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权改革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产权改革(精选8篇)

企业产权改革 篇1

[摘要] 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既有利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又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从体制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本文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现状和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意义出发,对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产权结构 多元化

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既有利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又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从体制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

一、产权及其相关理论

产权,就是对财产的权利,即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狭义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这样一组权利束。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迁而发展和变化。

产权结构是指拥有财产权利的不同投资者(所有者)的经济关系及其组织形式。企业产权结构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一元化产权结构,即企业的投资主体只有一个,是一元的;另一种是多元化产权结构,即企业的投资主体不止一个,是多元的。产权多元化是指由诸多要素所有者将其产权分解组合之后形成的产权集合。从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产权清晰,使企业充满活力。

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施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几个阶段。目前虽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向着产权结构多元化发展,但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改变,国有企业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

1.产权主体单一,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改制后的许多国有企业虽然吸纳了一些其他投资主体,但国家一般要占51%以上的股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地位,才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控制、支配作用。

2.产权不清,人格虚化,政企不分。仅从法律形式上看,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即属于国家所有。但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作为产权主体应有的许多职能却被人为地分解并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由此造成了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政企不分”问题。同时,由于国有资产隶属关系不同,由某一行业或某一地方政府管理,这些管理一般也都应用行政手段,使国有企业的资产在行政体系内接受监督,这样国有企业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经营效率低下,负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国有产权覆盖面过宽,战线过长。在公有制越公越大越好的指导下,国有企业曾经几乎覆盖了社会生产和经营的所有行业,形成了无所不在和无所不包的庞大局面。这样国有资产过于分散、涉及面过广,不能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利用效率低下。

三、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意义

在单一的产权结构下,国有企业不可能摆脱行政干预,产权就无法真正清晰,权责难以分明,机制不能搞活。国有企业只有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改变沿袭了多年的国有独资企业模式,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

1.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公司运作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在股权多元化的条件下实行两权分离,从而有利于形成高效运作的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应该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分散化,经营机制灵活的目标,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结构奠定基础。

2.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实施产权结构多元化调整,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最终脱离政府直接管控,实现政企分开。

3.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国民经济主导作用。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通过吸收其他主体进入国有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建立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借社会资源盘活国有资产,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可以在同样的资本下分配更多社会资本,集中力量发展那些属于自然垄断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以发挥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主导作用。

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途径

一般来说,具有不同产业属性的企业,其产权结构多元化方式各不相同。从社会经济体制总体出发,将企业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对这两种不同企业实施不同改革。

1.竞争性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对于竞争性企业,任何投资主体都可以进入,没有政策性或产业障碍,当多元投资主体进入

就可以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1)实行国退民进。即国有产权退出企业,民间资本进入企业。按照进入主体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吸收非国有企业法人投资主体。主要包括个体或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非国有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公有企业如股份制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或购买国有企业股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日益发展壮大,其制度建设、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都呈现出明显的优势,这样国有企业可以同时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成果,重新盘活国有资产,为企业经营管理注入更多活力。

②管理层收购(MBO)。即由本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成为企业股东,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这种方式国有资产转让给企业内部的经营者,由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和对企业的特殊感情,在产权转让后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更符合国家实行产权多元化的初衷。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对经理层有较好的长期激励作用。

③吸收个人投资或收购。主要包括本企业职工和企业外人员购买公司的股票而成为公司的股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吸引企业外的人员进行个人投资。这样不仅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而且在企业内部可以构建企业产权和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平台”,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投资氛围,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经营起到大众监督作用。④吸收社会资金或机构资金。如社会保障金、保险资金以及一些机构投资基金的进入,一方面可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

(2)实行债权转股权。将企业一定数量的债务按一定的价格标准折算为企业的股权,并通过契约的方式由债权方(企业或金融机构)拥有,将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变为产权关系,这样也有利于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

(3)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这是对上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规定每年不仅优先分得股息,还可以参加红利分配,国家不再直接委派管理人员参与日常管理,只委派国有资产代表进行独立监督。这样代表国有股股东行使的职责和权利清晰明了,所得股息可以用于进行其他宏观调控;同时,它将国有股转化为一种不流通的有价证券的前提下相对地提高了其他性质产权的比重,从而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状,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2.非竞争性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对于非竞争性企业,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的、社会公益的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既要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又要保证企业的特殊性不至于危害公众利益,并且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国防军事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外,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可以实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借鉴国际经验,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黄金股”控股制度。“黄金股”不代表任何财产权利,持有股东既没有投票权、股票收益权,又不能用来担保戓抵押,但“黄金股”的股东(一般为政府)掌握着企业一些重大经营决策中的“一票否决权”,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政府对特殊性质的企业实现控制,又可以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这种制度以英国电信为典型。

(2)国有民营。国有民营可以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排除产权结构一元化,形成多元化的产权制度。经营权的非国有化,可以解决由于所有权国有化而带来的产权一元化和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如日本的国铁及法国航空公司就是国有民营的典型。

正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的那样,产权制度的优劣决定了经济绩效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效率、决定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决定了权责利关系的配置,等等。

总的说来,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产权改革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或者叫做中心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绝对不可能绕开产权改革这一本质问题。与其回避问题多走弯路,何不昂首挺胸坦然面对?

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途径

1.坚持市场化原则。这里谈到的市场化原则,是指以市场为配制产权的基本手段的产权配置方式,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决定来配置产权。从十四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市场作为配制资源的基础,已经在整个经济领域内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具体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上,却差强人意。原因就是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把握还不透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将制度(也包括产权)看作是上层建筑,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事实上,产权也是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既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配置产权的基本作用。

2.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允许鼓励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向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形成一种利益相互交织的局面,从而增加企业活力。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形成多种利益主体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企业治理机制,进一步解决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减少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交易成本。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壮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降低国有资本的投资风险,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3.企业改组、联合、并购等都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来实现。市场成为真正影响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讲到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主体独立化、产权主体资本化,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它的实践途径。要实现以上三个改革措施,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出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这个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要想以较小的“交易成本”促进产权改革,市场是最佳的选择。虽然市场会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具有自动配置资源、引导资源向经济效益较好处流动的功能,从而实现产权配置的较高的经济效益。

4.国有企业应有清晰的产权边界和独立行使权利的产权主体,并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一条是针对依然存在的国企政企不分的问题提出的。政企不分,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国企改革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是独立的主体,一直受政府的控制。可以提出这样一条改革思路:使国有企业成为具有在法律上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政府不得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进行干预,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国资委只负责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监督和审查。真正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保证企业的活力和自主性。

5.国有企业的各种金融资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经营性要素加以对待。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进行增产评估,争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这一点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产权观念的革新。以前,产权仅仅是被理解为所有权,一谈到国企产权问题,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国家所有权直至国家所有制上去。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客观的经济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现在,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的内涵和外延也应该拓展。产权,除了所有权之外,还应该包括收益权,如果不理解到并将其应用,那就叫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情,会让国有资产遭受隐性的损失。

6.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贯彻的力度。任何改革的成功实施,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条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同样也需要较好的外部条件,这就是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针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法律法规,既要有宏观层面上的、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法规,也要有微观层面上的法律法规。这里的法律法规必须注意要有实践上的操作性、目标上的针对性、内容上的时效性。

7.必须立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好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维护好企业职工的福利、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这些,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资。只有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自身有实力,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才能实现。

总体说来,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应该进入产权改革阶段,事实上,这些年来也是这么做的。只要实现了着实有效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一定会迸发出强

整体上市的意义和作用

为什么对整体上市这一方式各方面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整体上市这一变革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我认为,整体上市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整体上市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关于整体上市对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认为有必要强调的是,我们应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看待。我国要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公有制

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为此,必须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形式,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这个问题不解决,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谈不上。从国际上看,大面积搞好国有企业的国家不多,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有搞得比较好的,公认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国有的淡马锡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投资公司是新加坡政府全资的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公司,以控股方式管理着20多家国有企业,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电信集团、新加坡科技集团、新加坡能源公司、港务局集团等。淡马锡投资公司管理的国有企业无一亏损,普遍经营良好,30多年来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超过18%,被誉为“淡马锡模式”。芬兰、瑞典的国有企业经营的也不错。从这些国家搞好国有企业的做法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也是可以搞好的,关键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必须充满活力和具有竞争力。

(二)整体上市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和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

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股份制的发展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完善,股份制的发展又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

第一,整体上市可以进一步夯实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国企业在采取资产剥离的方式包装上市时,母公司大多是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没有通过股份制改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又大多存在着国有股权比重过大的问题,许多人习惯称之为“一股独大”,再加上股权分置,控股股东或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利益不一致,造成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极不规范的财产关系和利益关系,为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留下了极大隐患。前几年我国股市普遍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屡屡披露的上市公司违规为控股公司提供担保或拆借资金、控股股东违规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问题,都可以从分拆上市中找到体制性原因。母公司整体上市后,这类问题产生的体制性原因可以得到较好解决,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就有了较好的微观基础。

第二,整体上市可以减少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不公正的关联交易过多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痼疾。不少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转移利润,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权益。企业整体上市后,大股东利益与上市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等转移上市公司利益的动机将不复存在,这将有利于消除过多的关联交易,并使企业的价值和利润得到更好体现。

第三,整体上市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国际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大盘蓝筹股是股市稳定发展的基础。大盘蓝筹股的表现往往决定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大盘蓝筹股是美国资本市场主板市场的主流,占全部市值的70%。这些蓝筹股长期增长,有稳定的收益,股价被操纵的可能性较小,对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整体上市特别是优质大型企业整体上市还有利于大型投资机构进入主板市场并享有更大的运作空间,改善市场运行的基础,为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第四,整体上市有利于提升整个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估值溢价。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5《企业竞争力报告》,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还不如规模以上企业非上市部分资产的质量。到200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12.2万亿元,净资产3.6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万亿元,实现利润7500亿元。同时,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A股)的资产总额为2.6万亿元,净资产0.7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9万亿元,利润4000亿元。大量优质资产通过整体上市注入股市,无疑将会大幅提升中国股市的内在价值。

(三)整体上市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整体上市不仅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而且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发展。

第一,整体上市可以使企业筹集到大量发展资金。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帮助企业筹集资金。股市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重要形式,相当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上市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整体上市,由于发行规模大,可以募集到更多资金。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通过IPO融资达1249亿港币,在A股市场融资406亿元。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整体上市变成“圈钱”的捷径。中央企业一定要讲究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第二,整体上市有利于企业加快并购重组的步伐。并购重组是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增加股东价值,实现规模经济,实施竞争战略,加快技术进步,参与全球竞争等。正因为如此,国际上许多大公司都十分注重并购重组。过去10年中全球并购总额达到23.6万亿美元,2006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7万亿美元。2003年11月,国资委组建第一年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署联合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就是“企业并购重组高峰论坛”,可见国资委对并购重组是很重视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离不开证券市场,相当一部分并购重组是通过股票买卖或股权置换来完成的,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个人电脑业务就是通过6亿美元现金加6.5亿美元股票完成的。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特别是实现整体上市有利于集团层面的并购重组。这种巨额跨国并购没有集团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是很难实施的。

第三,整体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控制力。近年来,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的《执行力》一书在我国特别是企业界风靡一时。执行力离不开控制力。如果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集团公司从上到下的执行力从何而来?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集而不团”的问题不在少数,即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控制不力,应该由集团公司集中管理的权限没有集中起来,集团公司的决策不能得到有效实施,这是影响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更好发展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提高集团公司的控制力来说,职能部门或事业部制+分公司的模式比较有利,即集团公司层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条件的整体上市,下面公司大多是分公司。研究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可以看出,股权多元化主要指集团公司这一层面,并非层层多元化,许多跨国公司的二级公司形式上是子公司,但实际上内部是按分公司进行管理,采取子公司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对外投资和经营的需要。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集团公司下面有不少上市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上市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治理,集团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只能按照出资额行使权利,如果集团公司下面的二级三级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甚至是上市公司,或者集团公司的控制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或者集团公司可能会越权干预上市的合法权益。借助于整体上市,集团公司可以调整权限划分,理顺内部关系,提高集团公司的控制力和一体化管理水平。

第四,整体上市有利于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证券市场的又一基本功能,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可以实现产权的流转、重组和融合,一方面可以进入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领域,转换企业的经营业务,保持企业的持续增长和盈利能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握有强大的现金流,有的年份买卖企业高达100多起,这是近几十年来GE能够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整体上市实现内部业务、组织、品牌、文化等方面的重整,使公司发展和竞争能力在整体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受分拆上市的制约,不少大企业所属的企业存在同业竞争的现象,有的企业内部上下游产品供应链断裂,主营业务被分割。以整体上市为契机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内部同业竞争和产品链断裂等问题。武钢股份通过整体上市,原来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断裂的产品链得到整合,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更加完善,为武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整体上市可以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整体上市特别是到境外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还有利于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跨国重组,在全球配置资源,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营国际化是一汽集团确定的今后几年的战略目标之一。国资委多次强调,到2010年中央企业要减少到80-100家,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我理解,这30-50家企业应属于跨国公司。一汽集团按销售收入已经进入世界500强,但离经营国际化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离跨国公司的标

准即按在国外建的企业和实现的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衡量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汽集团应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经营国际化,并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四)整体上市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和防范金融风险。

企业产权改革 篇2

1. 产权和所有权。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 而要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首要的是明确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 这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上的一种具体的产权实施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产权清晰, 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其中, 产权清晰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

人们往往把产权和所有权混为一谈, 把所有权当成产权, 或把产权当成所有权, 或者把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权是经济上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是与所有制相联系但又不同于所有权的一种经济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转让权、经营决策权、收入分配权、剩余索取权等。而关于所有权的定义, 武汉理工大学程国平教授指出:所有权即财产所有权, 资产的所有权, 是指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经济利益主体对财产的排它性的归属关系, 包括所有者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给产权的定义是:产权是由排他性的使用资产权、运用资产获得收益权和资源自由转让权组成。他认为这三种权利构成了产权制度的核心, 除此以外的权利都是由这三种权利派生的。因此产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可分解性和可转让性。所有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而产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 产权制度及其演进。

如前所述, 产权是一种经济权利, 这一组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形成产权制度, 也可以说产权制度就是权益配置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产权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的演进过程。

现代产权制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并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 从传统的产权制度逐渐演进而来的。传统产权制度也称古典产权制度, 是单一的所有权制度, 产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统一的也是同一的, 产权就是所有权。在这种制度下, 产权主体就是所有权主体, 而且所有权主体拥有着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剩余索取权等各项经济权利。

生产力的发展对产权制度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和美国由于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在生产上的应用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班牙航海业的发展出现了股份制的雏形;随着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 促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对改变单一的产权模式提出了客观要求;另外,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电厂等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这又是任何一个单独资本所难以承担的, 股份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传统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企业的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企业经营权和企业所有权发生分离。经营权所包括的一系列经济权利———经营决策权、经营监督权、使用权、支配权、转让权、收入分配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等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开来。这是资本主义产权制度演进的简要过程。现代产权制度就是在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这种变革中逐渐形成的。

二、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产权制度是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在所有权和其他经济权利相分离的前提下, 经济过程的决策不再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的决定, 而由一系列经济权利共同决定, 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这些经济权利的配置和组合。

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运营, 产权流通和制度安排等内容。从产权制度的定义中, 可以看出产权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就是:产权多元化,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产权多元化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产权多元化就谈不上现代产权制度;企业法人治理是关键, 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看企业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建立和实行现代产权制度的保证, 没有激励机制的引导激发, 没有约束机制的强力制约, 现代产权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要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 这是依据现代产权理论,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结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提出的, 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产权归属清晰是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产权主体虚置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实践证明, 产权归属清晰与否是关系到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产权主体归属明确自然也就使产权收益的归属清晰了。

权责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是国有企业长期效率低下、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权责明确, 首先要使国有企业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区分开来, 使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离;把政府的双重职能分解开来, 作为所有者其职能通过专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来行使, 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媳妇一个婆婆”。

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保护产权的安全从广义上讲就是要使国有资产保值, 不至于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也不会因为道德风险的出现使国有资产流失。

流转顺畅是指产权主体能够有效地配置其权能, 独立决定资产的投向与规模, 灵活地选择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 自主地实现产权的让渡。通过市场实现产权的优化配置, 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是出资人的初衷。

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发展过程

建国后, 由于国有企业长期是在国有、国管、国营的传统模式下进行生产和经营, 政企不分, 因而导致国企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我国国有企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建立起来的, 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有企业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改革开放以前, 国有企业的产权是清一色的国有、国管、国营。企业资产的流动采取计划调拨、无偿使用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采用的单一化产权制度有利于国家调配社会资源, 有利于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土地上迅速组织生产,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民经济秩序, 有利于使国民经济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国有企业产权单一化在新中国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普遍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这种产权单一化的弊端也就明显表露出来了。主要是企业所有者缺位, 实际控制权旁落, 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缺失, 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低落, 劳动效率低下, 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为了克服上述弊端, 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低效率、低效益状态, 国有企业走上了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从今天的视角我们会清晰地看到,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体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这个阶段以“放权让利“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激发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搞活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所谓放权让利, 就是政府将长期以来垄断的企业的经营权、产品的支配权和收益处置权的一部分下放给企业, 改变企业发展缺乏动力, 经营缺乏活力, 一直处于低效运转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改变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政府先从经营层次切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从1979年到1986年间, 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1985年国务院又批转了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制定的《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多个文件, 并组织实施, 取得一定成果, 初步见到了成效。最为明显的是, 这段时间国民经济GDP增长, 企业收入增加, 职工收入增加, 市场开始活跃, 短缺经济有所扭转。但这时的改革只是在企业的经营层次进行, “放权让利”仍然是在传统行政集权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 原有的产权结构及相应的权利组织体系没有触动, 因而成效也是有限的。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这个阶段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 以增强企业活力,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为中心, 以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 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为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 (包括租赁制) 的推行, 使所有权和经营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也使政企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开。但是经营承包只有短期效应是明显的。

第三阶段:1992年~1993年。这个阶段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1992年国家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在实施过程中, 又进行了企业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由于这仍然是经营机制范畴内的改革, 并没有触及到产权问题, 由于时间短暂成效也不够明显, 国企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

第四阶段:1993年~2001年。这个阶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进入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中央做出了重大决定, 把制度创新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 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且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予以了明确的界定, 就是“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产权清晰, 就是产权关系要明晰,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这一规定直接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是:首先从缩小国有企业的数量做起, 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 对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进行改组。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改制新阶段。1999年9月中央做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最后把国有经济主要定位于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而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退出。这就是所谓的“国退民进”。

第五阶段:2002年以后。这个阶段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国资委) , 由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能, 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问题。2003年10月24日,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要建立归属清晰、责任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明确了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当然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自2002年开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就是产权多元化的阶段。产权多元化的过程将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跨过了这个门槛,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建立起了, 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国有企业的现实。

浅析出版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 产权制度 出版企业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62-04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版业不论是经济规模、生产方式还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各出版单位由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向具有市场主体性质的企业转变,出版单位还相继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一些条件成熟的出版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种体制上的超越,彻底改变了多年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也加快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的步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出版企业要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三改一加强”(指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快转换内部经营机制、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以及要加强与民间资本开展合作)的要求,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出版企业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企业的基本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作用的基础,也是出版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出版企业改革躲不过、绕不开的一道关口,而且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同时也是摆在出版企业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1 出版企业产权改革的战略意义

加快出版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于出版企业改革和发展来说:不仅是推动出版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搞活出版企业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提升出版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做大做强出版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第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出版企业建立健全“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加快促进出版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第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出版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割断或弱化出版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得出版企业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能够排除非市场经济方面的干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占有率,追求出版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保证国有财产法定权利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推动出版企业打破企业边界、行业边界、内部条块,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知识、信息、巿场、管理等多种渠道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实现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争取以更低成本,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

2 出版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权责不明确,阻碍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

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新闻媒体和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在很多场合表明出版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有研究表明:事实上大多数出版企业还没有完成全面的组织变革,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两权分离,缺乏实质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内涵。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出版企业改制后,在形式上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职能机构,但产权主体单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利用国有股的控制地位越位管理,在缺乏合理和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安排下,不仅出版企业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直接任命,甚至经营管理者也由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指定或委派,造成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营管理者之间、股东会与董事会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代行董事会的权力,使董事会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导致董事会的功能虚置,影响出版企业的自我治理能力和竞争力。二是出版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不明确。出版企业的领导决策层既是党委的组成人员,同时又是董事会以及其他经营机构的负责人,这种政企不分导致权力划分不明确,不仅违背了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往往造成党的监督管理无法落实,监事会的正常管理和监督难以操作,这也大大阻碍了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3]。

2.2 产权不明晰,导致所有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出版企业在改制后,理论上讲,出版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但概念上“人民”并不能行使其责任和权利,只能由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其国有资产所有权。因为政府是行政组织,不能直接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只能够授权委托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又向出版企业派出法人代表。这样,真正代表国有出资者的往往还是出版企业“内部人”,他们既要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负责,又要代表全体职工,对全体职工负责,同时还是出版企业的一员。由于这种委托代理模式始终存在某些制度上的缺陷,所有人不能够完全到位,导致出版企业资产所有者的国家和经营管理者的出版企业法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出版企业“内部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身谋利益,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直接影响出版企业运作效率,损害所有者的权益。特别是在出版企业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版企业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关责任将无从认定。因为,出版企业决策者既是经营管理者又是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也就是说,由于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界定,对于出版企业决策者而言经营决策失误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出版企业资产的增减只会影响个人职务的升迁。而对国有资产所有者来说,如果出版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失误,需要由国家承担全部资产损失[4]。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出版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导致出版物结构失调,出版物质量下降,出版企业跟风出版的情况日益严重,出版物高度同质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图书库存量逐年递增,退货率逐年提高,资金回笼日益困难,出版利润逐年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之一。

nlc202309021043

2.3 产权主体单一,制约出版企业的发展后劲

由于出版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出版企业为国有独资企业。这种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出版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必然带来产权关系的内生性、封闭性,以及产权占有关系的排他性等弊端。主要体现在:第一,这种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出版企业,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不是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公司组织形式——股份制公司,缺乏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往往会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重置,使出版企业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由于政府行政权力介入出版经营,往往会造成违背市场发展规律、不平等竞争等诸多问题。第二,产权主体单一的出版企业,往往无法摆脱行政干预而吸纳更多的产权主体,使出版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以及出版企业的结构调整难以进行,很难实现出版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出版企业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产权主体单一将严重制约出版企业的发展后劲与国际竞争力。

3 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途径

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出版企业改革的焦点,也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它是出版企业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改革。对于出版企业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出版业具有不同于普通产业的特殊属性,具有传播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独特功能。因此,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不能一味照搬一般企业的模式,更不能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期望出现“芝麻开门”的奇迹,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探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方能见效。

3.1 理顺产权关系

理顺产权关系,这是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前提。按照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制度构架,出版企业产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权利形态:一是国家作为投资主体拥有的出资人所有权;二是由出资人出让的所有权聚合而成的出版企业法人产权;三是由经营管理者行使的出版企业经营权[5]。鉴于出版企业在产权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对产权制度的调整与重构应着眼于上述产权结构,在理顺出资人所有权、法人产权,经营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对在出版企业占绝对优势的国有资本地位应予以明确。在出版企业进行股份制的改造过程中,对于国有资本应当作为股东的出资而展现,而万万不能把国有出资与出版企业的财产混为一谈。第二,在科学界定出资人所有权和出版企业法人产权关系的同时,出版企业必须改变目前国有资本委托代理关系中过分浓厚的行政化特征,按照市场原则建立起国有资本出资人所有权—出版企业法人产权—出版企业经营权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以此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经营者选择和约束机制,推进出版企业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第三,从经营权环节上明确经营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同时,必须强化对经营管理者的报酬激励,实现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统一,使经营管理者真正着眼于出版企业的长远利益,推进出版企业的制度建设。总之,在产权结构中,只有理顺国有资本出资人所有权、出版企业法人产权和出版企业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使出版企业产权在各个层面上都达到明晰化,才可能形成出版企业的“激励兼容”机制,进而在规范出版企业各类相关人员行为的同时,使他们有积极性去追求出版企业的长久利益。这样,出版企业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才能因科学有效的产权制度而真正收到成效[6]。

3.2 推动产权结构多元化

出版企业要改变“国有独资一股独大”的现状,解决产权主体单一的问题,必须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不仅使出版企业产权关系更加明晰,产权界定更为明确,而且由于产权来源社会化和股份的高度流通性,出版企业的产权关系将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化,从而较好地实现国有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便于实施现代的公司治理形式并形成出版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机制。出版企业构建产权结构多元化可选择如下路径。第一,增资扩股。因考虑到出版企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可通过资本市场引入业绩优秀的业内国有资本参股,使出版企业由绝对控股改为相对控股,并通过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第二,探索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实施经营管理者和职工持股,利用个人股权这种终极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内在增值机制及对整个产权关系所有的边际调节力,使国有出版资本与个人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出版企业普遍存在的“动力缺乏症”与“急功近利症”等问题,增强出版企业内部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力度。第三,设置优先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可将出版企业国有股部分转化为优先股。优先股不同于普通股的地方在于它是基于事先的承诺,先于普通股而获得收益分配,这类似于给予国家股一个固定的收入,这样国有资产的风险大幅下降,虽然收益上可能比普通股小,但可调动更多形式的资产投资于出版企业。同时也促使政府文化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再以行政化方式支配出版企业,只能以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身份经营和管理出版企业股权中的国有股。

3.3 加强产权的流动性

出版企业产权不但要明晰,还应具有流动性,这是市场经济价值运动的本质要求,它能够促进资产从低效、无效经营者流向高效经营者,从而促进价值运动,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出版企业应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于出版企业产权的小规模流动一般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这一平台,在二级市场通过出让出版企业股权的方式来保障产权的可流动性。而对于大规模的产权流动,就需要建立出版企业的破产退出机制,以此来实现更大范围和规模的产权流动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保障出版企业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还需要建立配备专业人员和不受任何利益集团影响、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独立规范的职业评估组织和机构,确保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和科学性,防止出版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7]。在探索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有资本改革的经验,这其中较为成功的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国有资本市场化改革。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低、缺乏竞争力,每年都要政府进行财政补贴。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后,通过交易出售、中长期特许经营以及股票上市等方式对国有资本进行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自主运行,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4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出版企业要构建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出版产业特点的创新式法人治理结构,就必须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形成权责统一、运行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一般意义的企业来说,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着力点是严格界定决策管理、执行管理和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和权限,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防止决策失误、执行错位、监督失灵。对于出版企业来说,除了要考虑一般企业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其意识形态属性确保正确的出版导向,确保出版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8]。因此,出版企业在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不仅要在制度上保证上述两个目标都得以实现,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以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模式来管理现代公司管理者的做法。第二,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要保证股东会的最终控制权,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保证经营管理者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力。杜绝出版企业董事会成员与经营管理者过分重合的现象,以确保董事会不被经理层所控制,能以出版企业和股东利益为取向主持公司的经营和决策,确保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建立起科学的长效激励和监督机制。只有出版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监督者恪尽职守,又不越位,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出版企业富有活力。

注 释

[1] “三改一加强”新闻出版业改革将迈第二步[OL].[2012-09-26].http://news.hexun.com/2012-09-26/146263157.html

[2]丁鹏.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0(2)

[3]赖政兵,廖进球.中国出版业市场机制创新的三大突破口[J].出版发行研究,2012(4)

[4][8]赖政兵,廖进球.试论出版集团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难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9(7)

[5][6]石兆宏.理顺产权关系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J].工会论坛,2005(6)

[7]丁鹏.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0(2)

企业产权改革 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暴露,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国有企业的改革似乎走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针对这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人们提出了许多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对国有企业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企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性总资产不足3万亿元,在大到航空航天,小至五金修理店等近30万国有企业中,企业均资产不足1000万元。如此众多的国有企业相当大一部分管理手段落后,技术装备落后,运行机制僵化,质量较差,难以形成大规模和市场覆盖率,这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第一个问题。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浪费惊人,效益低下。全国彩电、电冰箱等生产力闲置达30%~50%以上,仍有25个省市把发展电子作为支柱产业。我国2600多家汽车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不足国外前16家汽车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的十九分之一,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80%以上的企业年产量不足1万辆,亦有20多个个省市把发展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因重复建设,造成无数生产设备闲置。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分析,1997年中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还不及美国同样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之和。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有人说,国有企业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仅有三分之一基本赢利。有资料显示,在统计的7.24万个国有独立核算的企业中,亏损2.83万个,比例是39%,效益低下或暗亏的是2.14万个,比例是29.5%。这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高,结构缺陷的第二个问题。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资金不足,负担过重,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许多企业只求应付眼前的生产而没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例如,中国纺织工业,由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结构单一,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几乎全行业亏损,最终不得不压锭限产,关停并转,以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近几年来我国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90%以上市场却被国外产品所占有。我们的企业只能被市场所淘汰。我国国有企业如果不进行战略的而非战术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市场的而非行政的、深层的而非表面的资产结构优化和重组,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规模小、战线过长、结构扭曲、重复建设、重大技术改造资金后续乏力的及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只会使国有经济进一步萎缩,使国有企业市场更小,失业队伍变大,使各项改革措施和经济发展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从而动摇国民经济基础。因此,加快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产权制度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产权的流动性重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产权的高效配置,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改革措施。为此,加快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核心性的紧迫任务。

产权制度改革要立足于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产权制度改革要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两个不足、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分”的深层次矛盾推进。第一,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是构筑现代企业制度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直接融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一个根本出路;第三,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工艺技术落后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这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途径;第四,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化、外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一项战略举措;第五,要着力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重、政企不分的问题,这是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真正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以上五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项措施,却往往不能“标本兼治”。说到底,就是没有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或者是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围绕解决这五大矛盾去推进。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期望出现“芝麻开门”的奇迹。

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坚持市场配置为主的原则。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意义上是国有资本的重新配置,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形势下,对国有资本的“进与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定政策,企业在定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和市场取向。国有资本在一个企业是否“全部转让”或“部分转让”,关键要尊重市场的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行业和企业,不“退”不足以解决国企深层次矛盾的企业要抓紧推进资本退出的产权制度改革。反之,对市场中的强势企业,无论其是否是竞争性行业,则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外部法人参股或股票上市等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通过资产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可见,从实际出发,“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应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按兵不动”,又要防止行政干预的“一刀切”、“大撤军”式的出售和转让。坚持依法推进的原则。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国有净资产的重新配置。为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国务院成立了特设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司国资管理职能,与此同时《国有资产法》正抓紧起草。当前,在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形势下,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变更,应依法办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设置股权;二是对产权变更的资产要严格按照“资产评估条例”等现行法规进行评估。三是制止行政性“宽松政策”对国有资产折价“配送”的不规范做法。要发挥各级人大的宏观监督职能,发挥企业监事会、职代会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持合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则。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围绕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要做到“四个突破”,推动“四大重组”:一是突破不同所有制之间资本整合的壁垒,推动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二是突破产业内部整合的旧模式,推动国有资本向高效产业的流动重组;三是突破区域内的封闭整合,推动国有资本跨区域的优化重组;四是突破国内集团资本的互补性整合,推动国有资本与跨国集团合资重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

(1)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然依赖于国有全业的效益大幅提升,国有企业效率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建国以后对官僚资本的改造,民族资本的接受是国有企业形成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对民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有化改造,形成了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占绝对控制地位的局面。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投资比例大,资产的历史沿革和生成中使得国有企业曾经达到是社会资本控制和管理的唯一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的构成单一,经营活力僵化,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到广大主人的利益、生存、家庭以及社会稳定的大事情。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多种改制形式使得国有企业资本日益明确化和集中化,也是企业效益增长的加速化,同时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身份的置换,人员的下岗分流必然存在着职工出路的妥善安置和国有企业职工主体意识观念转变的问题。

(2)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思考、举措安排,一直是中央到地方极为关心的,适时出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措施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说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首先应当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方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其经营制度,选取合适的经营方式,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并深化其他配套改革,尽可能地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营效益;二是控制国家投资的总体规模、方向和重点,适当减少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对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以不同方式进行,从初期不触及产权的国企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尝试,承包制的实行,到通过产权改造的国有控股公司的组建,管理层收购等等,不断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尝试就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迎接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的必然要求。有目共睹: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主义市场中重要的经济形态;放眼国际大环境世界各国的各大跨国公司、财团进入纷纷抢摊中国市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成为市场中的竞争伙伴。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适应市场环境,学会并增长参与竞争的能力,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改革是正确的选择。结语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大题目,其涵盖的内容应该讲是相当丰富的。现实条件下的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不可动摇就是要建立和谐社会;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是完成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条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上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吸收一切包括和我们意识形态具有异质因素——“三权分离”政治体制下的国家——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验,总结好我们自己以往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得与失,锐意进取,大胆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可能保障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进行下去,也只有通过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才可以使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效益得以提高进而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以强大,最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既全体人民可以从国有企业改革中分享到实惠。

参考文献

[1]漆多俊.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组法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2]刘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篇5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产权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于国有资产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国有资产和国有股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二是在股份制改革中,出现产权界定不清的“企业股”;三是股东权益得不到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四是股份制企业的股票(特别是国有股)难以上市交易。综合起来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产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没有先进行产权的界定引起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最主要的制度选择就是推行股份制。各地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做法大同小异,一般都是首先对国有企业已有的资产进行评估,然后将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企业的全部负债,得出企业的净资产。由于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是国有资本金,因此,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国有企业的净资产都折成国有股。在此基础上,向其他法人和个人出售部分国有股份或向国有授权投资的部门、其他法人和个人发行部分新股,等等。通过以上形式,将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原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由改组后的企业承担。

应该承认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比较现实的,股份制改革的形式也不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思路是想通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来明确企业的产权,并在此基础上转换经营机制,也就是说,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股份制改革具有明确产权的功能,或者说,股份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种产权制度改革。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其实并不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所谓股份制企业实际上是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通过自由签订合约而自愿组合起来以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也就是说,股份制是在不改变原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将分散在各个所有者手中的资源组合起来以形成公司的整体资产,从而实现规模经营并分散投资风险的现代企业制度。可见,股份制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规模经营和分散投资风险。但是,许多人没有正确地理解股份制的功能,颠倒了产权改革与股份制改造的逻辑顺序,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在没有先进行产权改革,使产权得到明确界定并使产权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建立起合理健全的产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导致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产权到底属于谁也是没有界定清楚的;从理论上来讲,国有企业因利润留成而形成的“自有资金”的产权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因为国有企业的这种“自有资金”实

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股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所有者去掌握或具体行使,且缺乏一整套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是在没有真正人格化的所有者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在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时,普遍存在着低估甚至漏估国有资产价值的行为。

二、在股份制试点改革中出现了产权界定不清的“企业股”

所谓“企业股”,即股份制企业自己所持有的本企业的股票。“企业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以前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包括利润留成和利改税)以及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有企业通过利润留成形成了一定的“自有资金”。由于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因此,国有企业用这部分因分享利润而形成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包际上是所有者的权益留存利润,其产权是属于企业所有者所有的。国有企业用这种“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产权也理所当然地属于国家所有。然而,在实践中,如果真的要将这部分资产的产权完全划归国家所有,那就意味着是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各种改革的否

定,并且会导致企业今后谁也不愿意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从而会严重挫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而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将这部分资产的产权划归个人所有,则意味着彻底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并导致“私有化”,显然这既不合理,也根本行不通。由于国有企业用“自有资金”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清、归属不明,因此,只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将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划为“企业股”,结果出现股份制企业自己持有自己的股份的不规范现象。从国际惯例来看,股份制企业的资产已全部股份化,而股份制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的产权已归全体股东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企业自己持有自己的股票就意味着在原有股份制企业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法人企业,这就破坏了股份制企业的完整统一性。而且,股份制企业持有自己的股票也会侵害其他股东的权益,因为持有自己的股票的企业可以利用其所掌握的股份通过操纵公司的经营决策以损害其他股东的权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收益。正是基于这一点,世界各国的公司法一般都规定股份制企业不能持有本企业的股票。

而在我国,到底谁是“企业股”的真正股东或股东代表?这也是很不清楚的。既然“企业股”,则当然不宜由国家作为“企业股”的股东或股东代表。那么谁是“企业股”的股东或股东代表呢?在“企业股”的产权实际上并不属于厂长经理所有的情况下,怎能保证企业厂长经理不利用“企业股”侵犯其他股东(特别是国有股)的权益呢?如果说企业全体职工是“企业股”的股东,那么又怎能保证不会出现企业职工要求对“企业股”多分红,从而变相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并进一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呢?而且“企业股”归企业职工所有也不利于企业自由招聘职工和扩大就业,因为在“企业股”多的企业,职工既不愿流向“企 业股”少的其他企业,从而减少自己的收益,也不愿业招收新的职工,以免后来者分享属于本企业职工所有的“企业股”的收益。因此,“企业股”的存在不利于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自由招聘职工,以增加劳动需求从而扩大就业。此外,“企业股”的存在还阻碍了企业兼并活动的发展,因为当一个企业将另一个企业兼并以后,该兼并企业就会因其“企业股”的收益会被被兼并企业分享而给自己造成损失,这样,企业之间就不会发生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企业兼并活动。

三、在没有通过产权改革使股东的权益得到明确的界定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股份制企业必然是不规范的由于作为股份制企业所有者的股东的权益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和有效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所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对股东的股权约束,再加上国有股没有真正的股东或明确的股东代表,这些股份企业实际上成为“没有真正的股东约束的股份制企业”。没有真正的股东及股东约束,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召开股东大会;而不召开股东大会,就不可能通过股东大会选举出能真正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造成股份制企业时,没有开过股东大会。企业在改制时,既不通过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章程、选举或解聘董事、批准公司报告,也不向股东公开帐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向股东提供有关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完全无视股东的权益。正是由于这种股份制企业没有真正的股权约束,股东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国有企业基础上改造成的股份制企业大都没有内在的压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只是将股份制改革当作是一种筹集资金的捷径,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的要求来改革管理体制和转换经营机制。

企业产权改革 篇6

姓名:王玉兴 专业:政治经济学 学号:205020101017 从1979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产权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侧重于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和财产价值的动态实现。产权是交易双方权、责、利的划分,它只能形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的所有权之间的交易,或简称为“交易中确定的权利”。产权作为一束权利,是指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这些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空间上进行分离。比如,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产权表现为股权、法人财产权、日常经营管理权等一组权利束。

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组合、调整的制度,就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即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保证其实现的制度。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提供激励,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稳定预期等功能。

企业产权理论是指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安排,企业产权理论不是将企业简单地看作以权威、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企业中董事与经理,经理与工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仍然是一种交易,这与市场交易,市场契约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安排,同样对企业的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谓改革产权制度,是指要清晰产权,界定产权边界和产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清除原来模糊不清的状态,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制的财产约束机制。

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明确产权关系应当成为企业改革的焦点。而我国国企改革方向,则应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属关系明晰,利益清楚的公有产权制度。

在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对国有制产权的改革已大大拓宽了视角,实现了在不改变国有制基础上的多种形式的改革尝试,包括:改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国有制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国有制;改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为国家控股或参股,其他经济成分参与资本组合的混和所有制等,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权主体虚设,产权边界模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支配的财产是国家的。因而就形成“花的不是自己的,不花白不花;捞的不知是谁的,不捞白不捞”,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上市公司毫无限制地扩股融资,发新股卖掉的产权是国家的、集体的或其他什么机构的,对公司没有成本,而融来的钱则是用的好坏都一样,于己有利而不承担责任。

2、产权关系不顺。其表现为政府(国有大股东)的行政管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双重职能不清和错位,往往用非规范的行政干预,造成前者冲击后者,使企业成为政府行为的牺牲品和附属物。其结果是所有者(或其代表)对其所拥有的“自己”财产关切度低到了公有财产无人真正负责的最低限度,造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的惊人流失。而真正关心企业利益和效益的中小股东,其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护。从以上看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以防止在产权改革中流失国有资产。

3、营运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在我国,国有工业占工业总资产的一半,占用着约三分之二的工业贷款,却只创造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2001年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增长仅为6.6%。与此同时,国有资本收益权常常被忽视甚至被侵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估计,在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亿元甚至更多的国有资产以种种形式流失。

二、理顺国资管理体制

搞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极具挑战性和探索性。国有资产数量大,分布广,行业多,近几年重组流动情况复杂多变。国有资产如此庞大,如何理顺监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出资人到位这个关键,理顺各方面关系。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落实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国家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建立责权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体制,形成对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2、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结构要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政府从直接管理庞大的国有企业群,转变为控股重要企业和持有股份。国有资本由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领域集中,减少国有资本涉足企业的数量。

3、防止“内部人控制”是规范国有产权转让的关键。发生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基本上都是因“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要防止“内部人控制”,需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国有大型企业不宜实行经营者和所有者一体化的MBO制度。《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强调,国有大型企业的国有产权暂不向管理层转让,而应该是引入法人投资者以及其他外部社会投资者,实现治理结构的优化。

在中小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管理层作为平等的竞买方之一,则可以出资购买企业国有产权。国有中小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内部人,其策略行为对国有资产的价值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缺乏约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内部人就容易隐瞒或转移资产、降低国有资产实际价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国有中小企业在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时,应该由直接持有该企业国有产权的单位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禁止经营管理者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而经营管理者筹集收购国有产权的资金,也不能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能以本企业的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标的物为融资提供保证、抵押、质押、贴现,或者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间接受让企业国有产权,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责任的,也要禁止他们参与收购本企业国有产权。通过这些措施,来禁止管理层参与国有资产转让的组织实施工作,限制其利用内部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操纵国有资产转让,确保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的实际价值不被恶意低估,将有效抑制“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4、确定合理的价格是规范国有产权转让的核心。目前形形色色的国有资产流失,本质上都是内部人以低于国有资产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或者转移了国有资产,只有确保形成合理的国有资产转让价格才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确定国有资产的价格时,首先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界定国有资产的产权边界。根据《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要求,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委托中介机构对转让标的企业进行审计,组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并且在清产核资时不将职工安置费等有关费用从净资产中抵扣,企业管理层也不得参与资产评估的组织过程,以确保国有产权转让价格不被 压低。

资产定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市净率法、市盈率法、现金流贴现法等,在企业账面价值或者重置价值相等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将得出不同的国有资产转让价格,再加上宣传推介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的差异,其最终转让价格很可能差之甚远。针对这种情况,要积极引入券商参与企业的资产定价,提高国有资产的定价能力。通过券商的积极参与,可以在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辖区域内进行国有资产的重组改造,提高国有资产的盈利能力,增加国有资产的价值;同时,券商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推介能力,可以在国有资产进场交易之前寻找潜在的投资者,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目前,证券市场已经开始了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今后,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转让国有资产也将成为可能,有利于进一步利用资本市场来确定国有资产转让的价格。

5、培育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是规范国有产权转让的重要措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让过程缺乏价格竞争机制,内部人常常成为唯一的受让人并借机压低收购价格。因此,积极引入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价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进入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交易,这对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国有产权转让市场,确定合理的国有资产转让价格,都有积极的推动意义。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发展迅速,覆盖范围广,信息集中,在全国产权交易金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已经初步具备了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的雏形。因此,引入转让过程的竞争机制,具备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应该尽可能选择在这几个中心进行,以提高交易信息传播,增加收购方的竞争程度。国有资产的转让方可以先通过券商等中介机构进行推介,吸引投资者进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竞价,而产权交易中心要依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公开披露国有资产转让方的信息,通过提高转让方透明度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入场交易。同时,产权交易中心还要严格审查国有产权交易主体的资格和条件,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应该取消其进场交易资格,并定期总结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情况并向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汇报,总结经验和问题,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产权交易市场,要着眼于发展跨区域的产权交易市场,朝着形成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方向努力,以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规模效应,使信息更集中、竞价更充分、服务更便利,也便于监督管理。

6、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还需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国有产权的转让,离不开对国有资产转让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首先,每年年初,各级国资委对整个管理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转让应从行业、规模、盈利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保证国有资产的转让有序进行。其次,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对受委托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如有违规行为应予以严处,取消其从事国有资产转让相关业务的资格。再次,在国有资产转让成交后,监管部门应督促国有产权转让的各方切实履行产权转让方案的各项内容,防止有关当事方拒不履行相应的义务,要确保职工安置方案和补偿方案落到实处,对于无法按时交付收购资金及履行相关义务的收购方,取消其收购资格,并按合同规定收取违约金,情况严重的,应取消其今后参与其他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资格。第四,在那些向管理层转让国有产权的国有企业中,原企业管理人员不得再作为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东代表,相关国有股东应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选派合格人员作为国有股东代表,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切实保护国有资产的应有权益,防止出现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缺位。第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问责制,防止因行政代理人与经济代理人合谋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对于因国有资产监督机构疏于监管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篇7

一、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一) 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 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系、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资产总量, 均占全省国民经济主导地位。截止2013年底, 纳入财政企业决算汇编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 455户 (不含金融类企业, 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户数按独立法人单位统计) , 按规模划分, 大型企业151户, 占4.37%;中型企业547户, 占15.83%;小型企业1 839户, 占53.23%;微型企业918户, 占26.57%。全省企业资产总量18 174亿元, 所有者权益5 990亿元, 分别是“十五末”的8.18倍和13.61倍。营业总收入7 133亿元, 实现利润314亿元, 上交税金760亿元, 分别是“十五末”的7.54倍、8.77倍和7.64倍。

(二)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随着国企改革改制步伐加快,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 绝大多数工厂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化管理的科研院所转变为企业性质。按组织形式划分, 国有独资公司 (企业) 1460户, 占42.26%;国有控股企业1837户, 占53.17%;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158户, 占4.57%。

(三) 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整合优势资源, 造就了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延长石油、煤业化工、有色金属、能源、陕汽、秦川机床、电子信息、法士特等一批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 已成为引领工业发展最活跃的市场主体, 发挥着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2013年进入全国500强的国有企业已达6户,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成为中国西部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省级有5户企业资产总量超过千亿元。

(四) 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通过央企进陕、吸引民营企业参股国企改制等措施, 先后吸引了壳牌石油公司、美国强生公司、中信资本等一批外资、民资投资省属企业。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 兴化股份、西部材料、金钼股份、陕天然气、西部证券、陕煤集团等22户地方国有企业成功上市。国有产权制度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制度。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陕西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虽不断增强, 但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 国有资本控股比例高, “一股独大”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公司制企业中国有独资公司比重大。2013年全省国有独资公司 (企业) 1460户, 占全省国有企业的42.26%。省属延长、煤业、能源、陕汽等大集团公司基本上都是国有独资公司。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 也是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主要的原因, 总体上仍为粗放型的发展。2013年全省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13%, 部分行业收益水平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

(二) 政府性投资平台职能发挥不够

近年来,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为了解决政府重大投资需要, 利用政府信用解决融资难问题, 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投资性公司, 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国有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 投资性公司逐步变为实体性公司, 投融资的功能发挥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部分项目承担着政府公益性支出, 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效益较差, 投资难以收回。另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不健全, 缺乏考核和约束机制, 投资平台对效益好的投资项目不愿退出, 而效益较差的投资项目又难以退出, 使投资平台逐步变为实体性公司, 投资平台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三) 集团公司股权结构单一, 对政府投入依赖性较强

由于国有企业多为国有独资企业, 资本金来源单一, 特别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投入, 依赖政府性投入较多, 财政资金的投入, 不仅加大了公共财政的负担, 也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四) 国有企业片面追求规模, 投资偏离主业

在国企改制重组中, 受各种客观因素及企业自身投资冲动影响, 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片面追求做大规模, 投资偏离主业, 国有企业新一轮“大而全”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 以三产为名兴建楼堂馆所,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部分国有企业投资高档酒店、高尔夫等消费产业, 挤占正常经营性资金。

(五)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不到位

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 内部制衡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有的仍然沿用行政性的公司管理方式, 有的企业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 职责分工不明, 决策体系与执行体系协调不畅, 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不能有效制衡和协调运转。一些企业盲目决策, 过度追求规模扩张, 带来资产负债率过高等突出问题。

(六)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方式有待改进

现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国资委代表政府对所监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 金融、文化企业资产由财政部门监管, 其中:文化企业资产专门成立了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 还有一部分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代行资产管理职能, 如交通企业、科研转职院所等。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问题依然存在。职业经理人队伍还没有形成, 经营管理人员还是以行政任命为主, 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 企业经营者缺乏市场化的退出通道。政府对国有企业还没有做到分类监管, 给一些发展好的大企业、大集团捆绑的不良资产偏多, 使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重, 降低了企业资产运营效率, 影响了企业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

三、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针对陕西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 解决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机制不活、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以股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改革为重点, 通过以管资本为主, 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 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 实现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国有股权转让和减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国有企业, 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竞争力。根据陕西省政府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 充分挖掘和梳理国有经济和资本优势, 按照已经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省属国有企业子公司层面要积极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 大多数省属国有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不断提高。对现有的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管理,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建立国有资本有序进退机制

按照进而有为, 退而有序的原则, 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一是从政府层面上建立投入退出机制, 变无偿投入为股权投资, 增加国有资本实力。从2014年起, 省财政将各类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 按不低于50%的比例作为股权投入试点, 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股权投资比例, 所形成的股权委托省级投融资平台实施管理。股权投入资金所形成的普通股股权可采取股权转让、企业回购及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回收的财政资金继续进行股权投资, 实现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二是要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 建立规范有序的退出机制。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经济的要求, 省级投融资平台要建立投入退出机制, 不仅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更要把退出作为考核平台机构的主要指标, 确保投融资功能有效发挥。

(三) 改革国有资本管理体制, 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依托主业突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或国内领先地位的国有企业, 通过整合重组、划拨股权、注入国有资本金等途径, 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增强资源整合、股权营运功能。依托现有的集团公司打造服务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政策性投融资平台, 搭建新型城镇化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以及产融结合的投融资平台,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 对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逐步进行脱钩改制, 划入相应的国有资产公司管理。

(四) 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客观要求, 只有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 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科学决策和经营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和规范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 完善外部董事选聘、评价机制, 严格董事会职责, 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

(五)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2020年提高到30%, 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 积极研究探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机制, 按照企业资产总量、所有者权益、国有资本及利润等指标, 选择部分省属国有独资公司试点, 具体划转比例比照上市公司转持办法执行。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的通知》精神, 结合实际, 提高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比例, 同时扩大征收范围, 将非国资委监管企业全部纳入征收范围。从2014年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一定比例转入公共预算, 以后逐年递增, 到2020年达到30%。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通过考核评价, 促进科学安排支出, 引导国有资本投入到符合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 实现国有资产优化组合。

(六) 扎实做好产权管理基础工作, 推行产权登记制度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有产权管理的基础, 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的产权登记制度比较健全, 文化企业产权登记制度正在建立, 其他部门监管的企业尚未建立产权登记制度。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资产管理部门还需进一步对占有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注销产权登记、年度检查、产权登记档案管理等工作事项进行规范,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课题组组长刘红春

课题组成员秦爱梅孟选莉廉军友王珺

执笔廉军友

摘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 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为了深化陕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本课题对陕西地方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企业产权改革 篇8

关键词:民营化;企业改制;国有企业;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4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3-0109-04

一、引言

西方传统产权理论认为,清晰的产权关系是高效生产力和经济繁荣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制使大量的国有企业开始了向私营企业的转变过渡。本文通过常德市40家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绩效评价,第一次以一个城市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国有企业改制的绩效变化情况。从实证的角度来检验国有企业改制的真实效果,不仅为已经发生的改制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更为将来的政策制定和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描述

本文的调查样本主要来自于常德市的机械、制造、纺织和化工等几个行业的中小国有企业,所选行业都是一些竞争性的行业,样本企业分布在常德市市区和市所属各个县,选取的样本公司所处位置代表了常德市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且都是在当时进行了较为普遍的大规模的改制实践上实施的,具有当地国有企业改制方面的典型特点。从数据结构来看,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得到了样本公司改制前后的绩效指标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对这些样本企业进行精确的绩效评价,从而在保证企业较大程度的可比性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实证分析,以便得到改制企业的绩效效果。

企业经过改制后,产权结构国有资本民营化,变成了股份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由于公司改制前的资料完整保留下来的较少,直接导致了样本量较小,其中样本公司中的8家缺失对应的数据,因此在对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前后的绩效对比时,对比的样本变成32家。

由于常德市的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均已改制,无法用很多学者惯用的方法对常德市的已改制与未改制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找出改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

由于公司改制前的资料大量缺失,导致无法对样本公司在改制前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本文选取了几个主要财务指标用来评价公司的绩效,即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销售收入。总资产报酬率能体现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能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资产负债率能表现出企业的负债水平,销售收入能一定程度体现效益状况。

三、国有企业改制前后绩效的对比分析

这里采用转轨经济文献中常用的时点考察方法,用来测定和比较改制前后的绩效变化。由于这种股份化或公司化的改制通常涉及到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因此,在企业渐进改制过程中这样的变化便可成为某种较为明显的改制时点。采用这样的时点,就可以进行改制前后的比较和分析,类似许多研究了东欧转型问题的文献那样,考察中国的改制可能带来的绩效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估样本企业改制的绩效表现:一是纵向对比,即改制企业改制前后企业的绩效状况比较;二是横向对比,即在控制影响绩效的有关因素后,比较同一时点上改制企业与未改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差异。由于常德市的国有企业都已经改制,所以横向对比不好操作。

1.改制与国有企业绩效的配对样本T检验

建立无效假设(H0):改制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常德市国有企业的获利能力没有提高,即对国有企业改制前后总资产报酬率的差值均数是由差值为0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差值不为0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

无效假设(H1):改制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常德市国有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没有提高,即对国有企业改制前后总资产周转率的差值均数是由差值为0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差值不为0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

无效假设(H2):改制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常德市国有企业负债能力没有改善,即对国有企业改制前后资产负债率的差值均数是由差值为0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差值不为0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

无效假设(H3):改制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常德市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没有提高,即对国有企业改制前后销售收入的差值均数是由差值为0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差值不为0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

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如表1):

表1给出了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的P值分别小于0.01,因此可以认为改制对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有明显效果,对降低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明显效果。拒绝原假设H0、H1、H2,即原假设成立的概率小于1%。同时由于销售收入的P值分别大于0.01,因此可以认为改制对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没有明显效果,接受原假设H3。即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改制能显著地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改制能显著地改善其负债水平。而改制虽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2.国有企业绩效指标的K-S检验

配对样本T检验是基于体现绩效的财务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这一假设。为了让检验更有说服力,这里先对绩效指标进行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检验。单样本柯尔莫哥洛夫一斯米诺夫检验(One-Sample Kolmogorov-Smimov Test)是属于非参数检验中最常用的一种,单样本柯尔莫哥洛夫一斯米诺夫检验是用来检验样本来自同一个总体(如正态分布)的假设,也是一种拟合优度检验方法。

下面通过SPSS软件使用K-S检验对改制前后的绩效指标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表2)。

由表2中的P值可以看出,改制后总资产报酬率、改制后总资产周转率、改制前资产负债率、改制后资产负债率和改制后销售收入的P值均大于0.05,故可以认为这5项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而改制前总资产报酬率、改制前总资产周转率和改制前销售收入的P值均小于0.05,故可以认为这3项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对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提出质疑,也进一步提出了用其他检验方法来分析改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问题。同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除了改制前资产负债率还服从正态分布外,其他在改制前的绩效指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改制后的绩效指标均服从正态分布,说明改制后的绩效分布情况很正常,而改制前的绩效分布有问题,改制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分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改制与国有企业绩效的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法

国际上常用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方法分析改制前后绩效变化。Megginson,Nash和Van Randenborgh(1994)最早用这种方法比较了来自18个国家、32个行业中的61家企业私有化前后的绩效变化,发现样本企业私有化后的销售收入、经营效率、盈利能力、资本投入及分红都显著上升,并且就业人数下降的证据不明显。自他们的研究以后,出现了很多用这种方法对不同国家的样本私有化对绩效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也采用这种检验方法对样本企业改制前后绩效的变化进行系统比较。

表3、4是运用Wilcoxon检验方法和Sign检验法,对1998年和2004年期间改制样本的改制前后1年的主要财务指标的检验结果。从两种检验方法计算的P值均小于0.05,故可认为改制前后国有企业的绩效有显著性的差异,即改制使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绩效大为改观。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是就利润率指标看,样本企业改制前后的利润率水平均值明显上升,总资产报酬率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绩效变化的z统计量很高,统计检验结果显著,这说明改制后第一年的利润率与改制前相比,表现出上升的显著特征。二是从总量指标上看,销售收入、总资产均显著上升,销售收入平均增加了4000多万元,显著水平很高。三是就资产运营效率指标看,总资产周转率显著上升。

总之,以上通过运用Wilcoxon检验方法和Sign检验法,比较了改制前后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可以发现,改制明显地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了销售收入、资产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4.改制与国有企业绩效的行业分析

从样本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65.6%的公司都处在机械、化工和纺织这三个行业中,而其他的行业所取的样本均很少,最多没有超过两家。为了分析行业对改制前后绩效是否有影响,本文把这些企业分成机械、化工、纺织及其他四个行业来检验。

从两种检验方法计算的P值均小于0.05来看,故可认为改制前后国有企业的绩效有显著性的差异,即改制使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绩效大为改观。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机械行业这个角度来看,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均有明显上升,总资产报酬率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绩效变化的Z统计量很高,这两项的统计检验结果显著;资产负债率下降了加%以上,下降效果显著;尽管销售收入年增长了767.33万元,但是总体来看增长效果不显著。从化工行业这个角度来看,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均有明显上升,这两项的统计检验结果显著;资产负债率下降了30%以上,下降效果显著;而尽管总资产报酬率平均年增长了3.03%,但是总体增长效果不显著。从纺织行业这个角度来看,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均有明显上升,这两项的统计检验结果显著;但是,尽管资产负债率下降了将近18%,但是检验结果显示下降效果不显著;而总资产报酬率平均年增长了4.21%,但是总体来看增长效果不显著。从其他行业来看,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均有明显上升,尤其是总资产报酬率增长了9.39%,这两项的统计检验结果显著。但是,尽管资产负债率下降超过了20%,但是检验结果显示下降效果不显著,销售收入也是平均年增加了2988.77万元,但是总体来看增长效果不显著。

四、结论

(1)通过运用Wilcoxon检验方法和Sign检验法,比较了改制前后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发现改制明显地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提高了销售收入、资产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结合对各个行业的详细分析对比(如表5),发现如下重要结论:从整体来看,四个财务指标都呈良性发展趋势,即改制对企业绩效的提高非常显著。其中,机械行业(10家,将近113)的表现最好,即改制对机械行业绩效的提升效果最明显;其次是对化工行业(6家)的绩效提高也很显著;而对其他行业也有部分的显著作用。

以上是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从全市情况来看,截至2005年9月,常德市国企改革效果已初步显现出来。企业用工增多,市直工交企业改制后,依托原有资产安排用工人数比改制前增加了55.2%;职工工资得到了提高,改制后新上岗人员年均工资增长了20%以上;技改投入增加,近5年改制企业增加技改投入达17.2亿元;企业也提高了效益,改制企业综合资产负债率整体下降了95%。与对样本公司的实证分析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2)常德市国有企业之所以改革成功,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根据实际情况,选对了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常德市探索出的三大改革模式:一是有偿出让国有股权和国家所有者权益,改组成股份制企业,受让者承担债务,实现投资主体的变更;二是有偿出让企业的全部资产,由资产评估专门机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定估价,公开向社会拍卖出让,转让投资主体;三是对部分效益差、包袱重、严重资不抵债且停产多年的企业,走先破产、后重组的路子,改变企业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不意味着存在一种普遍的产权改革模式去适合所有国有企业,需要进行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征,选择不同的产权改革模式。由于国有独资的非法人企业和国有国控的特殊法人企业均存在效益低下、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的弊端,因此对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如常德市的机械、化工、纺织以及轻工行业等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引导国有经济的收缩或退出,使国有资本在企业中不再具有控制力,而是由非国有的法人和个人经营,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和民营化。而对于矿业则不能去非国有化和民营化,而应该采用国有国控的特殊法人模式。

上一篇:最新医药行业招商工作心得下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