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相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实现顺利就业,从而更好地保障就业的质量并维护社会的稳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主题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法律素质与职业发展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使其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防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侵权和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体系。

[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各种招聘活动和形式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参差不齐,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弱点,屡侵大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毕业季里,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职位,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铤而走险,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种行为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不但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不能诚信就业,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所致。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率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场化经济下,在机遇与挑战并有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顺利地、正确地、满意地就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依法就业和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成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相比应属弱势群体,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权。然而,大学生就业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如果处理不好或是不及时,也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具有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节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就业,几乎将所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教学生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生能就业,但不能安全就业,因为他们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四)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当在校大学生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得到高校或母校的帮助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当其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应该去找谁帮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这时,作为大学毕业生坚强后盾的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帮助。在我国各高校中均未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就业即可,没有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没有能意识到只有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作为高校毕业生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突出维权教育,使大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怎样的救济途径,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由于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高校还应在就业法律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大学生对就业协议重要性的认识,慎重选择,认真履约,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四,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业法律知识。(1)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教育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的丰富,高校不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咨询、个别辅导、法律援助、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不拘一格,达到实效。(2)丰富宣传形式,如发放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便于学生自学;设立专门的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等宣传媒介传播就业法律知识。(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开展案例分析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寓学于乐,更加容易的接受就业法律知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

毕业生大多为社会阅历有限的年轻人,出现法律纠纷时往往很难自己解决,是典型的弱势人群,是最需要高校提供法律援助的,这时高校应当为学生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从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出发,与相关用人单位交涉,对确属用人单位责任且拒不改正的,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其施加压力,或帮助毕业生通过司法途径求得公正解决。高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吸收校外法律从业人员、校内法律专业课教师和法律专业学生,成立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开通咨询热线接受咨询;设立专门的电子信箱和QQ群与毕业生

交流就业法律知识;开辟专门的咨询场所,当面接受咨询;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网站等。各高校之间还可以成立援助联盟,共享资源,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援助。高校只有加强对毕业生法律救济方面的援助,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切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平,陈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以<劳动合同法>制定为视角[J].河北法学,2007(8).

[2]邹开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发来教育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陈勇,湖南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律素质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XKYJ2012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勇

主题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相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实现顺利就业,从而更好地保障就业的质量并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汪亚男(1964- ),女,吉林东丰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职业指导。(云南 昆明 652501)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首次出现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此后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切身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性工作。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很多因素变化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是每个大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关系着其求职择业历程。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就是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市场政策的导向和企业的需求预测等,紧密结合就业素质准备,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合理定位、准确分析、及时调整。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及贯彻落实等情况,高校根据有关政策制定的就业指导政策,大学生就业相关部门制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就业政策等。在政策宣传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毕业生的就业程序,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宣传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形势和政策,使其更好地了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树立就业“大众化”的观念。引导大学生消除“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正确认识自我追求,找准社会角色定位,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边疆基层、贫困落后等偏远地区工作,并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第二,要树立就业竞争观。大学生作为高素质劳动者,是优秀的人力资源,需要通过资源市场来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双向选择需要主动参与竞争。就业观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的定位、抉择和期待,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情感、心态、思维和行为方式,对现实具有导向作用。在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中,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就业、在适当条件下自主择业和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创业。当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职业不分贵贱”“自身价值实现要融入社会奉献中”。

3.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面临自尊与自卑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碰撞等各种矛盾,一些大学生会感到悲观和消极,自卑感、挫折感、焦虑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疏导,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排解,鼓励大学生认真分析和客观评价自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敢于参与社会竞争,勇于展示和推销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浪潮中,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好就业心理预期,客观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挫败,舒缓求职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认知的心理机制调节,增强毕业生求职的信心;谨记“信心比黄金重要”,努力找准兴趣、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避免就业方向模糊和目标盲目。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走上社会,总要找到合适的职业角色。每个职业都有与其密切相关的职业情操、情感品质和从业准则等,这些就构成了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个体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的要求和规范,是本职业对社会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其表现为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不能好高骛远、频繁跳槽,眼高手低、好逸恶劳。要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热爱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其次,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努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要让大学生明白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理解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都是前进的动力。最后,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要明确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做诚实守信的积极实践者和维护者。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专业、职业和事业结合成一体,化被动为主动,自觉地砥砺品行。

2.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教育。就业认知程度是指对就业的全面认识,既包括对职业的定位和了解,也包含对就业环境及职业发展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不仅事关自身的就业前景,更关系整个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学生仍然坚持固有的错误就业认知。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认知往往制约其职业的长期发展,甚至对整个就业大形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深化大学生就业认知教育,除了社会及其自身因素外,更需要整合各种资源,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就业指导部门要分析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咨询室等,全面系统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教育,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就业形势分析和调研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程度。

3.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受国家政策、就业趋势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保持较好的就业率,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市场稳定的基础。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职业方向、选择和定位等问题的基本价值判断,重点体现在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和职业报酬期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性和指导性。要避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等、靠、要”等思想,举办各种形式的求职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全面和长远的眼光,辩证看待就业过程中的走后门、托关系、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现象,教会毕业生如何求职、如何推荐自己和包装自己等,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4.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事业来源于准确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经营未来,是个人事业追求与职业进行匹配与再规划的过程。随着社会对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领域。从职业人到大学生都在思考,怎样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寻找和挑选符合自己专业技能、性格特质和理想目标的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其优劣,间接影响到大学学习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其求职就业甚至将来职业生涯的成败。高校要指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沟通、讨论和模拟,形成职业生涯意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力,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不断努力。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1.以功能为维度的全方位机制。第一,完善教育体系。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因此,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高校努力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各种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第二,增强激励体系。建立激励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制度和文化熏陶,提高工作效率。将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提职、晋级、职称等挂钩,提倡物质、精神和文化等多重激励。第三,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作为教学成果评估和反馈的难点,对于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标准,用科学合理评估的方法,及时纠正发现的不足,对原先的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完善,目标更加明确。

2.以时间为维度的全程化机制。首先,职业探索阶段。以大学新生入学为突破口,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了解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其次,职业定向阶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基本的业务能力,以此来拓展素质、培养能力,使其进一步认识专业,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个人就业目标、就业发展方向,并开始对职业定向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再次,职业准备阶段。引导高年级大学生做好实用技能实践,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在思想上做好职业准备,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并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走向社会。最后,职业适应阶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管理和育人作用,将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就业素质。借助毕业生即将离校的特殊时期,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以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3.以空间为维度的全员化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在教育功能上发挥不同作用,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探索相互结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第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职业价值观受到家庭成员的素质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尊重和支持儿女,尽可能为子女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起到积极的参谋作用。第二,社会要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实践锻炼条件,企业单位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挖掘所需要的人才,实现“双赢”的目标。第三,学校要在校内和校外开展工作。校内形成就业主管部门、院系书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就业指导队伍,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开设就业规划相关的必修课和提升职业素养的选修课,举办创业实践训练营、就业主题讲座、就业培训论坛和就业工作宣讲会,组织企业进校园、就业双选会和招聘会等。校外做好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与家长保持畅通关系,与家长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主动和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形成最佳的整体教育合力。

4.以服务为维度的长效化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育人,宗旨是服务学生。一是提供就业社会实践体系。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换,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要强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等体系建设。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创业大赛以及技能型竞赛,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强化校企合作、见习基地、社区服务、创业试验田、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二是完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利用校园网、QQ、飞信、微博、微信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就业主管部门要分析各学科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去向,调研市场对专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掌握行业性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性特征,编制各年度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报表,及时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发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供大学生参考。三是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技巧,倡导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常规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就业理论与就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涉及的范围大、对象多、环节复杂,各种错误思想、不良心理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为学生就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文亚星.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李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D].吉林:长春师范学院,2012.

[3]富振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4]丁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0).

作者:汪亚男

主题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

[摘要]文章在分析和总结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特点基础上,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統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发布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對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7]李伟文.试论大学生就业信息的采集和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5).

[8]杨宜勇,池振合.2009年中国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1).

作者:艾军

上一篇:文化工作要点优选3篇下一篇:过程性评估社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