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花教学反思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手工花教学反思

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课的教学反思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幼师手工课的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作为从事十一年幼师手工一线教师,我提出以下教学设计与开展形式的反思,希望能在幼师手工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把握教学理念,“与幼儿园接轨”

幼师手工课的开设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类的活动项目相照应。想开设好手工课,必须先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艺术课的内容,才能更有利于手工制作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把握住教学理念,把所讲手工课与幼儿园接轨,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结合实际,摆正幼师手工课与幼儿园活动课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活动课中,五大领域课程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影响、联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手工课是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手、眼、脑、口并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幼师手工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学以致用,幼师手工课与幼儿园活动课接轨

幼儿园的教育提倡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学,让孩子们在成长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更注重于品质教学,学习的品质融入到五大领域,没有脱离具体的学习环境是抽象的学习品质,手工课也一样,幼儿教师在幼师学校学习的手工制作技巧,如何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与幼儿园的教学相接轨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手工制作前,应明白这节手工课的意义所在?需要做哪些准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达到那种预期目标?整个手工制作课程应如何设计?第二,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应该照顾到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如何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项?如何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乐于动手、乐于思考?如何让不会制作的学生主动地和老师、同学沟通?第三,在手工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废弃物主动地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的教育。幼儿教师在幼师学校学会了手工制作之后,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还要加以整理和设计,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在幼师学习的手工课与幼儿园的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

二、扎实课堂内容,“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

幼师手工课的课堂时间安排一般是一节课45分钟,两节课连在一起上课,中间下课10分钟。在每小节课的45分钟之内,既有教师的讲解示范,又有学生的练习制作,只有合理分配好教师和学生的制作的时间和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幼师手工课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内容要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衔接,为将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所以,对教学内容选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趣味性强、儿童较容易接受的、简单容易制作的题材,表现形式要易于操作,符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制作能力和条件。比如:折纸、剪纸、废弃物的制作、编织、简单的橡皮泥制作等,都比较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

(二)示范教学的“启发性”

幼师手工课属于技能性很强的操作课,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以示范教学为主,在示范教学之前,教师要熟悉教材,熟练掌握所授新课的操作技巧,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能把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各种教具应用自如。在示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发现新的问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比如:在讲解折纸玫瑰花时,教师讲解了玫瑰花之后,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技巧制作了山茶花。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们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技巧又制作了满天星。学生制作的作品非常好,教师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引导,更增强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三)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性”

幼师手工课的开展,主要是为幼儿教师将来到幼儿园的工作做准备的,而幼儿园的手工课又不是单纯的手工课,所以在幼师开展手工课要与其他学科积极结合起来。如做《小熊盖房子》的纸贴画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小熊盖房子的故事,让孩子对小熊为什么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怎样盖房子等,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进行纸贴画制作。这样与讲故事相连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课外活动,“延伸课堂学习”

开展手工课课外活动是手工课课堂学习的延伸,能补充课内教学的不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技能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幼师手工课的教学特点,采取以下课外活动形式:

(一)鼓励自主学习,开办手工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兴趣小组就是把各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既增长学生的手工知识,又增强了学生手工制作的能力。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動,活跃校园艺术气氛,为校园的学习建设增加了不少色彩,同时让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倡相互学习,举办手工作品展览

作品展览是学生进行手工学习的互相提高的一个捷径。手工展览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课内的作业展览;第二,课外活动展览。

首先课内作业展览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己班内的小型展览,每做一次作业之后,教师应该选出一部分好的作品,在班内的合适位置进行展览,对程度好的同学,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对程度差的同学,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学习。其二是开展大型的校内展览,让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能参观学习到他们的成功作品,更好的参观学习,有利于整体学生的制作水平提高。

第二,课外活动展览。主要指兴趣小组展览,或者以重大节日为题材进行的全体学生作品评选展览,组织师生进行欣赏、评选、颁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广泛交流,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增加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总之,关于幼师手工课教学的三点反思,是我经过长期的手工教学实践探索,并结合当今幼儿园手工活动课的基本情况,总结得出的。还望有机会能应用到幼师的手工教学中,提高幼师手工课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幼师教育事业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王云霞(1981.09-),女,河南周口,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获硕士学位,美术讲师,现任教于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双师型教师。曾发表论文《论画好素描的方法》、《怎样做好幼师的美术老师》等。

作者:王云霞

第2篇:“关中花馍”校本课程的反思与回顾

“关中花馍”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浓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厚植家国情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自身实践,现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回顾与总结,以起到反躬自省的作用。

一、经验与体会

(一)文化自信是关键

有人认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工业文明时代已经到来。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老土”的传统习俗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应该予以摈弃。毋庸置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和对乡土文化的冷漠与藐视。

著名非遗学者乔晓光教授指出,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民族情怀、文化观念,是支撑华夏儿女行走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更加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色,为“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盈的土壤。学生在淳朴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其审美品位、思想观念、处世哲学会得到熏陶与滋养。这种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是永续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牢固基石。

面对新形势,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人文底蕴与人文积淀”的培养是我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条件。从高层建构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不忘本”是教育传承首要思考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也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二)理解内涵是重点

教育传承工作始终在引导学生理解、认识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朴实、纯真的审美情怀和精神追求。关中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有花馍这种民间习俗,洞察花馍的文化元素,不难发现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是对“龙”“凤”“虎”“鱼”“马”“福星”“吉祥幸福”等文化图腾的一种崇拜和信仰。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地理标志符号化的象征。

花馍的形式和寓意,虽经岁月淬炼,依然氤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铮铮风骨,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观念;蕴含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蕴含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蕴含着“崇德向善、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它已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永不分开。如耳熟能详的“龙凤呈祥”“福星高照”“寿比南山”“松鹤延年”“岁岁平安”“连年有余”“富贵祥和”“财源广进”“牛气冲天”等,都是采用谐音、象形、借喻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渴望,见证着秦人特有的秉性与豪迈、情感与信仰,凝结成民族精神的脊梁,薪火相传。

(三)传承技艺是基础

花馍是靠民间艺人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点“荷马史诗”般的神秘色彩,所以它被人们称为“母亲的艺术”。千百年来,它同民间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皮影、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一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引领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而煜煜生辉,光照千秋!

花馍用的面是糯米粉和白面掺合蜂蜜、甘油等配料调制而成,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面团。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有时还会采用其他材料,如竹签、棉花、黑豆、核桃、红枣、羽毛等,用来制作对象的胡须、眼睛、头发、冠顶之类的装饰物,以此增加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制作工具主要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如梳子、筷子、剪刀等。从材料上讲,花馍造型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是践行美育课程体验造型乐趣的最佳资源。

花馍起源于远古祭祀活动,与农事生产有关。虽然各地叫法不同、形式不同,但大多是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节庆祭奠、社火表演中必备的一种食材。兼具了食用、欣赏、礼仪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交礼品,是人们借助这种方式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和手段。

花馍制作技能性较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花馍艺人常常通过揉搓、挤压、盘绕、剪贴、按印、穿插、彩绘等各种造型技巧,结合形体、肌理、疏密、均衡等美术语言,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形象塑造完成了。视觉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在制作中“手”与“脑”的结合,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以发展。花馍造型的技巧在面塑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艺术实践是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其“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审美判断”等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花馍教学依托社团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是课程开展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授课方式,建立馆校合作机制拓展学生的視野,明晰课程开设的意义和地位。我们引领学生参观民间艺人花馍作坊、举办花馍作品展、参加社区文化生活技能大赛、举办创意花馍手工制作活动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花馍制作对工艺和材料非常考究,教学时我们要向学生提供“轻黏土泡泡泥”作为替代品进行教学,便于他们准备学习材料,为其进一步掌握花馍制作过程、体验制作乐趣、理解文化内涵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名师的教学策略,利用美术创意空间把非遗传统文化做成一系列成果展览陈列、创设艺术空间供学生课余交流学习。如采用西安市教育局“名校+联合体”阵地建设的形式,辐射带动更多的地区和人才参与其中,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二、问题与对策

(一)资源筛选与教学内容确立

花馍教学属于地方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统一的课程范本可依,也没有现成的教学范例可供参考。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超越性,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虽然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但要在茫茫的大数据面前精选出需要的资源,还需教师课前多下一番功夫。依据国家课程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必须要由计划、目标、过程、评价四部分内容构成,课时安排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左右。

(二)技能历练与教学能力提升

花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它的历史地位、社会作用與人文价值。其次,要能从美术学的角度发现它美的形态、美的元素、美的表现手段和语言。能从专业角度引领学生感悟文化形态对人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带领学生从众多的文化信息里剥离出优秀文化的基因,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恋情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欣赏评价阶段,而是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感悟出它的魅力所在。我们多数教师都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素养深厚。但接触这类课程时,我们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尊重他们的工匠精神,率先垂范、夯实技艺,如此才能驾驭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智慧的光芒。如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旬邑剪纸、武功刺绣这些课程资源,都需要精湛的技艺作为铺垫才能使课堂教学蓬荜生辉。

(三)组织形式与教学理念转变

西安市高新二校史美霞老师主讲的“青花之前世今生”“魅力之马勺脸谱”两节示范课为我们地域性美术资源进课堂开启智慧的大门。思维与理念的创新确定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堂组织形式的大变,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教室和书本上。“主题性研究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实地考察、开展教学、课堂实践、成果展示,每一个环节都在引领学生从“走、看、听、问、说、塑、画”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展现。这种课内课外融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大美育”教学观的引导下,才能步入艺术教育的神圣殿堂。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方式、途径、材料、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材料携带时间、放置地点、方便程度等诸多条件,唯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增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依据《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文件精神,将非遗文化做成“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用传统花馍艺术作品布置校园环境、创建特色校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在这方面,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艺术教育实践课、西安高新二小校本课程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关中花馍校本课程的开展,在美育的天空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人文素养教育的大门。我们期待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春风里,这枝民族之花越开越艳!

作者单位 陕西省乾县黉学门小学

作者:李聪 李志强

第3篇: 手工教学反思

李巍巍

纸风车是很受孩子们欢迎,而且比较容易制作的一种玩具。对孩子们来说,成功制作一只纸风车并不难,但要从美术审美的要求制作一只精美的纸风车就相对增加了难度;事实上,只有多数孩子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地对风车进行装饰,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一定的创造力,更多的孩子完成风车制作后能体验玩风车的乐趣,提高他们对手工制作的热爱和对美术课的兴趣。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利用较好的课堂情境。清楚明白地示范讲解,目的性强,过程简单明了.

二、风车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风车扇叶剪到什么位置为止,二是风车如何转得又快又稳,三是如何让你的风车看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进行怎样的装饰。

不足之处:

一、让学生注意做的时候细铁丝不要扣的太紧,不然不能转动,在学生作业时,有的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制作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学生风车转动不够灵活,因为同学们固定的点订得太紧,还有剪的过深,没有经过全面的跟同学们分析原因。

二、其实在看风车图片时应该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风车的独特魅力,并能以此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创作的欲望。

三、制作时间把握不够,装饰的时间过于少。

第4篇:中班手工 纸杯花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纸杯变形,涂色制作出纸杯花

2、尝试运用对比色或者渐进色均匀涂色

3、体验变形所带来的快乐,并能耐心地进行涂色活动 活动准备:纸杯

剪刀

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杯花范例,引导幼儿欣赏,引起兴趣

1、用纸杯可以干什么?用剪刀可以将纸杯变成什么?

2、你们讲的真好,一起来看看老师将纸杯变成了什么?

二、鼓励幼儿探索纸杯花的制作方法

1、你们觉得一次性纸杯怎么才能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呢?

2、向幼儿示范用剪刀把纸杯剪成花的过程: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相隔一段再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直到将杯身全部剪开,用手将剪开的长条状花瓣向外打开即变成花。

三、鼓励幼儿运用对比色或渐进色均匀地涂色

1、(出示刚刚制作的纸杯花)你们觉得这朵纸杯花这样漂亮吗?怎么样把它变漂亮呢?

2、(讲解渐进色的涂色方法)现在我们用不一样的方法来涂色(对比色)

3、除了把花心和花瓣分成两半涂色,还可以怎么涂色。才能涂出不一样的效果?,

四、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1、幼儿沿直线剪出花瓣

2、可以选择对比色,或渐进色进行涂色,涂色的是有要用力,要有耐心

五、集体展示作品,教师小结

将幼儿的制作的纸杯花放在框子里,做成一个个花串之后悬挂起来。

第5篇:花点心教学反思

《花点心》教思学反

《花点心》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课。在备课室考虑孩子年龄小,爱说,爱动,爱看动画,喜爱动画形象的特点,我着重对本课做了教学情境的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彩胶泥真听话,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哪些形状”教学环节,学生愉快的介绍着自己的方法:搓、揉、拉、压、捏等,更重要的是还发现和使用了彩胶泥中的模具。学生在自主探究、互教互学的愉快学习中学会了“花点心” 形状的多种制作方法,学习重点学生掌握的非常好。学会了“花点心” 形状的多种制作方法,那么,如何给它做上漂亮独特的花纹呢?学生从我提供的大量素材中深受启发,在自己加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中大胆发表意见,“花点心”花纹的立体美化装饰难点在学生自主互学的快乐学习中迎刃而解。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学是创造人的艺术,教师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指导上要下功夫精心钻研,教学围绕“学生喜欢”设计环节,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学生会的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去互学互通;教师要做有心人,从学生身边去发现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学习中多给学生探究、合作表现的机会;这种快乐学习的方法将使孩子的才华充分展示。

这节课我还收集了很多花点心的图片,根据教学需要做成幻灯片,造型新颖,花色图案装点漂亮的花点心令孩子们惊奇的“哇”声一片,有效的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知,潜移默化的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技法传授上,“彩胶泥真听话,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哪些形状”教学环节,注重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会的方法,再让孩子们帮“我”做花点心,就这样孩子们在互教互学的愉快学习中学会了“花点心” 形状的多种制作方法,学习重点学生掌握的非常好。学会了“花点心” 形状的多种制作方法,那么,如何给它做上漂亮独特的花纹呢?学生从我提供的大量素材中深受启发,在自己加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中大胆发表意见,“花点心”花纹的立体美化装饰难点在学生自主互学的快乐学习中迎刃而解。

教学中有叫人满意的片段,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遗憾之一:在制作方法的学习这一块,我觉得自己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用的时间有点多,无形中缩短了孩子们动手做的时间。我能感受的到课堂上孩子们一显身手的愿望一直很强烈,而我却压制他们的愿望,认为掌握了方法再动手才有保障做出好作品,忽略了低年级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的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性。遗憾之二:明星面点师的评选——学习评价环节处理的有些草率,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学习课桌没有合理摆放,不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和作品展示。欣赏评选时孩子们挤成一团,没能认真的看,更没能好好的说,总体感觉有点乱,自评、互评流于形式。遗憾之三: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很不到位。这也一直是我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学习中,小组长形同虚设,组员各自为战,学生作座位有望其项背到面对面,改变的只是位置少时候交流分享更谈不上合作学习的“携手共进”。如何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花架子现状,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坚持开展,使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在习惯中摸索合作的方法,探究合作的有效途径,品尝合作的甜头,体验合作的快乐,不能临时抱佛脚。

教后回顾反思,我深切的认识到:教学是创造人的艺术,教师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指导上要下功夫精心钻研,教学围绕“学生喜欢”设计环节,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学生会的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去互学互通;教师要做有心人,从学生身边去发现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学习中多给学生探究、合作表现的机会;这种快乐学习的方法将使孩子的才华充分展示。

第6篇:《花婆婆》教学反思

姓名:吴玉君

低年级的孩子想象力是特别丰富的,虽然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确,但如果将一件事情用图形来表达,却会比我们大人去讲一个抽象的概念丰富千万倍。一个健康的孩子他总是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他需要以图形来表达一切事物,并以图形的方式接受学习一切事物的,所以,选择绘本这种图画书阅读可以使他们内心情感的表述更充分、更完整。

为了丰富孩子们当下的生命,使孩子们在美好的阅读中得到浸润,在幸福中不知不觉地成长。我选择了《花婆婆》绘本阅读,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花婆婆》这本书虽然只有十多页,但其间透着的真理和道的温暖光亮,足以照亮一个人漫长的一辈子。这本书除了有一个光亮的故事,还有近乎完美的插图,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它是美国漫画作家芭芭拉·库尼代表作,曾荣获美国图画书奖。

一枚细小的种子,最终能长出一株草,开出一朵花,成为一棵参天的树。一只青涩的毛虫,最终将嬗变成一朵飞翔的花,一个舞动着的自由的精灵。

《花婆婆》这本书首先用故事确认了一个规律:孩子童年时期得到的东西,往往决定了以后他(她)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童年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恒久的人生信念的奠基时期。爷爷的言行举止深深印在艾莉丝幼小的心灵中,爷爷的嘱咐成了艾莉丝的人生指南。青、中年时有精彩体验的艾莉丝,晚年让世界更美丽的花婆婆,都是基于她在幼年时获得的人生理想和恒星般坚定的信念的指引。

让故事内涵更丰富的是,艾莉丝不仅自己做了一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而且她晚年扮演了爷爷的角色,她把美好的信念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里。这里我们看到了爱的承继和延续,故事巧妙的回环清晰地透视了美好传递的过程,人类一代一代的希望之火正是通过这种生命传承的形式燃烧得更加炽热。

所以当班里孩子们开始进行绘本创作时,当他们纷纷埋头写绘起自己所能想到的“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时,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孩子们已经学会思考,并能用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愿望,怎样让世界变得美丽。都能感受到如果每个人努力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美丽将无处不在。

读完《花婆婆》这本书,我都会掩卷而思:世界如此美好,太阳给了我们温暖,四季给了我们变化,花朵给了我们芳香,我呢,我又能给世界什么?艾莉丝都代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通过这次整本书教学,我就是想让孩子们、家长及更多的人知道绘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和孩子们大声读书的行列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我的课究竟上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一颗愿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只要我现在给孩子们播下了阅读的种子,那么我就有理由相信,孩子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我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有坚持,就有奇迹!有行动,就有收获!有阅读,就有幸福!”孩子们在读写绘这个活动的的滋养下,都将收获一个丰实而快乐的人生!

第7篇:《花婆婆》教学反思

《花婆婆》教学反思

《花婆婆》是这学期我带孩子们在课堂上读的第二本绘本。第一本书侧重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故事比较简单、易读,也很有趣,从中受到启发;而这一本书,相对来说就比较深奥一些,故事平铺直述,没有什么很吸引孩子的故事情节,但是慢慢读来、细细品味,却值得人深思,整个阅读过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书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书中传达出来的“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也刚好和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主题相呼应,同样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除了去帮助别人,关注到人,还可以关注到物,于是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明白了什么是环衬页,它与扉页的区别,同时能够归纳出对于三件事情的传承,所以能够较好的掌握文本。

课堂上,我通过图文对照,欣赏图画美的同时,品味文字的美,感受故事的美。如在卢菲丝小姐做第二件事时,卢菲丝小姐海边的房子,我先出示图片,让孩子欣赏美丽的图片,孩子先说,锻炼了口语的表达能力,再回到文字,品读文字带来的美感。又或通过看图猜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看花婆婆给围着的孩子们讲故事时,让孩子们来猜,他们会讲什么?让孩子去思考、表达,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前面的故事有一个回忆的过程。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增强学生阅读的参与性,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爷爷对艾莉丝的对话和花婆婆和“我”的对话时,让孩子参与进来,分角色读,不仅孩子的阅读兴趣高涨,而且,忽然明白,爷爷要花婆婆做的事和花婆婆让“我”的事是一样的,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创设情境,走进故事,体会花婆婆的一生。就情境创设这一点,觉得自己做的不是很好。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部分孩子越往后读越没有什么兴致,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改进。另外,对于文本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掌握,所以对于部分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第8篇:《金色花》教学反思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上一篇:社团策划部职能下一篇:对餐饮的看法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