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学派及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基于企业理论的选择。企业理论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只有在产权基础上明晰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才能对财务管理目标做出理性的选择。文章试从产权角度进行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一个切合现实的选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产权学派及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权学派及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篇1:

基于产权理论变迁的企业理财目标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公司治理问题。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对企业理财目标问题的探讨。应置于不同的经济政治背景下的不同的经济企业理论背景中,并且应以企业产权理论的变迁为路径。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过分强调出资者的利益,必然受到企业分享制日趋发展的现实的批判,人才资本地位的日趋上升、以人为本的新兴管理思想也都对此提出了挑战。相应的,股东至上治理逻辑也修正为股东主导下的产权安排,这是新古典产权学派“股东主权论”的内生结论。基于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理财目标合理的逻辑延伸应该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突出股东主导地位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理财目标 产权 新古典产权学派 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 企业所有权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将西方经济发展史与经济思想发展史相对照可以发现,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的演变,基本上与经济的更迭变迁过程相吻合。不同的经济政治背景的世界,呼唤不同的经济理论和企业理论。企业财务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理财目标是企业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企业理财目标的演变正是基于一系列企业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企业的理财目标是特定企业理论背景下的内生性产物。由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研究,应置于不同的经济政治背景下的不同的经济企业理论背景中,并且应以企业产权理论的变迁为路径。

一、产权理论背景下的企业理财目标综述

(一)古典企业世界、新古典企业理论、朴素新古典产权学派与利润最大化 20世纪60年代以前,新古典企业理论是建立在以亚当·斯密及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经过萨伊、杰文斯、门格尔、互尔拉斯及马歇尔发展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它适应了当时的企业制度,即个体业主制和合伙制等,不妨称其为古典企业世界。在古典企业世界,企业的法律形态主要是业主制和合伙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古典企业制度。古典企业世界里的企业特征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或者说用现代企业理论的术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我们可以称其为朴素的新古典产权学派。其后科斯等人才从真正意义上使新古典产权学派的理论趋于完善和丰满。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对理财目标的影响弥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理财目标都是和“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这一认识相一致的。但是后来发展到股份公司世界,利润最大化目标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和企业理论的新发展。

(二)股份公司世界、现代企业理论、新古典产权学派与股东财富最大化 1837年,美国康涅狄克州颁布了第一部普通公司法,规定了标准的公司注册程序。1856年,英国议会确认了合股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只负有限责任。至此。股份公司制度得以在英美两国确立,企业发展史步入股份公司世界。在股份公司世界里,由科斯等开创的企业理论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Coase,1937),也称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企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企业行为是企业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且认为契约是不完备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未来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要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同样,因为进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这就是剩余控制权。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谁就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目标就应该为其制定。哈特、张维迎等论证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配置给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企业产权契约具有最优性。可见,体现了股东价值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有着其内在的产权动因。由此,必然演绎出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在具体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中,所有者应该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最终控制权)和剩余收入索取权(利润索取权),这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与此相适应,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知识经济世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与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 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Economy Based on Knowledge)的概念,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对知识进行生产和消费的世界。知识经济世界的显著标志就是知识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知识逻辑下,公司经理作为专业管理知识的拥有者,似乎也应该享有类似股东的权益,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以知识型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利益相關者对企业的利益分享的现实催生了利益相关者学派的理论。布莱尔(1996)认为公司应该承认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并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学派企业理论相适应,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布莱尔、我国的杨瑞龙和周业安(2000)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反对投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应由投资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即是要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在财务领域,由利益相关者产权学派衍生的财务管理目标称为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并不仅仅是股东,而应拓展为投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与用户、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应围绕着相关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并最终达到利益相关者权益增加的目的。

二、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

(一)股东和经营者各自拥有的资本的产权特征分析 (1)股东拥有的物质资本的产权特征。物质资本是指投入到企业中的、具有市场化价值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如土地洧价证券、厂房、品牌、专利等。这些资产具有如下产权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信息显示功能。第二,可以与其所有者分离。第三,具有市场转化价值。第四,具有抵押功能。物质资本与其所有者可以分离以及物质资本市场转换价值的特征,使物质资本的上述四种特征凝成一体,决定了股东拥有的物质资本的“被动性”产权特征,并进一步决定了股东在企业产权初始安排中的优势地位。(2)经营者拥有的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根据人力资本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我们不妨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划分为高级人力资本所有者(简称为经营者)和普通人力资本所有者(员工)。经营者是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属层次高、潜势强的人力资源,对企业财富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员工是处于企业中层和基层的广大劳动者,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均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但经营者除了象员工一样拥有同质性的人力资本之外,还具备其作为智力资本的异质性,所以他们的收益预期要远高于普通经营者,他们除了要获取合同中规定的固定收益外还需要各种其他的效益激励,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剩余收益索取权,而不象普通员工那样只索取一定量的、固定的合同受益。智力资本

拥有的产权特征包括:第一,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具有主观性。第二,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度量、不稳定、易于隐蔽,第三,智力资本不能转让和抵押。第四,产权残缺时的价值封闭性。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本”,它的利用与开发完全由其所有者决定。智力资本的价值将会被暂时或永久性的封存。第五,智力资本流动性高,承担风险能力有限。智力资本的使用权更具有流动性,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第六,智力资本产权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由于智力资本不能与其载体一人相分离,所以智力资本价值的存亡、发挥、转移、隐藏都由其拥有者本身主观决定,这决定着智力资本产权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这也阻碍了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风险的能力。总之,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产权特征,从而最终导致了经营者在企业初始产权安排中的相对被动地位。

(二)股东和经营者缔结企业契约动机分析 (1)股东缔约动机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数额的投资利益。为了保障企业创办者的资本权益本金的安全性及其收益性,必须赋予他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从法律的角度看,在物质稀缺从而财产所有者权益需要得到保护的社会中,缔结企业合约只不过是股东使用财产的一种方式。投资者在具有多种投资渠道可供选择的条件下,之所以选择了缔结企业合约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预期到创办企业、进行团队生产获取的投资收益会高于其他投资方式,也即会获取超额收益,当然与这种超额收益相对应的是隐藏着的投资风险,我们知道股东总是最后一个承担责任和分享红利的人。如果出资创办企业的人不掌握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资金的使用方式由经营者进行控制,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将无从保障,乃至投入的本金也失去安全性。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法律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和投资者的初衷。而且物质资本所有者将不再愿意去出资创办企业,企业契约的缔结将告失败。可见,财产制度对企业产权的初始安排具有决定性影响,股东同经营者缔结企业契约,是法律界定的财产所有权的各种具体形式在企业内部的进一步延伸,是股东使用财产的一种方式。这里隐含着两点:一是股东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二是股东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这将使他成为股东而没有成为债权人或者经营者。股东拥有物质资本和敢冒高风险的特质使其在创办企业之初自然地赢得了企业的所有权,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2)经营者缔约动机分析。拥有各种潜在的经济价值从而具有一定谈判力的经营者既可以选择自我雇佣也可以与股东合作经营。如果选择自我雇佣,那就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经营者又是股东,构成古典企业形态。如果选择和股东一道缔结契约组成企业,可能的原因有:第一,没有物质资本或者物质资本很少,其将来的前途是要么永远做经营者,要么在自身物质资本和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跃升为股东的身份,甚至取代原股东;第二,有大量物质资本。但厌恶风险,愿意到主要由股东承担风险的企业里工作,以获取高薪、闲暇、成就感等。这样,在不违背合约条款的前提下,企业中的经营者由于其自利性会争取以最少的劳动付出,来获取最大限度的个人效益。

(三)企业所有权的安排 (1)企业初创期所有权的静态安排。在分析了股东与经营者的产权特征差异和缔约动机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大量“被动性”产权特征的物质资本的股东本身具有冒险精神,决定了其在企业初创期产权安排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而拥有“主动性”产权特征的智力资本的经营者承担风险的主观愿望或客观能力较弱,决定了其在企业初创期产权安排的劣势地位。据此,便可以导出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最可能的初始安排状态:股东拥有完全的剩余控制权,而剩余索取权由股东与经营者共同分享,但分享的比例由股东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出权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企业初始产权安排方案并不必然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股东取得企业初始剩余控制权的原因不在于是最有效率的,而是财产所有权在企业领域内的一种逻辑延伸。企业作为股东与经营者的有机结合体,哪一方面的权益受到损害都会影响企业效率,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能是某种比例的产权分享,但这种制度安排在企业初始缔约过程中无法形成。(2)企业经营期所有权的动态调整。随着企业的不断运行,经营者的产权地位会逐渐上升,谈判力相对提高,两个关键主体会在长期的动态博弈中,调整各自的产权界域,通过达成有效率的产权安排来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尽管企业的初始缔约使股东获取全部的剩余控制权,但是由于企业运行环境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拥有智力资本的经营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股东采取主动分权策略、让经营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出授权范围内的决策,仍然可能获取集权下无法获取的收益,这说明股东存在分权的内在经济动力。但在控制权具有正效用的假定下,放权不仅能够直接降低股東的效用,而且还面临资产安全性降低的危险,因而失去对企业的最终控制绝不是股东的理性选择,权力分散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权力分散给股东带来的效用损失与分权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之间的效用比较,只有在二者边际效用相等的点上,企业控制权的分享比例才能够达到均衡。为了保全自己的资产,股东对控制权的让渡肯定是有限度的,他至少要保留对资产运作状况的最终控制力。因为股东拥有企业初始所有权的情况下,作为既得利益者,其出让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份额最终要以满足其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界限。股东最后的“王牌”便是关闭企业,退出企业投资,把资金存到金融机构获取固定利息,充当固定收益索取者。由此看来,股东主动分权的体制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分权”体制,而是在股东得以控制全局的前提下对剩余控制权做出的有限让渡,因而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一种股东主导下的“授权”体制。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只是在有利于提高股东收益的前提下,参与了企业管理,而不是股东与经营者抗衡性质的分享。总之,不顾经营者地位上升这一事实一味强调股东利益的单边产权安排模式会导致低效率,而过于夸大经营者所拥有的智力资本甚至要不分情况地与股东共享企业所有权同样会导致低效率甚至无效,由于两者本身所拥有资本的产权特征和缔约动机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应该分为初创期和经营期两个阶段来进行,并且始终要以股东为主导。

(四)企业理财目标的合理选择 沿着产权分析的路径,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j现代企业(以股份公司为代表)世界里,物质资本所有者(严格的说是股权资本所有者)股东的冒险精神和物质资本的产权特征决定着股东往往是企业的创始人、企业里最具有逐利动机的人、最关心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人、企业最大和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企业最后一个分享收益的人、也往往是最有监督动力的人,让出资者——股东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这是新古典产权学派的主张。基于此导出的企业理财目标必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过分强调出资者的利益,必然受到知识经济世界里企业分享制日趋发展的现实的批判,人才资本地位的日趋上升、以人为本的新兴管理思想也都对此提出了挑战。相应的,股东至上治理逻辑也修正为股东主导下的产权安排,这是基于现实需要的产权重新安排,是新古典产权学派“股东主权论”的内生结论。基于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理财目标合理

的逻辑延伸应该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也就是突出股東主导地位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需要强调几点:首先,企业产权安排演变是理财目标的演变的理论基础,企业产权安排的过程是具有谈判实力的关键主体一股东和经营者在企业各阶段博弈的过程,企业所有权的最终配置取决于契约各方凭借自身实力所进行的谈判和博弈,谈判和博弈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以及物质资本和人才资本在企业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这会形成一个博弈均衡点。此点是动态可调整的,达到博弈均衡点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使各方的利益都有所保障。现实中博弈均衡点往往不能达到,即企业产权安排未必都会达到最理想状态,从而成为企业以及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其次,必须突出股东的主导地位,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股东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让渡的边界是股东可以接受的总体效用。所以,产权博弈即股东和经营者围绕产权的谈判并不必然导出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的企业理财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的提出其贡献在于提醒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以确保实现企业价值长期的最大化,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仅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约束条件。再次,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股东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所以股东主导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忽视。企业相关者利益是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以企业为载体的,而股东以及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是企业存在的必备前提,只有确保公司持续、健康运营,这些利益才能兑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应该说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的最终结果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而言,善待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培育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之所在。从长期来看,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协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存在冲突。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运营公司,管理层必须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也只有充分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而使未来现金流量更大,企业价值更大。当今成功的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最后,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避免了决策考虑对象多样化导致决策目标分散化和模糊化,从而导致经营者无所适从乃至效率低下。以股东为主导前提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制企业理财目标,满足了目标的唯一性、明确性的要求,增强了目标的可操作性,提高了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作者:刘学文

产权学派及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篇2:

试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且标分析

摘要: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基于企业理论的选择。企业理论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只有在产权基础上明晰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才能对财务管理目标做出理性的选择。文章试从产权角度进行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出一个切合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现实选择

一、产权学派的财务管理目标

产权学派观点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赋予企业的出资人或股份公司的股东。那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及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应,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而且对一家企业而言,出资者或股东的身份是最容易确定的,并不需要付出太高的成本。

二、利益相关者学派的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学派反对出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应由出资者、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反对从剩余权利分配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认为将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赋予股东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他们认为股东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控制经理人员和防止公司资源的滥用,来自接管市场的压力也会导致经理人员的短视行为。第二,与产权学派强调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企业目标不同,主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强调公司的目标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三,利益相关者学派认为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公司的职工可能是比股东更有效的公司监管者。在财务领域,由利益相关者学派衍生的财务管理目标称为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等。二者仅为提法不同,内涵并无差别。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并不仅仅是股东,而应拓展为出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与用户等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应围绕着相关利益集团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并最终达到利益相关者权益增加的目的。它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率,还有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这样,企业的理财活动均衡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利益相关者理论关于有效率的所有权结构的解释很符合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演变。因而,可操作性的缺乏将使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目标成为现实的跛行者。追求多元目标的隐患是企业可能丧失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企业的财务活动围绕利益相关者而展开,但利益相关主体的模糊定义必然导致财务关系的含混,利益相关度的测量也难以寻求一个成熟而准确的标准。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由上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过分强调出资者的利益,无法解释企业分享制日趋发展的现实,也无法适应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需要: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从企业财务活动应围绕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多元化目标出发。在理论上有较好的解释,但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缺陷。结合二者,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它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出资者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

从产权理论角度可以推出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目标的逻辑过程。首先,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看,非人力资本如机器、厂房、资金等,不仅易于观察和度量,而且具有可抵押性,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非人力资本的抵押来显示自己的信譽;而人力资本如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不经过使用过程,通常难以被准确观察和认可,而且人力资本与其主体天然不可分割的特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本是不能抵押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初建时能够获取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此时,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目标。其次,人力资本难于观察的产权特征虽然在企业初创时使其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但是,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又会因此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具体地说,虽然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产权差异决定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成为雇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雇员,但是,一旦雇佣关系确立以后,雇员又可能反过来运用人力资本难以被监察的信息优势,损害雇主的利益。所以,为了激发雇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雇员人力资本的潜力,雇主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也不可能独享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反,他们可能通过分享的方式使雇员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并鼓励雇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管理与决策。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要求必然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做出影响和修正。那么,这种修正的幅度如何呢?主要由两点决定:一方面,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最初的既得利益者,在所有权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出让所有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种分权能否为他带来效用与财富的增加。如果雇员对分权的要求达到雇主对企业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雇主可能采取关闭企业的策略。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这种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点的度量,从以上的逻辑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出资者对其权益的让渡是以其总体效用的增加为目的的,如果分权导致了其总体效用下降,出资者必然采取策略应对直至关闭企业,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将受损。因而,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点由股东的边际效用来决定,其边际效用为正值,呈下降趋势,并以零为极限,从这个侧面,也同样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

作者:吴秀峰 张春兰

产权学派及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篇3:

财务管理目标的新选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深感传统的企业理财目标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在探索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目标。鉴于企业利益相关各方对企业理财目标的不同认识,目前相当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不正确,甚至出现有背社会发展方向的目标,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有必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作深入研究。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事实上,任何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出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而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会发生转化。应该承认,由于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人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前提下,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呢?

1、财务管理目标符合社会基本经济的规律性

所谓符合社会基本经济规律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相抵触。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发展生产力,符合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2、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制约企业发展主要矛盾有: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合,契约关系人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还包括员工、客户、同业竞争者、政府乃至社会。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说,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各契约关系人(利益主体)都会最大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强调一方利益,必然会损害另一方利益。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在契约各方相互博弈中的一种均衡。能够使契约各方达成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契约各方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发展企业和互相让利,使各自达到满意的目标。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的正确解决,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财务管理目标的可计量性

所谓可计量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计量。我们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进行度量。当然在满足货币计量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他相关计量单位的计量,如社会效益方面的计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计量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

4、财务管理目标的可控性

所谓可控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部分的可控指标。

以上特征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具备这几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

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几种观点的评述

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产值最大化阶段和改革初期的利润最大化阶段。实践告诉我们,这两种目标对当时微观经济领域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我国经济的转轨变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今天看来,这两种目标都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学派:一是新古典产权学派,其主张企业的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应当由出资者单方面享有,如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二是利益相关者学派,其主张企业所有权应当由出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甚至同业竞争者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享,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观点。

1、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越多。这里的利润是指会计利润,计算有据可循,易于理解,且便于和现行会计报表体系接轨。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从其特征上看,该目标符合可计量性和可控性等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缺少统一性特征,也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些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因而也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使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股东财富最大化

它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他们认为,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采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利益主体各方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利益制衡机制。

3、企业价值最大化

它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近几年来,有些企业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仍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4、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同业者,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各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所有权与控制》一书的作者布莱尔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并指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布莱尔认为因为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分享公司利益也就有了依据。这样看来,该目标基本符合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特征。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是基于企业理论的选择。同企业目标多元化一样,受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组合体,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的有机体系。如果仅仅因为股东是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而提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因而在构建大和谐社会这一历史前景下,我们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确立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和谐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所有者范围的扩大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奠定了现实基础。公司的所有者不仅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而且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在公司做了各种专用性或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顾客、供应商、销售商、同业者、政府、社区居民等等。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同业者相互仇视而攻击、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选择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军: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世界经理人周刊 ,2003.12。 [2] 张献英:试论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企业经济,2004,11。

[3] 高文: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孙华宁

上一篇: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推荐下一篇:创业服务回访安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