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发展带来了一定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主题,要想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不仅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为绿色贸易法律制度创造一种全新的指导理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论文 篇1:

与大学生谈谈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选择研究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德国、日本、美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它们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的社会义务,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 国外典型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模式及分析

1. 德国

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后扩大到生产和消费领域。德国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限制废车条例》等。《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置法》是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明确规定废弃物的生产者、拥有者和处置者担负着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2. 日本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容器包装再利用法》等。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环境立国”的口号,2000年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并提交国会审议通过。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如下所示:环境基本法→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绿色采购法、食品回收利用法、建材回收利用法、家电回收利用法、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资源有效利用法、废弃物管理法、化学物质排除管理利用法)。

3. 美国

美国制定了《固体物处理法》《资源保护回收法》《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以及《综合环境响应、补偿和责任法》,其中《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是比较详细完整的一部法律。虽然美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俄勒冈、新泽西等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4. 国外典型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比较分析

从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德国是先在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后建立法规,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立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都是既有基本法律,又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就立法性质而言,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污染预防型,如美国、加拿大等;另一种是循环经济型,如德国和日本。日本发展循环经济起点高,法律措施坚决全面,操作性强,效果比较明显。污染防治型立法与末端治理相比是个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循环经济型立法从社会经济内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杜绝了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治本之途。

二、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模式的选择

1.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及缺陷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现已制定实施的以防治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有《环境保护法》等9部,以自然资源管理和合理使用为主要内容的有《森林法》等11部,以自然保护、生态建设、防止生态破坏和防治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有10部,还有环境政策及相关的国际条约。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国民经济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转变。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存在三个缺陷:第一,企业层次。《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市场促进法》借鉴和总结了国内外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为企业层次上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法律解决机制,但是关于废气条件的设置、循环信息公开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立法规置。第二,社会层次。《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利用问题,但在其他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第三,其他。有些循环经济法律问题,如工农业废弃物、废玻璃、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厨余垃圾、废旧汽车等大宗废物的专业化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乃至全社会的问题。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零散抽象且缺乏产业政策指导和系统的解决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并依法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以解决。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循环经济的立法实践,全国设立了十个试点城市。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4年9月26日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上海市2006年4月出台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深圳、辽宁、江苏等也为我们探索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道路做了有益的尝试。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晚,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不强。虽然较早就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但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在国家层面上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 立法模式的基础

我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现有的立法也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部分需求,为了保持立法的稳定性,不宜全部否定重来。再者,我国循环经济的理念还停留在研究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刚刚起步,相关的制度建设还有很多的空白,要求所有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循环经济的要求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必须从基本具备实施条件的领域着手,分阶段立法并与现有法律法规相衔接。

3. 我国的立法模式:分阶段、分层次的立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和循环型的社会,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经验,我国循环经济可以采用先单项立法后综合立法的分阶段立法模式,建立三层次的法律制度。即:促进循环经济基本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回收法、绿色采购法),其中,回收法又包括: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建设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

《促进循环经济基本法》应该作为循环经济社会的第一层次综合立法,即基本立法,应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明确政府、企业与公众的责任,鼓励每个人为促进循环经济而努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基本规则等;第二层次立法主要包括《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单项立法,从生产者角度出发,防止企业超标排污,鼓励企业运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定企业必须减少垃圾生产量,将零部件作为原材料再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过程的各个阶段加以回收利用等;第三层次单项立法从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着手,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严格管理垃圾的产生、分类以及回收再利用。

参考文献:

[1]练绪宁,李桂莲.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

[3]冯之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冰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模式初探[J].晋阳学刊,2006(5).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赵 鲜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论文 篇2:

循环经济与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构建分析

摘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发展带来了一定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主题,要想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不仅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为绿色贸易法律制度创造一种全新的指导理念。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现状、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律制度两方面,对循环经济与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贸易;法律制度;构建

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模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的,不仅能节能、减排,还可以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率。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趋势,在绿色贸易中有重要作用。要想使绿色贸易更好的发展,仅靠循环经济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何构建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制度,已经成为循环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公认,我国社会各界和政府对此也十分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虽然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对外贸易法》及《进出口货物原地条例》等相关法律,法律内容虽然丰富,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现状来看,相关的绿色贸易规定仍比较零散,操作行也比较差,同时也没有完整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其是不利于我国应对国际绿色经济贸易壁垒、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律制度,以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二、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律制度

(一)建立健全的清洁生产法律制度

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原有的清洁生产法律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虽然其为我国清洁生产提供了一定依据,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能将绿色贸易中相关内容融进去。在这种状况下,就应该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改善,以便更好的为绿色经济贸易提供相应的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环境法》中相关内容对《清洁生产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也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法律,以鼓励的方式回收再利用,使其内容更好的满足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二)建立健全的环境标准法律制度

环境标准法律制度主要是用来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发达国家常凭借着先进的技术,通过苛刻的法律法规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而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这样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保护,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也是与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情况下,对环境标准法律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制定环境标准体系的时候,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以便更好的满足国际化趋势。

(三)建立健全的环境标志法律制度

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对消费者消费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对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保护和节约、对循环经济也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及技术都比较完善,而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比较落后,既没有规范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完善的立法,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部门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要想使这一制度更好的实现,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法律制度,鼓励外贸公司向供货方提供ISO14000。也可以用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对相应机构进行规范,并落实相应职位的责任。

(四)建立健全的环境包装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的环境包装法律制度,在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下绿色贸易法律制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对生产、销售流程进行控制,能减少废弃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作为绿色的法律制度在很多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但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只是在《清洁生产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提到过产品包装和回收再利用相关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相对较差,无法更好的解决废弃物等相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制定环境包装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关于包装方面的法律,并以此鼓励无公害包装,对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治理。要制止不符合我国包装产品流入我国,也要动员全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往来频繁。但随着绿色贸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律体制,以便更好的应对绿色贸易,为其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澍敏.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法律对策[D].湘潭大学,2003.

[2]王伟.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2).

[3]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作者简介:聂重阳(1973.10-),男,吉林通化人,本科,讲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通化分校,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作者:聂重阳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论文 篇3:

企业在经济法中主体地位探析

摘 要: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其存在价值不仅作为市场经济发生的主要条件,更作为经济循环法则中的主要针对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探析,并随后提出完善经济法对我国企业的规制及保护意义,旨在不断强化我国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循环发展。

关键词:企业;经济法;主体地位;探析

作者简介:赵建兵(1981-),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完善确立。我国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企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的就业水平,继而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生产水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逐渐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经济法中主体位置的不明确,使我国企业的健康完善发展受到了阻碍。所以,在我国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切实发挥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在经济法中的主体位置,从而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我国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

在我国经济法中,法律的主体位置指的是参与到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组织者及自然人。我国企业亦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织者及参与者,其经济主体的位置也是必然的。从经济法的构成体系来看,经济法亦属于公私交叠的社会法领域。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以及经济监管法组成。例如,在市场主体规制法中,设立一间公司或者企业,此是基于作为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或处分原则,而实施设立公司的行为,经济法承认并对此行为赋予认可的法律效力,除此之外,还需依照公司法的具体规定,比如公司法律形态的选定、出资额、股东等等都必须符合经济法的规定,此又体现了公法的性质,即国家干预经济,要求经济法主体按照具体要求实施一定法律行为才可产生相应法律后果。下面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来分析其主体地位。

(一)我国企业作为盈利组织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是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其在商品经济范畴内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来实现投资人、员工、客户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能够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种,经常被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以及净值报酬率等。

(二)我国企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作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载体,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调节和配置,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来有序的进行,同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但市场的作用并非万能的,存在着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包括的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等,这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对其起到弥补作用,以此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是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在调节中还需要国家给予补充和调整。

(三)我國企业作为政府经济干预的主要对象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我国经济市场的活动自由程度较高,但是也要遵循凭借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才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整体稳定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建立在法治经济之上,且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换买卖。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所干预的直接目标是法律行为。政府对我国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度有利有弊,并不等于不要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能走另一个极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注重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宏观干预,关键要看政府是怎样进行干预,即如何发挥作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策和法规,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在竞争中发展,而不能插手应当由企业自行处理的具体经营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意义,实际上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也不拒绝宏观调控。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所以必须通过我国政府对市场活动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加以弥补和克服。

1.“干预”一词的使用,注定了经济法的调整主体不会像民法那样仅限于“平等主体”范围的,而必须有各类国家机关或者相关政府机构参与其中,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去“干预”市场主体。

2.“干预”的方式的法定性,显然不能够是简单粗暴的,而必须是按照经济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去干预,于是,对于国家机关或者政府机构的职能也成为了经济法的一部分。

3.市场主体间的平等性,例如,在金融市场中,人民银行是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出现的,除此之外,被人民银行管理的诸多市场主体之间(银行、券商等)则是平等的,这些平等主体之间的部分法律关系也由经济法调整(另一部分则由民法调整)。

总之,经济法是一门调整国家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法。我国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引导下,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权利义务及经济支配能力,能够通过自主的名义来进行经济权利的享受及经济义务的履行,从而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我国企业的发展措施分析

企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的就业水平,继而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生产水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我国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切实发挥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在经济法中的主体位置,从而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创新完善经济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经济法律制度可以使企业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这是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性保障。经济法作为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经济环境的有效武器,能够显著增强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及其他部门强化企业在经济法中的重点内容。经济法中所涵盖的法律分支较多,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企业组织提出具体的监管保护措施。所以,我国经济法应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对不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揭露,同时进行有效制裁,继而有效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针对性强化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监督,继而根据相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与国际社会进行接轨,然后对我国的经济法律进行有效借鉴修改。

(二)强化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

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有关国家和政府准许企业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各种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市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日益拓展和深化,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对于产品的市场准入,一般的理解是,市场的主体和客体进入市场的程度的许可。例如,典型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督制度。我们可以看出,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基本制度,它作为政府管理的第一环节,既是政府管理市场的起点,又是一系列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项基础性的、极为重要的经济法律制度。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加以调节,而经济法恰是对这种调节予以规制提供具体法律方案的法律。有学者说,经济法,是调节国家经济调节之法。为有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应不断强化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保障,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新的生产投资经营,创新完善企业发展。虽然我国现阶段多数城市都出台了关于新兴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帮助,但是这些措施没有法律层面的保护,也就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意义价值,使得企业在准入市场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法律的遵循和保障。总之,必须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机制,保障我国新兴企业进入市场。此外,由于我国新兴企业的资金问题较为紧张,在开设初期,相关社会关系较弱,且社会地位较低。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设施及使用设备,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其一定帮助。有关法律法规也可对其进行一定的法律保障作用,最终通过完善我国经济法律体系,切实保障新兴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结语

综上,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且主体位置较为突出。而经济法作为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经济环境的有效武器,能够显著增强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及其他部门强化企业在经济法中的重点内容。总之,在我国企业的发展道路中,必须强化依法建设,增强经济法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最终不断提升经济法对我国企业的保障及监管作用,促进我国企业的持续进步及健康运行。

[ 参 考 文 献 ]

[1]鞠洪儒.国有企业在经济法中的法律主体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8(19):184.

[2]陈悦.国有企业在经济法中的法律主体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8(16):167.

[3]姜桂金.企業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5):121.

作者:赵建兵

上一篇:教育局项目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农大团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