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 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就语文学习而言, 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获得思想熏陶,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创设情境, 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 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课, 讲了狼为了吃小羊, 向小羊分别找了三次茬, 狼和小羊的对话是课文的重点, 一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首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说说狼和小羊的个性, 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 学生脑海中印下了两个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接着该教师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 并带上头饰扮演狼和小羊,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朗读中也抓住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 做到形神兼备。由此, 我们不难看到,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 进入了角色, 体验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2尊重体验, 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凡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 都将长久保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甚至终身难忘。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其中有感情是最高的目标。他要求对文本的声音表达能入情入味, 显示出文本的风格神采, 因此, 在朗读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尤为重要。

一位教师执教《桂花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摇花乐”部分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在朗读指导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 纷纷表达阅读感受)

生:我感受到作者喜欢桂花。

生:我看到了桂花的美丽。

生:我体会到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我体会到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同学们感受得很深刻, 你们能把这种感情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建构出自己的意义。任何人因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不同, 对同样的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这个教学片段里, 教师没有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影响学生, 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给予他们充分表达思想情感的舞台, 让他们尽情体验、表达, 并用朗读的形式表达读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使学生感悟了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味, 不仅有利于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更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

3注重评价, 以评促读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教师准确合理, 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自信心, 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虽然在阅读课上我们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但是却不能对学生的朗读置之不理, 在许多语文课堂上,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读的不错时, 教师常常是“很好”“读的不错”等一些平乏、单调的评价语, 当没有读出感情来时, 常常换另一个读得好的学生站起来读, 然后再让全班跟着一起读, 这样的朗读指导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导致学生的朗读出现千篇一律, 毫无个性化可言的现象, 这样的朗读指导效果又何存呢?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 当学生读“老虎扑过去, 把狐狸逮住了”这一句读的有气无力时, 教师这样评价:这只老虎真是饿到了极点, 你们说, 他能逮住这只狡猾的狐狸吗?学生听了都会意地笑了。师接着问:“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句话?”当学生再次读这一句话时, 便通过朗读把老虎的凶狠表现了出来。又如, 读到“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 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当学生没有读出狐狸盛气凌人的架势时, 教师这样评价:如果我是老虎, 就吃了你。学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笑过之后, 已经认识到了朗读的缺陷, 再让其他学生来读这句话时, 狐狸的狡猾便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教师深刻、幽默的评价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较简单、乏味的评价语更加有效,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可见, 好的范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该尽力使自己成为朗读高手, 平时多学习, 多模仿。在每教一篇新的课文时, 教师自己先做到能有感情地朗读,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使学生在你的带动和指导下不断提升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 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就语文学习而言, 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获得思想熏陶,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上一篇:奢侈品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法豁免下一篇:探讨前科人回归社会难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