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分析

摘要:根据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行动的定向、行动的模仿和行动的熟练,探讨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的衔接性问题,指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重复性、渐进性和整合性都体现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衔接性。同时总结了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的衔接性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操作要求;教材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是完成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在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适当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而且技能训练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即由教材演示逐步转向学生亲自操作,由单一操作转向综合操作。如果能使学生完成上述一系列转向,进而激发灵感,缜密分析,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那么化学实验训练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衔接。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与培养过程

1.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等;第二类是相对比较综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某些气体的制取等。根据《课标》,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表1所示要求[1]。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初步”的解释是:开始阶段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对“学习”的解释是: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仿效。对“学会”的解释是:学习并能运用,即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应用[2]。由此可见,学会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和学会的前面都有一个限定词“初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学习水平描述。不同的目标水平的学习要求不同[3]:

(1)初步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学生主要表现为模仿。其规范性与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2)初步学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水平,表现为学生动作基本规范、协调,基本能做到会拿、会接、会调、会测等。

由表1看出,对于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对于一些较高层次但属于化学实验必备的实验技能同样要求比较高,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对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顺利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理解,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同化作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4]。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要求会降低一些,如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动作技能,培养过程有其阶段性。它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可将实验技能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上又逐级递增的阶段。

(1)行动的定向——基本技能练习阶段。行动的定向,指通过对行动方式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印象的过程。具体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则是指在教材中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

(2)行动的模仿——技能综合练习阶段。行动的模仿,是按已知知识进行仿效。在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栏目进行仿效,在充分体会规范操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成规范的动作。

(3)行动的熟练——应用操作技能阶段。行动的熟练,就是指形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化与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训练,《课标》并没有刻意强调。

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具体体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安排在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组织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应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在初中化学学习初期,学生的化学知识比较欠缺,所以教材应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切入。那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安排是否合理呢?是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接下来将对此做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表1总结的《课标》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整理了实验技能在教材上、下册出现的次数(见表2、表3)。

由表2看出,九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初步学会”这方面,上册出现的操作82%在下册中继续强化。而且上、下册在编排上指导思想一致,即常规操作优先反复训练。由表3看出,对于“初步学习”,上、下册教材同样呈现出一致性与衔接性,如过滤、蒸发等在两册教材中均有出现。总的来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部分的编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教材上、下册也呈现出高度的连贯性。按照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教材实验安排上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1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重复性体现衔接性

化学实验的操作主要通过手的活动来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实验技能只有在学生重复或循序练习若干次后才能逐渐由生疏到熟练。例如,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教材上先详细介绍了取用固体药品的两种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接着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碳粉还原氧化铜等一系列实验中都涉及到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使得学生对这一操作不断重复和循序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从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表2、表3中实验操作重复的次数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这是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但是,从表2、表3的统计中,也可发现一些欠妥之处。其一,教材在有些基本操作的训练上偏少。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操作”在教材中只呈现两次,训练使用试管夹的重复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手持试管夹的短柄进行加热的错误操作。其二,重复是学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重复中也要做必要的强调。如量液的操作在教材中共呈现两次,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能加热量筒、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并未强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将量筒作为试管使用的错误操作。

重复不能没有任何创新,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时,呈现两幅相似的装置图,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两者的异同,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应原理,灵活学习蒸馏装置;又如,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所呈现的两幅插图反应装置一模一样,而气体收集装置略有不同,一个是排水法,另一个是排空气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制取氢气的装置,还巩固复习了气体的收集原理与方法。

2.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体现衔接性

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定向——模仿——熟练。学生首先需要观察体验,形成最初的动作印象,然后才能形成模仿,进而形成熟练操作。教材在演示实验时,对初次接触的仪器作介绍或进行操作示范,同时也安排学生实验,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逐渐亲自动手操作,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演示实验的同时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亲身探究与实践,教材又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几十个小实验,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开篇出现化学最经典、最基础的演示操作——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品、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等,让学生有一个定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模仿练习,按教材上的栏目仿效操作试管加热、练习量筒读数、学习连接仪器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多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然后,学生再在实验室制取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熟练应用基本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整体思考的,要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演示到练习再到综合,这种渐进式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式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3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整合性体现衔接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是一系列基本操作的有机整合。学生仅熟悉化学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远达不到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如果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固定装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会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单独操作,完成某一综合实验十分必要。表4、表5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中,基本操作在单独训练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次数。

由表4、表5看到,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的训练强度较大,从内容到数量,都高于单独实验,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课标》明确细化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课标》中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完成”这8个实验。在教材中,这8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共17种,包括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试剂取用、试管加热、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过滤等。与表2、表3统计出的教材中出现的19种基本操作相比,这17种基本操作都出现在8个综合实验中,覆盖率约为90%,可见在综合性实验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再横向比较表4与表5的综合实验,九年级下册的难度加大了,出现了液体的配制以及过滤、蒸发,这都是较高难度的实验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编排在体现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课标》明确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前6个实验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如“气体的制备”需要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加热、气体收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称量、溶解、加热、过滤。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多个操作,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实验。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系列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技能训练安排上体现重复性、渐进性与整合性,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主动从教材中获得启示,将实验技能形成过程看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从学习到学会乃至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操作方法的练习,又要强化基本操作的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探究内容、探究方法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中华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181,1399,1398.

[3]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9.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作者:郑景景 王喜贵

第2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潘华青

第3篇: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式

化学式教学习题

(一)写出下列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 CO2 Cu H2 He

(二)符号H、2H、H

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三)用化学式填空

(1)3个氮分子 (2)2个镁离子 (3)氖原子 (4)2个钙原子

(5)4个氢原子 (6)氢元素 (7)氧气 (8)五氧化二磷

(四)甲醛(化学式为CH2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气分子、氧原子构成的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五)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氧化镁 MgO2 B.氧化钠 Na2O C.硫酸锌 ZnSO4 D.氢氧化铜 Cu(OH)2

第4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绪论教案

绪论教案 【教师】:本学期我将担任同学们的化学老师,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课,不知道同学们对这门新开设的学科有什么样的问题或想法?或者说你想通过化学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

板书学生的问题

【教师】黑板上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以及研究得到解决的。当然有一些比较棘手等问题目前还是没办法解决的,这要留给以后的人们也就是你们去思考解决。 今天,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所以学化学其实是很有用的,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之前呢?我们先来解决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化学是什么? 【教师】什么是化学呢? 展示ppt 原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呢? 展示PPT 【教师】其实在之前的问题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学化学的目的。那就是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化学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很多实际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展示PPT 【教师】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很多有关化学的问题,比如蛋糕、冰淇淋、包子、酒等食品的制作,再比如洗衣粉、锅、烟花等的制作都离不开化学知识。除此之外,一些生活问题的发生或者解决也是离不开化学的。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些图片还有视频,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播放视频

【教师】除了这些播放的视频之外,其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的污染,这都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对化学有深入的了解。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的原因了。 因为化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前面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比如洗衣粉,陶瓷等的制造都与化学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的制造都是离不开化学的。所以学化学是很有用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知道剑,烟花等物品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如果你将来选择了化学专业,那你将可以知道更多,比如女孩子可以知道怎么样制作唇膏,面膜,粉底,指甲油等化妆品,男生将可以学到怎么样制作鞭炮,刀剑,发蜡等。

第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收集整理:黔西县思源实验学校

白晋阳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中。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本单元教材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史和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

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技能还是中学生进行探究轰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所以,本单元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学地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单元有三个课题。课题1通过一系列探究轰动,引导学生能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课题3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在学习了元素

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解释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教材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教材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

内容,与以往的初中教材相比,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第九单元 溶液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第十单元 酸和碱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中安排了6个“活动与探究”,每个课题3个,是探究学习安排得最多的单元。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本单元是一个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社会生活的学习单元,着重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和有机合成材料。从知识内容上看,它们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因此课程标准对它们的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但是这些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汇总

化学方程式汇总

(1)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 铁在氧气中燃烧:

3. 铝在空气中燃烧:4.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8.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9.二氧化碳溶解于水:10.生石灰溶于水: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3.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3)分解反应:

1.制氧气的三个方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加热氯酸钾:

加热高锰酸钾:

2.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3.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氢钙受热分解: 加热分解氧化汞:

(4)几个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1.氢气还原氧化铜:

2.木炭还原氧化铜:

3.焦炭还原氧化铁: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5)金属单质 +酸 (反应)

1.锌和稀硫酸2.铝和稀硫酸

3.铁和稀硫酸4.铁和稀盐酸

(6)金属单质 + 盐(反应)

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7)金属氧化物 +酸 (反应)

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

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8)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碱 (不是复分解反应)

1.苛性钠在空气中变质:

2.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3.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9)酸 + 碱 (反应)

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

2.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10)酸 + 盐 (反应)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3.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

(11)碱 + 盐 (反应)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2.氢氧化钠与氯化铁:

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

4.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

5.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12)盐 + 盐 (反应)

1.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2.硫酸钠和氯化钡:

第7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目标: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目标: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

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复习目标: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目标: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

8、

18、

28、

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

4、OH、NO

3、NH

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

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

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

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复习目标: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复习目标: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目标: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缓慢氧化的条件

(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

2、CH

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目标: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 Fe 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 先与CuSO4反应;

Fe 与Cu(NO3)2 、 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目标: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 NH4NO3 NaOH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 /KNO3 /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 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

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

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 *C浓% = M稀 *C稀% 或 M浓 *C浓% = (M浓 + M水 )*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 = 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复习目标: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 、H

2、CO2 、CO 、NH3 、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 、H

2、CO2 、CO 、NH3 、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复习目标:

一、了解NaCl、 NaCO3 、NaHCO3 、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 、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复习目标: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 Fe、 Zn、 I 、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 Fe、 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8篇: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后作业

本节作业

1、课后练习题1题 ;

2、列表格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各 举2个例子;

3、完成本节学习之友。

上一篇:关于印发细则的通知下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