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故事篇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庄子》寓言故事篇

《庄子》寓言故事篇 篇1

<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一章,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庄子卑视科学技术,不要科学技术的见证;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对原文的研读与分析,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汉阴丈人”的重新评价,关系到道家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大是大非问题.庄子的技术思想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 者:刘克明 杨叔子 Liu Keming Yang Shuzi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3.5 关键词:庄子   技术思想   机械  

《庄子》寓言故事篇 篇2

一、中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发展与《庄子·秋水篇》中的相关内容

1. 中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历史, 典籍中关于跳水游泳运动的篇章举不胜举。早在奴隶社会中期, 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就有着许多关于游泳运动的记载, 例如《邶风·谷风》中的“泳之游之”、《邶风匏有苦叶》中的“济盈不濡轨”等相关诗句。由于当时的平均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人们在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对于水的依赖十分强烈, 因此对水存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因此对游泳运动的相关记载十分丰富。与此同时, 由于当时人们生产水平较为落后, 受到出行、劳作等诸多生活必需活动的影响, 游泳也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到了战国时期, 各类历史文献中关于游泳的记载愈加丰富。其中代表作品有《易经》中的“水存至习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华西伺坐》一篇中的“浴乎沂, 风乎舞雩, 泳向归”。如此种种, 皆是对古代人民在节日中举行的游泳活动与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一系列景象的真实刻画。

到后来, 《庄子·秋水篇》当中“水行不避蛟龙”的状态之时, 则可说明古代游泳技能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再后来, 到了唐宋时期, 随着跳水运动兴起加入, 各类嬉水活动日趋活跃。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先生就曾经在一篇名为《日喻》的文章中对游泳实践运动有着大量的描写。文章中对南方的游泳实践历程有着详尽的记述, 从而概括出当时沿海居住的人们日日与海洋潮水打交道、幼年即会游泳、少年即能潜水的高超游泳技能。

2. 由《庄子·秋水篇》引发出对于跳水游泳运动的思考。

(1) 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庄子·秋水篇 (一) 》中, 有一段关于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 其间内容大致为:秋季水涨时节, 百川溪流皆流向黄河, 以至黄河水位上涨、河道扩宽, 其宽度足以使人辨认不出对面的动物是牛是马。河伯妄自欣喜, 认为河流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美的事物, 认为天下的美景美物统统收在自己的眼里。于是, 沿着河水的走向向东而行, 行到北海, 而后向东放眼望去, 才发现, 大海辽无边际, 其宽广远胜于江河。于是感叹事物无止境,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随后, 北海若又以井底蛙之于海、夏虫之于冰等实例进一步论证了事物无止境这一说法。这一哲学思想引申到我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方面, 则是体现在其经过历朝历代的时间打磨, 在技艺方面的不断进化与创新。从最初的受日常生活生产形势所迫必须而为之, 到后来的主动发起对大自然的挑战, 再到后来发展为一种体育竞技运动并引入诸多的翻新样式种类, 可以说我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以各个历史速度进行着不断的发展。 (2) 自强不息的挑战极限精神。《庄子·秋水篇 (十七) 》中有云:“夫水行不避蛟龙者, 渔父之勇也。”意思说的就是, 能够做到在水中行进, 而却不屑于托比蛟龙等水怪, 这是渔夫的勇敢啊。这里所说的“渔父之勇”, 不仅仅是力量与技能上的勇敢, 更是心灵上、精神上的勇敢。试想, 能够做到不凭借任何外力而自如行进于河海潮水之中, 已是人类中的勇敢之举, 更何况是置身于凶猛如蛟龙那般的洪水猛兽之中!可见,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极富有自强不息、挑战自身极限的顽强精神的。而将这一哲学精神引申到我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当中, 则广泛体现在我国古代跳水游泳健将不畏水潮的汹涌与竞技的难度而不断挑战大自然、挑战自身极限的顽强拼搏、挑战精神。

通过前文中笔者对《庄子·秋水篇》的浅层温习, 引申到我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 我们可以将《庄子·秋水篇》中的相关哲学思想粗略划分为两个方向, 即永无止境的技能探索精神与自强不息的挑战精神。

二、《庄子·秋水篇》哲学精神与古代跳水游泳竞技技能的发展

综合诸多历史古籍中对于跳水游泳技能发展的相关记载, 笔者在本文中将我国古代跳水游泳技能发展状态划分为以下三重境界。

1. 游之泳之。

我国古代人民将游泳大体分为三个类别, 即涉、浮与没。其中, 涉, 指的是在较浅的水域中趟水行走;浮, 指的是在较深水域的水面漂浮而过;没, 指的是在较深的水域中潜水而过。从其种类划分的方式以及其清晰明确程度, 我们不难看出, 最初的游泳运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些生活活动的目的的。在这一时期, 游泳是人类社会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游之泳之, 古代游泳的第一重境界。

2. 水行不避蛟龙。

在《庄子·秋水篇》中, 作者将水行之蛟龙与陆上的犀牛猛虎、夺命的兵刃相并列而言, 可见那如同蛟龙般汹涌的潮浪是多么地难以征服。除去对渔夫勇敢精神的赞美, 也是对当时人们游泳技能的一种肯定。相比较于前面的“游之泳之”, 能够做到水行而不避蛟龙已经是弄潮技能上的极大飞跃了。以至于宋代的部分文人骚客在亲临弄潮表演之后, 往往为之惊叹, 以至于在多年以后的诗词篇章之中仍有着些许相关的回忆性记载。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吴儿不怕蛟龙怒”即是其在观潮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状况下的作品。水行不避蛟龙, 这又是古代游泳的第二重境界。

3. 水秋千。

说完游泳, 再来说说跳水。水秋千, 又名水百戏, 是一项从宋朝开始兴起的跳水运动。顾名思义, 这一跳水运动并非当代跳台或跳板运动那样从一固定位置起跳入水, 而是从架在船头的秋千上跳入水中。具体过程为, 参与表演者统一荡起船头上的秋千, 当秋千被荡到水平的状态时候, 再翻着跟斗跳入水中。这种跳水方式相对于现代跳水运动显然是难度增大许多。因为, 只有当表演者身体与秋千荡起位置处于互相和谐的那一点时准时跳出, 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入水效果。一旦起跳时间稍有推迟或是提前, 由于位置与惯性等客观因素, 就会导致表演者达不到预期的表演效果, 甚至摔在船板上致伤甚至致命。正是由于其表演难度系数极大的特殊性, 非专业高手轻易不敢尝试, 也就导致了该跳水表演项目出现频率极低, 甚至说成是到了非皇家而不得见的程度都毫不夸张。宋朝词人王珪就有一首名为《宫词》的相关作品, 其中“内人稀见水秋千, 争擘珠帘帐殿前”两句, 正是对水秋千这一古代跳水运动项目的真实刻画。水秋千, 就构成了古代跳水游泳运动的第三重境界。

三、《庄子·秋水篇》挑战极限精神

1. 渔夫之勇。

在汹涌的河海当中行进, 却不屑于躲避那凶猛如蛟龙般的浪潮, 这是渔夫的勇敢啊。由《庄子·秋水篇 (七) 》中的相关内容, 我们可以了解到, 古代人们将勇敢分为许多种类, 却也不外乎物质力量方面的勇敢与心灵精神方面的勇敢两种。渔夫的勇敢在于其勇于同大自然做抗衡, 挑战自然、挑战自身。他的勇气既包括物质力量方面与自然界的汹涌潮水相抗衡, 又涵盖精神心灵方面敢于挑战自然未知、敢于挑战自身极限的勇气, 他的勇气是客观与主观双重的。可见, 我国古代游泳健将拥有着兼并物质与精神的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拥有着一种顶天立地、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 嫁与弄潮儿。

“嫁与弄潮儿”本是出自唐代李益所赋的《江南曲》一诗。本意为闺中怨妇哀叹受汛期水阻的夫君不能够早日归家。虽与古代游泳运动并无太大关系, 但足以证明当时社会上, 游泳运动已经盛行, 并且极受时人尊崇。在当代, 我们所说的“弄潮儿”通常是指勇于冒险并富于进取精神的一些人。而在我国古代的一段时期中, “弄潮儿”则是对于单独一种人的特指, 那就是当时社会中的那些游泳健将了。在当时, “嫁与弄潮儿”被借用为姑娘们对游泳健将的歆慕之情, 重点强调弄潮高手们敢于挑战自然、勇于拼搏的勇敢精神。其精神形象相当于近代西班牙角斗场上的斗牛士一般。

3. 百尺桩上。

据《因语录》中的相关记载, 在唐朝, 有个名叫曹赞的跳水健将, 能够做到穿着平常的衣服从百尺高的木桩之上一跃入水, 而后悠然立于水面宛若坐于平地席子上一般, 却并不惊起一丝涟漪。唐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九寸三分也就是30.7厘米。如此统计下来, 百尺折合成现代的度量衡也就是合30.7米。一个人能够从30余米的高处一跃水中却又不惊起一丝波浪, 单说其技艺之高深已经足以媲美当代任何一位跳水冠军了。再经深思, 30余米, 约合当代普通住宅楼十层的高度。能够做到从十层楼的高度跳下却不畏惧, 还能够灵活把握技能控制落水姿态, 其胆识、魄力可见一斑。

我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起源甚早、发展迅速。在技能方面经历了从“游之泳之”到“水行不避蛟龙”再到“水秋千水百戏”等质的飞跃;在精神方面又存在着“渔父之勇”、“弄潮之雄”与“百尺桩上”等一再的突破。经过客观技能与主观精神的不断发展, 我国古代跳水游泳运动不断发展、进步, 今天依然活跃在世界的前端。紧紧呼应着《庄子·秋水篇》当中的相关哲学思想, 不断给予中华民族前行的力量。

摘要:本文主要就由《庄子·秋水篇》引发出的种种思考, 从《庄子·秋水篇》哲学思想与古代跳水游泳竞技技能的发展、古代跳水游泳挑战极限精神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庄子,《秋水篇》,古代跳水游泳运动

参考文献

[1]康弘.我国古代的水上体育运动[J].百科知识, 1995 (8) .

[2]张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泳活动考述[J].兰台世界, 2011 (9) .

庄子的三个故事 篇3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像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的。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

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个神祗。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像水一样蒸发,像河流一样远走,像梦一样无可追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两千四百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存在本是虚无。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侯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它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莊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分,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地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 篇4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解析: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现在我们的社会上,邯郸学步的事情随处可见。看到西方的东西好,马上去学,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却不去问津,甚至以之为过时的迂腐教条,岂不是邯郸学步吗!

庄子故事两则 篇5

教学设计者:关庙中学 徐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汪洋恣肆幽默诙谐。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参考译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原文以及译文见参考资料)指名翻译,教师明确: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庄子形象: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快乐自由

1、惠子相梁

人物形象鲜明

描摹生动传神 比喻巧妙贴切 情节出人意料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寓言故事篇 篇6

先秦寓言是为了向听读对象阐发自身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以写作主体身外之人、事、物为主人公的故事的叙述,形象生动地传达作者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哲思。在诸子作品中,寓言是作为一种说理工具而存在的,但由于诸子在哲学追求和美学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说理工具在作品中呈现了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对先秦寓言的代表——《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进行简要分析。

一、《庄子》寓言:道学思想的“躯体”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家拉•封丹将寓言的故事性和寄寓性形象地描述为:“一则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好比是身体,寓意好比是灵魂”。[1] 正如拉•封丹所述,《庄子》寓言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鲜明地体现了它作为哲理的身躯而存在的价值。

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追求听任自然、顺应本性、万物齐一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在其文学观和美学观上也集中体现“道”的思想。他反对一切不合于“道”的人为艺术,追求自由无限的“大美”。在这种观念的统领下,集中体现庄子散文文学成就的寓言不像其他诸子寓言那样,多以正面的叙述和写实的笔法去为自己的哲思构建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貌、被听读对象所熟悉的立体形象,而是将生活加工演化成一种荒诞虚妄、神思无涯的超现实故事,故事中的人、神、鬼、动物与植物以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形态和思想构成了超现实生活状态,使听读对象遨游于一种高度理想化,摆脱了尘世束缚的自由世界,并透过这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意蕴深远的虚拟生活去领悟庄子幽远的哲学思想。在这些寓言中,我们看不到生活的原貌,看到的是由作者的哲思为精神灵魂,以虚构玄想的故事为肉身的组成体,而要认识这些崭新的形象,我们必须透过其形象直观的身躯,去挖掘领悟其精神内涵。以《逍遥游》中著名的寓言故事“藐姑射之神”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中无处可寻的至美神人形象:“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之人也,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通过这一人物,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外在形象上的纯洁与美感,但作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却不在于此,而是从形象内部流露出来的摆脱尘世束缚,达到自由神游的状态。这里的藐姑形象是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精神的载体,她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形象而存在,而是被转化为一个理性的思考所借以呈现的“身躯”,并因理性思维这一灵魂而存在。其实在《庄子》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他们以虚无缥缈的形象、极富夸张和想象色彩的情节,使人物的描摹和故事情节的叙述带有了强烈的象征意味,而这些主人公和围绕其展开的故事则作为一个承载寓意的躯体,为思想的传递提供了一种生动立体的方式。

当然,《庄子》寓言中也有很多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讲述来传递深刻的哲思。这种寓言在文中的作用看似一种直观的“镜像”式的说理,但我们细细体会,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我们以《庄子》寓言“庖丁解牛”为例,故事较为细致地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宰牛,并借此引出的宰牛与保养牛刀的理论的故事。如果按照“镜像”式的理解,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思路:故事中宰牛与保养牛刀的理论在掌握客观规律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而实际上,庄子使用这一故事的目的在于以牛喻社会,以刀喻人,以庖丁解牛这一生活事件,来引出如何在戕害人的本性的社会中求得正确的养生之道。可见,这则故事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精神内质的躯体去寄寓作者的哲思,象征意味比较浓,而非以生活的事件去直观地解释某种道理和思想。可以说,在这类寓言故事中,庄子往往将本身 “不可受”、“不可闻”的道,物化在真实、可知的客观事物中,从而为“虚而无形”的道找到了一个形象的载体,使之变得可被感知。因此,《庄子》寓言的工具性质是“身躯”大于“镜像”的。

二、《韩非子》寓言:法学思想的“镜像”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思想的核心是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同时他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较为鲜明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虽然在文艺观上韩非与庄子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即他们都反对文饰礼乐,但庄子散文却在客观上呈现了浓郁的文学色彩,而韩非则更为鲜明地体现为重实效,轻玄想的创作风格,多采用较为真实的生活事件和历史故事作为说理的材料,通过能够体现生活本貌的人物和事件去说明自身所要阐发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韩非子》的寓言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以这些人物的言行和经历的事件为例证,借以阐述与之相近的道理和思想。他的寓言故事更像是让我们通过照一照历史的或生活的镜子,透过具体的、熟悉的形象去发现我们尚未注意到或未能深刻地把握住的道理,从而领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抽象的思想,并接受作者的特定思想。所以,《韩非子》寓言是在以“镜像”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以此为例或以此作喻,让听读对象透过这一来源于生活的实例,去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镜像”式的说理工具。以《韩非子•说难》为例, 韩非使用了“郑武公戮关其思”、“宋人疑邻”、“弥子瑕失宠”等三个故事来为自己的观点“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提供例证。在上述三个故事中,郑武公杀了讲实话的大臣关其思,宋国富人因关系的远近而妄加怀疑邻居盗窃他家的财物,当处于受宠和失宠的不同境遇时,弥子瑕做出的相同举动却得到了君主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些或再现历史人物的遭遇,或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都透视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君臣利害各异,造成君主喜怒无常并且多疑,不是进说者的进言存在问题,而是他们在使用进说的技巧上出现了困难,因此,进说者不能不对君主察言观色,洞察其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讲究恰当的进说方式。不难看出,这些故事中的道理的传递,并非象征性质的,而是直观、明确的,故事的讲述为某种特定思想的传达提供了真实的例证,而读者也可以很容易地从故事所描写的对象中直接汲取某种教训,就好像我们照镜子一样,我们可以从镜像中去发现自己的美与丑,并找到自己有待改进之处。因此我们说,《韩非子》寓言是作者政治思想与哲学观点的“镜像”,它往往立足于现实,真实地再现特定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从而直观地反映某种教训与道理,达到辅助说理的作用。

可以说,都将寓言作为说理的工具,使庄子“道”的思想和韩非子“法”的思想都得到了形象的传递,而对这一说理工具进行了个性化地处理,使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风格,使得《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为读者提供了风格相异但同样精彩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庄子》故事 篇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 鱼出游从容

⑵. 请循其本

⑶.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悠闲自得 ⑵.最初 ⑶.既然

1. 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反问

3.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乙〕陈番立志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此类题,应先将原题中词义解释准确,而后再一一将四个选项加点词解释出来,认真对照,选择出题目中与选项中词义相同的答案。

答案:C

11.解释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闲处一室( )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

(3)甚奇之( ) (4)安事一室乎( )

⑸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⑹ 书固佳矣( )

解析:这两篇短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几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⑴.住 ⑵拜访 ⑶以……为奇 ⑷服侍 ⑸益处、好处。⑹本来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二是积累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须先将“益”字放在文中理解,应是“更”根据其义再写出成语。

答案:更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1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本题要求划分的停顿是以句为单位的较大的停顿,相当于给文章加标点符号,做题时,要反复朗读,表达了一定的完整意思的地方要读断。

答案: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又以问著,对如初。

⑵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⑴句比较容易理解,重点词语是“对”结合上下句,“对”应是“对答、回答”之意,解决了该词,联系全文,本句便不攻自破了。⑵是一个疑问句,翻译时还可结合下文的答句来理解。本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孺子”和“洒扫”,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⑵你为什么不打扫庭院和屋子来迎接客人呢?

14.读罢这两篇短文,可否产生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联想,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题,把阅读这两个小故事的感受,如实地表述出来,允许有不同的看法,但要与文章紧密相连。

参考答案:.我们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才能为国家效力。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为人要尽职尽责,严格地待人待己。

二、深层探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解析:本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二人的论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从故事本身、逻辑角度、二人的思想气质差异等角度来解读、探究。

庄子的成语故事 篇8

【人物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庄子》寓言故事篇 篇9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59课时)

要点:

1、简介庄子与《庄子》,朗读(听读)课文;

2、学习《北冥有鱼》,疏通文意。

一、导入

1、导语: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2、庄子与《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庄子》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时有幽默诙谐之趣。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划线字的音

北冥(溟míng)鲲(kūn)鹏 翼(yì)徙(xǐ)齐谐(xié)抟(tuán)濠梁(háo liáng)鲦(tiáo)鱼 从(cóng)容 循(xún)汝(rǔ)

2、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学习《北冥有鱼》

(一)朗读(听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②[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③[鲲(kūn)]大鱼名。

•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④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④[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⑤[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 补充 翼:翅膀。垂:悬挂。

• 译文: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⑥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⑦也。• ⑥[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⑦[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 补充 是:这。海:海水。徙:迁移。

• 译文: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志怪⑧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⑨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⑩,去以六月息⑪者也。” • ⑧[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⑨[水击]击水,拍打水面。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⑪[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 补充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击:拍打。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去:离开。•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胯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⑫。• ⑫[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补充 吹:吹拂。

•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⑬? • 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补充 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其视下也⑭,亦若是则已矣⑮。• ⑭[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⑮[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 补充 视:看。矣:罢了。

• 译文: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四、作业 熟读《〈庄子〉故事二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60课时)

要点:继续学习《北冥有鱼》

一、文言词语归类练习

词语积累2.通假字1.重点实词(1)其翼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水击三千里(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去以六月息者也(6)亦若是则已矣垂:徙:击:悬挂迁移。。。(1)北冥有鱼冥同溟,意思海。拍打抟:盘旋飞翔去:离开已:罢了(2)其正色邪邪同耶,意思语气词,呢,吗。3.古今异义(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古义:用力鼓动翅膀,今义:生气,发怒(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古义4.词类活用。(1)方位名词作状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原意为上面向上,今义:泛指海上运输。,在文中意思为。(3)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4)野马也山野中的雾气,古义:,今义:野生的马奔腾如野马(2)形容词作名词志怪者也原意为奇怪,在文中意思为怪异的事物。

5.一词多义去以六月息者也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大风。名词,气息。凭借用。以以{其正色邪”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指代前面的“鲲之大。表示选择。

二、研讨学习

(一)整体感知

本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这篇短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二)练习一 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 《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3)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4-8)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第三层,(9-11)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鲲鹏形象的?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2、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3、从大鹏展翅奋飞的磅礴气势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宏大的形象,并通过描绘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4、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没有绝对自由。

5、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 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四)拓展延伸

1、“北冥有鱼 ”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2、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3、练习四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yōng)》,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诗及注释略)

谈题意图: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 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4、有关大鹏的古诗词名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总第61课时)

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朗读(听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③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②[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③(鲦(tiá0)鱼]一种白色小鱼。

游(游玩)从容(悠闲自得)是(这)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④矣!”

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固(固然)固(本来)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⑤。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安(疑问代词,哪里)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问题探究

练习二 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技巧和文章的深层内涵。参考答案:

l.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看重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喜欢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中的“安”字具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庄子避开正面回答问题,采用反问的方法应对,从而推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之后惠子继续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提问,而庄子则把惠子的提问放到一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从而机智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2.庄子当时和惠子一块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心情轻松愉悦,因此当他看到水中游来游去的鱼时,就将自己的主观感情附着在鱼的身上,认为鱼很快乐。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讨论: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怎样知道”或“(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此外,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庄子也是赢家,因为庄子“结辩’’之后惠子没有再说话,自然是认输的表现。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是庄子的后学记述的,庄子占上风也是理所当然——《庄子》中所载庄子与惠子辩论,几乎都是以庄子获胜而告终。

(2)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三)探究文章的美点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四、知识扩展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並茂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循其本 .设题意圈: 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参考答案:l.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志:记载。3.安:疑问代词,怎么。4.循:追溯。

六、作业

上一篇:浅谈大班趣味数学教学方法下一篇:溧河乡王堂小学2010至2011学年家长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