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观后感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观后感(精选3篇)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观后感 篇1

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我从小就钟情于《红楼梦》,无奈对原著的了解远不如对电视剧《红楼梦》了解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中看到了“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系列讲座,一下子就被吸了。

刘心武先生提出“解读《红楼梦》应该从秦可卿入手”,在此系列讲座中,刘先生主要揭示了《红楼梦》里几个主角的人物原型,还原了作品创作时期的政治环境。在探讨秦可卿的身世之谜时,刘先生的着眼点是一般读者阅读时一眼越过的`情节。例如:他从秦可卿卧房陈设的华贵奢靡推断出她的血统出自帝王之家,是公主级的人物。而持此观点的依据是:《红楼梦》的整体风格,以写室内的陈设而言,一律采取写实的手法。唯一一处例外就是写秦可卿的卧室陈设,极度夸张,无法复原。这样写是故意要让读者大吃一惊,目的是暗示秦可卿乃皇家血统。他对《红楼梦》的细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讲座中,刘先生大胆推理,小心求证,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产生了重读《红楼梦》的兴趣。当然,讲座中的某些段落不可避免也有些让人无法信服的观点,推理也有不够严密、有待推敲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刘先生的讲座行文流畅,语言朴实,叙述条理分明,论证层层深入。《红楼梦》的故事很吸引人,曹雪芹留下的头绪很多,给我们的阅读留下了很多空白。事实上,刘心武先生就是为我们阅读《红楼梦》找出了一个空白,那就是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观后感 篇2

1 方言和语域

1.1 源起

人类学家Malinowski认为要在情境和文化的语境下理解语言, 提出“情境语境”的概念应包括文化环境以及语篇的产出和接受行为, 他认为信息理解的过程中, 文化语境十分重要, 它所涉及的因素大到社会礼节因素, 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语言学家J.R.Firth则从“功能”和“语境”两个方面考察语言的意义, 也就是说, 话语的意义与话语的目的相关, 而不仅仅是单词概念的组合, 而情景语境应当包括话语参与者、话语事件、其他与情景相关的语言特征、语言行为的效果等。以这两大领域的研究为源泉, Halliday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 发展了语言使用中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 而为了区分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 Halliday等人又提出了用于描述语言变体的两个维度, 即“使用者相关 (user-related) ”和“使用相关 (use-related) ”两个维度, 其中, “使用者相关”就是指“方言 (dialect) ”, 而“使用相关”就是指“语域 (register) ”。

1.2 方言

使用者相关的维度, 是指按照特定话语事件的语言使用者不同来区分语言变体, 通常又称作“方言”。这种“方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域性方言, 是指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的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差异, 如美音和英音的语音语调不同, 就是典型的地域性英语方言;时代性方言, 是指由于时代变迁导致的语言变体, 如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就是英语时代性的方言;社会性方言, 是指由于同一个言语社团内部的社会地位等的差异引起的语言变体, 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普通的人就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标准性方言, 是指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使用中, 要用该语境中的标准用语, 如广告语境中使用宣传性、说服性等特点的语言;个人方言, 除了与说话者的地域、时代、社会地位等有关以外, 还与其话语目的相关, 如在文学作品中, 为了烘托人物性格特征, 作者往往为角色设计充满个性和特殊风格的语言等。

1.3 语域

另一个区分语言变体的维度是使用相关维度 (use-related) , 即根据语言使用的场景不同来区分语言变体, 通常又称为“语域”。语域又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即语场 (field of discourse) 、语旨 (tenor of discourse) 和语势 (mode of discourse) 。语场是指正在发生的话语活动, 类似于话题或主题, 但两者又不完全等同, 且在同一个语场中, 可以出现多个话题或主题。语旨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对语旨进行细分的话, 就是区分语言的正式程度, 但由于文化间的差异, 具体的语境中语旨会有较大不同, 如在商务活动中, 法国人会有意地使用较为正式的语体, 美国人则偏爱随意的表达, 这种语旨的不同体现的是不同文化对工作中关系处理态度的不同。语势指的是话语活动的媒介和手段, 如话语活动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是打电话的形式还是当面交流的形式, 是对话形式的还是独白形式的等等。但是Halliday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 语旨还应当包括修辞和表达方式, 即话语是说明性的、描述性的还是说服性的等等。

语场、语旨、语势三者之间有重合的部分, 三个变量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某种特定的语场及其使用的某种语势会影响语旨, 反之亦然。

2 从“方言”和“语域”看话语风格

“方言”和“语域”可以用于区分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变体, 反之, 在不同的语境下, 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去分析语言变体及其特征。《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节目, 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学者与百姓之间的桥梁”为宗旨, 前期的节目主要以传播学问的学术性讲座为主, 收视率一直低走。2004年, 该栏目转变思维方式, 推出系列讲座《清十二帝疑案》, 一举吸引了众多眼球。2005年又推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 掀起全国观众和读者重读经典、重读《红楼梦》的热潮。以该系列讲座中的《林黛玉结局之谜》这一讲为例, 用“方言”和“语域”这两个维度分析讲座中的话语, 可以发现其语言和讲述的风格有以下特色, 一是主讲人个人风格明显, 二是信息量大、旁征博引, 三是雅俗共赏。

2.1 主讲者个人风格明显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 地域性方言、个人方言、时代性方言和标准性方言的特色很明显。首先, 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儿”化音。在刘心武的《林黛玉结局之谜》这一讲中, 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怎么回事儿”、“刨坑儿”、“花瓣儿”、“大过节儿大关键儿”这样的语句, “儿”化音一般是中国北方方言的特征, 刘心武长居北京, 口语中难免带了北方口音。其次, 主讲人的个人方言, 即个人习惯性表达明显。在讲座中, 刘心武时常提出设问句, 如“…那么书里面有没有一回, 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个花帚你想一想, 能是那个傻大姐用的, 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她会不会有一首告别人间的诗呢?你也可以去想象…”, 而他的这种习惯性发问调动了观众的兴趣、增强了互动。再次, 刘心武用现代语言去阐述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是一种典型的时代性方言交错使用, 这种时空交替的语言表达增强了讲座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后, 讲座中标准性方言应用得当。刘心武本身是作家和文学家, 很擅长用文学的、艺术的语言表达, 这一特点贯穿整个讲座, 他以诗意的语言和文学的表达形式来讲《红楼梦》这样的严肃文学作品, 基本上保留和传达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对于观众来说, 不仅知晓了小说内容, 更是一种文学和艺术的熏陶。

2.2 信息量大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结局之谜>》这一讲的语场, 是探讨严肃的文学作品《红楼梦》, 具体来说是主讲人探讨在曹雪芹的笔下, 林黛玉是怎么离开人间的。在这一语场内, 刘心武由划分了多个主题, 其中包括“林黛玉的前世今生”、“诗意的生活方式”、“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 内容几乎涵盖整部小说对林黛玉的描写, 信息量大。在揭秘以上主题故事的过程中, 刘心武根据文本内外的证据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论证, 一共出现了三次语场偏离的现象。论证林黛玉最终的死亡方式是“沉湖”时, 刘心武举了近代史上陈天华“蹈海”的死亡方式, 认为“沉湖”是林黛玉选择结束生命的行为艺术;在讲到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时, 刘心武介绍了尧舜禹时代“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 来论证黛玉之死与水域有关;最后在论证《牡丹亭·离魂》一折戏伏黛玉之死, 刘心武又详细交代了戏文中“玉芙蓉”这一意象, 并证明黛玉最终的结局是“冷月葬花魂”。这三次的语场偏离, 正是主讲人旁征博引的结果, 不仅论证丰富, 有根有据, 还使得信息量大大增加。

2.3 雅俗共赏

讲座“雅俗共赏”这一风格特点主要从语旨和语势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语旨的角度来说, 《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学者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它对受众的定位是广大民众, 而主讲人的任务就是将高深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以一种便于理解的形式传达给听众, 因此主讲人和受众之间首先是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关系, 由于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不等, 有教授、学者、学生、普通百姓以及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 因此主讲者为兼顾不同层次听众的认知水平, 讲述的方式就不是一味地追求学术性, 而是采取雅俗共赏的讲述方式。如刘心武在讲座中基本上不使用晦涩的术语, 而是把平常的语言以一种艺术化、文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 他在讲座中时常提醒听众, 他并不认为自己所讲的都是对的, 观众可以提出质疑, 并认为他所作的只是把自己的阅读和研究心得拿来与红谜朋友们分享, 他与听众之间主要是一种可以进行平等交流和讨论的关系。

从语势的角度来说, 《百家讲坛》做到了视听相结合来再现情景和场面, 主讲者本人也结合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生动地阐述。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中, 讲到“金陵十二钗”时, 屏幕同步展示出“金陵十二钗”的绘图, 这给观众留下了具体而直观的印象;在讲到贾宝玉挨打一节, 节目中穿插了电视镜头, 生动再现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此外, 在《林黛玉结局之谜》的讲座中, 主讲者模仿黛玉葬花的动作、模仿黛玉和宝玉之间的谈话等, 以一种更接近话语信息接受者的讲述方式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和感性认识, 方便了不同层次观众对讲座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3 结束语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综合考察“方言”和“语域”这两个维度, 可以发现, 《百家讲坛》的讲座主讲者个人风格明显, 信息量大, 而且讲述的方式雅俗共赏, 而这也是该节目讲座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但是本研究只以刘心武的讲座为例, 而未对其他主讲者的讲座进行逐一分析, 结论难免有“一家之言”之嫌。因此, 若搜集更多的讲座语料进行分析, 相信可以总结出更多《百家讲坛》讲座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 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Balti more:Edward Arnold&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3]Basil Hatim&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Ghadessy, Mohsen.Register analysis:theory and practice[C].London&New York:Pinter, 1993.

[5]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2) :22-26.

[6]汪少华.语域理论新探[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2) :6-10.

[7]金赫楠.原来《红楼梦》还可以这样读[J].山西文学, 2006 (4) :69-71.

[8]王振兴, 韩强.《百家讲坛》受众审美分析[J].电影评介, 2011 (13) :89-90.

[9]邱乙哲.论《百家讲坛》表演化的讲述风格[J].艺术百家, 2011 (13) :257-259.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观后感 篇3

《红楼梦》里,女子比男子们的眼界见识要高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连最清高不问世事的黛玉,也看出荣宁两府的一天天衰落。

有一回黛玉跟宝玉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黛玉是个姑娘,还是个很年轻的小姑娘, 贾府很大,开支流源更是大的惊人,贾府不是黛玉的原生家庭,黛玉本无责任替贾府操心,但黛玉却能有这心思替贾府计算成本,提倡改革,证明黛玉眼光高远,也是非常有经济头脑的。

相比之下,宝玉逊色不是一点半点,贾宝玉听了黛玉一番话却笑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凭这一点,宝玉的目光短浅,只顾跟姐妹玩乐的本性展露无遗。这绝不是曹公夸奖宝玉是出俗之人,而是通过这些贾府男性不作为、没担当的细节展现之间,就已经奠定了贾府日后的悲剧。

而贾府里,最早看出衰败,并且十分心疼着急的便是贾探春。

贾府第一次抄大观园,不是别人,却是贾府自己抄检自己。

原因是刑夫人通过傻大姐在荣国府捡到的一个香囊,里面有一些十八禁之图,刑夫人便借机找了王夫人的麻烦。

王夫人巨怒,并且怀疑此图是王熙凤之物,把凤姐叫来骂了一通,凤姐哭诉冤枉,说夫人咱们都姓王,在一个原生家庭里长大,你又不是不知道 。咱们家庭管得严,甚么时候有过这玩意?即便有,咱肯定也是藏好好的,怎么可能随身上,并且掉落下来?

王夫人一想,有理啊,凤姐这么个机灵聪明人,怎么可能做这等蠢事?

但王夫人终是不放心,虽然不是凤姐的,但保不准是哪个狐狸精丫头的,这要教坏了我家孩儿宝玉这可如何是好?王夫人一寻思,便觉得不放心,不行,这得搜查,搜查。

大观园这一搜查不要紧,荣国府年老色衰的嬷嬷们,早已经看不惯年轻貌美工资高工作轻的大丫头们,这次自然借着鸡毛当令箭,气焰颐指地各处翻过底朝天,便连黛玉也差点受到牵连 。

话说贾府里虽然多人对这次抄捡不满,但也都不敢反抗。唯有探春姑娘,当着王熙凤的面赏了一直受王夫人宠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

贾探春悲哀万分,怒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时候也都有呢!又说:像咱们这样的大家庭,若是外人杀来,一时半会儿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一番话,且不论当场把一向嚣张的王熙凤震住,便是外人听来,也犹如当头棒喝。这不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小女子说话,而是一个看得最清楚的睿智之人才能懂的道理。

贾探春的眼界之高,别说贾府只懂吃喝玩乐的男人及不上,便是八面玲珑精明强干的王熙凤也差了一大截。

王熙凤本身也是一位极优秀的管理人才,用现在的话讲,王熙凤的才华做一个跨国公司的总经理,也是绰绰有余。

但是王熙凤本身存在一个弊端,如一把双刃剑,她有才、有谋,但也私心欲重。她能管理得好贾府,却也给贾府带来了灾难。

她贪财私心,拿众人的工钱放高利贷,更是枉顾法律,收别人钱财逼死一对有情人。

这些迹象表明,王熙凤只能是一代枭雄,终归成就不了大事业。

而贾探春却不同,贾府是探春的原生家庭,探春在那里生长,贾府的一切都跟自己息息相关。

贾探春虽出身不高,是庶出的小姐,小妾赵姨娘的女儿。可她的性格却无一点随小家子气的赵姨娘,她自尊自重,高贵大方,处事沉稳,看问题非常犀利。这一点在书里探春理家那里,有很强的展示。赵姨娘因为自己比不上袭人的待遇,前来闹事儿,探春拿出贾府里的规章制度,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凭是谁,大家都一样对待。

赵姨娘不依,撒泼拿浑。王熙凤也打发平儿来做和事佬,想让探春给赵姨娘开个后门。

贾探春恼了,气到不行,说这规矩订来就是要遵守的,如果不遵守,订这些规矩有啥用?始终也不肯随亲妈赵姨娘的愿。

很多人说贾探春不注重人情,看起来有些太冷酷,特别她对亲生母亲赵姨娘,丝毫不照顾,对弟弟贾环也不亲热。

但越是这样,越是可以证明,贾探春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一个大公无私的管理者。她不是没有亲情,在她远嫁那一刻,对赵姨娘痛彻心扉叫出一声”娘“来看,贾探春绝非冷血之人。

她的亲情,她的感情,都不是通过在公司来谋取好处来体现,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真心为公司打算的管理者。她理智,不被人情绑架,全心全意为公司利益着想,“凭你是谁”也不对公司做出不利之事。

如果把贾府比作为一个家族企业,贾探春无疑是最好的接班人选。这样的领班人,不仅能以身作则,兴利除弊,更会给公司带来好的清明风气。即便有私心欲重的人,例如王熙凤,有贾探春这样的CEO存在,她绝对不敢一人独大,更不敢做出有违公司利益的事情,如此一来,管理层次风正廉明,底层人士也会更加服气卖力,这家公司想不强大都不可能。

曹公笔下的女子个个个性鲜明,各有风姿。

探春不是最美的那一位,也不是最有才华的那一位。但对于一家公司来说,管理者不一定要最美或者最有才华,但一定要为公司谋利益的那位。

只可惜,当时的时代,不会容许一个女子做接班人,也不会让一个姑娘管理大家族。贾府虽然让探春理了一段家,做出了大胆改革,兴利除弊,但终究是冰冻三尺,非一人之力能挽回颓势。

贾探春较宝钗黛玉那些贵族小姐来说,她是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中丈夫,只可惜生错了时代,如她自己所言: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够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来。

曹公的寓意也在如此吧,世情原是悲剧多于圆满。一个家族的没落,虽然当中有异星升起,却仍然无法救赎,最终只能牺牲自己,这才更体现了悲剧之痛。

上天给了贾探春才华和志向,却不给她一副顺应时代的身体。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观后感】推荐阅读:

刘心武续红楼读后感06-28

电话销售技巧大揭秘07-04

上一篇:小学控流保学责任状下一篇:网络公司年度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