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课(精选12篇)
1、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学习一些质疑的本领。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为了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课题、课题前的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质疑。请大家再一次朗读课文,准备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质疑,老师简要在黑板边板书,如:
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是怎么制成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3、师生梳理问题,将问题分作三大类:阅读课文解决类,查阅资料解决类,正在探索研究类。简单的枝节性问题当即解决,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秦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过程:边读课文边勾划、批注;查阅相关资料、图片;先自己阅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
二、自主探“疑”
1、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朗读,难读词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语与生字要读正确。
2、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批注、查阅资料。
3、按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一人组织,依次发言,共同归纳在全班发言的要点与理由。可以适当作一点儿浅显的记录。
三、全班研“疑”。
在学生或小组代表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教师结合以下要点采用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相机渗透相关资料,指导有感情朗读。
因为“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老师相机出示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后的赞言:“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因为“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相机理解“乘”的含义,简介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因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绝无仅有”。
这是引导理解感悟的重点。可以结合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数字中,从比照周围事物中感受“规模宏大”。
感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以把观察图片,朗读课文,想像神态与动作,照样子模拟形象结合起来,如两人一组,一人读句段,一人模拟神态与动作,并在班上适当展示与评议,在模拟表演与评议中形象地理解词句,感悟课文。
四、畅谈感受
教师扮演“记者”,走入学生--“游客”中,采访“游客”,如可问: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参观”了秦兵马俑,你最想说什么?有一批外国游客想到中国来参观游玩,你能向他们简要介绍一下秦兵马俑吗?
五、小结收获
1、师生小结学习过程与收获,齐诵与质疑有关的古代格言、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提出新的疑问,课后去探究。如果老师能提供思路有关资料,老师要适时提供给学生。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生:(议论纷纷)这也太差了!改动这么大,全是修改符号!不用读,就知道不怎么样!
师:因为改得多,所以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很差。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作文写于1963年,当时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的名字叫肖复兴,如今他已经是当代著名作家了。(板书:肖复兴)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生: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师:仔细读一读原文,你就会发现,文中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来朗读一部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师朗读)你们发现什么错误了吗?语言流畅,还挺生动,的确是一篇优秀作文。那么,是谁“鸡蛋里面挑骨头”,找出这么多毛病的呢?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板书: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在为肖复兴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如此认真,有的地方,他对文中的一句话就做了七处修改。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默读《一张画像》,并对修改之处仔细思考,想一想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他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师:(15分钟后)读完了全文,请大家谈一谈收获。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说“站在门口”,修改之后变成了“站在教室门口”,修改之后更准确了。
师:的确如此,只说门口,那谁知道是办公室门口,还是教导处门口呀!何况这段是写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更应该交代清楚地点。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写“上课了”,叶圣陶改成了“上课铃一响”。“上课了”是已经上课的意思,“上课铃一响”是上课前的事,还没上课呢。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了”,意思绝对不同。我读这篇修改稿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圣陶对“了”字的增删。在这篇作文里,有的地方删除了“了”,有的地方又被加上一个“了”。请你们说一说,如果句子里加“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句子有“了”,一般就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肖复兴的作文里,哪些“了”被火眼金睛的叶圣陶先生发现用错了地方。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原来写“画了起来”,叶圣陶把“了”删除了。“画了”就是已经画完了,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在画。
师:说得好!我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放学回到了家,我立刻翻开了作业本,写了起来”,你们说,这些“了”该不该用呢?
生:不该用,如果用“了”,就表示作业已经完成了。
师:大家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叶圣陶连删三个“了”字。你们仔细想一想,“谈到了国家大事”和“谈到国家大事”,意思是不是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国家大事之后,就不说,已经结束谈话了。如果删掉“了”,就表示正在谈论国家大事。
师: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会发现的。你们再来读下面的那句话,这回不是删掉“了”,而是增加“了”。大家说,“长大”和“长大了”,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长大”是一个过程,“长大了”是已经长大。
师:对,你讲得好!文中的王老师是问肖复兴,等他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自己在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包括平时说话,也要多留心。可不要一张嘴,说出来的都是病句呀!
(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修改,略。)
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叶圣陶先生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是在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在为肖复兴的作文锦上添花。看到叶圣陶先生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们能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生:(纷纷回答)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师:我带来一本《叶圣陶文集》,这里有他手稿的影印件,你们瞧瞧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在原稿纸上写文章的。(师翻书,向学生展示手稿)这是他65岁时写的文章,题目叫《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作为一位大作家、教育家,完全可以龙飞凤舞地写字了,而他却写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只是叶圣陶先生一个方面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大作家,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地位很高,时间很宝贵,竟然一丝不苟地帮助一名陌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文发表时,根本没有“叶圣陶”的名字,只有“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肖复兴”的名字,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大公无私!
师:差不多,但是,“大公无私”应该用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的事情上,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生:无私奉献!
师: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情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红花对绿叶的感恩
师: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肖复兴对写作充满了信心。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始终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关怀。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他创作了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朗读课文)
师:读过文章,大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的,不是为了纪念爬山虎,为什么题目要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既然是写叶圣陶的,如果让我起题目,就叫“那位默默奉献的叶圣陶”。有人知道肖复兴为什么不直接提到“叶圣陶”,而把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
生:因为他们家养爬山虎。
师:如果他们家养的是牡丹花,就叫“那朵美丽的牡丹花”吗?要是养了一只小狗,就叫“那只可爱的小狗”,是这样吗?
生:不能这样。
师:你想一想,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绿色的叶子,爬满了墙。
师:那好,你再想想叶圣陶,他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为别人做事也那么负责。肖复兴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和叶圣陶没有一点关系,他能为肖复兴付出这么多,这么认真地替他修改作文,这能说明叶圣陶是怎样一个人?
生:(纷纷回答)乐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师:对,爬山虎也是这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炎热的夏天,你站在爬满爬山虎的墙边,会感到一阵阵凉爽,这就是爬山虎的作用:在炎炎夏日默默地为人们送来阵阵清凉。这正是叶圣陶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哪个词儿是作者要突出的关键词呀?
生:“绿绿的”!
师:对,这个“绿”字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意图。绿色与叶圣陶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时无语,思考。)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只长绿叶,不开红花。叶圣陶先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像绿叶呀!他甘当绿叶,不做红花,所以课文中写道:“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板书:绿叶)那么,谁是那朵娇艳的红花呢?
生:肖复兴!
师:(板书:红花)叶圣陶就甘当这样的绿叶,让肖复兴的作文变得完美,让肖复兴和他的作文变成娇艳的红花,博得人们的赞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肖复兴这样感慨道:“我应该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现在,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因为爬山虎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而叶老先生也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题目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说得虽然没错,不过有点简单,作者要强调的“绿绿的”,没有体现出来。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人们带来阴凉,那样无私,它不会开花,不去炫耀,叶圣陶先生就是如此。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却用他那宝贵的时间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成为一朵艳丽的花,而自己却甘当绿叶,不求回报,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你既说出了爬山虎的特点,又说出了叶圣陶的品格。如果说叶圣陶对肖复兴作文的修改是绿叶对红花的关爱,那么,肖复兴的这篇回忆文章就是红花对绿叶的感恩。你们想一想,如果绿叶与红花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任选其一,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10分钟后,朗读点评,略。)
师:今天,我们见识了绿叶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红花那颗永远不变的感恩的心,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希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只绿在肖复兴的眼前,也永远绿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备课笔记
主角和配角
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主角,课后的“资料袋”是配角,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部电影,大明星当主角,无名小卒当配角,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一切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我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很熟悉,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这本书中仔细阅读过原文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一向喜欢阅读作家的手稿,透过他们的修改痕迹,我能发现他们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他们字斟句酌的匠心。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可谓细致入微,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细细对比原文与改后的语句,我不仅受到遣词造句方面的启发,还被老一辈文学家、教育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所震撼。联想到当前许多出版物中可笑又可气的文字错误,许多畅销书作家惊人的创作速度,我们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晚辈,是不是应该在老一辈面前无地自容呢?
当我翻开人教版语文书,在“资料袋”中,重温叶老先生的修改稿的时候,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看过叶老先生的照片,那是个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老人,我也见过叶老先生的书法,那是些工工整整、笔锋内敛的字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初中学生创造了笔下的完美。这时,我忽然明白了,肖复兴为什么把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甘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是爬山虎的特点,更是叶圣陶先生的写照。
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是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把金钥匙。先把钥匙握在手里,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铁将军,我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所以,我觉得语文书里的“资料袋”制作得太小了,不足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绿叶全貌。好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把《一张画像》的全文,连同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全都印发给学生。结果,还没正式阅读课文呢,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理解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了。
(宽阔)的广场 (尽情)地唱 ( 堆 )雪人
( )的城市 ( )地说 ( )雪景
( )的棉花 ( )地问 ( )雪仗
4.把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一块儿。(8分)
立刻 特别 著名 非常
美丽 有名 马上 漂亮
三、句子积木。(14分)
1.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6分)
(1)周末我们全家去公园玩
(2)多么好的景色啊 你以前来过这里吗
2.把下列词语排列成句子。(4分)
(1)小柳树 一身 浅绿色 穿上 的 衣服
(2)雪地上 在 雪仗 打 堆 小伙伴们 雪人
3.照样子写句子。(4分)
例: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 )地吃起葡萄来。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事,我们怎么能责怪它呢?
四、运用学过的知识填空。(请填序号)(6分)
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④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1.小刚懂得的知识并不丰富,却经常吹牛,妈妈笑他是____。
2.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好比____。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田野献上( )的果实,枫林举起( )的旗帜,蓝天飞着( )的鸽子,大海奏起( )的乐曲。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长 颈 鹿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到动物园去看长颈鹿。
长颈鹿是一种逗人喜爱的动物。它全身浅黄,身上长满棕黄色的斑纹,它们要是站在树丛中,很难被人发现。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它的脖子长长的,真像瞭望台。眼睛又大又机灵,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长颈鹿的头上还有一对美丽的角。
我长时间出神地望着长颈鹿,舍不得离去。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长颈鹿的样子。(4分)
2.长颈鹿全身浅黄,身上长满了棕黄色的斑纹。它的脖子( ),眼睛( ),还有一对( )的角。(6分)
3.这篇短文主要说了什么?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3分)
(1)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
(2)我舍不得离开长颈鹿。( )
(3)长颈鹿是一种逗人喜爱的动物。( )
七、写话新天地。(13分)
1、高傲,架子十足的白鹅。
2、全是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
3、性格古怪,淘气可爱的猫。
4、慈爱尽职的母鸡。
13、《白鹅》作者(丰子恺)
他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高傲)它的高傲表面在(叫声、步态),更是(傲慢)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是一个(架子十足)的鹅老爷。
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背诵。
易错音:头颈(jǐng)叫嚣(xiāo)引吭(háng)大叫 净角(jué)譬(pì)如
奢侈(shē chǐ)窥伺(kuīsì)供(gòng)养不周看(kān)守
侍(chì)侯
局促(cù)不安
从容不迫(pò)
14、《白公鹅》作者:(俄国)(叶 诺索夫)。
他笔下的白鹅特点是:(慢条斯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的派头)(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易错音:掂(diān)量(是liáng的轻声)勾当(gòu
dàng)涟漪(lián yī)
16、《猫》、《母鸡》的作者都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长大的猫(性格古怪)满月的小
猫(淘气可爱)《母鸡》这一课通过前后对比,向我们展示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填空:(关联词或课文填空)A、(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所填的关联词说明猫的(贪玩)特点。B、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所填的关联词语说明猫的(尽职)特点)
C、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所填的关联词表现了猫(古怪)的特点)。
2、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小阅读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有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在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按原文填空、2、用“——”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3、用“11”给文章分层,并写出层意。总说猫的古怪,分别介绍猫的性格怎样古怪。
4、本段文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作者从(老实、贪玩、尽职)三方面来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短文选自(老舍)的《猫》这单元我们还学习他的《母鸡》一课。
6、用“任凭......也......."说一句话。
重点句子:
6、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猫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7、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用“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8、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1、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枯竭”的词意(用尽断绝),重点体会“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退一步讲实现这个设想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而且火星或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少数人类有可能,人多了不行。因此文章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部分用什么告诉人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第一,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不能移民)
(二)讲读第四段。
1、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板书: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第1、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能试着说一说吗?
(因果关系。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二课是《山雨》,为方便准小六学生进行课文的预习,小编搜集整理了课文《山雨》的一些预习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山雨》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拟人: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比喻: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引用:李商隐的诗:“潇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分段提示:雨来→雨中→雨后第一段:(1~4)雨来第二段:(5~6)雨中第三段:(7~10)雨后各段段意:第一段:(1~4):山雨由远而近,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二段:(5~7):主要写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以及山中雨林那令人怀忘的绿色。第三段:(8~10):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叫、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中心思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相关链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内容解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要背诵的内容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各单元词语盘点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预习要求
相关小升初资料推荐:
小升初资料大全
[高分家长入口] [名人榜样]如何成为好父亲?李亚鹏经受了非凡的考验
[爸爸有道]为何五年级的孩子数学水平竟达高三?
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读书)。
1、《窃读记》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代表作是(《城南旧事》)。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快乐是因为(我能读到书),我惧怕是因为(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被赶出店门).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含义是:吃饭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是精神食粮,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从这可以看出“我”对读书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渴求)。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体是(访谈录),“苗苗”是指(张钫),“大树”是指(季羡林)老爷爷,我们学过他的(《怀念母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老先生告诉苗苗,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想写好文章,只有(多看书),用杜甫的话说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作者把一本书比作(朋友)、(故地)和(家)。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书中学到的东西(列出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尤安●艾肯认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4、《我的“长生果”》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其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陈寿曾说过一日不能没有书(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只有多读书,才能写作好;刘向说书可治病的诗句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颜真卿曾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
1、《泊船瓜洲》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诗中传颂千古的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籍)。最能表达诗人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作者是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来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梅花魂》写了外祖父眷念祖国的五件事:(教“我”读唐诗宋词、爱惜墨梅图、无法回国而哭泣、送我墨梅图、临别赠“我”手绢。)
《梅花魂》中魂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小桥流水人家》课题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推敲”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贾岛)和(韩愈),相关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1、我们了解的四种说明方法是(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鲸类中体型最大的是(蓝鲸),目前仅存不到(50)头。鲸的生活习性包括(鲸的进食、呼吸、睡觉、生长)。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是: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鲸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鲸的体型很大,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是:更生动、具体、形象地说明鲸体型大的特点。
2、《松鼠》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布封),他用40年的时间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
《松鼠》一文主要写了松鼠的(乖巧、驯良、机警、聪慧)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新型玻璃》为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
4、“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5、《森林报》不是(报纸),而是(一本书)。它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
第四组课文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
1、《钓鱼的启示》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中“我”心情变化的过程是:得意——(委屈)——(乞求)——无奈(依依不舍)。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当时思考这么大的鲈鱼是放还是不放呢?非常矛盾)的心情。“父亲平静地说”,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出父亲(已经作出了正确地抉择)。
2、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类似的名言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给我们的启示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3、《落花生》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可以概括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重点描写。课文的中心句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珍珠鸟》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冯骥才),课文的中心句及启示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音乐课堂,走进我们的节奏游戏: 节奏游戏
Ⅹ-走 喔 da a
Ⅹ Ⅹ 走 走 da da
ⅩⅩ ⅩⅩ
跑 跑 跑 跑 da da da da 快 跑 快 跑 快 跑 快 跑 dadadada dadadada 自由组合节奏卡片,读一读,拍一拍 节奏卡片
自由组合节奏游戏1、2、3、4、大家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秦兵马俑的不朽艺术价值,激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法。
生:读、议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也去参观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1、出示课件1,播放图片:
说说你看了图后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想想全文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什么?找找哪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2、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2:
第3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读,说说“宏大,鲜明”的意思。
(宏大:巨大,宏伟。鲜明:鲜活。)
4、课文哪部分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部分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学生汇报。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3: 自学要求:
(1)再自读课文:
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介绍的?(举例、列数字)结合理解“统率、所向披靡”
(2)再轻声读3——7自然段,感受类型众多: 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3)出示课件4表格: 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兵马俑个性特点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佣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的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过渡:
是呀,兵马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5:神态各异的兵佣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感受个性鲜明:
出示课件6: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1)读一读,看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2)“好像”一词能少吗?为什么?
4、出示课件7:第8自然段。(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2)指导朗读。
(3)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想象边做动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练习仿写。
出示课件8:兵马俑图片
学习课文的写法,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兵马俑的神态。
学生交流。
6、小结: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他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
7、齐读第9小节。
五、总结全文,抒发感叹
1、是啊,这一行行的金戈铁马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象征!当我们面对着这些古老而又雄壮的建筑时,不禁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那么自豪!那么骄傲!它不愧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2、出示课件9:
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了中国的秦兵马俑后,赞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六、拓展延伸,共享资源
气势恢宏的兵马俑不是我们一两节课就能欣赏完的,请同学们课下上网浏览你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感想或者找到的精彩资料与你的好朋友共享。
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
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
(三)自学课文
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5.学生自学课文。
6.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7.交流学习情况。8.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9.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10.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11.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指名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
三、质疑问难
四、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比较详细?哪些段落比较简略?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为“五壮士?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三)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引敌上山、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上。
(1)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2)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从他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你感到了什么?
(3)同学们带着满腔的仇恨,一起朗读课文。2.课文的第三段也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课文的第四段写五壮士在峰顶歼敌,没有了子弹,他们就用石头砸,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分层(2)在峰顶歼敌是从几方面来写的?(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三、质疑问难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1)给生字词注音
田圃(pǔ)禁锢(gù)枯黄(kū)喑哑(yīn)留滞(zhì)喧嚷(rǎng)蓑衣(suō)襁褓(qiǎngbǎo)(2)典型例读
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例段如下: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呀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呀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呀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呀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3)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三、研读课文 思考题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明确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明确
(二)、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大地”具体指什么? “雨”是爱的化身,象征自由和幸福。大地指中国。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地生活。5.“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句中的“旗子”“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红旗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四、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三、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四、作业以“‘雨’的自述”为题
16* 母鸡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 本文是()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A.老舍 B.丰子恺
2.课文以作者的()变化为线索,(A,空间B,情感)由对母鸡的()转变为____________,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赞颂了()。
二、动脑筋,找伙伴。
嗅 啼 嘶 吼 嚎 啸 鸣 叫
狼()鸡()猿()狗()
虎()狮()马()鸟()
三、我会选择修辞方法。
拟人 比喻 夸张 反问 设问
1.下蛋的时候,它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2.猫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3.这样的一只母鸡难道不伟大吗?()
四、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在院子里,()在院外,它()
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
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看看(),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 按原文填空。
2. 在短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
生字组词造句
准zhǔn冫左右准时 准备 我们准备出发了。
备bi夂上下备用 备课 他们可以在备用房间睡觉。
等děng 竹上下等待 等候 他一直在等候妈妈的到来。
暴bo日上下暴雨 残暴 这场暴雨来得太突然了。
睡shu目左右睡觉 睡着 天黑了,她早就睡着了。
壁b土上下墙壁 壁画 墙壁上那副画是哪里来的?
砍kǎn石左右砍柴 砍断 你想体验一下砍柴生活吗?
蜘zhī虫左右蜘蛛 蜘蛛网 墙角有张蜘蛛网。
蛛zhū虫左右蜘蛛 蛛丝马迹 罪犯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
漂pio氵左右漂亮 漂漂亮亮 妹妹打扮得真漂亮。
撞zhunɡ扌左右撞伤 碰撞 明明被汽车撞伤了。
饱bǎo饣左右饱满 饱胀 每粒的小果实都是那么饱满。
晒shi日左右晾晒 晒太阳 小狗在那晒太阳呢。
洞(dng)山洞 空洞 漏洞
准(zhǔn) 准许 准则 准确
备(bi)防备 具备 完备
暴(bo) 暴发 暴行 暴雨
墙(qing)墙头 围墙 墙角
壁(b)墙壁 绝壁 壁画
砍 (kǎn)砍柴 砍伐 砍杀
蜘(zhī)蜘蛛 蜘蛛网
蛛 (zhū)蜘蛛 蛛丝
撞(zhung)撞车 碰撞 撞见
饱(bǎo)饱经风霜 饱满 吃饱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课】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第2课时教案07-22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09-2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背诵内容01-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填空12-08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按课文内容填空09-17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01-2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26课)11-27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内容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