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面对孩子叛逆(精选13篇)
不少家长反映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变得不一样了: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爱顶嘴,不愿意听父母说话,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专家表示这一切都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表现。这时,家长们都无奈的感叹到:“孩子突然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真难管,打不能打,骂不能骂,说教又听不进去,怎么办?”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长倍感焦虑和困扰。
乖孩子的沉沦
留着平头,稚嫩的脸庞,戴着眼镜,一身蓝色运动服,眼前的丁健咬牙切齿的站在父亲面前,一副气冲冲的样子,父亲的皮带刚刚落地,丁健就冲进房间,嘭的一声关上门。丁健的父亲做梦也没想到丁健如今会变成这个样子,也没想到自己真的能狠下心来抽了他。丁健中学之前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连续几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自从他去年秋季升入初中后,前后判若两人,成绩直线下滑,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内向起来,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把情绪带回家,对父母大发脾气。不再把学习当作头等大事,经常放学后在球场玩到天黑才慢吞吞地回家;做功课应付了事,一有空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早上不愿意起床,父亲叫了半天也没有反映,最近几个星期都是这样,磨磨蹭蹭到了早上7:30,还让父亲开车送他。父亲忍无可忍,今天早上拿皮带抽了他。
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不能回避
孩子叛逆不听话是青春期的常见表现,并且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是非常常见的,因此也让父母们焦头烂额的。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专家支招解除青春期叛逆难题
很多家长并不能重视要孩子青春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简单片面的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主张任其个性自由发展,没有必要拔苗助长,等迈过了这道坎,就会走入正轨;还有一些家长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整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关注孩子的种种变化,更没想过要正确引导。这样只会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作为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姿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沟通上一定要注意技巧,不要用“你应该”、“你必须”这样强硬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如果丁健的父亲懂得用技巧和孩子说话,也不会引发父子之间的大战了。
下午, 幼儿都要进区角活动, 每次活动结束后他们就会餐前准备紧接着进餐, 然后就会离开幼儿园。今天在幼儿离园时, 李××的妈妈在接园时悄悄塞给我一片插塑玩具:“郭老师, 这是孩子口袋里发现的玩具, 这孩子偶尔会有不好的习惯:拿了幼儿园的东西要么说是捡的, 要么说是小朋友给的, 希望老师多多教育她, 严格要求她。”听到家长这番话, 我连忙说:“多谢您的提醒。希望以后我们家园共同配合, 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每次幼儿区角活动结束后, 我都会和离开区角的幼儿拥抱一下, 一是拉近师幼间的距离, 二是在拥抱时顺带检查一下幼儿是否将区角的物品装入了口袋 (这样做并不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而是对幼儿的一种爱护与督促, 防止较危险的东西对幼儿造成伤害) 。今天我却疏忽了和他们的拥抱, 作为教师的我, 认为李××拿玩具的行为, 显然不能和传统意义上的“偷”相提并论。首先, 大班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的, 拿他人或集体物品时,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奇, 某样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 忍不住拿来看看, 看来看去就不自觉地揣进自己口袋。其次, 他们还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好的错误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 (1) 教师不能马上否定幼儿的行为而应该正面教育幼儿, 不能将幼儿园物品或他人物品带回家, 这是不好的、不对的行为。 (2) 通过故事等教育手段旁敲侧击地告诉幼儿不经过他人允许悄悄拿他人物品是不对的。 (3) 加大对幼儿的监督力度, 减少或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很多成人对幼儿撒谎、骗人的行为也有疑问, 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撒谎, 家长该如何应对, 以改正他们的这一不良行为。
首先, 家长要清楚幼儿撒谎的原因, 是幼儿的一种有意行为, 还是无意行为, 一般包括为逃避惩罚、为得到赞扬、为避免矛盾、为不愿做事等原因的有意撒谎, 也包括因想象与现实混淆、因理解性心理错觉和因成人言行影响等原因的无意撒谎。
针对幼儿撒谎行为, 我提出三点具体的建议供家长朋友参考:
(1) 搞清幼儿撒谎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 善待幼儿的说谎。当3~6岁的幼儿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他经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对于幼儿的这类谎言, 家长不要一味去指责和训斥幼儿, 可以一步一步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分清现实与梦想的区别。
每天下午,孩子都要进区角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他们就会进行餐前准备工作,然后紧接着进餐,之后就会离开幼儿园。一天在孩子离园时,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在接园时悄悄塞给我一片插塑玩具:“郭老师,这是在孩子口袋里发现的玩具,这孩子偶尔会有不好的习惯,拿了幼儿园的东西要么说是捡的,要么说是小朋友给的,希望老师多多教育她,严格要求她。”听到家长这番话,我连忙说:“多谢您的提醒。希望以后我们家园共同配合,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每次孩子区角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和离开区角的孩子拥抱一下,一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是在拥抱时顺带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将区角的物品装入了口袋。我这样做并不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而是对孩子的一种爱护与督促,防止较危险的东西对孩子造成伤害。那天我却疏忽了和他们的拥抱,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小朋友拿玩具的行为,显然不能和传统意义上的“偷”相提并论。首先,大班孩子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拿他人或集体物品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奇,某样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忍不住拿来看看,看来看去就不自觉地揣进自己的口袋里了。其次,他们还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好的、错误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一般会采取以下措施:
正面教育孩子不能将幼儿园物品或他人物品带回家,告诉他们这是不好的、不对的行为。
通过故事等教育手段旁敲侧击地告诉孩子,不经过他人允许悄悄拿他人物品是不对的。
加大对孩子的监督力度,减少或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针对孩子的撒谎行为,以下三点具体建议可供家长朋友参考:
另外,很多家长对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回家后撒谎、骗人的行为也有疑问,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撒谎,家长该如何应对,以改正他们的这一不良行为。
首先,家长要清楚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孩子的一种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一般包括为逃避惩罚、为得到赞扬、为避免矛盾、为不愿做事等原因的有意撒谎,也包括因想象与现实混淆、因理解性心理错觉和因成年人言行影响等原因形成的无意撒谎。
善待孩子的说谎。3~6岁的孩子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他经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对于孩子的这类谎言,家长不要一味去指责和训斥孩子,可以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分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
这两天,家长会和成绩单接踵而至,那么如何面对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呢?面对成绩单,家长的五种表现:
第一类家长:面对孩子的成绩,他们不会喜形于色,而是真诚地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同时理性地评价,提出希望,给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和动力。面对孩子的问题会心平气和地探讨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方法,给孩子改进的时间。这样有让孩子有被信任、重视和关爱的感觉,也容易接受家长的监督。
第二类家长:家长会上和颜悦色,回家后,巴掌和辱骂劈头盖脸扑向孩子,把懂事的孩子整得无地自容,把顽皮的孩子推向罪恶的深渊。
第三类家长:回家后郁郁寡欢,在孩子面前长吁短叹。别说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了,家长自己都找不到信心。这种做法会给懂事的孩子带来更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更加没有信心。
第四类家长:面对孩子的好成绩,一味强调是孩子聪明,进而自我得意,时间一长,孩子也会觉得是自己聪明,不用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不再付出,造成成绩下降。
第五类家长:回家后,什么表示也没有,因为他觉得学校不错、老师不错、孩子也不错,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不同表现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考试后的孩子呢?
方法奉送:
家长会后对待孩子要理性,面对孩子,家长要争取保持一种安详、自信的精神状态,以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心态。
家长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应该对照试卷,找出丢分的原因(前提:孩子允许你看他的试卷)。这时家长最应注意的是实事求是,一些家长往往把没有考好的症结归为粗心,其实粗心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有的家长反映,以前孩子做过与试卷中的题目类似的试题,都做对了,但是考试时出现了错误,家长认为是粗心,其实如果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两次做题的区别,之前是孩子在家长帮助读题、分析时做的,考试时是学生自己做的,家长读题时往往有意无意就起到了帮助孩子理解的效果,这说明孩子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家长们应当注意,粗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能力方面的欠缺,如果不及时把欠缺的能力补齐,学习问题将越来越多。
成绩起伏很正常。有的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名次,要求孩子只能“升”,不能“降”,哪怕是后退一名,也诚惶诚恐。老师分析,学生考试成绩有起有落是很正常的事,如同人的事业没有一帆风顺一样,如果在名次上过于计较,只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把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上。
培养孩子自信心。“笨”、“没出息”、“没指望”这样的带有挖苦意味的批评性语言不应该用于没有考好的孩子身上,这样的责骂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并且容易对学习产生反感。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应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当然,适当的压力和责任感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适度“加压”。
对孩子的“说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快说不如慢说,大声说不如小声说。
〖多肯定、鼓励孩子〗
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失败了的时候,家长应该要即使去肯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重拾信心,让孩子有自信面对这一件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有这样的一类家长,当自己的孩子失败了的时候,总是打击自己的孩子,比如说:“做不好那就不要做了”、“你怎么这么笨呢?什么都做好”。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是会慢慢失掉自己的信心,让自己不敢于面对失败。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要多肯定鼓励孩子的,让自己的孩子不用害怕失败,从而慢慢的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学会应对失败。
〖培养孩子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总是会遇到一点挫折的,总是会遭遇到失败的,孩子也是不例外的。
所以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失败了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失败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失败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只要你勇敢的面对了,那么失败就只是暂时的,终究胜利是会到来的。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教育孩子要勇于面对失败,不断的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很多很多孩子为什么一旦自己动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老是容易失败呢?那是因为家长很少有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件事情的机会。
在生活中,孩子是父母手心中的宝贝,父母都是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的,什么事情都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什么事情都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让孩子一直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没有提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其实这样是不好。如果孩子缺乏锻炼的话,那么一旦他们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当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往往是不知所措的,所以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结失败的经验〗
其实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失败的机率总是会有的,特别是当孩子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失败的机率是更大的。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失败了的时候,虽然是失败了,但是失败有留给我们一些好的方面,比如说是经验等,它让我们在下一次做该件事情的时候,能够很快的吸取教训,让自己下次不再犯。
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让孩子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吸取失败带来的经验,让孩子学会把有用的事情收藏起来,把无用的东西给丢掉。
〖不要指责、嘲笑孩子〗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遭遇失败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人嘲笑他们的话,那么是会很严重的打击他们的信心,容易让他们一蹶不振的。
所以在生活中,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避免指责、嘲笑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这样做的话,那么是会让孩子的得失心变得更重,自信心也是会受到伤害的。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自尊的,孩子也是不例外的。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应该是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要让自己不经意间就嘲笑了自己的孩子。
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
人生道路上难免是会有很多失败在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
如何去面对失败就成了每一个人必须要做的事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
敢于面对失败,如何面对失败
往往是他们长大后能否获得幸福的最关键的因素了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勇于面对失败
每位家长也有过青春叛逆期,或许没有自己的孩子表现得那么明显,自己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更理解孩子,找出问题的所在。
家长的指责只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并改变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引导孩子在反思中进步,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难免会犯错。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太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犯错后家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不足和过错,不要在外人面前随意批评,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甚至对父母产生反感。
作为家长,凡事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遇到不愉快或委曲的事情,父母应该给予安慰。
对于同一件事情,你说得越多,越是唠叨,孩子会越烦躁,也会激起孩子“你越不允许我做,我就越要做”的心理。
对于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家长应该让他们试着去做,给予他们独自处理问题的机会。孩子会为父母的进一步信任而高兴,并能从中感悟成长。
父母应该多理解孩子,对孩子多些宽容。然后再耐心告诉孩子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反对这样做的原因。要杜绝简单的否定或以长辈的身份粗暴地压制孩子意见。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也值得每个父母深思。
只要彼此相互信任、顺畅交流,父母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就能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身为教师的我们, 难免会经历这样的事:为什么我儿子退步了?你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公平!为什么我小孩会受伤?我要投诉!你会发现, 作为教师, 跟家长打交道, 这是最具挑战的一项工作!面对家长的专横跋扈、家长的反复无常、家长的争强好胜、惹是生非……我们为此难受过, 伤心过, 抱怨过, 甚至逃避过。但,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与其抱怨现在的家长难以沟通, 不如, 让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吧。
一、知己知彼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身为教师, 我们应该对自己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为了与家长更好地沟通, 首先, 我们要学会自我剖析。例如: (1) 我有哪些地做得不够, 家长是否会有意见? (2) 在我与家长的沟通交往中, 通常有什么事情无法沟通? (3) 在我身上, 家长最喜欢的特质有哪些?最不喜欢的有哪些? (4) 对鼓励学生、家长与你和谐沟通交往, 你做过哪些事情?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育儿知识等。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我们的经验越丰富, 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值就越高。家长对我们信任, 就不会拿着放大镜来审视我们的每一项工作, 从中找出瑕疵。
其次, 我们也要很好地了解家长。其实, 很多家长也不像我们所抱怨的那么“刁蛮”, 真正难以沟通的, 可能就是其中的那么一小部分 (约5%) 。我们也要理解家长的难处, 现在的家长, 社会压力大, 部分家长当年就读的学校普遍不重视情感教育, 他们在学生时代没有留下过好的回忆, 这种负面的学习生涯经历容易让他们对现在的老师、学校产生误解。所以, 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 就应该先做好摸底工作, 先去认识那些比较难沟通的家长, 尤其是部分有“前科”的。另外, 对班上的家长都应该要有所了解, 清楚他们是哪种类型的家长, 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 有助于与他们更顺畅地沟通。
最后,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理解并淡定看待“沟通不畅”的问题, 明白与家长沟通交流时产生分歧的原因:每个老师只来自一个家庭;而每个学生都来自具有特点和不同经历的家庭;50个学生就来自50个家庭, 就来自几十种不同特点的家庭;父母教育观念的不一致, 造成孩子情绪和行为表现的多重性等。此外, 人的心理本就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要理解人的心理需求, 那就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备受尊重的人, 所以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 尽量顺应这些心理需求:让家长感到自己很重要———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真诚地欣赏和称赞家长———人人都渴望被人称赞;让家长在辩论中做个赢家———人人都有点儿自以为是。
二、防患于未然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主动出击, 做好沟通工作。例如:开学初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定期汇报, 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让家长知道孩子被重视;多种媒体积极的联络, 如电话、QQ、微信、简报……好消息一定要汇报, 并且用真实、具体、及时、巧妙的方式进行表扬。总之, 教师一定要做到尽职、尽心、尽力, 取得家长的信任。信任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如果我们与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他们大都会相信我们的判断和决定, 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如果他们不信任我们, 就会细细检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 好比一台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如果我们不积极与家长沟通, 那么当我们不得不去沟通时, 就很容易发生消极的沟通。
三、与家长正面交锋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工作。跟家长沟通之前, 我们要想明白:我有哪些需要沟通的内容?我打算用什么方式跟家长沟通?家长将有怎样的反应?什么比较重要?我希望得到什么结果?我还有没有其他选择?哪种方式更能让我接近我的目标?
其次, 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 认知准备:了解家长问题, 站在家长角度, 理解家长冲动, 表示同样感受等。 (2) 心态准备:冷静、忍耐, 耐心、细心, 控制不良情绪, 保持精神愉悦, 永远不要让家长知道你在紧张、出汗。 (3) 接下来, 我们还要有技巧准备。1倾听和提问:找出家长内心真正的需求, 不要急于辩护和解释。倾听和提问非常重要, 不仅让家长感觉被重视、被尊重, 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充分的有价值的信息。2肯定和认同:化家长的埋怨与怒火于无形。我们还应掌握肯定与认同的一些小技巧, 例如:您讲的很有道理;我理解您的心情;我明白您的意思;感谢您的建议;我认同您的观点;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倾听和认同, 有利于我们把“门”打开, 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 取得某些共识, 不然, 对方排斥你, 连“门”都进不了, 就什么也没法谈了。3否定与批评。在此推荐“三明治技术”:甜—酸—甜 (巧妙使家长接受自己的意见) 。具体来说, 第1层———积极情感层面 (甜) :理解、肯定、鼓励、赞美、关心;第2层———核心问题层面 (酸) :建议、提醒、忠告、要求、引导;第3层———积极情感层面 (甜) :鼓励、提议、肯定、赞美、希望。
我问她:“现在妞妞是不是越来越喜欢照镜子了?”表姐连忙说:“是啊。不仅喜欢照镜子,而且还喜欢经常换衣服。”我说:“她是不是还喜欢总是顶撞你。”表姐说:“对呀,气得我真想打她。”
我笑着说:“你啊,既不要打她,也不要骂她,只管让她去。”表姐听到这里大声叫道:“你这是什么逻辑啊?让她这样下去,那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大乱子。”
我说:“你只管听我一回,回去后,不要总是问她一些事情,她的所作所为,你只当没看见。你所要做的就是将家里打理好,做些她喜欢吃的东西。记住,一定要少说话,忙你自己的事情,几个月后,她准保会有改变。”
表姐将信将疑地看着我,而后说:“那我就听你一回,看能不能有所改变。”望着表姐离去的背影,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历的那段时光。那时,我和表姐家的妞妞一样,到了那个年龄,便喜欢臭美,不仅如此,我还暗恋上了一个男孩,每天都想着能够见到他。
母亲发现了我的这些情况后,起先也总是问我,而我除了顶撞母亲外,什么都不愿意和她说。再后来,我大着胆子去约那个男孩,谁知居然被班主任发现了,将我在班上批评之后,便把母亲也请来了。
我不知道班主任是怎样对母亲说这件事情的,我只知道,那天母亲却什么都没说,不仅那天没说,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母亲居然很少说我,只是在生活上尽量满足我的要求。
渐渐地,我与母亲间的隔阂慢慢消除了,而我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母亲了。再后来,我已从心底里将母亲当成了朋友。我的青春期便这样平稳地度过了,多年后,每当我想起这一切时,总是会为母亲曾经为我做过的而感到骄傲。
几个月后,表姐见到了我。她说:“现在妞妞比以前听话了,有时她居然还会把心里的一些话告诉我。”她又问:“你怎么知道用这一招对付她呢?”我说:“青春期我也曾经历过,那个阶段,哪个孩子愿意听母亲唠叨呢?”
面对叛逆,让我更知道如何为人师表
面对叛逆,让我更知道如何为人师表-05-28 10:33:05 归档在为人师表|浏览 1993 次|评论 6 条怕热就别进厨房,当老师,就一定会遇上叛逆的学生。 尤其面对半大不小的孩子时(国、高中阶段),这些所谓的「叛逆份子」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出现,情节则各有不同。 轻者,上课说话、睡觉、迟到早退;重者,无视师道,作业考试一概不配合,一副「看你能拿我怎么样?」之嘴脸。更有甚者,出言不逊、逞凶斗狠,俨然将校园视之其堂口。 如果你是老师,对此类学生,有何对策? 来软的?动之以情、说之以理,偏偏他的「情理」与你的认知落差极大,君不闻电影【艋{】:「意义是三小?恁北只知道义气啦!」软性诉求这条路往往让为师者灰心丧志,内伤深入骨髓,不由下意识的切齿咬牙,爱恨相傍、交缠不清,于是气急攻心,愤而从「爱的教育」阵营投奔「铁的纪律」大军。 好!下了决心施以铁腕,动辄端出校规,不一会儿便惊觉,自己说教的嘴脸愈来愈像记忆中所厌恶的老师,怒责的模样令自己离春风化雨的使命渐行渐远。 学生因此听话了吗?若他们因而开始唯唯诺诺,表面上是顺服了,但你心中明白,他们是怕你、应付你,这绝不是你投身教职的动念。 可是更多时候,叛逆的孩子不会因此屈服,反而会变本加厉。对他们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绝对强势的结果不是转校、就是退学,搞不好这正是他们的目的呢! 更糟糕的是,这过程中师生情谊的撕裂。一个班级中不会「只」有叛逆的同学,通常多数学生是愿意受教的。当老师过度聚焦于少数,自然损失了多数学生的学习权益,从多数学生的角度来看,彷佛老师言行的焦点都没在他们身上。可是,他们确是想学习的一群。 况且,从叛逆学生的眼中,透过老师的横眉怒目,他知道「你跟其它老师一样」,结果就是他更加无法信任老师,这个想法会随着他进入下一个班级、下一个学校、还有他的人生。 这是你…或任何老师所希望的吗? 一开始,我们都相信「顽石点头」的道理,所以我们幻想着自己是点化顽石的那位人师,这样的想法究竟是使命抑或虚荣?很难分得清楚。 总之,你开始用眼睛搜寻「顽石」,见猎心喜的锁定「顽石」的一切,重复着「软硬」兼施的把戏。 能成功点化「顽石」,是「顽石」的恩宠吗?不!我认为那是为师者的福气,因为是「顽石」教我们怎么成为一位老师。 但,若不能点化,还弄得所有人气急败坏,结果是「顽石」更加坚硬、而其它原本不是「顽石」的同学,因为老师的视若无睹,而「石化」了。 所有叛逆的孩子,其实都累积了一些成长或求学的过程中,被忽略、被误解、被不当责罚的经验,所以他们的表现,与其说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老师,不如说是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经验,只是投射的对象刚好是你,而且这一切几乎可以说是潜意识的,若要学生自己说为何有此言行,通常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相信任何顽劣的学生,在他漫长的人生中,总有机会能遇上可以改变他的老师,但那个老师不一定是我。我只能尽己所能的提供协助与引导,但绝不能忽略了多数学生,他们通常默默的等待我的指导与关怀。 我或许无能于改变任何人,因为一个人的改变需要诸多机缘的配合,还有他自己的`意愿。但适当一切因缘俱足时,希望我们之间短暂的师生关系不会成了阻碍他顺服于其生命中真正的老师,如此足矣。 学生的改变,不必尽其在我,但对自己被赋予这神圣的教职,则务求尽心。 若佛只能渡有缘人,基督教在传了二千多年的福音下,也非所有人皆其信徒,回头看看自己,若我自认能点化所有「顽石」,这究竟是使命还是虚荣,我想已经有了答案。 经过这些思绪上的澄清,在面对「顽石」时,我便能心平气和,并且有了具体的作法。 在任何具体动作前,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必须完全避免自己情绪上的投射,一定要告诉自己,叛逆的孩子不是针对自己,他们其实是受困于自己经验的受害者。 接下来,面对全班同学时,务必把自己的课室规则说清楚,并且不厌其烦的把规定的原因讲明白。 例如我很重视课程中同学的发言与互动,但如果我问了问题,请同学发言时,却没人有反应,我就会派一份相关主题的作业,让学生在下次上课时交给我。 我向学生解释:「我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模式,如果你不会说,就用写的,作业的目的在了解你的想法,而不是处罚你的不发言。」当然,我还会辅以一些例子,并且再三的说明。 然而我还会特别强调,不交作业就只会有一个分数-0分,因为我没有任何可以评分的依据。最后我会说:「0分只是代表没交作业的事实,而你选择了它,我会尊重你的决定,但我也必须执行老师的职责与课室规则。」于表达的过程中,语气和缓而坚定,不可有轻蔑讽刺的神色。 对多数同学来说,他们若不想有交不完的作业,就会想办法发言表达,最差也会应付一下,乖乖的写作业。因为他们会知道,你并不是情绪化的找大家麻烦,自然而然经过一段时间后,你无须嘶吼叫嚣,学生会知道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 对于叛逆的学生来说,他可能依然故我,不甩老师、不交作业,这还算小事,麻烦的是他可能开始迟到早退,跟其它同学讲话、影响秩序,他的行为无非在测试你的底限,看你何时会破口大骂,毕露出他脑中所谓老师的「原形」。 通常我会尽可能了解他的情况,但同时比照课室规则办理。例如迟到早退的确实登录,考试作业不交一定0分,上课讲话影响秩序者视情节请教官接他到教官室自习,并针对本次课程的课本进度写一份读后报告(不交一定0分)。我要让学生知道,他有选择自身言行的权利,但也要承担相对的结果。 在此同时我绝不会对学生做任何人格评价或情绪发言,例如:坏孩子、顽劣份子、迟到大王、烂泥涂不上壁…,因为我认为,「0分」或被校规处罚只是他行为应负担的结果,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顽石」费尽心思要你「现出原形」,但你一面「照规矩来」,另一面心若止水、如如不动,不以有色眼光视之,仍把他当作自己的学生。因着你的始终如一,他至少会知道:「不是所有老师『都一样』!」尔后能否使其改变?尽心但随缘吧!至少他可以带着这经验找到日后可以引导他的良师。 最重要的,也因为你的言行态度,其它同学看在眼里,他们知道你是个原则与包容兼具的老师,同时你不会因为少数人而折损了所有同学应得的学习成长。这也才是身为老师该做的事。 其实叛逆的孩子是很辛苦的,他们得用尽力气反抗有形与无形的一切,他们的生活是不断的战斗,他们内心没有平安,可是,他们却还只是个孩子。 能走过叛逆的孩子,通常会有过人的坚韧,还有超凡的创意,使他们以独特的身影穿越生命,散发出众的光华。 但,他们也比任何人还需要能引领其生命的导师,若那人非你我,你我请用平静的心与身教,给与他们最深切的祝福。
这位母亲几乎是噙着泪水向我诉说的:从小她就特别注重对女儿的培养,不仅教女儿怎样努力学习,亦教女儿怎样做人。女儿一直很听话,同事和邻居都称她懂事、有礼貌。在学校,年年是三好生、班干部,成绩名列前茅,她也一直引以为骄傲。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初一下学期以来,女儿好像突然变得不听话了,明显爱顶嘴,你说这样,她偏要那样,常与父母对着干。有时,还神经兮兮地坐立不安,夜里不睡觉,脾气特大,动不动就大哭大闹、发脾气。为此,她经常忍不住动手打女儿,母女关系越来越僵。这几个月来,母女俩一直在“冷战”。更令她不能接受的是,女儿一天天长大,她总担心女儿早恋,严格规定和限制她与男同学交往,可女儿却偷偷地早恋了。结果,这学期的考试成绩从前几名降到了一百名之外。尔后,她又拿出一封女儿写给一位男同学的信,要我看。虽然这封信不是情书,信中女儿问那个同学为什么要与女朋友分手,但字里行间显示,她亦与某个男同学关系密切。她说要与女儿沟通,要把她当朋友,女儿就是不听,不与她沟通。想起自己对女儿付出了这么多,结果却是这样,她真的受不了,问我有什么办法能帮她。
听完她的诉说,在与她商讨了相关问题后,我要求她就成绩剧降问题与女儿谈谈,并带女儿一起来做心理咨询。
女儿的委屈:妈妈到了更年期
她虽然还不到14岁,但已长得亭亭玉立,是个人见人爱的豆蔻少女。很快,我们就取得了信任,进入谈话的主题。她对成绩剧降很伤心,刚说起就泪眼汪汪,说自己受到太多的刺激,主要是妈妈到了更年期,整天烦着她,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不是说就是骂,只要她一回家,就要挨骂,还挨了不少打。还有就是一点都不尊重她,经常背地里翻她的书包,偷看她的日记,被她发现后,还强词夺理不肯承认。最令她伤心的是,无端地侮辱她的人格,硬把她与几个玩得好的男同学说成是早恋,骂她是“犯贱”、“骚货”等等,难听极了……更惨的是,每月都会在月经前和月经期的日子里,出现疲乏、焦躁、好发脾气、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以及严重的失眠、头昏脑涨、头痛等不适,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她是想好好学习的,妈妈带她到复旦大学参观过两次,她希望将来考上复旦大学。但现在成了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希望呢……
成长中的反抗期
为什么她的女儿越大越不听话?其实,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表现:第二反抗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反抗期,一是三四岁时的第一反抗期,还有是进入初中,约十二三岁时的第二反抗期。处于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上都有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人,要求具有与成年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而许多父母并没意识到青少年的这一变化,仍然按照既往的方式管教他们,结果就容易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变了,多数父母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认为孩子变坏了。因而,孩子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是,把反抗的矛头直接指向父母。
如何度过反抗期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对这一现象,必须有客观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的特殊转折时期。
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儿童第二反抗期中的矛盾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的发展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的发展认识滞后。少年儿童的认识超前是指,他们只认识到自己已具有成人意识,而没有认识到自己还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的认识滞后,主要表现在他们忽视子女渐渐成人这一不可否认的发展事实。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不能只把他们当孩子看,而要用辩证的眼光,既看到他们尚未成熟的一面,又看到他们成熟的一面,理解和满足他们向往独立、渴望成熟的心理需求,把他们当成“小大人”,不能再把他们当做依赖和受自己支配的对象。使自己对孩子的认识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其次,要改变教育方法。强烈的成人意识,使得青少年常希望别人赏识自己的能力,因而,他们不愿按别人的意图行事,欲按自己的想法做,容易导致他们与父母或师长发生直接对抗。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在管教中变指挥为指导,把父母做主、包揽包办变为在父母指导下由他们自己做主,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事,为实践与体验成人感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亲子矛盾,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应指出的是,第二反抗期主要是指向父母,即使父母小心翼翼,亦非常容易发生亲子矛盾。一旦发生亲子矛盾,父母应注意冷处理,不可加剧矛盾。因为,在反抗期阶段亲子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其意义尤为重要。处理得好,使青少年对家庭产生深厚的感情和应有的责任,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独立态度,较为平稳地度过“心理断乳期”,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处理得不好,会使矛盾激化,刺激子女反抗期情绪,乃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社会交往,使他们长期陷入压抑和
孤独中,难以自拔,影响家庭观念的形成。因此,父母也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有的甚至痛失教育的权力。
再则,要正确引导和合理满足青少年的“求异”心理需求。青少年第二反抗期的出现,意味着青春期的来临。他们会由过去的排斥异性,变为向往、眷恋、思念异性,与异性建立友谊的“求异”心理。当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从童年进入青少年后,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早恋,为此,多数父母都会千方百计地阻止青少年间的异性交往。在人的心理上,被禁止的东西或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好奇,产生诱惑力,激起人们难以克制的获取欲望。因而,父母这种“不许”制造出的“禁果”,更增加了异性对他们的诱惑力,只会使他们更想与异性交往,更想尝试早恋的滋味,更加与父母对抗。
心理学家总结出父母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因果规律:拉一把是友情,推一把是爱情。所以,父母应该认识到,青少年这种“求异”心理,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需求,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不应阻止,而应给他们创造条件,予以合理地满足,并在合理满足的同时,引导他们自尊自爱,了解并遵守异性交往中的社会规则。[NextPage]
反抗期中的围经期心身综合征
在第二反抗期中,女孩还有一个与男孩不同的变化:月经来潮。因此,不少女孩会患上一种叫“围经期心身综合征”的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在月经前及月经期间,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疲乏、抑郁、头痛、乳房胀痛、腰腹胀痛、浮肿等一系列的心身症状。多数是由体内性激素平衡失调及心理负担过重等因素引起。调查发现,有40%左右的女中学生感
到月经期间根本无法静心学习,90%女生认为,月经对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上海对女大学生调查后,亦发现围经期心身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82.95%。有13.70%的调查对象,一年中有1/3的时间处于低生活质量状态,在抑郁、烦躁、胀痛、不适中度过。这是因为,少女们除了内分泌功能尚未完善外,还对“月经来潮”这突然来临的生理现象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该怎么办,有种恐惧和无助感,加上月经期间身体不同程度的不适,亦加重了心理负担;心理负担又加重经期身体的不适。一次围经期的痛苦体验,影响下一次月经周期,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使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烦恼、羞怯、恐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甚至消极厌世等负性信念或心理障碍,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老师和家长往往难以理解这一点,常批评她们“懒”、“不认真”、“退步”,或叹息“到了这个年龄,女孩子总是读不上去”,这无形中更加重了她们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新教师;挫折;剖析
在一次教育教学大讲坛中,让教师谈谈有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我园一位新教师讲到发生在她身上的这样一个案例:言老师工作第一年在中班,带教老师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是小班跟上來的,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家长工作得心应手。言老师庆幸自己遇到一位好搭档,总想什么时候也能和家长轻松面对。可是,家长们似乎不把她放在眼里。有一次,一位妈妈想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听说班主任不在掉头就走。言老师为此很失落,从此再也没信心和家长面谈了,碰到问题总让班主任出面。
俗话说:“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挫折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巴尔扎克说得好:“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它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一块垫脚石。”它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影响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
面对这样的家长,新教师该如何做?一直躲避还是迎难而上?作为新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家长工作呢?我觉得应该从自我着眼,反思我们的意识,改进我们的行为,因为家长对新教师不放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新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家长工作呢?新教师遇到这种情况,要剖析自己、正视自己:
一、及时调整心态
我看过一篇《弯曲的美丽》,文中写到看过许许多多的道路,也走过离家乡很远的地方,坐过各种各样的车辆,也曾徒步行走数十公里。总感觉,许多道路总是弯弯绕绕的,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我并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乐观地想,弯曲的路更具美感;悲观地想,或许多人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其实不然,道路的弯曲,是为了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有所缓冲,才不至于一坠而下。而人生,有许多时候也是弯曲的。有些弯曲,是人为的因素;而更多的弯曲,是自然界与社会的本质。它们也利于人的成熟。新教师碰到上述的情况,不要胆怯,不要有落差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作为新教师,面对家长的冷淡、质疑,甚至是挑剔和无理取闹,一定要以礼相待、进退有度,避开锋芒、放低姿态。同时,作为新教师要满腔热情,用更多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班中的每一个孩子,用悦纳和共情对待家长,功夫不负有心人,久而久之,一定会赢得家长的信任与尊重。
二、主动换位思考
对于家长因高期望而带来的质疑等情况,新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去理解。如果考虑到家长本身也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即使有些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作为新教师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家长不接纳你的原因很多。(1)你是新教师,对工作没有经验;(2)你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爱好。大家都知道,家长喜欢有养育经验的妈妈型老师。此时,新教师就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此时我是家长,我面对新教师会是怎么样的心态呢?如果我是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教给一个经验还在不断积累的新教师手上,我是否会毫无顾忌呢?同时,我们还会碰到祖辈家长们,那时候作为新教师,你是否也曾换位思考过,是否去了解过祖辈家长的需求和希望呢?我想,假如你会换位思考,假如你能仔细分析,一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冬天孩子们早上来园时,衣服穿得较多(特别是些摩托车接送的孩子),而当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容易出汗,家长会担心孩子脱衣服了吗?天冷了,给我们加衣服了吗?怎样使孩子穿的衣服不会被汗弄湿呢?等等。假如新教师能以一个妈妈的身份,理解孩子、掌握方法,家长们就乐意跟你交流,就能相信你、信任你。
三、注意把握方法
我们的家长观念和脾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如,祖辈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年轻家长一般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据如此情况,新教师就要抓住家长的不同心理特点,注意把握好方式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也就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新教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变化。如,爷爷奶奶来接送时,用土话跟他们聊聊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如吃饭、午睡等情况,今天午餐吃什么菜,孩子什么菜不爱吃等现象,希望家长在家鼓励孩子不挑食等。爸爸妈妈来接送时,跟他们聊聊孩子的在园学习情况,如今天中午讲故事很连贯,而且表情丰富等。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和家长沟通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家长感受到真心实意。家长听了很感动,新教师这么关心我们的孩子,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呢。渐渐地,家长对你的戒心会随之减少。
同时,与家长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同时,要学会请教家长,态度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信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和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对一、百分百的努力,自然就会心存感激,回报一份尊重。
四、积极提升自我
家长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很自然地对孩子的任课老师充满期望。在面对家长的高期望值时,新教师要能够正面看待,自加压力,以家长的高期望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断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提身自身的专业水准,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满足家长高期望值的优秀教师。首先新教师应注意到自身的不足,多看一些幼教杂志,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认真细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来不断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这样才能跟家长交流有凭有据,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家长心服口服。同时,教师要勤练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应该在全面了解自己长处与短处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改进自己的劣势,建立符合自己客观实际水平的奋斗目标。如,我们的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你说话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家长对你的信任就大大降低。因此,像这样的情况,新教师首先要做到善于沟通,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早上的交流,家长着急上班,交流要精简扼要,傍晚交流时则可以细化一点,先说说孩子表现好的一面,再婉转说一下孩子注意的地方,这样家长听着舒服,也乐意接受。
总之,新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爱心和责任对待教育工作,真心实意地为家长服务,相信,你也会赢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刘经华.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07.
[3]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我是一个14岁男孩子的妈妈,应该说我还是一个比较负责人的妈妈,从生下来的那天起一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很努力的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大姐姐。我自己觉得孩子的童年过得还算幸福,和孩子处得还算愉快,孩子有什么事和想法都要告诉我。可是到了12、13岁开始,感觉孩子越来越爱对嘴,大人说东,他偏说西,你着应该这样弄,他偏说要那样弄,反正就是对着干。起初,我很冒火,每次感觉他在对嘴的时候,老是使劲的吼他,想通过声音和气势压制住他,可是我发觉不奏效。有时候自己心里不愉快的时候,甚至扔、砸东西,碗筷的破碎声仍然没有震慑住孩子的叛逆。后来我想这样也不是办法,就在网络上搜索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通过查找才明白,每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出现所谓的叛逆行为,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孩子想证明自己长大了,不想家长过多的管束。有时候还是都处在一种不能自控的状态中。
了解了这些后,我的心理也平衡一些,对孩子的对着干行为也不那么厌恶了,还经常夸奖他学习生活中进步的地方,他对着倔强的时候,我还笑着说:随便你了,不想跟你争了,妈妈知道你生病了,得了青春叛逆病,我们家儿子长大了,也进入青春了,跟一个病人有必要争吗?孩子听后总是不好意思笑笑。就这样我们两母子顺利的度过了青春叛逆期。
张丽的儿子童童今年六岁,长的是虎头虎脑的,而且也相当聪明,但是最近张丽向我抱怨童童最近变得很拗,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东西好吃他偏说难吃,让人很无语。其实笔者身边有不少抱怨孩子拗的父母,我告诉张丽不要苦恼,从长远来看这是孩子性格发展的一个部分,是正常现象,其实所谓的拗就是叛逆。
小心,孩子六岁的小叛逆期
对于这样的孩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试着沟通交流并加以纠正:
1、不要他和对着拗
有的父母为了纠正孩子的拗劲,就和孩子对上了,死死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不愿做什么你非要他做什么,他不喜欢什么你偏要他去喜欢……只能说这些父母你不是在帮助孩子渡过小叛逆,反而是激着孩子去叛逆,这种拗对拗的方式或许是你靠着威严获取成功,你会有“老子还是治得了你这个小毛孩的”成功心理,殊不知孩子是从内心你的不服你的,这样他会愈加叛逆。
2、不要顺着他拗
张丽面对童童就是一味的顺从,吃什么买什么,晚上十点多童童要是羊肉串张丽立马叫老公出去买,童童说他们的钢琴教师太肥不好看,非要张丽给他再换个老师,张丽果然在拗不过童童的时候又一次顺从了童童的无理要求,果然又给童童换了教师,有一次童童光着屁股满屋子跑,张丽的母亲教训他几句他就不依了,大大哭大闹,非要报警(想起警察叔叔了)说不喜欢现在的家,本来是自己做错了事,姥姥只是教训了几句就这样撒泼,这样的孩子谁还和他玩,如果一味的顺从孩子就会造成孩子任性、刁蛮、霸道的个性。
3、用心去琢磨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叛逆】推荐阅读:
家长如何在家辅导孩子学习07-06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数学09-20
家长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作文09-21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09-23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如何应对10-03
家长如何做孩子的心理医生10-30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小学生家长会发言稿12-05
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10-25
如何做好初一学生家长11-05
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