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容易混淆的常用词语(共9篇)

容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篇1

谈谈几个容易混淆的词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作文训练时,我发现一些学生经常把容易混淆的词语用错.也难怪,容易混淆也就容易用错,现我把这些词语归纳一下,作如下区别判断,好让同学们弄个清楚明白,希望同学们在作文中不再用错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

作 者:石宏锦 作者单位:黎平县潘老中学刊 名:初中生辅导英文刊名:ASSIST AND GUIDE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年,卷(期):“”(29)分类号:H1关键词:

容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篇2

第一类:介词和连词

有些词可以做介词, 也可以做连词, 比如“和”、“跟”、“同”、“与”等。怎样断定它们的词性呢可以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交换位置法。介词两边的词语位置不能互换, 换了意思就变了;连词两边的词语位置可以换, 换后意思不变。

如:我跟他学外语。≠ 他跟我学外语。 (介词)

我跟他是好朋友。= 他跟我是好朋友。 (连词)

第二种方法是前加因素法。介词前面可以加别的词语, 连词前不能加别的词语。

如:我曾经和他去过一次。 (介词)

我和他都去过一次。 (连词)

我多次与他打交道。 (介词)

《红楼梦》与《水浒传》都借来了。 (连词)

第二类:连词和副词

连词与一些副词都有关联作用, 但不能因为有些副词能起关联作用就误认为是连词。怎样区别连词与副词呢

一是用位置移动法来区别。连词位置是不固定的, 而副词的位置是固定的:连词可在句前, 也可在句中;而副词起关联作用时只能在主语后, 谓语前。

如: 如果你去, 我就去。“如果”是连词, “就”是副词。

移动一下位置试试: 你如果去 (√) 就我去 (×)

二是省略法。连词可以省略, 表关联的副词不能省略。

如: 你去, 我就去 (√ ) 省略介词仍表假设关系。

如果你去, 我去 (×) 省略副词就不表示假设关系了。

第三类:动词和介词

动词和介词都带有宾语, 很容易混淆, 尤其是一些词, 如:在、到、给、跟、比等常常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词类, 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是一种。怎样区别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某词是动词还是介词呢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而介词不能单独做谓语, 只能构成介宾短语之后做谓语的连带成份。

例:“在”真理在人民一边 (在是动词单独做谓语)

在黑板上写字 (在是介词, 与黑板上构成介宾短语做写的状语)

二是动词可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到”到北京了。到了北京了。√ (动词)

到北京去。到了北京去。× (介词)

“ 跟” 你跟我走。可写成“你跟着我走”。 (动词)

你跟谁说话不能写成“你跟着谁说话” (介词)

三是动词可以重叠, 介词不能重叠。

例:“比” 咱俩比速度。可写成“咱俩比比速度”。 (动词)

我比你高。不能写成“我比比你高”。 (介词)

第四类:“对”和“对于”

“对”和“对于”都是表示对象的介词, 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错, 怎样区别并正确使用“对”和”对于”呢一般地说, 凡是可以用“对于”的地方, 都可以用“对”;但是有的用“对”的地方不能用“对于”。大致在如下几方面是这样。

一、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时, 只能用“对”, 不能用“对于”。

如:他对我很热情 (√)

他对于我很热情 (×)

对党忠诚老实。 (√)

对于党忠诚老实。 (×)

二、相当于“跟”和“朝”、“向”的意思时只能用“对”, 不能用“对于”。

如:我对他说过了。 (√)

我对于他说过了。 (×)

他对我笑了笑。 (√)

他对于我笑了笑。 (×)

不对困难低头。 (√)

最容易混淆的连词 篇3

两个词都可表示“当……时”,引导时间状语从句。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谓语动词既可以是延续性动词,也可以是终止性动词; 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只能是延续性动词。

①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 ____ I came in.

A. whenB. while

析:从句中动词came in是非延续性的,故选A。

②I came in ____(当……时) 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

析:从句中动词was doing是延续性动词,故用when或while均可。

when 还可译为“这时”,while可译为“而”。

③He was playing football outside when it began to rain.

他在外面踢足球,这时开始下起雨来。

④He’s tall while his elder brother is short. 他个子高,而他哥哥个子矮。

二、while 与 as

两个词都可表示“当……时”,while连接的时间状语从句有两种:第一种是主句动作正在进行时,从句的动作也与之同时进行,这时两个句子都可用进行时,谓语动词通常是延续性的。第二种是从句的动作是一直在进行中的延续性动作,而主句动作是在从句动作发生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另一个瞬间性动作,通常从句谓语动词是延续性的,用进行时,而主句谓语动词是瞬间性的,用一般过去时,此时从句也可用as引导。注意:as引导的句子,还可以是主从句动作同时发生,并且都是瞬间性的动作。

①While my mother was cooking, my father was reading newspapers. (两个延续性动作同时进行)

②While I’m doing my homework, my mother is watching TV.(两个延续性动作同时进行)

③As/While I was washing clothes, the telephone rang. (主句是瞬间性动作,从句是延续性动作)

④As I got off the bus, someone came here.(两个瞬间性动作同时进行)

三、as与when

as 强调主从句中的动作同时发生,往往译为“一边……一边……”; when引导从句时,主从句的动作可先可后,不强调同时发生。

①I read the letter as I walked along the river. 我一边沿着河走一边读这封信。(同时发生)

②It was raining hard when I arrived home. (同时发生)

③The film had been on for a while when I reached the cinema. (非同时发生)

[追踪练习]用 when, while, as 填空。

1. ____ I put away my clothes, I found a letter.

2. ____ my father was watching TV,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3. It was raining ____ we arrived.

4. Don’t talk ____ you are watching TV.

Key:1.As 2.As/While 3.when 4.while

四、though与as

1.两个词都可表示“虽然”,引导让步状语从句,though引导的从句,可用正常语序,也可用倒装语序。as引导的从句,必须用倒装语序,即把从句中的表语、状语或动词原形放在as前。

①Cold as it was, he went on working. <同义句转换>

Though it was cold, he went on working.

②Though he’s a child, he knows a lot. <同义句转换>

Child though he is, he knows a lot. 或 Child as he is, he knows a lot.

2.though 用在句首时较为庄重,可用来引出句末的从句,意思为“然而,但是”。

①She won the first prize, though none of us had expected.

她得了头奖,虽然我们都没有预料到。

②Though it was raining, they continued working in the fields.

尽管下雨,但他们继续在田里劳动。

3.though,but,however都可译为“但是”,但用法上有区别。but 是并列连词,用在并列句句首,通常其后不用逗号。however 作副词用在句首,其后要用逗号;用在句中前后都须用逗号;用在句末,其前用逗号。though 用在句尾,其前通常用逗号。

①She promised to phone, I heard nothing, though.她答应要打电话来,可我没听到信儿。

②The composition is all righ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however.

这篇作文还不错,不过还得改进。

4.but用在表示歉意的话后,引起一个分句,这个but通常不译。

Excuse me, but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劳驾,请问去火车站怎么走?

提示:汉语中“虽然……但是”成双使用,但英语中只能单个使用。though/although与but不能成对使用。

[追踪练习]单项选择。

1. The article is very important, ____ it is short.

A. thoughB. asC. however

2. He will never do such a thing, ____ he should be forced to(被迫).

A. as B. but C. though

3. ____ the task was difficult, they managed to accomplish(完成) it in time.

A. AsB. Though C. But

4. Much ____ I like it, I will not buy it.

A. thoughB. asC. however

Key:1.A 2.C 3.B 4.B

五、because, as,since 与 for

because 是表示产生某结果的必要原因,语气最强,引导的从句可以置于句首或句末,放在句首时,通常用逗号。用why提问的问句,只能用because回答。

as 表示原因时,语气不如because那么强,可译为“因为,由于”,引导的从句常置于句首。

since 可译为“既然”,往往表示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语气不如because强,引导的从句常置于句首。

for 是并列连词,语气最弱,对前面的主句加以解释或表示推断的原因。引导的从句一般置于句末,从句前要用逗号与主句隔开。

①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 for the ground is wet. 昨晚一定下了雨,因为地面是湿的。

②As she was in a bad mood, we left her alone. 由于她心情不好,我们就不去打扰她了。

③“Why didn’t she come to school?” “Because she was ill.”

“为什么她没来上学?” “因为她生病了。”

④Since you insist, I must go. 既然你坚持,我一定去。

提示:汉语中“因为……所以”成对使用,但英语中只能单一使用,即because与so不能成对使用。

六、中考真题再现

①It’s raining heavily ____ the farmers keep on working in the fields.

A. butB. thoughC. tillD. because

析:本题考查的是并列连词but的用法。根据前句意思“雨正下得很大”和后句意思“但农民们仍在田里继续干活”,可知后句表转折,故选A。

②Mary got up late this morning, ____ she didn’t catch the first bus.

A. because B. for C. so D. or

析:本题考查并列连词so 的用法。起床晚是没有赶上头班车的主要原因,前句省去了because,故选C。

③The shop was quite new,____ it had opened only the week before.

A. becauseB. for C. as D. since

析:本题意是“这家商店相当新,因为一星期前它刚开业。”因为“店新不新”与“上星期刚开业”没有直接原因,后句只是对前句事实的一种解释、说明,故选B。

七、【练一练】单项选择。

1.Tom comes from Australia, ____ he can speak Chinese well.

A. if B. so C. but D. because

2.My mother was cooking ____ I left home.

A. when B. while C. as soon as D. until

3.We’re hungry. I would like a bowl of rice, ____ my brother would like some dumplings.

A. when B. as C. while D. since

4.There’re ____ many boys in Grade One ____ in Grade Two.

A. both…and B. as…asC. so…that D. from…to

5.No one ____ Tom could answer the hard question.

A. exceptB. orC. asD. and

6.It was snowing hard, ____ we had to stay at home and watch TV.

A. thatB. so C. butD. because

7.He missed the train this morning ____ he got up late.

A. orB. if C. but D. because

8.——Why not see the film yesterday?

——____ he was ill.

A. AsB. BecauseC. For D. Since

9.There is nothing ____ knife in the box.

A. butB. exceptC. though D. as

10.He could do nothing ____ wait.

A. becauseB. butC. exceptD. so

公文写作中常用易混淆词语 篇4

在日常公文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同义词、近义词、异形词等词语使用不当的语句,这不仅会影响到公文的权威性,有时候可能还会造成误解,导致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出现差错。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掌握这些词的差异,准确使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1.抓紧、加紧

抓紧:紧紧地把握住,不放松,及物动词。加紧:加快处理,不及物动词。例如,抓紧时间

加紧(开展、进行)生产

2.合龙、合拢

合拢:动词,有两个意思。“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一是“闭上、合上”。例如:他两眼合拢,闭目养神。他们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二是“收拢、聚合”。例如:他先双手合拢,接着打出别的套路。经过联络,几股人流终于合拢到一起。

合龙:用于堤坝等工程,修筑堤坝、围堰或桥梁,都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对接。自古以来,中间的对接口 都称“龙口”或“龙门”,所以最后在龙口对接称“合龙”或“合龙门”。

“合龙”强调做到两端工程在龙口接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工程像一条龙一样浑然一体,用数学公式表示:1+1=1。拢,意思是合上、靠近;“合拢”指两个或多个个体靠近、闭合。“合拢”后的个体一般还是各自独立的,并没有变成浑然一体的整体。如书本合拢,一张张书页还是各自独立的。用数学公式表示:1+1=2。

3.截至、截止

截至,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及物动词,后面要接宾语,一般接表示时间的词或句子,“截至”不能出现在句尾。例如:这项工作截至今年六月底。

截止,意思是“(到某期限)停止”,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接宾语,一般只出现在句尾。例如:这项工作到今年六月底截止。

简单记忆:“截至”一般出现在表示时间的词或句子之前,而“截止”一般出现在表示时间的词或句子之后,两者位臵刚好相反。但是,如果在“截止”后加上“到”或“于”,变成“截止到”、“截止于”,则和“截至”的意义用法相当,两者可以互换。例如:“截至7月1日”与“截止到(于)7月1日”意义是相同的,两种表述都可以。4.制订、制定

“制订”的意思是“创制拟定”,它的使用对象多为相对问题简单、单项性的、短期的、规模较小的规划活动等。例如:制订季度工作方案。

“制定”的意思是“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它的使用对象多为比较复杂、正式、规范、规模较大的规划活动等。例如:制定宪法。

另外,“制订”是联合型词语,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它未必形成了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它所形成的结果不一定算数,还可能需要修改,或是要通过一定程序去批准。例如:我们要迅速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制定”是动补型,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多强调行为的结果,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例如:国务院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5.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词典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它要求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尺度,至于尺度本身是否合理、正当,公平并不予以考虑。

公正,词典释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它是指“给每 个人所应得”,侧重于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就公平、公正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而言,它们的涵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当中,公正为justice,公平为fairness,写法的不同说明了两者之间是有细微差别的。公平的现实成分多一些,公正的“应然”成分多一些。公平与公正的最大区别在于,凡是公正的事情必定是公平的事情,但是公平的事情不一定是公正的事情。

公开,词典释为:不加隐蔽的;面对大家的。它跟“秘密”相对。公开和“公平、公正”两词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阳光”的最好手段。

6.制度、体制、机制

制度的释义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行动准则”,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体制的释义为“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机制的释义为“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 的具体组织机构,如税收、教育、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财经管理制度等。

体制,是确保各项制度得以实施的组织架构,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而体制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7.成分、成份

①在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要通过制度建设开展工作、促进发展。

②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面对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元 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给学生思想带来的新冲击。

《现代汉语词典》相关解释为:

【成分】(成份)①指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化学~。营养~。减轻了心里不安的~。②指个人早先的主要经历或职业:工人~。他的个人~是学生。

在实际写作中,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都很广泛,用百度搜索“成分”,找到相关网页约44,400,000篇;搜索“成份”,找到相关网页约15,600,000篇。但在《辞源》、《古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这两个词,说明“成分”一词在古代,包括近代还没有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了,因应用不够广泛而未被收录。有学者曾依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电子版对“成分”和“成份”两词在经史、子、集等几百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发现“成分”作为词语使用,最早出现于清代无垢道人著的小说《八仙得道》:“心中本来就怀疑他这个人和平常人有些不同,因此还把惊骇的成分,减少了一大半。”在清代各类作品中,“成分”的使用寥寥可数,仅有三四例而已,却未发现一例使用“成份”的情况。对毛泽东、邓小平著作进行检索,也发现《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中只采用“成分”,没有“成份”。《邓小平文选》中“成分”多达17例,而“成份”却仅有一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体例,“不同写法的多字条目,即异形词,区分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已有国家试行标准的,以推荐词形立目并作注解,非推荐词形加括号附列于推荐词形之后”,那么,“成分”是推荐词形,“成份”是非推荐词形。所以,我们认为“成分”一词应作为规范词形来使用,而对于混淆使用的“成份”,则应该加以摒弃。以上例①、例②中的“成份”也都应该用“成分”。

8.交代、交待

①对主动交待问题积极退赃的,可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

②不仅要在工作上完成党组织交待的任务,同时也要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到自律。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交代】①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工作。②嘱咐:他一再~我们要注意工程质量。③把事情或意见向有关的人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政策。~问题。也作交待。

【交待】①同“交代”③。②完结(指结局不如意的,含诙谐意):要是飞机出了事,这条命也就~了。

许慎《说文解字》:交,交胫也。“交”是象形字,两腿交叉,本义是交叉;代,更也,本义是更迭、更替;待,俟也,本义是等待、等候。可见,“交”的“交叉”义与“代”的“更替”义接近,而“代”和“待”除了声音相同,意义迥然不同。从词语构造来看,现代汉语合成词的语素结合方式主要有联合式、附加式、补充式、陈述式、支配式,“交”和“代”可以组成联合式,而“交”和“待”根本无法组合。所以,“交代”和“交待”是在汉语使用中形成的同音代替现象,在写作中,除了“完结”义外,都应该用“交代”。至于“交待”的“完结”义,应该也是“交代”的引伸义,只不过在使用中约定俗成“交待”罢了(参见王锡丽《也谈交代与交待》,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9卷第2期)。

因此,以上例①、例②中的“交待”都应该用“交代”。

9.启用、起用

①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的,其水源必须经卫生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起用。

②经学校研究同意,自即日起正式启用“中国共产党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委员会”印章。

③特别要大胆启用年轻优秀人才,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勇攀高峰的自主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先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解释: 【启用】开始使用:~印章。~新域名。铁路已建成~。【起用】①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②提拔使用:~新人。大胆~年轻干部。

“起用”,陈述的对象只能是人。原来专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罢免的官员,后泛指提拔使用,所以,从普通人中选拔从未任过公职的人担当重任,也可以叫“起用”。

所以,例①是错误的,应该用“启用”;例②是正确的;例③是错误的,应该用“起用”。

10.部署、布署

《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不收“布署”: 【部署】安排;布臵(人力、任务):~工作。战略~。~了一个团的兵力。

但在公文写作中,还是用“部署”比较规范一些,以上例句①、②的“布署”换成“部署”为好。

11.度过、渡过

“度过”和“渡过”是短语,《现代汉语词典》相应的义项是:

【度】过(指时间):主要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欢~春节。光阴没有虚~。

【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主要用于 与空间相关的意义,因为具有通过努力克服困难由此至彼的含义,所以引申出“由此到彼”的比喻义,如“渡过难关”。横~。远~重洋。

12.权利、权力

权利: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和权力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应享受的利益,后者则单指政治强制力和支配力,不一定包括利益。

13.以至、以致

以至:事物扩展、延伸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效果。以致:事态发展所形成的结果。以至与以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而后者用于原因导致的后果。

14急待、亟待

急待:紧急待办。亟待:极须,急迫待办。急待与亟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后者则更强调意义重要性。另外,亟待还包含问题的严重性已达极点,否则不宜用“亟待”一词。15.决不、绝不

决不:决心不。绝不:绝对不。决不与绝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就本身而言,强调的是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决心或表示心愿;而后者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虽然也适用于自身,但多适用于对普通对象作出限制规定。

16.保障、保证

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害。如保障安全、保障权利。保证:担保,担保做到。

17遏止、遏制

遏止:意为用力阻止,如:洪流滚滚,不可遏止。“遏制”意为压制,如:遏制对方的攻势。

18查看、察看

查看:检查观察事情的情况,如:查看工程现场。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如:察看灾情。

19.勾通、沟通

“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20.定金、订金

“定金”指一方当事人为保证合同履行,向对方当事人给付的一定款项。“订金”指订购商品预付的款项。

21.预定、预订

“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预订”指预先订购。

22.汲取、吸取

两者为近意词。“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强调在加工、提高基础上的吸取,多用于书面语;“吸取”的搭配对象非常广泛,既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也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如“汲取经验”、“吸取养料”。

23.作客、做客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24.质疑、置疑

“质疑”指提出疑问。“臵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25.义气、意气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意气”指意志、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26.本义、本意

“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27.牟取、谋取

“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28.巨变、剧变

“巨变”指巨大的变化。“剧变”指剧烈变化。

29.法制、法治

“法制”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指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30.形迹、行迹

“形迹”指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指礼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31.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的面目,常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32.年轻、年青

“年轻”指年纪不大;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33.倍受、备受

“倍受”表示加倍得到,有更加、格外的意思;“备受”表示完全得到。如:“倍受鼓舞“、“备受欢迎”。

34.作出、做出

二者都有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思。“作出”的宾语一般比较抽象,多为思想上的;“做出”的宾语一般比较具体,多为行为上的、可见的。如:“作出贡献”、“做出一个高难动作”。35.督察、督查

“督察”是指监督察看,多用于承担法定监督工作的部门依法进行例行监督工作;“督查”是指督促检查,多用于监督、催促和检查某项具体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如:“土地例行督察”、“督查工程进度”。

36.决不、绝不

“决不”是指决心不,强调的是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决心或表示心愿;“绝不”是指绝对不,是无条件的,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多适用于对普通对象作出限制规定。如:“决不退缩”、“绝不允许”。

37.必须、必需

“必须”是指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侧重于“一定得要”,是副词,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必需”是指一定要有,是动词,多用在名词性词语前,可作定语、谓语和宾语,一般不作状语。如:“必须参加”、“必需元素”。

38.暴发、爆发

这两个都是动词,都有“突然、迅速地发生”的含义。“暴发”使用范围较窄,常用于洪水。如: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得势,与“户”字连用。如: 葛朗台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爆发”本义是弹药爆炸,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爆发”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弹药、火山、火势、打雷等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也可用于战争、斗争、革命、起义、暴动等。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爆发”还可用于形容众人的声音(欢呼声、喊杀声、掌声等),如:局长话音刚落,同志们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39.功夫与工夫

这两个都是名词,二者有时混用,其实有所不同。“功夫”指致力的程度或由致力而达到的造诣、本领。“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举个例子,“功夫”可以说“真功夫”、“硬功夫”、“死功夫”。“工夫”只能说有或无。

40.遏制、遏止

这两个都是动词,表示“用强力阻挡住”。“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意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如:在处理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时,要有效遏制自己的感情。“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件,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如:非法采矿得到了有效遏止。41.其他、其它

在现代汉语中,“其它”(“它”为后起字)同“其他”(用于事物)”,早期公文中两者混用,经国家语委专家研究确定,为规范一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办公厅公文只用“其他”,不用“其它”,因此,在公文拟写过程中也应注意只用“其他”。

42.观摩、观摹

“观摹”指照样子写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观摩”则是指观看、切磋、研究的意思。“观摩演出”等不要误用“观摹”。

43.界限、界线

“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例如:划清界限。“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例如:跨越界线。

44.诬蔑、污蔑

高中英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篇5

between 的意思是“在……中间,在……之间”,一般指在两者之间。

如:There is a table between twowindows. 在两扇窗户之间有一张桌子。

between有时也表示在多于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但那是指在每二者之间。

among的意思是“在……中间,在……之中”,一般指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类事物之中。

beat, win

这两个词都有“获胜,打败”的意思,但其后宾语不同。

beat 是“打败,优于”的意思,后面接人或队。

如:We beat them. 我们打败了他们。

win指“赢,获胜”,后面接比赛、名次。

容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篇6

一、几个易混概念:连续,可导,存在原函数,可积,可微,偏导数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式怎么样的?存在极限,导函数连续,左连续,右连续,左极限,右极限,左导数,右导数,导函数的左极限,导函数的右极限。

二、罗尔定理: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其中a不等于b),在开区间(a,b)上可导,且f(a)=f(b),那么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得f‘(ξ)=0。罗尔定理是以法国数学家罗尔的名字命名的。罗尔定理的三个已知条件的意义,①f(x)在[a,b]上连续表明曲线连同端点在内是无缝隙的曲线;②f(x)在内(a,b)可导表明曲线y=f(x)在每一点处有切线存在;③f(a)=f(b)表明曲线的割线(直线AB)平行于x轴;罗尔定理的结论的直几何意义是:在(a,b)内至少能找到一点ξ,使f’(ξ)=0,表明曲线上至少有一点的切线斜率为0,从而切线平行于割线AB,与x轴平行。

三、.泰勒公式展开的应用专题:相信很多同学看到泰勒公式就哆嗦,因为咋一看很长很恐怖,瞬间大脑空白,身体失重的感觉。其实在我搞明白一下几点后,原来的症状就没有了。1.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泰勒展开;2.以哪一点为中心进行展开;3.把谁展开;4.展开到几阶?

四、应用多次中值定理的专题:大部分的考研题,一般要考察你应用多次中值定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己对这种题目的敏感度,要很快反映老师出这题考哪几个中值定理,我的敏感性是靠自己多练习综合题培养出来的。我会经常会去复习,那样我对中值定理的题目早已没有那种刚学高数时的害怕之极。要想对微分中值定理这块的题目有条理的掌握,看我这个总结定会事半功倍的。

五、对称性,轮换性,奇偶性在积分(重积分,线,面积分)中的综合应用:这几乎每年必考,要么小题中考,要么大题中要用,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但是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靠做3,4个题目就能了解这知识点的应用到底有多广泛。我们做积分题,尤其多重积分和线面积分,死算也许能算出结果,但是要是能用以上性质,那可真是三下五除二搞定,这方面的感觉相信大家有过,可是或许仅仅是昙花一现,因为你做出来了以为以后就一定会在相似的题目中用,其实不然,因为仅仅靠几道题目很大程度上不能给你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下次轮到的时候或许就是考场上了,你可能顿时苦思冥想,最终还是选择了最傻的办法,浪费了宝贵时间。说这些其实就是说明,考场上的正常或超常发挥是建立在平时踏实做,见识广,严要求的基础上。

浅谈语文阅读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篇7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即是针对文章的语言表述而言, 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种形式;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指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也指表达技巧) , 是针对一篇文章所具有的表现力而言, 包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烘托、铺垫、悬念、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伏笔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 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即是针对文章的语句所具有的表现力而言, 包括比喻、排比、对比、对偶、夸张、引用、拟人、反复、设问、反问等;说明方法就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法, 是仅仅针对说明性文字 (多用于说明文中) 而言, 包括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举例子、摹状貌、列数字、引资料等。以上只是对语文阅读中的几类概念作辨别, 下面笔者就有关容易混淆的概念做点阅读上的具体分析。

例如《故宫博物院》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房、梁柱, 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彩鲜明, 雄伟壮丽。”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说明文, 如果是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考查, 那就是对太和殿的外观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介绍了太和殿金碧辉煌而又雄伟壮丽的外形特点;如果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考查, 那就是对太和殿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又如《恐龙无处不在》中有这样一句:“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此句放在这篇说明文中, 如果同样是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考查, 那就是对南极的气候特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介绍了南极气温极低的气候特点;如果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考查, 那就是运用了比喻, 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还有如《桥之美》中的“桥, 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 如果还是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考查, 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运用了引名言的说明方法, 介绍了桥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特点。当然, 如果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 那就是运用了引用, 使语言生动, 富有诗意。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将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区别开来, 我们在回答问题涉及概念时, 说明方法最好使用三个字的概念, 而修辞手法则使用两个字的概念。这样, 也是避免造成混淆的一种方法。

再有小说《故乡》中, 作者对二十年前的闰土和杨二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同样对二十年后的闰土和杨二嫂也花了大量的笔墨作描写, 通过二十年前后两人发生的变化, 让读者对作品中的这两个人物形象能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见, 就篇章而言, 仅这种表现形式, 小说就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我们再看散文诗《雪》中的“暖国的雨, 向来没有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仅仅是一个句子而已, 构不成篇章, 所以我们只能说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使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容易与比喻混淆的几种修辞 篇8

比喻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但是有的同学分不清这两种修辞的差别,以致出现误判。为了将两者的区别讲得更清楚,我们不妨来看几个句子:

① 叶子(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③ 小猫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

这三句都是比喻。其中①句是明喻,本体是“荷叶”,比喻词是“像”,喻体是“裙”;②句是暗喻,本体是“飞流”,喻体是“银河”,没有比喻词;③句是借喻,只出现了喻体“小梅花”,其实本体是“小猫的脚印”,只不过没有出现。三句话体现了比喻的最基本的特点——“喻体少不得”。

④ 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石祥《瞄星星》)

⑤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这两句都是比拟。其中④句是拟人,作者展开想象之翼,根据星星的形象特征,让其人格化,赋予了它以人的动作和情态;⑤句是拟物,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两句话体现了比拟的基本特点——“本体必须出现,所比对象隐含其中”。

下面将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总结如下: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二、 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因为使用这两种修辞的句子常常在结构上是很相似的,结构的相似性就使人易产生误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看以下句子:

①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② 红领巾们在街头宣传五讲四美,不时地还穿插一些文艺表演。

这两个句子中,①句是借喻,鲁迅拿老张着两脚站着的杨二嫂的形态打了个比方,没有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拿喻体“圆规”作了主语;②句是借代,用红领巾这个象征身份的事物来代替学生。

可见,借代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喻毕竟是比喻的一种,喻体必须与本体有符合表述需要的相似点。拿上面两个句子来说,杨二嫂的形象有双腿细长分开站立的特征,与圆规的外形相似;而小学生再怎么长,也不可能在形体上和红领巾一样的呈三角形,无论是形状还是色彩,如果用作小学生与红领巾的相似点,都与语句要突出的事物情感毫无关系。

两者的区别总结如下

借代中所直接写出的事物与真正的事物之间只是存在着某种联系;借喻中写出的事物与真正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三、 比喻和象征

从广义的角度讲,象征也是比喻的一种。它们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都可能同时具备本体、比喻词和喻体。所以在形式上,象征和比喻是较难区别开来的。如果将象征看作一种表现手法来理解,它应该是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但是只从文中抽取一句话时,要说清道理就更难了。请看下面句子:

① 我也看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茹志鹃《百合花》)

②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这两个句子中,①句用的是象征,用“百合花”来说明“纯洁与感情”;②句是比喻句,把“街灯”比作了“明星”。由这两个句子,可以发现,“纯洁与感情”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同样是作比,②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便全都是具体的了。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它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虽然有时本体也有抽象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春水,但毕竟少见。象征句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让读者披文入情,涵咏意会,品味咀嚼,感悟开掘形象背后蕴涵的哲理情思即象外之旨、弦外之音。

两者的区别总结如下:

用来象征的事物往往要进行实实在在地刻画摹写,一般贯穿全文始终。而比喻的喻体是虚拟的,只是在某一句或几处文字中出现。当我们把象征看成比喻的一种时,其喻体是抽象的;比喻大多从形状相似的角度来比方,所以其喻体应该是具体的。

四、 比喻和通感

通感和比喻从组成状况来看也是相似的。只不过通感是将不同感官中的事物相勾连,而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一般是产生在同一感官下的。比如下面两个句子:

①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老残游记》)

②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两个句子中,②句是比喻句,作者将荷叶比作了“舞女的裙”,它们在视觉效应中都有“铺展”的特点。①句是通感,作者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但是实际上句中并不是在抓钢丝形象上的特点,而是它那种尖细上抛时发出的锐利的声音。钢丝上抛的声音和歌声都具备“尖”的特点,这个句子还是在同一感官中作比的,只不过还增加了视觉效应。因此这个句子兼用了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当两种有相似性的修辞综合使用时,就很易令人产生这样的想法:通感也可以算是一种比喻。当一种修辞单独使用时,它的特性、它与其他修辞的差别会更鲜明。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③ 他用一个塑料片在玻璃上迅速地划了一下,我听后牙齿一阵发酸。

这个句子只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句中将听到玻璃被刮磨的声音产生的感觉转化为味觉,这也是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感觉转移。句中不存在喻体,所以算不上比喻句。

以上的说法总结就是:

容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篇9

审计部

钟静

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过程中,最常听到的概念不外乎风险、缺陷、有效性等等,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相同吗?是否有风险有一定有缺陷,有缺陷就一定控制无效?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这几个常用概念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风险

广义的风险是指偏离目标的不确定性,包括可能产生好的有利因素的可能性也包括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风险大多是指狭义的风险,即导致偏离组织目标、给组织带来合规、荣誉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的几个理解要点:

1、可能性:并非一定要实际发生。有些事件现在没有实际发生过,不表示不存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中通过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风险,即风险量化。

2、一旦发生会产生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后果或损失:如果一项工作通过操作人员的管理可以超额完成组织目标、带来增值,一般不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归入风险。

3、风险和环境有关,和具体每个人做的好坏无关,风险是固有的,一项活动他存在的风险与活动中涉及的环节和流程有关,但与每个操作者是否严格遵守制度无关,也就是说,没有严格执行制度不是风险。

二、缺陷

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正是要找出内控的缺陷,不断提高为内控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COSO-IC(1992)和COSO-RM(2004)对控制缺陷下的定义:“已经察觉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抑或通过强化措施能够带来目标实现更大可能性的机会。” 缺陷的几个理解要点:

1、缺陷和控制相关,有没有控制、控制执行得怎么样都涉及缺陷。

2、缺陷的存在使得无法实现控制目标,也就是说不足或缺点达到一定的程度,对实现控制目标构成影响时才称之为缺陷。在内部控制中,对缺陷的认定有明确的标准,例如穿行测试中一个控制点的样本中失败率达到一定水平之上则该控制点被认定为失效,对于失效的控制点就可认为是一个缺陷。

三、有效性

有效性是用来评价内部控制手段对于提高组织实现目标的作用,能够基本保证目标的实现称之为有效。当控制中存在重要、重大缺陷导致组织可能遭受严重经济或声誉损失、对实现控制目标造成严重影响的称之为无效。

我国的《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根据缺陷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将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将“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缺陷界定为重大缺陷、将“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的缺陷界定为重要缺陷;将“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界定为一般缺陷。

在做内控穿行测试时,根据样本量的符合程度,内控人员也会对每个控制点得出有效、基本有效和失效的结论,但这个有效和有效性的概念不同,它用来描述这个控制活动在实际中有多大程度被遵循,而代表不了整体业务条线控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不偏离控制目标。有效性的几个理解要点:

1、缺陷不等于无效。内控评价中内控无效有清晰的界定和标准,只有发现控制活动中存在有重大或重要缺陷,可能会导致组织控制目标偏离的情况下,控制活动才称为无效。

2、个别控制点无效不等于整体控制无效。整体条线的有效性要看测试过程中是否发现有会导致组织严重偏离目标的重要或重大缺陷,即使有时个别控制点失效,但由于该控制点所控制的风险固有风险较小或者同时存在其他的控制活动对该风险进行控制等原因而不会对整体目标构成重大影响,我们也不会将其认定为控制无效。

3、有效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也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问题。内控评价是对一段时期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的评价,通过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穿行测试的方法进行验证,也许有些控制设计有缺陷,也许有些控制执行不到位,但当这些问题没有被发现产生实质性违规、舞弊、重大损失等构成重要或重大风险因素时,不会被认定为无效,但会作为一般缺陷在评价报告中提出,并要求进一步整改,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四、如何运用这几个概念和识别技术做好内控评价

风险、缺陷和有效性这三个重要概念贯穿于整个内控评价工作,是内控人员必须明确和进行专业识别的,也是内控人员交流和取得共识的基本前提。

1、内控人员必须加强专业学习,统一认识,规范内控语言。

2、识别风险是内控评价的开始,通过调查、访谈、测试发现缺陷是内控评价的主要方法,得出有效性结论是内控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层层推进。

3、通过流程梳理和访谈工作形成的风险库可以作为业务条线评价的基础,简化每次评价工作,提高效率;通过对不同时期样本的测试和检查,可以对评价期间存在的设计和执行缺陷进行识别,并有利于进一步整改和完善;根据发现的内控缺陷评价整体内控的有效性,检查内控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帮助。

上一篇:树立公仆意识方案下一篇:学校健康工作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