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10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过程方法: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教学课时:1 预习要求: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通读课文一遍,勾画有关主人公的描写语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红楼梦》主题曲导入。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2.预习检测

3.整体阅读。

——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4、自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5、自读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学生畅谈。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 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内容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6、作业:练笔:香菱学识的启示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2

——走近香菱

探寻悲剧美

x县xx初级中学

王颖姝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地提高,在阅读和写作

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2、细品香菱学诗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感受其精神美。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感受其精神美并从中找到学习语文

的启示。

2、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探寻作品的悲剧艺术。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文,把握主要内容。

2、教师查找资料,制作。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文本。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创设氛围。

二、赏析文本,感知香菱精神美。

1、上节我们一起品读了香菱学诗的细节,领会了香菱学诗的精神品质,为她点赞,被她感动……假如让你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

香菱

学诗

生:苦、乐、善、喜、痴……

2、作者曹雪芹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引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3、细品香菱的三处笑,更深地把握香菱的美。

我们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有何依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这个香菱啊,脸上总是挂着一个惯常的表情,是什么?

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着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来揣摩香菱,你又读出了什么?

一个“笑”字,就写尽写全了香菱的好学乐学;简洁而细腻地表现香菱的一

大“诗”好。其笑意笑韵是同中有异,其笑情笑态是多姿多彩。

三、走近人物,了解香菱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命运更为不堪,很快被折磨致死。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高度概括了香菱的身世和命运。

四、迁移拓展,探寻作品悲剧美。

最美的红楼女儿,最悲惨的命运,最美于最惨的强烈反差,使香菱的悲剧性更为突出。美的被毁灭,是悲剧;美的被蹂躏,是大悲剧。香菱是笑着走过她短暂的青春,这个不幸的女孩,作者让她留给我们的是笑,是精神的永恒,同时也有青春娇美的生命被摧残的阵阵心痛……

在《红楼梦》中,应该叹息的,又岂止是香菱一个呢?

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饱受欺凌,终被折磨而死;风流灵巧,性情刚烈的晴雯终被嫉妒含冤而死;孤芳自赏,才情过人的黛玉终因爱情无望泪尽而死;志比天高,不让须眉的探春远嫁他乡,一去不返;擅长丹青,聪明灵秀的惜春遁入空门,永伴青灯……

(在“叹香菱”歌曲声中)出示:香菱走了——香菱们走了——这些《红楼梦》中诗样的女子都走了——都以凄婉的方式走了——?(留给我们读者的又是怎样的思考呢?)

五、布置作业。

香菱学诗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篇3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香菱学诗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 〕学

诗,〔 〕。你能在括号内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大屏幕出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香菱学诗》赏析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的一个片段,它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赞美了这位精华灵秀的薄命女儿。香菱来到大观园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此外,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也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傲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坦率纯真,诲人不倦的一面。

赏析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正面描写)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专心若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黛玉要求她重写,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侧面描写)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这是香菱写得最成功的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真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赏析人物:

香菱是一个悟性极高、心性灵秀的女子。

她极富文学气质,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赏析黛玉的教学方法: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交融,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途径!

叹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学诗》自学评估

1、填空。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读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读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

父亲,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期望是什么。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原因是什么?(用不超过15个字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写父亲为“我”做了两件事,请依次简要概括这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破折号后面略去了一些文字。请你替“我”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训练】

1、《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 《西游记》清朝曹雪芹霑梦阮雪芹香菱

2、不矛盾。宝钗所说的“呆头呆脑”从上下文看,并不是贬语,实际是对香菱的一种戏评,是出于对香菱专注、入神学诗的形象评说。

3、略

【能力提高】

1、提示:答案可不唯一,更多的可以认为是两种情况都有,关键在于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使自己的观点让人接受。

2、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以上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

第三稿,句句写月,却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因而众姐妹说它是“新巧有意趣”,确实恰如其分。

【开放探究】

1、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2、①生活艰辛,身体劳累;②精神疲惫。

3、①父亲给“我”买了鞋。②父亲给了“我”钱。

4、①为父亲的艰辛而难过,②被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深深地感动。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

2、鉴别诗歌优劣,初步鉴赏诗歌;

3、探究写作意图,理解悲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悲剧内涵。

2、鉴别诗歌优劣,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着明清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曹雪芹写了一场由女性光彩所映照着的人生幻梦,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在大观园中,我们结识了许多有个性的女性,如孤高傲岸的黛玉、温柔聪明的宝钗、泼辣精明的王熙凤、才能非凡的探春、懦弱不幸的迎春、俏丽刚烈的晴雯、温顺乖巧的袭人等等,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来到大观园的新客人:香菱;大观园的众女子除了美丽非凡,更是才情卓绝,她们以李纨为社长,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叫海棠诗社。香菱久闻诗社大名,到大观园的第一件事不是观赏园内风景,而是向黛玉学诗。

二、赏析课文

师:这个故事在小说中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让我们浏览全文,圈画出文中体现香菱“苦吟”的语句。

师:有同学找出来没有?

生:黛玉给她王右丞的五言律诗让她研读,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生:她和黛玉探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直”字看似无理,“圆”字又似乎太俗,但又没有别的字可以替换。以及她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白”和“青”两个字也似无理等等,说明她对王维的诗歌不是粗略阅读,而是琢磨品味。

师:古人写诗注重“炼字”,我们读诗也应像香菱一样注重“品字”。

生:课文中有几个动词可以看出香菱的苦心,她“逼”着黛玉换杜甫的诗,又“央求”黛玉探春给她出题。当黛玉给她命题后,她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师板书: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生:第一首诗被黛玉说“意思却有,措词不雅”后,她“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

(师板书:皱眉含笑、徘徊屋外、凝神苦思)

生:宝钗说她第二首诗写的不是月亮,而句句倒是月色之后,香菱“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晚上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后方才朦胧睡去。”并且在梦中失笑,得到八句诗。

师: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八个字能不能再简略一点,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 生:心无旁骛。

师:香菱的梦中成诗是偶然吗?(同时板书:挖心搜胆,心无旁骛,对灯出神,三更上床,五更睡去,梦中成诗)

生:不是偶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香菱苦思冥想的结晶。

师:同学们不仅找得全面,而且分析得也到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治学有三个境界:

1、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香菱学诗的过程正是印证了这三境界,没有一心学诗的梦想,没有为诗憔悴的苦思,便不会有梦中成诗的惊喜。

师:香菱学诗三次成稿方才得到肯定,你能否根据钗黛等人的评价,赏析这三首诗有什么不足、同时又有哪些提高?

生:第一稿:宝钗——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这个“不雅”„„(说不出来,笑)

师:所谓不雅,也就是太俗白。

生:“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写了月亮的形状和光亮,没有新意。师:第二联又写了什么呢?野客应当指出门在外的“游子”。

生:第二联的上联写诗人对月的雅兴,下联写游子对月的离愁。这也是前人写过的,也缺乏新意。

生:第三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玉镜、冰盘,很形象生动,但是与第一联有点重复。师:很好!层次上缺乏推进,诗歌讲究起承转合,第三联没有转,而是又回到第一联吟咏月亮的形状和亮度了。

生:最后一联就写了月亮很亮,在结构上也没有合。

师:第一稿鉴赏得不错。这一首诗主要写了月亮的形、光,以及给人带来的离愁。而这离愁又来得太牵强和突然,在层次上没有推进,同时缺少意境。如果翻译成现代诗其实就是:啊!月亮,你是那样的圆,你是那样的亮,你知道人间多少人把你观赏!

师:那么第二稿呢?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生:宝钗的评价是“句句倒是月色了”;黛玉的指点是“过于穿凿,还得另作”。第一联写月色当空,从感觉和视觉来写;第二联借梅花和柳带映衬;第三联写月色映照下的栏杆,仿佛涂了一层金粉,下了一层轻霜;第四联写夜深人静之时,月亮仍然高悬,映着帘内的人。

生:这一首的进步之处是能借他物映衬,能用花香烘托,能用轻霜、残粉比喻,不足之处是写月色,偏题了。

师:偏题当然不能算是好诗,第二稿除了第一联写的是月亮,其余写的均是月下之景。同时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只有景而无情,缺乏一定的真情实感。景中无情,是为死景。

师:那么第三稿好在哪里,怎会赢得众人的一致赞赏?注意“众人”二字,刚才的批评仅限于钗黛二人。黛玉向来不虚伪,同时她也是很爽快地答应做香菱的老师,所以敢于当面提出意见。宝钗与香菱关系亲近,所以也能直言不讳。

师:你认为香菱从一个平仄不通、用语不雅的门外汉到后来能写出新巧而有奇趣的诗歌,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以“成功离不开„„”为开头简明扼要地说一个句子,老师抛砖引玉一下:“成功离不开苦心孤诣的求索。”

生:成功离不开热情。

生:成功离不开可贵的学习精神;

生:成功离不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林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然后再读老杜、李白等,循序渐进。生:成功离不开指导得法的老师,香菱的成功也归功于黛玉的指导有方,不厌其烦。

生:成功离不开他人的鼓励,黛玉没有取笑香菱学诗是痴心妄想,也没有对她的失败冷嘲热讽,在我们印象中黛玉嘴巴是不饶人的。

生: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大观园的海棠诗社促使香菱特别想学诗,诗意的氛围也是香菱成功的要素!

师:同学们分别从学、教、环境三个角度思考了成功的原因,全面准确,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香菱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赖于香菱同学的苦心和黛玉老师的耐心,女儿家的一片诗心寄托在皎皎明月之中。(板书:香菱苦心、黛玉耐心、一片诗心)本文中黛玉学识渊博、方法得当,对香菱热情大度,温柔可亲,与我们印象中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大相径庭。所以在浓墨重彩写香菱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展现了黛玉的光彩;

二、香菱的成功也给我们每位同学一个宝贵的启示:只要认准目标,用心去走好每一步,当你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

师:请同学们结合原回的标题,同时根据香菱的身世深入思考: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曹雪芹安排香菱进大观园有何特别用意?

(师投影显示:《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同时讲解香菱的身世:她是小说中最早出场的薄命女,本为姑苏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儿,出身富足之家。但在三岁那年元宵节看花灯时被拐,十几岁又被呆霸王薛蟠强抢为妾。后薛蟠娶了正妻夏金桂,她的命运更为不堪,直至被折磨而死。香菱曾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伺候薛蟠,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大观园作伴。)

生:香菱学诗的原因是:慕雅。应该是羡慕大观园中众姐妹才华横溢,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女子。

师:为何慕雅?仅仅是附庸风雅?即使附庸了风雅,那个浑浑噩噩,粗陋鄙俗的呆霸王能解风雅么?或者附庸了风雅,能改变自己被强买作妾的不幸命运么?

生思考沉默。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可能会是钥匙。课文第14节宝玉之言:“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在宝玉眼中,香菱应当不应当是个俗品?

生:不应当。香菱本来就是读书人家的女儿,而且容貌非常美丽。宝玉本来为她的身份卑微和不通文墨感到遗憾,现在香菱通过学诗让大家刮目相看,终于让自己融入了大观园。

师:好一个融入了大观园!作诗填词本是属于养尊处优、蕙质兰心侯门千金的权利,香菱本非俗品,她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读书翰墨人家的血液,诗的气质是适合她的。当她来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内心潜藏着的热情便找到了突破口。因而她的学诗是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气质的自我回归,是对诗性情怀、诗性人格、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

师投影显示:“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脂砚斋评”所以曹雪芹安排香菱进入园中,用意是?

生:让香菱学诗,让读者看到香菱不仅有美好的容貌,而且有诗性的品格,这样香菱最后的不幸就更加令人同情。

师: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有同学知道么? 生: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

师:美的被毁灭,是悲剧;美的被蹂躏,是大悲剧。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饱受欺凌,终被折磨而死;风流灵巧,性情刚烈的晴雯终被嫉妒含冤而死;孤芳自赏,才情过人的黛玉终因爱情无望泪尽而死;志比天高,不让须眉的探春远嫁他乡,一去不返;擅长丹青,聪明灵秀的惜春遁入空门,永伴青灯„„

曹雪芹的书斋名叫“悼红轩”,是表明他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一部红楼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二、课堂总结

生命因为有追求而美丽,灵魂因为有向往而充实。香菱的美不仅仅在于她姣好的面貌,更在于她执著的诗性追求。当我们在感叹这苦命女子命运多舛的同时,我们不应该油然而生敬意吗?这真是: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篇5

《香菱学诗》选自古代长篇小说的顶峰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学生走进《红楼梦》,认识女性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意义的经典篇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预习、仔细探讨、共同挖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赏析香菱人物形象。

总体而言,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在教学中,我觉得存在这样一些亮点:

⒈围绕教学主线,落实教学目标

这节课中,我将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围绕这条主线,我先引导学生从品味细节入手,浅层分析香菱对诗歌学习的刻苦执著和倾心热爱,进而分析香菱的三处“笑”背后隐藏的信息,了解到香菱的“至纯至性,清新脱俗”,然后再分析香菱所写的第三首诗歌,分析诗歌中表达的人物情感,结合课外拓展香菱的身世和遭遇,了解到香菱的悲剧色彩。最后总结“香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⒉引用古诗文,丰富文化内涵

如果要真正走进《红楼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所写的诗歌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歌,作为进一步分析香菱形象地一块跳板。事实证明这块跳板还是选择成功的。学生分析到了诗歌中“笛声”的凄凉,分析到了“五更残”中“残”字背后的孤独等等。为接下去的探讨“香菱笑声背后的坚强”、“香菱出淤泥而不染”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⒊方法引领,提高解题能力。

初三了,解题的能力还是需要培养的。在这节课中,我重点落实了两种方法:一种结合前后文语境来赏析语言;一种通过“删字”、朗读来分析个别字词背后的信息。分析香菱的“笑”,我就采用了后一种方法,让学生试着朗读,然后去掉“笑”字后再朗读,细细分析香菱同一个“笑”字背后不同的信息。

不足:

课堂的容量比较大,部分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关注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需求。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四 篇6

高健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2.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

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1.作者简介: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圃 2.《红楼梦》简介:这本书是一本奇书,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3.关于香菱:香菱的经历充满了灾难!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自由发言。(教师明确)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2.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3.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香菱学诗》教案 篇7

福清里美中学 郭小强

教学目标:

1.细品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学习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其中有一部是巅峰之作哪一部?引出作者(简介)。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红楼梦》这部小说写了哪些人物?(出示香菱判词)引出本课主要人物:香菱。同时简介香菱身世。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内容所吓倒,常常是高山仰止,望而生畏。然而,不进入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伟大之处。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曹雪芹,走进红楼梦中大观园,去探访今天的主人公――香菱。

二、初读小说寻看点,分享阅读感受(自读、分享15分钟)

1、布置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读一遍课文,标上段落序号、划出不懂的生词。然后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分享阅读心得: 请先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如香菱学诗、香菱苦志(如痴如醉)学诗等。

请学生从故事情节(事件:学诗)这个角度来概括课文,谈谈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为三个步骤: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细细品味王维诗; 自己边读杜甫诗边尝试写作;作诗经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概括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聪明的、悟性极强的人;虚心好学、不懂就问的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人;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等等)故事发生的环境(大观园)

小结:阅读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

三、赏读片断找妙点,学习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20分钟)

通过第一次泛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探究问题:香菱学诗有没有成功?有。之所以获得成功,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她自身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很多精彩语段,描写了她的苦读,我们共同的体会一下。请大家赏读课文片断,并用笔筛选出香菱专心读诗、学诗的描写语句,寻找妙点(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形象塑造等方面体会课文描写精妙的地方),圈点起来,再在旁边作批注。

(1)香菱拿了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动作)

(2)香菱听了,喜的是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动作)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动作、神态)

(4)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动作描写)

“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语言描写)

(5)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神态、语言)

以上属于正面描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香菱学诗非常认真专注? 薛宝钗的语言描写:

(1)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2)这个人定要疯了。(3)可真是诗魔了。

(4)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属于侧面描写方法。教师点拨:通过侧面描写方法,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之更生动,更具体感人。

全班朗读以上描写片断,进一步加深人物印象。

小结:用本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香菱学诗的态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何尝不是这样呢?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小结课文,畅谈观点(5分钟)

香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她的学诗,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兴趣使然,更是一种执着顽强的自我回归(家早年迷失,已没法归,但在精神上可以回归自我,找到自已),是一个诗性女子对诗性人格诗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大观园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自由、宁静、美丽,成了香菱放飞梦想,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解放,终于找到自身的价值。联想香菱的不幸身世,香菱的境遇很值得同情惋惜,有灵性有才气者为何却得到这样不公平的命运,这正是作者要读者深思的。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香菱学诗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奋专注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香菱学诗》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按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课时普遍会从题目入手,以“香菱为什么学诗?怎样学诗?最后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贯穿课堂教学。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苦”和“笑”两个字对主人公香菱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设计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主要描写的是香菱进入大观园后到潇湘馆拜访黛玉时请求学诗的情节。从结构看,本文分为两部分,即:黛玉教诗和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可分三步走:首先讲授要领—“不以辞害意”;接着开列书目—先读王维五言律诗, 再读杜甫七言律诗,再次读李白七言绝句;最后指导写作。香菱学诗的成功与黛玉的善教是密不可分的,但更源于她自己的苦学。香菱学诗也经历了三个过程:先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从题目看,香菱是本文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以本课为入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的文学世界,激发他们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二、说学情

我教学本课时所面对的九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传统文化体会不深,但对阅读古典小说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积累了不少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对于理清课文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有一定基础,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概括香菱学诗的经过。

2、分析并且归纳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 概括小说情节)——(品读语言 赏析人物形象)——(拓展延伸 感悟人物结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

2、以本课为入口,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是小说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香菱人物形象。学生对于文中香菱所作的第三稿诗不好把握,而这又是香菱学诗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香菱所作的第三稿诗,探究香菱学诗的原因。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提问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有了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1 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的学生对《红楼梦》都熟悉。我在导课时播放经过我精心剪辑的《红楼梦》视频片段,其中包含香菱学诗的大致情节,让看过该片的学生唤起旧有的学习经验,让不熟悉《红楼梦》的学生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本文的主人公香菱,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 朗读课文

概括小说情节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拜师——()诗――()诗――()诗”这样一个填空的形式概括“香菱学诗”的经过。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通过预习和速读,能很快完成填空,给出的答案可能有:读、谈、写或读、论、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

环节3 品读语言

赏析人物形象

在小说阅读中,人物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主人公香菱这个人物形象。抓住“苦”和“笑”这两个字也就抓住了香菱这个人物的精魂,因此我以“体会苦—品读笑—感受苦—分享果”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

1、体会“苦”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出示原著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意为: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看到众多有才情的女子们在一起作诗,很羡慕,于是苦志学诗。让学生把它和课文标题“香菱学诗”比较,说说这两个标题哪更能体现出香菱学诗的情状?又是通过哪个字体现的?学生很容易会得出结论:原标题及“苦”字。以此为切入点,然后让学生采用速读、跳读法从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香菱学诗“苦”的语句,互相交流。我用多媒体展示第五段中的两处,“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这个人定要疯了!”让学生通过对第一句中的重点字词,如“只”“出神”“抠土”的细节品读,正面

体会香菱学诗的痴迷。而我示范朗读第二句后提问“香菱真的疯了吗?”一个“疯”字引导了学生从侧面体会香菱学诗的痴迷。

2、品读“笑”

我们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那她自己觉得苦吗?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经常挂在香菱脸上的一个表情,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由此引出对香菱的“笑”的分析。香菱的笑在文中出现了十六次,用多媒体展示其中的三处有关“笑”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揣摩“笑”的含义。初三语文教学往往忽略朗读,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语文味。所以我打算让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对这三句语言描写中的“笑”进行体味和推敲,细细品味,从“笑”中再次体验香菱学诗的痴迷,读出香菱的温婉、自信、好学、聪明、执着。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初步把握了香菱这个人物形象。

“苦”和“笑”都体现了香菱学诗的痴迷,这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疑惑,继续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解析。学生最有可能提出的疑惑是:香菱为什么要如此痴迷的学诗?

3、感受“苦”

这是本文的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就更加完整了,教学重点也就解决了。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先让学生采用对比阅读法对香菱所作的三稿诗进行比较,说说哪一稿作的好。显然是三稿好,一稿是就月写月,以辞害意;二稿过于穿凿,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跑题了;三稿梦中所得才算得上一首真正的好诗,借写月这个意象写人内心的悲苦。这时我用多媒体补充介绍香菱的身世介绍,从名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香菱身世的悲苦。再让学生结合身世对香菱梦中所得的第三稿诗进行解读,学生齐读后,自由讨论,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并交流此诗与香菱的联系。在我的点拨下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如“魄自寒”“不使永团圆”等,体会香菱通过写诗表达内心的悲苦,得出结论:写诗是她的精神寄托,她是在“以诗言志”。难点解决了,学生也完成了对香菱这个人物深层次的解读,悲剧美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本课的教学重点得到解决。

4、分享乐

香菱这样一个有着如此悲苦身世的女子,她学诗结果如何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难回答,显然,香菱学诗成功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香菱

学诗的启示。生发言后总结:她学诗成功绝非偶然,除了有黛玉这样一个好老师,有大观园这样一个幽雅的环境外,更主要的是她苦志学诗的精神和态度。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说出香菱这个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解决了教学重点。通过主动探究性学习,不仅使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难点也得到突破。

环节4 拓展延伸 感悟人物结局

身世悲苦痴迷学诗的香菱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作者又寄予她怎样的情感呢?多媒体出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香菱的判词及她原名“甄英莲”的谐音“真应怜”,让学生课后对香菱的悲惨结局以及对这个人物所寄予的情感进行解读和交流。

从文本到课外,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学生更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的阅读古典小说。

环节5 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后,学生对香菱这个人物有了一定认识,但还不够深刻,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两项作业:

1、课后阅读《红楼梦》中和香菱有关的情节。

2、以“我叹香菱的------(苦、痴、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写作,做到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它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香菱学诗教案 篇9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的情节。

1.概括的过程。

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篇10

——一堂语文课、教学调控应注意五个方面

xx中学:余立正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训练的指导及对学生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指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借助现代化媒体,由形象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堂语文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课堂气氛,思维流量,思维迁移等都需要调控。下面以《香菱学诗》为例。谈一些个人体会。

体会一:应调控教学内容,内容适中。

一篇课文,教学要点较多,往往在有限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全部掌握,老师若想面面俱到,弄不好,讲的知识零星而又杂乱,学生不知所云,甚至一无所获,为此,老师在一堂课里,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如《香菱学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古典小说《红楼梦》节选。众所周知,一篇小说具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三个要素。而教学中,一堂课想面面俱到是较难的。为此,学习《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第一堂课要求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1、概括出香菱学诗各过程的内容,找出多种划分课文层次的方法。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体会二:调控教学时间,速度音量相宜。

教学心理学认为:讲课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声音过高易使学生疲劳,声音过低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用十分钟时间,再快速朗读课文用5分钟,然后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可分几部分?(讨论出“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每部分用简要语言概括用十分种,让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然后总结用5分钟。教师总结时,速度音量要适中,讲课要抑扬顿挫。

英国经济学家——巴特莱、曾提出一个“巴特莱法则”。主要内容是说:“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此法则对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要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有取舍,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45分钟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程度较高的课堂中段10分钟,(如刚才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正好安排在此段时间)将重点、难点、关键的总结性的内容安排在此段“黄金时间”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做到教学速度音量相宜,错落有致。

体会三:调控课堂气氛。张弛结合。

课堂教学中应有张有弛。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如:上课开始时,出示媒体,使学生兴趣提高,此后让学生讨论时又可轻松一会儿,接着让各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归纳,这个最高点就出现在最佳的“黄金时间里”。学生便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过程中气氛活跃,张弛有度。同时,教师运用目光、表情、手势等姿态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安排,可使学生在非兴趣高峰期取得同等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体会四:调控思维流量,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堂课,在媒体播放与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出了调控思维的流量,媒体播放这一环节,以形象思维为重,知识密度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大;讨论这一环节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互相讨论提高思维密度,增加容量,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拉长。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扩大思维流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体会五:调控学生思维的迁移,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抓住机遇及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是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同学有何启示?当学生讨论后得知:①环境造就人,香菱学诗时精神得到解放;②、有循循善诱的林黛玉老师指导;③、香菱有良好的资质,领误能力强;④、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到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前三点是外界条件或先天条件的作用,而第④点更为重要的是香菱后天的努力。正因为她如醉如痴地学诗、读诗、品诗、写诗,才使她写出越来越成功的诗来,那我们同学自己在学习上将有何启示呢?同学们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人认为:学习要产生兴趣;有的人认为:要有精血诚聚的精神等。通过学生思维的迁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强烈要求自己今后在学习中去苦志读书。

上一篇:五查摆五强化自查报告下一篇:村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