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结合心理干预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 (冠状动脉功能不全) 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多为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和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 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速、心肌酶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改变等临床特点, 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症状的出现, 常危及生命安全, 其发病率呈逐渐递增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不断的发展, 医学与护理新模式的转变, 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护理模式逐渐被模式所替代,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日益受到重视, 这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必然对护理程序、护理方法以及护理理念提出新的要求与认识[1]。现根据多年的护理临床实践相结合, 对临床路径结合心理干预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进行探讨, 为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患要求与生活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该院心内科2008年7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心肌梗死住院治疗患者160例, 其中男98例, 女62例, 年龄最大为77岁, 最小为36岁, 平均年龄为51.3岁, 以上病例均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要求及标准。随机分为临床路径、心理干预组、临床路径与心理干预组对照组4组, 每组40例, 其4组之间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与分组

1.2.1 临床路径组

成立临床路径小组, 由主管医师、护士长以及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参考国际临床路径治疗模式和管理内容, 因所具备相应条件制定符合本科室的临床护理治疗模式。自入院开始临床路径组患者即进入临床路径治疗护理, 应用所制定的护理程序对相关的护理工作进行开展。

1.2.2 心理干预组

本组患者因缺乏心理准备, 同时伴有发病所带给患者的濒死感使患者心理焦虑、紧张伴有恐慌等心理因素。此种患者多见于入院2~3 d由于治疗的外界环境因素 (包括心电监护仪、抢救车、各种管道连线及CCU等) 干扰使得患者产生强烈的内心不安及情绪激动和表情淡漠及失望等状况, 其中中年男性患者表现明显。对于此类病情, 我们耐心的听取患者倾诉并表示同情和关心。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及自身的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 以调整、干预及纠正患者心理不安等负面情绪, 树立患者的自信心, 引导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及配合治疗, 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慌等表现。力求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以及乐观面对疾病的信心。

1.2.3 临床路径和心理干预组

对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 在出现悲观、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时, 除开始实施临床路径治疗护理的同时, 积极给予心理干预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忧虑的情绪,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1.2.4 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原则, 未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及心理干预护理。

对以上4组患者的并发症、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及住院天数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路径结合心理干预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 见表2。

由表2可见临床路径组、心理干预组、临床路径与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近年来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成为医院主要服务宗旨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处于在特定的情绪阶段, 其保持着较高的激动水平及恐惧的情绪状态。临床护理路径在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关的医疗费用, 增进医患交流, 增加患者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2]。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其最重要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干预与治疗已成为现今社会医学护理模式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模式。当患者心肌受损后除一些病理生理的改变, 同时可出现思想、精神、心理和情绪变化的改变[3]。本文研究发现通过临床路径与心理干预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心理干预及心理疏导可以使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文中临床路径和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显示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果说明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疏导可缓解和降低患者思想压力, 减轻其恐慌焦虑、烦躁不安、抑郁和悲观失望等症状, 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提高患者满意度, 限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表明临床路径和心理干预的护理模式效果要优于常规的护理模式, 其更能适合现今医学和护理整体模式的需要[4]。这种全新的护理模式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去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以能够满足当今时代患者的需求, 促进心肌梗死患者的进一步护理治疗及康复。

本文研究仅仅局限于临床路径结合心理干预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观察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 其心理干预是综合性的, 要求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调节个人的生活、工作, 调整个人心态, 处理好人际关系等, 并保持沉静的心理状态;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从各个方面努力, 进行个人的心理行为治疗, 稳定自身情绪, 建立自身信念与信心, 消除焦虑、抑郁和冷漠的心理情绪, 尽快解除由心理问题所带来的躯体症状, 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结合心理干预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 为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6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 分别为临床路径组、心理干预组、临床路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 每组患者40例, 对各组的预后与效果观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临床路径组、心理干预组、临床路径和心理干预组的并发症、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失望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有效的实施临床路径结合心理干预护理有利于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 促进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恢复, 缩短了治疗时间, 调节了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邹碧荣, 王晓慧, 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改革对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 (上旬版) , 2007, 21 (4) :915-917.

[2] 曾影红, 王磊, 路悦霞, 邹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7) :35-36.

[3] 林妙春, 管梨倩, 苏爱莲.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9) :1146-1147.

[4] 贾伟平, 刘香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对比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25 (11) :99-101.

上一篇:青石斑鱼海水池塘网箱养殖技术分析下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相关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