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共10篇)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1

一、好朋友 第一课时

1、生字写笔顺(语文本)

2、抄写生字一排(拼写本)

3、熟记会认字和生字,读课文三遍。第二课时

1、生字组词两个(语文本)

2、回家听写生字(听写本)

3、预习第二课(画出文中生字,读课文三遍)

二、自立歌 第一课时

1、生字写笔顺(语文本)

2、抄写生字一排(拼写本)

3、熟记会认字和生字,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第二课时

1、生字组词两个(语文本)

2、回家听写生字(听写本)

3、讲一讲,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

4、背诵课文,家长签字

5、预习第三课(画出文中生字,读课文三遍)

三、影子 第一课时

1、生字写笔顺(语文本)

2、抄写生字一排(拼写本)

3、熟记会认字和生字,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第二课时

1、生字组词两个(语文本)

2、回家听写生字(听写本)

3、讲一讲,影子还像什么呢?

4、背诵课文。

5、预习古诗(画出文中生字,读古诗三遍)

四、古诗诵读 第一课时

1、诵读古诗,背诵课文

2、预习语文乐园

五、语文乐园 第一课时

1、生字抄一排

2、说说你知道的反义词

3、读《探究与发现》三遍

4、讲一讲:我们的手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课时

1、听写生字

2、仿写句子两个

3、画一画,说一说:手型画

4、预习口语交际

六、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

1、说一说:和周围的朋友说说神奇的手

2、复习第一单元(听写生字,生字组词(口头)背诵课文)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2

(1)语文学习的内容方面。从之前的词句积累过渡至语篇的学习上。课文篇幅增大,字数变多,但每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并没有变化,这就给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增加了阅读的负担,对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讲,这些变化更多的是由课文编排而被动地让学生作出自我反应和调整的。因而,这就给学生“身不由己”地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篇章学习的渗透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各个纬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之前的单项识记模式过渡到学生和文本内容间双向影响的模式,这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极大的考验。

(2)身心发展的过渡。高一学段的学习给学生带来惶恐之感是在所难免的,相应的,课程设置的调整给他们带来的期待较之前的学习也就更大了。学生由原来的单向触碰生活、认识生活要过渡至复合参与生活、分享生活,课程内容的变化也将他们的思维空间扩充得更大、更有张力了,学习生活的竞争给学生心灵带来的考验也更加明显了,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艺术鉴赏气息更加浓厚了,给审美心灵的发展腾出了大片余地的同时也加重了艺术审美能力发展的负担。错综复杂的多维度学习要求既是学生有利成长的虚拟平台,也是惰性人格被激活且有可能愈演愈烈的实验室。

鉴于以上特点,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拿什么并怎样教”就成为无可逃避的思考。人教版第一单元课文正是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的,“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成为了这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本单元所选文章有如下两个特征。

(1)内容上“联系过去”。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现的“回忆式”内容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模拟体验。如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回忆了儿时的幻想,这种幻想生活的体验在任何一个孩子的生活中都有过,他们都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在成长的,但此刻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没有让小读者有过认真的感同身受,从没有在语文课文的阅读中让小读者也回味过自己“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在了心里的自我感受。又如莫顿·亨特童年脱险的经历更是不光让孩子们勾起了生活回忆,甚至也学着用联比的思维活动总结经历背后的朴实但却永恒的真理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能够给生命增添理性的、极有向导意义的光彩。除此之外,以往生活中的所见之物,都在召唤、刺激着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美感,“蝉鸣”的影响心情、“藤萝”的骄人生机都在以学生常见的面目将当下的他们带入了并不如现实般可怕的困难的语文学习中来。课文内容上的联系过去真是一味镇定剂,给开启这一学段的学生缓解了复杂、困难内容面前的高压心理。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这种内容上的“联系过去”也是教学中始终如一地准备着的教什么。

(2)文本结构上的特征。这一单元所选文本都打上了极强的自我色彩,“我”是核心人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自我化的,没有丝毫与人分享的开放痕迹,当这样的文本配上“联系过去”的内容时,小读者们一经接触,文本中的“我”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小读者的化身,小读者的阅读和体味也会因文本自身以“我”为中心的叙写结构而带有极强的封闭性,字里行间流露的宁静也远胜于其他结构的文本。这种文本里的世界没有纷扰,简单却充满理趣,文中生活也不会因繁复而给学生的学习泼上冷水,这样的内容也会让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得更多。

另外,这一单元的文章普遍带有回忆模式,这种叙写模式神奇地减退了横亘在生活和孩子之间的艰难,作者已经见识过、体验过的生活被“翻拍”,对小读者来讲,以似曾相识的形态出现,消除了陌生,增加了文本的亲近感。减少了对文本的紧迫、害怕、畏难情绪的话,也促进了思索,这就相当于将兴趣所在置于好奇心极强的孩子面前并给他充分的自由任其“观察、玩索”一般,即使再迟钝的学生也会有些许感想,至于能否和作者的感想保持一致,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3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东莞)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岛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审题可以看出,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掠夺,故选择C。

例2 (2010·汕头)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率三路大军入疆,击败阿古柏侵略军

B.出使俄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

C.出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主张加强海防,放缓西北塞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通过分析题目可以看出,B选项说的是曾纪泽通过谈判的方式收回伊犁;C选项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乾隆皇帝带领下取得的;左宗棠提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所以D选项不正确;左宗棠带领三路大军进入新疆,打败阿古柏伪政权,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10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逝世160周年,他曾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几百万斤鸦片,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曾在被贬途中写下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位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洪秀全 C.左宗棠 D.林则徐

2.晓明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他要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他应该选择()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上海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近代使上海蒙羞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晓雯的曾祖父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A.虎门销烟后B.《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5.电影《圆明园》借助西洋牧师朗世宁的视角客观回顾了圆明园的成园过程,再现了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四个帝王真实的皇家生活,探讨了清王朝的兴衰。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

A.瓦德西B.戈登C.华尔D.西摩尔

7.两次鸦片战争都直接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使之逐渐发生变化。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诗句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9.光绪皇帝曾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下列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A.《林则徐》 B.《太平天国》 C.《甲午风云》 D.《末代皇帝》

10.梁启超、林缵统等八十余人在《呈文》中指出:“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形象描述()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阿蛮为了养家糊口,进了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做童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寫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5.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中列强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中国近代史上,堂堂的大清帝国是列强眼中的“一只羊羔”,可以任意宰割。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列强有()

A.英法美 B.英美日 C.英日俄 D.法美俄

17.晓强的曾祖父一生坎坷,饱经沧桑,老人生于1848年,卒于1940年,他一生可能经历()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2日起在虎门镇举行,数十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交流和展示鸦片战争学术研究的成果。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写出与材料三有关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名称与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怎样的危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國《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材料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中国面临如此劫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3)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20.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中华民族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休戚与共;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多风雨,所以我们懂得国必兴旺。”这段话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发展的渴望。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处境。请你依据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一 闭关锁国下的清王朝图二 鸦片战争

图三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图四 八国联军在北京挨家抢劫

(1)根据图一分析闭关锁国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图三描绘的状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4)读图四,你认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5)从后三幅图中,你认为中国近代的斗争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A 4.B 5.B 6.C 7.D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B

二、18.(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2)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妥协。(3)“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与完整,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5)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株洲】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但结合题干分析,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工厂,这说明在洋务运动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2 【2010·东莞】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未达到目的,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A、B选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只有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860年,曾国藩就上奏咸丰皇帝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

2.解放军东海舰队于2010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东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军队对于自身海上实力的自信,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回顾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你认为应该从哪一事件开始()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充满坎坷。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等新式海军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

A.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使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6.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B.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进行变法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7.北京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一所名牌大学,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8.戊戌变法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死水塘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9.“民生”是党和政府历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把解决好民生问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世纪初,一位伟人将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位伟人是()

A.曾国藩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0.皇帝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史诗巨片《辛亥革命》于2010年8月在长春电影节举行开机仪式,阵容堪比《建国大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2.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同封建复古思想做斗争

1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分不开()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民主义 ②民主,科学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15.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6.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C.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国家统一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分别指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提到“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这些政治力量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3)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1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兴华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

(1)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为推动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根据所学知识将A、B、C、D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填在右面的横线上。

(2)请写出A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事件主要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措施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中国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C 3.A 4.C 5.C 6.C 7.B 8.D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二、17.(1)经济上的工业化是指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西化”是指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2)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3)特点:由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感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4

1.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牛犊()摩天()水榭()跻身()kān()察

颁发()贝聿铭()卓著()lín()选 mèi()力 tī()透 yíng()系 答案:dú mó xiè jī 勘 bān yù zhuó 遴 魅 剔 萦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初生牛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轩然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辅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2)刚生出来的小牛,比喻青年人勇敢、大胆、敢作敢为。(3)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4)互相补充,互相配合。(5)具有与众 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造句略)3.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誉为“艺术三宝”。贝聿铭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______________及美国______________、法国总统授予的______________、美国总统颁发的______________。答案:自由勋章 国家艺术奖 光荣勋章 全美十佳公民奖 课堂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4—8题。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

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10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 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防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一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一句中“自然美”如何理解?清用文中的语句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秀”一词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根”的含义。(1)我的根在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8.淡淡你对“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一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1)“一贯”是一直都这样,表现人物认真的态度。多次:突出人物做事的认真细致。

2(2)“似乎”:好像的意思,其实说明香山饭店并不普通。

5.答案: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由于香山饭店采取了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初看很普通,看不出设计者匠心之所在,只有深入理解后,才能领会这座建筑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

6.答案:(1)生命之根,民族之根。(2)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3)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7.答案:把现代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能体现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精华的现代建筑风格。

8.答案:这句话表现了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物设计的思想: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化建筑相结合。课外作业

9.选出下列对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而在夜里,厅堂内灯光闪耀,大厦更似一个充满诗意的水晶宫。好一个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因为大厦的外表几乎是由玻璃组成的,在灯光的闪耀下,光亮而透明,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给人以艺术的美感。)B.“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用“初生之犊”比喻贝聿铭,可见贝聿铭当时的勇敢、大胆、富有创造精神。)C.“既毁了罗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当时的人们认为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既破坏了罗浮宫的整体风格,“而且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又破坏了人们心目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D.“罗浮宫院内飞来一颗巨大的宝石。”(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不仅暗含了整个建筑的外表是由玻璃组成,熠熠生辉,而且也显示这个建筑在罗浮宫群体建筑中的显著地位。)答案:D 创新作业

10.把下面十二个词搭配成四组,每组包括两个同义词和一个反义词

①优秀 ②朴实 ③斥责 ④低劣 ⑤含糊 ⑥赞扬 ⑦朴素 ⑧优良 ⑨清楚 ⑩华丽 ⑩赞颂 ⑩模糊

答案:第一组①—⑧—④ 第二组②—⑦—⑩ 第三组⑥—○11—③ 第四组⑤—○12—⑨ 11.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A.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答案:A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QQ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4)……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福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2)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6

1、了解“衣”字和“示”字的演变过程,明白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区分衣字旁和示字旁,通过查字典,积累“示字旁”和“衣字旁”的字。

2、比较“物体+形状”、“颜色+物体”的形容词搭配,会仿写。多积累。

3、学会用“那么~~那么~~~”写句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背诵古诗,了解大意。

5、阅读短文,学习如何把一个游戏场面说清楚,进行简单的习作训练。

6、语文大课堂让学生感受“玩”的乐趣,在玩中学会观察并训练说和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借助仿写短语、仿写句子及写游戏场面,训练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海畅游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语文百花园中一起快乐学习,收获知识,勇闯难关。

一、汉字真有趣

1、出示课件展示“衣”字和“示”字的演变过程。

2、学生观察比较图画及字体,说说有什么发现。

3、学生说说怎样区分衣字旁和示字旁。

4、归纳:衣字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例如:衬衫

裙子

示字旁的字大都与祭祀、崇拜、祷祝有关。例如:祝福

神话

5、拓展:你还能列举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吗?

6、举一反三:说说“宝”和“穴”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例如:宝贝

窟窿

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汉字变化和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的愿望和喜欢汉字的感情。

二、读词语,说词语。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尾巴长长的 牛角尖尖的泡泡圆圆的雪白的浪花

蔚蓝的大海

金色的沙滩

2、自由读两组词语,思考:每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组之间对比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描写事物的性质、形状,第二组描写事物的颜色。

3、启发思考:你平时观察到哪些事物的形状或颜色呢?你还能仿照两组不同的词语说一说吗?

4、同桌互相说,启发积累。教师评价订正。

总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观察时一定要仔细,描绘事物时所选用的词语一定要搭配得当。

5、练习

头发()

小草()

大山()

()的树林

()的草原

()的天空

让学生自己读词语,自己感悟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比较总结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仿照说词语,进行拓展学习,积累词语,并以此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读句子,写句子

1、课件出示例句。

2、指名读,思考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归纳:这个句子展现了泡泡的4个特点,形象地描绘了泡泡的美。

4、出示一张小妹妹的图画,请学生观察,说说小妹妹有什么特点。

5、归纳:可爱、乖巧、聪明、漂亮、听话、调皮。

6、仿写句子,完成练习。

7、评点句子,对两个并列分句发生的重复和出现矛盾的毛病,及时指出纠正。

两个句子的练习,体现了先扶后放、由易到难的特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多说句子。

四、积少成多

1、介绍诗人:同学们,本次“读读背背”安排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2、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3、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5、根据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

6、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弯曲的小路伸向田野的远方。小树枝头上的花已经飘落,枝头的绿叶才长出,没有形成树阴。小路旁有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追扑黄蝶,可黄蝶飞入菜花地再也找不到了。)

7、背诵全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背诵古诗,揣摩诗意,感受意境。

五、阅读平台

1、读短文,扫清生字障碍,了解短文意思。

2、细读短文,思考课文中所写的“贴鸡毛”游戏是怎样玩的。

3、学生自己练习用自己的话按顺序说说游戏的玩法,再说给同桌听。

4、指名说,全班评议。

5、齐读短文,体会作者的快乐。

[此题练习时应以自学、合作学习为主。老师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理解短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贴鸡毛的游戏是怎样玩的,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

六、作业

1、背诵“积少成多”中的古诗。

2、把“贴鸡毛”游戏的玩法告诉你认识的朋友,和他们一起玩玩。

板书:

选鸡毛——找大门——鸡毛发电、同时唱歌——贴鸡毛

第二课时

这次语文大课堂安排了“玩得真开心”这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口语交际和习作有

机地结合起来,并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玩”的乐趣,在玩中仔细观察活动场景和人物的动作、神态,然后再由说到写,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一定会玩很多游戏吧?都玩过什么呢?能说一说吗?(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抢板凳……)

二、课件展示游戏场面,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愉悦的童年生活。

三、尽情游戏

1、读题,明确要求。

(1)自由组合成小组。

(2)商量玩什么,怎么玩。

(3)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活动场景和人物的动作、神态。

[尊重学生个性,不强行要求学生统一玩同一种游戏。使学生说时有兴趣、有内容。]

2、学生尽情游戏,注意观察。

3.学生讨论:我们要观察哪些内容?

游戏前有什么准备?各自什么心情?

游戏过程中人物做了哪些动作?

说了什么?

什么表情?

什么心理?……

游戏结果怎样?

各自什么心情?

2.思考:要想把游戏说好还得把哪些内容说清楚?

游戏名称是什么?游戏规则是什么?

[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肯于把时间给学生去玩、去观察。加强实践,在真实的游戏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表达。]

四、相互交流

1、小组交流玩游戏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2、评一评,看谁把玩的经过说得最清楚,选代表在班上发言。

3、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及提问。

[在口语交际的环节要充分给学生创造想要表达的欲望和氛围,这样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还要在交际中指导学生说话有条理。]

板书:

游戏真快乐

游戏名称:

游戏规则:

游戏过程:

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课时

一、范例评析

1.课件出示例文

2、评析作文

a:游戏的过程有没有描写清楚?

b: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C:文章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D:你能提出他的不足之处吗?

[出示作文例文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差一点的学生有借鉴的作用,好一些的学生可以分析提出文章的优缺点。为自己的文章开拓思路。]

二、指导写作

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用心观察了活动场景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好好回忆一下,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习作的素材,动笔写一写,写的时候还要注意:

1、把内容整理一下,把游戏的过程记录下来。

2、文章要有条理,分段写。要把过程、心情都写出来。

3、指导写作格式,题目、分段要求。

[在游戏、口语交际、范例评析多层次铺垫下,重申要点和要求。学生能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完成习作

1、学生认真完成习作

2、把你写好的内容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选择写得最好的习作,全班品读。

4、修改习作

四、作业

1、把习作读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抄写习作。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7

语文教材的设置是以主题单元为基本单位,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各种文体的文章或一类文体的不同文章让学生阅读与赏析。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必须对整个单元有清醒的认识。我希望通过对主题单元作业的设计,实现作业布置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案例描述]

一、认识单元整体性

以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为现代文单元“散文及其赏析”,所选散文依次是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托物言志类散文。在设计单元作业前,我先要对整个单元进行教材构成、单元阅读目标的解读。

1.篇目构成

将本单元课文分为基本篇目、略读篇目和衔接篇目,在此基础上提供拓展篇目。

2.主要篇目文体

抒情类散文:《想北平》。写人叙事类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回忆鲁迅先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托物言志类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草莓》。议论性散文:《漫谈散文》。

3.单元阅读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以及散文写作和赏析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散文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散文写作能力。(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落,感受作者蕴涵在语言中的丰富情感,懂得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3)学习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情感,以及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散文写作能力。

二、作业设计体现整体性

我将作业分为预习作业、书面作业、拓展作业三部分。下面以《想北平》一文为例。

1.预习作业

(1)印发老舍及课文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老舍及老舍对北平的感情。

(2)本文的写作对象是______。

(3)老舍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4)写出你所积累的“思乡”的名句。

2.书面作业

(1)“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这一句中“单摆浮搁”是什么意思?

(2)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更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A.转折B.插说

C.递进D.语言的中断、延长

(3)仔细研读课文,老舍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每处不超过十个字)

(4)作者热爱北平,但却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并在文中四次出现“说不出”三个字,这是为什么?

(5)“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6)鉴赏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在文中的作用。

3.拓展作业

(1)比较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

(2)拓展阅读汪曾祺《故乡的食物》、舒乙《父子情》、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柯灵《乡土情结》,理解文人的“乡土情结”,并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案例反思]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科知识能力等级的情况,不能重复设计同等能力要求的作业,应该兼顾各种知识能力的检测,全面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拟答案时,教师要注明题型、能力等级与答题思路指导等。有效作业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让自己有智慧的头脑,以此来调整教学策略;有潜心思考的心态,帮助自己更好地创新教学方法。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

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

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

2.3.4.5.1结合具体的词

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初读全词,理解大意。整体感知)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 赏析探究)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

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

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

绘雪景

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论英雄

2.1.思想感情。

2.教后反思: 雨说(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知 难点: 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见《教师用书》)

2.你能从主标题中读出哪些信息,副标题的作用?

3.初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

1)雨对中国大地的儿童说了些什么?明确:告诉了她到来的时间、方式、对儿童们的邀请、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使命、对少年儿童的祝福。

2)雨的诉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和感情?

4.赏析

1)诗中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联系具体的词句说明,并试着读出其形象特点。

2)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拟人手法的作用?提示:诗中的拟人手法是通篇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5.质疑探究

1)第六节中,雨为何要向孩子们诉说自己的经历?

2)自主质疑交流。

6.拓展训练

1)以“雨的自述”为题将本诗改写为一篇散文。

2)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试写一节小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思想性格,如“云的诉说”、“烈日的赞歌”等。

附板书设计:

(??)

雨 春的使者、爱的天使

(??)

教后反思:

3.星星变奏曲(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3.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

1.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2.介绍作者、朦胧诗及本诗创作背景。(见《教材全解》和《教师用书》)

3.初读,把握诗句、语段节奏,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愿望的诗句,结合背景认识星星的形象特征。

4.选择诗句慢读,想象,体会意境。

5.质疑探究

问题预设: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

如何理解“风吹落一刻有一颗瘦小的星星”?

“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

6.认识变奏曲特点。

本诗前后两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变化?是否有不变的地方?(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指后续章节在与先前章节基本轮廓不变的前提下,从次序、节奏、时值等方面有所改变。)

明确:基本句式、修辞方法不变,主题一致,内容情调形成强烈对比,且在句式上有所变化。故,本诗主旨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上节重在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下节重在从反面否定严酷的黑暗现实。

7.课堂拓展

完成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教后反思:

4.外国诗两首(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主旨,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揣摩诗歌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想象、品味,把握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2.初读两首诗,把握读音、节奏及诗歌情调。

3.欣赏《蝈蝈与蛐蛐》

1)了解作者,结合标题及关键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盛夏的音乐······冬日的歌声)把握诗歌的结构及思想——两层,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2)大地的诗歌具体指什么?两者的氛围——激越的欣喜;冷清中不乏温馨。烘托手法?

3)两层内容之间的衔接?末句的作用?深意?——即使在冷寂的冬天,大地的诗歌也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和期盼。

4)朗读全诗。

4.欣赏《夜》

1)了解作者,把握诗歌静谧、美丽(明澈)的意境特征。

2)围绕“静谧”而“美丽”品味诗句,赏析、体会——

诗句与夜景,想象描绘?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拟人手法?心境与情感?与郭沫若《静夜》诗比较?

5.朗读背诵评比。

6.课堂拓展——完成练习二

提示:选定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之后再构想动笔。

附板书设计:

盛夏的音乐 冬日的歌声 夜

(烘托、映衬)静谧、美丽

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教后反思:

单元复习与检测(第七第八课时)

一、复习要点

1.诵读回味,加深理解体悟。

2.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策略,实践巩固。

二、复习过程

1.回顾诗篇内容及主旨。

2.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3.重点回味《沁园春·雪》

4.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

要点:联系背景,把握形象(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思想,揣摩语言,借鉴表现手法。——注意区别形象与意象两个概念。

5.课堂练笔——任选其一

1)将本单元五首诗的题目连缀起来写一段话。尽量能概括诗篇的内容。

2)选用本单元所学生词写一段话。

3)试写一首表现自然的小诗。

6.阅读拓展(略)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9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2、全班互动:

⑴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⑵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

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 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2、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篇10

本课是一节听说课, 重在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和口语表达技巧。本课以图片为载体, 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收集、积累语言材料, 为最后的语言输出做准备。本节课的两个听力均按听前, 听中和听后处理。难度由浅至深, 层层递近, 听前的话题准备以预测为主。听中以填写明信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听关键词和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听后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词和描述所给的自 然景观,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 对教材进行了操作性较强的处理。在本节课中, 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 兴趣为中心, 以竞争为机制, 以新课标为准绳, 以多媒体、学案为手段, 以合作为纽带, 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氛围,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同时, 组内合作组与竞争组, 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其乐融融;多媒体的运用, 增大课堂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整个过程都体现新课标理念,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英语教材选修八unit1 Usinglanguag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 Holidayin California。该部分在本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承担着对整个单元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巩固的任务, 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角度训练学生对该单元语言点和文化信息的掌握, 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练习的部分。本课内容主要以加利福尼亚的假日为主线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听说练习, 形式灵活多样, 有听录音回答问题、填写明信片等。此外, 练习还要求学生变化角色编对话, 运用听力对话中学习的表达法, 针对市内的景点作介绍, 增强语言的交际性。这样就使学生真切目睹加州和本市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领略加州和当地文化, 容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本部分把听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 在英语学习方面, 有一定词汇、语法及语言技能的积累。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 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掌握相关的认知策略, 如分析、想象、推理、归类、总结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 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指令高效地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目标 Knowledge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JoshuaTree国家公园。

To learn about Joshua Tree NationalPark in California.

(二) 能力目标 Ability objective

训练学生在谈论景点时的听说能力。

To train the 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ability to talk about places of interest.

(三) 情感价值目标 Affective objectives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同时激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动力。

To develop Ss’ awareness of love fortheir hometown and arouse their feelings to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ity.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在听力练习中, 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和气候多样性的详细理解本节课的重点。

Listen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howthe land and climate of California varies.

教学难点:

在口语训练中, 运用已经掌握的句式句型描述家乡的景点以及对听力材料再加工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一) 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同学们对于金州了解有多少、是否去过加利福尼亚等。教师提示:其实加州离我们很近。这时出示加州牛肉面的门店照片。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本节课因为教师的幽默而使学生倍感轻松, 也顺利地进入了下一环节。

When the class begins, the teacher asks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unit?

2.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Golden State?

3. A picture of a California Beef Noodlerestaurant in Baoding street.

(二) 听前训练, 预测内容

在做第一遍听力之前, 首先让学生查看课本第六页图片, 迅速浏览本页的所有习题, 根据这些信息对听力内容作出预测。学生能预计到的内容有:美国的一个景点;加利福尼亚的信息;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等。这时给出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的背景介绍。

Befor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for the first time, ask them to look at thepictures, read all the exercises and guesswhat the listening is about.

The students may come up with someideas, such as:

· It’s about a place in America;

· It’s about California;

· It’s about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JoshuaTree National Park.

设计意图:读前活动让学生大致了解听力内容, 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生对此话题进行思考。采用泛听的方法, 不必听懂文中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 为随后的听力活动做准备。

步骤2:

(一) 精听对话, 寻找细节

组织学生听第二遍材料, 检测学生的预测内容是否正确。接下来听三遍材料, 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 之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第二题的精确答案。比如:乔治行程的出发地

和目的地;乔治对于加州的错误认识来源何处;加州有不同的美食、艺术、音乐的原因等。

1. 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Listen to the whole conversation withoutstopping. Go back to the suggestions on theblackboard and check which are correct.

2. Listen for the details

Read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 2 with Ssand play the tape again. Ask Ss to discussthe questions in groups. Check answers inthe class discussion.

(1) Where did George’s tour start and inwhich direction has he been travelling?

( 2 ) W h a t s u r p r i s e d G e o r g e a b o u tCalifornia?

(3) Why did George have the wrong ideaabout California?

(4) Why are there so many differentkinds of music, food and art in California?

让学生看练习第三题, 这是一封乔治写给Christie的明信片。让学生听第四遍听力材料, 补全明信片中缺失的信息。因为听力材料的语速较快, 需要补全的词汇较多, 所以, 笔者设计链接了单句的重复, 讲解听力材料的难点, 让学生记录对话中的其他的重要信息。这样就降低听力的难度, 便于学生完成本环节的听力任务。

3. Listen for the key words

Read the postcard on page 6 with studentsand ask them to recall the missing information.Then play the tape right through while studentslisten for the missing details. Play it twice ifnecessary and then check answers by playingthe tape again and stopping when the missingdetails are given.

Dear Christie,

I’m here in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insoutheastern California. Have been travelingaround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for three weeksnow.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I have seen inAmerican movies. Not everyone is rich and noteveryone lives near the beach. First traveledsoutheast through rich farmland then to thecentral part. They grow everything hereincluding cotton, vegetables, nuts and fruit.Cattle too. Then traveled further southeastinto mountains and desert . Californiansare very friendly, and they are from manydifferent races and cultures.

Every culture has its own festivals, music, food and art. Most interesting.

Wish you were here. Give my love to Paula.

Yours

George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听力训练的重点, 以精听的方式为主。学生听完后马上回答相关问题和填写明信片得活动, 因此, 他们要带着目的去听, 寻求所需要的信息。此步骤考查的是学生对听力材料细节的把握, 学生需要针对所听的内容进行信息加工。

(二) 游戏辅助, 听后检测

教师借助飞行棋的游戏, 重新设计和组合听力材料, 并将听力中所有的重要信息转变成问题、填空、对错等形式, 让学生们结成小组, 做游戏。飞行棋以其独有的娱乐形式, 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有的学生用筛子打到了前进5步, 立刻变得眉飞色舞;打到了后退3步的学生直呼手气太差;有个学生打到回到原点, 失望至极。看到他们如此扎实的领悟到了听力材料的中心内容, 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非常欣慰。

(1) Play a game (见图1)

This game is designed for Ss to practicetheir oral English based on the listeningmaterial.

设计意图:学生做了三到四遍的听力重复, 倍感枯燥。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沉闷。这时穿插使用游戏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而独创的飞行棋游戏又将听力材料的细节相结合, 更加巩固了学生们对于本材料的认知。

步骤3: 总结概括, 增强活动

先是对于听力材料中涉及的询问及反馈进行总结。对话中应用了那些句式, 对方如何回应, 又有那些固定的句型。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倾听, 并学会鼓励对方, 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会与人交流, 从而建立起愉悦的人际关系。

Summary——How to ask and comment

Feedback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without it the speaker is likely to think thelistener is not listening or is not interested.So this exercise gives further informationabout giving feedback when listening.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for a speakerto encourage someone to talk. Can youname out some of them Christie uses in theconversation?

Sounds interesting. /It’s fantastic. /That’s great.……

组织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如何询问以及反馈的句型, 小组合作编对话。掌握在口语中如何使用描述景点的表达法介绍我们家乡的旅游景点, 以及在口语中鼓励别人说话的方法。这三个景点分别是:竞秀公园、直隶总督府、古莲花池。编完对话后三个景点派各自的代表做表演, 争抢游客。然后让同学们投票看哪个介绍更加深入人心, 赢得更多的游客前去参观。

Talk show (见图2、3、4)

After this activity, ask them to vote fortheir favorite places.

假设你是市长, 请对全世界的游客致欢迎词, 邀请他们前来参观, 并派发明信片。

Deliver an address

Suppose you are the mayor of our Citynow, write some sentences of welcome toattrac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il thepostcard to them.

情感升华, 热爱家乡。

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 物产丰富, 人民勤劳。因此我们要携起手来致力于建设和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 永远热爱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们的城市!

Our hometown is a city with a longhistory. The people here are so warm- hearted. I love this city. What about you? I’msure you are willing to take action to protectit and devote yourself to making it a bettercity to live in. Now let’s develop a brightfuture for it.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整节课的升华, 听力是口语的活动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口头抒发各自的思想和感情。本课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热爱家乡的情感主题上。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这堂课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愉快度过, 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又促进其情感教育。这堂课的完成使我感到欣慰, 值得我深思。

首先, 良好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成功的一半, 它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 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艺术性。总体来说, 这节课的导入是比较成功的, 切入点是让学生观看面馆的图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教有趣, 必乐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

其次, 教学内容设计应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难度适中, 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任务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堂课的细节理解部分难度合理, 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再次, 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 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 创设了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

1. 由于本堂课任务多, 容量大, 导致完成任务时间较紧, 今后应注意教学步骤间的紧密衔接,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2. 思考讨论题设置较好, 但难度较大, 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完成任务。今后应多引导, 降低难度, 留足讨论时间,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评价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 在此过程中, 可以将交际教学, 任务型教学和全身反应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多媒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语音, 图象等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大大提高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有利于学生自然习得语言, 以及锻炼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 使视觉和听觉相互配合。

2. 本节课中小组竞赛活动贯穿始终, 充分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 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为学生的合作搭建平台, 期望学生不断建立乐于交往、乐于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期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上一篇:汶南实验学校2011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数学竞赛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