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期末考试(通用7篇)
一、选择题
1——5 ABBCB 6——10 CCBCB
11——15 CAACB 16——20 BCCBB
21——25 CBACB
二、完形填空
26——30 ACBAC
31——35 ABCAB 36——40 CABCA
三、阅读理解
41——45 FTFFF 46——50 ABCAC
51——55 CACCA 56——60 AABCB
四、补全对话
61——65 BCAED
五、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66、speaking 67、has 68、himself 69、to have 70、homeless
B卷(50分)
一、单词拼写
1、translate 2、on time 3、imagine 4、educational 5、realized
二、短文填空
6、game 7、teams 8、ball 9、hands 10、goal
三、阅读理解
11——15 CBABA
四、句子翻译
16、worry about
17、by accident
18、dream of/about
19、Take it easy
20、put off
一、编排上的问题
1.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节中删去了关于物质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物理性质的简单介绍, 但是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节中,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对于压强的理解, 而此时, 初三学生物理学科中压强部分的知识还没有讲到, 这样使得本来浅显易懂的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难点。
2.教材上第8页关于化学性质的例子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新、旧教材中例子没有变化, 但新教材中表示性质的能、会、可以等字眼好像有意去掉了, 包括教材第10页课后练习与应用中关于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断的第3题中的 (3) 水变成水蒸气, 也好像有意去掉了“能”字。尽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关系密切,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 教材上关于性质的描述都没有了“能、易、会”等关键字, 还是会让他们对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描述区分不清, 从而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3.新教材第32页第2题的第4个选项说的是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 出现了印刷错误, 应该是0.94%。
4.由于教材顺序的调整, 水通电分解的内容被编排在第四单元, 教学中在学习到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节中, 原来老教材上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自然也被删减, 根据前面学习情况, 教材列举了过氧化氢分解的例子, 可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 没有再配上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不便于学生理解。
5.教材第49页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初学化学, 不了解酚酞试液遇到氨水的变色情况, 更不了解浓氨水的挥发性, 实际教学中讲授到此处时很费劲, 需要补充给学生一些关于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知识后, 学生才能明白。如果教材能在此处增加一个关于这些知识的资料卡片, 则可以给学生以提示,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 效果会更好。
6.新教材第60页下面,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图中, 在列举分子构成的物质时, 列举了氨水, 感觉不太恰当, 因为氨水属于混合物, 对于混合物直接说其由分子构成不是特别合适, 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就像教材第52页的习题中有一个选项,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一样, 是不对的。在这一点上老教材列举的是水, 而不是氨水, 感觉更好一些。
7.教材第98页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的第4题 (1) 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 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原来这道题教学参考书上说是对的, 今年又改成错的。并且解释原因为:生成物的总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应物呢?一般我们的理解:反应物即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所以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有些牵强。
8.教材第113页介绍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这部分探究内容, 建议安排在第45页实验活动处介绍为好, 因为在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已经涉及到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再者学生也已经学习了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基本上可以通过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实验的发生装置做出合理选择,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 掌握相关知识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也都把第113页介绍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这部分内容提前介绍了。
9.教材第118页第6题中的填空: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白色金属是___。对此空, 教师指导用书中所给答案为“银”, 但据了解, 目前暖水瓶内胆壁上除了镀银外, 也有镀铝的, 过去还有镀金属汞的。这样就造成了答案的混乱。
10.书上第123页联系与应用栏目中第1题:选择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填空。 (7)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如果从题目中选择的话, 学生只能填二氧化碳, 可是学生刚从教材第118页获知: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混乱。不如把题目改成:“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 能看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_”更为合理。
11.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下册教材第43-44页编排了两道例题:例一是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例二是关于浓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对于课后练习与应用中的第5、6两道题则属于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这种类型的计算教材上没有安排例题, 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因此建议本节教材再增加一道关于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综合计算方面的例题, 让学生体会到溶液与化学反应这两个知识点的融合, 也便于学生对于教材第45页“练习与应用”栏目中相关题目的顺利解决。
二、实验设计上的问题
1.教材第21页实验1-5对于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高低的探究中, 仍然采用了将火柴梗平放于酒精灯火焰中1-2s后, 观察火柴梗炭化程度从而得出结论的做法。我们知道, 木材的炭化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 其炭化程度是由受热温度、受热时间和氧气含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 木条的炭化程度不能准确反映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并且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 酒精灯内焰的温度最高。所以, 新教材仍然沿用原来的做法不太合适。
2.教材第14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1) 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设计欠妥, 因为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的, 而空气中又仅含0.03%的二氧化碳, 因此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后用来和空气进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 做法欠妥。 (2) 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中关于水蒸汽含量的比较, 实验设计中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本实验的设计是通过比较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哈呼出的气体与放置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上的现象, 得出结论。我们知道, 哈出的气体与空气温度不同, 哈出的气体是热的气体, 遇到冷的玻璃片容易出现水雾。如果实验中能改进一下,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那会让实验更严谨, 结论更科学。
3.教材第27页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 使用的是着火点较高的红磷, 需要在集气瓶外用酒精灯点燃, 这样势必会造成五氧化二磷的扩散, 污染空气;另外导管内如果不装水的话还会造成实验误差, 而装水又比较困难。因此, 建议不如改为用50ml玻璃注射器进行实验会更加简便直观,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首先将过量的白磷装入玻璃注射器, 密封后通过热水浴使其燃烧, 观察注射器上活塞的移动即可说明问题。这样不但避免了污染, 减小了实验误差, 而且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教材第92页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 方案一中利用红磷燃烧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较高, 使用烧红的玻璃棒点燃时不太好操作, 并且容易造成白烟的逸散, 不但污染空气而且导致实验误差。如果实验中将长的玻璃管换成短玻璃管, 用着火点较低的白磷代替红磷, 采用热水浴加热的方法将白磷引燃, 不但可以简化实验, 而且也可以避免污染、减小误差。
5.教材第128页燃烧条件的探究试验中, 把白磷和红磷放在铜片上燃烧, 污染较大。虽然教材提示演示本实验时可以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但是中学的教室一般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即使是实验室, 很多学校也没有这样的设施。所以不如把实验改进一下, 例如可以把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大试管中, 并在试管口套上气球, 然后将装有白磷和红磷的大试管放在热水 (水温高于40°C) 中, 便会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对于热水中的白磷, 只需用一只大试管将其倒扣, 便可观察到白磷在水下的燃烧。这样改进后该实验在一般的教室就可以演示, 非常方便, 并且几乎没有污染。
6.教材第132页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安排的面粉爆炸实验, 实际操作中成功率不高。即使实验成功, 由于金属罐不透明, 学生也很难完整地观察到面粉在金属罐内剧烈燃烧继而出现爆炸的现象。如果将实验改进一下, 用透明的塑料油桶代替不透明的金属罐完成实验, 则效果要好得多。具体做法如下:把塑料油桶从中上部剪开, 下部作为爆炸筒, 上部作为盖子, 实验时盖在爆炸筒上面, 形成一个密闭容器。在爆炸筒的中上部打一个合适的小孔, 然后在小孔内插入一支粗细合适的玻璃管, 玻璃管两端分别连上扎有网状小孔的小塑料瓶和鼓气装置 (如图所示) , 用铁丝固定一支蜡烛, 点然后放入筒内作为火源。实验时, 先向小塑料瓶内加入适量干燥的面粉, 接着点燃蜡烛, 放入筒内, 盖上盖子, 立即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便会成功观察到面粉剧烈燃烧继而出现爆炸的完整过程。
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不能说化学使环境恶化,同样,说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也不妥。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并不能对世界做什么改变,只是人们掌握了化学原理之后,在进行生产和使用其产品的过程中,让这个世界发生了某些人为的改变,让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对自然界造成了一些破坏,而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反过来又危害人类。
比如,农药化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但其弊端不容忽视。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物随雨水和灌溉水进入江河湖海,造成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水华,使水质发臭、鱼虾死亡,被污染的水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食物中残留的农药等有害物质常常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农药化肥的使用还会破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使生物生存受威胁。
又如,塑料等合成材料制品的使用,虽然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但废弃的这些物品却让环境遭到污染。由于不能降解,废弃在环境中的这些物质将长时间留在环境中,并威胁动植物的生存。有些动物因为误食了塑料薄膜之类的物品,阻塞消化道,最后痛苦死去,而植物可能由于土壤中塑料制品的阻碍,影响其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枯萎。
最近频繁曝光的“癌症村”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行为失当;另一方面也说明化学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对人类和自然生态会有很大的危害。
总之,我们开山采矿获取生产原料,会破坏地质地貌和森林植被;我们开足马力地生产,会排放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危害人类健康,危害动植物生长;我们生产出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影响着地球生态。当我们呼吸着雾霾弥漫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时,不会感觉世界绚丽多彩。
所以,在绪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化学这门学科应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应介绍一些给人类带来危害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一体两面、有利有弊的。在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如何让利发挥到最大,弊降到最小,则需要人类的智慧。如果不想在一开始的化学教学中介绍化学学科应用造成的弊端,那也不必做些粉饰,以免教学过程中前后矛盾,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引起学生反感。建议删除“绪言”二字之后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并删除绪言内容中的最后一句“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二、“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广义上是指地球上的总水量,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通过水循环得以不断补充和更新,人类利用这些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是第四单元课题一“爱护水资源”的第一标题。“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拥有的”,这也不免让人感觉到人类好像是自然界的主人,显得自私、狭隘。曾经有一段时期,人们就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认为探明到的或有能力利用到的资源就是人类拥有的,从而对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进行疯狂地侵占和掠夺式地开发,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考虑其他生物的利益。人类在获得自身利益方面,确实有很大收获,同时也陷入一系列的困境:环境污染、资源耗尽、能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灭绝等。这些困境,历历在目,有的还在不断加剧。现今,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们意识到,为了人类的未来,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人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员,不应以主人自居,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很显然,“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个说法与“人类跟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左。这一点学生也能感知到,在课堂上问及“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一说法好不好时,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好。他们在初二地理课中已学过水资源的知识。查阅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书,在介绍水资源的内容中,没有“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种说法。
从这个标题下的课文内容看,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而不是介绍人类拥有哪些水资源。况且,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是利用水资源而不是拥有水资源,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影响。这个标题既与课文内容不符,又有些标榜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之意味,不利于环境友好意识的建立。所以,建议不要用此标题,改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或“水是宝贵的资源”为妥。
1.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下面货币属于埃及的是( )
2.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集中体现在( )
A.扩大公民权利 B.妇女可以参政 C.提升公民素质 D.鼓励学术研究
地中海见证了一个城市﹣﹣罗马的成长,它从七个山丘到庞大的帝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区变成了整个地中海的主人。据此回答第3﹣4题。
3.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A.A B.B C.C D.D
4.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这一崇高的称号,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他是( )
A.屋大维 B.亚历山大大帝 C.伯利克里 D.孝德天皇
5.“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种姓制度 B.共和制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联邦制
6.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7.如图信息表明,当时英国棉花加工量、生铁产量快速增长是由于它进行了( )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C.17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D.18,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
回顾一战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据此回答19﹣20题.
9.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由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因素有( )
①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②同盟国和协约国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
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A.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1.(如图)《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最“震撼世界”的是(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12.如今我们纪念十月革命的理由有( )
①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④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似点是( )
①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
②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
③建立战后世界统治新秩序;
④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材料中描述的这种状况,开始出现于( )
A.1929年 B.1931年 C.1933年 D.1935年
15.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的是( )
A.1861年改革 B.明治维新 C.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16.小明同学在历史小报的某一专栏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国会纵火案”和“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等相关知识,该专栏的主题应该是( )
A.法西斯的暴行 B.殖民地的血泪 C.希特勒的阴谋 D.纳粹党的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据此回答17﹣19题。
17.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D.美国宣布对日本作战
18.下列是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雅尔塔会议 ②诺曼底登陆
③德国进攻波兰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19.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成立相应的国际组织,共同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史实有( )
①三国协约的形成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③三国同盟的结成 ④联合国的成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某文件宣称“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该文件最终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 )
A.《九国公约》的 签订 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C.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21.是苏联解体20周年,俄罗斯总理普京曾经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对这段话和苏联历史理解正确的是( )
①苏联曾经一度强大,国际地位重要。
②苏联的政治、经济远比资本主义国家先进。
③普京很想恢复苏联,可惜做不到。
④独联体各国告别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世界再次聚焦拉丁美洲。下列拉丁美洲国家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 )
A.古巴 B.巴西 C.阿根廷 D.巴拿马
23.乌克兰事态升级后,英国《卫报》指出: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冷战”。对20世纪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冷战与雅尔塔体系密切相关
B.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
C.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24.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
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①生产国际化 ②贫富差距扩大 ③贸易全球化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如图图示反映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
B.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与结合
C.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3分,共35分.)
26.翻开世界历史浩荡的画卷,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填空。
27.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人教版世界历史
(1)依据材料一内容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性质。指出材料中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条件的内容。
材料二:“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管理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2)大久保利通有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政治家的称号。写出为开展明治维新运动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材料中“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说的是明治维新哪方面的内容?
材料三:19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3)写出材料三中“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的政策名称及作用。
材料四: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我认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
(4)材料四提及的美国“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指的是什么事件?“建立计划经济”是指此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新局面?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8.18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巨变。
材料一:人们突然感到空间和时间都缩小了,于是人们的节奏也就加快……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火车”的发明人。根据材料一,指出火车改变人类生活的表现。
材料二:至19,汽车、出租车以及卡车塞满了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街道,造成了对石油、橡胶以及混凝土的新需求。正如这些新的交通工具把千万人在地理距离上连接起来一样,电报电话把他们联系在巨大的通讯网络中。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2)说出材料二中“汽车”发明的时间和动力机械。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三:计算机奇才常常在小小年纪就跟经纪人、金融机构执行官、各类企业家一样暴富……微软主席比尔?盖茨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其财富以数十亿计。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中的“计算机”出现在哪一次科技革命中?列举计算机网络影响下形成的美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及其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5BABACAAABCCABABADDCDCADB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3分,共35分.)
26.①亚历山大.②《荷马史诗》.③华盛顿,④孟德斯鸠,⑤三权分立.⑥高度集中,⑦1991年.⑧欧洲,⑨柏林战役.⑩《格尔尼卡》.
27.(1)俄国1861年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经济方面.
(3)新经济政策;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4)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
(5)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的成果,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28.(1)史蒂芬孙;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的出行方式;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的思想认识.(任意两点即可)
(2)内燃机;加剧了交通拥堵;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之有理,任意两点)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
一、第一部分(1~6题22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4)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5)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6)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7)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
2.选出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A.赶尽杀绝 感恩戴德 敢作敢为 ...B.攻城略地 供不应求 功成名就 ...C.数以万计 数见不鲜 如数家珍 ...D.兼收并蓄 坚壁清野 艰苦卓绝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但老师表扬了我,而且也表扬了其他同学 B.坚持从实际出发,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应该切实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4.选出没有对偶修辞的一项。()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C.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填到下列文字横线处能合理衔接的一句是:()
第1页(共20页)
十月三日和四日,我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养鸡场和机械厂,_______。A.尽管那天下着雨,我们还是坚持参观完了才回家 B.碰巧,一整天雨下个不停,所以我们只看了个大概 C.不巧,碰上连绵阴雨,使参观受到一定影响 D.不巧,这天下了场大雨,又刮风,实在是扫兴.
6.下列广告词对成语进行了改动,请任选三个写出其原型。(1)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
(2)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3)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
(4)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5)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
(6)眼病仪广告词:一明惊人。
第二部分(7~24题4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7~9题. 7.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指出这首词的词牌和作者:、。
(2)作者写“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有什么作用?(3)简要分析下阕加点句子的表达效果。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第2页(共20页)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卑鄙:
②驱驰: ③驽钝:
④攘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①写出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句子。②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这两段选文寓情于事,作者在叙事的同时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8题.. 9.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而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数字,掷地而作金石声。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第3页(共20页)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彭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都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比喻杰出的人才),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写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开头引用的一首古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文中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3题.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第4页(共20页)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⑪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第5页(共20页)
(11)请在横线上把本文的情节补充完整。报名考试→ → →考试失败
(2)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3)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
(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第三部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忽略了一些东西,而这些忽略的东西又往往会让我们的成长付出一定的代价。请以“不该忽略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第6页(共20页)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台营学区九年级(上)期
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1~6题22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6)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1)浊酒一杯家万里(2)为报倾城随太守
(3)赢得生前身后名(注意“赢得”的写法)(4)虫声新透绿窗纱(5)人迹板桥霜(6)只有香如故
(7)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注意“竞”的写法)
2.选出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A.赶尽杀绝 感恩戴德 敢作敢为 ...B.攻城略地 供不应求 功成名就 ...
第7页(共20页)
C.数以万计 数见不鲜 如数家珍 ...D.兼收并蓄 坚壁清野 艰苦卓绝 ...【考点】多音字;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同音字字,解答时要根据意思认真作答.
【解答】A.“赶、感、敢”都读“gǎn”; B.“功、供、攻”都读“gōng”;
C.“数以万计”数读“shù”,“数见不鲜”数读“shuò”,“如数家珍”数读“shǔ”; D.“兼、坚、艰”都读“jiān”.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但老师表扬了我,而且也表扬了其他同学 B.坚持从实际出发,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应该切实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凭
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语序混乱,可将“不但”置于”老师“之后; B一面对两面,逻辑错误,可将”能否“去掉; C语言赘余,可将”毫无例外“去掉; D没有语病. 答案:D
4.选出没有对偶修辞的一项。()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第8页(共20页)
C.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考点】修辞手法及运用.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要注意对偶句的特点.学会辨析和正确使用.【解答】B不是对偶句.对偶句要求是上下联词语结构相似,词性相对.“巧笑”属于偏正关系;“采桑”属于动宾关系.“女伴”是名词;“逢迎”是动词. 答案:B
5.填到下列文字横线处能合理衔接的一句是:()
十月三日和四日,我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养鸡场和机械厂,_______。A.尽管那天下着雨,我们还是坚持参观完了才回家 B.碰巧,一整天雨下个不停,所以我们只看了个大概 C.不巧,碰上连绵阴雨,使参观受到一定影响 D.不巧,这天下了场大雨,又刮风,实在是扫兴. 【考点】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作答.
【解答】A题干中提示是两天的时间,而此项则显示为一天”那天“与语境不符,同理D 也不符合语境;
B参观某地,当期望好的天气,”天下雨”是不巧的天气,“碰巧“一词显然表达与语境不符; 答案:C
6.下列广告词对成语进行了改动,请任选三个写出其原型。(1)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
(2)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3)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
(4)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5)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
(6)眼病仪广告词:一明惊人。【考点】常见易错字.
第9页(共20页)
【分析】本题考查同音字的把握.
【解答】(1)“快治人口”应为“脍炙人口”;(2)“随心所浴”应为“随心所欲”;(3)“咳不容缓”应为“刻不容缓”;(4)“骑乐无穷”应为“其乐无穷”;(5)“口蜜腹健”应为“口蜜腹剑”;(6)“一明惊人”应为“一鸣惊人”.
答案:(1)脍炙人口(2)随心所欲(3)刻不容缓(4)其乐无穷(5)口蜜腹剑(6)一鸣惊人(各1分)
第二部分(7~24题4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7~9题. 7.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指出这首词的词牌和作者: 武陵春、李清照。
(2)作者写“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有什么作用?(3)简要分析下阕加点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点】爱情闺怨诗.
【分析】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解答】(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这首词的词牌:武陵春、作者李清照.(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倦梳头、泪先流具体而真实地表达了内心的浓重哀愁.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
第10页(共20页)
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答案:
(1)武陵春 李清照
(2)具体而真实地表达了内心的浓重哀愁.
(3)以舟轻说愁重,兼用比喻、夸张修辞,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意思对即可)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8.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卑鄙:
②驱驰: ③驽钝:
④攘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11页(共20页)
译文: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①写出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句子。②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这两段选文寓情于事,作者在叙事的同时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驱驰:奔走效劳. ③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④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攘除:排除,铲除.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
第12页(共20页)
句意为: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的.
句意为: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有真章内容可以看出
①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用原句答出两点即可)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 答案:
(1)①身份低,见识浅
②奔走效劳
③比喻才能平庸
④排除,铲除(2)4分)①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获得显贵.
②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3)4分)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各2分)
(4)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8题.. 9.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第13页(共20页)
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而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数字,掷地而作金石声。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彭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都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比喻杰出的人才),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写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开头引用的一首古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文中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第14页(共20页)
(5)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为什么?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分为四部分:
①论述具有自知之明的心态就能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③④⑤⑥论述历史上的圣哲先贤敢于宣称“吾不如”. ⑦从道理上论述敢于宣称“吾不如”,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
⑧总结全文,论述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通常在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概括作者观点的议论句.梳理文章内容,可从结尾找到作者的观点﹣﹣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本文题目就是论点.
(2)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引出论点或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做论据证明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题干要求是主要的论证方法.很明显是举例论证.
(4)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第二段“历史上的圣哲先贤”,就能看出事例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揭示两个词语的本质区别. 答案:
(1)2分)人贵敢说“吾不如”
(2)2分)引出论题,为行文作铺垫.
(3)2分)举例论证 如:子贡、刘邦、顾炎武、瞿秋白等敢说“吾不如”,谦虚好学,最后都有所建树.
(4)2分)不能调换,这几段的事例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4分)(5)有区别.这里所说的“吾不如”是一种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积极态度,而后者则是轻视自己,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第15页(共20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3题.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第16页(共20页)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⑪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1)请在横线上把本文的情节补充完整。报名考试→ → →考试失败
(2)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3)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
(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考点】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小说讲述了小雪练习钢琴,在考取钢琴琴等级证书的报名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暗示小雪把指导老师改成自己的名字,可通过考试,在考试时评委的老师又找到了小雪希望她更改指导老师,但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并婉言谢绝了.最后小雪没能通过考试,但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诚信精神的玫瑰.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小雪练习钢琴,在考取钢琴琴等级证书的报名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暗示小雪把指导老师改成自己的名字,可通过考试,在考试时评委的老师又找到了小雪希望她更改指导
老师,但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最后小雪没能通过考试.(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母亲以实际行动告诉女儿要沉着冷静,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拂去落叶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细节之中包含母亲的深意;拂去落叶,便也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
(3)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考查.题目的含义要分析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运
第17页(共20页)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犹如玫瑰般珍贵,漂亮,同时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如玫瑰般美丽、高贵.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谈感悟的试题,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小雪的角度:①做人要正直,不能为了利益而违背良心.②在遭遇不公时,要冷静.③对于世俗的污染,我们要敢于用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敢于对世俗说“不”.母亲的角度: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音乐艺术的角度:①琴艺的获得,要靠艰苦磨炼;艺术的更高追求需要的是执著不懈.②音乐是艺术,不要拿世俗玷污纯洁的艺术. 答案:
(1)报名考试→暗示改名→拒绝改名→考试失败(意思对即可)
(2)①母亲以实际行动告诉女儿要沉着冷静,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②拂去落叶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细节之中包含母亲的深意;③拂去落叶,便也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
(3)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犹如玫瑰般珍贵,漂亮,同时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如玫瑰般美丽、高贵.
(4)【示例】小雪的角度:①做人要正直,不能为了利益而违背良心.②在遭遇不公时,要冷静.③对于世俗的污染,我们要敢于用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敢于对世俗说“不”.
母亲的角度: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
音乐艺术的角度:①琴艺的获得,要靠艰苦磨炼;艺术的更高追求需要的是执著不懈.②音乐是艺术,不要拿世俗玷污纯洁的艺术.(每个角度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第三部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忽略了一些东西,而这些忽略的东西又
第18页(共20页)
往往会让我们的成长付出一定的代价。请以“不该忽略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考点】半命题作文.
【分析】这是一道较为宽泛的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围绕题目进行构思选材,为我们审题立意架设一座思考判断的桥,铺设一条联想想象的路.从整个文题来看,重点应落在“不该忽略“四个字上.
【思路点拨】从内容来说,可以写过去的年代中应该重视而又时常被人忽略的一段历史,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对人起积极作用的现象;可以以自己的口吻写自己经历过的不该忽略的事情,也可以以别人的口吻写别人的不该忽略的事情…总之,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取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写作.
【文体选择】从文体来说,可以记叙生活中所发生的不该忽略的然而却忽略了从而造成失误的一个故事;可以针对历史、书籍中的某一素材进行故事改编;可以针对不该忽略的问题体现出的美进行分析议论,写成议论文;… 【解答】【例文】
不该忽略了美
你曾经在泰山观日出,曾经在九寨饮冰泉,曾经在南京赏雨花,曾经在烟台望仙山…
游走在名山大川,诗情融于梦景之中,满心满眼皆是世间绚烂的极致,却于无意间忽略了世间最美的景致.
说来该感谢上天的眷慕,给我一个契机寻回遗失的美好.
十四岁,坐在黄山山腰的缆车上,远望盘旋在云雾中的飞鸟,总有预感这次旅途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盛景之外的东西﹣﹣于是便更多了几分期待.
当晚住在山中的旅馆里,山间的雾气似会呼吸一般,在灯光下张张弛弛.闲步庭前,正遇上我们的向导迎面而来.未等我开口,他便兴致勃勃地问道:“有个好地方,去不去?”
第19页(共20页)
我立刻来了精神:“当然.”
那是一处崖边,山风并不很大,却能吹进人的血液中,在心里打一个回旋,再借由呼吸从容而出,打开全身所有的毛孔,于是大山的气息便一拥而入.站在凸起的巨石上远望,一弯新月高悬云海,颇似“姜太公钓鱼”的情状.夜渐深,那月竟似突然有了生命,伸手轻轻拂开笼罩在周身的雾气.随着呼吸的频率,圈圈光华带着迷蒙的水雾荡漾开来,在云中激起阵阵涟漪,本来石雕般的云海顿时活了过来,活泼灵动的笑声飞溢而出,就像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似的,滴溜溜打着转,让人觉得心都随之舞了起来.
“你怎么发现这里的?”我转头兴奋地问道.
“传闻黄山之盛在松瀑云泉,所以游人皆为此来,殊不知那些只是华丽的外表.而这里,是黄山的精灵们狂欢的地方.黄山之灵在这里,夜晚将山魂释放,弯月将山性升华,灵气逼人.常年在山中寻曲觅幽,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我默然,原来自己心中之渴慕,亦不过一场浮华的梦.然而万千盛景终敌不过心上的一缕月光,铅华褪尽才现本真之美.四处游走,只望能一窥美之极致,却忘记了时时检视最重要的观景之心.忽略了,遗失了,盲目追求表象之美,终落入为游而游的俗套.
那么人生之路上,我又忽略了多少世间至美呢?终至为生活而生活,为活着而活着?
那晚,藏了一片月光在心底,取了一缕山魂常伴身旁.从此心灵便有了起伏的黄山守护,再不被忽略,再不会遗失.
真的很庆幸赶上了那场心灵之美的盛宴,及时找回了被忽略已久的美丽.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天上午/下午的(抽签号)号考生,我试讲的内容是足球脚内侧踢球。授课对象是水平三-五年级学生。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开始部分:)(准备部分:)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挂图,这是头手倒立的技术动作分解图,一共是分成四个阶段,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你,先看老师做一下示范动作,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一共分为包括助跑,支撑脚站位,摆动腿摆动,踢球,踢球后的随前动作五部分组成。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进行讲解示范,一二排同学请蹲下,以左脚支撑为例,斜线助跑,助跑方向和出球方向约成45,支撑脚踏在球侧后,脚趾指向出球方向,膝关节微屈,眼睛看球,重心稍倾向支撑脚一侧。在支撑脚踏地的同时,踢球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由外后向前内略呈弧线摆动,膝踝关节稍外旋,当膝关节摆至接近球体的内侧上方时,小腿加速前摆。击球时,膝关节向前顶送,脚背绷直,脚趾扣紧斜下指,以脚背内侧击球的后中下部。击球后踢球腿顺势前摆落地。老师再示范一次。这套技术动作老师将其编了个小口诀,一撑二摆三踢球。
咱们先进行第一项无球练习,一二排起立,全体同学成广播体操队形散开。同学们左脚支撑脚尖朝前,膝盖微曲,右脚前后摆动起来,注意右脚摆动时,脚背绷直,准备,开始。同学表现的都非常好,无球练习到此为止。
接下来进行上一步踢固定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踩球,一人上一步踢球练习,体育委员请出列,踩球,老师展示踢球,支撑脚上一步找准位置,摆动腿摆动踢球。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同学踩球,第二排和第四排的同学练习,一三排向后转,开始练习,停,同学们,注意支撑找准位置,脚尖要朝出球方向,记住触球的部位是球的后中部,好,继续,交换练习。接下来咱们要挑战新难度啦,退后隔一段距离,再上几步,踢球固定球,要注意的是支撑脚的位置要,好,开始练习,这位同学,注意支撑脚落点的位置,看老师踢一次,这位同学你的支撑脚距离过进,找准支撑脚落点。这次进步明显。交换练习。
同学们踢得都有模有样,接下来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相隔10米,两人尝试将球踢给对方,准备,开始~ 传球路线要直,踢球后中部。
(哨音)练习时间到,同学们现在都踢得不错了,咱们玩一个足球射小篮筐游戏,老师准备了四个小篮筐,直立着把它放在场地中,咱们成4组,与篮筐间隔10亩,进行比赛射小篮筐,运用咱们这节课学习的技术动作,看哪组同学进的
多,好,游戏有两个要求,开始!~加油,加油~注意脚背要绷直,第一组非常棒,好,游戏结束,第一组拿到第一名,非常棒,老师大拇指给你们点赞,游戏就进行到这里。
(结束部分:)游戏就进行到这里。现在跟着老师进行放松活动,以这位同学为基准,像中看齐,向前看,同学们请闭上双眼,听着舒缓的音乐想象一下现在自己站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眼前的青青的湖水,清风吹过你的脸颊,好请同学们慢慢睁开双眼,回到课堂中来,再放松下手臂和腿。调整下呼吸。
一、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法
1. 让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材料进课堂。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时政相联系, 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趣闻乐事穿插在教学之中, 作无形地渗透。如,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一课, 我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引发学生的讨论:中日会不会因为钓鱼岛发生战争, 试分析战与不战的理由。课堂内, 学生立即形成了“主战派”与“反战派”:“主战派”从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到保护资源等角度说得头头是道;“反战派”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等角度, 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们辩地异常激烈、争得面红耳赤。当他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社会新闻材料:中日钓鱼岛发生争议期间, 美军核子动力航母和两艘驱逐舰、一艘巡洋舰组成的战斗群, 在冲绳近海实弹演习。美国的行径说明了什么?认识到美国的“先发制人”“预防性干预”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
在讲解影响和平的又一因素———恐怖主义时, 我通过设问“我们中国有恐怖主义活动吗?”引导学生联系:“我国2009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与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并出示事先准备的惨不忍睹的相关图片与视频, 以及文字材料“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2009年7月6日播出) :今天中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报了乌鲁木齐市7月5号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有关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目前, 事件已造成140人死亡, 828人受伤, 260多辆机动车被烧被砸, 203间店铺门面及……”让学生通过视觉更直观地认识、体会这些事件的危害:“影响到社会、经济与稳定,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生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 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从而提升情感:“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公害,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切恐怖主义。”此外, 还在这节课中出现《“东突”反恐, 中国在行动》和《雪豹突击队———中国为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而专门组建的反恐特种部队》《中国索马里护航》《中国利比亚维和部队》等图片, 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保护人民生活、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努力。通过补充这些新鲜、具体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们不但扩大了视野, 开阔了眼界, 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只要教师每天上网看看社会新闻, 做个教学、生活上的有心人, 几乎每堂课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材料, 来丰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比如, 在《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看看反“台独”的有关报道、图片与视频, 亲身感受台独势力不得民心, 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 是历史的潮流;在《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下中非合作论坛、G20峰会、APEC峰会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材料;在《人口警钟须长鸣》一课中, 可以把“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佛山路人”现象、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法国酒店不接待中国客人、上海高速路口发垃圾袋等材料来联系;在《失去平衡的环境》一课中, 我让学生了解正在消失的卢瓦图等等,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丰富的材料举不胜举, 教师可灵活选择、处理。不过, 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开放性:能发散性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 (2) 针对性、实效性:因地制宜, 不能生搬硬套; (3) 简易性:简洁有力, 便于操作; (4) 教育性:如, 对于钓鱼岛问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战与不战, 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战与不战, 选择权不在我们, 取决于日本的态度;中国人民追求和平, 但不惧怕战争;战为了不战, 为了和平;国虽大, 好战必亡;天下虽平, 忘战必危。我们要在材料的运用中, 渗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2. 安排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教学设施也越来越好。在我们学校, 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电视机。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整点新闻。如,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看看午间报道, 用晚饭时间看看整点新闻, 要求学生看七点挡的新闻联播。此外, 有时还安排学生观看特别报道, 如, 组织学生观看“神舟”系列的发射等特别事件, 既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 也让学生见证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感受时代的重大变化。当然我也知道,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与设施的。就像过去我们也只能安排学生进行时政演讲, 或者读报;只要教师动脑, 方法总比困难多。
3. 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去了解、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可以组织兴趣小组、沙龙座谈、黑板报与编小报的形式, 也可以让学生制作网页, 让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如,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 可以以环保为话题, 收集相关的内容, 出黑板报做宣传;在学习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时, 可以用朝鲜核问题、利比亚战争、巴以冲突等世界热点来让学生座谈;在学习一国两制时,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 制作以实现祖国统一为内容的小报;在学习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时, 让学生小组合作, 学习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网页。可能有些教师会认为做这些太费时,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其实偶而为之, 就当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调节,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它不仅娱情,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作用
1. 扩大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课堂教学, 可突破教材就是样本。课堂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 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社会生活, 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引进一些课外真实、具体、生动的材料, 就好像在课堂上加了催化剂一样, 使学生由原来听得昏昏欲睡, 变为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津津乐道;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形成一种良好的乐学愿学的教学氛围。如, 前面提到的钓鱼岛问题、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事件等等。话题一经引出, 学生马上来劲, 显得很兴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层次中去发现问题,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 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 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掌握理解与运用理论的本领, 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这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要精心组织教案, 收集各种相关材料,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 培训和提高分析能力。
例如,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在《环境问题亮起黄牌》一课中, 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反映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相关资料。学生找的真多!如, “2011年5月,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发生了332人血铅超标……”“世界闻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宝日希勒镇有100多个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 经过十几年后, 一个个的塌陷大坑出现, 使这片草原面目全非”……材料图文并茂, 使课堂更丰富、更真实、更精彩。通过对材料的寻找、选择、收集, 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同时增强了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从我做起”的大讨论中, 学生认识到“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时时处处皆体现个人素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要纠正自身的很多不良行为。又如,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网页过程中, 对资料收集 (图片资料、文字资料) 、编辑、审核、制作等, 小组内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不仅增长了知识,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 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关注现实生活, 使社会课堂充满吸引力, 更多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同时也使社会课堂更丰富多彩, 体现“小课堂大社会”。
参考文献
【人教版九年级期末考试】推荐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0-16
人教版九年级课文翻译06-16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课件06-18
人教版九年级复习专题09-2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07-12
人教版九年级字音、字形复习09-12
2024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人教版07-05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学案例11-0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09-08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英语教学计划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