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应当记录下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具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

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体会

一、努力与困惑

厦门市竹坝中学是我的福地,我自1984年8月至2004年7月在厦门市竹坝中学工作了整整20年,1997年8月起担任校长。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无怨无悔地奉献;既埋头苦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又抬头看路,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校长,并带领竹坝中学的教师们走出一条成功的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我提出“教学即研究”和“研究为了教学”的观点,引导教师善于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归纳出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真问题”,然后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去获取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性知识。这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内涵。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办教育难,而要在这样一所各方面条件都不好的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更是难上加难。可竹坝中学的老师做到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课题研究,不仅取得教学教法上的突破,而且使竹坝中学在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成绩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04年2月,该校被确认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厦门市)中学综合实验基地校。这是当时同安区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学。

我主张“抓体育、促智育”,厦门市竹坝中学学生女排在1996年-2004年的连续九年获厦门市中学生排球赛冠军,实现九连冠;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厦门市各中小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4年7月厦门市竹坝中学被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学校”荣誉称号。

2004年8月,我调到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担任校长。当时,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省三级达标校,学生两千多人,教职员工两百多人,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勇挑重担。怎样使这所学校步子迈得更快,发展得更快了,我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着……

我在高一年担任数学课教学,并深入课堂听课,一周之内,听遍了高中部所有老师的课;我起早摸黑,甚至连中午都在学校工作,努力与教师打成一片。我想以严谨的教风和求实的工作精神影响广大教师。但随后的几件事让我记忆犹新:2004年10月底的一天晚自习后,校外三个青年进入校园殴打一位初中学生,致使脾出血,由于生管老师及时发现才未酿成大祸,这暴露学校管理制度存在较大漏洞;有老师私下议论,校长上课是与教师抢饭碗;一位教师发来短信说,你在校园内捡垃圾,不能说你无能,至少体现了你的无奈……我感到困惑:同样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办法,在不同的学校竟有如此不同的反响!

二、学习与实践

我于1995年9月—12月参加厦门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学校长岗位培训,1999年10月—2000年1月参加厦门教育学院举办的第四期中学校长岗位提高培训,2004年5月—9月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厦门市中学骨干校长研修培训。我找遍所有的书籍、材料,还理不清当好完中校长与初中校长的本质区别,但《现代管理心理学》告诉我,管理需要“借力”,事必躬亲未必能当好校长!

我请教学校的老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校长。他们认为,一个团结的学校领导班子才有活力和战斗力,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一个学习型的行政班子才能有助于学校中“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才能带领全体教职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一个具有服务意识的学校行政班子才能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威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受到启发,学校管理关键在于“用人”,务必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2005年我校调整补充学校行政班子,处室主任实行轮岗。我积极倡导“勤为首”的工作方式,要求行政班子努力做到:勤为教职工着想、勤为教学一线服务、勤为学校发展出“点子”,并要求行政人员必须做到行政工作与教学任务两不误,为广大教职工树立榜样。

为了不断提高学校行政班子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我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学习学校的管理理论,讨论制定《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凝聚诞生希望,团结产生力量”的管理理念,明确了“讲团结、讲学习、讲服务”的管理原则。

近年来,我校行政班子组织协调、科学决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实施《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带领全校师生积极创建“文明学校”和省级达标高中,深入开展“双高普九”和“对县督导”工作,逐步形成了“协作、开拓、廉洁、民主”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推动学校良好校风和“三风”的形成,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和能力,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2006年12月28日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

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中考、高考屡创佳绩,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读书实践征文活动集体一等奖,福建省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教工之家、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省委教育工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厦门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厦门市优秀家长学校、厦门市“绿色学校”、“花园式单位”、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质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目标与成长

2006年10月,我校以94分通过省“二级达标学校”的评估验收,其中“教师结构和素质”被扣2分。专家认为,我校年轻教师多,有经验的“名师”偏少,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快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将是我校第二轮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也是作为校长必须追求的工作目标。

我认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如蜜蜂采蜜,须博采众长,方能完善自我,又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个性。基于这种观点,我积极鼓动青年教师参与各级名师的评选,加大学校“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的建设力度。我认为名师的培养,不是终极的目的,而应该是过程,只有在动态的参与中,名师才能逐渐成熟,并起到骨干和辐射作用。

我校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抓手,让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校的第二轮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为此,我们要求教师每学年努力做到“四个一”:即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参与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心得、讲述一个课堂教学故事。

我不仅极力宣传这一观点,而且率先垂范,2005年2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毕业,2005年6月被选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到武夷山参加业务培训。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我能充分发挥示范、指导、培养等作用,积极主动地承担培训中青年教师任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从2004年开始,我团结学校党政领导一班人,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工作中去。短短的几年内,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全面铺开并取得显著成绩。我主持的《“十一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省级课题已顺利结题,学校和课题负责人分别被省电教馆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校开展的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十一五”规划课题《深化尊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练字矫正与个性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于2011年1月结题,结题报告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获得“厦门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结题负责人张益群老师被授予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黄志坚老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改革的研究”的子课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习评价的研究”于2010年5月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子课题一等奖。我校教科研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素质教育论坛》在2008年第5期曾对此作图片宣传介绍。

近三年,我校教师在CN级及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和交流的论文近200篇,其中共有10位行政班子成员在CN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学校管理论文20多篇;我自1996年以来发表CN级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论文30多篇,其中《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现状与对策》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5《中学数学教与学》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发表于《现代校长》2007年第1-2期。

“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成绩显著,我校现有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4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市级专家型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11人;区十佳教师9人、区级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34人。

目前,学校正全力以赴争创省一级达标高中,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吴志强

第2篇:计量检定工作质量管理的思考与体会

摘 要:该文在分析检定工作质量管理的要求的同时,提出了提高计量检定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发和应用计量检定管理系统平台、加强技术管理、有效开展计量监督工作和广为宣传,强化部门之间的配合的提高计量检定质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计量检定 质量管理 思考与体会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传递的活动,是生产技术和质量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法律规定对测量起着指导、监督、保证的作用。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的过程,是进行量值传递的重要形式,是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计量检定工作质量的基本内涵是根据计量技术实现单位量值的统一,根据计量检定监督职能统一国家计量制度,从而达到保证计量检定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量检定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量检定趋于动态测量、自动测量。所以,必须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计量检定工作质量。

1 检定工作质量管理的要求

在计量检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计量检定程序高质量完成计量检定的过程。计量检定是由选择测量设备、储运、检定、测量、封存、报废以及测量过程和测量数据等几个过程组成的。

计量检定过程完成情况的合理评价。计量检定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诚信的重要举措之一,能统一国家计量制度,实现单位量值的统一。只有保证计量检定准确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与计量检定着密切关系,因为只有通过计量检定数据才能说明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基础是计量检定。

2 提高计量检定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计量检定人员的综合素质

计量检定是一项技术性、科学性、法制性、政策性的工作。检定结果是否合理有效,能否有效发挥计量保证作用,与计量检定人员的水平息息相关。所以,计量检定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计量检定工作质量,技术队伍过硬是维护单位信誉的关键,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计量检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每一个微小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到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到刻苦加强业务学习,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定期不定期地培训检定员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督导培训等有效措施改进检定测试技术,转变服务方式和理念;要根据单位发展吸纳一专多能的技术型人才,要实现检定员与注册计量师对接,不断提高鉴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法制观念强、技术业务精、工作效率高的计量检定队伍。

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检定员权利义务和职责,使其高质量地完成计量检定工作和任务。要强化计量检定员工作质量考核,监督计量检定工作的完成情况,建立计量检定员档案管理制度,将其工作完成质量评价记录入档案之中。促使其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质量完成自身工作。

2.2 开发和应用计量检定管理系统平台

自动检定系统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计量检定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计量检定的工作效率,基本控制了出具假鉴定报告的可能。但是自动检定系统一般均独立运行,信息传递不能够及时完成。建立系统平台后,会将各个独立的鉴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计量检定方法更加高效、灵活。适应各类自动鉴定数据接口,可以动态设置参数动态定义鉴定规范,计量检定管理系统平台统一管理鉴定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2.3 加强技术管理,提高计量检定质量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计量检定质量管理制度,并予以贯彻实施,切实保证计量检定数据和结论的质量。

现有计量检定工具有的不能够满足计量检定精度要求,所以必须相应改革现有的计量检定工具。在现场计量检定过程中,为达到检定现场计量检定器具的拆、送、检的数量尽量降低到最低的目的,必须根据机体情况选择准确度相对较高的参照标准。计量检定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要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分析检定数据,必要时可以将多种器具多种测量方法也能用到计量检测中,及时发现计量器具的随机误差,尽可能地降低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的产生,最后合理更正有误的数据,作出客观真实的检定结论。在日常工作中,要正确使用、科学保养和维修标准计检器具,确保计量器具的精度,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环境是影响计量检定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计量检定时,应设定规范的环境条件,顺利开展计量检定工作。规范的检定环境条件还是有效控制计量检定员、设备环境条件和检测数据。应配备监控、记录环境条件的相应设施,合理控制可能影响计量准确度的各因素。规范的环境条件一般指环境温度在(20±0.5)℃之间,湿度在50%~60%之间,含尘<0.2 mg/m3,工作室要有相关的防尘、防震、防腐蚀、防污染和防噪声等设施和措施,尽量保证测量值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要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规程是计量检定、评定计量器具的性能、判断计量器具是否合格的技术性规范性的文件,目的在于统一测量方法,确保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一致,使量值能溯源到计量基准,是计量检定人员执行检定工作的重要法定依据。但检定规程应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计量检测检定部门要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跟踪和更新计量技术法规的内容,确保计量检定规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规范操作,不断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

2.4 计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计量是保证质量的基础,必须做好计量检定工作。计量检定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计量监督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保证监督计量法律法规在基层单位得到正确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颁布实施,为计量检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法制为先导,不断制定和完善与《计量法》配套的计量检定规章制度,依法强化管理计量器具,不断提高计量检定工作质量。

2.5 广为宣传,强化部门之间的配合

计量检定工作者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群体和社区中宣传有关计量法律法规,提高使用者的计量法制意识;宣传计量检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计量检定工作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领域的重要性和缺失的危害性。计量检定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使计量检定工作深入人心,形成关注计量检定的社会氛围和风气,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使计量检定工作道路越走越宽,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史春霞.浅谈如何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2):213-214.

[2] 黄玉蕊.计量标准检定装置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新疆电力技术,2008(4):29-30.

[3] 卢波.切实改进和完善计量检定工作[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8):65.

作者:王硕

第3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经验体会与思考

摘要 总结了参加国家及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经验、体会和思考,主要有: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和找准问题是基础;岗站合作、纵横结合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手段;对接政府和经营主体,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根本。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会与思考;棉花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ystem;Experience and thinking;Cotton

基金项目 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AHCARS-04);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CARS-15-34);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8C0716,2020YL050)。

作者简介 郑曙峰(1968—),男,安徽潜山人,研究员,硕士,从事作物栽培、植物营养与施肥、作物专用新型肥料、农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2-10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全省范围内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成功探索[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07年至今承担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任务,2010—2015年承担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岗位(路曦结、程福如、何团结、郑曙峰等4位岗位专家)、2016—2020年承担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路曦结)、岗位专家(程福如、郑曙峰)任务,体系建立和运行10余年以来,围绕解决全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紧迫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信息采集和调研、决策咨询、支持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等职能和任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會,主要有: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和找准问题是基础;岗站合作、纵横结合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手段;对接政府和经营主体,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根本[2]。

1 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建设以来,人员一直很稳定,10多年来由路曦结研究员任站长,程福如、郑曙峰、王维、徐道青4人为成员,分别负责育种、植保、综合、栽培和土肥等专业。皖北综合试验站先后服务7个县,所在县共7名负责人、20余名技术骨干,人员相对稳定。

10多年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站长路曦结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0 年),试验站成员郑曙峰先后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9 年)、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5 年);路曦结站长被聘为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2015 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2016—2020 年);试验站成员程福如、郑曙峰被聘为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2015 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6—2020 年);郑曙峰研究员还被聘为安徽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棉花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013—2018年),团队成员共 7人,为试验站培养了后备人才。

成员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体系可持续开展工作并取得良好绩效的重要保障。2008—2020年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中,皖北综合试验站连续13年均为优秀等次且位次居前列,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在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中也均居前列。

2 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和找准问题是基础

调查收集监测棉花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棉花长势、灾情和病虫情报等动态,既是体系的任务和职责,也是开展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工作的基础。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找准全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紧迫问题和关键問题,并形成专题报告,一方面可以发挥产业“智库”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做到精准化、高效化。

2.1 产业现状、问题和需求调研

2007—2020年,开展调研10余次,涉及棉花产业科技创新、生产、消费、流通、加工、纺织服装等全环节全产业链的现状、问题和需求。通过调研、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总结报告多份,其中,包括年度报告12份[3-18]:《2008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09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0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1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2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3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8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发展蓝皮书》《2019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发展蓝皮书》《2020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发展蓝皮书》等;年代报告4份[19-22]:《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安徽篇》《中国棉业科技进步40年——安徽篇》《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1978—2008年)》《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2009—2018年)》等;规划报告多份[23]:《安徽省“十二五”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发展规划(棉花部分)》《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十三五”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发展规划(棉花部分)》《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十三五”规划》《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1份:《棉花“三丝”来源调查报告》[24];专题建议2份:《关于发展机采棉的建议》[25]《棉花DUS测试指南2012版修订建议》[26];出国交流考察报告2份:《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育种和生产考察报告》[27]《澳大利亚棉花考察报告》[28]。这些报告及时上报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并在期刊、报纸、网站等媒体发表,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决策和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气象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监控

2008—2020年,针对安徽省3个植棉区棉花生长季节低温阴雨、台风、雨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等情况,派出体系专家及时前往灾区调查,开展现场应急技术指导,通过“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农业相关部门网站等发布应急技术方案20余份,有效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与当地植保部门协作,及时调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棉叶蝉、棉粉虱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通过“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等媒体发布情报和防治技术方案,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病虫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

2.3 应急调研

2012年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在安徽首次发现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采取了应急措施,及时报告了体系相关岗位科学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此后,每年均安排专人密切监测、防控,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扩散和传播。

2.4 棉花生产信息监测预警

2008年开始,与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和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及合作,建立了安徽省棉花信息监测预警网络,在产棉大县开展定点定户调查,包括棉区基本情况、种植意向、种植品种、逐月苗情、生育进程、产量、成本效益、气候灾害、病虫害、棉花价格等信息,12年采集数据120万多个,建立了相关数据库。经过加工、诊断、分析,发布监测预警报告30余份,一方面为政府、推广部门和不同经营主体提供了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指导棉花生产提供了直接、快速的科学依据。

3 岗站合作、纵横结合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

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通过岗位科学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合作、跨产业跨领域结合,针对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集成创新核心技术是关键。

3.1 棉花减量简化一次性施肥技术(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

针对棉花生产常规肥料和施肥存在的施肥次数多、花工多、施肥技术复杂、盲目过量施肥、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研究了主栽棉花品种营养特征,开发了系列棉花专用配方,研制了多种易降解缓释包膜新材料,创建了棉花专用缓释肥生产工艺,成功研制出了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获得了国家缓释肥肥料登记证,实现了肥料养分释放与棉花生长发育养分需求的基本匹配,实现了棉花减量简化一次性施肥,建立了以棉花专用配方缓释肥为核心技术的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29]。该技术获2014—2015年原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0—2014年被原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30-34],2015—2017年被集成到原农业部主推技术“棉花轻简栽培技术”和“棉花减肥减药高效生产技术”[35],2012年被原农业部列为农业轻简化技术[36]。

3.2 棉花绿色(减肥减药)轻简(机械化)增效集成技术

针对现有棉田种植模式和棉花栽培技术复杂、棉花生产周期长、管理复杂烦琐、不利于机械化、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植棉效益低等问题,与国家棉花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院士,岗位科学家董合忠研究员、周治国教授、李召虎教授等合作,创新了油/麦后棉花机械免耕增密单粒精量种肥同播、简化减量一次性施肥(施用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病虫草害绿色轻简防控、全程株型和熟性化学调控、一次性集中收获或机械收获、无人机田间作业(喷施肥料、农药、化学调控剂、脱叶催熟剂)等核心技术,建立了棉花绿色(减肥减药)轻简(机械化)增效集成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集成到“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应用”“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理论与高效栽培技术”2项科技成果,这2项成果分别于2017和2019年获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于2017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棉花绿色(减肥减药)轻简(机械化)增效集成技术”“油(麦)后机播机采棉花生产技术”于2020、2021年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安徽省主推技术。

该技术体系通过一次性“机播”、全程“机管”、一次性“机收”实现省工60%,采用早中熟棉花品种、合理增密、一次性侧深施用专用控释肥、无人机喷肥等技术省肥50%,通过采用抗虫品种、食诱性诱及生物农药、杀虫灯、无人机施药实现省药40%。与常规技术比,该方法可大大减少棉花生產用工和成本,减轻因过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肥料利用率提高12%,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8%,棉花单产增加3%,用工节省50%以上,效益增加25%以上,农业机械对人工的替代率达60%以上。成果通过应用,加快了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轻简节本型、资源节约型的重大变革。

4 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

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试验示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物化产品技术的可视度,可以大大提高示范区种植户的积极性,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增强试验示范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的标准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实用性、适用性和规范性,可大大提高技术的示范效果。

4.1 技术产品化

2008—2020年,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技术产品化工作:一是筛选棉花新品种(系),共引进棉花新品种(系)200余个,筛选出适合油(麦)后棉花高密度(9万元/hm2)机直播机收的品种,如中棉所50、中棉所425、中棉所92、中棉所74、F11、中棉所63等,油(麦)后棉花低密度育苗移栽(2.25万元/hm2)品种,如中棉所63、中棉所53、鄂杂棉10号、皖杂棉9号、皖杂棉11号等。二是研究和试验示范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棉花专用叶面水溶肥套餐、棉花株型和熟性调节剂(棉太金、全精控等)、棉花催熟脱叶剂(欣噻利等)等新产品。三是筛选采棉机和研制免耕播种机: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安徽省的采棉机2套,分别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4MZ-3型刷辊式采棉机和中国农机院研制的3行摘锭式采棉机;与河南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合作,研制了棉花免耕洁区覆秸单粒精量种肥同播机,可实现免耕浅旋灭茬、清理播种行秸秆、单粒精播棉花、测深施肥、秸秆覆盖、喷施苗前除草剂等作业用机械一次性完成。

4.2 技术标准化

2008—2020年,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多项[37-60],涵盖棉花品种和资源鉴定、良种生产与加工、病虫草害防控、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化生产、高效施肥、多熟高效栽培、无人机田间管理、苗情和生产监测预警、检测方法、防灾减灾等,其中:主持制定《NY/T 1734—2009 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NY/T 2633—2014 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NY/T 3567—2020 棉花耐渍涝性鉴定技术规程》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3项,参与制定《NY/T 3534—2020 棉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35—2020棉花耐盐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2634—2014棉花品种真实性鉴定 SSR分子标记法》《NY/T 3272—2018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AFIS 单纤维测试仪法》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等4项,主持制定《DB34/T 3926—2021棉花耐冷性和耐热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DB34/T 1335—2011 棉种脱绒包衣加工技术操作规范》《DB34/T 864—2014 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基质育苗》《DB34/T 2069—2014 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水浮育苗》《DB34/T 2652—2016 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133—2018 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292—2018 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DB34/T 1337—2020 棉田全程安全除草技术规程》《DB34/T 1336—2020棉花专用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技术规程》《DB34/T 3927—2021棉花花生间作轮作技术规程》《DB34/T 3648—2020农用无人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规程》《DB34/T 1339—2021 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338—2021棉麦(油)两熟棉花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规范》《DB34/T 3925—2021 麦(油)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规程》《DB34/T 3866—2021 棉花生产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范》《DB34/T 3293—2018 农田杂草反枝苋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技术规程》《DB34/T 2722—2016 棉花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规程》等安徽省地方标准20余项,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标准的体系化。

5 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手段

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科技示范推广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

5.1 科技培训

2008—2020年,主编或参加编写《棉花科学栽培》《安徽农业减灾避灾技术》《种棉新技术Ⅰ(配视频)》《种棉新技术Ⅱ 棉花病虫草害及缺素看图识别专辑(配视频)》《棉花轻简化栽培》《轻简化植棉》《实用绿色轻简化植棉技术》《棉花绿色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图解》等适合棉农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教材[61-68],及《中国棉花栽培学(2013版)》《中国棉花栽培学(2019版)》等适合科研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材料[69-70]。完成了《长江流域棉区(安徽)棉花高产创建轻简化技术模式图》(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要点》《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使用要点》《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等技术明白纸的编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 000人次、种植大户200余个、农民12 000人次,开展现场咨询150次,发放教材5 000本、明白纸40 000份。

通过现场和线上培训、咨询,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既了解了棉花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思路,又学到了棉花生产的新模式、新技术,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5.2 示范基地创建

2008—2020年,先后在东至、望江、太湖、太和、宿松、阜阳市颍东区等地创建“千斤棉[70]”(每667 m2籽棉500 kg)“机播机采+减肥减药”等技术示范区50多个点次,累计创建面积200 hm2。经专家测产,杂交棉育苗移栽轻简化“千斤棉”创建点每667 m2最高皮棉产量150.1 kg,比对照增25.6%,省工4~8个;“机播机采+减肥减药”技术创建点每667 m2最高皮棉产量128.73 kg,比对照增6.26%,省工50%,化肥减量25.2%~46.7%,农药减量256%~27.9%。2014年在安庆市迎江区、望江县示范区实现了安徽省历史上首次棉花机械化采收,机械采收采净率达95.0%,含杂率仅为3.4%,机采实收单产与常规栽培相当,标志着安徽省机采棉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开展基地建设好技术成果试验示范,实现了成果的可视化,大大增强了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了推广的速度。

5.3 召开现场观摩会

2008—2020年,召开现场观摩和研讨会20余次,平均每年1.5次以上,累计参会人员1 500余人次,主要为技术岗站专家、政府领导及省内外主产棉区基层技术人员、棉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

5.4 智能化远程信息和科技服务

运用智慧农业技术,建立基于Web和移动端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和APP,和《安徽农业科学》杂志社合作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棉花专题。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棉业信息服务,包括:产业信息、监测预警、棉花百科、产业政策、棉业大数据等,用户可以及时掌握最新棉业的动态、市场行情和产业政策等;二是远程科技服务,包括看苗诊断、决策支持、专家在线、实用技术等,可以提供实时、互动、远程、智能化的棉花科技服务,实时解决棉花种植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如棉花缺素诊断与科学施肥、苗情诊断与和营养调控及化学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棉田杂草识别与防治等[72-73]。

6 对接政府和经营主体,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根本

通过有效对接各级政府、对接全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对接国家体系,聚焦棉花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棉纺、服装等全产业链中关键环节,进行协同攻关、技术熟化集成和示范推广应用,从而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才是建立体系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对于棉花产業来说,种植链和加工棉纺链均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同时要建立棉花种植链与棉纺链利益共同体,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促(品质提升、效益提升、竞争力提升)”。在种植链上,适应棉纺链需求,调整棉花种植布局和种植制度,实现棉花种植向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油棉、麦棉等周年绿色协调高效模式发展;在加工棉纺链上,调整纺织业结构,提高纺织业集群化水平上规模上档次,实现纺织服装业向节本省工、高端、高效、品牌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纺织服装业的效益、质量和品牌升级[22,74]。

10多年来,棉花体系一方面与望江、东至、宿松、太和等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植棉大户等2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另一方面与宇顺高科、宇顺银瑞棉业等企业对接,探索建立利益共同体(产业联盟),推行“研发—集成—应用—再研发”的“复式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模式,和“技术+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的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棉花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7 结语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建设14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10年以来,针对棉花产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常规植棉技术和方式强调精耕细作,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难以做到规模化生产,造成了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方式问题(现有一家一户几亩地的生产方式难以做到成本最小化、效益规模化)和生产链和加工棉纺链脱节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信息采集和调研、决策咨询、支持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研发了适应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减肥减药)、优质化植棉技术,其中棉花简化减量施肥施药、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等技术多次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和安徽省主推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国家行业标准7项、省级地方标准20余项,出版著作3部、技术图书和多媒体读物8部;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各类政策咨询建议报告10余份,向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意见20余份。在当地棉花科研成果中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占90%以上。体系的建设和有效实施,实现了棉花生产技术的较大进步,做到了“3减3提”(减少用工、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机械化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植棉效益),为国家和区域棉花产业发展、产业竞争力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向未来,棉花产业体系须聚焦全产业链,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引领,以保障棉花供给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协同创新,继续选育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适应机械化的棉花品种,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棉花优质化、机械化、智慧化和绿色化的技术、产品和装备,为推进棉花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忠峰.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调查: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EB/OL].(2016-04-29)[2018-08-20].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604/t20160429_1971960.htm.

[2] 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等.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10年工作经验与体会[J].中国棉花,2018,45(10):5-8.

[3] 郑曙峰,王维.2008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中国棉花生长指数(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中国棉花,2009,36(10):2-4.

[4] 郑曙峰,王维.2009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中国棉花,2010,37(9):2-4.

[5] 刘小玲,王维,郑曙峰,等.2010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中国棉花,2011,38(6):7-9.

[6] 刘小玲,王维,郑曙峰,等.安徽省2011年棉花生长指数与生产述评[J].棉花科学,2013,35(1):39-41.

[7] 王维,刘小玲,徐道青,等.2012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农学学报,2014,4(2):103-106.

[8] 刘小玲,王维,郑曙峰,等.CCGI在2013年安徽省棉花长势监测中的应用[J].农学学报,2014,4(11):105-108.

[9]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8[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1]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2]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3]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14]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2[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5]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6]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7]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5[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18] 毛树春,李亚兵.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19] 鄭曙峰,路曦结.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安徽篇[J]. 中国棉花,2009,36(S1):41-46.

[20] 郑曙峰,王维,路曦结,等.中国棉业科技进步40年——安徽篇[C]//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40年征文暨2019年年会论文汇编.安阳:中国棉花杂志社,2019:45-52.

[21] 郑曙峰.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基于1978—2008年的数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09-4517,4521.

[22] 郑曙峰,路曦结,王维,等.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研究(2009—2018年)[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5-28,45.

[23] 郑曙峰.安徽省棉花产业“十二五”及中长期科技需求与研究方向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45-350.

[24] 王维,郑曙峰,徐道青,等.棉花“三丝”来源调查及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棉花,2009,36(4):39-40.

[25] 郑曙峰,周晓箭,路曦结,等.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118-120,135.

[26] 阚画春,叶飞,陈敏,等.棉花DUS测试指南2012版修订建议[J].中国棉花,2019,46(1):16-17,42.

[27] 杜雄明,王谧,郑曙峰,等.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育种和生产考察报告[J].中国棉花,2008,35(11):2-7.

[28] 刘小玲,郑曙峰,徐道青,等.澳大利亚棉花考察报告[J].中国棉花,2019,46(8):6-12.

[29] 郑曙峰,韩效钊,徐道青,等.长江流域棉花减量简化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J].中国棉花,2020,47(6):9-13.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6]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2012年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NY/T 1734—2009[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NY/T 2633—2014[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花耐渍涝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67—2020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34—2020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花耐盐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35—2020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棉花品种真实性鉴定 SSR分子标记法:NY/T 2634—2014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AFIS 单纤维测试仪法:NY/T 3272—2018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44]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耐冷性和耐热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DB34/T 3926—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45]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种脱绒包衣加工技术操作规范:DB34/T 1335—2011[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1.

[46]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基质育苗:DB34/T 864—2014[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4.

[47]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水浮育苗:DB34/T 2069—2014[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監督管理局,2014.

[48]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DB34/T 2652—2016[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6.

[49]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133—2018[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

[50]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DB34/T 3292—2018[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

[51]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田全程安全除草技术规程:DB34/T 1337—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2] 安徽省肥料及土壤调理剂标准委员会.棉花专用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技术规程:DB34/T 1336—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3]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用无人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规程:DB34/T 3648—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4]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339—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5]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麦(油)两熟棉花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规范:DB34/T 1338—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6]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麦(油)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规程:DB34/T 3925—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57]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田杂草反枝苋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技术规程:DB34/T 3293—2018[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

[58]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生产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范:DB34/T 3866—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59]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花生间作轮作技术规程:DB34/T 3927—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60]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规程:DB34/T 2722—2016[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6.

[61] 郑曙峰.棉花科学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2] 钱坤.安徽农业减灾避灾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3] 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等.种棉新技术Ⅰ [M].合肥: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2012.

[64] 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等.种棉新技术Ⅱ 棉花病虫草害及缺素看图识别专辑[M].合肥: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2014.

[65] 董合忠,杨国正,田立文,等.棉花轻简化栽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6] 董合忠,李维江,张旺锋,等.轻简化植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67] 郑曙峰.棉花绿色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图解[M].合肥: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2020.

[6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用绿色轻简化植棉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69]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2013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0]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2019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71] 王维,郑曙峰,路曦结,等.安徽省沿江棉区“千斤棉”轻简化技术与创建经验[J].中国棉花,2010,37(9):41-42.

[72] 郑曙峰.智能化棉业信息与科技服务网络平台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4):59-64.

[73] 郑曙峰.基于Android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85-87.

[74] 毛树春,李付广.当代全球棉花产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作者:郑曙峰 路曦结 程福如 王维 徐道青 阚画春 刘小玲 陈敏 李淑英

第4篇: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

XX年3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推荐,我被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担任工作队员,同年5月任**镇党委副书记(挂职),主抓**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近一年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荣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指导、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挥支村两委作用,恪尽职守,履行职责,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时存敬畏之念和恒立进取之志,才能真正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自我的进步和升华。

一是常怀感恩之心。今年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的第二批示范村建设的第二年,也是出成绩之年,在这样一个时候我被安排到**村服务,这是各级领导对我的鼓励和信任。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牢固树立深入基层、主动服务的决心,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不负各级领导和村上的关心和期待。其一,认真学习、宣传中央1号文件。今年已经是中央连续第七个1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且突出了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作为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我把学习1号文件当作首要任务,并将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作为今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举措。在市农办的指导下,将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惠农举措,概要成若干条具体措施,形成《中央一号文件宣传提纲》,发到各家各户,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二,充分了解我市农村工作实际。3月16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XX年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工程”,继续实行“领导办点,后盾单位、企业帮扶,干部下村,社会共建”的办点模式和“五大工程”、“五改一整治”的建设模式,为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指导。为此,我在下村前认真学习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以及市农办的工作报告,并搜集了我市农村工作的相关资料,一并随身携带备查,及时理解消化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全面掌握村情。到村的当天下午,我便与支村两委人员座谈,对村上进行了初步了解。同时,通过翻阅村里的资料文件,从面上掌握了村上的一些基本情况。从到村第二天起,我陆续深入全村8个村民小组,走访了村民小组组长和部分村民,广泛听取村民对村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类,为村上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做了充分准备,并以此为重要基础筹备好联点领导的现场办公会,获得了领导的肯定。

二是时存敬畏之念。作为一名从学校到机关的“三门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认识和了解,而先前的驻村干部经验丰富并且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揣着一缕对农村工作、对农民群众的敬畏之念,将农村民生时刻牢记心头,尽自己所能,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其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276户村民散居在约2.5平方公里的山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限。我和支村两委干部从村里实际出发,在认真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完成4千米道路硬化、加快**学校提质、建设村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目标,得到了联点领导的认可。截止到11月,4千米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全部完成,率先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更新了**学校150套标准课桌椅,并增添了讲台、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大大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村民服务中心选址工作已经完成,一旦设计规划获批就可动工。其二,主动服务民生。群众疾苦始终是工作队员必须并首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和支村两委干部一致将“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建设“五保之家”列入今年计划,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到目前,“五保之家”已经竣工,春节前有望入住。在此基础上,我还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区地税局到**学校慰问,为学校赠送了一批课外读物和工具书,并为当时115位同学每人赠送了一套文具;向市妇联争取“春蕾计划”2个指标名额,村上2名贫困女生获得该关爱计划资助;开展重阳节慰问,从个人紧张的工作经费中为村上9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200元/人。其三,着眼村上长远发展。近几年,**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发展,怎样在此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是必然面对的问题。鉴于此,我和支村两委提出从编制一个综合性发展规划、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以实现增强龙冲村发展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目的。根据联点领导的指示,由市规划局负责的村上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与市农办组织专门人员编制的《**村产业发展规划(XX-XX年)》一道经专家评审后已送市领导审定。考虑到村上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我多次向支委提议加强村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发展年青党员,被支委采纳。经民主推荐,已初步明确了2名拟发展党员人选(分别为返乡农民工规模养殖户和退伍军人),并参加了镇上的积极分子培训班。

三是恒立进取之志。工作队员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既好搞又不好搞,好搞是因为有领导联点,心里有底;不好搞是起点高,难出成绩。然而,包括我这个新人在内的所有工作队员都没有畏缩,全身心投入到这些有意义的工作中去,因为大家心中始终有一股进取之志未泯。其一,注重提高自身形象。不懂就问,不懂就学,这是我近一年来的重要感受,而且受益匪浅。除了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一些“三农”工作的书、报知识外,我虚心向村民请教,向镇里的前辈请教,向其他驻村工作队员请教,以及向本单位及其他单位有关的领导、同事请教,不断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增强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驻村期间,我认真遵守市新农办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纪律,没有参与赌博、请吃、请喝、请玩、请钓等任何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活动,没有在所驻村报销任何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在支村两委及各村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二,反复协调汇报。驻村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以后的后续支持跟不跟得上,除了联点领导的重视外,还必须依靠各后盾、支持单位的大力支持。我充分扮好“协调员”角色,克服往返交通不便的困难,单独或陪同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主动到相关单位汇报村上工作,时刻谨记并做到,就是每次汇报都不仅限于是为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在为以后的村级发展争取理解和支持,延续帮扶感情。其三,积极做好信息报送。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是否禁得起检验,这是每个工作队员担心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及时反映驻村工作进展,以期从中发现差距,让上级领导全面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我结合**村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向市“百千工程办”、市新农办报送各类信息10余篇,被采用7篇次。其中,《办实事凝民心

强服务建新村——“百千工程”新农村示范村**村建设纪实》被市“百千工程办”《简报》第26期单篇刊发,有力推介了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对龙冲村的支持成果以及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的工作效果。

第5篇: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精选)

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们驻村工作队员来说,既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不仅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还要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稳定,家

庭邻里和谐,民风民俗积极向上,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等等,这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驻村工作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怎样把驻村这一阶段性的工作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怎样通过开展驻村工作建立一个保证和促进农村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驻村之后,我们把省委确定的驻村工作任务与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与所驻村的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在所驻村建立长期发展机制的实践,同时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营造全面奔小康的经济增长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驻村以后,经过调查、走访、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贫困村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和直接的是农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偏低,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人事厅所驻的=个贫困村,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加工业几乎为零,养殖业形不成规模,种植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即使增产也不能增收,“辛苦一整年,落个肚子圆”,成了当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作了一些努力,收到了明显效果。在种植业方面,无偿为所驻村农民引进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开豆=号”优良品种,每亩可以增收===元左右。麦播时,我们又联系引进=万斤优质小麦品种“豫麦==号”,并以每斤补贴=.=元的价格供应给所驻村农民种植。该品种优质、高产、强筋,价格高于传统小麦,可明显提高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在养殖业方面,我们积极协调当地信用社为所驻村发放小额贷款===多万元,多方联系筛选项目,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塔东村从====年=月开始,=户农民联手养鸭,仅半年时间已发展到==个养鸭专业户,出栏数万只,较早的养殖户已赚钱====多元。赚钱后的农民,有的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有的着手翻修住房,更多的是把赚来的钱继续投入到养殖业上,滚动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不少养殖户春节也舍不得休息,又接养了小鸭苗。石桥杨村已发展牛羊养殖户近==家。在加工业方面,西张村在工作队的扶持下成立了木材加工业联合会,开展规模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塔东村、店后李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分别建成了棉花加工厂,带动了附近农村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不少农户赚到了钱,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安置了农村的部分富余劳动力。养鸭专业户全家老少整天都在鸭场忙碌,原在城里打工的人也回来了,因为养鸭比打工还挣钱。几个养鸭户深有感触地说:“从开始养鸭,就没时间打牌下棋闲聊天了。”木材、棉花加工厂同样吸纳了一批劳动力收购木材、棉花。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使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广大农村尤为突出,已成为社会问题。而城市容纳劳动力毕竟有限,农村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大,我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劳动向非农业劳动转移,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可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自然资源、环境、气候、水利设施、传统习惯等各有不同,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项目,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切忌行政命令,一哄而起,违背农民意愿一刀切。要充分尊重科学,尊重农民的意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二字上,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规划、协调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扶持,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包办,更不能搞强制措施。

(二)要搞好示范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民非常重实际、重实惠、重眼前利益,对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加上市场的变化、风险的不测,大多数农民往往持观望、等待和从众的心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好、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对有积极性的农民,要扶持

第6篇: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阿荣旗共有9个乡镇,148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旗。由于工业力量薄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现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76人。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阿荣旗人事局根据当前形势,按照上级要求和旗委、旗政府的号召将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将科技服务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核心内容来抓。与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

一、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阿荣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驻村”工程,2007年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旗长任第一副组长,涉及的2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9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旗乡两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出台了《阿荣旗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富民行动”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对选聘方式、条件及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为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为了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懂技术、会做农村工作的大学生选到驻村队伍中,我们严把选人关,经过调研和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领导小组考核和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分种植、养殖、柞蚕、特色种养等几大类向社会公开选拔,200

7、2008年两年公开选聘出50名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想干事、能成事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驻村大学生。在派驻之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培训,进一步提升驻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运作。各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派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及时召开了驻村工作人员与所驻村的工作对接会,明确了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均进行了妥善安排。

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驻村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推进驻村工作稳步开展。同时,根据劳动法等有关规定,指导驻村办与驻村工作人员签订了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期限、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关待遇等。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驻村大中专毕业生任职工作的通知》,2007年的选聘的30名驻村大中专毕业生除得力其尔乡的苏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外,其他人均被任为村主任助理。2008年选聘的20名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便于沟通,强化群众监督,增强服务意识,我们还为驻村大学生制作了通讯录和服务卡,标明了姓名、职务、专业、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并为他们定做了科技富民小红帽。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驻村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和保险等手续。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规范管理考核。为使驻村大学生发挥作用,阿荣旗制定下发了《关于旗级、旗直机关主要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帮扶机制的通知》,旗级和部分旗直机关主要领导都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了“一帮一”联系帮扶对子,以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扶领导除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我们还选择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帮扶能力的5家企业单位领导作为帮扶领导,借助单位实力,帮助驻村工作人员发展致富项目。此外,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村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均结成了帮扶对子。

为激发驻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大学生的责、权、利,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日常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采取与本人谈话,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所驻村负责人谈话及个别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2007年年末已完成了对所有驻村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大部分为优秀,没有不称职的。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扩大驻村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将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旗电视台、阿荣通讯社开辟了“科技富民在行动”专栏,在全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建立金融跟进机制。为支持驻村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与旗农村信用社协调,探索建立金融与科技相结合、小额信贷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金融跟进机制,出台了《阿荣旗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绿卡”暂行办法》,根据驻村大学生的信誉评估,旗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学生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参与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驻村工程以来,驻村大中专毕业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村“两委”工作,并结合所任职务和分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承担党建工作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积极深入调研,根据所驻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长,分别撰写调研文章,为领导谏言献策。六合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宋厚刚,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村民法制观念不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等方面分别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紧围绕所驻村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意见。同时,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我旗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认真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政策法规、科技致富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员。向阳峪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孙兴儒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科技信息并刻成光碟下发给播放点,还有一些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将所驻村的所有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在备春耕之际,多数驻村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取了入村办班、入户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光碟等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涉及到畜牧疫病防治、施肥用药、农作物种植技术、柞蚕放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据初步统计,2007年通过驻村大学生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达到95期,培训人数达到1.6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驻村大学生都把抓好科技示范户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为科技示范户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带动作用。六合镇东山屯村的驻村大学生刘君,春耕之际入户调研宣传,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村民联系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2007年该村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到全村的30%。据统计,目前全旗通过驻村大学生已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9项,落实科技示范户490户。

四是积极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结合“科技富民行动”,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即每名驻村大学生联系3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驻村人员以资金、技术、科技成果入股或直接建立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农民真正携手。2007年驻村大学生与农民共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10个,实现经济效益1650元。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个别乡镇对驻村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充分调动驻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驻村大学生的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职责任务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工作呈现被动状态。

三是部分驻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搞技术承包、无偿服务的旧模式,与专业大户、村集体创办利益共同体较少。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团队式创业服务较少,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较普遍,产业化能力不强。

四是驻村工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实效。要不断完善驻村工作机制,做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结合”文章,保持和增强驻村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舆论宣传,使全社会对“大学生驻村工程”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报道驻村工作人员在农村干事创业的事迹,大力宣传好典型人、激发驻村大学生深入实践、服务“三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驻村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管理,有序运行。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驻村大学生学习培训、工作联系、量化考核、表彰奖励、档案管理等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驻村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第7篇:驻村干部决胜脱贫思考心得体会

驻村干部应当抛弃“温床”念头,增强危机意识。扶贫工作是一条漫长且需要持久投入的道路,就犹如“红军过长征”一样,前方的路需要摸着过,中途的风景不能观赏太久,稍有停歇,或许就陷入万丈深渊。

目前很多驻村干部因为觉得现在已经脱贫了,不必再下大力气去搞扶贫工作,思想上开始松懈、出现滑坡,躺在“温床”之中,甘做“井底之蛙”,完全没有上进意识和进取精神。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组织部门、街道、驻村工作队,应当从上到下带好头,引起重视,增强自身危机意识,方可指挥千军万马,走出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驻村干部应当抛弃“杂念”思想,集中全部精力。攀峰路上容不得出现思想杂念,登山工作队们为何能够成功登顶,正因为他们集中思想,汇聚所有力量,只专注一件事。驻村工作队更应当抛弃其他思想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上。有些派驻单位为了省事,让驻村工作队出现一人身兼多职,压得工作队员无法集中精力投入驻村工作。派驻单位应适当减轻工作队身上的压力,督促工作队集中所有精力投入到决战脱贫攻坚,赢得最后胜利。

驻村干部应当抛弃“个人”主义,搞好内部团结。攀峰路上崎岖艰难,险阻万千,若没有团队的协力合作,是根本到达不了峰顶的。现在有些驻村工作队内部不团结,和村(居)两委也不团结,各自为政,这种现象最终的结果就是一起陷落于峰下,无法登顶成功。

扶贫路上会面临很多的艰难挑战,有些是要考验我们工作队整体的合作水平,有些是要考验工作队员自身的能力,总之只有大家一起团结一心,互信互助,携手并进,脱贫攻坚这条路才能走得顺利,走得踏实。

第8篇: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 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是活跃在精准扶贫脱帽工作中的主要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关系到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国整体脱贫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广西部分贫困村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信息化手段,分析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村“第一书记” 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19.5万名机关优秀干部勇当排头兵,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这支排头兵素质如何,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脱贫摘帽成效的高低。为深入了解“第一书记”队伍的现状,切实找准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方式,结合笔者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经历,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加强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广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为例,通过调查,我们深感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策划指导、严密组织管理、认真培育功劳巨大,派出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合力支援成效显著,但驻村“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率先垂范作用不能不排在第一位。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第一书记”选拔阶段不够严格谨慎。对任职“第一书记”原因调查问卷分析,有百分之六的“第一书记”反馈是单位硬性要求,另有百分之九的“第一书记”认为当初只要报名就成功当选了,百分之八十五的“第一书记”选择了主动报名+层层选拔才顺利担任。同时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总体上选派的“第一书记”是政治觉悟高、愿做事、敢做事情的干部,但因单位分配名额、组织部门把关不严等原因,导致部分选派的“第一书记”素质和能力无法胜任农村工作,出现农村党建能力不行、心理承受压力不大、责任担当意识不够、个别廉洁自律有问题等情况,反映出一些党委政府对选拔“第一书记”在?l件上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把关,文件规定执行过程中是存在偏差的。

二是“第一书记”使用过程不够合理科学。“第一书记”选派到位后,怎样让他们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并利用个人专长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调研组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村委会和“第一书记”队伍,对怎样开发“第一书记”这支队伍的潜力这个问题上,百分之十八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百分之二十二的问卷认为对新任“第一书记”要培训到位,另有百分之二十八的问卷显示组织部门下派“第一书记”驻村之前要做好“功课”,做到安排合理科学下派,剩余百分之三十二的受访者认为村委干部配合工作是关键。经过对调研问题的综合分析得出,一方面职能部门在驻村安排上有一定的随机性,优先安排“关系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合适的人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在客观环境作用下即便个人能力再强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对提升“第一书记”业务能力的模式相对陈旧固化,存在“走过场”等形式主义,达不到“第一书记”的需求期望。

三是“第一书记”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目前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对“第一书记”队伍只关注“脱贫”目标结果,这支队伍建设的过程还存在薄弱环节,制度建设还待完善。如考核制度方面,有人认为“第一书记”所驻村情各不一样,面对的中心重点工作、开展工作起始平台肯定不一样,假如拿一把考核尺子标准衡量有失公允,“第一书记”的考核由所在县(区)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政府共同组织,在优秀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第一书记”在村级、乡镇考核优秀,最终结果为称职的情况。工作保障制度方面,调研中有“第一书记”感叹自己一天不是在跑项目的路上就是在回村的路上,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不易,但工作保障制度方面还不完善,由此造成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庭负担存有顾虑,甚至派出单位所在二级部门奖金分配“缺斤少两”等问题。受访的“第一书记”普遍认为工作生活上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压力大小及来源依次为群众的殷切期盼、派出单位考核和保障、政府部门任务传导、个人理想和家庭因素。

四是“第一书记”工作规划欠长远考虑。一方面对“第一书记”任期满后留任态度,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第一书记”倾向于任期结束后就离任,只有少部分“第一书记”表达留任的意愿,希望带领村民脱贫后再考虑去留问题。另一方面关于群众对“第一书记”的任职初衷调研分析,百分之六十四的群众认为“第一书记”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真心实意带大家脱贫致富,还有百分之三十六的群众认为“第一书记”来任职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来“镀金”,以此作为个人事业发展的“跳板”。以上两个调研问题反映出“第一书记”群体间的“跳板”心态比较普遍,他们个体之间、派出单位之间的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有人本来身居要职权位,且派出单位实力雄厚,这样的“第一书记”可支配的个人和公共资源多,工作开展起来顺利且见效快,提拔使用的机会就高,相反那些个人和派出单位都一般的“第一书记”,在任期内一般很难做出巨大实绩,要想从众多优秀干部中脱颖而出,一些人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没有长远规划,甚至做出牺牲群众利益的错误决策,这违背了选派“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初衷。

二、“第一书记”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书记”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大背景的影响,又有主观工作不力的问题。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第一书记”队伍选人和用人政策贯彻不实。“给人给钱不如给个好支书”,乡镇领导道出“第一书记”做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第一书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也反映出“第一书记”与所任村兼容对村民的利害关系,从选派政策实施执行看,来自各行各业的“第一书记”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政策规定“第一书记”采取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统一择优选派,按在职干部总数的一定比例抽调方式,但有些单位为了自身工作考虑选派的干部能力不是最好、最合适的,另经过几次选派后部分单位为了完成选派名额,在选派质量把关上要求有所降低,影响到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从用人政策实施效果看,存在不科学合理的情况,在调研中一名艺术特长的“第一书记”庆幸自己分配到现在这个瑶族村,他抓住“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机会充分利用艺术特长,以成功建设村级瑶族文化活动中心为突破口,顺势带动村道路桥梁等其他项目建设,不仅为该村赢得了更多资源,更难得的是凝聚了人心,开创了扶贫工作的良好局面,但其他具有一定特长的“第一书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二,“第一书记”队伍工作制度执行和创新力度不够。目前省、市、县(区)针对“第一书记”队伍工作都制定了相应制度,部分地区结合实际情况还单独出台了配套制度,这些制度严格来说是独立的,但在总的目标体系下又应该起到“上下左右”联动和互补的作用,只有严格执行制度导向才能保障“第一书记”队伍输出连续强劲的战斗力,如针对“第一书记”来回跑项目、走访调研需要经费支持,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照标准落实“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各省、市、县三级财政情况有好有坏,这笔财政兜底的工作经费执行支付率也不一样,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对“第一书记”提拔使用前后实施政策力度不同,以上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职能部门对“第一书记”队伍工作制度创新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扶贫项目申报、考核、业务培训等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脱贫进度。

第三,“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不紧密。“第一书记”是派出单位、县(区)组织部门、乡镇党委政府三者的交叉点,起到部门之间交流的中介作用,如果说“第一书记”没发挥好这个作用,部门之间又不主动联系的话,以上四者相应的责任和统一的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如调研中发现,首批“第一书记”个别存在“管理真空”的情况,这里面不仅仅有“第一书记”散漫不作为的原因,更有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监管缺失的情况。另外,“第一书记”换届后只有市县派出少数人员愿意继续留任,省级选派人员基本没有人留任,一方面反映出“第一书记”的工作确实非常难做,普遍存在坚持干完一届就换人的想法,怕自己离开单位领导视线太久回去“坑”都没有,另一方面折射出在“第一书记”留任意愿方面各部门之间没有提前做好交流工作,对干出实绩的“第一书记”留任工作是不重视的。

三、加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堡垒,明确“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目标。

党的学习教育活动是“第一书记”队伍思想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和载体。现阶段,派出单位、县(区)组织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应以“两学一做”、“十九大”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三方联动让“第一书记”理解教育实质内涵,做“政治的明白人”,学好并运用到农村工作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第一书记”学党章党规,让“第一书记”意识到扶贫工作是政治任务需求,同时要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向扶贫工作先行者于成龙那样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昧天地良心;要求“第一书记”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理论思想要学以致用,时刻以习总书记青年在陕北农村插队七年事迹为动力榜样,总书记在那么困难环境下都能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发展群众、干好事业,提升治理水平,他响应党的号召亲身经历,用实践印证“农村事业必大有所为”的道理;号召“第一书记”争做合格党员,就是要告诫自己牢记党员带头要克服万难为民办事的宗旨,扶贫脱帽是农村一线工作的“拦路虎”,“第一书记”要有信心驯服这只老虎并为自己所用,如精准扶贫、化解群众纠纷等服务面对的是村民百姓,做好这些工作就是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但通常这些工作繁重面临压力巨大,这就需要“第一书记”坚守党员理想信念,强化抗压能力,相信党的革命事业必胜。

(二)优中选优,搭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框架。

“第一书记”作为外来力量直接嵌入村级组织,实现与基层社会的有机联系,并搭建起“国家―基层组织―社会”的三边关系,这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的重要管理方式。对此必须选派高素质的“第一书记”才能帮助农村建强党组织,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逐步形成扶贫良性循环模式。一是要建立“第一书记”人才数据库,并根据“第一书记”的部门行业特点、个人特长来分类,把扶贫工作想象是一场大型的综合战役,“第一书记”这支军队要打赢这场战役就应派出“海陆空”战士作战,哪些战士适合海军,哪些战士擅长陆地作战,选拔空军的要求是更加严格,对“第一书记”选拔工作也应做到这样。同时将“第一书记”个人工作档案入库分类,以便组织随时再次抽调使用。二是要抓住“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派人关键节点,组织部门为保证选人质量可以尝试指定选派近几年考核优秀的年轻干部、中层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等作为该单位的考核加分指标,同时为防止“凑够名额”的情况发生,对单位人数少的确实人手不足的情况不再硬性分配名额,可尝试将多出的名额对社会上编制内的党内人员公开招聘等方式遴选,这样通过抓好选人环节,夯实“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

(三)精细管理,优化“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结构。

选出的“第一书记”要体现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带头为民办事、加强思想引领、提升治理水平方面的“五大职责”作用,相关部门要在“第一书记”的使用方向和监管培育载体上做精细管理。一要依据每个贫困村的村情、所在乡镇的镇情,匹配各“第一书记”的特点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驻村,并对“第一书记”与所驻村的“兼容性”适当评估,“好钢用在刀刃上”,杜绝先安排“关系户”、随机抽签等入驻安排形式,确保每一位“第一书记”都能结合所驻村情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让“第一书记”不?在扶贫起跑线上。二要在政策平台上给“第一书记”更多空间施展“拳脚”。如在金融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上,应给“第一书记”所驻村产业发展开绿灯,减少一些审批环节;再如好的平台重在长期贯彻抓落实上,如普遍反映“第一书记”论坛、调研座谈、业务培训、临时党支部等模式效果好,应长期坚持传承下去。通过搭建“第一书记”各式各样成长锻炼的平台,让想干事、会干事的“第一书记”干成事。

(四)正向激励,增添“第一书记”队伍持续动力。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第一书记”战斗队伍出现精力匮乏等状况,这就需要在思想上、心理上、物质上有坚强制度的后盾。如职能部门是否可以尝试先整合资源、制定项目申报指南、每年集中“第一书记”对村级项目申报、项目答辩、专家投票通过的方式,注意淡化和减少“跑项目”运动,避免为争夺扶贫资源而导致精力分散,职能部门应赋予“第一书记”更多的资源和资源配置权,使国家的政策表达与农民的需求在“第一书记”这个扶贫中介上得到有效对接,从而构建起一种有序良好的基层秩序。此外,通过完善制度设置合理均衡地分配项目资源,有针对性地偏向常年处于贫困境况的地区,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又如对“第一书记”评优考核制度,是否可以尝试在村镇推荐意见优秀的基础上,采取对“第一书记”集中答辩考核优秀的方式,同时加强村级考核环节的开展,增加村民村干部的意见比重,优秀“第一书记”必须是群众一致认可推选的,避免少数“第一书记”在完成村级责任状并获得村镇推荐优秀的情况下最终只获得称职的情况;再如符合提拔条件的“第一书记”,不管他是否还在任职期,所在市县组织部门、乡镇都可以主动向派出单位关心“第一书记”个人发展问题,从而既肯定了派出单位和个人工作,又给“第一书记”打了一针暖心剂;通过加强对“第一书记”的人文关怀及系列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党中央2020年整体脱贫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毅.精准扶贫与帮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

[2]蒋妥.因地制宜选派“第一书记”实乃精准扶贫之良方[N].中国青年网,2015-5-12.

[3]石柳愿.以“二分模式”试析广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J].传承,2016(4).

项目来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政策实施效果跟踪研究”(批准号:15BZZ 002)的阶段性成果。

第9篇:关于驻村工作组如何开展工作的思考

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

全省“十百千万”工作组已经全部到位并开展工作后,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群众对省委的这项活动是“看在眼里,喜在眉间”,但如何扎实地把活动向前推进,让群众“甜在心里”,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最终成效。为此,驻村工作组必须明确工作思路,切实做到“摆正位臵、树立形象、吃透情况、选准目标”。从而为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尽一份力?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以务实的作风、实际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摆正位置——就是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认真做好 “帮助”、“鼓劲”、“引导”这篇文章。这是

做好工作的前提。

“帮助”,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依靠地方干部群众,谁也包办代替不了,这是毋容臵疑的。特别是作为驻村工作组,是来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的,不是来下指示发号施令的;是来摸查情况找路子的,不是盲目判断瞎指挥的;是来团结发动干部群众形成齐心实干好局面的,不是胡乱指责甚至添加矛盾的。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围绕“五个帮助”这一基本任务,按照主题,帮助当地干部群众选出一个干净干事的好班子,带出一支发挥作用的好队伍,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好路子,形成一个齐心实干的好局面。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做好工作。 “鼓劲”,就是要增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首先,要明确告诉干部群众,党和政府对群众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忘记群众,从来没有忘记“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争取早日脱贫奔康。其次,要让干部群众明白,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许多落后的农村,由于千百年来发展不起来,干部群众对甘于落后有着可怕的认同感和容忍态度,存在怨天尤人甚至“等、靠、要”的思想。要让干部群众认识到,要想脱贫奔康、发财致富,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别人帮不了太多忙,也帮不上太多忙。

“引导”,就是要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安人先安心,富人先富脑”。要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甘于落后、贫穷的思想,树立盼富、求富、谋富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树立齐心合力干工作、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耽于陈旧的耕种方法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思想。三年的时间很短,我们能够帮群众办一些实事,也应该帮群众做一些实事,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最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树立形象——就是要树立“亲民爱民、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这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其实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做好本质工作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必须亲民、爱民、为民,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工作中多为干部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二是党的工作的需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农村干部群众有着“指路明灯”作用。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以优秀的品质和可贵的言行,让这粒品质优良的种子在当地的土壤中孕育发芽,在当地的阳光中茁壮成长,在当地的环境中开花结果。毛泽东同志地回顾红军长征历程时曾深情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新的时期,省委开展“十百千万”活动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宣言书,是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是扎实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播种机。 吃透情况——就是要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吃透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我们对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发言权,我们的思路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诚恳帮助。如何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蹲点打围、解剖麻雀,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做法是一种好方法。

蹲点打围、解剖麻雀,就是在一个具有共性的面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点,用解剖麻雀的办法进行分析,看看它的五脏六腑,知道它的内部结构,从而取得由点及面的共性认识。比如,在一个以种养业为代表的村,群众的生产方式不外乎有养猪、养鱼、养鸡(或鹅、鸭)、种蔬菜、种水稻等几类,我们可以在每类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户,就一年来他们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那么该村群众的生产情况就清晰了。又比如,要问群众的生活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可以按照生活“较好、中等、一般”标准,分别选取三户有代表性的人家进行调研,就他们一家一年的主要收入和生活支出进行分析,就可以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通过上述调研分析,那么整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就清楚了,也就是把该村的情况

吃透摸准了。

选准目标——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驻点村发展经济的路子。这是工作的最终目的。由于地理、环境、资源、人员素质方面的差异,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经济的模式和道路不尽相同,速度和进程也各有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循序渐进。适合发展工业的就尽量发展工业,该搞种养的就尽量发展种养,不能盲目决断,更不能囫囵吞枣,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一锹挖不出一口井”。那种偏离当地实际、不顾群众利益、损害群众感情的做法万万要不得。我们不能一头热,所理的思路、所选定的目标,一定要看干部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千万不能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要指出的是,一定要让驻点村的群众先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那种为了应付上级验收而搞一些只富村委会不富老百姓的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上一篇:英国行政裁判所下一篇:青年诚信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