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式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枯燥冗长的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这一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多价值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朗读式阅读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朗读式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摘要】朗读一直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朗读手段,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牢固掌握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语言思维,陶冶情操。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主要深入探究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阅读教学 特点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并对其加以运用,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开发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运用朗读这一手段,能让生硬的文字化为有趣的语言,充分利用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朗读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教师、学生、课文三者之间的诗意交流,朗读的乐趣在于阅读主客体间的融合所产生的愉悦感,让阅读主客体产生心灵共鸣,所以说,朗读也算是阅读主客体精神上的旅游。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下面就我多年教学经验,深入探究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及其规律。

一、恰当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永远是学生模仿的最好例子,教师范读质量能决定朗读训练可否获得预期教学效果。教师的恰当范读,不仅能丰富学生想象,获得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阅读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端正读音,明确词义句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范读,出自师之口,入至生之耳,了于生之心,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视范读,通过范读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真心投入课文,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方可做到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并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熏陶与感染。教师朗读能够为课堂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做好朗读训练,将学生注意力全盘吸引过来,让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享受朗读,热爱朗读。为了能让学生在范读过程中更好地聆听想象,教师范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速度,抑扬顿挫的词句停顿,把握好词句缓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想象意境中。

学习《白杨》时,课文中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那段话是文中表达作者内心之情的关键,表面上是在简单介绍白杨,但实际上是表白作者内心的衷愿,让学生真切感受新疆建设保卫者无私奉献的博大精神。为更好地感染学生,这样的抒情内容,我在范读时更为声情并茂,但我并不多作范读,而是让学生自己领会,在朗读中思索和探究人生价值的体现,鼓励学生将个人体会融入朗读中。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感情细腻真挚、朗读到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又如学习《草原》这篇优美散文时,由于课文语句流畅,词语优美动人,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我看见部分学生不自觉陶醉在课文中,我就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朗读一遍,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逐段接龙朗读文章。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要么朗读得太空泛;要么朗读不够放开心,净压着嗓子;要么朗读不够细腻,无法真正融入文章内容中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自己对草原美景的想象,读出大草原的美丽,读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这样一来,学生们终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个性,于是课堂高潮迭起,学生们的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对课文的理解也都有独到之处。这一节课,既阳光又简约,既低耗又高效。

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范读的尺度,注意适时适度,切忌全盘示范。课文中饱含情趣的内容,教师应多让学生体味课文内涵,大胆鼓励学生尝试、练习朗读,再挑选部分朗读较为到位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范读”,以鼓励更多学生积极朗读;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性别特色,发挥好学生个性,让学生更有真实体验。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能充分体现出朗读式阅读教学低耗高效的教学特点,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阅读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按照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进行合理朗读指导,同时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自行品味语言特色,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个人对课文的体会与理解。

课文文体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等,教师根据文体特征去开展朗读指导,例如小说要注意特色语句的“赏读”,让学生在体味语言、欣赏情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说明文要注意信息数据的“细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字中意,字外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诗歌要注意韵律的“诵读”,让学生细味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图画美、结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散文要注意字词语句的“美读”,以充分展现出散文的自然美,体现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表达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色。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反复朗读,品味体验”,即反复朗读优美语言,细细品味散文独特感情。

例如感情深厚、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应当选择明快的朗读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以更好地表现课文一气呵成的磅礴,并展现出桂林山水的独特秀丽风光,表达出作者对我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情感。因此,在进行《桂林山水》中描写山的特点的那组排比句群朗读训练时,我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朗读声调、感情掌握到位,读出了山的特色;然后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轮流朗读,再逐句点评,逐步引导学生更细腻地朗读出山峰的形态,从听觉上感受山峰的不同特点。

三、品读感悟,增强技巧

阅读是阅读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有声的朗读,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文章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为实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掌握课文重点,注重范读,运用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此类感情色彩浓郁的文章时,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读全篇课文,既能为学生作一个朗读示范,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伤痛悼,体会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也进行深情的朗读,部分学生甚至边读边哽咽,其中的扬抑顿挫,轻重缓急,学生都了然掌握。部分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能将重点字词读出感情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为避免学生过于被动,认为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生硬无趣,我就给学生多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朗读完课文以后,让学生把疑惑之处当场提出,让其他学生共同解决,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详尽分析,不作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能力。对于一些表现较好、勇于展示的学生,我会当场鼓励他们,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积极展示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朗读式阅读教学,能让课堂书声琅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实现低耗高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把握文章内涵进行有重点、有感情范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参考文献:

[1] 陈国章. 浅析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J]. 教育前沿. 2013(19)

[2] 关自友. 探究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4

[3] 郭毅美. 浅议朗读式阅读教学的优势及其发展[J]. 中国教育分析. 2012(09)

作者:黄雪莲

朗读式阅读教学论文 篇2:

论初中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研究

【摘 要】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枯燥冗长的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这一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多价值的。因此,本文将从朗读法的作用以及该如何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朗读法;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朗读,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相反,早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课堂上。翻阅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教学主张便可知道朗读是多么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一个“读”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改变,其中包括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在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大纲中对朗读有着明显的强调,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说明朗读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教学方法的概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认识教材内容的直观感受,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观教学”一样,语文的直观就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同的分析都构成了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朗读,就是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感情地读,是将无声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学生在对作品主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在创作的成分。65而朗读式教学方法也恰恰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先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讲解,挑字段进行分析,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式的朗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朗读训练可以调动学生身体多种器官,在朗读中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从而体验作品的审美意境,深层次地把握课本内容。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三、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四、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呻吟,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雅云.比较朗读教学法初探[J].语文学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张晓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3]王玉玲.朗读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J].教学周刊.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2010(9).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

作者:林艳

朗读式阅读教学论文 篇3:

“朗读发现”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阅读本是一件愉快的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对话,阅读的"乐"便是阅读中主客体融合而产生的愉悦和悠闲,便是心灵对心灵而产生的思想共鸣,情感共振,精神亲和,是一次精神上的旅游。然而时下的阅读教学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教师过多地做一些不必要的的分析,过多地做一些庖丁解牛式的肢解。好端端一篇表情达意之文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阅读由是变得生硬僵死、枯燥无味,其间没有了思想的砥砺、没有了情感的陶冶,没有了审美的愉悦。目前,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适应这一趋势,应该重视朗读、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

一、要重视范读。

教师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理解,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作为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和朗读的首要环节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我们弱化或冷落。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自身的普通话不好或者对范读的作用认识不够,干脆就删掉了这一环节。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良好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范读,最好是老师亲自去以身示范,因为这样的范读更具有亲和力、影响力。一次好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肃然起敬。既使自己的朗读水平不高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填补自己的“缺憾”,决不能让学生失去这个重要“朗读环节”。

二、要强化朗读。

宋代的朱熹曾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所以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一些。不讲,自己心里就不踏实;不讲,总以为学生不能理解透彻。其实,多数课文是学生基本上可以读懂的。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现成的“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捕鱼”的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多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去发现。多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也不是慢无目的的去读,而是有目的、有层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朗读都是一次质的飞跃,每一次朗读学生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从学生自主朗读的层次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范读以后,通常让学生自己去自由朗读文本。这是学生第一次走进文本,主要目的是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

二、指名朗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个别学生朗读时一定要给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让他们仔细听读以便发现朗读者优点和不足,让他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的层次、概括每层的大意。

三、尽情地美读。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学生大多能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学生就会理解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精彩语段的品读。入选教材的都是名家佳作,其间不乏精彩的语段。它们类型多样,语言精美,表达效果优美,表达作用深刻,抓住他们进行品读,正是所谓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当然对于课本的许多名篇佳作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三、关注发现

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把传统的朗读教学和发现学习结合起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法即“朗读发现”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拓展迁移,都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朗读、去发现。每次朗读、听读以后学生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产生新的疑问。这些“发现”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点感受,可以是学生对文中人或事的一点评论,也可以是一个词语的理解或一句话的体会。无论他们的发现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都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和赞扬,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也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最终不断提高他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注重交流、展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听众,他们既没有交流、展示的机会,也没可以交流、展示的内容。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发现,激积极“交流、展示”的兴趣。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的“交流、展示”,对于积极参加交流展示的学生常常是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全面。”……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字词和背诵就交给他去展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对于展示较好的我就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他们:“你进步真快”……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大胆地交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发现。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朗读发现"的教学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孩子的能力。教师要从繁琐的分析中解放出来,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朗读,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展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

作者:李文成

上一篇:医院纪检监察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销售业务员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