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词语释义分析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自从1971年Zadeh提出linguistichedges这一概念并揭示它的作用以后,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延续了近30年。作者集中阐释了模糊限制语及其相关术语的解释和辨析,旨在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人们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交际。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模糊词语释义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模糊词语释义分析论文 篇1:

《现代汉语词典》模糊词语释义商榷

摘 要 《现代汉语词典》在最初编写时,模糊理论尚未诞生,编写人员对词义所具有的模糊性也就缺乏深刻的认知,对模糊词语的释义也就缺乏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得该词典在模糊词语的释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可商之处。文章對该词典中有关模糊词语的释义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商榷意见,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模糊词语释义方面的得失,探寻出模糊词语释义科学而有效的方法,从而确保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以便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文章的创新点主要在于: 首次将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辞书学研究领域,来对现代汉语中的模糊词语的释义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模糊词语的释义成果,既具有原创性,又具有实用性,它可纠正语文辞书中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直接运用于语文辞书之中,这对于语文词典的编纂与修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模糊词语 释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了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论,二是建构了模糊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三是研究了模糊语言的应用价值,四是探讨了模糊语言的研究方法。然而迄今为止,国内的模糊语言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问题,这就是对模糊词语的释义进行研究,而这个问题又恰恰与语文辞书的释义密切相关。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为例,自1978年初版,到2016年已出版第7版,它无疑是当今国内最具权威性和规范性的中型语文词典。然而在最初编写该词典时,模糊理论尚未诞生,编写人员对词义所具有的模糊性也就缺乏深刻的认知,对模糊词语的释义也就缺乏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得该词典在模糊词语的释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可商之处。虽然进行了五次修订,但主要是增收新词新义,删去一些过于陈旧的词语及一些过于专门的百科词条,修改那些词语有变化、有发展、在词义和用法上需要改动或补充的词条(见《现汉》第3版说明);而对于模糊词语的释义,并未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和修改。因此虽几经修订,但在模糊词语释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汉》中有关模糊词语的释义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商榷意见,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模糊词语释义方面的得失,探寻出模糊词语释义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从而确保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

在探讨《现汉》中的模糊词语释义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模糊”“模糊性”和“模糊词语”这三个概念。《现汉》对“模糊”的解释是: ① 不分明;不清楚: 字迹~|神志~|认识~|~概念|睡梦中模模糊糊觉得有人敲门。② 使模糊: 不要~了是非界限。根据《现汉》的释义,“模糊”一词显然只用于消极方面,随着语言的演变,“模糊”由“不分明;不清楚”义逐渐演变出了具有中性色彩的“事物的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不明晰”一义,而随着模糊理论的诞生,它又成了一个学科术语。可惜《现汉》至今并未收录这一义项。既然模糊是指事物的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不明晰,那么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模糊词语则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例如“黎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这组表时间范畴的词语具有模糊性,是模糊词语。这是因为时间本身是一个连续体,相邻的各个时段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语言却要对无始无终的时间进行分割,把它们分割成“黎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等不同的时段,这势必使得表时间范畴的词语具有模糊性。又如“高子”与“矮子”、“树林”与“森林”等表事物范畴的词语,在外延上都存在难以截然划界的问题,是模糊词语。这是因为某类事物在外延上所涉及的对象具有某些不确定性,或者说某事物在是否属于某类事物所涉及的对象方面具有不确定性。表性质状态范畴的词语都是模糊词语,这是因为几乎每个表性状的词语都有另一个表性状的词语与之对立,它们之间往往构成形式逻辑中所说的对立关系(或称反对关系),如真与假、对与错、香与臭、细与粗、冷与热、好与坏、优与劣、美与丑、高与矮、大与小、快与慢等。这些具有对立关系的概念,在两极是清晰的,在交界区域则是模糊的。例如,我们都认为身高1.90米的人高,也认为武大郎矮,可是170米的人是高还是矮?171米或者169米呢?这就很难截然划界了。

本文所探讨的《现汉》中的“模糊词语”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模糊性的单义词,例如“傲: 骄傲”。二是每个义项都具有模糊性的多义词,例如“爱”有四个义项——“对人或对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和“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等,这四个义项皆具有模糊性。三是部分义项具有模糊性的多义词,例如“昂”有两个义项——“仰着(头)”和“高涨”。第一个义项具有明晰性,第二个义项具有模糊性。因此我们所说的“模糊词语”是以义项为单位的。本文以《现汉》第6版中所收的模糊词语为研究对象,如果引文没有标注版本,则为第6版。

《现汉》在模糊词语释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定义过宽、定义过窄、遗漏语素、增字为训、羡余义素、义素之间缺乏对应和释义过于精确等七个方面。

一、 定义过宽

根据下定义的规则,下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现汉》在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来给模糊词语释义时,存在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例如:

(1) 富豪 指有钱又有权势的人。

按,“富豪”肯定“有钱”,但未必皆“有权势”。就现在判断“富豪”的标准来看,往往只看其财富而不论其权势(尽管某些富豪也有权势),譬如胡润全球富豪榜。我们不妨参照《现汉》对“富翁”和“富婆”的释义:

富婆 拥有大量财产的妇女。(第5版)

富翁 拥有大量财产的人。(第5版)

富翁 拥有大量财产的男人。

既然对“富翁”和“富婆”的释义都只就其财产而言,那么对“富豪”的释义也应该只就其财产而言。因此如果对照“富婆”的释义(擁有大量财产的妇女),那么“富翁”的释义则宜相应地改为“拥有大量财产的男人”,《现汉》第6版对“富翁”的释义正是这样修改的。如果参照“富翁”和“富婆”的释义,那么“富豪”的释义就应该是“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富豪”是属概念,可以兼指男女,而“富翁”和“富婆”是“富豪”之下的两个种概念。

(2) 母老虎 比喻凶悍的妇女。

按,《现汉》对“妇女”的释义是: “成年女子的通称”,它包括未婚妇女和已婚妇女。然而现实生活中,即使再凶悍的未婚女子,也不会被人们称为“母老虎”;只有那些凶悍的已婚妇女才可能被称为“母老虎”。由此可见,释义中的“妇女”一词的外延过宽,宜改为: 比喻凶悍的已婚妇女。或改为: 比喻凶悍的妇人。

二、 定义过窄

《现汉》在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来给模糊词语释义时,也存在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例如:

(1) 瘦 (人体)脂肪少;肉少(跟“胖、肥”相对)。

按,“瘦”既可适用于人体,也可适用于动物,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成语“马瘦毛长”。《现汉》在释义前面加上括号“人体”表示“瘦”的适用范围,反倒使得定义过窄。

(2) 慈祥 (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按,“慈祥”既可适用于老年人,也可适用于学生称老师、下级称上级,儿女称父母,《现汉》在释义前面加上“老年人”表示“慈祥”的适用范围,反倒使得定义过窄。

(3) 栋梁 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之材|社会~。

按,能够担负某个区域、部门或行业重任的人,皆可称为“栋梁”,而不仅限于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况且《现汉》所举例句“栋梁之材”和“社会栋梁”,就并非只指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因此宜改为: 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三、 遗漏语素

现代汉语里的复合式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不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其中有些复合式合成词的意义就是两个词根(语素)意义的相加。例如: “哀愁: 悲哀忧愁。”“爱抚: 疼爱抚慰。”《现汉》在解释这类合成词时,有时会遗漏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例如:

孤高 〈书〉高傲,不合群。

孤傲 孤僻高傲。

按,把“孤高”解释为“高傲”,实际上只解释了语素“高”的意义,遗漏了语素“孤”的意义。“高”有“高傲”义,它与“傲”为同义词,它们可以组成同义复合词“高傲”,因此“孤高”就是“孤傲”,而《现汉》对“孤傲”的解释是“孤僻高傲”;同理,对“孤高”的解释也应为“孤僻高傲”,或者解释为“孤傲”。

叹赏 称赞。

叹服 称赞而且佩服。

叹羡 赞叹羡慕。

按,“叹”是“赞叹;赞美”,“赏”是“赏识”,因此“叹赏”就是“赞叹赏识”。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叹服”和“叹羡”的释义,则可以清楚地发现词典对“叹赏”的释义显然遗漏了语素“赏”的意义。

四、 增字为训

与遗漏语素相对的是增字为训,即某个词语里原本没有某个语素或意义,在释义时却增加了该语素或意义。

狡辩 狡猾地强辩。

狡计 狡猾的计谋。

狡诈 狡猾奸诈。

按,“狡辩”由“狡”和“辩”两个语素构成,其中“狡”是狡猾,“辩”是辩解,因此“狡辩”就是“狡猾地辩解”。《现汉》的释义却把“辩”解释为“强辩”,无端地增加了一个“强”字。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狡计”和“狡诈”的释义,则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是根据这两个合成词内部所包含的语素来释义的,而对“狡辩”的释义则有“增字为训”之嫌。

郁结 积聚不得发泄: 郁结在心头的烦闷。

郁 (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第1版)

郁 (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

郁积 郁结: 哀怨~|发泄心中~的愤怒。

按,“郁结”是同义复合词,是“积聚”的意思,只是往往指“忧愁、气愤”等消极情绪积聚在心里。这些情绪既可长期地积聚在心里,也可以发泄出来,例如:“他终于把长期郁结在心里的烦闷发泄出来了,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现汉》把“郁结”解释为“积聚不得发泄”,其中的“不得发泄”纯系“增字为训”。这可以从对“郁”释义的修改获得佐证。第6版对“郁”的释义删除了第1版中的“不得发泄”,这说明“郁”只是指“(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而与能否发泄出来无关。另外“郁积”释义中的例句“发泄心中郁积的愤怒”,也恰好说明“(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是可以发泄出来的。

贵 价格高;价值大(跟“贱”相对)。

贱 (价钱)低(跟“贵”相对)。

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格一方面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降低;当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会升高。因此商品的“价格高”与“价值大”并非成正比;另外商品的“贵”与“贱”只是就其价格的高低而言。由此可见,词典在给“贵”释义时,不恰当地增加了“价值大”的意义。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贱”的释义,则可更清楚地发现对“贵”的释义不宜有“价值大”的内容。词典对“贱”的释义就只说“(价钱)低”,而不涉及“价值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贵”的释义为“价格高”,而“贱”的释义为“(价钱)低”。其中一言“价格”,一言“价钱”;一个不用括号标注适用范围,另一个则用括号标注适用范围,宜统一行文术语和格式。

五、 羡余义素

所谓义素,就是义位中所包含的语义成分,或者说是构成义位的成分。任何一个义位都可以再分解成一些“语义成分”(semantic properties或sensecomponents),但是,在自然语言体系中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义素,因为义素是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的语义单位,而不是自然语言的单位,人们只能凭借自然语言来描写义素的特征,当这些义素集合在一起时,才表现出某个义位的意义。

义素分析法至今并不完善,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主观性太强。它没有公认的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没有简便可靠的验证方法,义素分析基本上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对同一义位所做的义素分析,其结果往往并不一致,而不像语音分析那样具有物质基础。人们可以根据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来确定音位的区别特征。因此在进行义素分析时要求遵循简化原则,即义素分析能够准确地解释义位即可。下面我们从有关论著中摘抄出不同的学者对“父亲”所做的义素分析,就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某个义位中所包含的义素所做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父亲: 〔+男性〕〔+直系亲属〕〔+长辈〕(苏新春1992)

父亲: 〔+近亲属〕〔+生育关系〕〔+男性〕(贾彦德1999)

父親: 〔+男性〕〔+生育关系〕〔+亲属〕(李宇明2000)

父亲: 〔+亲属〕〔+生育〕〔+子女〕〔+男性〕(邱震强2006)

如果综合上述各家的分析,那么“父亲”就有〔+男性〕〔+直系亲属〕〔+亲属〕〔+长辈〕〔+近亲属〕〔+生育关系〕〔+生育〕〔+子女〕等义素,不同的人也许还可以分析出另外一些义素来。我们认为,删除其中的某些义素,不会影响对“父亲”这个义位意义的描写。例如《现汉》对“父亲”的释义为: “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亲”。这个释义就只用了〔+有子女〕和〔+男子〕两个义素;如果把上述义素都用于对“父亲”这个义位的描写,则势必造成语言重复啰唆。我们把这种不必纳入对义位意义描写之中的义素称为羡余义素。

羡余义素与增字为训的主要区别是: 增字为训是在释义时增加了某个词语中所不具有的语素或意义;羡余义素是指虽然某个词语里包含了某个或某些义素,但是在释义时本可不选择该义素却选择了该义素,从而使得释义显得重复或多余。《现汉》在运用义素分析法来给模糊词语释义时,存在着大量违背简化原则而造成羡余义素的现象。例如:

穷 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富 财产多(跟“贫、穷”相对)。

按,孤立地看,对“穷”的释义是正确的;如果对照来看,则可发现对“穷”的释义含有羡余义素。既然“富”指“财产多”,那么“穷”就是指“财产少”或“缺少钱财”。说“财产多”,则意味着“生活富裕”,因此《现汉》在“富”的释义中只说“财产多”,而不说“生活富裕”;同理,说“财产少”或“缺少钱财”,则意味着“生活贫困”。参照对“富”的释义,宜删除“生活贫困”。这样既与“富”的释义相互对应,又使得语言简练。

失宠 失掉别人的宠爱(含贬义)。

得宠 受宠爱(含贬义)。

按,“失掉宠爱”无疑就是失掉“别人的”宠爱,因此“失宠”释义中“别人的”这一义素为羡余义素。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得宠”的释义,则可以清楚地发现释义中并没有使用“别人的”这一义素。

嘲笑 用言辞笑话对方。

嘲讽 嘲笑讽刺。

嘲弄 嘲笑戏弄。

按,“笑话对方”无疑是“用言辞”,因此“嘲笑”释义中“用言辞”这一义素为羡余义素。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嘲讽”和“嘲弄”的释义,则可以清楚地发现释义中并没有使用“用言辞”这一义素。

解约 取消原来的约定。

践约 履行约定的事情。

违约 违背条约或契约。

按,“取消约定”无疑是取消“原来的”约定,因此“解约”释义中“原来的”这一义素为羡余义素。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践约”和“违约”的释义,则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两个释义中并没有使用“原来的”这一义素,即没有解释为“履行原来约定的事情”和“违背原来的条约或契约”。

临危 ① (人)病重将死。② 面临生命的危险。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按,根据社会语境,“临危”的适用对象当然是人,而绝不会说“动物”临危时怎么样,因此“临危”释义中“人”这一义素为羡余义素。如果我们参照《现汉》对“临危受命”的释义,则可以清楚地发现释义中并没有使用“人”这一义素,即没有解释为“(人)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另外,“临危”的第二个义项中也没有使用“人”这一义素,即没有解释为“(人)面临生命的危险”。

喝闷酒 烦闷时一人独自饮酒叫喝闷酒。

目测 不用仪器仅用肉眼测量。

目验 不用仪器仅用肉眼查看或验看。

小车 指汽车中的小轿车。

虚伪 不真实;不实在;作假。

按,这些词语释义中皆含有羡余义素。说“独自”,则肯定只有“一人”,因此“喝闷酒”释义中的“一人”和“独自”宜删除一个义素。说“仅用肉眼”,则无疑排除了用仪器,因此“目测”和“目验”释义中的“不用仪器”为羡余义素。说“小轿车”,则无疑是就汽车而言,因此“小车”释义中的“指汽车中的”为羡余义素。说“不真实;不实在”,本身就意味着“作假”,如果再添加“作假”这一义素则显得语意重复。

综上所述,删除上面词语释义中的羡余义素,可以使得语言简练;而“语言简练”正是《现汉》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六、 义素之间缺乏对应

对于那些具有对比关系即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的词语,《现汉》在释义时往往运用义素分析法来保持相关词语之间义素的对应性。这种释义往往在释义的末尾有“跟某相对”之类的词语作标记。例如:

大 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跟“小”相对)。

小 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比较的对象(跟“大”相对)。

高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低 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

对于以上两两相对的词语,每组词语的释义都做到了对比词语的相互对应,并且皆分别标注了与其相对的词语,但是《现汉》里也存在未注意义素之间相互对应的现象。例如:

矮 (级别、地位)低。

高 等级在上的。

按,“矮”与“高”相对,《现汉》对“矮”的释义为“(级别、地位)低”,对“高”的释义则为“等级在上的”。孤立地看,这两处的释义皆准确,然而根据《现汉》对具有对立关系的词语的释义方式,则可发现对“矮”与“高”的释义没有像其他词语的释义那样注重义素之间的相互对应,因此宜将“高”的释义改为“(级别、地位)高”,或将“矮”的释义改为“等级在下的”。

暗 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

明 明亮(跟“暗”相对)。

按,“暗”与“明”相对,《现汉》对“暗”的释义为“光线不足;黑暗”,对“明”的释义则为“明亮”。孤立地看,这两处的释义皆准确,然而根据《現汉》对具有对立关系的词语的释义方式,则可发现对“暗”与“明”的释义没有像其他词语的释义那样注重义素之间的相互对应,因此宜将“明”的释义改为“光线充足;明亮”。

粗 ① (条状物)横剖面大(跟“细”相对)。② (长条形)两长边的距离不十分近。③ 颗粒大。④ 声音大而低。

细 ① (条状物)横剖面小(跟“粗”相对)。② (长条形)两边的距离近。③ 颗粒小。④ 音量小。

按,“粗”的义项①③与“细”的义项①③的释义体现了《现汉》释义时非常注重两个词语之间义素的相互对应,然而“粗”义项②释义中的一个义素为“两长边”,而“细”义项②释义中与之对应的义素则为“两边”,宜统一术语,要么皆为“两长边”,要么皆为“两边”。另外“粗”义项④的释义为“声音大而低”,而“细”义项④的释义则为“音量小”。孤立地看,这两处的释义皆准确,然而两者之间缺乏对应,宜统一术语,要么将“粗”义项④的释义改为“音量大”,要么将“细”义项④的释义改为“声音小而高”。

胖子 肥胖的人。

瘦子 肌肉不丰满,脂肪少的人。

按,“胖子”与“瘦子”具有对立关系,宜运用义素分析法找出这两个义位之间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

胖子: 〔+肌肉〕〔+丰满〕〔+脂肪〕〔+多〕

瘦子: 〔+肌肉〕〔-丰满〕〔+脂肪〕〔-多〕

这样就可以使得“胖子”与“瘦子”的区别一目了然: 他们的共同义素是〔+肌肉〕和〔+脂肪〕,他们的区别义素是〔+丰满〕与〔-丰满〕、〔+多〕与〔-多〕,把上述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组合起来作为定义项,那么就是:

胖子 肌肉丰满,脂肪多的人。

瘦子 肌肉不丰满,脂肪少的人。

综上所述,对于那些具有对比关系即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的词语,在释义时运用义素分析法来保持相关词语之间义素的对应性,既可使得释义注重相关一组的共同点,又能突出词语之间的不同点;既可使得释义具有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特征,又可使得词语之间的释义相互对应,并且使得释义具有简洁性。

七、 释义过于精确

辞典释义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准确性,那么怎样才能使释义准确呢?从某个角度来看,语文辞书所收的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 明晰词语和模糊词语。对于明晰词语,人们可以运用明晰语言来揭示其本质特征,从而达到释义的准确性;而对于模糊词语,如果用模糊语言来解释,照样能收到释义准确性之功效;如果用明晰语言去解释,有时反而会显得不准确。例如:

科盲 不具备科学常识的成年人。(第3版)

法盲 缺乏法律知识的人。(第3版)

按,“科盲”是模糊词语,“不具备科学常识”的成年人固然是“科盲”,只懂得一点点科学常识的成年人算不算“科盲”呢?其实,人们生活中所说的“科盲”,往往包括那些对科学常识知之不多的成年人。可见这个词条是用明晰语言来解释模糊词语,但解释得并不准确。相应来看《现汉》对“法盲”的解释,就比对“科盲”的解释要准确。这里的解释语用的是模糊语言“缺乏”,而没有用明晰语言“不具备”。《现汉》(第4版)对“科盲”的释义已改为: “指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

秃 (人)没有头发。

秃头 头发全部脱落。

秃顶 ① 头顶脱落了全部或大部分头发。② 脱落了全部或大部分头发的头顶。

这里用“没有”和“全部脱落”等明晰语言来解释“秃”和“秃头”,表达并不准确,难道只有头发全部脱落的人才叫“秃头”吗?如果只有“头发全部脱落”才能算是“秃头”,那么请问: 如果脱得只剩一根或十几根头发,这算不算秃头?《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有三根头发,他算不算秃头?相比之下,词典对“秃顶”的释义就很恰当,既使用了明晰语言头顶脱落了“全部”头发,又使用了模糊语言头顶脱落了“大部分”头发。这两种现象都可以叫作“秃顶”。参照这一解释,“秃”的释义宜改为: “(人)没有头发或头发稀少”;“秃头”的释义宜改为: “头发全部脱落或头发稀少”。

参考文献

1.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5.

2. 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黎千驹.模糊语言及相关术语界说.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6).

4. 李宇明.语言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1.

5. 邱震强.汉语语义研究.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0.

6.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367.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第2版、第3版、第4版、第5版、第6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1983,1996,2002,2005,2012.

(黎千驹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黎 哲 湖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责任编辑 马 沙)

作者:黎千驹 黎哲

模糊词语释义分析论文 篇2:

模糊限制语及其相关术语的阐释和探析

摘 要: 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自从1971年 Zadeh 提出linguistic hedges 这一概念并揭示它的作用以后,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延续了近30年。作者集中阐释了模糊限制语及其相关术语的解释和辨析,旨在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人们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交际。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术语 阐释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模糊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语义模糊和句法模糊,其中,语义模糊包括使用各类模糊词语和模糊限制语等。第一种模糊词语(vague words),即有些词语和表达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这些词的外延都是不明确的。第二种模糊限制语(hedges),即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的词或短语,可使本来意义明确的概念变得模糊。

1.模糊限制语(Hedges)

模糊限制语概念首次由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就是将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Lakoff在研究中使用了Zadeh的模糊集理论,模糊集有一定程度的成员边界。如鸟类模糊集中,布谷鸟属于中心成员,蝙蝠是外围成员,因为前者完全符合鸟的特征,后者却很难体现鸟的基本特征。一个较好的区分方法就是根据成员与模糊集特征的匹配程度标记等级。Lakoff开创了模糊的语用水平,模糊限制语被认为是其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Brown和Levinson从语义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语言学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对某个谓词或名词短语属于某一集合的程度进行限定的词或短语,这些词或名词短语使得其限定对象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某一集合,或者使得其限定对象的命题意义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为真,或者比期待的更真或更完全。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部分地改变话题真值程度的分词、词或词组。”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Lakoff虽然充分定义了模糊限制语的特征,但是太过笼统。Brown和Levinson从语义的角度给模糊限制语定义得又过于专业化,不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这些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拉开了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序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语略有不同地定义了模糊限制。Coates及Channel从说话人的角度定义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是指示说话人对话语中的命题是否缺乏信心的指示标志语。”Joanna Channell从话语角度定义模糊限制语:“解码说话人或作者对所传达事实真实度的词或短语。”Crystal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解释模糊限制语:“应用在语用或者话语分析里,表达质量的精确度。”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无论是总括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无论是从话语角度还是话语分析角度,研究者们都达成一个共识,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涉及说话人、话语分析、听话人,同时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功能研究上,模糊限制语是一种体现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真实程度的指示性言语。

2.模糊(Fuzziness)

伍铁平教授(1979)最早将模糊fuzzinsee的概念引入中国,国内许多研究都选用了fuzziness而不是vagunes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教授Zadeh(1987)不仅是fuzziness的发起者,还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一方面,Zadeh给予模糊性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模糊性在人类认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各类事物大多数都是模糊的,只是一些略显模糊,一些特别明显。他还指出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模糊性表明人类推理背后的逻辑不是传统的二值逻辑或多值逻辑,而是一个充满模糊、模糊连接词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人们对模糊性的研究不充分,模糊性在科学文献中还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将这种不充分部分归因于人们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基于准确大量分析的、传统的科学思维取向。Zadeh不满意人们使用非常精确的数学描述有时非常不精准的真实世界,他开创了模糊集理论:模糊集是包含连续的不同级别成员的一类事物。模糊集以成员的功能为特征,这些功能分配给每个对象成员范围在0和1之间的一个等级。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模糊集的概念,例如:动物就是一个模糊集,老虎、狮子、大象都是这个模糊集中的成员,它们充分体现了动物的特征,在动物模糊集中属于较高等级的成员。海星、细菌、珊瑚具有的动物特征含糊不清,在动物模糊集中属于相对较低等级的会员。与此同时,像尘埃、岩石、山河等明显被排除在动物以外,它们在动物模糊集的等级会员标记为0。Zadeh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了模糊集理论,他的模糊集理论也阐明了许多其他学科的问题,例如逻辑学、心理学、修辞学和语言学等。

3.歧义(Ambiguity)

歧义和模糊是在实际交流与日常使用中经常困扰人们的两个术语,因为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讲,这两个术语是完全不同的。传统上定义歧义为一个句子有两个或更多的截然不同的、有明显区别的含义;然而,当明显的意思没有予以明示则出现了模糊。语言的歧义性是语义学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现象,通常歧义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即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产生歧义的原因可能是语音不准确、词义不明确、句法不固定、层次不分明、指代不明晰、语气不确定等。在与语言的模糊性比较中,语音歧义和句法歧义与模糊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涉及语义歧义与模糊的部分。

语义歧义主要指一个词在某个句子中有两种或以上解释,并且这个词的理解关系到对这个句子的解释。例如:“他借我一本书。”这个句子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谁借书给谁不清楚,可以理解为:“他借给我一本书。”或“他向我借一本书。”又如:“他抛下工作和妹妹出去玩。”同样会产生不同的解释:“他抛下工作和妹妹,自己一个人到公园玩。”或“他抛下工作,和妹妹到公园玩。”当然,如果单独拿出某个句子来看,那么的确会有歧义。事实上,在现实生活的真实沟通交流中,歧义并不是一个真正影响交流的因素,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中,听话人能够听懂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尽管听话人已经意识到这句话还会有其他理解。

语义模糊是指词语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清楚。例如:“水是热的。”热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感知的温度不一样,其次冷、温、暖、热之间是随着温度计指示温度的升高而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多少度以下称作冷,多少度以上称作热,多少度称之为温,多少度称之为暖,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来限定和区分。又如:“这姑娘漂亮。”漂亮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即便换成“非常漂亮”、“相当漂亮”、“很漂亮”,仍然是模糊的。歧义和模糊可以通过换一种说法或者翻译予以鉴别到底是歧义还是模糊,因为歧义可以通过换言之或翻译的方式予以消除。

图1 歧义的例子

图2 模糊的例子

4.概括(Generality)

“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普遍特征,可能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也可能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不长羽毛的,两脚动物”是关于人的表面特征概括;“能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会劳动的动物”则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概括。一般原则下,如果没有对所指事物的具体明确要求,概括不会引起不明确的问题,但是听话人质疑问题的具体细节,概括性的词语就不那么令人满意,此时就会出现模糊。例如:我毕业拿到了学位。一般而言,这不会产生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意思。但是倘若听话人想知道我拿到的学位指的是什么学位,文学学士、工学学士、理学学士、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此时就会出现模糊的现象。概括程度也有高低之分,例如:汉语中亲戚的称谓分得比较清楚,英语中这种称谓的概括性远高于汉语。例如:汉语中亲戚称谓依据来自于父亲一方和母亲一方的不同有所不同。例如:“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然而,英语词汇“father-in-law”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岳母”和“婆婆”,这说明英语中这两个词汇的概括性更高,但是它们的所指是清楚的,并不会产生模糊。

图3 概括性的例子

5.交叉(Overlap)

交叉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三,分别是:1.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2.有相同有不同的,有相重的;3.间隔穿插。词义的交叉性应该体现第二个释义,即:有相同有不同的,有相重的。词义交叉性指的是一个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个词或若干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之间的交叉现象,即词义之间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叠现象(overlap)。语言当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往往都存在这种交叉现象,比如:“茶馆”和“茶楼”相交于“茶”;“批评”和“评议”相交于“评”。同时,词义的交叉性指的是词义所表达概念的外延虽与其他词义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部分相交,但该词义所表达概念的外延本身仍然是明确的。例如:“水果”和“蔬菜”两个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就有部分重叠的现象,但是“水果”的概念“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是非常明确的,“蔬菜”的概念“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词义的模糊性是指无论有没有交叉现象,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外延本身都是模糊的。有时模糊词和模糊词之间也存在交叉性的特点,比如:描写人情感的词“悲”本身就是一个模糊词,“悲伤”和“悲痛”两个词指的都是人们的情感体验,“悲伤”和“悲痛”交叉在一起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模糊是词义本身模糊造成的,并不是交叉在一起才变得模糊,这种模糊与它们是否交叉在一起没有任何关系。例如:“中年”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模糊词,我们无法按照岁数来界定中年概念所表达的外延。无论“青年”、“中年”、“老年”是否交叉,它们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自然它们所表达的概念都是不清不楚的。精确词无论与其他词是否产生交叉现象,精确词本身的概念是清楚的;模糊词无论与其他词有没有交叉关系,模糊词始终是模糊的。

图4 交叉的例子

6.随机(Random)

随机是一种偶然形式,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中的各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的特点:1.事件可以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2.在基本相同条件下某事件可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3.事先可以预见该事件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所有可能性。例如:抛置硬币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的事件,可能出现正面向上,也可能出现反面向上的形式。同样,走到某十字路口时,可能正好是红灯,也可能正好是绿灯。这是会重复出现的事件,并且可预见可能出现的情况。随机性指按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中表现出来的条件的不确定性,但是事件本身的性质、状态、类属是确定的。模糊性则是指事物自身的性质、状态、类属是不确定性。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事物本身的含义确定;随机现象与模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中是指事件的结果不确定,而模糊现象中是指事物本身的定义不确定。因此,我们可以说随机性是外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关乎信息的量,模糊性关乎信息的意义;模糊性可以认为是比随机性更深刻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比随机性更加广泛的存在。例如:昆明雨季期间,未来几天的降雨量是随机变化的,但是在对降雨量进行实测后,这场雨是算做大雨、中雨、小雨的界定是模糊的。

7.双关(Pun)

双关语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加深语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和两层含意,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其中蕴含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是表意所在,表里意思不一致。双关语最能发挥人的幽默和风趣。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双关语是飞舞着的灵魂的产物。”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英语中也有很多双关,语言诙谐幽默、耐人寻味。例如: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 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的户外广告。第二句中的branch就是一个多义词,承接第一句中的trees,可以理解为“树枝”;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广告中的银行分行、支行的意思。所以广告的真正含义是告诉人们到劳埃德银行来存款,就能使自己的钱增值。双关语尽管表达了表里不一致的两重意思,但是它所传达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概念都是清楚的、明确的。

8.结语

模糊限制语(hedges)就是将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是模糊语言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比阐释模糊限制语和模糊、歧义、概括、交叉、随机和双关等术语,我们对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限制语有了更加清楚与明确的理解。模糊限制语是修饰其他模糊词语并能改变其他词语模糊程度的词语。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模糊限制语具有两方面的功能——既可使模糊程度加深,又可使模糊程度降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使语言更接近精确,从而降低语言表达的模糊程度,甚至使语言的传达更准确,这是模糊限制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之一。正如Channell(2000:175)指出:“使用模糊限制语对精确信息进行恰当的‘裁剪’能够更好地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谈话的重点上来。”

参考文献:

[1]Zadeh L 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Journals of Cybernetics,1972(3).

[2]Channell Joanna,Vague Languag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39-45.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Y525。

作者:王嫦丽

模糊词语释义分析论文 篇3:

完形理论与词典释义的完整性

摘 要:词典中的词语释义是我们理解词义的一条重要途径。词典编纂的核心内容就是释义,它是一本词典的精髓所在,也是词典编纂者最主要最困难的工作。在相关理论影响下,词典学转向认知研究。词典释义机制是人类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产物。完形理论所强调的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在词典释义的完整性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它能有效地避免传统释义理论的诸多不足。完整性一方面指一个词目释义的完整性,而另一面指新的释义加入到某词目中和旧的释义的剔除。从整体上把握词汇意义,使词典释义系统更规范、更准确、更完备。

关键词:完形理论 词典释义 完整性

一、序言

在一定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中,自然词汇的出现与特定的语用情景和使用者的心理意图紧密相关。人们一旦接受这些词汇进入语言系统,那么对这些词汇进行释义时,必须要准确、完整地反映其意义。词典中的词语释义是我们理解词义的一条重要途径。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词典释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语言观。在相关理论的影响下,词典学转向了认知研究。研究者们纷纷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去重新考虑词典的设计、编纂、使用和评估。H.A.哈利森说过:“词典编纂工作极端令人厌烦,要求十分苛刻。这是一项大得难以置信的工程。”这说明了词典编纂的巨大难度,当然也包括释义的困难。如何做到词典释义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是词典编纂实践不断完善的基本要求。

二、释义

“释义是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结果,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词,只要按照合乎逻辑的方法认真释义,对此的理解就会超越感性认识的阶段。这不是‘自找麻烦’,而是极好的思维操练,也是帮助读者掌握明确概念的有效手段。”(黄建华,2001:90)由此不难看出释义在词典编纂中的重要性。词典编纂的核心内容就是释义,它是一本词典的精髓所在,也是词典编纂者最主要最困难的工作。正如兹古斯塔说:“词义是词典编纂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因为词典编纂者所有的裁夺,几乎都与在词典中如何处理词义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词典释义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进行表述,释文就是语义的一种形式表达式。(章宜华、黄建华 1999)。词典释义机制是人类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产物。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指说本族语的人对语言感知和理解,具体反映为大脑对生成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的能力。语言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认知的产物,要有效地解词释义,就必须了解这一认知系统的结构和构造成分,通过科学地处理概念范畴来实现准确释义

意义问题是词典研究的核心问题,语义学的研究促使辞书工作者寻求更准确、更全面的释义方式。因此,“词典工作者最好还是要重视语义学领域的各种研究:他们对语词意义特征了解越多,他们的工作就会越出色”(Zgusta,1971)。由于受传统释义理论的影响,现在的词典释义存在表义欠准确甚至错误、语义信息与知识信息混淆、同义释义的冗赘与矛盾、释义太宽泛、限制不足等缺陷。如何避免这些不足,寻求一套更准确、更合理、更全面的编写体系是词典编纂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完形理论

完形理论因其德文音译又称“格式塔理论”,发端于西方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该学派最初研究知觉,尤其是运动知觉,但是它的一些理论逐渐应用在物理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美学等许多领域当中。所谓“完形”,即一种由主体认知所组成的整体。一个格式塔既是一个可以感知的整体,也是一个功能的整体。心理学的完形感知可以追溯到格式塔原则,它主要包括邻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和连续原则。邻近原则是指距离相近的成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相似原则是指每一个相似的成分都有构成一个共同片段的趋向;封闭原则是指一个倾向于完形而尚未封闭的图形容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连续原则是指如果成分之间不存在着干扰,感知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心理学家指出这四项原则决定完形感知,符合完形原则的组合显示出和谐协调的特征。在卡夫卡的理论体系里,他要求尽善尽美的“优格式塔”。在这种“优格式塔”里,各个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保持整体意义和整体效应。

由此看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石包括:整体性、直觉性、异质同构、完形压强。整体性是最基本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

象。在词典释义的完整性方面,完形理论又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四、完形的整体与词典释义的完整性

(一)语义与概念

语义形成的过程就是大脑对客观映像概念化的过程。认知科学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使语义的分解和表达更能够反映人们言语活动的心理表征和自然语感。语义属于语言的范畴,概念属于思维的范畴,二者各具不同特征。概念只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而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综合的产物,既包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也包括对客观事物形象的认识,还隐含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概念是词的真实内容,而词是概念的符号。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格式塔就是一系列的概念整体,而不是一些成分要素的集合。概念是释义的基础,词的释义主要是由概念意义构成,所以词典中的词被看作为语言的标本和典范,而词典义就是从各种用法中概括出来的,有多种义项的意义。在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各种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词典释义不再孤立地表述一个词的意义,而是被放到整个语义系统中来考虑,全面完整地揭示词义。费里德曼在他的《双语词典中的词的语义结构分析》一文指出:“双语词典中对词的加工不在于罗列译文及解释,而在于有机地揭示词义结构……在针对俄罗斯人的外俄词典中只有通过对词条的这种分析才能形成对外语词的鲜活的、完整的概念。这会在整体上使双语词典具有实用工具书及研究语言科学资料的价值”(张金忠,2002)。《当代法语详解组配词典》作为理论研究型词典,是对释义内容进行全面描述的典型例子。《组配词典》把词条内容都看作是释义内容,为释义服务,也即是一个格式塔,包括语义单元、词汇组配单元、句法组配单元、例证单元和结构短语单元。每个词目所有可能的词汇组配形式都是由这些单元综合表述,并在建立语法配价表的基础上列出了词目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句法组配结构。

(二)整体观与完整性

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是词典编纂中两个根本对立的编写原则。传统的编纂的原则是将两者相结合。在新的形势下,词典编纂应将重心置于描写的成分。描写主义奉行的信条是“词典编者的责任是记录‘活的语言’而不是‘最好的语言’”(Lodwig,1973:154)。词语的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词目有多种释义,本着描写主义的原则,应最大限度记录语言的发展、变化。完整性一方面指一个词目释义的完整性,即释义要全面,要多角度、多层面反映词义,给读者以完整概念;同时注释要完整、例证要典型、插图表义还要鲜明;而另一面指新的释义加入到某词目中和旧的释义的剔除。随着越来越多自然词汇的积累,词典释义的义项就有可能陆续增加,同时那些旧的词义也可能逐渐消亡。例如常用词green,它的本义指一种颜色。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green在现代英语中有了新的意义:related to or concern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1995)。该词已大量出现在报章杂志中,如:a green household、 trying to persuade governments to adopt greener policies。相反,在莎士比亚的作品King Lear中有这么一句话:“…mice and rats and such small deer”,这里deer不是指路“鹿”,而是指“动物”,现在的词典释义中几乎没有deer表示“动物”这一义项。

认知心理学认为,“事物显著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例如,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显著,完形结构就要比其构成部分显著”。因此释义需要以完形形态出现。语言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把语言单位的构成要素割裂开来,词典在对一个词目进行解释时,往往也以被切割后的语言单位部分相继地出现,如该词的发音、词性、语义等。这些差异性特征只是对词目进行了部分分析,可是,整体并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无论是知觉、思维和理解,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可能有这样一些属性,它们不是对孤立部分中推断出来的,因此不能通过对各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的全部性质。”(沈家煊,1999b:2-3)相反,对部分的认识通常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利用构成完形手段的形式来提高释义的整体性,从而实现完整性,如:

make /meik‖mek/ verb,noun 1 ~sth (from/ (out) of sth )—~sth into sth—~sth (for sb)—~sb sth to create or prepare sth by combing materials or putting parts together 制造;做;组装:[VN] to make a table/dress/cake 做桌子/连衣裙/蛋糕 ◇to make bread/cement/paper 制作面包;生产水泥/纸张 ◇ She makes her own clothes. 她自己做衣服。

IDM make like... (AmE,informal) to pretend to be,know or have sth in order to impress people(为给别人留下印象)假装,装出……

on the make (informal,disapproving) trying to get money or an advantage for yourself 谋取利益

显然,make的释义方式是一种完形建构方式,从整体上帮助认识释义对象。首先该词分别附加了固定的搭配词from、into和for,以此说明通常情况下是在词组搭配组成的整体中意义才完整。不仅如此,一些词一旦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后,其个体意义难以孤立地进行解释,这尤以英语成语最为典型,如make like和on the make,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来对它进行释义。同时,依靠句子这一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结构形式来加强作为部分的被释义对象的理解,不难发现这些句子不仅显现于例子中,还隐藏于释义内容本身,比如:

make vt. 5 [VP6A] eat,have (a meal):吃,进(餐)

从此义项我们可以看出,make被解释为“吃”和“进”时,它在“施事-动作”这一句子完形结构中充当“动作”一角,而加以括注是为了在这一认知框架里将词目的语义激活。其表述的完整性超出了只以动作为内容的释义。

传统词典学认为,释义只能在概念层面上处理语言,它无法也不能涉及任何特定的语义。词典认知论认为词典中的词目词决不是“杂物”清单,而是互为联系的网络系统。因此一个词目的真正涵义只有通过分析比较词目与词目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确定,只有这样意义的揭示才更具完整性。莱昂斯说,一个词的词义是指这个词在语言词汇中其他词所构成的系列关系中所在的位置。因此将单个的词目放在语义场中进行解释较之一个词目一个词目解释的方法,更准确、更完备。虽然这种释义方法从表面上看来是对元素主义的反驳,但是它可以弥补传统释义理论的缺陷。被定义词目之释义语义场与词目词义构成了整体与部分之间互决互补的解释学关系网。与如成中英所说,“对整体的直观和理解会引起对部分的澄清,再从部分的澄清引起整体性的展现,部分和整体相互决定,并逐渐走向一个整体结构系统,整体和部分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弥补和相互决定的。”

在英语里存在一些词形简单但使用频率却很高的词。make就属于这一词义较弱的动词,其典型特征是词无定义。对这样的词进行释义往往比较困难。如果我们把它置于一个语义场,那么原本模糊的词义通过特定的语义场而得以明确界定。《牛津高阶双解词典》在处理make的释义时,第3、第4、第16义项中,名词bed、mistake、money和make之间构成了词汇横组合关系,这一关系也即是一个语义场,make不太明显的词义因此变得准确突出。同样地,在第9义项中,decision、guess、comment等和make共同构成了另外一个语义场,因为decision、guess、comment等词在意义上存在着联系,它们共同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中。在这一语义场中,各名词之间词义相互制约的作用下,make的词义被界定为“做,作出”;后面加以括注将搭配项展示出来激活语义,从而使make的词义具体化为“做,作出(决定、估计等)”。如果我们把这些义项当作整体来看,make的词义便寓于这个庞大的语义场中。每一个语义场构成一个格式塔,每一个格式塔都符合四项完形原则,成为一个“优格式塔”。在这种“优格式塔”里,任何局部的改变都将影响它作为整体的性质。Cowie指出,最常用词的词义(包括其最常用用法)趋于模糊和依赖;使用频率的增高,词义随时间变化而趋于失去自立。这样,词目便不是一系列孤立的形式,它连同解释项形成一个词汇综合体,因此,在对词目释义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

五、结束语

一本收词量恰到好处,释义精确详尽,例证生动丰富,设计高雅精美的词典必然赢得读者的钟爱。美国词典家赫尔伯特(1989)说:“词典编纂家已经把释义工作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他们可以不求助于只对专家才有意义的术语解释清楚。”释义既是词典的主要内容,释义的质量也是衡量词典水平的根本标志。好的释义应是:提供的对应词能包括所有可能的基本语义成分并有机结合地表达出来(魏向清,1992)。但是从理论上来说释义极难做到尽善尽美。一般说来,任何时代的词典编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时语言理论的影响。综观近二三十年英美主流词典的编纂,尽管语言学理论对词典编纂实践的适用性是有限的,我们也不难发现词典编纂实践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完形理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因此对于词典释义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完形整体观对释义完整性的指导意义。就单个词目而言,释义结构都是以完形结构出现的,不仅是词目本身还是对词目进行解释的内容都处于一个格式塔。一种语言是由许许多多的语义场组成,词与词之间就存在于这个庞大复杂的语义关系网内,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在对自然词汇进行释义时必须将词目置于不同的特定的语义场,从宏观的整体把握词典释义,这样解释才更具完整性。词典释义的完整性就是在这些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体现出来的。正如卡夫卡说过:“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在力图加以分析时,这种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同样地,在对词汇意义进行解释时如果非要将词目按照传统释义理论加以解析理解,恐怕很难对这些词汇进行全面地释义。

参考文献:

[1]Hartmann R. R .K & James D.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 London,New York:Rutledge,1998.

[2]Lyons,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4.

[4]Ungerer F & Schi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5]兹古斯塔·拉迪斯拉夫.词典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6]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

[7]黄建华.词典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8]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9]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b.

[11]张金忠.试论词典的分层次释义法.辞书研究,2002年.

[12]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章宜华.学习词典释义结构与释义方法初探.外国语,1999,(3).

[14]章宜华.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现代外语,2000,(1).

[15]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作者:丁 健

上一篇:法律规制探讨管理论文下一篇:机械结构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