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也是我党的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值得我们支部委员用心学习、认真领会的学习材料。为此,要认真对待这一学习,定期由专人组织好相关章节的学习内容,要学出实效,学以致用。

作为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不仅立意高远,有高度、有深度,而且秉持“短、实、新”的优良文风,生动朴实、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初入眼帘便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读后更是回味无穷、思之再三。比如,书中用“唯改革者进、唯鼎新者强”“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风景这边独好”等名言警句,使这本书在说理的过程中增添了文学色彩,使理论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大量运用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精美的图片,把理论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大大提升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再比如,每章都设置了《微言》《解读》等栏目,简约之中彰显深刻。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

富多样的形式,饱含着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畅通了理论与群众之间沟通的纽带。

《新时代面对面》强调要增强党员的“四个意识”,练就“五个过硬”。同时,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学习,坚定信念,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个人素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2

《新时代面对面》一书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主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有机凝练出***个重大问题,并以此展开论述,深刻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处在什么方位”“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既标定出新起点接续奋斗的时代坐标,又擘画出新时代建构的美好新蓝图;既围绕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内容进行阐释,又对百姓最大关切进行积极回应和解答。

做一名好干部要时刻保持对党绝对忠诚。习近平主席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看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不掺任何杂质的、任何水分的忠诚”。只有绝对忠诚,才能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执着、深厚地信仰,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才能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政治的认同、抉择、路线、主张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一名好干部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深情的话语,不仅体现了习近平

主席一如既往的民本情怀,也为党员干部指明了贯彻群众路线的方向。只有把根基深扎于人民之中,党的先进性与生命力才能永葆青春。对于人民群众,我们既要付出真心,拿出诚心,也要付出耐心,拿出恒心。离开椅子,迈开步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人民群众结对子。把群众当亲人,与他们面对面谈心,眼对眼交心,仔细倾听人民的呼声,努力排解人民的疾苦。“人民呼声无虚声,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做到人民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人民的呼声就是我们行动的号角,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标与责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幸福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人民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丰收果实,才会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才会对中国共产党更加有信心。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3

该书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紧密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对这些问题作出的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全体党员教师要把思想统一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集中力量精读细读,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把学习《新时代面对面》与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结合,真正学懂弄懂,用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

的发展。

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社会上从不缺少复印机,更何况,论按部就班,人类也远远比不上机器。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是决定能走多远的根本,国家也是这样,有了核心思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备预不虞,为国常道。这句话原本我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看了书之后,顿感茅塞顿开,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着实非常打动人。人是很有惰性的一种生物,温室待久了就会疏忽大意,想到之前新闻说,某某公司裁掉了没有价值的老员工,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啃老啃习惯了,终将得到反噬。诸如此类的良句自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穿插的“问答”、“解读”、“图说”、“微言”等小专栏能及时把高深的名词加以通俗化的解释,也能及时的引申文意。

当然,也不能忘了感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的把脉,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开出了良方,不仅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而且给人类文明思想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瑰宝。聚焦新时代,本书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探求真知、呈现灼见,就一定会让广大干部群众产生思想共鸣,作为党员干部我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鼓足干劲、奋勇前进。

上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下一篇:初三上学期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