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黄埔军校

2023-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泽东黄埔军校

毛泽东眼中的黄埔军校

日期:2014-01-01 10:26 来源:《黄埔》 作者:史兰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但是他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黄埔军校的经验启示进行了深刻总结,并将其作为宝贵资源和丰富养料,加以吸收、继承和发展,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充分肯定黄埔军校历史功绩

毛泽东曾强调,黄埔军校“在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以前,这是国共合作的学校”。在1936年12月所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三个阶段,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自1924年开始的中国革命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阶段,即1924年至1927年的阶段和1927年至1936年的阶段;今后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革命战争,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战争,基本地说,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之下进行的。

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实际是从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暴动开始的。但毛泽东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时间起点,确定为“一九二四年”。正是因为在这一年,国共首次正式合作,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国民党联手创办黄埔军校,才从此开始真正进入军事领域。毛泽东将1924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起点,这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对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史中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深入汲取黄埔军校历史启示

黄埔军校时期的革命武装斗争,为我们党和军队的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成为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一个重要资源。最终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逐步解决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国民党人,在大革命时期经受了战斗的洗礼,为我们党和军队提供了武装斗争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军事基础和群众基础。毛泽东等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创建和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虽然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已掌握了一部分军队。”这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正是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才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建立自己的人民军队的迫切性。后来,毛泽东1954年10月18日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中,对此还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清朝末年搞的新军,第二代是黄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第三代,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红军。黄埔军也曾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脱离人民。共产党那时候犯过一个错误,就是不要军队,只在军队里派党代表。后来蒋介石把

党代表一驱逐,进行清党,在共产党直接控制下的军队就只有叶挺的一个独立团。南昌起义后,党所领导的军队变成了游击队,这个游击队一直打了二十二年。”毛泽东以敏锐的战略眼光,透视“黄埔”历史经验,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重要结论,切中要害地指明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继承发展黄埔军校建校经验

黄埔军校实行的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军事教育方针,以及学科与术科急用先学、注重实战锤炼等军事教育特点,对革命军队和军校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创建人民军队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黄埔军校的建校经验。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和策略的议决案》(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央常委通过)中明确提出,党领导的军队“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强固的本党兵士支部”。1927年9月底,毛泽东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根据中央的精神,在继承和发展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毛泽东对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经中共中央的推荐,先后在红军各部实行,最终确立了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部制度,真正实现了政治建军,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后,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创办了一些随营学校来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就是仿效黄埔的建校原则和革命精神的。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高度评价黄埔精神

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毛泽东曾在多个场合,盛赞黄埔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1937年,毛泽东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指出,“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有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就是在1924年到1927年的时代。„„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将黄埔军校展现出的军民“团结”、“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与八路军的“精神”相提并论,体现了对黄埔精神的高度认可。

毛泽东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1938年3月)中说:“陕公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阶层,但有着同一个倾向,即建立新中国的倾向。”“从前有个黄埔,那里表现着一种朝气,这种朝气也就代表着一种倾向。黄埔和陕公一样,同学是从各个地方来的,又分布到各个地方去。那时的黄埔是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它是那时中国进步的缩影。”毛泽东对黄埔师生体现出的“朝气”倍加推崇,鼓励延安陕北公学的毕业生,像黄埔生一样,坚定意志,奋勇前进,这是对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陕公生的寄望,也是对朝气蓬勃的黄埔精神的褒奖。

今天,黄埔精神已是两岸共同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不断强化其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纽带作用。

第2篇:毛泽东曾是黄埔军校主考官

2012-04-20 06:25:44|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毛泽东曾是黄埔军校主考官,并为黄埔军校招进了百余英才,这一段历史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革命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这次会议上,以共产党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时任中共中央局(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成员的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中央为了发展国民党组织,决定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国民党执行部,派遣中委和候补中委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叶楚伧、茅祖权、瞿秋白、毛泽东等到沪建立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管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5省市的党务工作。

毛泽东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复试

1924年3月1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法租界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正式挂牌办公。执行部设组织、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调查等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与于右任、茅祖权分任部长。毛泽东任组织部秘书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4年着手筹建黄埔军校。军校完全是按照苏联红军的原则和制度建立起来的。

由于当时各省均在军阀控制下,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军事学校,招考的第1期学生多采用秘密招生方式。因之所以只好委托各省中央委员以及刚刚成立的执行部在各地秘密分散招生。为了保证学生政治质量,每一名学生录取时要有两名担保人。

报考者一般要经过3关,第一步是各省区的初试,第二步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步是军校的总考试。基本程序是,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

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的毛泽东,全面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考生复试工作,招生地点就位于环龙路44号上海执行部办公场地内。

由于这时国民党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组织,因此,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党组织可以保送初试。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如1924年3月,共青团广州地委就发出第7号报告,称将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拟派三四名同志赴考。共产党人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办理军校第1期秘密招生事宜,介绍赵自选、陈作为和郭一予等持函到上海见毛泽东。

胡宗南复试过了毛泽东的关

在国民党军队中,胡宗南有“天子门生第一人”之称,颇受蒋介石器重。

1931年1月13日,胡宗南升任第1师中将师长,开始成为黄埔系“少壮派集团”的核心人物。1932年3月,胡宗南、贺衷寒、戴笠、康泽等参与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胡宗南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以黄埔系“太子”自诩。

1936年4月2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1军军长,是黄埔学生在国军中的第一个军长。(当然,与他同为黄埔一期的徐向前比他厉害多了,早在1931年7月,徐向前就担任了红四军军长。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成为国共两党黄埔学生中军职最高的人。)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3日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是黄埔学生中的第1个军团长。

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8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兼第34集团军总司令,掌握第8战区实权,屯兵西北,封锁、侵犯陕甘宁边区,号称“西北王”。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被正式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成为黄埔系学生中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

胡宗南也是国军黄埔学生中,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

凭着黄埔军校毕业生的金字招牌,胡宗南在军界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鲜为人知的是,他当年考黄埔军校时,复试的主考官竟然是被他日后多次围剿的毛泽东。

在上海顺利通过复试后,胡宗南来到广州参加总考试,却因身高不足落选,后在廖仲恺的帮助下,胡宗南被录取为黄埔第一期学生。

黄埔一期生20%的是通过上海选收进的,黄维、方志敏等进黄埔都是毛泽东复试的

黄埔一期学生郭一予在《毛泽东负责上海地区考生复试》一文中曾这样记载: “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的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全凭考试成绩录取,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

据史料记载,通过上海招收的黄埔一期学生有100多名,占当期学生总数的20%。他们中除胡宗南以外,国民党方面著名的:后为国民党军队海军司令桂永清、国民党名将黄维等。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黄埔一期生黄维曾撰文回忆说:“当时我与方志敏大哥、同乡桂永清等来到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考,接待我们的便是年轻的毛泽东主席,这么说来我算是很早就认识主席了。”

在第1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近60人,占学生总数的1/8。他们中著名的有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徐向前,以及在上海已经被录取而最终没有赴广州报到的我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方志敏等。

对于当时的情况,徐向前元帅晚年曾记述:“1924年过年后我与几名同乡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住在美术学校一名姓赵的老乡家,准备报考军校。4月中旬,在上海环龙路1号进行了初考,初试比较容易,考试第三天,我就接到通知被录取了。接着,每人发给了一点路费,大概是五块钱,要我们到广州参加复试。”(刘继兴)

刘继兴最新出版的文史类书有《最雷人的历史趣闻》、《历史也能这般幽默》、《你所不知道的帝王》等。

第3篇:黄埔军校差点不叫黄埔军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在共产国际代表和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的帮助下所做的一件大事。讨论校址时,国民党中央执委是定在“测绘局及西路讨贼军后方医院”,即现在的北教场路烈士陵园一带,广州人通称为“东山”。为此,还形成了文件。不过没多久就改了。否则,黄埔军校就叫“东山军校”了。

据说以黄埔岛做校址,是孙中山亲自选定的。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因为当时大小军阀随时可能发大王脾气,弄不好就会突然袭击军校。这个四面环水的小孤岛,的确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黄埔军有了这么个大本营,在战略上占了大便宜。

192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广州军界要人起了个大早。孙中山坐军舰于7时40分抵达黄埔岛。9时30分,开学典礼在操场上举行。先由孙中山发表演讲。他的演讲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他说:“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要失败。今天建立黄埔军校,就是为成立革命军打基础。”“革命军必须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救国救民,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他以很通俗的语言说:“革命党的精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一百个人就能打一万个人。有一支一万人的革命军,就可以打倒军阀。”孙中山演讲完毕,会场上掌声雷动,口号鹊起。接着由党代表廖仲恺主持开学仪式,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汪精卫代表国民党中央执委致祝词,最后是阅兵式和分列式。60年后的军校纪念活动中,李默庵、宋希濂等人回忆,有两件事记忆犹新。一件是操场前头搭起了台子,台正中央挂着军校校训:“亲爱精诚。”两边还挂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孙中山那天穿着白色的中山服,戴一顶白通帽。宋庆龄很优雅地站在孙中山旁边,白衣黑裙,美如天仙。另一件是胡汉民用广东话宣读“总理训词”:“三位煮鸡,萝卜大葱。”硬是听不懂内容,事后看贴在墙上的训词,才恍然大悟:〖KG-1mm〗“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毕信毕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第4篇: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100年 国共两军为同一源头 中国黄埔军校是中国迄今为止元帅、将军辈出的地方,它打下了中

国军队的基础。该校由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

该校在成立之初,被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因该校位于在广东省广州市郊外的黄埔,因此又被叫做“黄埔军官学校”。该校在1924-1928年的黄埔时代培养了一批学生作为军人与军阀作战,其中的多数人因此牺牲。后来的该校毕业生因立志“继承黄埔时代的精神”而被称为“黄埔军校出身”。不过,该

校在1946年正式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在创办该校的时候,为在全中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同时也是国民党党训的“三民主义”,考

虑成立一个有别于军阀的独立的政党军队。

在学校创立之初、1924-1927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学校的资金和人才面临困难,斯大林领导的苏共给

予了孙中山大力支持。

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是深得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另一方面,共产党人也在该校担任重要工作。如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此外,苏联红军的将校也在学校中担任过相关工作。但1927年国共合作停止后,苏共和中共的教职员工离开了黄埔军校,只剩下国民党的相关人士。黄埔军校的校舍在抗日战争中烧毁,但现在作为纪念馆重新恢复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原貌。入口处写着孙中山的遗志“革命尚未成功”。馆内展出着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战斗场面的绘画。在1948-1949年投入数百万人的国共“三大战役”中,指挥官多数毕业于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不少还曾

是同桌。

内战失败后,国民党逃到台湾。当时国民党军的将领几乎全部来自黄埔军校。而在大陆方面,1955年

实行军衔制后,十大元帅中的五人和十名大将中的三人都曾是该校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工。

因此可以说,黄埔军校出身的校友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大大的印记。

后来,中国创办了包括国防大学在内的众多军事学院,都继承了黄埔军校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传统。

第5篇:黄埔军校

广东黄埔军校旧址

讲解线索:

在途中——在大门处——校本部大门——政治部——校长办公厅——校长会客厅——校本部展览室——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前——军校俱乐部——东征烈士墓园 在途中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员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林彪。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军衔的著名将领,例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周总理、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一些,但从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这些历史事实使军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近年来到军校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学生之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有不少。每天到这里来的旅游团络绎不绝。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升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在大门处

军校大门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这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式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改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四个字的门匾。只因旧址首选广州黄埔长洲岛,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督府,想置他于死地,因而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大家请看大门上的门匾。这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校门内外粘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请大家再看看墙上的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作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广东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备战98天,耗资2000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的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请大家随我进重建的黄埔军校校本部内参观。

校本部大门

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它和刚刚参观过的欧陆式大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校本部面积1.06万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两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跟走廊相连,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由于没有礼堂,师生集会常常在此举行。大家见到的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便芳香四溢。课余时,不少同学在池边观赏荷花,畅叙友情。当年池水可直通珠江,潮涨潮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政治部

我们现在参观政治部。大家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上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吃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他能细致观察每位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是担任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负责资料的译编等工作任务的。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校长办公厅

现在来到的校长办公厅,也可以说同时又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学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上到军阀杨希闵家中,坐在烟塌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费,到夜深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为“党军慈母”。

校长会客厅

这里是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校长的。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平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的校长的钟爱。

这间房子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校本部展览室

穿过中轴线,这两个室原是学生宿舍,现在没有复原,而改为重建的校本部的展览室。 孙中山的“故居”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请大家抬头看看这棵白兰树。大家记得吧,广州中山堂有棵白兰树,据传已有百年历史。这里也有棵白兰树,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枝上,花繁叶茂。有些观众想象力十分丰富,触景生情。他们说粗壮的树干,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两座洋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楼上嵌有“孙中山先生的故居”的字样。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由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展览《小楼昨日》和《孙梅轶史》。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还有孙中山和他的日本游客梅屋庄吉的故事。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曾重游他的“风水宝地”——黄埔长洲岛。他把当时在广州的20多名身居军政要职的黄埔学生召集到这个大厅开会。会上,蒋介石最初一言不发。当主持会议的何应钦最后请示校长训示时,他才开腔说:“今天我们落到这个地步,

是你们不争气造成的,你们再不争气我们将得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解放大军已经南下,正在急速向广州进军,蒋介石兵败如山倒,而他却拼命掩盖失败的原因。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孙总理纪念碑前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一捺。大家看,像不像?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大家请看碑座:地下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了。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其屡战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铜像。孙中山先生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在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最后由于经费困难,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放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9米,重约1吨。

请看碑身四周: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请看碑身背面刻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厥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它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上年纪的老人对我们讲,以前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还要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是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军校俱乐部

这是一座两层楼高的楼房,在当年来说,已是规模宏大了。1926年建成,作军校礼堂,可容纳数千人。当年师生集合、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常在俱乐部里举行。 军校游泳池

军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北方,不习水性,称为“旱鸭子”。恰好苏联顾问巴甫洛夫到东江视察前线时,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会影响战斗力,所以决心将两个小船坞改建为游泳池:一为深水池,一为浅水池。使同学们学会游泳,以适应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初学游泳者,肩负一个大竹筒,既帮助浮水,也可作救生用,许多同学都爱上了这项活动。他们学会游泳后,觉得泳池太小,难于“施展拳脚”。于是都纷纷离开泳池,游向珠江,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

东征烈士墓园

这是墓园的正门,红砖、琉璃瓦,气势磅礴。牌坊上有几个篆体字“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落款是“蒋中正”。东征烈士墓园内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目地十分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墓地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其中墓里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辰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当场牺牲。为了表彰刘尧辰的功勋,他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5000元,

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西边是十六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记功坊”,落款张人杰。张人杰即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至此三大书法家的笔迹我们都见到了。

往东走,便是墓园里一座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他是军校牺牲的学生中职位比较高的,故为他单独造墓,独存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刻写“国民革命军军官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写“捐躯救国”;西面刻写“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第一起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才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

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第6篇:游黄埔军校

观黄埔军校,忆英雄豪杰

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遗余力地为拯救整个中国而努力,他们肩负时代使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牺牲,只为振兴中华。尤其是在大革命期间,这些革命党人为扫除反动军阀及其封建势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北伐战争中,他们英勇作战,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的战功。这些革命党人很多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精英。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中央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新生党员的素质,增强我们在校大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进步,努力争做党员先锋。我们支部组织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来学习辛亥革命老前辈身上的黄埔精神。

我们支部一行十几个人早早地坐着公车来到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设在广州长洲岛,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担任校长、党代表之职。现在的黄埔军校旧址是一所以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心内容的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埔军校具有“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我们刚来到黄埔军校的门口,就看到门口两边的墙上对称地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是孙中山先生在自己的遗嘱中写到的。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在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他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人为之感

动。一块写有陆军军官学校的木牌端端正正地横在校门口的上方。我们一一参观了黄埔军校的几个展厅。展厅里摆放着当时一些物品,并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英雄人物。他们驰骋沙场,为拯救国家立下了悍马功劳。看着关于他们的介绍,敬意油然而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艰苦不算什么,疼痛不算什么,再苦再累,为了振兴中华,他们都不怕。当时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热血青年,那时的国家不能给他们提供像我们现在这样好的待遇,能给的只有恶劣的环境和困苦。但是他们勇敢的扛起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不畏艰辛,不惧死亡,用自己的鲜血铺出复兴中华的道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不再需要流血牺牲,冲锋陷阵。我们每天吃得饱,睡得好,穿着各式各样漂亮的衣服。不需要体力的辛苦,能够在自己喜欢的大学读着自己喜欢的书。与他们相比,我们现在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现在,我们的国家不断的发展壮大,不再像那个时候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我们有着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艰苦奋斗、为国爱民的精神,肩负起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戒急戒躁,不怕吃苦,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而时刻准备着。尤其作为一名师范生,以后要为人师表,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投入到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未来的接班人而尽心尽责。不以个人的享乐为目标,而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导,到

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和壮大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观完黄埔军校后,大家热情高涨。那段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军校却将这段历史永远的保留下来,黄埔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当前,我们还处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下面的路就要有我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走下去。我们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肩负起责任完成历史使命。同时我们处在和平的环境下,这也就需要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认认真真读书向上,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对得起先辈,造福于后辈。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上一篇:拼搏的青春下一篇:读书笔记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