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与公民社会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民间治理的宪政功能

摘要:在当代中国,宪政是许多人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它之所以艰难,不在于其本身有着怎样的理论困境,而在于缺乏必要的根基。本文认为,宪政的根基存在于民间社会之中。我国宪法之所以权威性有所不足,实因民间社会力量弱小使然。因此,要发展中国的宪政,当从民间社会出发,以民间治理夯实宪政之根基。民间治理在两个方面对宪政有所推动,其一,在处理民间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民间治理既可以生长民间社会控制国家的力量,也可以巩固国家的合法性,重塑国家权威;其二,民间治理以培育公民意识、发展阶层共和与塑造政治共同体的形式,为宪政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当代中国的宪政发展,必须从民间社会开始。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讨论了宪政的根基问题。在当代中国宪法学界,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对实现宪政的路径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由于宪政之依据并不仅仅是宪法文本,而且也包括政治现实,故而纯粹从规范角度出发来讨论宪政问题是不合适的。从根源来说,我国立宪史上之所以存在数部宪法,然而却始终未能有宪政,其原因不外于精英操纵与人民不在场这两方面。而宪政之基础存在于社会之中,存在于人民之中,唯有立足于社会的宪政方能稳固。 第二章引出民间治理的概念。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权力仍难以受到控制,而社会的力量难以发挥。一些学者引入治理概念试图解决国家权力的控制问题,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分工和权力的多元化。由于治理有着特定的主体,而公民社会正是这样一个适格主体,因而治理理论与公民社会理论常常相伴而行。但公民社会论脱胎于西方话语体系,在中国语境中难以完全适用,相反,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民间社会的概念,倒是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民间治理,即是以民间社会为主体的治理。 第三章探讨民间治理的外部效应。民间治理的外部效应集中体现在民间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之中。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态中,国家与社会处于交融而非对立的立场之中,故而民间治理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以民间社会的力量向国家的渗透为基础,弥合国家权威内部分裂的态势,重塑国家权威,并以民间社会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过程为依托,巩固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其二,民间社会通过特定的民主程序,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外部制约,防范公权力滥用的风险。 第四章探讨民间治理的内部效应。宪政的基础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且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宪政之实现,有赖于公民对宪政的要求和支持。但在当代中国,公民性与公共性的缺乏使得宪政与民间社会严重脱节,无法为人民所理解与拥护。为此,民间社会应通过自我治理,通过三个步骤为宪政奠定基础:第一,通过治理与维护社会资本,将原子式的个人转化为公民;第二,通过阶层整合与阶层对话,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各阶层的共和;第三,公民、阶层与利益群体以共同善为诉求,形成政治共同体,从而为宪政提供唯一合法的基础。

关键词:民间治理;宪政;民间社会;公共性;社会资本

学科专业: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导向:追问宪政的本源

二、主要内容:思路、争议与方法

三、本文所面临的难题

第一章 寻找宪政的社会根基

第一节 关于宪政路径的探讨

一、规范宪法学与制度建构主义

二、政治宪法学与制度进化主义

三、在宪法文本与政治现实之间的中国宪政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脱节的历史困境

一、宪法工具主义

二、不在场的大多数

三、工具理性与历史情境

第三节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宪政

一、宪政之本质:社会控制国家?

二、宪政之基石:人民与社会

第二章 界定民间治理

第一节 多元的治理

一、后全能主义时代的宪政难题

二、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引入及其意义

三、多元治理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公民社会论的兴起及其误区

一、civil society与公民社会

二、“中国式”公民社会的反思

第三节 为什么是民间治理?

一、民间治理的界定

二、民间治理的宪政功能概说

第三章 民间治理的外部效应:铸造权威与控权的平衡

第一节 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民间治理

一、双向政治轨道

二、“国家在社会中”与“社会在国家中”

三、民间治理对国家治理的体制性影响

第二节 作为重塑权威方式的民间治理

一、国家内部权威的分解及其整合

二、国家外部权威的消解及其重塑

第三节 作为约束权力手段的民间治理

一、权力控制的两种路径

二、民间治理与控权方式

三、小结

第四节 宪政国家的混合构建模式

一、政治系统与国家—社会关系

二、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竞合

第四章 民间治理的内部效应:塑造公共性

第一节 从私人到公民

一、公民与宪政

二、在私与公之间的中国公民

三、治理社会资本:塑造公民性

第二节 从“乌合之众”到“我们人民”

一、“断裂”与固化的社会

二、民间治理与阶层共和

三、“我们人民”的政治共同体

第三节 从自治空间到公共领域

一、形式自治空间

二、民间治理与公共领域

第四节 “自生秩序”与“催生秩序”

一、自生的公共性

二、建构基础上的进化

余论

一、转型中国的宪政发生学

二、民间治理的是与非

三、重申共和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家校携手论文提纲下一篇:幼儿园危机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