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沟通管理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聚焦关键能力。通过不同序列的阅读活动共同作用,让学生真实体验阅读时从无感、粗浅、片面到准确、深刻的改进过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理解文本,认识自我,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自我体验,涵养高尚的情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理论沟通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文艺理论沟通管理论文 篇1:

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与理论分析

【摘要】从郑慧生先生的学术历程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很明显发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概念,同时也能发现他始终站在开阔的历史事业角度看待问题。郑慧生多年从事文艺批评实践的工作,并提出了文艺学批评这样的理论基础,可以很好的对文艺学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同时,郑慧生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当下文艺学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效推动了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在本文的叙述中,就针对郑慧生文艺学的批评实践与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郑慧生;文艺学;批评实践;理论分析;意识形态

前言

在郑慧生先生的文艺学批评当中,基本上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针对文艺学当下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利用这样的批评理论进行观点的审视与梳理。其次,是对文艺学批评进行自觉方面的实践分析,以此构建出相应的理论框架。最后,就是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为文艺学批评未来更好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可靠性意见。

一、文艺学批评的现实需求

在传统的文艺学发展中,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为文艺学理论、文艺批评、文艺史[1]。其中,文艺学理论是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当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文艺理论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中国规带文论、西方文论以及马列文论进行分析。因此,就需要在这三方面研究中,确定好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实现研究中的全面整合分析,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2]。但是,由于在文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出现了诸多文艺理论的一些基础问题。为了良好的实现研究与分析,就要对其现有的文艺理论基础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与解释,并成为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这样对自身学术的审视,更加需要利用一种批评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以此保障研究的顺利进展。当下所开展的诸多研究中,都受到郑慧生先生的影响,提出长期的发展中,文艺学存在着较为合理的地位以及意义,因此在文艺学当中,性质以及内在发展规律有着切实可靠的基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下,就逐渐的使得中外文艺理论,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自己圈子当中不断内卷和膨胀的情况。因此,为了解决文艺学当下所出现的情况,就需要构建出一种文艺学的元科学,也就是构建出文艺学批评[3]。

另外,在当下对文艺学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理论分歧和理论质疑。因此,在文艺学批评当中,也会面对相同的问题,以此成为文艺学重要的批评实践。在当下文艺学批评过程中,往往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指标。首先,需要批评者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基于原理、范畴以及标准,同时实现良好的使用。其次,在确定了理论基础、标准以及范畴之后,便可以开展批评对象方面的研究,同时保障写作表述出自身的观点。但是,在当下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对提出的观点,需要基于事实以及逻辑方面,实现严谨的分析。综上所述,批评者需要在当下的分析中,明确出上述三个指标,进而明确出现阶段所需要明确的具体问题,同时开展针对性的问题审理与探究分析。另外,还要加强 与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积极的进行互动,这样就可以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平台。

例如,在贾平凹发表了小说《带灯》之后,当时一些学术期刊和一些批评期刊,就发表了一学术研究者所提出的一些批評视角下的文章。其中,刘建梅在文章中,就提出小说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精神完全依附于男人,使得形成了并不独立的人物形象,因此这样也是体现出了男性作家自身的视角局限性。但是,对这样的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阐述和合理性的分析,往往需要日后进一步的进行深入研究与补充,但是也相应的缺乏一定的深入探讨。因此,当下的文艺批评方面,一旦没有一个自觉的文艺学批评意识,或者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就会使得无法充分的利用文艺学当中的理论知识,实现良好的梳理。因此,文艺学批评这门学科还有着较为长远的发展进程。

二、文艺学批评的自觉实践与理论自觉

郑慧生先生是我国文艺学元科学的缔造者,在其发表的文章当中,明确提出文艺学批评与文艺批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文艺学批评是一种基于文艺学为对象,所开展的一种科学活动[4]。文艺学批评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的科学研究。因此,首先从性质的角度来看,文艺学批评更多的是学术性方面的批评研究。从主体方面来看,文艺学批评则是一种专业研究人员的具体批评活动。从任务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需要在研究中,不断的探寻当下文艺学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以此可以逐渐解决文艺学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就可以推动我国文艺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文艺学批评是一种从学术角度上的事实判断,同时也对其价值进行了判断,更多的是一种学术角度的比较分析,因此更加需要利用实证的方式进行阐述[5]。

(一)文艺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学理研究

在当下开展的文艺学研究活动中,主要建立在文艺理论的一些基础学理当中,因此就是针对文艺学当中的一些具体标准、范畴以及诸多的基础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但是,对当下一些研究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作者在批评中,始终缺乏对一些基础学理的深入了解,并且无法进行准确的运用,这样就会导致在反思、批评过程中并不合理。往往需要文艺学研究中,可以很好的进行检视与交流,这样才可以很好的进行判断分析。例如,在著名学者李春青先生的研究文章当中,就曾明确提出文学本质的界定问题,这样就可以对当下意识形态的具体运用和理解,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当下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就会导致人们对当下文学的功能性、内在发展规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具备着一定启发性的作用。

郑慧生的研究中,就针对这些显著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意见与看法,并发表了一篇《反科学倾向不利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文章。在文章中,提出了“用错概念”“模糊学科界限”等方面的内容,实现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此可以很好的针对本质虚无这样的错误理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因此,对这本书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针对性的批判,使其成为了我国文艺学发展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二)文艺学研究活动中的学术规范与维护

在当下进行文艺学批评的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学术领域的批评与价值的判断。同时,就成为了一种学术角度的对抗,在进行批评中,格外的需要重视实证与逻辑之间的关联。为了保障对批评对象的合理性,就需要在批评过程中,可以基于实事求是的方式,同时也遵循严格的写作规范,实现针对性的批评文本的细致阅读,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实现批评与分析。因此,所形成的批评文章,要保障呈现出严谨、明确且精辟的文学形式。

在郑慧生先生的批评实践过程中,就格外的体现出了批评伦理当中的具体规范。例如,在王确教授的一书当中,就提出文学经典的生成依据,重要的并不是文学经典自身,而是在人们进行阅读中,受到文学方面的感染,以此让人们很好的认识文学,以此形成一种正确的认知策略。其次,在人们进行文学现象认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保障在一个合理的认知范畴,实现针对性的分析。在当下进行研究中,需梳理出明确文学经典概念,并掌握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人们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例如针对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以及变化与稳定之间,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传输,以此有效的保障在批评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身的观点,并明确出具体的观点与内容,充分的保障合理性。

(三)文艺学批评的实效性

在当下文艺学批评的过程中,其重要的时效性在于,需要从敏锐、具体以及及时的方面出发,很好的实现良好的敏锐问题,以此针对当下在文学界当中出现的诸多论调,例如针对一些去经典化的观点,以此对一些在文艺学批评当中出现的非学术化的观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解决。同时,在当下研究中,还需要积极的保障对出现的一些文艺史,在命名中的随意性问题,以此对学术期刊选稿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此形成一种良好的文艺学批评氛围,避免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和内容。

在文艺学批评基础理论的发展中,郑慧生先生在自己《文艺学批评实践》当中缔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在之后的其他作品当中,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深化,以此凸显出郑慧生的思想已经有着较高的自觉性。在对其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及阐述,以此针对当下文艺学批评进行性质的详细界定,同时也相应的明确出了当下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阐述的方式,在文章当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受到了同行的热烈讨论和分析。

其实,在文章发表15年前,郑先生就已经在文章当中提出,任何一个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直接受到研究对象的影响,只有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才可以很好的将研究的主体与其他事物进行有效的区分,以此保障有系统研究的重要价值。在当下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文艺学批评发展中,不仅仅需要有事实的基础,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积累,进而实现理论方面的依据,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文艺学批评的发展条件

在郑慧生先生的研究中,其编写的《文艺学批评的功能》中,就针对文艺学批评当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作用,并明确出重点阐述观念创新,同时也相应的实现了机制创新,因此成为当下的学术研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出现的诸多学术界的乱象问题,一些关键因素也相对比较醒目,例如一些僵化的学术行政管理机制,就是一种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些刻板化印象,以此其形成的评价以及管理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基于量化、级别化为主要的标准,是一种学术泡沫的体现。

不仅仅受到这样的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在当下文艺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诸多内部因素的影响,学术行为的主体需要受到严格的审理。在学术行政管理机构当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其管理行为始终都需要基于对学术的充分理解以及价值方面的需求角度出发,这样就可以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全面改革,以此实现行为主体精神层面与价值信仰方面的分析,但是更多的是抽象的问题。

在当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需要格外的重视起来。首先,要重视起爱智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对真理与智慧方面的价值追求。其次,是需要基于职业与人性方面的基本道德。所开展的学术行为,是否能够成为职业内心的独立性主体,同时可以很好的成为抵御俯冲的权威,使其成为科学研究可以获得关键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當下进行学术行为方面的开展中,为了实现良好的合理性并坚持下去,就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受到良好氛围的影响,并保障为学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可以推动文艺学批评领域的发展。

对文艺学批评的实践而言,是一种较为孤独且寂寞的研究道路。这是由于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对文艺学方面的批评,同时也涉及到对文艺学理论方面的批评,因此涉及到诸多的内容。在进行批评时,也需要对作品当中的一些人物,甚至是一些文艺界的“巨星”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良好的批评实践,就要具有较为坚韧的人格品质,同时还要在批评中可以有着较为严谨的学术品格,这样才可以很好的针对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与处理。

其次,在当下的研究过程中,文艺学批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得到完善与改进,以此可以扩展文艺学批评实践的发展道路。实践中的文艺学批评,往往需要被当作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很好的保障针对诸多领域当中的内容,实现批评的实践分析。而作为一种理论,需要更多的文献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郑慧生先生的研究中,由于长年的学习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批评实践经验,并具备着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分析能力,以此成为我国文艺学批评领域的重要人物。在发表的诸多文章当中,系统性的为文艺学批评提供了较高的价值,有效的保障在后人的研究中,可以基于特定的标准以及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出发,实现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更加满足当下对文艺学批评领域发展的需求,是一种构建出未来良好批评氛围,同时构建出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的重要研究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当下在艺术界的发展中,为了有效的实现良好的文艺学批评发展,郑慧生先生所做出的贡献,并明确出在进行研究中所需要的诸多标准和研究的态度。为了实现我国文艺学批评的发展,就要明确出具体的研究范畴和发展的方向,以此为后人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小华.从“学生评教”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形象——以郑惠生教授《文艺理论》教学为个案的调查研究[J].美与时代(下),2020(5):123-127.

[2]黄树芝,崔德香.自由洒脱的教学美——听郑惠生教授讲理论课[J].美与时代(下),2020(5):119-122.

[3]郭德茂.一部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的学术著作——读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感言[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4-85.

[4]翁奕波.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8-90.

[5]易崇辉.着眼于文艺学生态建设的文艺学批评实践——读郑惠生先生《文艺学批评实践》有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91-93.

作者简介:姜欣言(1997-),女,山东省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级文学和文艺学研究。

作者:姜欣言

文艺理论沟通管理论文 篇2:

浅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摘 要: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聚焦关键能力。通过不同序列的阅读活动共同作用,让学生真实体验阅读时从无感、粗浅、片面到准确、深刻的改进过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理解文本,认识自我,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自我体验,涵养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序列阅读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高考考查的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从必备知识的掌握,再到关键能力的形成,新高考在不断加大对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信息加工、审美鉴赏、想象力以及文字表达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使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

一、新高考聚焦关键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自主学习与建构的能力、对不同特质文本的阅读能力、驾驭信息工具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下的沟通能力,独立负责的思辨能力、基于言语交流任务的创造能力、结合媒体特点的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监测管理能力等。”[1]以文学类文本为例,2018年全国I卷小说《赵一曼女士》“跨时空的内聚焦”模式,故事的讲述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叙事学的角度展现内外视角交杂产生的艺术魅力。2018年全国Ⅲ卷科幻小说《微纪元(节选)》中所展现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能力考查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除需要具备概括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表达技巧和鉴赏语言风格等基本能力,还应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考语文考查的入深、拓宽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从有知识到有能力?

二、旧方式衍生新问题

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很难落实的。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设定在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这是复杂而又开放的。从高三多次考试的反馈来看,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更着重在答题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上。学生对复杂情境任务的要求还不太适应,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审美鉴赏等关键能力的发展缓慢,比较依赖于解题套版和机械刷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不足,对一些常见鉴赏术语认识不足,对文本的鉴赏经验不足,面对具体作品的实际鉴赏能力稚弱。因此,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需要加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序列活动累积关键能力

1、群文阅读序列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对学生而言是有吸引力的,但自由阅读呈现出的却是阅读体验的碎片化,以致于有些学生对文本主题结构的把握还处于“无序”状态,这对时间紧迫的考场文本阅读是十分不利的。对此,我们积极构建文本群阅读的结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基本认知框架。

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不同的阅读实践,集中建构思辨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整合性阅读等不同文本个体阅读经验,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相关文本的选择可以是小说、散文,可以是古诗词的鉴赏,或者是与古诗词解读相关的文化散文,也可适当融入现代诗歌的解析文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文本案例加以探讨,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阅读的内容做到主题序列化,形式多样化。比如进行《杜甫传》的整本书阅读时,我们选取了梁怀超的《读杜甫早期诗》、《草堂:杜甫的思想憩园与诗艺家园》、《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辅助理解。搭配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绝句漫兴九首》、《《彭衙行》》等,让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品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杜甫的了解,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我们应该注重挖掘教材的备考价值。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复习,可以将必修教材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选修内容相关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阅读鉴赏的指导,着手建立一个序列。例如2013年全国卷Ⅱ的小说阿城的《峡谷》、《溜索》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张承志的《汉家寨》组合阅读,体悟人与环境的特殊联系,以及文章中如画般美好质朴的文字。

2、文体知识序列

文学的文体知识也可成其为一个专题,对教材进行对点梳理,反复夯实各类文体的基本常识,建立起关于小说、散文最基础的知识框架,比如知识层面中关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的描写;情节上的曲折起伏;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主题、人物的展现作用等等。结合具体的高考真题,如2016年全国Ⅲ卷《玻璃》的考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引出对人物展现方式、文本结构方式、叙事角度解读等相关知识的梳理。就人物角度可以引导比较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揣摩小说中清晰的人物和模糊的人物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作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个性化与类型化等。从情节角度上可以知道学生理解归纳文本写作切入点的小与大、布局的疏与密、运行的急与缓等。或抓住叙事视角把握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等。实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再到关键能力的转化。

3、拓展研读文艺理论

提倡学生研读相关文艺理论。通过文艺理论阅读素材的补充,提升对小说的认识层次。当然,文艺理论的理解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找到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细读,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研读,较为浅层地讲解文学理论,注重与寻常案例相结合,找到文学理论与学生的感性阅读体验的契合点。如2016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格非的《塞壬的歌声》、2015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

从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到理解阐释、推断探究再到赏析评价,从金字塔底部到顶端,最终产生质的飞跃。这些能力的培养无法朝夕即成。高三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希望在积累足够阅读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考点的方向、考题的设置、答案的组织规律都有一定认识。针对学生缺乏文本中心的意识,随意解读零散信息,停留于概括事与情的层面,缺乏个性化的审美体会的问题,可以借助“作业卡”等形式,完善学生答题的“立体思维”建构,重视答题规范,有效提升学生的答题水平,使题目解析讲评功能最大化。

总而言之,对文本类阅读的指导在落实传统文学类作品阅读的教学基础上,要通过不同序列的阅读活动共同作用,让学生真实体验阅读时从无感、粗浅、片面到准确、深刻的改进过程。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聚焦关键能力,促进独立思考,提升核心素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语文学科的概念体系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类似于神经网络——互相碰撞、支持、激荡(当然也有冲突和抵消)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单线关联。”[2]在不断的阅读序列的共建共生中,学生能通过理解文本,认识自我,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自我体验,涵养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2]郑桂华.略谈指向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8(05):8-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姜钢、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3日第5版

[5]张开.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助推素質教育提升[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8.7

[6]刘辉.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看高中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5):65-66.

作者:蔡晓露

文艺理论沟通管理论文 篇3:

我们是学心理学的,不是算命的啊喂

“现在所受的苦。都是当初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此栏目给正处于迷茫之中的你。看看那些大学里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大家对于心理学专业有什么想知道的?或者对于心理学专业有什么了解?

海狸先生:心理学专业的人都脾气好。

文星树:老是发脾气怎么回事?[千本樱:容易生气,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当火儿上来的时候,不妨迅速离开使你发怒的场合,去另一个空间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自己心情平复下来后再去解决刚才使你生气的问题。]

Z.:曾经觉得心理学贼酷,帮人救己。后未我上了一学期的心理学课,就放弃了

翁翁不倒:学了之后是不是虽然知道自己种种行为是因为什么,但仍无法改变?只是比别人活得清楚些?[千本樱:学了心理学当然会明白每个行为产生的原因,也会根据相应的问题找出适合的办法,最后执行的时候还是要看自己的执行力。]

小室:学习心理学都要上什么课?考试容易过吗?

顺风局开朗:心理学毕业以后能做什么工作?好就业吗?

夏南年:好奇催眠这个神奇的事情~[千本樱:催眠是一种通过专业人士用暗示、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等手法,使对象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问的心理状态,催眠者的暗示诱导使被催眠者意识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使潜意识中的大量重点信息被重新组合,从而解决被催眠者各种压力问题、适应困难、心理创伤、不良行为、神经症等问题。]

Kies:《心理罪》是真的吗,能根据心理侧写就推断出凶手的特征?[千本樱:侧写是说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信息。这是一种观察、归纳、思考的方法。对于推断凶手特征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最后破案依然要靠证据说话。]

心理学,听上去是个很悬的学科,实际上是一门研究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

在学习这门专业的时候,经常有人会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我在你面前说谎是不是会被你一秒钟拆穿”“我刚做了个梦,你帮我看看是咋回事儿呗”“你看我这样是不是有抑郁症”……每次听到这种问题都特想回个白眼,但人家既然问了,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回答,只能含含糊糊地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其实自己内心也很想专业地解释一番,但我真的不会周公解梦和算命啊!

类似这些心理学现象还是需要通过很多详细的数据、记录等作为科学样本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结论的。并不是某天发生一件什么事就能现场立马解决,专业的心理学者也并不能一眼看穿所有人心里在想什么,他只能根据观察你的行为、你的微表情来进行推证你的可能心理。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是倾听,帮助对方纾解情绪,用更理智的办法去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心理学是个很枯燥的过程,理论性的东西特别多,要学习所有专业都要修的基础课程(高数、马基、思修、英语等)、专业课程(心理学史、心理学基础、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数据统计(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咨询(个别咨询的入门、个案、家庭、团体等)、其它(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总之,上了大学你就会发现,大学只有三类学科:文科、理科和心理学,理科的你要懂,文科的你也不能落,数学计算不会少,要背的更是多。每次期末考试要背很多东西,名词解释、各种心理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案例分析and so on。考前半夜搬个小板凳在走廊默背是必须的。

到了大三实习的时候可能要去精神病院实习、企业管理实习、心理咨询实习。不过除非是那些毕业后确定想要做心理研究或心理咨询相关工作的同学,大多数同学去的不一定是这些地方,而是其他各行各业都有。

不过不得不说,学了心理学后脾气真的变得不那么急躁了,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从更科学的角度去找自己以及外部的原因,看问题也会比其他人更加深刻。在别人眼中觉得很生气的一件事,自己会相对客观地判断。与他人沟通聊天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倾听对方的倾诉。

学好心理学,你真的会觉得生活变得很通透,对于社会热点那些精神病的症状现在都可以定义诊断了,没有谈过恋爱都可以指导别人的感情问题……但是心理学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国内就业面并不是那么广阔,要继续深造的话又要多花好几年的時间。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因为你要长时间面对咨询者的各种倾泻而出的负能量。如果你真的热爱研究心理,那么欢迎你加入心理学专业。

鬼知道学习心理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来自知乎网友的感受——

上心理学课我的感受就是:

——我天,我有病啊!

——我病得不轻啊!

——我天,没救了!

——我有这个病……

下课后和同学交流:

——你也有病啊!

——你也有这个病啊!

——晚上出去嗨啊!那边羊肉串摊子不错啊!

2.直接准备读硕士,条件好的出国吧!

3.各种奇葩心理实验、研讨会什么鬼!

4.自从学了心理学,我成了知心大姐姐……不想再听别人的负能量了……

5.每天统计数据,学人脑神经,已疯。

千本樱智囊团:其实学什么最终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决定,光看别人说的没有用,你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时候给的是理科学士学位,但学习的时候内容更靠近文科。学习起来的话,还是挺轻松的。国内目前心理学专业比较好的大学有北师大、浙大等。就业方向可以从事心理学研究员、心理咨询师、用户体验、监狱公安、医生、人力资源、猎头、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中小学心理教师/大学辅导员、早教/智力开发等等相关工作。

P.S.必看的心理学相关电影:《穆赫兰道》《记忆碎片》《沉默的羔羊》《禁闭岛》,看完保证你怀疑自己的智商。

编辑/王语嫣

好文章是怎样写的呢

赵梦晴

从小念书在老师的眼中我都是一个会写故事的小孩。而事实上我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难道不是都建构在现实的基础上吗?我记得前年冬天去恩施大峡谷的时候,我们走到回音谷,室友说我們来喊喊,然后我们就一起在白雾茫茫的天地间喊着,听着自己的声音从远方传来。我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叫《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面有个我很喜欢的角色罗琦琦,那个时候夏令营她们去崂山,也是在雾茫茫的天地间呼喊。在从大峡谷返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其实哪里有真正的虚构呢,所有的想象不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吗?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红楼梦》,我记得在上古代文学课的时候老师曾说,元妃省亲的场面,没有见过的人根本连想都不能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平民是无法想象王室究竟荣华到何等程度的。所以蒲松龄写《聊斋》,曹雪芹写《红楼》,都是由他们的生活阅历来建构的。

记得念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特别真实的梦,醒来后还记得特别清楚,然后我就把故事的大概写下来了,然后自己再“添油加醋”地扩充,最后竟然写了一个本子,就是那种学校发的练习本。记得那个时候还在全班传阅,后来就不知道在谁的手上给我弄丢了。那算是我人生中比较“正式”的作品展,老师总把写得好的同学的周记当范文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好多同学要借我的周记本看。其实那个时候我有点抗拒,对待周记我还是很认真的,真的跟写日记似的,把自己那些不愿意告诉别人的话还有一些少女的小心思都写在里面了,还把老师当成可以信任的人,都写给他看。后来慢慢地,我就不再这么耿直了,开始写些假大空的话,可这样的话又不会得到表扬了。初中的时候还是很在乎老师的认可,好像只有老师在我的作业后面写上“范文”两个字我才觉得我写了一篇好的作文。所以我一直试图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不暴露自己和得到表扬中找到平衡点。

高中的时候写作文其实很有目的性,就像《橘生淮南》里面的洛枳,所有认真的写作都是为了选成范文,然后发给全年级看,那自己想要他看到的那个人也就一定会看到了。

念大一的时候很喜欢刘同,其实论写鸡汤,我还是挺佩服他的。第一次出门旅行坐13个小时的火车,我带的一本书就是他的《五十米深蓝》,他有说到他念大学的时候坚持每一天都写一点东西,那个时候也雄心壮志地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世界上大概有太多计划而缺少执行计划的人。四年里我还是坚持写日记,如果以人生的跨度来算的话,坚持写日记这件事情我大概坚持了十年多了。只是每年写的篇数越来越少,甚至有些时候我连心里话都不想跟自己说了,或者说是我越来越体会到一种言意矛盾,很多种心情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这样在苍白的语言面前我就选择搁置,大概也是拖延症晚期患者了。

念书的时候常有同学问我怎样写作文,我其实不会写作文,我会做的是写自己。我也只能写自己,而唯一在这么多年摸索的技巧大概就是如果这篇文章非要拿出去见人我如何隐藏自己。弟弟问我怎么写作文,我说那你就多看书吧。其实是挺敷衍的回答,但看书却是唯一的捷径。我很喜欢的另一本书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刚开始喜欢这本书真的是因为书名,太有感伤主义的特点了,太符合我一言不合就要矫情的性格了。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部分,大学的时候还是只看了那一些。林海音说很多读者问她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它唤起了你成长的一些美好回忆。我想写作的意义也在这里吧。耀威也说过,我们看的不是书,而是透过书看到了我们自己,看到了生活。

我之前一直很抗拒看文艺理论这类书,就是你认识里面的每一个字但就是不知道它说些啥。看一部书跟看一部电视电影一样,上影视文学课的时候老师说一部电影的第一个冲突或者是伏笔一般就出现在第13分钟,看了13分钟你还是蒙圈的那建议不要看了,有点煎熬。书也一样,最关键的是前面的部分能不能吸引你,如果不能,一般就弃书而逃了。看文艺理论是一样的,一定要沉下心慢慢看,度过前面坎坷的几章,后面的进度会快很多。但这不是一个速成的过程,一定要去理解,真正看懂一本文艺理论的书,写作水平绝对会拔高不止一个档次。

我一直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一段话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明确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问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而在写作时我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尺度并靠近它。

作者:千本樱

上一篇:思政教育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