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五个特点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寓言故事的五个特点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五个阶段及特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不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也是银行制度市场化演进的推动力。与此相适应,中国银行制度受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断缩小,而受市场主导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断扩大。银行体制、运行机制、市场结构的市场化变迁过程呈现五个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制度到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银行制度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宏观调控;运行机制;竞争格局

[

中国银行业三十年的改革,是一条沿着市场化路线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道路。随着逐步践行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想使中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取长补短,更需要反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初始起点及改革的酝酿:二元银行制度取代“大一统”银行体制(1978--1984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扬弃。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传统银行制度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在此认识的推动下,重新审视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可以广泛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分配这些资金。

在对传统银行制度认识突破的同时,银行业单一狭隘的业务制度开始扩展。首先是扩大银行信用活动范围,逐步突破传统体制下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地限定在企业流动资金分配领域的束缚;其次是改革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银行经营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然后,1979年以后中国的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形式逐步恢复和发展,开办各种新的业务品种,丰富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在中国银行业务悄然突破和扩展的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也开始改革和重建,改革的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的要求,借鉴国际做法,破除原有的单一银行体系,建立“二元银行制度”。这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羁绊的关键一步,标志寡占型金融组织体系开始发育,竞争因素开始被引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并由此走上市场化的发展轨道。因此,二元制银行制度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元银行制度”的建立较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是银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但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从中央银行制度来讲,首先,中央银行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这种设置模式为地方政府干预银行工作提供了方便。其次,央行与财政部的职能模糊不清,央行实际上是财政部的直接融资来源,影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最后,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制主体,也是银行服务的经营主体,不具备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地位。从专业银行制度来讲,首先,恢复四大专业银行基本上是在国家政策分工所限定的地域和行业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功能,使得银行体系的市场竞争结构仍旧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其次,国有专业银行担负着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专业银行内部难以形成经营的风险意识,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市场对之进行宏观调控;再次,专业银行接管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后,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网点铺设过快,成本激增;最后,专业银行继承了中国人民银行纵向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不是按照经济、集约、效率的原则进行组织架构安排的,保持极强的行政耦合性。随着宏观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专业银行的纵向组织模式已显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低效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金融体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

二、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启动:机制转换(1985--1988年)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价格改革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体系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职能,逐渐加大市场和间接调控手段,理顺金融系统各方面的关系;二是专业银行开始探索企业化经营,灵活运用银行的各种经济手段,搞活金融。

在转型经济进展到一定程度、市场力量逐渐增强之后,宏观调控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必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形成的主要机构,开始关注自己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存在的形式的和机制问题。这时关于中央银行存在形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是认为中国急需制定一项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的权力和职能,并赋予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依法履行对其他银行的监督和管理职责。二是认识到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方面:控制和交易。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成功运作的经验来看,中央银行和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应是交易关系的存在。在当时认识到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之间应是经济关系,应是交易关系,其意义是深远的。

在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推进的同时,逐渐重视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金融控制。1 985年以后注重采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手段调节宏观金融。控制对象为现金和贷款规模,实行“实贷实存”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是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由直接向间接的转变。然而,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达程度和思想认识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职能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上还不是很明确,在宏观金融调控方式上还不能完全消除“大一统”银行体制所留下的痕迹。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转换银行经营机制,推行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86年,专业银行开始在广州等部分城市的基层行进行企业化改革试点。同年12月,邓小平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专业银行企业化试点改革的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专业银行业务领域和地域限制逐渐取消。银行企业化改革是对传统体制下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有力冲击。无论从银行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经营方式、经营水平还是市场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此后确定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的改革目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引入竞争机制是银行市场化的重要步骤。这一时期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势头开始出现。1985年,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之间业务适当交叉。逐步建立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中国银行业过于单一的银行生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初步形成与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竞争的局面。同时,允许外国银行机构的进入,一些外国银行被允许在中国的专有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对于推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银行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雏形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银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认识到了通过信贷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适度分离,向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趋近,但没有对国家所有产权这一必要条件有所论及。在建立竞争体制下的激励机制的同时,却没有在银行内部建立约束机制。银行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体制的内部制度,所以银行无法在企业化改革的路上走得很远。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矛盾的集结:行政干预与市场化的摩擦(1989—1993年)

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财政逐渐弱化。政府要保证“体制内产出”一定程度的增长以维持社会的稳定,银行被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银行从简单的收集存款变成经济的补贴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没有严格按照银行功能自发扩展的规律行事。

中央银行体制确立以后逐渐重视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但是许多间接调控手段缺乏良好的运作环境。国务院1986年发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中央银行的功能为“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还不能真正发挥央行应有的作用。它必须对经济结构调整发放贷款。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难以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成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贷倒逼”机制中的实施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尝试建立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模式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更频繁地采用直接控制贷款总规模的方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在金融调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形成了直接的控制手段和间接调控手段同时并存的局面,即以直接控制为主、间接调控为辅的双向调控体系。

“二元银行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它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完善和银行功能的转变。但四大专业银行统揽全国政策性业务的“专业”特性,其运作模式和经营行为带着浓厚的行政属性。由于中央银行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主要通过靠行政手段控制专业银行的经营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专业银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目标,而是基于服务行政管理的需要,专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无明显改善。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程实质上反映着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两重性。一方面,国有银行比重大及政策性作用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必然会对银行业产生市场化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力量同时对银行制度的演变产生着作用。但是,中国银行制度的调整更多是属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从而表现银行制度经量变很难进入质变的状态。因此,从形式上看,银行制度改革措施较多,但实际上难以提高银行的效能。

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调整:初步建立商业银行体系(1994—1997年)

直到1993年底以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容基本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融通仍然没有打破计划经济模式,信贷资金供给制有所强化;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专业银行政企不分,银行还不是真正的银行;三是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和发挥作用。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办成“两个真正”的金融实体,即把中央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政府运用立法手段加以确认。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第一次禁止政府从中央银行借款。1995年公布《中央银行法》从法律上保证了中央银行不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从1994年起,改变人民银行分支行行政、人事的总行、地方政府“双头管理”为人民银行总行单一管理制度。同时,中央银行进一步明确了其两大职能,即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稳定货币,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中国银行制度市场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对中国人民银行的重新定位外,还包括货币政策的调整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从“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转变为“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有了重大改变,即由过去控制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量转变为以基础货币作为近期操作目标。199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体系和制度得以逐步完善。二是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运用。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逐步由过去的以贷款规模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为主。中央银行宣布从1998年起取消信贷规模管理、主要依靠再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贷款利率、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标志着中国金融调控方式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为减少专业银行转化的障碍,国家在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分离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国家颁布了《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加强对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的监管;剥离政策性业务和不良贷款,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实行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各行从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入手,实行法人授权制度,改革计划管理方式,从传统的、单一的信贷计划管理转向以资金、利润、成本为主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着手建立贷款风险管理体制,扩大抵押和担保贷款,减少信用贷款,实行行员制等。国有银行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仍然存在发展主要靠国家信用、高度的行业垄断、管理体制比照国家机关,实行官本位等问题,其结果是造成了专业银行经营效益不佳、资本金严重

不足、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稳定的最大威胁。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化解风险,进行彻底的商业化改革。

五、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现代银行制度(1998—2003年)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银行业面临全面开放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1997年11月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2002年初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同时,进一步改善金融调控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制度创新的全新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一步进行了重大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为此,首先强化中央银行组织制度的独立性的,199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31个省级分行,并根据地域经济相关性和金融监管的需要,成立了九大分行和两个营业管理部。新的管理体制改变了按行政区划分设置分支机构的状况,有效地遏制了地方政府通过人民银行的各省分行来左右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为,加强了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在金融监管上逐步走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路子。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跨行政区域垂直管理的金融体制已经运行,为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打下了重要基础。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资金管理体制,唯此才有包括宏观调控手段和金融市场培育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从1998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摒弃了已运用近五十年的直接调控手段,灵活运用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并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加强对再贷款的管理,制定和完善信贷政策,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迈出了走向间接调控的十分关键的一步。2004年10月,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能转换已基本到位。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基本确立,新的中央银行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建立中国的现代银行制度,核心是要把国有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多年以来,中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表层“修补”多于深层变革。这种不触及所有制本身的外围改革,使国有银行发生了显著但不深刻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在既定产权制度框架下的边际改革效率,已经在向零迅速趋近。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变革体制才能提高边际改革效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向的必然选择。

从1998年起,从制度上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内外经营环境,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一步强化统一法人体制,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制定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由行政评价转向经济评价等等。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成为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并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试点。之后,两家试点银行大规模的财务重组、战略引资和公司治理改革全面展开。2005年10月,建设银行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2006年6月和10月,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先后上市。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垄断竞争性的银行体系格局初步形成,在对国有商业银行这一“存量”进行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行“增量”上的改革。发展非国有银行,培植竞争对手,鼓励竞争,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至此,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和银监会监督、国家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多种金融机构合作、功能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银行模式。

六、进一步深化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经过30年市场化的改革,中国的银行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市场金融制度的“外壳”。但从制度运行的效率角度分析,银行业市场具有垄断竞争性质,竞争程度偏低,金融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不是一个有效竞争状态。行政性直接金融调控手段的运用,尽管扩展了货币政策的功能,但也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能等。金融创新绝大多数源自西方模式的模仿,缺少自我创新。作为银行业市场化核心环节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控制。使得银行无法根据客户的资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难以发挥利率杠杆对资金的市场配置功能。因此,银行业市场化的改革仍处在较低的层次。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银行业整体竞争水平,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深度合作,增强信用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二是降低进入壁垒。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中小银行机构的重组、改造,增加民营银行的建立。同时加快外资银行的引入。借以改善我国银行业市场的高集中率、竞争不足的现状,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三是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监管当局应当转变监管理念,逐渐实现银行监管从合规性向风险性的转变。政府监管应从替代市场力量向互补和增强市场力量转变,实现银行监管从政府审慎监管向以市场为基础监管转变。四是顺应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混业经营模式较之分业经营模式呈现出许多明显的优势,是商业银行扩展和提升功能的重要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投资设立或参股的形式,进一步加快综合经营步伐。五是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商业银行要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加速从同质同类的竞争走向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竞争。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日益丰富的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3

[2]尚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311

[3]伍旭川,谢云山,“十五”货币政策回顾及展望[J]银行家,2006,(2):28-31

作者:王斌

第2篇:迈向消费大国的五个坎

中国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这必将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但这些年中国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在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路上,我们还有五个坎要迈。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中国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开始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一、消费增长与需求结构的升级

中国走向消费大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随着中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居民消费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物质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升级。扩大公共产品消费需求已成为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成为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尽快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应当伴随着一个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的时期。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年中国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的消费率比,相差10~20个百分点。从2009年的情况看,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但在7.7%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仍然大大高于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中国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是必然选择,并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居民消费率提高5~10个百分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第三,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的建立;第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结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

二、加快城市化对消费的推动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中,城市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未来5~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高空间。考虑到乘数效应,估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元的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这是中国城市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实质性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加快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

三、弥补公共产品短缺的投资趋势

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伴随着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不仅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也突出了政府缩小收入差距和加强公共投入的职责,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总体看,新阶段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这一变化对形成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节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而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平均消费倾向却在总体上持续下降。1990~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但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率也从0.4%上升到8.1%。这说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够,是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初步测算,未来10年,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万亿~20万亿元。

——按照这个测算,未来3年在已确定的8500亿元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支出的同时,在义务教育领域需要1.3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在基本社会保障领域需要2.2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共投资4.4万亿元,三项支出大约占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

——这个基本公共服务投资计划,可以在未来5年左右初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为建立一个低水平、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以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为起点,估计未来3年左右,消费率大概可以提高5~10个百分点;未来10年左右,可初步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四、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首先,我们不能把低碳经济的发展简单等同于过去讲的一般的环境保护。低碳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它既同过去我们所说的一般环境保护有直接联系,又远远超出环境保护的范畴。其次,低碳经济之所以超出了环境保护的范畴,是因为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的约束条件,更是一种现代生产方式,这点十分重要。

主动应对减排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选择问题:第一,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第四,推进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将大大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五、服务于消费的政府转型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三,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转型形成规范的公共权力行使的制度框架。

中国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既涉及到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还涉及到行政领域。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使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确立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总体思路,并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使经济增长由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上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推进以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供社会动力;

第三,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合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力。■

作者:迟福林

第3篇: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进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慢慢发生一些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从静止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转变。我们倡导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有效实现学习方式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式 转变 多元

学习是我们人类认识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1]。判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贯彻实施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发生转变。当前,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引入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之中,但是效果并不很明显。其中,教师们心中有个最大的顾虑就是这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有碍于上课的效率。如何打消教师的这些顾虑,让教师主动去实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不是仅仅出现在公开课、示范课之中,成为教师常态课堂中的学生学习之常态,尤为重要。为了落实生命高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珍惜生命、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培育生命发展潜能、提高生命发展价值[2],全面体现生命高素养教育的五大基本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养成性、主体性、开放性,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接受到发现的转变、从个体到合作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从静止到移动的转变。

一、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被动”与“主动”是“要我学”与“我要学”的体现,体现着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倾向。“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下的学习,“我要学”是主体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外因推动到内因驱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外界环境逼迫状态下的学习,被动地学习,只管一时一刻,是难保长久的,并且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通常会干扰其正常学习活动的进行;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尤其重要,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个人的学习毕竟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解放学生”,实现学生学习心态的有效转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改变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当前,许多教师以“考纲”为指挥棒,以讲解为主,实行着“齐步走”的学习,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导致两者极易产生消极状态。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何谈学习的主动,难以保证效果。毕竟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因此,教师要使用启发式教学,恰当提问,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只要有了兴趣,其内在动机就被激发了,“我要学”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即使再苦再累,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二、从接受到发现,实现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转变

“接受”与“发现”是从知识的接受方式来说的,对应着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就是指教师将所学习的内容以确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4]。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或小组合作)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的,需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基于学生的自然生命,倡导从接受到发现的转变,有效实现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转变,有力扭转知识的传输状态,让“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5]。过去,我们对接受学习关注过多,对探究、发现有所忽视;如今,我们对发现学习给予了更多关注,倡导发现学习,希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凸显学生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让学生更多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实现从“双能”到“四能”的转变。

学校一定要从小给学生提供“发现”的土壤和种子,使其慢慢成长,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这是一种更加注重过程的教育,注重学生成长与知识学习的养成性。当然,在学生发现过程中,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问题或错误。老师要明白,学生成长是需要代价的,应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大惊小怪。这恰恰反映着学生的思维状态,只要教师进行合理适当的引导就好。只有经历了,记忆才更牢固。拉尔夫·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6]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范畴,而是扩展到学生个体的生理、情感和人格等各领域,这样就使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只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更应该也是学生个体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呈现的,我们要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过程好了,结果能差吗?”如果教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做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从个体到合作,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共享的社会,需要凝聚集体的力量、借助集体的力量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正如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所言:“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相互学习与合作。”现今,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养。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对我国基础教育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目前“协同创新”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创新的主要形式。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是需认清形势,从小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其走上社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打下基础。对学生个体而言,在班内有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合作,班级内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在学校内,还有同校同年级不同班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合作;在校外,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的合作等。在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中,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可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信息,集思广益,使问题获得解决。在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转化过程中,实现合作双方共赢、乃至多赢之局面。

在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互动合作,集体的智慧才能得以生成,让知识相伴而生。在相互合作中,在相互对话中,在相互交流中,既加深了学生个体相互之间的友谊,又学到了知识。在课堂内外主要是合作学习方式呈现的。合作学习的理念,现在也体现在一些教科书编写之中,譬如法国S?魪SAMATH公司出版的《S?魪SAMATH LE Manual 3e(4e、5e、6e)》[7]。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提高效率,需要明确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分工,合作的总结提炼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一定要明白,合作交往、沟通协商不但是学生个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社会性素养,也是个体生成知识意义、提高思维能力、形成思想观点的有效方式[8]。

四、从封闭到开放,实现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

从封闭到开放,实现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这主要是从学习环境、资源方面来谈。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这也是一大趋势。让学生走出课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入社区,适当融入社会,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尤其是进行一定量的户外实践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如适当的身体锻炼活动可提高人的心肺功能,给大脑提供更加充分的氧气和养料,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更加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些学科譬如“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也不是课内与校内就可完成,它有别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不只问题是开放的,过程开放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在中小学许多学科,如体育学科、计算机学科、理科中的实验等需要学生去实际操作,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只有在学生开放性操作中,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才能使得理论得以充分验证。

当今世界,因特网走入了千家万户,形成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里,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通过音频、视频等以实时或非实时的形式将教育内容传输出去,有效实现了学习的信息化、可视化和远程化。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有效实现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这也是一大趋势。现代网络的便利、交互等为学生的开放学习提供了可能,使得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图书馆,校外的博物馆、科技馆、互联网络资源等,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

五、从静止到移动,实现从静止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转变

2000年,德斯蒙德·基更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引入中国,认为移动学习是继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Clark Quinn、Dye、Harris等学者认为,所谓移动学习,就是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9]。21世纪的儿童被称作“数字原住民”。学生们是在电子产品的伴随下长大,数字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它把学习场所拓展到了更广地域。网络、手机等对中小学生极具诱惑,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疏导使其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有效利用移动设备,实现从静止学习到移动学习的转变,这不单单是形式的改变,同时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这也是未来学习的一种趋向。从静止到移动,学习形式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学习者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得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设备方便携带。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开发移动学习的优质资源成为必须,使得学生在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影院中、校园里、商场中等,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学习,如微课程(时间3~20分钟),符合学生零碎时间的学习需求。

我们提出学习方式的五个转变,并不是说后者一定比前者好,也不是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被动学习、静止学习、个体学习、封闭学习,学生学习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应找寻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坚信“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学生主动了结果会更好”的信念,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康岫岩,吴立宝.生命高素养教育的内涵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5(2).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宋钧,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6]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7] 吴立宝,钟纯真,张新霞.法国FM数学教科书编排结构特点及其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5).

[8] 王新民,吴立宝.课改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9] 王佑美,王娟,杨晓兰,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吴立宝 康岫岩

第4篇:最优秀与最差劲老师的五个特点

最优秀老师的五个特点

1. 知识面广——老师应该不只是专业知识丰富,专业以外的知识面也应该很广。我高中有位生物老师,他的知识真的很丰富,上他的课,课堂气氛都很好,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其他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他都把他所知道的知识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传授学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知识。当然,幽默的前提是知识丰富。

2. 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教给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共同目的都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

3. 具有抗压能力——估秀的老师心理素质一定要很高,老师经常会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一定要能应付,否则不仅对自己身体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假如老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直接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4. 关心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占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又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偏心于成绩好的学生的老师不在少数。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地球上的星星》,在电影里我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假如没有那位老师的帮助,那个具有画画天赋的孩子的一生就给毁了。那位老师是我的榜样,他的确优秀。

5. 教学成果——假如一个老师带的班里没有一个差等生,全部都是中等或以上水平的学生,那这就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因为他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身上学到知识,如果只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其他的都不怎么样,那这是一个失败的老师,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只能代表了这几个学生的能力,而其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代表了老师的能力。

最差劲老师的五个特点

1. 情绪失控——老师在课堂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老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让学生乱了“军心”,严重的放在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无心听课。我现在回想起来,在课堂上“发脾气”的老师是很差劲的老师,国为他还没有完全控制课堂,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不能跟学生有效地沟通。

2. 照本宣科——做老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体会理论。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也不能学到什么知识,应该帮助学生去理解。

3. 批评过度——老师适当的批评会帮助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错误,反省自己,对学生的成长也有好处。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批评往往会造成负面影响,有时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会放弃学习。

4. 怀疑学生——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偶尔一次考了特别优秀的成绩,有些老师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指责地问学生是不是作弊!这无疑是在打击学生,很平重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优秀的老师会培养学生的自信,而差劲的老师就会摧毁学生的自信。

5. 偏袒——很多老师都会偏心于聪明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于是成绩不好的,接收知识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就拼命学习,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以得到老师的表睐。但是结果并不会这样理想,往往会成绩提不上去,越学越糊涂。老师应有教无类,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更应该给予特别照顾。

第5篇:长征中的五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完成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感慨地说:“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本文作者根据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回忆录写成此文,以纪念长征———这部“人类伟大史诗”中的普通红军战士,并借此展示当年红军将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

5位战士渡乌江

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样的被突破了。

6只木船过金沙

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兵分三路抢渡金沙江:一路以一军团为左纵队,以龙街渡为渡江方向;二路以三军团为右纵队,以洪门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以军委纵队和五军团为中央纵队,以皎平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人马均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赶往各自的渡口。一军团和三军团各自赶到龙街渡和洪门渡,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

这样,红军全军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皎平渡的中央纵队身上。

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乘守敌疏于防备的情况下,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江。过江后才知道,川军在皎平渡并没严加设防,仅有一个收税哨卡。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找到川军的4只船,连同原先的两只船,现在已经有了6只船。

不久,红军千军万马靠着这6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

当时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过江的呢?陈云曾回忆说:“一切渡河部队均须听命于渡河司令部。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得一路纵队上船。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司令员,船中秩序必须听命于这个司令员。”红军的组织能力,除表现于组织秩序外,还与极好地组织船夫密切相关。船夫第一天只有18人,后来增加至27人。工人之所以能增加,由于红军渡河司令部除派党的干部进行宣传工作外,并优给工资。当时每天日夜工资大洋5元。工人“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而共党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蔬菜只吃青豆”。渡河以后,除工资外,各给船夫大洋30元,因此船夫对红军颇有好感,很多人因此参加了红军。

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 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

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

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

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第6篇: 爱情寓言故事:女人一生中的五个男人

佛祖创造了一个女人。同时,佛祖也创造了五个男人。

佛祖创造出了这六个人后,起初并没有让这个女人和五个男人接触,而是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住着。

突然有一天,女人跑到佛祖的殿堂,说自己太寂寞,一个人生活太害怕,需要有个人和她一起生活,一起慢慢老死。女人说她想要找一个完美的男人,能带给她刺激和幸福感的男人,上帝见女人说的相当感人,而且眼泪哗哗地。于是,佛祖答应了女人的要求。

其实佛祖很为难,因为佛祖只创造出了五个男人。而且这五个男人各有各的特点和特长,他们并不都是十分完美,而仅仅是在某个方面突出。

佛祖告诉那个女人,我无权干涉你的恋爱和你选择男人的标准。因此,我只能把这五个男人全叫出来,你自己选吧!

于是,五个男人来到了女人的面前。

女人抬起头,就发现一个男人珠光宝气,呼气吐气之间全是金光闪闪,仿佛全世界全天下的财富全归于这一个男人似的。女人显得相当激动,两眼也冒出金光,显得很开心。女人想,如果我和这个有钱的男人结婚和生活在一起,一定事事不用操心,物物不用担心,必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吧。于是,她告诉佛祖,她就决定选这个男人了。

佛祖面无表情地点点头,告诉女人,这个男人的名字叫钱,拥有了这个男人就是拥有了全世界的财富,可以有一辈子花不完的钱,挥不尽的霍。 女人千恩万谢地和那个叫钱的男人离开了佛祖的殿堂。

后来,女人无论走路坐车还是呼吸吐气都充满金钱气息,满身的金银珠宝,珠光宝气。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焦点,是富贵的代表。当这个女人购买了所有她需要的东西后,变得开始极度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甚至再看到钱后再无想拥有的欲望。而这个叫钱的男人除了会赚钱,根本不会做别的事情。这个叫钱的男人在女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都用金钱来满足女人,根本不去和女人有情感上的交流。女人渐渐感觉不到被爱的滋味,郁闷乏味,女人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于是,她离开了那个叫钱的男人。在她离开的时候,她留恋地看了一下那个叫钱的男人,可是男人眼里除了钱别无他物,女人暗叹一声回到了佛祖的殿堂。 佛祖问女人为什么?

女人说,本来以为拥有了钱就会拥有了一切,可是当我真的拥有了所有钱后,才发现,其实我要的爱情真的不是这样的。如果男人眼里没有我的存在,就算再多的钱也没有任何意义。我想,我要的爱情不会是这样子的。

于是,佛祖又把其他的四个男人叫到女人的面前。

女人看见一个男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样子,仿佛全天下的人都要服从他似的。女人被他高高在上的气质吸引,被他目空一切的冷漠迷倒,迫不及待地扑倒在男人的脚下。 于是,佛祖允许女人跟这个叫权的男人离开殿堂。

刚开始的时候,女人除了对这个叫权的男人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号施令,对除了叫权的男人之外的所有人都指手划脚,看着别人被自己指挥得跑来跑去的样子,女人被这种权力控制人的特权弄得兴奋不已。她喜欢这种感觉,喜欢把所有人都压在自己的身下的感觉。可是久而久之,当她发现所有人都已经服从她后,她开始变得被孤立起来,甚至没有一个人愿意和她讲话。她本来想和那个叫权的男人讲讲知心话,可是那个叫权的男人只知道和别人勾心斗角地进行权利上的争夺,根本没有时间来顾忌她的感受。女人突然感觉这种生活毫无意义,因为没有被疼爱的感觉。大家都如防狼豹似的防着她和那个叫权的男人,都害怕一旦与他们牵连就会被权利吃掉一样。于是女人开始厌烦和厌倦,她不想再拥有这样的生活和这样的权利丈夫了。结果,女人放弃了这个只知道打斗争权的男人,又重新回到了佛祖那里。 佛祖问女人为什么?

女人说,所有人都听从她的话的这种生活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她的权利丈夫只知道和别人去争权夺利,根本没有时间来与她聊天谈心。她想要的爱情不是这个样子,被所有人簇拥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于是,佛祖又把其他的三个男人叫到女人的面前。

女人抬头看到一个男人头顶着智慧的光芒,全身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仿佛全世界的知识都被他一个人吸纳了似的。女人想与有智慧的男人一起生活,就不会再有任何的挫折并很少走歪路吧。而且在生活中的不明白还有陌生的领域完全可以依靠这个智慧的男人走下去,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于是,女人选择了那个叫才的男人离开了佛祖这里。

在和叫才的男人的生活中,女人什么事情都不用思考,都不用动脑子,都根本不用思考这件事情的对与错,完全有男人来分析和判断。甚至女人自己稍微有一个小小的提议,都会被男人用智慧的分析否定掉,即使是女人常年来形成的习惯,也被这个智慧的男人否定了。女人刚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才是男人的智慧表现,于是凡事都依着男人的决定。于是,男人根本不再顾忌女人的感受,凡事都用自己的智慧来判断来决定。然而,男人前一秒钟的决定又被后一秒钟的新智慧否定。于是,女人和男人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错失了方向。女人后来发现,这种超有才的男人因为太有才了,太有智慧了,已经错失了生活的方向,因为他一直在利用他的智慧来否定他另一个智慧。女人活得如同傻子般,她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勇气。于是,她离开了叫才的男人回到了佛祖那里。 佛祖问女人为什么?

女人说,自己的习惯已经被叫才的男人完全否定,自己已经没有决定任何事情的权力,只要自己决定一件事情就会被叫才的男人利用智慧否定掉。自己已经变得毫无自信,毫无信心。她说再这样下去,她会变成死尸般。

于是,佛祖又把其他的两个男人叫到女人的面前。

女人抬头看到一个男人美貌如花,甚至比自己都长得还要美上三分,气轩高昂,气度不凡,长相出众。尤如龙生人间。于是女人被这个男人出众的外貌迷得神魂颠倒,结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叫貌的男人。

在生活中,女人完全被这个美貌的男人吸引迷的无所事事,双眼一直盯在这个男人身上,感觉根本看不够这个男人似的。女人两眼冒桃花,对这个男人崇拜有加。女人多么希望男人也能如她一样痴迷上自己,可是女人后来越来越失望。因为这个男人整天除了打扮自己之外,什么事情都不管,更别说担心什么柴米没盐了。女人也曾和这个男人争吵,可这个男人告诉女人,自己的美貌就是所有的财富,你拥有我的美貌就要学会知足。然而,女人后来饿了,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养两个人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这个叫貌的男人,又回到了佛祖那里。 佛祖问女人为什么?

女人说,和长得好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一是害怕男人会被别的女人勾引去,二是害怕自己人老珠黄配不上他,三是男人除了打扮自己什么也不会干,没有任何生活经验。 于是,佛祖叫出了最后一位男人。

男人出来后向女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很有礼貌,很知体统。

女人望向他,平淡的长相,无奇的衣着,没有权利的光环,心中顿生反感。然而,她深知上帝就创造了五个男人,自己已经选择过了四个,只剩下这一个了。于是,女人很无奈地和这个叫德的男人手拉手离开了佛祖的殿堂。离开殿堂前,男人深深地向佛祖躹了一躬。佛祖点头示意他们离开。

佛祖望着远去的女人和男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生活中,男人处处尊重女人,遇到什么事情都和女人商量,听取女人的意见,而不是自作主张下结论。更有甚者,男人对任何事情和任何事都态度有加,礼貌为上。为人处事,做得恰到好处,身边的人和动物们都特别喜欢和这个叫德的男人相处为事。这个男人也很关心女人的生活,常常与女人谈心聊天,谈一些他或者是她认为好玩的事情,或者是有意思的事情。这让女人对她反感的心开始融化,渐渐地发现这个男人身上的优点太多了,于是好感顿生。最最值得女人感到开心和幸福的是,男人很尊重她,并能顾及她的感受。偶尔男人的细微照顾到她的生活中和情感中来,让她感动得大哭。而且男人利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足够让他们幸福的财富,虽然没有权利,可是他们照样活得相当精彩。

第7篇:教学的五个环节和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

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材料

(四)

教学的五个环节和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

教学“五环”包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遵循的规则。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日常学习中应遵循的规则。

1、教师教学“五环”。

(1)备课

备课是指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期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钻研教学大纲。要明确教学大纲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明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所教年段的具体要求;明确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安排;明确本科教学上的特点、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所教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意图和基本结构。

第二,熟悉教材,钻研教材。通览教材,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熟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和关键。

第三,明确目标,考虑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同时,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有近及远,由此及彼等这些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规律。

第四,把握课堂,环环紧扣。一备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且问题必须忌偏、忌深、忌浅;二备教具(或演示实验)该做则做;三备例题联系生活,变难为易;四备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易懂;五备板书布局,字迹清楚明了,大小适中,重点突出,美观大方;六备课外作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深浅恰当,由易到难。

第五,研究对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备课,讲课才会恰当有效。

第六,编写教案,开拓创新。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具有创新意识,不照搬旧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

2、授课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授课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二,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第三,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要认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五,要灵活恰当地选择运用教法,有效地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六,课堂教学结构合理、紧凑。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条理性;要使教学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七,板书设计内容合理,条理清楚;形式灵活,美观实用;书写规范,速度适宜。

第八,要使用广泛的教学语言,要使用普通话和学科术语,严禁使用方言土语和非教学语言。讲授语言要准确、清晰、通俗、生动,具有条理性、启发性。

第九,要保证教学时间,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不善离课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随意停课或串课。

第十,要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教态亲切自然。

第十一,要讲求效果。做到精讲多练,短时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3、批改

批改作业是指对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进行检查,它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批改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批改作业要及时,不积压。

第二,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要写好批改标记,写出适宜的批改评语。

第三,批语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激励性,能够指导学生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四,批改作业要广泛使用批改符号。符号醒目,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有利于学生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改正错误。

第五,批改作业要有记录,要及时讲评,以便及时地、更好地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是教师在掌握了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辅导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辅导要有针对性。辅导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第二,辅导要有层次性。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因材施教。

第三,辅导要有启发性。要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第四,辅导要注意及时性。辅导要及时,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或作业、考查批改完后,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注意辅导时间要短,内容要精。

5、测评

测评是指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取得反馈信息,促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测评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测评目的要求明确。或者要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评学习效果,以改进教学;或者要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生成绩的原因,确定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第二,测评的内容科学、全面。试题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要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难易适中,分量适宜,要有梯度。一般比例是,基础题:较灵活的题:综合题=6:3:1

第三,测评的标准要客观、公正。试题的答案要具体、明确,评分标准要准确、统一。

第四,测评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形成性测评、诊断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定成绩和学生自我评定成绩相结合。

第五,测评的次数要适当。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注重平时考查(也就是形成性测评);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六,测评的结果要及时总结。测评结束后要进行质量分析,找出教学得失的原因,及时改进教学。

2、学生学习“五环”常规管理。

(1)预习

预习是指上课前的自学,它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预习要及时。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

第二,预习态度要认真。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动脑分析,不要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看一遍书了事。

第三,预习要注意方法。依据知识基础、学习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第四,预习要讲求质量。基本了解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为上好新课做准备。

第五,预习要做好笔记。记好预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预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写好预习心得。

(2)听课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提前做好听课准备。包括用品准备、知识准备、精力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二,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活动。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听懂新知识。

第四,要注意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法指导。 第五,要积极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六,要围绕教师讲解的内容,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第七,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将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等,摘要地记录下来。

第八,要认真做好课题训练题。认真地做好每一个题目,不可马虎对付。

(3)复习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过程,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复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及时复习。课后复习要当天完成,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在教师讲完一个单元、一个阶段的知识或讲完全部教材后,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第二,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

第三,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知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注意提高能力。

第五,要记好复习笔记。通过复习,把重点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及复习后的一些新的见解和体会,都记在复习笔记上,便于以后复习和查阅。

(4)作业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作业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

第二,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可抄袭作业。

第三,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

第四,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作业发回来后,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 (5)考试

考试是学生平时学习的总结,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主要指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考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正确对待考试。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对考试成绩不要过分看重;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勤奋学习,讲求方法,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要遵守考场纪律,不作弊,不抄袭。

第三,要注意卷面整洁。答题时不要随想随写,随写随改;字迹不要潦草;不要在试卷上乱勾划,要注意保持试卷的整洁。

第四,要学会分析试卷。试卷发下来,不要只看一下分数了事,要养成分析、总结的习惯。

第8篇:人生的五个球

试着把生活想成一个游戏——在空中抛接五只球。他们是:工作,家庭,健康,友谊和精神。你尽量想让他们牢牢固定在空中,很快,你就会发现,唯有工作是只橡皮球,抛之于地,还会返弹回来。而另外四只——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都是玻璃球,如果将其中任意一只抛至地上,不可避免会留下疤痕,裂缝,受损甚至粉身碎骨,毫无办法将之复原。因而,你必须懂得维系生活的均衡。

如何维系生活的均衡呢?

切勿盲目与他人比较,而低估自身的价值。须知,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才能显出个性

切勿视他人的追求为自己的目标,唯有你自己知晓自身所需

切勿淡漠心灵深处的东西。珍视他们,如同生命;反之,生活将空洞黯然

切勿让生命从之间悄然流逝,充斥昨日的忧伤和明天的憧憬。活在今天,将会让每个日子充满阳光

切勿屈服认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切勿妄自菲薄,我们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才会彼此相依

切勿畏惧冒险,我们因冒险而学会勇敢

切勿以真爱难求为由而紧闭心扉,给予爱,才能得到爱;紧抓住爱,只会失去爱;赋予爱一双翅膀,才会令爱长驻

切勿做生命的匆匆过客,将自己源自何方以及去往何处抛至脑后

切勿忘怀,得到他人的理解是人生最强烈的感情需求

切勿停止学习,知识不会成为负担,带着他,你可以轻装上路

切勿虚度时光。切勿出言不善我,正所谓。覆水难收

生活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段旅途,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仍是未知,而今天是上帝的恩赐。正因如此,我们称今天为“礼物”

第9篇:学习的五个步骤

“影响潜意识最关键的是重复。”

※ 学习的五个步骤:

1.初步了解

2.重复为学习之母。 举例:记名字时不断重复,用心记忆。

3.开始使用

4.融会贯通

5.再次加强

※ 教学的五个步骤:

1.解释 Explanation 2.示范 Demonstration 3.使用 Utilization 4.纠正 Correction 5.重复 Repetition

“上台示范是最好的学习。”

上一篇:餐饮店开业筹备知识下一篇:形容众志成城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