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通用3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险合同1

一、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之定义及成立条件

保险利益(Insurableinterest),又称可保利益,日本译称为被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即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失去的利益。英国学者约翰T斯蒂尔认为:\"保险利益是产生于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物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为法律所承认,可以投保的一种法定权利。\"故保险利益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可保利益,否则违反保险损失补偿原则,法律不予保护。

财产保险利益,则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某种合法的经济利益。美国加利福尼亚《保险法》将其定义为:凡任何一种财产上的利益或责任,或对财产的关系,因特定危险的发生而使保险人蒙受损失的,谓之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成立要件:即合法性、经济性、可确定性和公益性。

合法性是指保险利益必须是被法律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而不法利益以及法律上不予承认或不予保护的利益,不论当事人是何种意图,均不能构成保险利益。经济性是指保险利益可以体现为货币形式的利益或称为金钱利益。保险是以补偿损失为目的,以支付货币为补偿方式的制度,若损失不是经济上的利益就不能用金钱来计算,则损失无法补偿。可确定性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害关系,已经确定或者可以确定,才能构成保险利益。前者称为现有利益,后者称为期待利益。现有利益比较容易确定,期待利益随着保险技术的发展完善,也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故现今已为世界各国承认。公益性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的保险利益为社会所要求,不单独为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所要求。如:我国法院在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时,若涉及到保险利益原则的适用,应当从保险利益的评价作用(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以及强调保险利益的目的(防止不法投机或者赌博,从根本上不给道德危险的诱发提供机会)出发,坚持保险利益的公益性。

二、保险利益原则对财产保险合同效力的意义

无保险利益则合同无效,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从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考虑,即确立保险利益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违法行为和赌博的可能性,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以及限制赔偿程度。对此,国内外立法大致相同。例如台湾地区《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要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物无保险利益者,保险契约失其效力。\"我国《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保险利益的理解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简单以\"无利益则无合同\"来评价保险合同的效力,已经不适应保险业的发展。况且财产保险合同具有不同于人身保险合同的特点,其目的主要是填补被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害。如果财产保险合同要求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以及保险合同的效力期间内,对保险标的都应具有保险利益,则不仅增加实务上的困扰而且不利于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所以,在保险利益仍为确定保险合同效力要件不变的情形下,我们应当从财产保险合同中何人、在何时具有保险利益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分,以确定公平合理地确定合同效力。

三、现行法律规定在财产保险合同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界定不明确,逻辑不严谨。

第一,该条仅规定了\"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但是财产保险合同补偿的是被保险人损失,而被保险人既可以与投保人为同一人,也可以与投保人不为一人。由于被保险人受保险保障,是享受保险金赔偿的唯一请求权人。若投保人为他人投保后丧失保险利益,则保险公司可以\"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进行抗辩,可能导致被保险人不能获赔,不符合立法目的。因此法律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实务中也会因法律关系不明而不易操作。

第二,从文义上解释,我国法律要求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以及保险合同的效力期间内,对保险标的都应具有保险利益。但是,现代保险理论认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并不十分重要,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例如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6条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生效时,对保险标的可以不具有利害关系,但是在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利害关系。\"这样规定,便于合同的订立,而且只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有保险利益存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才有实际损失发生,保险人才据以确定补偿的程度,比较合理。

其次,《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二、三款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第三十三条规定\"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内容含混不清,规定过于抽象。

第一,第十二条未将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区分开来,只给出了一个概括性定义,那么何为\"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结合第三十三条对财产保险标的界定,仍不能明确在财产保险中,哪些情形可认定为具有保险利益原则。一般说来,以下六个方面可认定具有保险利益:1、享有一般财产权的人对其享有的财产;2、保管人对于其所保管的财产;3、投保人基于对标的物的占有事实对标的物;4、股东对公司的财产;5、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利益;6、期待利益。但法律未明确规定,使得保险人无法设计更新保险产品,进而妨碍保险业的发展,限制了人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而且发生保险事故后,对保险利益任意解释,使得解决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解决纠纷无明确法律适用依据。

此外,《保险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依法变更合同。\"此规定明显可见财产保险中标的物发生转让后,保险合同并未当然转让。实践中财产保险标的的转让非常普遍,受让人往往忽视保险合同变更(例如转让机动车),导致合同无效,转让人亦因丧失保险利益而无法获赔。而且转让双方办理相关手续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其间保险标的依此规定处于无保险状态,不够合理。

四、立法建议

我国已加入WTO,保险市场正在与国际接轨,保险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们保险意识增强,保险需求增大。只有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健全保险法律制度,才能促进我国保险业长远、健康地发展。通过对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原则与合同效力的分析,笔者认为,不应过分严格限制保险合同生效效力,应鼓励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以此为立足点,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我国保险法应将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分别界定,并明确保险利益的性质。将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可界定为\"财产保险利益是与财产保险标的相关的利益,是指被保险人对特定标的物所具有的合法的实际经济利益关系。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否则财产保险合同无效。\"

其次,在概括式介绍保险利益概念的同时,用列举式方法确定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范围。即\"依据财产保险合同,可投保的财产利益有:1、对财产享有法律上权利的人;2、保管人对其所保管的财产;3、占有人对其占有的财产;4、股东对公司的财产;5、基于合同产生的利益;6、经营者对经营事业的期待利益;7、其他与财产保险标的相关的利益。\"

此外,对于保险标的转让的条款,可设计为\"保险标的的转让,让与人或受让人应当自转让后十五日内书面通知保险人。转让显著增加危险时,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依本法第三十九条退还保费。保险人应当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五日内将决定告知让与人或受让人,未告知的视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继续履行。保险标的在上述期间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保险合同除外。\"

保险合同2

保险公司不能越俎代庖——再谈抵押住房贷款保险合同

贝政明 律师

笔者手头有一份2001年初签发的“抵押住房保险保单”,批注事项一栏里盖了一个章,内容是:“本保单第一受益人为某银行某支行”。

抵押住房贷款保险是属于财产保险的范围,而在财产保险中设定受益人,其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何在呢?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保险实务中,受益人无资格限制,自然人、法人皆可,无行为能力人甚至胎儿均可为受益人,但《保险法》的该条规定表明了受益人的两项限定:一、受益人仅限于人身保险合同中;二、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

而抵押住房贷款保险作为财产保险,其合同当事人,作为享受合同权利、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保险公司在其中设定银行为受益人,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要依此批注将保险金划给银行,或银行要以第一受益人的身份请求支付保险金,都会有法律上的障碍。当然,保单中第一受益人的提法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创意,多半是源于1992年9月23日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职工住房抵押贷款暂行办法》中的规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无可厚非,因为,我国《保险法》是1995年6月30日才公布的。而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5月9日颁发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便没有第一受益人的提法了。

既然第一受益人这种规则不能成立,那么,一旦保险标的,即抵押的住房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赔款该如何处理才能使银行规避风险的初衷得以实现,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依法寻找出一个符合各方当事人利益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抵押住房贷款保险,既要适用《保险法》,又要适用《担保法》。因为,抵押本身是担保的一种方式。那么,担保法律规范对抵押物发生灭失等情况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抵押权因抵押物灭失而消灭。因灭失所得的赔偿金,应当作为抵押财产。”虽然担保法规定了抵押物灭失所得之赔偿金为抵押财产,但没有明言,当住房这个不动产变为赔偿金这个货币时,要不要移转占有。抵押财产是不移转占有的,本来住房在抵押人(借款人)的占管之下,银行仍感到很安全,不动产借款人搬不走。而货币如果也在借款人的占管之下,银行自然忧心忡忡了。因此,保单上出现了银行为第一受益人的文字。不过2000年12月13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条对担保法第五十八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该条规定:“在抵押物灭失、毁损或者被征用的情况下,抵押权人可以就该抵押物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优先受偿。

抵押物灭失、毁损或者被征用的情况下,抵押权担保的债权未届清偿期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保险金、赔偿金或补偿金采取保全措施。”

上述规定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担保法》中关于抵押物灭失、毁损情况下,抵押权人行使权利规定的不足,明确了抵押权人可以优先受偿和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再结合抵押贷款合同研究这条规定,可以考虑完善相关的保险条款:

一、住房抵押贷款合同一般是一个长期合同,短则三年、五年,长则十年、三十年。因此,它的偿还期限较长。

二、由于偿还期长,而在贷款偿还期内,发生保险事故而获得保险金,如果已届清偿期而未清偿的,抵押权人即银行有优先受偿权。但从银行优先受偿权来看,他不是依据保险法中关于受益人的规定,而是依据担保法中关于抵押权实现的规定。因此,贷款合同中要有抵押物灭失,抵押权人优先受偿的约定。保险合同中,抵押人应有在抵押物灭失的情况下,所得之保险金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的承诺。

三、也正是由于贷款偿还期长,若未届清偿期而要通过银行诉请人民法院长期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有悖情理之处,因为保全是一个诉讼程序上的问题,仍未解决保险金归属的实体问题,而保全保险金要长达五年十年则是难以想像的。

笔者认为,可以区分几种不同情况,加以约定:

1、如果抵押物———住房损坏,保险金用于修复,则不影响抵押合同的履行。

2、如果抵押物———住房灭失,应当允许被保险人用保险金再次购买住房,并用新购住宅再抵押给银行,以作为原贷款担保。

3、如果抵押物———住房灭失,而被保险人另有住所,且不拟再购住房,可允许他另择住房变更抵押物;若被保险人另有住所,且不再另择住房作为抵押物,则保险金应用于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

这些约定,应当体现在住房抵押贷款合同中。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若已届清偿期,保险人可依保险合同,由银行优先受偿;而未届清偿期,若银行认为一旦保险金被抵押人获得可能风险太大,则可以依据担保法和住房抵押贷款合同中的约定,请求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并请求按合同的约定方式进行处理。

保险的惟一职能是经济补偿,保险合同不能越俎代庖,来解决抵押贷款中的一切风险。而在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中,又有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如果住房灭失,被保险人流离失所,其所依托的保险金,被银行强行作为提前收回贷款之用,那么,保险公司和银行,是否会有另一种道德风险呢?

保险合同3

【裁判要旨】

并不是任何事故均可成为保险人承保的事故,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付责任。保险人责任免除应以保险人需要承担保险责任为前提条件,保险人无需承担保险责任的,无需审查免责条款的规定及效力。

【案例索引】

一审:温岭市人民法院(2015)台温商初字第3019号(2015年10月10日)。

【案情】

原告:薛某某。

被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温岭支公司。

温岭市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5年1月5日,原告薛某某就其所有的车牌号为浙JL775B思威轿车向被告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车辆损失险、不计免赔险等,保险期间为2015年1月10日至2016年1月9日,车辆损失保险金额为167310元。汽车损失保险条款第四条约定“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法驾驶员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因下列原因造成被保险机动车的损失,保险人依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一)碰撞、倾覆、坠落;(二)火灾、爆炸;(三)外界物体坠落、倒塌;(四)暴风、龙卷风;(五)雷击、雹灾、暴雨、洪水、海啸;(六)地陷、冰陷、崖崩、雪崩、泥石流、滑坡;(七)载运被保险机动车的渡船遭受自然灾害(只限于驾驶人随船的情形)。”。2015年7月17日,涉案车辆被小狗钻入车辆底盘咬断发动机线、扭转传感器线等。2015年7月18日,原告将车辆送至4S店维修,实际支付费用4820元。

薛某某起诉称:2015年7月17日,原告所有的停放于自家门口车牌号为浙JL775B本田思威轿车,被不知所属的小狗钻入车辆底盘咬断发动机线、扭转传感器线等。2015年7月18日,原告将出险车辆送至4S店维修,发生材料费及工时费共计4820元。现起诉请求判令被告向原告赔付车辆修理费4820元。

被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温岭支公司答辩称:涉案车辆投保在被告处属实。但本次事故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被告不应当赔付。

【审判】

温岭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薛某某与被告保险公司之间形成的保险合同关系,系双方自愿,内容合法,依法应认定有效。双方对因动物啃咬电线导致涉案车辆产生损失的事实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本案的争执焦点是动物啃咬电线导致车损是否属于双方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条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七款规定,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由此可见,保险责任范围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就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特定情形作出的约定,系双方合意的结果,并不是任何事故均可成为保险人承保的事故。本案所涉汽车损失保险条款以列举的方式约定了保险责任范围,但未提及动物啃咬的情形,故动物啃咬并不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被告无需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原告认为保险条款责任免除部分同样未明确约定动物啃咬的情形,应当推定原告应予赔付。对此,本院认为原告的认识是错误的。保险责任条款是确定保险人承保范围的条款,是一切保险合同的基础,只有保险人依据保险责任条款需要承担保险责任,才可能存在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问题。保险人责任条款是确定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前提,不属于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不能认为只要未在免责条款中加以排除,就推定属于保险人应予赔付的情形。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条、第十条、第十六条第七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薛某某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一审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评析】

本案事实清楚,系因动物啃咬电线导致涉案车辆产生损失。本案的争执焦点是,案涉动物啃咬电线的情形既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也未在免责条款中加以排除,保险人是否应当承担赔付责任。

(一)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保险人应当承担赔付责任。主要理由如下:保险条款的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部分,均未列举动物啃咬这一情形,故对保险条款理赔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理解是动物啃咬未在保险责任部分列举,则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不应理赔;另一种理解是动物啃咬未在责任免除部分列举,则不属于免责范围,应当理赔。根据《保险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对格式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作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方的解释,即认定保险人未免责,仍应承担赔付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人不应当承担赔付责任。主要理由如下:保险责任范围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就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特定情形作出的约定,动物啃咬并不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保险人无需承担赔付责任。法院无需进一步审查免责条款如何规定。

(二)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三个必经步骤

一般而言,保险人是否应当承担保险责任,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确定:

首先,应当确定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条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由此可见,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情形即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是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前提条件。如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则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无从谈起。

其次,应当确定是否属于免责范围。免除保险人责任应当以保险人需要承担保险责任为条件,只有先确定保险人承担责任的范围才能在该范围内确定免除的部分。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无需审查是否属于免责范围;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再进一步审查是否属于免责条款规定的情形。

最后,应当确定免责条款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应当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出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在确定属于免责范围的情况下,应当进一步审查该免责条款是否产生效力。

(三)正确区分保险责任条款与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

就本案而言,汽车损失保险条款以列举的方式约定了保险责任范围,但未提及动物啃咬的情形,故动物啃咬并不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保险人无需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法院也无需进一步审查是否属于免责范围以及相关免责条款的效力。认定案涉动物啃咬的情形性质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保险责任条款与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

保险责任条款是确定保险人承保范围的条款。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是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保险责任的条款。只有保险人依据保险责任条款需要承担保险责任,才可能存在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问题。保险责任范围与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之间的关系不限于包含关系,还应包括原因关系等复杂情形,不应采用“非此即彼”的推理方式去确定保险责任范围,即不能认为,只要未在免责条款中加以排除,就推定属于保险人应予赔付的情形。保险责任范围是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双方均应受此约束,具有确定性,采取“非此即彼”的推理方式实际上任意扩大了保险责任范围,属逻辑上的错误。就本案而言,保险责任范围未对动物啃咬的情形予以列举,动物啃咬就不应当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不存在有两种理解的问题,故亦不存在应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教育礼仪3篇下一篇:企业劳动合同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