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第2单元教案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多环节的过程,在这其中教案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评价中要注重教案指标的设置。教案指标中首先要有常规的完备性评价指标,如教案中有没有教育目标、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下语文第2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三下语文第2单元教案

三下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

一、二单元复习教案 三年级备课组

朱青 【复习目标】

1、掌握课后第三项的词语、表示颜色的词语;熟练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歌,并会应用;

2、理解练习中的成语及古诗;会背诵、默写《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的第

二、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雪儿》的第

四、五自然段。

3、

结合文章进行阅读指导,掌握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

4、

能用“意外”“询问”等造句;

5、

掌握总分段落的写作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扩写;掌握介绍人物的方法;掌握看图写话的方法。 【复习重难点】

1、熟练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歌,并会应用;

2、理解练习中的成语及古诗;会背诵、默写《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的第

二、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雪儿》的第

四、五自然段。

3、结合文章进行阅读指导,掌握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

4、掌握总分段落的写作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扩写;掌握介绍人物的方法;掌握看图写话的方法。 【复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掌握课后第三项的词语,其余生字会应用;掌握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用“意外”“询问”等造句;熟练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歌,并会应用;掌握练习

一、二中的成语及古诗;会背诵、默写《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的第

二、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雪儿》的第

四、五自然段。

【复习重难点】熟练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歌,并会应用;掌握练习

一、二中的成语及古诗;会背诵、默写《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的第

二、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雪儿》的第

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字词复习

1、

出示书后第三项的词语,学生认读,教师讲解容易混淆错误的词语。

2、

生字中学生经常错误的字:蜒(延蜓)资(姿)罩泻(泄)系(读音)套哀(衷)懂

3、

按要求写词语

表示颜色的词语:湛蓝 乌黑 粉红 碧绿 翠绿 嫩黄 淡黄 浅蓝 紫红

金黄 雪白 瓦蓝 奶白 火红 漆黑 银白 铁青 桔黄黄土 白云 绿叶 绿树

青草 红茶 红花 黄沙 白银 白纸

ABB式词语有:金灿灿 银亮亮 红艳艳 白花花 绿油油 黑乎乎 黄澄澄 红彤彤 红通通 白茫茫 黑压压 沉甸甸 慢腾腾 阴森森 笑嘻嘻 香喷喷 轻飘飘 湿漉漉 骨碌碌 喜盈盈 亮晶晶 孤零零 毛绒绒 胖乎乎 水灵灵 笑哈哈 圆溜溜 响当当 笑呵呵 脏兮兮 胖嘟嘟

含颜色的四字词语:红艳欲滴 瑰丽多彩 灿若云霞 梨花似雪 桃花嫣红 桃吐丹霞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碧水蓝天 芳草绿野

“有”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有利可图 有机可乘 有根有底 有始有终 有口难言 有恃无恐 有求必应 有志竟成 有气无力 有名无实 有声有色 有条不紊 有口无心 有眼无珠 有备无患

形容海面景色的词:微波粼粼 碧波荡漾 波浪滔天 波澜壮阔 碧波浩渺

形容云雾的词语有: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形容人意志坚强的成语:坚忍不拔

坚毅顽强 坚强不屈

不屈不挠

百折不回

坚持不懈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4、

简称歌 齐背简称歌,并运用简称歌填空

5、

造句

流连忘返„„①云南西双版纳风景优美,真令人流连忘返。 ②雄伟壮丽的长城,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询问„„妈妈详细询问我的在校学习情况。

意外„„今天我意外地收到了爸爸从外地寄来的生日礼物。

二、 梳理课文

1、古诗:背诵古诗,并会填空

2、课文

①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②京杭大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③现代的人间奇迹有: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人造地球卫星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青藏铁路 无绳电话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④古代的人间奇迹有:故宫 兵马俑 龙门石窟

⑤南沙群岛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龙虾,有燕鱼,还有海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储量丰富而被称为“第二波斯湾”;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真令人流连忘返。 ⑦庐山地处我国江西省的北部。描写庐山的古诗有: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⑧像桑兰一样自立自强的人:张海迪

⑨我可以用这样的成语称赞桑兰:坚忍不拔

坚毅顽强 坚强不屈

不屈不挠

百折不回

坚持不懈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⑩读了《雪儿》,我觉得文中的小姑娘是一个心地善良、向往自由、爱护鸟类的孩子。

小女孩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妈妈会高兴的。”“爸爸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练习

1、默写词语

民族 谱写 万里长城 绸带 创造 连绵起伏 驾驶 曲折蜿蜒 不朽 诗篇 辽阔 岛屿 矿产 水天相连 壮观 宝库 海龟 星罗棋布 不仅 曾母暗沙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资源 千姿百态 云遮雾罩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流连忘返 庐山 瀑布 似乎 笼罩 体操 国际 询问 痛哭 固定 意外 治疗 选手 承受

急切 箱子 外套 施展 剩下 传递 任何 哀伤

祝福 向往 白鸽 捡东西 飘飘悠悠 懂事 艰难险阻 忠实 盼望 捉拿 捧场 俯视 采摘 绒布 阳台 清晨 清香 舍不得 不知所措 惹是生非 挑捡 悠闲 惶恐不安 俯身

2、填空

(1)、学习了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用其中的诗句填空。(1)、农村的庄稼人很勤劳,他们(

)。(2)、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几个小孩子在玩“种田”的游戏,他们趴在地上学大人种庄稼,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

)。

(2)、清明时节,细雨纷飞,许多人回乡扫墓,这让我想起了《清明》中的两句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

)。

(3)、万里长城像一条(

),京杭大运河像(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

(4)、南沙群岛是祖国巨大的(

)。她拥有(

)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

),贮存了(

)的海洋动力。 (5)、庐山的云雾(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云雾(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6)、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

),在蓝天中划出一道(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文章进行阅读指导,掌握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

【复习重难点】结合文章进行阅读指导,掌握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自然段分析:

1、课文是围绕(

)中心句来写的。

2、文章从(

)、(

)、(

)三方面介绍了南沙的物产丰富。

3、“用之不竭”中“竭”的意思是(

),“用之不竭”形容南沙的海洋动力(

)。我还能从文中(

)、(

)、(

)读出南沙物产丰富。

4、南沙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如(

);南沙蕴藏这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

);南沙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如(

)。

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自然段分析:

1、这段话是围绕(

)来写的。

2、这段话中,作者将天比作(

),将海比作(

),从中可以看出天的蓝和水的绿;从(

)可以体会水天一色,融为一体的蔚为壮观的景象;从(

)可以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中可以体会到(

)。

三、《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分析:

1、这段话是围绕(

)这个词来写的。

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即(

)、(

)、(

)、(

)。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

)、(

)、(

)、(

)。

3、庐山景色美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她的诗句,如(

)。

四、《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分析:

1、这段话是围绕(

)词来写的。

2、我们可以从(

)、(

)、(

)等语句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3、作者想象力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

)、(

)、(

)、(

),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4、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试着写一句(

)。

五、课外延伸

一群群的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身上长着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樱,飞虎鱼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好看极了。气鼓鱼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它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1. 这段话共有

句,是围绕第

句写的。具体写了

的外形。

2. 文中的“穿来穿去”和“条纹”分别可以用

来替换。

3. “周身”的“周”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除部首外还有

画。“周”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①周围;②绕一圈;③全;④完备。在这里应选第

种解释。

4. 这段话中的“皮球”指

。“一群群”和“各种各样”这两个词语说明了

5、你能模仿着文中的句式也来介绍一种鱼的样子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掌握总分段落的写作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扩写;掌握介绍人物的方法;掌握看图写话的方法。 【复习重难点】掌握总分段落的写作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扩写;掌握介绍人物的方法;掌握看图写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后或练习中的写话要求

1、

用“总分”段式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

(1)、回忆《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总分”是怎样写的。

(2)、仿写: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

2、

联系课文内容,写出对桑兰的敬佩之情。 (1)

说说课文中桑兰的哪些行为、语句令你敬佩。 (2)

句式练习:桑兰,(

),真令我敬佩。

3、

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 (1)、回忆你和亲友告别时说写些什么,做些什么。 (2)想象填空:在阳台上,我把雪儿轻轻捧起,说:“(

)。”雪儿用它那金黄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说:“(

)。”我轻轻抚摸着雪儿的头说:“(

)。”终于,雪儿拍打着翅膀,飞向蓝天,看着它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 (3)想象说话。

4、建议:复习考试的建议。 (1)回忆建议时的要求 (2)学生建议,教师评议。

二、看图作文

1、回忆写多幅图的基本要求。

(1)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的意思,弄清每幅图之间的联系。

(2)展开想象。图上有的可以写,图上没有的,可以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来写。 (3)层次分明,每段写一幅图。 (4)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

2、读例文

三、写人的文章

1、怎样把人物特点写出来

(1)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

(2)可以用一件具体的事例使人物特点更鲜明突出。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2

第六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2200..《《邹邹忌忌讽讽齐齐王王纳纳谏谏》》

一、知识梳理 1.需要落实的知识点

A.关于《战国策》:了解历史上的齐威王和邹忌其人 B.五个实词:朝、美、旦、诚、间 C.三个虚词:于、之、孰 2.文本分析

A.三问三答:“三问”的口气和意思没什么改变,“三答”则不同。

“妻”用了一个赞叹性的陈述句和一个反问句,肯定的语气极强,饱含深情,反映了正配对丈夫的偏爱。“妾”重复了妻的反问句,但少了热情的陈述句,肯定的语气减弱了,反映了侧配因地位卑微而对丈夫的畏怯。“客”仅用了一个平淡的陈述句,但有求于主人,又不能曲意逢迎,自然肯定的语气弱得多,显得有些勉强。

B.在“三问三答”的基础上讨论课文内容,引出“三比三喻”、“三赏三变”,领会设喻说理的方法。

二、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上书谏寡人者(写信)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E.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E 5.C 2211..《《周周亚亚夫夫军军细细柳柳》》

本课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文章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中,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呼之欲出。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棘门( ) 彀( ) 弓弩( )诏令( ) ....揖( ) 介胄( ) 曩者( )辔( ) 称谢( ) .....2.难字认读

彀gîu 诏zhào 辔pâi 曩nǎng 3.形似字

┏诏:诏令 ┏胄:甲胄 ┏驰:驱驰 ┗昭:昭华 ┗胃:胃口 ┗弛:松弛 ┏揖:作揖 ┏弩:弓弩 ┏壁:墙壁 ┗楫:舟楫 ┗驽:驽马 ┗璧:璧玉 4.词语解释

【军细柳】在细柳驻军。军,驻军。 【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已而,旋即;不久。之,到达。 【披甲】披戴盔甲。被(pī),穿着。 【锐兵刃】使兵器锋利。锐,使„„锋利。 【先驱】先行的卫队。

【不得】不被允许。得,表示许可。 【居无何】过了不久。无何,不多时,不久。 【于是】在这个时候。是,代词,指这个时候。 【约】规定。 【驱驰】纵马奔驰。

【持兵】手执兵器。兵,兵器。 【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介,铠甲。胄(zhîu),头盔。课文中介胄的意思是穿铠甲,戴头盔。

【天子为动】天子被他所感动。为,介词,被。动,感动。

【改容式车】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周亚夫致意)。改容,改变仪容,动容。式车,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尊敬。式,车前的横木。现在写作“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谢,告知。 【成礼而去】犒劳将军的礼仪完毕后辞去。 【嗟(jiē)乎】叹词,表示感叹。 【曩(nǎng)者】刚才。

【固可袭而虏】必定会遭偷袭而被俘虏。 【久之】很长的时间。之,无任何意义,只是一个为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 5.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该书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编撰。原名《________》或《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对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参考答案】 1.

棘门jì 彀gîu弓弩nǔ 诏令zhào

揖yī 介胄zhîu 曩者nǎng 辔pâi 称谢chēn

5.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通史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锐兵刃,彀弓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先驱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且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子乃按辔徐行。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亚夫将军治军严格?

4.文中还有“刘礼”“徐厉”两位将军,作者写这两位将军的作用是什么? 5.从“真将军”周亚夫身上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锐:使兵刃锐利;彀:拉弓。 先行的卫队。 将要。 过了不久。 规定。 2.(1)天子于是拿着马缰绳慢慢地走。(2)亚夫将军手拿兵器作揖说。 (3)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以军礼拜见。

3.具体表现在:①军队训练有素,穿戴盔甲,兵器锋利,弓箭拉开。②军门管理严格,即使天子也不得长驱直入,必须下车行走,而且进军营只能从边门进入。

4.用以衬托,突出周亚夫将军是“真将军”。 5.带兵以严出名,严格训练方能出成效。 2222..《《古古文文二二则则》》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知识梳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骘(zhì)邑(yì)谒(yâ)涿(zhuō)辄(zhã)悫(quâ) 征辟(bì)便(biàn)宜 2.形近字

┏藉(jiâ)慰藉┏谒(yâ)拜谒┏晔(yâ)范晔 ┗籍(jí)书籍 ┗遏(â)遏制 ┗桦(huà)桦树 3.多音字

┏(yí)遗命 ┏(jí)狼藉 ┏(shěng)省份 遗┫ 藉┫ 省┫

┗(wâi)遗十金 ┗(jiâ)慰藉 ┗(xǐng)反省 4.词语解释 【 辟 】征召。 【 举 】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 迁 】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 转 】调动(官职)。

【 伦 】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 悫 】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填空

(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 (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 (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 (4)《史记》《汉书》《三国志》

二、课内阅读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 解释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

辟:___举:____迁:____转:____

2. 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3. 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 4. 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

5.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____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征召推举晋升或调动官职调动官职

2.“无知”古义“没有知道(的人)”;今义:愚昧,没有文化。 3.侧面贤明

4.不会。王密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就是为了升官。 5.(1)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2)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2233..《《公公输输》》

《公输》是记述墨子劝止楚国攻宋的事。文章宣扬了墨家“非攻”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战国时代,反对大国侵略小国,是有正义性的。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一、知识积累: 辨析加红词在句中的词义 ┍子墨子闻之(先生,老师) 子┝愿借子杀之(您)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孩子)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遍鹊见蔡桓公。(进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到) 于┝胡不见我于王?(向) ┕何有于我哉?(对,对于) ┍愿借子杀之。(侮臣者)

之┝宋何罪之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荆之地,方五千里。(的)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刹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244..《《诗诗词词五五首首》》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尽,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送别》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霏霏( )雨雪( )冢( ) 雉( ) 羹( ) .....贻( )著地( )檐( ) 翁媪( ) 锁哪( ) ......2.形近字

┏冢:坟冢 ┏雉:鸡雉 ┏贻:贻赠 ┏窦:狗窦 ┗豕:犬豕 ┗稚:幼稚 ┗怡:神怡 ┗渎:渎职 3.词语解释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yâ)的样子。 【雨雪】下雪。雨(yù),下(雨或雪)。 【霏(fēi)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行道迟迟】慢慢地走在路上。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zài)渴载饥】又渴又饥。 【伤悲】伤感,悲伤。 【始得归】才能够回乡。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课文里指荒坟一个挨着一个的情状。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îu),洞穴。 【中庭】院中。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贻(yí)】送,赠送。 【漫漫】遍布的样子。 【行人】出征的人。 【茅檐】课文里借指茅屋。 【媚好】声音柔媚动听。 【翁媪(ǎo)】老公公和婆婆。 【无赖】顽皮。

【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 4.文学(文体)常识

(1)《采薇》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____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

(2)《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编,我们曾学过这本书里的另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首《________________》。

(4)《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字_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霏霏(fēi)雨雪(yù) 冢(zhǒng) 雉(zhì) 羹(gēng) 贻(yí) 著地(zhuï) 檐(yán) 翁媪(wēng’ǎo)锁哪(nà) 4.

(1)诗经 三百零五 风 雅 颂

(2)乐府诗集 木兰诗(或《陌上桑》) (3)词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散曲 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 王磐 明代 鸿渐 西楼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2. 从托物抒情的表现方法上看,“昔我往矣”,应是离别之悲伤,作者写其景,为什么用“杨柳依依”的关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雨雪霏霏”烘托了“我”归来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并简述主人公回家时为什么不喜反悲?

4. 全诗采用了___________的结构,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用原文回答

(1)揭示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归乡老兵家中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也是写回乡老兵的感受,但与《采薇》有很大的不同。请写出。

3.(探究题)如果这位老兵遇见了昔日的伙伴,两人之间必然有一番对话。想一想他们对话的话题有哪些?

(三)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给“著”注音。

2.前两句诗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含有“杨”或“柳”或“杨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村居

茅檐低小,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中儿______。最喜小儿无赖,______。

1.将标题及内容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绘了怎样的农村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朝代)。 2.文中写“喇叭,锁哪”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军愁”,“民怕”至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吗?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一)

1.《诗经》 兵役

2.“杨柳依依”有多种理解,既是以美景反衬悲情,使悲情更悲,又暗示了主人公出征时正当青春年少。 3.凄惨悲怆 主人公把一生中大部分美好光阴耗在杀来杀去的战场上,如今回家,家里一无所有,忆昔思今,不禁悲从中来。

4.先写景后抒情,频繁的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解析】1题考查有关诗歌常识及文字赏识。2.3题考查以美景衬悲情及情与景的关系,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注意抓住抒情句品味。

(二)

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则以叙事为主来抒其悲凉凄楚之情。

【解析】内容相同,则区别应在表现手法上。《采薇》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则考虑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具体叙述了老兵的所见所为所感,则考虑以记叙为主,通过记叙来抒情。

3. ①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②老兵家中的变故。③老兵的经历。④儿时伙伴的生活。 【解析】可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年老,爱怀旧)及当时情况,合理想象,还可加上对老兵今后生活的关切、家乡现实情况等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三)l.zhuï 【解析】不读“zhù”。

2.烘托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3.杨花愁杀渡江人 杨柳青青江水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

(四)

1.清平乐 溪上青青草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 2.词 辛弃疾

3.描绘了恬淡、安适、充满生机的农村风光。 【解析】从一家五口各自活动中可以看出。

(五) 1.王磐 明代

【解析】注意“磐”的写法。 2.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3.不是。怕的是借“喇叭,锁哪”开道,残害百姓、鱼肉乡里的宦官。 【解析】这里属借物抒怀。 补充阅读

(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题目中“之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之”即: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一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点出了送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押_________韵,押韵的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抒情诗描写离别情绪有何特点?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1.借助字典、根据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

一、二句写出了老朋友分别的地点及环境。 B.第

三、四句写到诗人对朋友漂泊不定生活的关心。

C.第

五、六句是说浮云像游子的行踪,来去不定,落日依恋山峦,不忍与大地告别,就像我对朋友的感情。 D.第

七、八两句用马的嘶鸣来催促朋友赶快上路,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 3.对全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联中的“青”、“白”分别写出山水的色彩,“横”写出山的静姿,“绕”写出的水的动态。

B.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都是比喻句中的喻体事物。

C.这首诗采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受。 D.这首诗将自然美和人性美结合起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三)阅读曹植的《七步诗》完成诗后的题。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提示:作者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相传曹丕继承了帝位,百般迫害曹植,曾命他七步中作诗,否则就要加害于他。曹植就吟成了这首《七步诗》。

1.“豆在釜中泣”用了甲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曹植受到曹丕迫害时的乙心情。在甲、乙处应填写的正确一项是( )。

A.拟人 悲痛 B.夸张 痛苦 C.夸张 悲伤 D.拟人 愤怒 2.对“相煎何太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互相煎熬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B.为什么你要迫害我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C.互相煎熬何必这么急迫呢? D.你要迫害我何必这样紧急呢?

(四)阅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完成后面的题。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真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注:连枷,打场用的一种农具。

对四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比喻修辞,意思是为了打稻而新筑起来的稻场平坦得像镜面一样。 B.第二句是写家家户户的农民趁着霜后的晴天,抓紧时间在场上打稻。 C.第三句是说在打稻的声音中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远处传来的雷声也仿佛显得轻微了。

D.第四句写连枷的声音从夜晚响到天亮,表现了人们劳动的紧张。

(五)阅读唐代诗人李益的《汴河曲》完成后面的题。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①汴河,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 ②长堤,隋炀帝在通济渠沿岸遍植杨柳,又称隋堤。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意在提醒人们从骄奢淫逸终至覆亡的隋王朝统治中汲取教训。 B.

一、二两句以满目春光与隋宫旧址作对比,热闹和冷寂形成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更显得无限凄凉。

C.后两句把兴亡之感再上升一层:已作历史陈迹的隋堤之上,纷纷扬扬的杨花,似乎是对隋炀帝的无情嘲弄,以美景衬哀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诗人走上长堤,想起隋炀帝的悲剧,不禁增添了无穷的忧愁和惋惜。 【参考答案】

(一) 1.赴任 往

2.对仗 地点 友人要去的地方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抒情

5.in 秦、津、邻、巾

6.离情别绪是历代诗人喜爱的主题,大多离不开一个“怨”字,但这首诗,不落窠臼,一扫哀怨惆怅的低回情绪,以开阔的境界,豪放的笔触写下了这首送友人赴任的壮行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好友的诚挚情谊,反映了当时有为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重事功、轻离别的进取精神,曾给后人以很大的鼓舞。

(二)

1.(1)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2)清澈的水 (3)分别 (4)这儿 2.D 3.C

(三) 1.A 2.B

(四)C

(五)D

第3篇: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蜜蜂》《玩出了名堂》,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爬山虎的脚》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教学本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臵、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臵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臵、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臵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臵、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臵、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后记:

6、蜜蜂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a.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c.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b.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c.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玩出了名堂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后记:

8、找骆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臵。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臵,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臵。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臵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

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臵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 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5)背诵

教学后记:

第4篇:6三下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备课人:李玉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难点: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设计理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围绕‚发展学生语言‛这条主线,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1、充分、自由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从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中去体会他恪守规定的自觉性;从汤姆不情愿的话语中感受他钓到如此大鱼的不容易和激烈的内心斗争。

2、抓住汤姆心情变化的主线。从‚不愿放‛到‚不得不放‛最后认为‚放得对‛。在对话中让学生更换自己的立场,深入课文中找论据,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得到激活。教师在一旁相机指引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结合,‚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达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3、力图‚演读‛父亲斩钉截铁的话语,进而更好地理解父亲话语深刻的含义。最后创设情景,设计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爸爸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进行语基的训练。这样,思维是活跃的,联想是丰富的,全身心是投入的,感悟语言自然就是真真切切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感人的小故事,题目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师板书,学生跟着写)

2、读了课题,和我们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

二、感知体验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划出带有生字的词。 (2)放声读课文,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3)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词。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垂、甩、涟、鲈、遵‛的读音。

三、对话探究

1、谁能在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

2、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3、总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建构生成

1、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教师指导朗读,抓住‚明月‛、‚慢慢‛这两个词。

3、读第二小节。通过朗读来体会‚涟漪‛的意思。

4、读第三小节。抓住‚一定‛一词来朗读体会。

5、生读第四小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哇‛这个词。)

6、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7、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

课件出示四组词语: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①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

②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是怎样钓鱼的?

③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1.认读生字及词语。

2.说说怎样记住生字的字形。 3.描红文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播放轻音乐) 4.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书写。(播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听写词语: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2、用听写的词语说说汤姆是怎样钓鱼的。

3、总结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板书: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

二、感知体验

1、按要求读课文5至12小节。

(1)反复读课文5至12小节,圈画出重点词语、句子,写出读书的感受。

(2)对于感受深刻的词句要反复、大声朗读。

2、汇报交流读书成果,抓住汤姆和爸爸的话进行品读感悟。

(1)抓住爸爸说的三句话品读感悟: ①‚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抓住‚必须‛一词,指导读出爸爸不容置疑的语气。

②‚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指导读出劝导教育的语气,练习用‚允许‛说一句话。 ③‚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a、指导读出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

b、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2)抓住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品读感悟。 ①‚‘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这是第一次写汤姆的心情。想一想,此刻,汤姆的心情是怎样的? ②‚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指导读出汤姆无可奈何的语气。)

③‚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指导读出汤姆遗憾、失望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对话。

4、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爸爸的话。(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5、启发谈话: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6、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三、对话探究

1、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汤姆有遗憾吗,后悔了吗?研读最后一节。(引导学生抓住‚一直‛、‚铭刻‛、‚回响‛等词语体会这件事对汤姆的影响。)

3、读写结合。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

4、总结: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

四、建构生成

1、复述指导。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根据汤姆的心情变化进行复述;尽量多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2、积累妙词佳句。挑选自己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词句或段落进行摘抄或背诵。

3、推荐课外阅读《中彩那天》。

五、板书设计: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 汤 姆: 不情愿 → 无可奈何→失望 爸 爸: 必须 不管……都…… 铭 刻 自觉遵守规定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自学交流为主,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样?讨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鱼的大,体会汤姆的舍不得。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我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的方法,让‚父亲‛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第三个问题: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18、狼和鹿

教材简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全文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真正的爱是尊重,尊重自然生态,尊重一切的规律。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教学设计以质疑启发学生阅读,在文本资源的整合和多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感悟形象,明晰道理,继而鼓励学生深思文本深层的意蕴。 教学内容:

18、狼和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狼和鹿的图片,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狼 鹿)

2、师:那你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3、学生交流。(板书:贪婪、凶残;活泼、美丽)

4、师: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呢?学生自由发言。

5、过渡:可是有人却和你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是怎样评价狼和鹿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6、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学生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功臣‛ ‚祸首‛)什么是功臣?什么是祸首?让学生举例来帮助理解)

8、人们为什么这么认为?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板书: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8课《狼和鹿》(齐读课题)

二、感知体验。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词语: 凯巴伯 葱绿 捕杀 贪婪 大约 哀嚎 繁殖

饥饿 消退 惨祸 灌木 蔓延 妖魔 威胁

传染 一旦 其他 毁灭 祸首 提防 血泊

1、指名读一读

2、给‚惨‛组词,注意多音字‚提‛和‚泊‛

3、开火车读,齐读

4、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贪婪、凶残、暗算、袅袅、繁殖、蔓延、糟蹋、饥荒

(2)出示长句子指导朗读。

1、指名读。相机评价。

2、赛读

3、齐读

(3)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人们特意保护的鹿,倒成了‚大坏蛋‛。

三、对话互动。

1、指名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读后学生评价:是否读准了?交流: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师小结: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作者认为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回,我们先自己读读,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呆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做汇报员。

5、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交流(充分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依据。

小结:老师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用心地读书,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收获!

四、建构生成。

1、讨论我们告一段落,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现在,我们来把课后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

映示生字:

读一读(组组词)

2、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

4、 学生描红仿影,完成习字册。

18、狼和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8课(齐读课题)生字词都掌握了吗?

2、拿出听写本,听写生字

葱绿 饥荒

写出意思是‚有功劳的人‛的词语(功臣) 写出意思是‚引起祸事的主要人物‛(祸首) 生边听老师念词边听写

师:全写完了吗?来,和大屏幕上的词语对照一下,看写对了没有,全对的举手,哦!这么多同学全对,真棒!写错的同学下课后请将错字订正一遍,并想想错在什么地方?

二、感知体验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文中所说的‚功臣‛是谁?(狼)‚祸首‛是 谁(鹿)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 ,一旦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指名读

(2)自由读这两句,想想读了之后你有什么要问的。

(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为什么狼成了‚功臣‛而鹿却成了‚祸首‛)

三、对话探究

1、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凯巴伯森林去寻找答案。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人们捕杀狼引起的。那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自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的

3、4句

是啊,这是一批(贪婪而凶残)的狼他们总在(生接)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他们要(生接)

(2)狼要对鹿干什么?(下毒手 暗算)

(3)想象一下狼会对鹿下怎样的毒手,进行怎样的暗算? (4)朗读这句。(贪婪而凶残)

(5)师:你们看到这样的狼吃了可爱美丽的鹿心情怎样,(恨透了狼)当地居民也是这样他们(生接)恨透了狼。

师:恨透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6)师引读:同学们,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所以(生读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所以(生读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所以(生读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7)这时候,狼被除了,(板书:狼除)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当地居民会说些什么?

2、事情真的向居民们想的那样吗?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除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3、交流反馈

(一)我们先来看看森林是怎么样的?

(1)生读: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看到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2)前后的森林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林枯) (3)葱绿的森林里有些什么呢

谁能将这个句子读好?师:绿得一眼望不到边。再读 (4)你 想象一下枯黄色的森林的情景吗?

(5)师:凯巴伯森林就像着了火一样。此时的森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吗?(荒凉萧条)

师:你能把这种情形读出来吗?指名读

(6)师:绿色是一点点消退的,还是突然消退的。 生:慢慢地消退

师引读:一年过去了,绿色在……枯黄在…… 十年过去了,绿色在……枯黄在……

二十年过去了,整个森林……绿色在……枯黄在…… (7)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因为鹿太多了。) 师:鹿太多了,它们吃了灌木就吃(生:吃小树)吃了小树又吃(生:吃嫩枝)吃完了嫩枝甚至去吃(生:树皮)吃完了树皮还会去吃? 生: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

(8)这样的情况是当地居民做梦也想不到的。出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一旦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

(二)让我们再来看看狼在被除前后鹿有什么不同。 (1)生说:出示: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板书:鹿病

(2)为什么在狼暗算鹿,鹿只有四千只时这些鹿是活泼美丽的的呢?而狼被捕杀后,鹿没了天敌却成了病鹿呢?读读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一定有了答案。谁来说说

(‚发展太快时‚ 狼被灭后鹿的数量由四千只发展到10万算一下多少倍?) (生:25倍 )

鹿没了敌人不用担心被暗算不锻练身体 。 板书: 病多 少吃 没有狼吃病鹿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师:如果这时候让你画上这八千只病鹿,那鹿又是怎么样子的呢? (躺在地上 奄奄一息 没有生机 没有一点力气,连站都站不起来。脸色瘦黄 很饿)

师:鹿的惨状你能读出来吗?(分男女读)

这种情况是当地居民做梦也想不到的。出示 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鹿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 ,一旦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毁灭自己的‚祸首‛。

(3)看板书:狼被杀 鹿多 林枯 鹿病

这是当地居民做梦也想不到的。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 ,一旦 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师:这里面有两个词反应了做梦也想不到的。(居然 倒成了) 师:可恶的狼怎么会成了‚功臣‛?可爱的鹿怎么倒成了‚祸首‛了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4)齐读

四、建构生成。

1、课上到这儿,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编者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课中来,目的是什么呢?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3、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像狼、鹿这样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呢?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4、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写出来。 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时,我出示了现实中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事例,并事先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积极性很高,在交流中真正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 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19、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并学会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老师介绍陶行知。

二、体验探究。

自己小声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三、对话互动。

1、检查。

2、出示: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抢 苍蝇 蚊子

饥饿 结构 复杂 田埂 孑孓

撅 掌握 平衡 ⑴自由读⑵开火车读⑶在这些词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⑷指名读。⑸齐读。

3、开火车读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4、讨论交流词义。

慈爱:仁慈怜爱。田埂: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并蓄水。 孑孓:蚊子的幼虫。(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5、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建构生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并学会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体验探究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三、对话互动

1、学生自由读

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你还知道有关蜻蜓的那些知识呢?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四、建构生成

让孩子们将搜集到的有关陶行知的故事讲一讲。交流陶行知是个怎样的教育家。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

保护动物

教学反思:

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逗号,句号,冒号,引号 教具准备:字典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1、讲一个有关标点符号的趣味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2、出示谜语,有关标点符号的。学生猜。

3、出示标点符号歌。学生朗读,并说从中明白了些什么。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4、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5、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再次明确标点的作用,重要性)。 6、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师生明确题意。

(4)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5)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7、学生按照前面讲的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 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练习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2、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教学重点: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教具准备:记录本、词典 教学过程:

一 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学完这些成语之后,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语境,让学生填空。来加深孩子们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 (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三、想想做做。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3、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 (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5、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6、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7、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8、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教学反思:

加标点理论知识学生多数能懂,只是实际运用中仍会出错,需要平时的加强训练。

环保篇必须让学生结合实际事例来理解,才能加深印象。

第5篇:语文三下第八单元整组备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主题: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另外,选读课文中的《除三害》可以用来配合阅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参阅配套读物《同步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本组的主要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二、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

三、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第三个学习目标在导语和《古诗两首》后作了布置。 教学建议:

1、识字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教师可以在让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借助汉语拼音或问一问,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然后在学文的过程中识字,从而避免学生孤立识字。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从识字转移到了阅读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在多读和熟读中学会体会语言文字的意思,要做到每读一次有每一次的目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口语交际: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日趋提高,因此口语交际的要求也要提高,要鼓励学生讲述有顺序,故事要生动,倾听要认真,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4、习作:本单元习作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想象,内容尽可能求异。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教材,除仍然围绕专题、注重整合外,还带有总结全册、盘点学习一组课文收获的任务。如《夸父追日》课文后面安排的小伙伴说“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就提示学生,本组的学习,必须统览全组,融入感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一吐为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1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布置课前预习;(2)研究法与质疑探究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指名读本单元的导读,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谈谈自己预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提出要求强调的生字。教师讲解难字,分析结构,学生练习书写。

2.同位间互查二类字的注音情况,全班开火车交流组词。同位间交流巩固。

3.学生交流预习中整理出的本单元的多音字、反义词、近义词。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三、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1.重点交流课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

2.朗读课文

29、30、31课,先自己读,在指名分段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的读要求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

三、

四、五课时(《古诗两首》+《西门豹》

+《女娲补天》)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内容;抓关键语句理解内容。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复述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课的几个故事。 5.学习30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2)朗读与探究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 30课受到破处迷信的教育;31课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敢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传说的神奇与魅力;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

29、《古诗两首》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2.板书课题,理解“乞巧”。(结合资料袋中内容) 林杰:唐代

二、朗读古诗,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找学生讲讲《牛郎织牛》的故事。

3.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诗意: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色的星空,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在七夕这一天,人们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4.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三、尝试背诵古诗《乞巧》。

四、学习《嫦娥》。(李商隐:晚唐) 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五、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3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诗意:云母屏风染上了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孤寂。

“渐”: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六、背诗比赛。

七、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展想象、悟诗情

八、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

九、练习。

1、加偏旁,将下面的字变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肖 (

)(

)

度(

)(

)

尧 (

)(

)

俞(

)(

)

2、辩字组词

乞(

) 渡(

)

绕(

) 偷(

) 气(

) 度(

)

晓(

) 喻(

)

3、补充诗句。

云海屏风(

), 长河(

)沉。 嫦娥应悔(

)。 (

)夜夜心。 学习30、《西门豹》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2、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3、把每件事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概括。(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4、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位 。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随机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评价西门豹:将计就计、明察秋毫、明察暗访、胸有成竹、智慧过人、才智过人等等。

三、总结全文。

你想对西门豹说什么?

我想对西门豹说 。 学习

31、《女娲补天》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初步体会课文。

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

三、释疑解难,感情朗读。

a.“挣扎、冶炼”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b.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的善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c.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

5 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练读、评读、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四、体会情感

你认为女娲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六、七课时(32*《夸父追日》+口语交际)

知识与技能:

1.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增进互相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2) 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善于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神话传说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32*《夸父追日》

一、揭题导入

谁了解《夸父追日》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从夸父的做法中,你体会出夸父是个怎样的人?

三、谈谈学习完本组课文后的感受。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

谈一谈你们知道的神话、传说有哪些?

二、开故事会

1、刚才讲的故事中,你们最想听哪个故事?

2、提出讲故事要求: 讲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 把故事内容讲清楚;

6 别人讲故事的时候,要认真听。

3、学生点故事,学生讲故事。

三、评出故事大王。

八、

九、

十、十一课时(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

故事)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学习修改习作。 2.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 3.积累成语、歇后语。

过程与方法:(1)布置课前预习;(2) 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歇后语。 教学过程: 习作指导

1.教师: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如果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我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1)指明学生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2)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己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3)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7 3.学生自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习作讲评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重在用词,顺句,错字和标点。 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部分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如:“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我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学生结合前部分的故事,理解后部分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部分的特点吗?

教师:前部分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8 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抄写、背诵“日积月累”。

第十二课时(小结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记忆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词;初步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经过几天的共同学习,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新的词句,学会了新的表达方法,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等语文水平。今天,我们一起来检查检查自己从这一组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收获。

二、复习生字词

1.我会认。(出示本组中会认的字词认读)

2.听写词语。

3.找出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4.说出自己积累的词语,并选择一两个造句。

三、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1.朗读语文园地中的我会填,再口头做几个练习或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词组。(学生在文中标画出的词组,学生考学生的方式)

2.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3.抄写自己喜欢的成语。

四、复习课文

1.我来说说课文中的人物。

2.哪篇课文让我感受深刻?为什么?

3.哪些写法我要学习?

第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2《雨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雨说》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4.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 1 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 襁褓:________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郑愁予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解题。自由交流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6.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 “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2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明确: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明确: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四.合作学习,把握重点。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3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

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学以致用,探求写法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六、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七、布置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达上的区别。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5

上一篇:红安传统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七年级下数学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