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的读后感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红楼梦整本书的读后感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的种种问题所致。构建《红楼梦》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由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向《红楼梦》全书拓展,以设计相关专题、解决专题任务的方式阅读全书;在兼顾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挖掘具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重视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策略探析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课题。对《红楼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尝试正以公开课、精品课、课题研究与论文成果等方式推行开来,张心科、詹丹、郑桂华、吴欣歆、吴泓、余党绪等人都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构思与建议,这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价值。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研究与设想,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修正,强化研究成果,并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以期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起到一些的启发作用。

一、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小说提不起兴趣。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使学生追求知识的速成性,很少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完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无法兼顾,也暂时看不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分数的直接价值;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为人处世、价值观念、世俗人情等都远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种种因素都导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

其次,作品中人物关系模糊。书中的人物关系,即便有专家将其制成了直观呈现的图表,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比较困难。像宝玉和贾蓉,很多学生都认为,从人物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志趣投合来看,这两人怎么看都像是平辈,为何贾蓉还要喊宝玉为“叔叔”?黛玉、宝钗,一个是宝玉姑妈的女儿,一个是宝玉姨妈的女儿,这是很清晰的人物关系,但学生往往将两人与宝玉的关系张冠李戴。至于探春与贾环的关系、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关系、三春之间的关系、贾珍和贾琏的关系等,学生也难以厘清。即便暂时强行记住了,时间一久,之前的理解又烟消云散,仍是一头雾水。

最后,小说中的经典细节,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遭王熙凤戏弄,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此处对众人的情态的描写可谓小说的经典场景之一。但学生看了原著后却无动于衷,且深感困惑:这有什么可笑的?古人的笑点这样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内蕴。

时代的隔阂、学生的志趣、现实的困境,导致学生很难完整地阅读《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者——教师,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情节中找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基本思想的情节与场景,并引导学生对其领悟、探析、归纳直至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这是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探析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阅读完整本书。面对丰富繁复的内容,从哪里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并由此进入小说的具体情节,让他们深刻理解情节的内涵,发现作品的独特魅力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找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逐层推进的源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良好开端。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石:《林黛玉进贾府》的有效拓展

先设计相关专题任务,然后让学生围绕任务阅读,分析情节并寻找答案,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通常做法。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没有顾及具体学情和书籍的特性,因而效果通常不太理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学开展的基点。激发阅读兴趣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立足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依据课文中多个情节的触发点,延伸到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实践证明,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全书。虽然统编教材已经删除了经典名篇《林黛玉进贾府》,但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的前三个月,笔者还是非常精心地进行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单篇课文教学,并以此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始。笔者通过课文教学设计一些专题,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任务,然后根据专题任务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最后总结专题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将课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基石,既联系了课文教学,使学生自然进入《红楼梦》整本书,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对课文内容领悟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入小说内容,体现科学合理的知识深化过程。

笔者围绕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任务(见表1)。

多样化的专题任务,在难易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和梯度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知识层面与阅读兴趣上存在的个体差异的难题。因为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对此进行深入解析与探究。表1中的第1个专题涉及贾雨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对贾雨村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过河拆桥的性格特征已经有初步了解。通过解决专题任务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探析、总结、归纳贾雨村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对贾雨村就会有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立体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红楼梦》主題的了解。

笔者通过课文教学设计适切的专题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依据具体情节来寻找、概括、总结专题任务的答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读起来”,又突破了阅读的瓶颈,使学生“读进去”。这些专题任务都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能够对教学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或话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1]。要完整回答这些主问题,仅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回目肯定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因为缺少了其他情节在内容、思想、技巧以及情感上的有力辅助与支撑。唯有通读、精读与研读相结合,才能使专题任务的结论显得客观、科学。

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阅读喜好选择哪个或哪些专题任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联系《红楼梦》相关情节解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要善于观察,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专长有一个正确的初步了解,进而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研判能力来判断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完成专题任务。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中含有巨大的信息量,即便学生沿着专题任务的导向阅读整本书,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心理耐受力,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定时指导。如此,学生通篇阅读《红楼梦》并解决相关专题任务就不会太困难。笔者围绕黛玉和晴雯性格的相似性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并详细比较这两个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黛玉和晴雯,虽然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大家闺秀,一个是乖巧伶俐的富家丫鬟,身份有别,但有许多相似性,二人不媚俗,不从众,性格傲,性情真,都钟情宝玉,都以死收场,并且死后都对宝玉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晴雯死后,宝玉悲伤过度,特撰《芙蓉女儿诔》,发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的感叹。这使宝玉看穿了封建大家庭残忍的本质;黛玉死后,宝玉则大彻大悟,最终看破红尘,重返青埂峰下[2]。

(二)挖掘对《红楼梦》主题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贾宝玉和甄宝玉的有效比较

在解决专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又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的能力。这为接下来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奠定了基础。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忌纠缠于细枝末节,二忌问题过大过深,三忌毫无根据的凭空索隐,四忌人物形象的固化与扁平。《红楼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复杂浩繁,手法多样别致,如何从千头万绪的情节中找出适切的拓展方向使学生科学研读《红楼梦》,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围绕小说的基本主题来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就《红楼梦》主题而言,读者可以从多个叙述视角得出不同结论,但揭示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则是小说主题的基本阐释。在完整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之后,如果能在不耽误学生时间、不耗费学生精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他较小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基本主题,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又能顾及具体学情,那么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人的比较则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贾宝玉和甄宝玉同为门户相当的官宦子弟,两人名字相同,相貌完全一样,都深受祖母溺爱,都非常害怕父亲,且两人志趣相投:都对女孩十分尊重。贾宝玉相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也认为“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两个宝玉还在梦中相见过,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且两人都曾在梦中游览过太虚幻境。不同的是,从太虚幻境醒来后,经历了家庭的败落,甄宝玉“痛改前非”,深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精髓;贾宝玉仍旧一如既往坚守本心,对甄宝玉的变化感到厌烦与失望。在分析两个宝玉形象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通读相关情节的基础上思考、解答。

思考问题:贾宝玉和甄宝玉游览太虚幻境的叙述方式和侧重点有何不同?曹公为何这样处理?甄宝玉妥协于世俗社会的名缰利鎖,贾宝玉则始终固守自我,为此不惜离家出走。两人截然不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紫鹃初见甄宝玉,想到:“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那甄宝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如果黛玉还活着,紫鹃的想法成立吗?

甄宝玉的变化和贾宝玉的不变,必然会牵涉到封建王朝与仕宦大族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改造与影响。上述问题的设计就管中窥豹地透视出小说主题的深刻性。离开了小说主题,学生就无法回答以上问题。紫鹃的想法,则涉及对黛玉思想本质的探索。黛玉追求的是与宝玉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绝非出于对宝玉空皮囊的爱慕。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出现的篇幅并不大,在学生已经熟悉《红楼梦》全书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关于甄宝玉事迹的所有回目与情节摘录出来让学生细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情节,如有遗漏则由教师补充,以此来比较两个宝玉。熟悉《红楼梦》情节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小说中甄宝玉的故事全部通读一遍并在课后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甄宝玉的妥协、贾宝玉的“顽固”、紫鹃的揣测,都与小说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类似专题的设计,切入点是非常多的,如贾赦和贾政的比较,贾兰和贾环的比较,贾雨村和甄士隐的比较等,都与《红楼梦》主题有着一定的联系。像这类从其他小的层面来反映小说主题的情节,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解决类似性质的问题,既不过分挤占学生时间,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红楼梦》的主题,体会名著的魅力,加深对经典的深刻理解。

(三)重视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刘姥姥

《红楼梦》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曹公所处的时代。小说虽然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但也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宝钗和湘云姐妹情深、宝玉对金钏虔诚祭奠、晴雯拖着病体为宝玉修补雀金呢、袭人对贾府忠诚不贰、王熙凤对刘姥姥尽心照顾等。《红楼梦》塑造的人物形象处处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像呆霸王薛蟠,一亮相就强买香菱,打死冯渊,以恶棍形象示人;在之后的事态中,他笑话百出,庸俗无聊,但对朋友重情重义,对母亲极尽孝顺,在妹妹面前知错能改。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他身上的闪光点也越来越多。小说中呈现的美好人性,教师在教学时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这涉及学生美好品格的塑造。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定时间、空间交互的产物,但它的价值又不仅限于其所在的时代[3],《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教学,寻求背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结合点,带给学生最大的教育收益[4]。

例如,《红楼梦》中最让人感动的故事,就是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受到王熙凤赠银的恩惠,再进大观园时受到贾母和众姐妹的全力赞助与物质支持。在贾府落魄的时候,她也能前来探望王熙凤,哭奠老祖宗。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巧姐儿有难的时候,正是刘姥姥的智慧,才使巧姐儿化险为夷。刘姥姥的故事,说明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对王熙凤而言,又显示出好人有好报的真理。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寻找答案。

思考问题:刘姥姥总共几次进入贾府?每次来贾府的目的是什么?小说是如何叙述刘姥姥在贾府的历次活动的?你对刘姥姥哪次进贾府印象最深刻?为什么?王熙凤和刘姥姥交往的结果,深刻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刘姥姥的完整事迹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有关她的事迹在《红楼梦》中所涉的章回也不多,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围绕相关回目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类似问题的设计,富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性可贵的正能量。挖掘这些正能量,应当成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出内容。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探析

《红楼梦》可谓是封建世俗社会的鲜明画卷与集大成之作。鉴于具体学情与学生的知识层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围绕作品的整体特征,在充分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从多个小的角度引导学生仔细窥探,以此达到小中見大的教学效果。系统化的课堂设计与实践应当遵循以下思路。一是阅读引导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读起来”;二是任务驱动课,突破阅读瓶颈,让学生“读进去”;三是思考探究课,把握作品价值,让学生“读通透”;四是体验展示课,表述阅读成果,让学生“说出来”[5]。

上述《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内容的构建就很好地遵循了这一思路:将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基石,体现阅读引导课和任务驱动课的鲜明特色,使学生“读起来”并且“读进去”;挖掘对《红楼梦》主题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以及重视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体现了思考探究课的特点,使学生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将《红楼梦》“读通透”;研究成果的达成与展示,则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说出来”。阅读《红楼梦》可以贯穿学生的一生。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与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6]。但对于《红楼梦》来说,两个学期内的集中使用似乎不太合适。我们不要求学生在《红楼梦》上集中花费过多时间,但高中三年,学生在闲暇之际依据自身情况对《红楼梦》进行泛读、精读、研读或者选择性阅读,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25-27

[2]杨大忠高中生初步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3):23-25

[3]郑传银新历史主义“文本历史性”视阈下的文本复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67-69

[4]沈旭林把握文本价值丰富人文内涵[J]教育科研论坛,2007(6):65-67

[5]孙一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四种课型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34):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杨大忠

第2篇:骆驼祥子整本书读后感

《骆驼祥子》本书讲述了来自农村的祥子从一个老实的车夫逐渐变成一个地道的流氓无产者的故事。你看完骆驼祥子了么?有什么感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骆驼祥子整本书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骆驼祥子读后感1

《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我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最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祥子没有灰心,靠自我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但这次又不能如愿以偿。他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祥子认识了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最终与她成了亲,并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不久,又不得不卖掉车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不久之后,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期望的火花,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折磨,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行尸走肉。

这故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杯具。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的精神。虽然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但是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完美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多赚一点点的钱,也要到达自我理想的境界。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一个以前勤劳朴实,有着自我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穷苦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们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腐朽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期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之中。祥子,正是这许多人里的里的典型例子。祥子的杯具,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也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够战胜自我,没能够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风气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但社会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许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比如有些人为了自我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必须能够真正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完美的生活,但是结局仍然是那样悲惨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我们能够乘着如今新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大好前景,作为一个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鼓励着。如果我们对生活拥有像骆驼一般的精神,善良淳朴,正直坦诚,奋发向上,为了完美生活而努力,而奋斗,想必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骆驼祥子读后感2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杯具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能够说,这是一个杯具。同时,祥子最终的堕落与社会之堕落是分割不开的。有些人因出身贫寒,所以为自我的将来而努力奋斗,却无果。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社会中,钱似乎能代表一切,什么知识大于金钱,根本是个“假命题”。因此,若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知识、良好的生活背景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后者因素比例更大,所以制造了那么多的遗憾,甚至于杯具。现实社会中的机遇也决定着理想的实现与否。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偶然的机遇使皇家学院院长哈维认识了这个聪明好学的孩童,最终使法拉第成为了著名的电磁学家。日本著名商业家松下幸之助刚刚创业曾一度破产,但也是偶然的机遇使他认识了世界名牌公司,使他走向了富裕之路。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占少数。理想和现实并存才能实现突破,创造历史。

与此同时,作者透过祥子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格改变的问题,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祥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环境不是这样恶劣,那么祥子必须不会是这样的。但是事实是这种事情即使是在此刻的社会也在不断发生,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一开始的品格,成为和祥子一样的行尸走肉。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祥子生活在此刻的社会里,那么状况必须就不一样了吧?但是事实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即使是在此刻的社会里,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象鱼和熊掌那样,不可兼得。而这种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和祥子一样,为了生活抛弃品格。当人们惊醒时会发现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说,祥子变成之后的样貌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但是,事情是没有如果的,当生活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了如果,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向前,所以我们要让自我永不后悔。

骆驼祥子读后感3

文章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车夫,为了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买一辆车)。但是因为买车的三起三落,彻底使祥子的理想破碎了,最后变的堕落了,也许是失败使他堕落。

祥子不但老实、淳朴、忠实还非常正直、善良。他不小心把曹家的东西搞坏了,如果是我我一定会逃跑,而他却主动留下来,承认错误,并主动愿意赔偿。

祥子还为了曹家的秘密,被一个孙侦探勒索了自己辛辛苦苦用“”汗水凝聚成的血汗钱“并且没有向曹家索要一分钱。

祥子还是个倔强的人,因为祥子他选择了车夫这一行,他一生都只干了这一个职业,这也代表了祥子的敬业。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从孙侦探勒索祥子那段知道了当时社会的坏人很猖狂,也知道了当时政府的无能。

骆驼祥子读后感4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寒冷再次占据了我的身体,我的心再次被它无情地刺痛。书中那无情的一幕幕:残酷的社会,辛酸的情景再次在我的眼前浮现……——题记

认识他,是在那个夏天。厌倦了夏日的炎热与烦闷,我独自坐于窗前,细细地读着他的故事,渐渐地,我走进了他的世界,走进了他的人生,他的生命。

他,一个农村青年,孤身来到北京,为了谋生,他选择了拉车。他曾一次次的梦想着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这样渺小的愿望被旧社会的无情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终于,他与命运的抗争失败了,而他也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成为了一个人人厌恶的人渣,必将堕落一生。

对于祥子我赞美他,憎恶他,但更多的却是惋惜。透过他的经历,他的命运,我看到了旧社会的残酷,旧社会的无情与旧社会的黑暗,而这才是旧中国最大的悲哀。

骆驼祥子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从而令我感触良多。

小说透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用心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我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之后,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我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悲哀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最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期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杯具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能够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此刻的社会就是完美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此刻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骆驼祥子读后感6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为《骆驼祥子》的书。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祥子。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位人力洋车夫祥子的把悲惨命运,描绘了旧社会是如何把一位正直、善良、诚实、要强、老实并且无任何嗜好的洋车夫祥子变成了个人主义的陌路鬼的。祥子的悲惨命运令人惋惜、同情。

老舍写这本书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最灰暗的阶段。这样秽乱不堪的年代使祥子这样靠人力吃饭的淳朴人民饱受压迫,最终沦为沾染恶习的人。这本书彻底表露了老舍的心声,体现出老舍对当时社会的深切的厌恶。

刚开始,祥子是一个从内心到形象都很美好的普通百姓,他当了三年的人力车夫,终于凑够了钱,给自己买了一辆新车。这辆车才拉了没几天,祥子稀里糊涂的被兵抓走,车子也被他们占有。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没收了祥子全部的积蓄,后来,他用虎妞的钱又买了一辆新车,虎妞因为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变卖了车子办丧事。渐渐地祥子感到了绝望,他的内心中的善良淳朴不见了,他变得堕落。他染上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他变得可以为了金钱出卖朋友,从此以后祥子彻底的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也彻底的成为那个年代灰暗的产物。

书看得有些慢,一周余时间后读到《骆驼祥子》第十二章节。在和虎妞的共同生活过程中,祥子从思想到理想都发生了质的改变,特别是在虎妞难产去世后,祥子因为贫穷和麻木目光变得短浅,他的人生观开始扭曲,这个阶段起祥子开始变得自私,失去了对生活的积极性。

“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在这个时候,祥子从初始的正直有拼劲,有目标变成了善于算计、麻木无情。其实,祥子这个时候真应该和小福子结婚,小福子是充满着和祥子共同扶持着生活的强烈渴望的,祥子也知道自己从心里是对小福子有感情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打拼生活。然而,祥子考虑的重点是怕增加生活及金钱上的累赘,他的观点是“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做决定。”

祥子因为私心放弃了小福子,他的人生由此开始走向堕落。想想身边的生活,有些事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正是权衡自身利益后做出选择。比如有的人,因为怕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对其他人的请教推辞避后;有的人看事情对自己有利不管做法道德与否想方设法的使利益归到自己身上;有的人交友也是这样,对自己有帮助的虚情假意的成了朋友……“自身利益至上”,正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当然也正是因为“自身利益至上”而错失了生活中许多美好。如果祥子真诚的面对自己,真诚的面对小福子,想他以后的生活道路应是健康好走些吧。我们也是,真诚的待人,真诚的待事,生活会更有意义,会更美好。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对那个灰暗的年代充满排斥,如果兵没有把祥子糊里糊涂的抓走,兵没有没收祥子的新车,祥子也许就不会步入歧途。或许祥子的堕落是那个阴暗的社会造成的。那个社会造就了许多曾经和祥子一样淳朴老实但最终沦为行尸走肉的人。同时我对祥子深感同情。祥子的遭遇告诉了我遇到任何事都要硬着头皮去闯,不能气馁。在生活中我会时时记得祥子的悲剧,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骆驼祥子读后感7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

青年农民祥子由乡下来到城市,他对完美生活充满了憧憬,也有自我的生活理想——买上自我的洋车。最后,在祥子诚实努力的劳动中,祥子攒钱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是那么重要——在他眼中,车能“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但是命运捉弄人,他的车被乱兵抢走;当他再次攒足了钱后,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之后他又被迫与虎妞结婚,因虎妞难产而卖掉了第三辆车。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使了他心中最后一丝期望也消失了。从此,祥子便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落为自甘坠落。正如本书所写,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真是一个浸透了血泪的杯具。

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但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我的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能够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读到这些资料,我感到悲伤、愤怒。我对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伤,也对他之后可耻的所作所为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祥子生活的社会是黑暗的,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面目也是丑恶的。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祥子一类的下层市民被压迫,祥子在理解了几番打击后最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我的完美理想,过上完美幸福的日子。祥子变得堕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更多的则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

此刻的生活条件优越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一开始奋发向上要强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之后的堕落。

骆驼祥子读后感8

在这丰富多姿的暑假中,我读了老舍先生的一本书——《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力拉车的故事,展现了当时那个悲惨的社会。在书中,有几个人物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个当然是主人公祥子,他是一位自尊心强、吃苦耐劳的人,他的工作非常辛苦,他的梦想也很普通——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几经波折,他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还失去了妻子,最后成了一个社会的败类,没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二个是祥子的妻子虎妞。她大胆泼辣,为了圆丈夫的愿望愿意拿出钱,但最后也因病而死。还有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等。

我读完后,联想到了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那么好,不用愁吃不饱、穿不好。我们应当想想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应该努力的学习,朝自己的梦想大步前进。

在当今的社会,也有着像祥子一样遭遇的人。那是一天中午,我与妈妈本来跟爸爸说好要去步行街逛街的。但是爸爸因为在回家路上发生些事,所以不能陪我和妈妈。迫于无奈,我和妈妈只好走路去。在这一路上人山人海,路人们像蚂蚁一样,熙熙攘攘,太阳又大,在这挤死人与热死人的状况下,我隐隐约约的看见一个只穿着裤子的人坐在路旁,被那些路人像夹汉堡一样挤来挤去。有次还差点整个人倒在地。我问妈妈:“那个人为什么会在路边讨钱?”妈妈说:“那是因为他童年时没认真的学习,所以找不到工作做。”我对“学习”这一词语也更重视了。

看完《骆驼祥子》中的最后几个字“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慢慢地合上书。闭着眼睛,躺在摇椅上,慢慢地回味着骆驼祥子中的每个精彩瞬间。

想到祥子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买了车,却不幸在兵荒马乱时被逃兵掳走。当时我的心一定也与祥子一样揪心的痛。可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要是我的话,我早就放弃了。因为我没有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文章开头的祥子,我对他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而看到后半部分我却对他产生了一种厌恶之情。

由于虎妞难产而死,之后有失去了小福子,连遭生活的打击,或许在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可能会像祥子那样堕落下去,可我还是很愤怒。为什么祥子不再坚持下去?为什么祥子要拉车?为什么祥子不改行,由始至终认准拉车?有太多的为什么等着我去提,可他还是一个“车迷”始终不变。我敬佩祥子为了买车坚持不懈的精神,可我也厌恶他。因为他没有勇敢地面对生活而从此堕落到下层生活当中去。我喜爱他友善的送人包子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更讨厌他那懦弱的性格。

《骆驼祥子》中不仅给了我一个深思的机会,那虎妞身上十足的生活味道和她可鄙又可悲的命运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她以卑鄙的手段与祥子结婚,可又失去了父亲的支持,既可鄙又可悲。但令我更愤怒的是祥子辛辛苦苦地外拉车赚钱,她却在家享福,但最终还是落了个难产。这又是她的可悲之处。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这个人物写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

在从步行街回去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以后要怎么立足?我读完书后想做什么作业?为此,我沉默了。我深深地为一个来自农村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而感到悲伤。

第3篇: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

讨论是班级读书会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呢?教师应该遵循从情节入手,关注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与点染。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在心中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本文试以三本具体的书为例,谈谈各个年段在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在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想象到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温情。

通过这本读物,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图画书之所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关键是能带来视觉冲击和无穷的想象。但是,想象要以看懂图画内容为基础,所以教师在用图画书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看画面。图画语言是学生天生的语言,所以他们很容易看懂,甚至很容易发现细节。这本书中有一页是小甲龙在霸王龙的怀里睡着了,图画上的霸王龙背上有几个洞,当然这是它保护小甲龙时被吉兰泰龙咬的。如果学生观察不到这个细微之处,教师就要提醒,“霸王龙的背上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图想起前面的内容,能更深的体会此时霸王龙的情感。看懂图能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

图画书的阅读,阅读画面要重于阅读语言,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思维的历练,是阅读图画书的主要目的。

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再次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不同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丰富每一个人对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就是探究细节,可以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这本书中的“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 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的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问题:“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 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一本书来。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高年级

班级读书会的开展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书的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探讨一个人物,也可以两个相近的人物一起交流。比如“秃鹤”和“西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去感受人物的性格。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一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以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阅读成为习惯,用阅读烛照心灵,烛照人生。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应该用故事中的力量唤起学生人性中闪亮的情愫。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第4篇: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浅谈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湟中县拦隆口镇西拉科学校 张永琴

1941年,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对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语言材料,承载语言本身的美。因此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一、整本书的选择

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是师生必然经历的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毛毛》《爱德华奇妙之旅》《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这是很明晰的指导过程,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对此,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1、按照读物特点提前指导阅读方法。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本所以还要进行版本指导与序目指导。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书籍,对书籍本身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实现读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终身阅读,终身受益。 “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那么最要紧的是在阅读中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2、按照本身的规律去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是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到尾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阅读交流以后,学生能更细致的重读,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学生愿意带动身边的人阅读,学生课下自愿的交流讨论,这样阅读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把阅读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知音,有利于他们持续阅读。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1、对阅读结果的评价。

阅读要关注差异,但是也要有基本的速度要求,大多数学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不能按时完成的,教师要了解是没有兴趣,还是阅读速度慢,通过阶段性讨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规定时间读完短文等方式提高其速度。此外,还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就锻炼学生不指读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在班级讨论中看阅读深度。“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指导步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进于标准。”教师在指导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班级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好与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使阅读更有实效。也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读的书做简单的读书卡,或者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得。中年高年级学生可以做程度不同的读书笔记。“笔记大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中年级学生通过摘录,加上感受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在所读的书上批画圈点。高年级学生可以就书中的章节或者人物,写出自己完整的心得。不论是“读书报告”还是“研究报告”都以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主,不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样反而破坏了读书兴趣,做了不如不做。

教师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作用。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班级讨论以后,通过查看笔记的方式,了解讨论是否加深了学生的了解。“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2、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教科书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于“语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整本书阅读通过对“语用”规律的把握,体悟作品描述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让学生经历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这些乐趣有时来自书的插图,有时来自文字欣赏,有时来自故事情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乐趣来自于交流活动本身。教师组织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如在进行了《小淘气尼古拉》的读书讨论时,让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有趣的事情画下来,组成漫画集《我的淘气史》。学生在想和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在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打动人心的力量、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节来交流,看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 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有责任呈现的丰富,没权利专制于一种。 让学生经历发现美、感受美文学成就。

总之,阅读的本质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所有走进来的人有所收获,让所有走出去的成为新我。整本书阅读是在学校语文课程内的阅读,同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势必会关注到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整本书阅读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不能读无所获,所以整本书阅读要在统一阅读的情况下进行。书中的文化特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书中的文化因素,精神特质,在师生而言,应该也是在无形中吸收的,绝不能为了方法,而使阅读失去魅力,失去兴致。

整本书阅读是需要统一的,需要指导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再去自由阅读,收获会更多。 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所有的条件中,文字是受限制最小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书的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解决,不能读书,可以读报,不能读报可以读广告,关键是要把有汉字的东西给学生,给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由此看来,整本书阅读的“整本”又不是单指物理形态的一本书,而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意识。 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读到的读物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就像叶老所说,只要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拿来读。学生读了就会有益,就会比一本课本的教学丰富。

第5篇: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摘 要:“读整本的书”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 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关键词:叶圣陶;读整本的书;小学;整本书阅读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这句话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其理论价值,二是没有关注到其实践价值。

下面将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的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都是以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为目标,最终通过教师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一)读整本的书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与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的,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1.扩大阅读空间。

“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叶老是这样说的,“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

2.应用阅读方法。

叶老重视方法应用。“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在整本书中一样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书之中,所以要研讨各体的理论,整本的书完全适用”“学生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这样看来,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

3.养成阅读习惯。

“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的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深入”只读课本上的单篇短章对于培养习惯似乎还缺少力度。那怎样会效果好些呢?“如此看来,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科 内教材既以含有文学趣味为标准,即日常生活的必需知识之获得,当然更有赖于以外的书籍。此等书籍,但须泛览,不必精读。然足以补充,可为参考,功用很大。 又从分量讲,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厌足。唯有取兴趣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国文教授的收效必大。”学生的习惯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在理解了叶老的思想的基础上,整本书阅读还应有怎样的意义? 叶老在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其实叶老也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他是这样说的:“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些话出自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

在叶老“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人生活在群体里,要与他人交流,还要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基本的听说能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了一 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不可缺少的本领。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过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 中,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 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 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2.锻炼思维。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除了语言本身表达思维以外,语言还能够发展人的思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阅读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 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并且与自身对照,通过反 思,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这在当下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多数是“日用而不知”的。读书笔记等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中不断提高思考的频率。通过表达,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同时也养成思考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 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对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学生能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强健精神。

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 维,就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代的先贤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 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4.提升境界。

前面提到,学生在接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在整本书阅读 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 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一本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三、整本书的选择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作为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原则。虽然能够分出三个角度,但选择的书往往兼而有之,根据需要确定读的方向就是了。

(一)书的来源。

书从哪里来?“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不是随处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叶老似乎早就看到有些老师或学生会有无书可读的疑问。现在与叶老说这话的年代已经隔了半个多世纪。条件好了,书是可以借来的,当然也能够买来。书的来源不应该成为阻碍整本书阅读的借口,就像叶老所言,只要你有心要读就会有书可读,关键问题是能否有读的信念。

(二)质的甄别。

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的书的质量也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阅读的材料却不必要是名作,只要内容形式都没有毛病的就行。”凡是内容形式没有毛病的书籍都可以用来进行整本书阅读。

“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我以为在现今时代,关于补充用、参考用的书籍,只有教师们努力创作。坊间原堆满着满架的书,但大部分是非儿童本位、非语体文的,因此难得采用。”叶老提出要语文教师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教师虽然不必为儿童去创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要选择适于儿童阅读的书,要选择儿童喜欢读的书。培养了阅读兴趣,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以后,可以选择对学生而言有点儿难度的书。 当然不能只选择文学类的书,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书。还应该有传记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无论怎样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阅读的普遍规律。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的主体应该是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童谣、散文、小说等,其他类作为补充。

(三)量的确定。

“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叶老指出,一个班的学生要阅读相同的一本书,也就是师生同读一本书,这样才有利于进行阅读指导。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一个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就可以了。”叶老所说的一学期二三种,这应该是同读一本书的量,至于学生课下自由阅读的书是不在此内的。

还有一个年段问题,不同年段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一二年级适合阅读图画书,或标准拼音的文字书,因为低年级自己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大声给学生 朗读,所以数量反而会更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其他年级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因为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交给方法,可能阅读 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五六年级如果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可以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交流的空间更大。

四、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是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到尾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

(一)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原则。 1.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

“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从叶老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只有整本书阅读这么回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通过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有所收获,要知道怎样读更好。要通过阅读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彻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重视方法的获得,但是这个方法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追问,自己感悟到的。

2.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对阅读速度,阅读时间等不做硬性规定,应该有较宽松的时间。对于阅读方式方法不进行太多的限制,应该顺应学生的规律,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经验读到自己的收获。

3.注重个别指导。

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集中指导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到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对 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阅读的信心。同时,私下提示注意其他同学 是怎样阅读的,帮助他们从别人的经验中感悟读书乐趣,吸取读书经验。以兴趣引领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内容。

“书籍的性质不一,因而略读指导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就一般说,应该指导的有以下几项。

1.版本指导。

进行版本指导,就能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书籍,对书籍本身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实现读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终身阅读,终身受益。

“哪种本子校勘最精审,哪些本子是作者的最后修订稿,都得给他们说明,使他们遇到那些本子的时候,可以取来复按,对比。”教师要具备广阔的阅读视野,还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底,能够鉴别,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

“这方面的指导,宜运用校勘家、目录家的知识,而以国文教学的观点来范围它。”在 小学阶段虽然版本指导不必高深,但是对语文教学有益的部分还是要指导的,比如:有些著作是翻译过来,哪个翻译家翻译得比较好;有些是文言文注解的,哪些人 注解得好;台湾翻译的作品与大陆翻译的作品的区别;修订版与初版的区别。版本之间的比较,对于语文教学的功用是使学生能够知道产生不同的原因,通过比较阅 读,推敲出这样写比那样写的好处,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

2.序目指导。

“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

“教师指导,要教学生先看序文,要审查序文的重要程度,与以相当的提示,使他们知道注意之点与需要注意力的多少。”序 文的提示了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 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3.参考书籍指导。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参考书籍的作用一是帮助理解,而是帮助比对借鉴,帮助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度进行。

通过参考别的书籍,“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参考别人的,可以彻底理解当下要了解的这本书,同时通过比较获得阅读经验,为将来阅读打下基础。

4.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 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 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 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三)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

按照叶老的阅读教学过程理论,整本书阅读指导也要大体经历“预习——讨论——练习”的过程。

对整本书阅读指导而言,“包括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这是很明晰的指导过程,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对此,叶老还作了更为细致的说明:“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

1.阅读前提示方法。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字浅显明白的,不妨少点工夫,看下去就是。文字深微曲折的,就得精细得解说,周到的剖析,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才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

2.阅读中进行指导。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3.阅读后组织讨论。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整本书阅读讨论示例。

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 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 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试以三本书为例,谈谈小学各个年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 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 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 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把小甲龙想象成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 温情。 通过这本读物,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图画书之所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关键是能带来视觉冲击和无穷的想象。但是,想象要以看懂图画内容为基础。所 以,教师在用图画书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看画面。图画语言是学生天生的语言,他们很容易看懂,甚至很容易发现细节。这本书中有一页是小甲龙在 霸王龙的怀里睡着了,图画上的霸王龙背上有几个洞,当然这是它保护小甲龙时被吉兰泰龙咬的。如果学生观察不到这个细微之处,教师就要提醒:“霸王龙的背上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图画想起前面的内容,能更深的体会此时霸王龙的情感。看懂图画能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

图画书的阅读,阅读画面要重于阅读语言,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思维的历练,是阅读图画书的主要目的。

2.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可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进行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就是探究细节,教师可以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3.高年级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个人物或两个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秃鹤”和“细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了解作者给人物命名有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

一、

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 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 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 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 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五、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教师所有工作的重点都应该指向学生,把教育教学思想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应该进行评价,以使阅读更有效果。此种评价以考查学生阅读进展的质性评价为主,少作所读书籍的量化评价。

(一)对阅读结果的评价。 1.考查阅读的速度。

“处于事务纷繁的现代,读书迟缓,实际上很吃亏;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度,读得快,算是成绩好,不然就差。不用说,阅读必须以精细正确为前提;能精细正确了,是否敏捷迅速却是判定成绩应该注意的。”阅 读要关注差异,但是也要有基本的速度要求,大多数学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不能按时完成的,教师要了解是没有兴趣,还是阅读速度慢,通过阶段性讨 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规定时间读完短文等方式提高其速度。此外,还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就锻炼学生不指读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 高阅读速度。

2.在班级讨论中看阅读深度。

“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指导步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进于标准。”教师在指导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班级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好与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使阅读更有实效。也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指导。

3.查阅资料,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读的书做简单的读书卡,或者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得。中年高年级学生可以做程度不同的读书笔记。“笔记大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中年级学生通过摘录,加上感受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在所读的书上批画圈点。高年级学生可以就书中的章节或者人物,写出自己完整的心得。不论是“读书报告”还是“研究报告”都以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主,不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样反而破坏了读书兴趣,做了不如不做。

教师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作用。“说 起笔记,现在一般学生似乎还不明白它的作用;只因教师吩咐作笔记,他们就在空白本子上胡乱写上一些文字交卷。这种观念必须纠正。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 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 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 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班级讨论以后,通过查看笔记的方式,了解讨论是否加深了学生的了解。“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除了读书笔记以外,还可以写图书推荐卡、办主题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读书效果。

(二)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教科书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于“语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整本书阅读通过对“语用”规律的把握,体悟作品描述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好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是什么样的呢? 1.体验阅读的乐趣。

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 阅读指导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如在四年级开展《长袜子皮皮》讨论的时候,出示皮皮的图片,让学生找到书中皮皮的外貌描写。然后出示皮皮烙 饼、打扫房间、举起鲨鱼、折断牛角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皮皮的印象。学生能够凭借图片,回忆书中描述的情景,体会到想象的乐趣和新奇的乐趣。

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这些乐趣有时来自书的插图,有时来自文字欣赏,有时来自故事情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蓝色的海豚岛》中主人公与野狗的较量,与章鱼的战斗,坐独木舟下海的恐慌,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紧张刺激的乐趣。

阅读的乐趣还来自于交流活动本身。教师组织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如在进行了《小淘气尼古拉》的读书讨论时,让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有趣的 事情画下来,组成漫画集《我的淘气史》。学生在想和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长袜子皮皮》的交流中,把所有关于小猴子尼尔松的图片按一定顺序出示,变成 一本“图画书”的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既让学生关注到尼尔松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又给学生创造的乐趣。

2.达到阅读的高度。

究竟什么是阅读的高度?高度不是复杂,高度不是道理,高度不是告诉,高度是一种高于自己的体验,是一种源于文本的深刻醒悟,是相对于当下的前进。

引导学生发现细节。学生因为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作品。通过交流,看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

让学生感受打动人心的力量。如在《长袜子皮皮》的阅读交流中,教师以“吃”情难忘为主题,出示皮皮和杜米、阿妮卡在一起吃东西的几个画面。让学生回忆一个个细节,体会他们之间的友情。然后提问“他们三个是谁在改变?”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想到自己的好朋友,能够看到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还有一个皮皮”为主题,出示皮皮捡到线轴、制作药片等一组图片,每一张图片代表怎样的皮皮呢?皮皮在我们身边吗?是谁呢?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

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 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儿童 社会化这样一个相对深刻的命题有自己的体验。

引导学生达到语言的高度。语言对学生而言是可以享用的美食,他们会把语言吃进去,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储,在他们的身体里消化,关键的时候就会说出来。教师要 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有责任呈现的丰富,没权利 专制于一种。

儿童文学具有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几个方面。要能通过讨论,让儿童感受到儿童文学的美。无论是细节,还是情感,无论是形象,还是语言,都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具体表现。发现了美,感受了美,就到达了儿童文学的高度。

3.开拓广阔的阅读空间。

学生真正喜欢的书一定会反复读,阅读指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一本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是一本书阅读的终结。

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的结束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最后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这样的设计是可以让阅读更深入,更开放。

拓展阅读空间,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

阅读交流以后,学生能更细致的重读,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学生愿意带动身边的人阅读,学生课下自愿的交流讨论,这样阅读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把阅读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知音,有利于他们持续阅读。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六、讨论

为了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有必要讨论如下的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与课本教学的关系。

“读整本的书”作 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思想,应该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重视。语文教育体制内的整本书阅读还是要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如果让整本书在语文课程中占有足够的分 量,势必要改革课本的教学,除了教师少讲以外,还应该整合单元,实现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给整本书阅读。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 编排体例,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题目,以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段落的一篇“大”文章;也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书名”,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章节”的一本“小”书。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具备整体观念,能够使教师走出“逐段分析”的误区,能够进行“精读”指导。学生在课内就有了整体的观念,为整本书阅读做了观念上和能力上的准备。有了时间,整本书阅读成为可能。有了“精读”指导的准备,整本书阅读能够高效。

当然,单元整体教学因为年段不同表现形式应该不同,精读指导重点也不同。一二年级宜以“识字”为 整合点,指导重点在比较词句中理解与朗读。三四年级,可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指导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效果。五六年级,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整合课内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 细节操作,另文表述。)

2.整本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关系。

网络阅读成了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命题。语文教师不能谈“网”色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网络文字纳入整本书阅读的范围。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网络文字。泛泛的文字,可以锻炼学生浏览与速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用阅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读完内容,回答读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用词句概括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关键词语,搜索作家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纷繁的文字中筛选信息。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文字中挑错误的形式,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网上文字与书本文字的比较,感受作品的精致程度,提高文字鉴别水平。 把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感觉进行比较,多数学生会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并且指导哪方面优,哪方面劣,有利于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有指导的网络阅读,不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学生具备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

3.统一阅读与自由阅读的关系。

自由阅读是很多学者或者作家倡导的。有不少学者、作家的回忆文章中反复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一致性在于,他们认为童年时代自由放松甚至是偷偷的阅读给他们 注入了文学细胞、学术因子。在他们眼中,阅读应该是无拘束的,统一性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会破坏阅读情绪,让阅读失去魅力。这样的言论给阅读带来了不小影 响,以至于有些老师认为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读。撇开那个时代可读的书有限不言,但是看这些发表言论者现在的成就,就可以知道这些成功人士是持续阅读、终 身阅读的,他们后续的阅读多是有目的的阅读。我们再想一想,同时代那么多人为什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是他们具有思考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判断,也就是 通过阅读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阅读经验。而另外的人呢,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书没有读好,所以没有提升阅读能力,也就没有成为学者,成为作家。其实, 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人是阅读成长中的个案。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少数人过得去,那些过不去的,那些坠落河中的,我们没有看到。

阅读的本质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所有走进来的人有所收获,让所有走出去的成为新我。整本 书阅读是在学校语文课程内的阅读,同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势必会关注到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整本书阅读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 不能读无所获,所以整本书阅读要在统一阅读的情况下进行。书中的文化特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书中的文化因素,精神特质,在师生而言,应该也是在无形中 吸收的,绝不能为了方法,而使阅读失去魅力,失去兴致。

整本书阅读是需要统一的,需要指导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再去自由阅读,收获会更多。

4.整本书阅读的条件与范围。

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所有的条件中,文字是受限制最小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书的 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解决,不能读书,可以读报,不能读报可以读广告,关键是要把有汉字的东西给学生,给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由此看来,整本书阅 读的“整本”又不是单指物理形态的一本书,而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意识。

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读到的读物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就像叶老所说,只要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拿来读。学生读了就会有益,就会比一本课本的教学丰富。

5.整本书阅读的序列。

本文讨论的整本书阅读是特定在小学阶段的阅读,只涉及一些思考和尝试。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年段之间,怎样建立相对科学和完整的整本书阅读序列,肯定还应该在 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怎样实现幼小衔接,怎样实现小学初中的衔接,怎样实现初中和高中的衔接,这种衔接,表层的是阅读书目的一脉相承,有意识的分段阅 读,深层的是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内在序列,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实现阅读水平的递进或者跳跃式前进。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体验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第6篇:《夏洛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夏洛的网》推荐课教学设计

双池一小:张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封底、封面、目录、人物表、封飘、等去了解一本书,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想象、猜测、分角色读、等形式,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在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中,体会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在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中,体会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方法:激发想象、启发猜读、角色朗读等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导入:交流读过的书。

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看来读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同学们你喜欢读什么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好读书的孩子。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对话,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拥有一册,感动一生”的 一本好书。

2、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1 一个理想的世界应该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准备读《夏洛的网》的人。

拥有一册,感动一生!

3:出示书名,观察封面

师: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让我们一睹为快吧。(出示书本,观察封面)同学们,看,这就是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推荐的好书,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本书的名字。

生:《夏洛的网》。

师:这本书是谁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名字? 怀特

4、介绍作者: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 “《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怀着“面对复杂,保值欢喜”的态度,其人格魅力与文字修养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

师: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封面上都有谁?最吸引你视线的是谁?

生:女孩,小猪 。

师:你们落了一个人物,大家顺着女孩的视线,仔细观察图上还有谁?

2 生:蜘蛛

师:蜘蛛会织网,大家猜猜这只蜘蛛叫什么名字? 师适当评价:注意说话完整性,观察真仔细、认真。。。。。。 师:学贵有疑,请同学们再次仔细观察封面,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这本书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生2 :这本书讲了那些故事? 。。。。。。

【设计意图:作品封面往往蕴含着重要信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封面,启发学生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期待中明确学习任务。 】 二:初步了解,激发兴趣:

1、读人物表

师: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走进这个故事,作品在一开头就向我们罗列了一张人物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主人公的名字吧。师师范领读,生自己读。

生:人,物,10岁。。。。。。

2、再读人物表

师:善于发现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善于思考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那请同学们再读人物表,猜测一下封面中主人公的名字?

生1:小女孩。师:她的名字叫。。。生: 生2:小猪。师:它有个可爱的名字,生:威伯

3 师:认真观察封面,还有谁?

生3:蜘蛛。师:它的名字就叫,所有生:夏洛。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从读封面、读人物表开始,初步感知读一本书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作品和作品中的角色,为下一步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奠定基础。】

师:那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那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目录吧!

生:读

三:片段欣赏,走进作品。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故事中的几幅插图。请同学们运用你的洞察力,仔细观察,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1、认识弗恩,威尔伯。 A、看图猜想。

生:我看到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挣斧子。 师:那你猜测一下他们为什么挣斧子? 生:砍树?抢劫?杀猪?(注意说话要完整) B:读文感知。

师:大家猜测的结果不是重要的,关键是通过猜测能培养我们的预测推理能力。那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是真的要去杀猪吗?请同学们自读这几个片段。(出示片段) c:认识人物:

师:(出示图片)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

4 生:落脚猪。

师:(教师解释落脚猪:母猪最后生下来的那只小猪,通常体质较弱,养不大,所以通常是不要的。)弗恩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 生:她善良,不杀生。

师:从哪地方看出来的?。。。你的片断读得真仔细。介绍读书方法

师:善良的弗恩救了可怜的小猪,那女孩后来是怎样照顾小猪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请同学们边欣赏图片边自读片断,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D:看图想象。

请看。(出示幻灯片)

师:多么温馨的场景啊,同学们,让我们和弗恩一起真切地呼唤小猪的名字。(点击,出示“威尔伯”)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小猪威尔伯,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我有吃有喝,很快乐,很幸福。被人照顾很幸福,无忧无虑。 E:设疑:

师过渡:是啊,多么温馨幸福啊!可是威尔伯后来被卖到弗恩舅舅朱克曼家里。它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逃跑,没有人和它说话,它感觉到很孤单。这时它认识了一位最要好

5 的朋友,他的名字是(幻灯片)

生:夏洛。

【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我是根据作品内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通过点拨,启发、引领,让学生对作品人物,情节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认识夏洛。

师:那么夏洛是怎样织网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视频,说说你看视频后有什么感受?

组织学生看后交流。

生:我觉得他在一丝不苟的织网。

过渡: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蜘蛛织网的呢?(出示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读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蜘蛛织网很不容易。我觉得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我的体会是她工作特别用心,而且能坚持不懈。

师:所以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啊?(说话要完整) 生:他是一只认真的蜘蛛。他是一只一丝不苟的蜘蛛。 师:你们的体会真深刻,仿佛你们就是那只辛勤的蜘蛛。那让我们再次齐读,去体会他的一丝不苟。

配乐读:多么温馨 多么幸福的生活呀!儿时的威尔伯是幸运的,弗恩救了它的生命,像小孩子一样的把它抱在怀里喂奶,威尔伯走累时,弗恩干脆把它抱起来,放到婴儿车上,让它躺在洋娃娃的身边。弗恩把车子推的很慢很轻,以免吵醒它。在朱克曼的谷仓里,小猪威

6 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个可怕的消息打破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烟熏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这一切被它的好朋友夏洛,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别担心,我来救你!”一只蜘蛛真的能救威尔伯的命运吗?要想解开心中的种种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我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在应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强化角色体验,同时进行多元化评价和鼓励。同时通过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下猜想空间,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夏洛的网》

读封面 试猜想

读人物表 知人物

读目录 知故事

读封飘 知内容 读封底 知价值

7

第7篇:浅析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及基本方法

摘 要: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打破以往的课堂篇章教学的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和锻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存在那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字: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基本方法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和价值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属性定位,李卫东认为,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冲破语文教学狭小格局的深阅读、深度学习,需要精读、泛读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深度结合,正

①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整本书阅读中的“整”,既是对全书的脉络的全面把握,也是对全书内容深度思考;“本”不仅仅是指单独的一本,也是指相关的许多本;“阅读”是指包含多种方式的阅读过程,可以说泛读、精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等。由此可见,

②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动态的、综合的和开放的。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整本书阅读,是包涵在语文课程中的,作为一种正式的学习活动的整本书阅读。因此,它应该符合语文课程的特性。 第一,整本书阅读在书目的选择上,首先应该选择经典作品。由于可供阅读的古今中外的作品数量众多,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课余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所阅读的整本书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发展和健康成长都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第二,整本书阅读还应该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应该通过各种言语活动,来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第三,整本书阅读还应该突出教学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作品本身的特性,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挖掘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

综上,我们对整本书阅读做这样的界定: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根据整本经典作品而展开的,与文本、教师、作者和同伴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是多样的,阅读的过程是综合的和实践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探寻阅读的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1、现实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被重视起来。然而,目前中小学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和浅显化。学生的阅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主要是因为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已经不仅仅是来源于书本;不能深入理解,只是大概地略读一些皮毛,只追求阅读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指导意识不强、指导方法欠佳等,教师更注重课内阅读而相对忽视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在指导方法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等因素,导致阅读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整本书阅读教学口号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针对以上的现实状况,我们有必要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并且不仅高喊口号,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切实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2、教学价值

21世纪以来,新课标又一次把整本书阅读提了出来,继续 肯定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整本书阅读在教学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多的是学习单篇课文阅读,相比之下的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要求更高。尤其是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一本书中遇见各类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而且交替变换着出现,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辨识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的精妙之处;其次,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阅读,既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再次,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从作品中亲身感受更多的人文熏陶,获得审美感受,这就使得整本书阅读最终回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整本书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自身首先应该阅读整本书,不仅要读,而且还要精读细读,运用各种方法理清该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选择与我们课内单篇课文教学方法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对整本书的研读过程,也是对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科知识的提升过程,对整本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过程,也是一位教师教育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来更好地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促进③反思性实践。

(3)整本书阅读对语文课程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如今在大力提倡的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还在继续倡导整本书阅读,进一步表现出对单篇阅读教学的担忧。我们不仅要思考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教师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更要探讨它对语文课程本身的价值。“整本书阅读的定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 要服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整本书的阅读应该

④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 目前语文课程内部的各个学习模块之间的整合还不紧密,提倡整本书阅读刚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它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师生可以根据阅读情况开展各种经验交流会来听说读写整体得到发展。其次,阅读一整本书,有助于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涉猎更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仅仅阅读文学类作品的狭窄范围,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与

⑤ 外部其他学科的相关整合。

二、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和实践:

(一)就学生自身而言

1、阅读过程中要坚持眼口手心并用。 朱熹提倡读书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它认为如果心思不在读书上眼睛就不会看的仔细;思想如果不集中,就不会进行深入的阅读,这样就不会记住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即使记住的,也不会记的长久。通过诵读,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能够理智的了解,而且还能亲身体会,把这些内容和理法化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阅读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手到,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学习语文学科,只有达到

⑥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2、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对于而不学则殆。对于阅读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阅读而不去思考,说明你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

⑦分析和质疑。整本书的阅读要坚持原生态阅读,批判性理解和转化性写作三条基本策略。所谓原生态阅读,就是读者直接对文本进行解读,理清文章的关系脉络等;批判性理解是在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提出疑问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阅读来解决疑惑的过程。

(二)就教师而言

1、要正确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方法的阅读。首先,在书目的选择上,应该选择课标要求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书目,在教师推荐的基础好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整本书进行阅读。其次,不同的书由于其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对于阅读的指导方法要求不同。教师要明确这些不同之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选择在阅读前指导、阅读中指导还是阅读后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方法,不可用一种方法贯穿所有阅读。

2、区别对待阅读整本书和单篇课文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二者的不同,并采取与单篇课文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的阅读中,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读后的交流中来,都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感受,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倾听者。

3、明确要求,监督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时,不能仅仅是空喊口号,而是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限时半个月或者一个月读完一本书,每读完一本书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三)就家庭而言

目前在大力倡导家校合作的大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可要依靠家庭的力量。教师只是在学生课内阅读方面监督指导的更多,而整本书的阅读有相当部分时间是课外进行的,这就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配合与监督。同时。留给孩子时间让其进行阅读。

三、不同文类的整本书阅读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既要考虑学情,也就是要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外,也要考虑学生所阅读的文本的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文本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不尽相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实用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方法 实用性书籍是指阐述规则或者规则背后的原理的书,像各种操作手册、说明书、游览

⑧指南、科普或者社科等都属于这类性质的书籍。实用性文本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求,由于实用性文本具有这种特征,因此在这类文本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1、改变以往的阅读习惯,重在理解

学生更多接触的可能还是文学类的文本,思维中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拿到一本书,可能过多关注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挖掘作者表达的深意等等。但是对于实用性文类,则不需要这种仔细的推敲。实用性文类的阅读只需要学生理解和消化其主要信息,明白具体的操作步骤就可以了。

2、端正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

虽然实用性文本的最大功能就是实用,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是万能的。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所提供的方法、步骤或者是措施的借鉴和使用,读者还需要加以甄别和选择。既不能完全不认同也不能全然照搬书中观点。这就需要广大读者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所需情况合理进行选择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指导方法

文学性书籍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类型,主要是与文学相关的书籍,主要特征是体现人文性。此类书籍的阅读对读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仔细推敲和揣摩,需要创造性的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上,应该是对文本的深层挖掘,上升到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感受其艺术表达效果和写作特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诗歌类书籍的阅读方法

从文体特征来看,诗歌具有抒情性、想象性、音乐性的特点,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如起兴、象征、隐喻、意向等等。这就决定了对诗歌的教学也应该有其特定的方法策略:

(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情感美

由于诗歌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因此诗歌的阅读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诗歌语言凝练生动,语言优美舒畅,但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

⑨灵,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美。其次,诗歌具有音乐性特征,它的音乐性是通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出来的,在指导学生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训练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注重日常积累

诗歌不同于一般的叙事类文章,平铺直叙使读者一目了然文章的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诗歌运用大量意向、想象和典故来表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具有隐晦性,需要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诗歌中的意向,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导学生注重积累,对于一些常用常见的意向及相关典故,明确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 对诗歌的理解与其他文类书籍相比,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相应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一方面学生的面对诗歌阅读上也有了一定的方向,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常见的诗歌阅读方法有:首先,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才能明确这首诗的背景环境,能更精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其次,诗歌应该注重诵读,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诗歌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寻找诗歌的诗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眼睛,从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参考书和文下相关注释,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培养

由于诗歌固有的特征,学生在诗歌阅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害怕阅读诗歌,不愿意读诗歌,这对于我们进行诗歌阅读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设计开展一些诗歌阅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比如,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诗歌朗诵,并且交流选择这首诗的原因以及自己在朗诵之后的感受;也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不定期开展小型诗歌朗诵大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营造诗歌阅读环境。

2、小说的阅读方法

相比与诗歌阅读,小说更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小说都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展开来叙述,然而,学生阅读小说,多半只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小说阅读的价值。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们都要在阅读后有所感受,因此,在指导学生小说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该:

(1)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读”

小说阅读,尤其是长篇小说,篇幅较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磁能读完一本小说。因此,在指导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读小说。所谓的“快”,一方面是说读的速度要快,一口气读完。小说阅读不需要字字落实,不必仔细推敲,所以速读。另一方面,是说不要断断续续的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遗忘故事的情节,混淆文中的相关人物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文中的故事情节中,与文本产生共鸣。

(2)教会学生小说阅读“读什么”

面对一本小说,首先应该清楚这篇小说应该读什么,也就是读完后应该有哪些印象,应该从小说中学到什么。首先,应该抓住主要人物,了解。给读者刻画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小说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理清小说中的故事发展脉络,即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列提纲、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进行梳理,了解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最后,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了小说主题和人物特征。

(3)指导学生尊重文本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于书中的故事和人物,难免读者会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是阅读小说的大忌。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不管是你喜欢的抑或是讨厌的,都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走进文本,要尊重文本,不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或者想法读小说,而应该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中,与文中故事和人物融合,体会作品的感染力。

3、散文的阅读方法

散文也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其叙事性很强,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事,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及常见之景。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来打动读者,然而学生对于散文的阅读往往还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刻领会其要旨。散文阅读最紧要的无外乎就是要“体味精准

⑩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人生经验。”通过对散文精美的语言的仔细品读,来体味其意蕴,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指导散文整本书阅读,教师应该:

(1)带着心阅读,精读而非略读

散文阅读不同于小说,因为它所特有的语言特色以及比较隐晦的情感表达,要求学生精读而不是略读,切记粗略浏览,一目十行。要用心阅读,仔细推敲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细腻的情感。

(2)勿以己之心,来度人之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认清自己是一个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来体会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怀。切记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主观情感走进文本。文章中的感受和体会只是作者的自身体会而非他人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走进文本,尊重文本,而非以自己的经验去同化文本内容。

(3)反复诵读,注重积累

散文已经优美,语言凝练,因此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其优美之处。其次,通过反复的诵读,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感,而且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作用。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4、戏剧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阅读学习戏剧文本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⑾中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一个目标是能够了解戏剧、小说、散文等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页明确指出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因此,戏剧类的整本书阅读,也应该引起重视。

(1)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戏剧类书籍,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影视作品的剧本,极具表演性和直观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妨想象自己置身于作品当中,亲身体会。这样在了解了基本内容之后,学生能够大概串联主要的情节,并且对其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形成自己的感受。

(2)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阅读完一本戏剧类书籍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表演书中的主要情节。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确定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特征并表演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表演,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以及交际能力;通过表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添阅读戏剧类书籍的兴趣。

①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12-15. ②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4-7. ③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2),38-40. ④管荣然.陈金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J].语文建设.2017(10),65-69. ⑤同2. ⑥刘千秋.董小玉.高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及方法研究[J].语文建设.2017(10),21-24. ⑦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12-17. ⑧胡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以初一学生为例[J], ⑨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0-81. ⑩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30.

上一篇:大型商场消防设计规范下一篇:作文在音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