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险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保险(通用8篇)

体育保险 篇1

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有无到有的过程,伴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完美举行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也带来了无限机遇,但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体育保险是保险领域重要的一部分,在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特点,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体育保险目前发展比较落后的原因,在借鉴体育保险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 体育保险;体育产业;体育运动;竞技体育

前 言

体育保险,是指体育保险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并且承担相应的体育风险的一种保险制度。体育保险不仅具有保险的一般功能特征,还有其独有的特征:一是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喜爱运动、参与运动的人员众多,而且覆盖面广;二是体育保险多以一年或几年的短险为主,涉及寿险、财产险、再保险。不同的运动项目涉及不同的险项、险种设计、费率厘定,和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紧密;三是体育领域广泛存在大量风险,且风险的发生未及性强,因此对保险这种分摊风险损失的工具需求量极大。仅从需求方面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运动员保险,指为运动员提供的适合专项体育项目及其训练情况的保险,主要是运动员伤残保险;二是体育产业保险,主要为体育赛事参加者的安全保险和体育设施装备及体育场馆保险。从实际经营操作来看,主要有体育赛事保险和体育运动保险。

我国作为体育大国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每年举行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纳人国家体育总局计划的大型体育赛事每年约600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也与日俱增,有近3亿多人次参与体育锻炼,而各级别的专业运动员达8万多人。另外,令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生保额近3 000亿元。这一切将给我国的保险业带来无限商机。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急需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

正 文

一、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

(一)发展

我国体育保险起步比较晚,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有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开办体育保险,但正式提出要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是在1995年。

直到桑兰事件后,体育保险才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1998年第四届友好运动会,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栽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不幸重伤颈椎。在美国经过近一

年的康复治疗后,于1999年5月回国。桑兰所参加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给全体参赛的各国运动员购买了意外保险,因此桑兰受伤后的医疗费用应由保险公司提供。但并非对桑兰今后的一切都提供了保障,美国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只负责桑兰在美国的医疗费用,并不承担医疗费用以外的生活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也不承担桑兰回国后的医疗费用,因此,桑兰回国后已经停止享受美国的医疗保险。

由此我们看到由于国内体育保险业的空白,桑兰在回国之后没有了医疗和生活上的保障,这个运动员意外受伤之后带来了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要不是友好运动会上在美国买了保险桑兰的治疗费用说不定都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事件不仅仅影响的是桑兰的个人人生,更是影响这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别的运动员眼里,受伤就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终止甚至是今后生活的难以维持,而一旦受伤并没有相关的保险来保障他们的医疗和生活,这使得运动员们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过分担心和过分紧张害怕受伤,从而难以得到突破。综上所述,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有体育保险的严格支持。

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国的体育保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近几年有不断升温之势,但目前,由于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体育保险的发展存在诸如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险种少等问题。

(二)我国体育保险的立法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v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评估人管理规定》和《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陆续出台,中国的保险法规体系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我国体育保险法制滞后于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滞后于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具体而言,目前我国的体育保险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体育保险的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差。(2)国民体育保险意识薄弱。由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人们对参加保险采取匾避态度,且大多局限于财产和人身方面。(3)体育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善。(4)体育保险险种单调。(5)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6)体育保险的专门人才数量少、素质低。由此可以看出,国内体育保险发展滞后的现状,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不能适应我国迅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体育产业。

二、目前制约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方面,体育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1.由于宣传不足与运动员的经济意识较浅,保险观念也比较淡薄。在体育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的保险意识很强,很多运动员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保险意识,很多选手不惜重金为自己的一条腿、一只手甚至一个手指投下巨额保险,以防不测。在我国,运动员伤、残、病都由国家负责,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商业保险,运动员也养成了这种“依赖”思想。而随着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组织、运动员都不断变成市场经济中的一员,需要自己为自身的安全保障负责。由于有关体育组织、运动员及广大普通体育健身者风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因此缺乏主动投保的积极性。

2.购买力薄弱,这是影响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由于许多体育项目的高风险、高强度性,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高,可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经济投入还不足,加上体育的市场化还未深入,所以广大普通运动员的收入普遍较低,购买体育保险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供给方面,体育运动的高难度、高强度、高对抗性和高标准决定了其高风险性,死亡率、伤残率都较高,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说,赔付率太高,因此都不愿意承保,我国体育保险的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缺乏费率厘定的基本依据——相关统计资料。费率的厘定需要根据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程度,依据大数法则来精确地厘定;2.缺乏相关的技术,尤其是信息、精算技术;3.缺乏专业的人才。4.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体育保险的发展以不仅仅关乎某个单一的行业,同样关乎教育,科研,法律,宣传等许多方面,并且需要加快体育事业走向市场化的步伐。

三、借鉴国际经验,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状况

1.从供给主体来看,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的保险企业中既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又有兼营体育保险业务的公司,他们还有比较发达的中介组织——保险经纪人,也有专门的体育保险经纪人,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保险的发展。

2.从保险对象来看,保障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覆盖了竞技体育,也扩大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

3.从保障程度看,不仅有商业体育保险,也有社会体育保险,保险金额高达上千万美元。

4.从保险险种看,险种多种多样,如公共责任险、产品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各种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重大赛事的保险,财务保险,环境损坏保险等,较好地满足了对体育保险的各种需求。

5.从法律法规看,法律法规对体育保险的职能、保险的对象及对保险经纪人的经营活动范围等方面均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有的对运动员伤残保险、比赛保险、场馆保险等都作了强制性规定,要求每一项比赛的主办者都必须对观众和运动员的安全负责。

(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体育保险的对策

1.加强保险宣传,通过媒体和学校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只有当运动员们意识到了保险的价值和风险的时刻存在的情况,他们才会主动积极的购买体育保险。只有当保险的购买人多了才能实现保险集小钱分大险的初衷,同时也能让商业保险公司看到商业价值而不至于对体育保险望而却步。针对目前运动员购买力薄弱的问题,可争取保费的多方筹集,如争取企业赞助,国家和集体都分担一些,运动员自己分担一部分。

2.加深市场改革,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保险业要市场化,体育业更应该与市场接轨,让市场来解决市场的问题在稳定的经济前提下是最好的方法。另外还需要国家给与体育保险业政策上的扶持,如减少税收等优惠政策,让我国保险公司在市场中更具备竞争力。

3.扩大体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保障程度,同时建立相关的统计资料库。体育保险不仅针对竞技体育领域,也要扩大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收集相关的统计资料。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有关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有些地方比较笼统,也没有为运动员和体育赛事上保险的强制规定。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体育运动法、侵权法和保险法,并对基本的体育运动保险、体育赛事保险做出强制性的规定。

5.细分市场,进行险种创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馆场地的风险特征的多样性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保险险种的多样性。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提供多样化的险种,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6.科研和教育上的支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比较落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既懂体育运动知识又懂保险知识的资深专业人才。因此,可以暂时引进专业的人才,同时加快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

7.加快我国体育保险经纪人行业的发展。在国外,体育保险经纪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保险公司和顾客的重要桥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保险经纪行业十分薄弱,只有一家兼营体育保险的中介公司。

体育保险 篇2

随着大学生竞技体育迅速发展, 以大学生为主的体育赛事不断增多, 为了在比赛中争取好的名次, 使得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明显增大, 这在实际上也增加了大学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系数。当前湖南省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高校的体育保险并没有具体规定, 但它属于湖南省高校体育保险的一部分, 因为大学体育保险的普遍性规定同样适用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当前高校学生唯一享有的保险是平安保险, 它是学生作为被保险人, 由于意外事故、疾病所引起的残疾或死亡, 由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人身保险合同。

1.1 高校人口众多, 为保险业提供了主要群体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这就为保险公司的一些业务开展提供了大部分的群体, 不少保险公司看中了这一优势, 纷纷到高校经营业务。

1.2 大学生体育赛事多, 赛事保险发展良好

随着不断进步的大学生的竞技体育水平, 大学生竞技体育迅速发展, 以大学生为主的体育赛事不断增多, 保险公司在其中看到了商机, 纷纷参与。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办, 世界大运会组委会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签署了体育赛事的保险协议, 向大运会开出了保额154.06亿元的保单, 创大学生体育保险之最。

1.3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能较早认知体育保险

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 他们思维敏捷, 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大部分人群在现今体育保险意识是很淡薄的,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这也使得他们认识和运用体育保险的应是最快的。

2 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保险的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不细化、详尽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学生伤害问题的法律法规, 其中提及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 可寻求保险来处理, 但是并未制订详细具体的程序和规则, 对学生投保方式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导致学生在购买保险和理赔等方法与程序上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1]

2.2 高校体育保险体系不完善

保险公司的部分业务来自于学校体育保险。但其重点却是竞技体育方面的保险, 没有深入研究其他方面的高校体育保险。由于体育大部分运动项目有高风险、高赔付率、低利润的特点, 所以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这种体育保险,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2.3 缺乏参保意识及保险知识

对个体来说, 购买保险需要牺牲现期消费利益, 来换取将来的安全需要, 与其他金融商品相比较, 保险并不是一种顾客明显需要的商品。[2]人们害怕风险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对理解保险存在的必要性也都局限在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的风险, 而在此之前是心存侥幸的, 认为风险不会那么凑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人保险, 只有少数学生购买了学生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 其他的许多学生保险内容不清楚, 甚至不知道有这种保险,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体育保险业起步晚, 人们的体育保险意识低, 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以为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参保根本就是浪费。

2.4 体育保险险种单调, 覆盖率狭窄

湖南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丰富, 项目繁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涉及不同级别和类型的风险, 既有散打、拳击、体操等风险高的竞技类运动项目, 也有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游泳等风险一般的运动项目。各种体育运动的特点, 导致不同类型的损伤, 损伤程度也都不一样, 但目前只有几个与其相关的险种, 这就出现了体育保险险种单调的问题。

最初建立体育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运动员训练的安全, 而不是为体育爱好者或者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此可知, 体育保险的覆盖率狭窄, 这大大影响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投保。

3 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保险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相关的高校体育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相关的高校体育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应尽快出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和相应的具体内容、立法操作程序, 特定的规则和条例, 构建系统的大学体育保险法律法规, 使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更科学化、合法化, 使高校在处理相关体育事故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商业保险公司也会因此而依据规定, 发挥出积极性, 设计出种类多样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险种。[3]

3.2 完善高校体育保险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这就为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提供了大部分的群体。由于较多的运动项目风险高、赔付率高、利润低, 所以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体育保险业务,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因此, 保险公司应深入研究高校体育保险, 在合理条件下, 开发设计适合高校的体育险种, 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险种, 从而使高校体育保险得到更好的发展。

3.3 加强宣传体育保险知识, 提高参保意识

由于我国体育保险行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体育保险意识低, 因此要求保险公司要加大力度宣传体育保险知识。宣传体育保险可以通过多种媒介, 如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使高校、学生和家长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体育保险知识, 提高他们的参保意识。

3.4 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 开发合适的体育保险险种

我国的高校体育保险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湖南高校更是如此。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项目, 各个项目的运动特点不同, 所涉及的风险的级别和类型也不同, 应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 开发设计合适的体育保险险种和体育保险条例, 丰富原有的体育保险险种和条例, 使之尽量完善, 并适用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

4 结论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而且我国作为体育大国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这一切更加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4]随着不断完善的我国保险体系, 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关的体育保险的制度也将不断的得到完善。文章分析了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现状问题, 并列出了其优点和不足, 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塘珂, 周明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 2007.

[2]俞爱玲, 童佳梁.论我国职业运动员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论坛, 2004 (8) :26-27.

[3]王时芬, 陈信华.以奥运会为契机, 建立我国运动员保险机体系[J].体育科研, 2008.

中国体育保险的困局 篇3

真相总会还原,有理总能走遍天下。桑兰讨说法是忍无可忍还是借机炒作?跨国官司是胜券在握还是诉讼无门?争论是非莫如解读是非背后的问题——现在,29岁的桑兰之于中国体育,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她引发了感叹,一声关于中国运动员维权和中国体育保险制度亟待完善的感叹。

官司事件将桑兰重新推入公众视野。很多媒体追问:做一场胜机渺茫的诉讼,意义何在?桑兰表示,打官司一方面是要追讨公道,还原一个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她急欲寻求更多生活保障和安全感。

桑兰的焦虑反映出的,其实是中国运动员普遍面临的两大困境:商业化体育保险的制度缺陷和举国体制现阶段缺失对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系,尤其是,两种体制之间的断裂给运动员带来的巨大风险。

中国体育保险专业性缺失的根源

桑兰受伤事件一度被外界视为完善中国运动员保险制度的标志性拐点。在她受伤并获得美国方面高昂的医疗保障金额度后不久,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开始为1400名国家队运动员投保了运动员伤残险。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据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对2010年赔付情况的统计,赔付金额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综合性文件。但是目前很多地方体育局由于种种困难,一直无法落实。许多退役运动员的生活没有保障,一些伤残运动员甚至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12年过去了,保险制度和执行手段的具体完善,并未随着保障意识的巨大提升而有寸进。2007年,浙江队小师妹王燕复制了桑兰的伤情,处境比之桑兰却有着天渊之别,赔偿金加在一块没超过50万元,这个金额很难对她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起到实质性的保障。

因为体育商业险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体育界更多转向了行业互助保险——残酷的是,这是一份运动员退役之后就会自动失效的福利。

中国和美国的这种差异,源自中国与国际体育保险专业性上的悬殊。国际体育界早已针对运动员开辟了专业而多样化的险种。2002年世界杯,贝克汉姆就为自己的右腿投保1.5亿美元。马拉多纳、罗纳尔多也都曾经为自己的腿投保。国内保险公司在体育保险费率上却缺乏基本数据,以至于条款设计大而化之,没有针对伤病和运动创伤的具体细则。刘翔2007年的那份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平安亿元保单,无法为刘翔的双脚按海外保险公司1350万美元的估值投保,按中国平安的保单他只有在意外去世或达到残疾标准时才能获得赔付。

造成中国体育保险专业性缺失的,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中国保险业固然难辞其咎,但他们也有苦衷:开辟新的险种所需要的两大外部条件——相关经验信息和相应市场,中国的商业保险业其实都不具备。在举国体制影响下,中国体育保险在目前阶段的专业化,非不为,实不能。

勿让“冠军搓澡”的悲剧频繁上演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年代,更可能是最“坏”的年代。北京奥运会后,举国体制的大手开始逐渐放开,市场化和职业化的介入让他们可望在职业体育领域找寻更多的淘金机会。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运动员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体制的庇护。“老无所依”的焦虑注定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纠缠着中国运动员。如果像桑兰这样拥有公众人物身份、永久事业编制、千万美元赔付、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体面工作的退役运动员,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不安全感的话,那么更多默默无闻的运动员,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其中面临失业、伤病、贫困等生存问题困扰的接近80%。近年来,有两名退役运动员的遭遇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是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1994年,邹春兰从吉林省第一体工队退役后,因文化水平太低,不善谋生,很快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在一家大众浴池靠搓澡谋生,被称为“冠军搓澡工”。另一个是曾获得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冠军等多枚金牌的艾冬梅,退役后因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去摆摊,甚至叫卖自己的十几块奖牌。

从桑兰12年前的受伤到今天准备打官司,从邹春兰改行搓澡到艾冬梅摆摊糊口,荣誉背后的她们为何总是面临相同的经济窘境?著名体育学者金汕认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保险系统无论从认知到执行,都和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一些行政单位就想着金牌效应,一些俱乐部就想着赚钱,这也透露出中国体育的急功近利的一面。

体制之手逐渐淡出,市场和相关保障却很难以健全的方式及时接替,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将要站上这块中国体坛危险的“断裂带”。如果市场和体制的交接不能及时完成,体制庇护与商业保险制度的交替留下过多灰色地带,那么门卫才力和搓澡工邹春兰这些冠军的悲剧,也许将会更频繁地上演。

在这个运动员最不“保险”的年代,该是保险业给把力的时候了。

有比金牌更为重要的事情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滑冰名将叶乔波就曾呼吁:“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我希望大家在关注2008奥运会成绩的同时,还要想到有比金牌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且在那年的政协会议上,她还提交了《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问题及建议》提案。

上海体育界资深专家段翔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全民体育,要想在竞技体育领导域取得成功,要想在奥运会上登上巅峰,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都要进行魔鬼训练。不同的是,在欧美一些体育事业发达的国家中,体育训练更加人性化一些,运动员自我选择的空间更大,运动员的伤残保障制度更加完善。而在中国,“金牌任务”更加沉重,而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运动员的保障制度却很不健全。

据记者了解,随着各省区市各级运动队规模的不断扩大,退役运动员也在逐年增多,但本该与之适应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队中,有的甚至长达10年之久。得到“妥善安置”的退役运动员只有千人左右。

“现在的情况是,金字塔的塔尖,就是在国家队里出成绩的运动员,基本上都不愁退路。但对于塔身和塔基,也就是国家队的基础力量,我们的保障力度相当薄弱,更何况还有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区别。”叶乔波告诉记者,“其实,‘安置’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叫法,现在的说法是一次性补偿,补偿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最多给退役运动员补10万元,但是大部分地方也就是几千元,而且还不容易拿到。对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带着一身伤病离开奋斗多年的运动队后,只能拿几千元补偿费,确实令人同情。

“现行《体育法》纲领性过强,没有对运动员伤残医疗保险、社保互助进行具体的立法保护。”叶乔波说,“所以,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伤残运动员已成为了社会负担,并非是危言耸听。”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桑兰要打跨国官司这件事褒贬不一。在某网站一项调查中,有76%的网友认为,此举是中国体育界维权意识的进步,桑兰有权为自己申诉。“中国之声”体育评论员梁悦认为,无论如何,这件事情还是给中国体育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给两方面的人提了醒,一个是我们的管理部门,要给运动员上保险成为共识。一个是给运动员提了醒。桑兰事件后,很多运动员加强了上保险和维权的意识。

保险营销≠传销(保险观点) 篇4

关于做保险是不是传销,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但是解答起来既容易也不容易。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我想您就明白了。

任何一个民营企业,都是有创始人的,这个创始人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人员非常的少,大部分创业者都走过既是销售人员又是管理人员的历程,这个与保险业的主任以及即将晋升为主任的营销员十分类似。当创业者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他逐步将销售职能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甚至高层管理工作,这个角色和保险业的总监、部经理也是十分类似。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不就是他一个人逐步增员,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吗?他将优秀的人才招聘进来,彼此合作、不断发展,和保险业增员,寻找合适的保险伙伴不一样吗?但是有人说创业是传销吗?没有!至于你做了业绩,主管有收入,那是应该的。任何一个企业,凡是销售团队,一线销售人员只要做了业绩,其主管、经理不都是获得了公司的绩效奖励吗?这个模式很早就有了,不仅

是保险公司,所有公司都是这样的,只是保险业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得比较细致而已,不了解的人有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线销售人员的业绩,与主管、经理没有关系,那主管和经理无论从技能,还是资源都比一线销售人员强,那就不会培养销售员,而自己去做销售了,那任何企业的销售模式都将难以维系。

国家对保险业是既监管也鼓励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宏观鼓励整个保险业发展,相当于保险业指导方针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保险营销员的相关规定也比较多,有规范性质的;有降低保险营销员所得税的通知,降低了全国200多万保险营销员的税收,当然各个地方保监局对于保险业也有不同的监管规定以及鼓励政策,总体而言,保险业目前发展态势是十分良好的。我想既然你已经感觉到保险的重要性,那就将此重要性转告他人,让他们投保或者和你一起从事这份具有爱心与责任的事业。

保险营销≠传销(保险观点)

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国加入WTO后,内资保险公司为了与外国保险公司竞争,采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某政协委员对我国人寿保险业采取营销模式提出质疑,认为是老鼠会,是传销。保险营销果然是传销吗?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从市场营销学的观点看,所谓保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保险营销是1992年美

国友邦保险公司进入上海市场带来的新鲜事物,此前我国保险行业一直按照“足不出户”的做法坐等客户上门,当然无论是保险业务规模还是业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个人营销的做法后,当年其个人业务占了上海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善于学习的国内保险公司于是纷纷效仿,这一国外保险销售方式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从2001年情况看,我国各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人身保险保费1424.04亿元,其中通过营销方式销售的个人业务为1109.01亿元,占77.87%,而一直依靠直销方式销售的团体业务保费收入则为315.03亿元,占比为22.13%。

人寿保险为什么要采用营销的方式销售呢?这主要是由于人寿保险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的。人寿保险公司出售的是无形商品,是一种承诺,是“未必兑现的一纸契约”,因此,寿险商品的销售难度远大于一般的有形商品。此外,由于寿险商品的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没有专门人员解释的情况下普通客户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寿险商品必须通过营销人员进行销售。

至于传销虽然同样是通过个人介绍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但传销与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在我国,传销已经偏离了本来意义的传销,它销售的是一种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的商品,背离了产品销售的目的,它通过亲戚骗亲戚,朋友骗朋友,无限扩张下线,为一些不法分子谋取暴利。这一商品的本身价值可能只值几十元到几百元,但卖给下线价格却被提高几倍到几十倍。传销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秩序,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当然要加以取缔。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从事寿险营销必须通过参加代理人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并领取由保险公司颁发展业证书方可展业。由于保险营销采取代理

人销售(即通常所说的营销)的方式,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保险公司一般会付给代理人一定佣金作为酬劳,佣金的高低取决于客户选择的保费缴纳方式和保费金额。而并非文中所说“那些想从事保险销售业务,又没有法定资格的人,对他们采用高佣金和现身说法等形式来激励销售”。

保守估计,全国目前有大约50—80万左右营销员在全国城乡从事寿险营销事业,有相当一部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入围百万圆桌会议(世界保险营销杰出人士每年聚会的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深圳的蹇宏。保险营销一方面造就了我国一大批通过自己劳动迅速致富的一个阶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一般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不可否认,由于保险营销在我国毕竟起步比较晚,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这个庞大的寿险营销队伍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出现如文中所说夸大保险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但我们不能够一叶遮目,因保险营销存在的暂时性问题而加以否定。更何况中国保监会正逐步加大对人寿保险营销的监管,严惩保险营销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至于保险营销存在的增员现象,也是与人寿保险业自身特点决定的。有句话说“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言外之意就是保险营销是淘汰率很高的行业,既然淘汰率这么高,就必须不断有人补充,更何况目前我国保险事业还处于粗放阶段,保险营销门槛比较底,使得保险公司大量增加新人成为可能。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国内保险公司这种靠人海战术取胜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后从事保险营销的门槛将逐步加高,届时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员想在保险

营销行业取得成功将成为不可能,大规模、无限制增员将被有选择增员代替。保险营销之所以被不明真相的人士看成传销,依笔者看,可能是与保险营销每天要举行晨会、夕会,举办培训班有关,因为在人们心目中,传销也是采取这些方式的。保险营销举行晨会、夕会,举办培训班目的是对营销员进行教育,提高营销员素质,这正是保险营销区别传销的又一特征。笔者曾怀着好奇参加过一次传销培训班,培训内容完全充斥着个人功利,主持人描绘着虚无的前景,灌输着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在这里无限膨胀,一句话概括就是“整个会场乌烟瘴气”。这怎么能够和保险营销的晨会、夕会和培训相比较呢。一位下岗女士参加保险公司营销员培训后,激动地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至今还孜孜不倦地奔跑在保险营销战线上,个人价值也得到极大体现。

保险合同:耕牛保险单 篇5

被保险人地址:________保险单号码:

┌─────┬──┬──┬──┬──────┬────┬───┬──┐

│耕牛种类

│畜龄│畜性│毛色│

│保险金额│保险费│备注│

├─────┼──┼──┼──┼──────┼────┼───┼──┤

├─────┼──┼──┼──┼──────┼────┼───┼──┤

├─────┼──┼──┼──┼──────┼────┼───┼──┤

├─────┼──┼──┼──┼──────┼────┼───┼──┤

├─────┴──┴──┴──┴──────┴────┴───┴──┤

│总保险金额:人民币

元整

├─────────────────────────────────┤

│保险费总数:人民币

保险费率:

%

├─────────────────────────────────┤

│保险期限:

个月

日零时起至

日二十四时止

├────────────────┬────────────────┤

│特别约定:

│保险公司签章:

│签单:

复核:

└────────────────┴────────────────┘

金融与保险论文保险理财规划 篇6

保险行业受到的冲击远远小于银行业

根据彭博社(Bloomberg)2010年2月的统计数据,金融危机中,全球保险业的损失只有银行业的1/6,需要新增加的资本金只有银行业的1/9。其中,仅AIG的损失就占保险行业的38%,新增资本占保险行业的58%,如果扣除AIG(因为其损失主要来自于衍生品投资业务而不是保险业务),那么保险业需要新增的资本金只有银行业的1/20。保险业基本上依靠自身的财务能力消化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银行业则不得不大量依靠外界甚至公共资金救助。从美国的数据看,截至2009年6月,接受美国政府资金TARP救助的保险公司只有3家,注入资金是440亿美元(其中400亿美元给AIG),而接受救助的银行是592家,注入资金是2450亿美元。

保险业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保险公司开展的类银行业务,而不是保险业务,因此主营传统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小。从接受政府救助资金额上比较,没有或很少类银行业务的保险公司是80亿美元(主要是林肯、哈特福德公司),同时兼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集团是400亿美元(主要包括富通、ING、Aegon),而大量开展全银行业务的集团有1800亿美元(包括AIG)。

总结起来,金融从业者都认同,这次金融危机主要是银行业造成的,保险业是危机的承担者,在危机中扮演了稳定器的作用。

从金融危机看保险业务的独特优势

分析原因,各国金融从业者都谈到保险业务具有特点,业务模式不同于银行,避免了许多类似银行的风险暴露。

第一,保险业务流动性风险较小。通过向大量、稳定的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收取保费,保险业务的现金流入主要来自生效保单,并不像银行业务依赖批发市场获取资金,同时也没有银行业务那么大的挤兑风险。金融危机中,当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被迫低价抛售证券时,保险公司还能拿出现金去购买这些证券。

第二,保险业务的杠杆率远小于银行业务。保险公司依靠自身长期资本来支持风险业务,不能通过向银行贷款去开展投资业务,资产投资是为了匹配保单负债,从而有效控制了杠杆率。这也主要得益于严格的保险监管,特别是偿付能力监管。

第三,保险公司注重长期业务,追求稳健回报,经营审慎,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很强。高盛伦敦公司认为,欧洲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远强于欧洲银行。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加强了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分析。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按照G20峰会的共识,给出了“系统性风险”定义的两个要素:一是对部分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损害,二是具有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潜在可能,并制定了识别系统性风险的三项原则——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IAIS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项原则——时间,用来衡量风险传递的速度。

根据这几项识别原则,2010年3月,专业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经济学的日内瓦协会对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逐项进行了分析评估,包

括投资管理、负债业务、风险转移业务、资本融资和流动性管理业务、信用担保业务,得出结论是:典型的保险业务并不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只有两类(再)保险公司的非核心业务,如果它们规模过大并且风险控制不当,才可能产生系统性相关的潜在风险。这两类业务是非保险业务资产负债表上的衍生品交易和利用商业票据或证券借贷进行的短期融资行为。因此日内瓦协会建议,对保险行业的监管,不应该只关注公司,而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业务。

保险监管对保险业防范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各界都认为,保险监管对保险业安然度过这次金融危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1~2003年,欧洲资本市场大幅下挫,加上9·11事件的打击,寿险公司的资本金和偿付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金融监管机构(FSA)及时干预,开会要求保险公司保持长期投资理念,避免恐慌性抛售;同时,展开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改革,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包括构建双峰估值法等新的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强化高管责任,实行动态偿付能力监管等等。这些新的更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促使保险公司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并大大增强了资本金实力。这为保险公司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盛也提到,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保险公司可能会降低业务销售和风险管控标准,其他公司往往只能跟进,这时候只能由监管部门采取措施干预,才能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反观AIG,就是故意规避了保险监管,成为危机中损失最惨重的金融保险集团。由于AIG在美国储蓄监督办公室(OTS)注册,OTS被英国认可为“同等监管者”,这样AIG在伦敦设立的金融投资子公司AIG FP就可以不接受英国FSA的监管。AIG FP大量发展CDS等高杠杆率业务,最后损失惨重。

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是对整个金融监管框架的调整,重点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空白和银行业务风险。保险监管的调整幅度并不大,主要强调要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强化消费者保护,强化公司治理监管。日内瓦协会的报告显示,欧洲现有的保险监管体系和偿付能力Ⅱ监管框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总体有效的。由于这次金融监管改革主要针对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AVIVA等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担忧,改革后的金融监管框架会忽视保险业务特点,可能并不适合保险行业,保险监管甚至可能在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中沦为“二等公民”。

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对中国保险监管给予高度评价

欧洲金融界都对中国保险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对中国保险监管给予高度评价,非常看好中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基金管理投资公司Threadneedle看好中国金融企业,投资了中国太保等上市保险公司,也投资了中国几家主要的上市银行。相比之下,他们认为中国保险公司的风险更小,投资前景更好。

私募投资管理公司Apax非常看好中国寿险公司,曾经积极参与AXA转让泰康股份的竞买。他们评价寿险市场的主要指标是:发展速度、产品和渠道、监管要求,他们认为中国寿险市场在这三项指标

上都非常突出,并特别强调中国保监会的严格监管对投资者是利好消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

欧洲保险公司,包括英杰华(AVIVA)、Old Mutual都看好中国保险市场,也非常重视自己在中国合资寿险公司的发展。AVIVA特别强调,金融危机后,公司的战略资源将更多地向亚太区和中国市场倾斜。

几点启示

应强化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建设。这次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防范风险是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金融监管只有切实防范风险,才能维护市场稳定,才能维护消费者信心,也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保险监管也应更加突出防范风险在监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监管理念上,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防范风险是核心任务,将监管系统的思想统一到重视风险防范、切实守住风险底线上来;在监管机制上,逐步完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的机制;在监管制度上,着力完善并强化偿付能力监管,以此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抓手。

应根据我国行业发展阶段推进保险监管建设。在亚洲保险监管官论坛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谈到,必须注重本地区保险行业发展阶段,不能简单照搬当前欧美监管经验。国际标准有着适用与不适用的问题,在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在制定会计准则、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信息披露要求时,一定要适应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保险行业发展阶段,注重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防范风险,促进中国保险发展。

应专注于保险主业,提高专业水平,不应盲目混业。这次金融危机中,专注于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受到损失较小,追求混业的金融保险机构表现不佳,AIG更是被非核心业务拖垮了。AVIVA就谈到,集团利润主要来自风险保障业务等有有竞争力的业务,集团没有收购银行的想法,认为这对集团帮助不大,反而增加风险管理难度。Ol dMutual南非公司也谈到,公司一百多年来稳健经营,坚持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主要就是专注于保险保障。日本在1996年颁布新保险法后,产、寿险公司都纷纷设立寿险和产线子公司,但这些年经营下来,新设子公司大都表现不好,许多已经关闭或者出售,主要产、寿险公司又回头集中精力抓自己主业。

要给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上“保险” 篇7

结果, 为了减少麻烦, 不少学校索性砍掉了单杠、双杠、跳箱之类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更有甚者, 一些学校还规定, 即使课间, 孩子们也不能到处乱跑乱跳, 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或是走着。不难想象, 在这样的学校里待久了, 孩子们的锻炼时间将会严重不足, 体质也会不断下降, 而这无疑与“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当然, 造成这种结局并非学校的本意, 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庆幸的是, 面对学校的困局, 北京市政府提供了解决之道。市政府将出资700万元, 为公办中小学投保无过失责任险, 其标准为每生每学年5元。投保之后, 当学生在校期间或参加学校组织活动时发生意外, 即使校方没有责任, 也能获得一定赔偿。此外, 学生春游、秋游以及上学期间发生意外, 也在此险种的赔付范围内。目前, 具体赔付方案已提交保监会待批。

体育保险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保险 现状与对策

1问题的由来

由于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1998年在美国友好运动会上颈部严重受伤。之后大会组委会为她提供了一份1000万美元的医疗保险,使她得到了最好的康复治疗,不需要为今后的保障担心了。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了体育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国家为大量运动健儿进行了投保,这样可以让运动员的自身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此同时大学的体育保险却是困难重重。北大学生攀登夏邦马西峰前,校方和学生签的是一份登山同意书,而不是保险合同书,更不会得到像桑兰那样的赔偿。学校体育保险作为体育保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是保护学生。近些年我国体育保险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高校体育保险始终是个漏洞。

2结果与分析

2.1目前高校体育保险的现状

2.1.1学生参与体育保险的意识较差

大学生刚入校时参加的保险大多是由学校统一办理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样的保险能够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减少了家庭和学校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效应。然而,保险公司只对平时学生运动中大的意外伤害(例如骨折、韧带断裂、内脏损伤)才会给予相应的赔偿,一些小的事故就不予理睬了,但往往这些常见的意外损伤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慢性运动损伤疾病。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在于保险公司没有在条约中明确理赔的范围,导致概念模糊、险责不细。其次学生参与保险的意识较差,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

2.1.2体育保险法尚未健全

现阶段我国在处理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事故主要的依据就是《教育法》《教师法》《体育法》等。可关于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至今都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的基本法规只有《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和《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然而这些基本法规的覆盖面也是有限的,保障的程度也很低。例如2002年颁布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对于优秀运动员的界定是:“各省、市地区正式在编的运动员”,而高等院校运动员不包含在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保险制度还应趋于完善。

2.1.3体育保险公司的匮乏

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重大体育比赛中,体育保险参与的方式基本上都是由保险公司赞助来完成的。以赛事赞助商的形式发展体育保险是目前大多保险公司采用的一贯手段。比如一些基本保险(一般责任险、意外伤害险)公司都是免费赠送给运动员的。如此一来,高校体育保险就更没人关注了。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保险经纪公司为数不多,而从事体育保险中介人和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的更是少之又少,面对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这对于处在刚刚起步的我国体育保险业要想在高校中谋求市场空间,更是难上加难。

2.2体育保险在高校中开展的优势

2.2.1学生自主性强,余暇时间比较多

大学生在完成自身的课程学习后,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自由支配,这样他们就比其他人群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就会相应的增大。目前我国高校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大学生体育赛事的不断开展,使得一些体育保险公司相继介入。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在北京举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一次性向大运会开出了一份150多亿元的巨额保单,创出了大学生体育保险新纪录。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赛事保险起点高、起步晚。

2.2.2思想意识转变较快,容易接纳新事物

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心理角度上看,他们精力充沛、思想进步、理想远大,同时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在形成时期,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在体育保险意识淡薄的我国,他们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方式就体育保险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其效果应是最好的。

2.2.3独立的法人,具有自我履行法律权力的能力

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大多是18周岁的成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公民,具有独立履行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能力。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自由选择体育活动,自行选择投保的种类和方式,进而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害。

2.3对策和建议

2.3.1提高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保险意识

由于长期受到国家体制的影响,导致教育界的保险观念比较落后,习惯了国家“买单”的方式,自我保险的意识还很淡薄。当前就大范围的对体育保险进行宣传还很少。学生对投保后的收益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可以说多数大学生就“体育保险”这个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就更不要谈如何来投保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大对高校体育市场的宣传与投入。

2.3.2完善体育保险法,政策上适当给予支持

拥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确保高校体育保险在未来有着长远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体育保险法主要针对各省、市及国家队正式注册在编的运动员。而高校体育保险法规还是空白。客观上阻碍了体育保险在高校的开展。随着“阳光体育”口号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与此同时,相对应的个人意外伤害事故也就越发频繁了。

而高校医改制度的实施,使得大学生不能再依靠国家报销的这种形式,而是要寻求市场经济的新渠道来规避风险。因此更好地加强和完善体育保险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3.3.3根据学生需要,开发新险种,降低保费

目前我国大学生数量正在逐年的增加,对于体育保险产业来说有着较大的商机。但是现有的单一险种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运动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及时开发新的险种。保险公司在投保对象的设立上可以是个人或是团体。

时间上可以是在校期间或是假期旅游外出。还可以就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综合保险开发。这样一来高校中的专业运动员和一般学生都可以就运动意外伤害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另外,对于贫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保费应由保险公司、学校、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2.3.4加快体育保险人才的培养

由于保险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导致对人才有着特定的需求。就体育保险来说,从业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精算、承保、投资、管理等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了解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促使体育保险长远的发展,保险公司应加快对一些精通体育和金融的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各级保险公司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建立完善保险业各种资格考试制度等多渠道加快体育保险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让他们能够把大学生需求与保险公司承保能力、险种产品牢牢联系起来。通过中介人的努力,让高校体育保险业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3小结

就我国当前体育保险的发展形式来看,高校体育保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公司需做到服务专业化、险种多样化、理赔速度快速化。与此同时,校方应和保险公司联手加大对体育保险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了解体育保险,促使他们积极参加体育保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减轻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经济赔偿负担。大学生在体育保险观念转变上,需要政府在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我国高校体育保险能更快速、更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华,李海. 国内外体育保险之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

[2]喜兵.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太阳网.

上一篇: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下一篇:黄山景区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