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品的影响(精选7篇)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6]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7]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4]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获取认同及意义时, 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 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 它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 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过活, 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对装饰美学自我各异的选择, 其装束打扮, 居家设计都能够反映出个人清晰的性格特征。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 不同的眼睛选择的也将是不同的风景。
二、有生命力的美感——尊重人性的个人设计风格
设计的生命和创意需要个人的设计风格, 而个人设计风格的根本, 则是尊重人性, 深入了解受众人性深处的本能需求, 并将其渗透入到设计之中, 使得受众与设计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 这样才可能将设计所产生的美感融入生活美学之中, 使其充满生命的张力。
三、以人为本——装饰设计与人物性格密不可分
现代装饰设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美学法则, 力求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而且优美的空间, 充分表现不同使用对象的精神内涵。设计如能突出地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以贴近人的性格特征, 那么, 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而关于性格分析, 目前专家们的思路已慢慢清晰, 并倾向于把人的性格分为四种——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我们可以探讨每种性格对于装饰设计艺术的不同感官认知与实际需求, 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使其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 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它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 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 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 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 获取客观材料, 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基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 对其中若干人物的服饰、居所描写进行分类分析, 旨在解析人物性格与其艺术形象的设计关联性, 从而通过性格细分, 指引设计的实用性操作。
四、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中典型案例分析
在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 大观园是贾府为贵妃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 它不仅是红楼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 其中错落有致、设计风格各异的居所别馆与其主人的性格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使得读者在阅读之时, 恍若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一) 贾宝玉——主人公贾宝玉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绰号“无事忙”, 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 鄙视功名利禄, 痛恨八股, 钟爱和怜悯女孩子, 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贾宝玉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 他的思想性格, 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 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 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对他产生影响, 发生作用, 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 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由此看来, 贾宝玉的性格对应的正是性格分析方法中的活泼型。
1. 服饰
贾宝玉不爱“四书五经”、经济仕途, 整天在脂粉堆里打滚。根据书里的描写他长得并不英武神气, 而是长得很漂亮, 有小女儿姿态, 他本人的性格也是温柔多情的。在书中写到宝玉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书中这样写道:
头上带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 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外罩石青起花缕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 都结成小辫, 红丝结束, 共攒至顶中胎发, 总编一根大辫, 黑亮如漆, 从顶至梢, 一串四颗大珠, 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仍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绿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 厚底大红鞋。
——第3回
由此段描写,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所使用的女性色调比其他书里的男人要多。他的服饰都是比较艳丽而偏向女性化的。在颜色、花纹设计上, 也都凸显了他柔美的气质, 温和的个性。但由于贾宝玉是荣国府正统的嫡孙, 在世袭官宦贾家中男丁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这些也都可以从他服饰装束中的金冠、玉珠/宫绦、朝靴等描述中看出来。作者结合其身份与性格特征, 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 居所
作品中对于其居所装饰设计风格的选择也是别有深意的。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为怡红院, 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 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 宝玉题为“红香绿玉”, 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 称“怡红院”。作者在书中对于怡红院作诗描写为:
“深庭长日静, 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 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 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 主人应解怜。”
从其院名及装饰设计风格来看, 怡红院内的“绿蜡”、“红妆”、“青烟”等正好呼应了作者描写的贾宝玉对于色彩的偏好, 与其平素紫冠、青花、红鞋等柔美鲜艳的装束相呼应, 着重体现了其性格。
(二) 林黛玉——书中的另一位灵魂人物林黛玉, 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 作者在她的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情感诉求, 将其多愁善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书中的她, 是极其细腻的, 为落花而泣, 为细微的情感而伤神;在性格特征上, 她又是坚强的, 她不受封建礼教束缚, 敢于追求爱情, 但由于封建大家庭的阻挠, 她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 而其本人, 也以凄美的姿态落幕。作者为其作诗道: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正是她性格的真实写照。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既自尊又自卑, 既敏感又坦荡, 既尖刻又宽厚, 既孤傲又谦和, 既脆弱又坚强。而作者对于这个人物赋予了极大的情感寄托, 在设计其形象的时候, 运用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 塑造了其具有诗意美的艺术形象。而她的形象, 对应的则是性格分析方法中的完美型。
1. 服饰
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的衣着是下雪后大观园众多小姐商量赏雪作诗的时候。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 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 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
——第49回
在此段文字中体现了林黛玉作为富家小姐的装束, 映衬纯白的雪景, 采用金色搭配红色的主色调, 煞是富贵。但林黛玉同时又是孤傲的, 所以她的装束设计中, 点缀了青色饰物, 不同于旁人的累赘装饰。清新脱俗的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 作者在描绘其身份特征的同时, 更是加入了浓重的个人风格, 简单却做尊贵, 奢华却也细致, 运用服饰设计将林黛玉复杂又清高的性格衬托得栩栩如生。
2. 居所
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为潇湘馆。散寄之居曰“馆”, 可以通别居者, 今书房亦称“馆”, 客舍为“假馆”。潇湘馆地名隐意“消香馆”。书中作诗描写道:
“秀玉初成实, 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 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 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 好梦昼初长。”
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 以青竹、石阶、水帘等做装饰设计, 融入主人家乡园林设计精髓, 具有浓厚的江南情调。而青竹、青石等翠绿色调, 则营造出清高、孤傲的主人形象, 仿佛是奢华大观园中的一泓清泉, 呼应了林黛玉平日里常做的素雅装扮, 也借“竹”的主题, 烘托了人物如翠竹般纤细敏感的性格特征。
(三) 薛宝钗——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是封建礼教的守卫者, 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 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的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思想。原文中“宝钗扑蝶”一段则是对她性格中自然淳朴却又谨小慎微的形象描写:
“纷飞蝴蝶绕楼院, 暖逐东风扑几回。扇影乱摇忙玉腕, 粉痕斜溜湿香腮。偶因游戏间消遣, 岂为迷藏暗捉来。恰怪亭中私语久, 防人忽把绮窗开。”
薛宝钗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是这个人物一个突出的特点, 在书中描述的贵族少女中, 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作为封建社会的贵族少女, 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 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 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 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中既有淳朴自然的天性, 又有后天养成的圆滑世故。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毫无疑问, 对应性格分析方法, 宝钗的性格为和平型。
1. 服饰
薛宝钗是具有典型自然美的代表人物, “不觉奢华, 惟觉淡雅”是她外在形象的最合适写照。原文中对宝钗的描写是通过宝玉的眼睛, 使我们看到的: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 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儿, 蜜合色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 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 眉不画而翠, 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
——第8回
宝钗衣着端庄, 身上并无过多的珠光宝气, 着重体现人物的自然美。作者在形容她的长相之时, 多用自然之事物, 如用杏来形容她眼睛的美丽, 在服饰设计方面也遵从了自然美的原则。色彩上, 也是选用了植物本身固有的色彩, 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 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材质上, 也都选择了动植的毛发等天然纤维, 如鹤氅、棉裙、丝绸, 来烘托她的自然之美。在服饰搭配方面, 她遵从简约原则, 力求保持朴素之美。一切从简, 主要是为了突出其自身的形象气质。她穿着“不见奢华, 惟觉淡雅”, 她“品格端方, 容貌美丽”;“罕言寡语, 人谓装愚;随分从时, 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 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 紧密贴合了她的个性特征, 勾勒出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2. 居所
薛宝钗的居室蘅芜苑内部陈设的描述, 在原文中文字虽不多, 但使人印象深刻: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 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 顺着云步石梯上去, 一同进了蘅芜苑, 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 都结了实, 似珊瑚豆子一般, 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 雪洞一般, 一色玩器全无, 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并两部书, 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 衾褥也十分朴素。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薛宝钗居室内的陈设十分朴素, 家具有限, 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 只有一案、一床点缀其中, “花中隐者”菊花独吐芬芳, 与之相伴。冷僻的室内风格也正是宝钗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 同时, 也运用这样的方式, 暗示了她的命运。这与后世流行的极少主义设计风格可谓不谋而合, 淡泊、冰冷, 以静默的冥想表达质朴而又意蕴丰富的气质。
(四) 李纨——书中纷繁的人物群像中, 李纨是不起眼的存在, 很多著名的场合里似乎都有她的身影, 但都显得无足轻重。
作者笔下的李纨, 饱含着作者的赞美与怜悯, 她出身显贵, 却很早即守寡, 她性格平和娴淑, “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 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一概无见无闻, 惟知侍亲养子, 处处陪伴小姑子等而已。”她是典型的“三从四德”牺牲品, 书中借小厮之口如此评价她:
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作“大菩萨”, 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又大, 寡妇奶奶们不管事, 只宜清净守节, 妙在姑娘又多, 只把姑娘们交给他, 看书写字, 学针线, 学道理, 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 说事不管。只因这一向他病了, 事多, 这大奶奶暂管几日。究竟也无可管, 不过是按例而行, 不像他那样多事逞才。
——第69回
在书中, 稻香村为李纨的住所。原文中描述道: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 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 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 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 各色树稚新条, 随其曲折, 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 有一土井, 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 佳蔬菜花, 漫然无际。里面纸窗木榻, 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从她的居所来看, 没有华丽的装饰, 一切回归淳朴, 回归自然。也映衬了她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这样的装饰, 恰恰凸显了她安分顺时、与世无争的性格。
五、总结
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很自然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际问题。语言和文化相互反映。在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节译和全译。全译本中数杨宪益夫妇(下文称为杨译)和大卫?霍克斯(下文称为霍译)的《红楼梦》译本最为经典,是翻译界公认的成功译作。
《红楼梦》 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是需要有牢固的中英文功底。现在,翻译界的理论已开始了 “文化转向”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翻译学者的关注。本文的分析只限于语言的比喻用法的翻译,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对语言中比喻用法的翻译,也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及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二、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英语的culture一词译成汉语为 “文化” ,其原义为 “耕种” 、“栽培”,引申为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性格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便是语言上的民族色彩烙印。而文化翻译指的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呢?翻译界内部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 or SL culture -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 or TL culture -oriente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本文选择《红楼梦》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可以为我们的分析提供足够的材料。
三、《红楼梦》英汉语实例对比研究
随着文化在翻译学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对文化及文化与翻译之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值得一提。奈达将语言文化特征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不同民族的前四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笔者以下从这五方面就《红楼梦》两种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实例对比分析。
(1)生态文化
例1 《红楼梦》
A、.杨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霍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
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这里的“红色”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红色” 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阳光、幸福、热烈、繁荣、运气等,在现代则更具有革命的意义。另外,在汉民族传统习惯中,“红” 还可以指代女子,例如“红颜” 、“红粉” 、“红装” 、“红袖” 等。这大概与中国古代女子爱穿红衣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而在英语中则缺少这些象征的意义,更多的是与暴力和流血相联系。霍克斯明确意识到这种差别,他认为汉语中的 “红” 和英语中表示红色的red含义不同,汉语的“红”相当于英语的金黄色或绿色。于是霍克斯在很多情况下就用绿代替了红。贾宝玉的怡红院就成了 Court of Green Delight,怡红公子就成了Green Boy。就这本书的书名,霍克斯恐怕也有类似的考虑。霍克斯大概也知道,现在中国通行的版本是《红楼梦》而不是 《石头记》 。但他选择了《石头记》而没有选择《红楼梦》。由此可见,霍译的书名尽量避开了“红”字,但却失去了“红楼”,削弱了由题目引起的社会意义的联想,给内容的涵盖面造成巨大损失。杨译的书名A Dream o f Red Mansions 就大致达到了书名预期的效果。中西文化追求的审美差异致使杨译与霍译大相径庭。杨译充分体现中国积淀的历史、文学及文化内涵,给读者带来了异国情调,直接唤起了异国读者对异域文化事物的联想。
(2)语言文化
四字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结构,又往往与比喻用法密切联系在一起,许多比喻又与中国文化有关。
例2盛筵必散。
A.杨译:“Even the grandest feast must have an end.”
B.霍译:“Even the b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这些含有文化因素汉语成语时,基本上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而霍克斯采用意译的方法,虽然他牺牲了源语比喻的形象,但译文因其易懂而更为读者所接受。
(3)宗教文化
文化对等原则要求译者以积极介绍源语文化,努力传达原作文化特色的艺术美为己任。尽可能忠实地再现整体文化氛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体、道家为用、佛家为辅的三合一的文化。儒、道、佛三家都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红楼梦》的两位译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宗教环境中 ,杨宪益本着传递中国文化 ,包括宗教文化的原则,如实地翻译原文的宗教词汇,也就是文本中的佛教和道教思想。而霍克斯却以读者的接受性为考虑的前提,采用的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方法,将佛教、道教中的宗教词汇以西方宗教中的基督教词汇来替换。以下例子可以看出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如何清晰地影响到翻译。
例3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杨译:“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B、霍译:“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例5 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A、杨译:“Buddha be praised ! I' 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 ,sister.”
B、霍译:“Bless you , my dear , for being such a help.”
杨译的“Heaven” 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天”。霍译的“God”用上了西方人的信仰,基督教的上帝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天”。在这一点上,西方读者只有从杨的译文而不是从霍克斯的译文中揣摩中国文化中的“天”的文化内涵,进而理解中华文化。由于英国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传统。译者在翻译时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策略的选用。
四、结语
杨和霍的《红楼梦》英译文以其深厚的双语修养、深邃的文学底蕴和高超的语言能力,成功地再现了原作深刻的内涵,是汉学英译领域的经典之作。通过上问的分析,可以看到两位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杨宪益先生基本上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而霍克斯则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译者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目的,把翻译放到了文化背景的层次上进行研究。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有学者说过“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以《红楼梦》为创作原型的”, 这一点, 在茅盾的作品中的体现就十分明显。其表现有二:一是女强男弱、女美男丑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学人给出了论述, 并以作品为例做了充分的分析。他们普遍认为茅盾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多是崇高美丽的, 男人多是软弱无能的, “每当涉笔这类女性的时候, 语言的活泼与畅达, 形象的生动与鲜亮, 远非男性之可比”, 这该是对《红楼梦》中“女儿是水作的骨肉, 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 我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的另一种完美诠释吧。二是女性性格的塑造。刘锋杰认为“把握动与静的对照以塑造女性形象, 是《红楼梦》之不可忽略的形象营构原则之一”, 而“与《红楼梦》女性观相近的茅盾”正是接受了这一影响, 他的第一部创作《蚀》为此提供了这方面最恰切的例证。陆文采和王建中的《时代女性论稿》一书中也认为, 章秋柳拒绝曹志方求爱的豪迈举动, “大有《红楼梦》里尤三姐面对贾府花花公子要将她引向欲壑的边缘时, 她一面拿风流公子嘲骂取笑, 一面又以肆意放纵然而爽气淋漓的语言, 使对方不敢欺侮的气概”。笔者以为陆、王的此番论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众学者的论述中, 刘锋杰的《< 红楼梦 > 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和梁桂的《论茅盾小说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二文, 不仅指出了《红楼梦》影响了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还指出了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 大致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点:《红楼梦》的“现代精神和‘五四’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因而引起像茅盾这样的现代作家的共鸣”, 此其一;现当代的作家“面对家庭、婚姻和女性的时候, 很自然受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影响, 因为这类生活中的传统因素并未完全消失, 甚至可以说, 在某些方面, 依然十分强烈”, 此其二。从中可见, 学者们不仅能看到现象, 而且能通过现象认识到本质, 这对研究《红楼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来说是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情节结构的借鉴
孙犁在《关于长篇小说》一文中曾说“我甚至猜想, 虽然《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人的创作, 但他身边一定有一两个, 甚至三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都具备高超的艺术见解, 每章每段地和他讨论, 出点子, 提意见, 改善补充。因为我实在惊叹, 象《红楼梦》这样宏伟的艺术结构, 实非一个人的才力所能达到”。如果我们联系曹雪芹的生平、交友来看, 孙犁的这一看法大致准确。
从结构上看, 《红楼梦》采用的是一树千枝型的网状结构, 其完整性与严密性更是“超过了《水浒》, 也超过了《金瓶梅》”。对此, 茅盾是极为赞赏的, 又怎么会不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呢?对此, 部分学者认为, 在茅盾的作品中, 最明显受到《红楼梦》影响的是《子夜》。如:刘焕林就说过,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运用的就是这种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 除此之外, “在反应生活面广阔的短篇中, 也运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林家铺子》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篇”。项文泉对此也是赞同的 , 他将《子夜》与《红楼梦》作对比, 认为两者的开端, 均是“提纲挈领精巧伏线”, 而结尾“不仅都能照应开头, 故事完整, 而且对所有的伏线, 都能按照发展规律意义归结”。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受《红楼梦》影响最大的是《霜叶红似二月花》, 刘锋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认为“茅盾小说中唯一一部最为接近《红楼梦》的作品是《霜叶红似二月花》”, 因为它具有“以《红楼梦》之结构为结构的特点”。丁尔纲也曾表达过《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结构形式“颇近于《红楼梦》”的看法, 并认为《霜叶》交错发展的多线结构, 和《红楼梦》如同一胎。此外, 苏联的索罗金在《论 < 霜叶红似二月花 >》一文中提到:“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在许多地方显示出传统中国小说风格、结构方式上的影响, 显然, 这种影响来自于《红楼梦》”。由此可见, 学者们多认为在茅盾的作品中受《红楼梦》影响最多的就是《子夜》和《霜叶红似二月花》, 以这两部著作为例作论述的也最多。但, 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茅盾的其他作品中, 也能看到《红楼梦》的因子, 而这些作品在研究中却被忽视掉了, 这是今后在研究中应该予以重视的。
在情节上, 茅盾的创作对《红楼梦》也多有借鉴。李国华就认为, 《子夜》中吴荪甫、唐云山、王和甫、孙吉人四人的“同舟共济”有如《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曾家驹入吴府与林黛玉进贾府、吴老太爷到上海与刘姥姥到大观园等等均有着“绝妙的对应性”。笔者以为, 李先生的这些论述还是比较客观而细腻的。
三、艺术手法的承继
茅盾说过:“伟大的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他独创的部分而外, 还凝结着他从前时代的文化遗产中提炼而得到的精髓”, 其所作确如所说。《红楼梦》的小说艺术, 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茅盾在创作中就灵活地借鉴了若干手法, 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上。刘宏彬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简论 < 红楼梦 > 对 < 子夜 > 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茅盾的《子夜》对《红楼梦》的环境、心理描写手法, 讽刺手法 (描摹讽刺和心理描写讽刺) 以及群体素描艺术都有所借鉴, 并在文中有详尽的论述。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 目的就是为突出人物形象及性格。刘先生的这些提法都是极富见解性的, 亦是他人所未曾提及的, 可见刘先生思维之独到。
罗宗义对此也有相关论述, 他认为:茅盾作品中, 或因“主题的需要”, 或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经常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人物出场时竭力渲染气氛以及用“小道具”的形式来编织故事, 表现人物等手法都是从《红楼梦》中借鉴而来的。他还提出“中国传统小说惯用‘一石多鸟’的手法”, 即通过一个事件, 以简单的笔法勾勒出若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如《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 刘姥姥逗趣引起的不同人的种种笑态更是引用不烦的例证;而在《子夜》里不乏这样精彩的篇章, 即使短篇《林家铺子》也有相同的手法。还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有机结合, 往往通过重大事件、矛盾冲突、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正面刻画, 又通过其他人物的感觉和评判、心里和语言进行侧面烘托, 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侧面。
四、叙事模式的继承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主要属于社会政治和军事战争叙事, 而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叙事的却比较少”, 其中以《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家庭叙事模式的集大成者”。这一叙事模式在茅盾的作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霜叶红似二月花》。对此, 唐纪如就表示“《霜叶红似二月花》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平凡的交谈, 从容地展开情节, 委婉地交代矛盾, 揭示人物性格, 这与《红楼梦》可谓异曲同工”。康燕也认为茅盾在创作《霜叶红似二月花》时“一改从描述社会政治的动荡和金融、企业界的活动着眼的写法, 而是将重点放在平凡家庭的琐事上”是吸收了《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处。除此之外, 康燕还提出了《红楼梦》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的“主题都具有多义性”的说法。如此新颖之见解与论述, 不难看出学者们那独特的审美艺术眼光。
五、写实主义的继承
刘焕林认为, 《红楼梦》的创作“严格遵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他“总是细致深微而又高度概括第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目”。而茅盾则把“这一现实主义真实性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了”, 并指出茅盾曾强调“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 反对“主观的向壁虚造”。所以, 在茅盾的作品中, “从《蚀》到《锻炼》10多部长篇和从《创造》到《春天》59篇短篇”都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经笔者手头现有资料来看, 对茅盾继承《红楼梦》写实主义的手法有所论述的人并不多, 而众所周知, 茅盾是极为提倡写实主义的, 故而, 这一角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要:茅盾一生不仅著作丰富, 对中国古典文学也多有研究, 尤其是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自不必言;而茅盾创作中的《红楼梦》因子也是不言而喻的。总的看来, 茅盾在创作中对《红楼梦》的学习与借鉴可分为:女性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艺术手法的使用、叙事模式的模仿、写实主义的运用五方面入手。本文将对此作一爬梳整理, 并力争给予客观评述。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画家阿尔伯特· 罗比达创作了一幅关于未来的画,并附有文字,描述了想象中的20世纪50年代:生化战争、电视、气候控制,还有——飞船。
1892年,美国作家路易·谢纳伦斯创作了一个叫弗兰克·里德的人物,他的冒险故事在周刊《纽约男孩》上连载。里德冒险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交通方式:驾驶各种飞船环游世界。这些飞船大多靠电动转子推动,原理与现在的直升机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路易·谢纳伦斯的第一本书面世时他才14岁,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创作量达到惊人的4000万字。里德走完世界上所有的偏僻之处后,他建造了一个新的飞船,这个飞船带他穿越了银河系!
那些没有走下画板的飞船包括美国人马里奥特创作的《飞行家》, 那是一个带有翼片和排气管的飞船。排气管的存在说明它是由蒸汽动力推动的,这与当时人们的心智背景不相称,也与那些讲述遭遇飞船的科幻故事不符。“二战”之后,飞天梦想——或者梦魇——变成了宇宙飞船,UFO也顺势将自己的构造与之靠近。
1909年年末,马萨诸塞州发生了一起事件,UFO学家巴利· 格林伍德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飞船时代UFO报告的许多要素。
当时,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声明,说一位叫华莱士·蒂林哈斯特的人声称自己驾驶一个飞船于9月8日从伍斯特飞往波士顿,然后又飞往纽约,围绕自由女神转了一圈后又飞了回来。整个飞行过程的时速为200千米,飞行里程为480千米。这与当时发生的一起飞船目击事件刚好重合。据了解,蒂林哈斯特是“一位杰出的市民,是伍斯特制造公司的副总裁,他对人类航空的可能性提出了最独到的见解”。
据蒂林哈斯特描述,他的飞船是单翼机,重680千克,机翼宽幅为22米,配有88千瓦汽油发动机,除他本人外,还载有两名机械师。蒂林哈斯特称,在纽约火岛上空时,飞船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在1200米处进行维修后,飞船在无动力条件下滑行了43分钟!
有趣的是,火岛救助站的一位叫威廉·利奇的员工声称,自己在12月12日7时30分时听到头顶上有“高速转动的发动机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
如果目击到此结束,故事也就到此结尾了。然而,就在圣诞节前几天,目击事件又开始强力回归。
《马萨诸塞州晨报》报道,12月20日凌晨1时刚过,一个飞船高速掠过波士顿港。移民律师阿瑟·霍称,他被港口混乱的船只发出的嘈杂声惊呆了。据《汤顿公报》报道,霍“看到一个装有灯源的飞船逆风飞来,以极高的速度越过他的头顶。他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透过机身上射出的亮光,似乎能看到某种巨大框架的轮廓”。
人们认为,霍可能将一个正在入港的蒸汽机船“惠特尼”号的桅灯错看成了飞船。但这位律师坚称当时那个物体在高空中,而且从船停泊的各个方位都能看到。
没几天,人们就将这一事件抛在脑后了,因为在接下来几天里,波士顿地区被恐慌笼罩了。
《波士顿环球报》12月2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两座城市遭遇飞船》的文章。文章称:12月22日18时,一个神秘的飞船以平均每小时30千米至60千米的速度在伍斯特天空中飞行,围绕城市上空转了几圈后消失不见。这个飞船再次出现时又转了4圈,当时,超强功率的探照灯在夜空中明亮而刺眼。
探照灯的强光在覆盖城市的白雪的反射下更加刺眼,四处闪烁的灯光背后,船体的巨大轮廓隐约可见。
该物体吸引了在餐馆就餐的客户和上千名伍斯特居民,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观看。15分钟后,物体消失了,但是8分钟后它又回来了,再次围绕城市上空飞行4圈后才消失在东南方向。在马尔伯勒和剑桥上空也能看到该物体。
19时刚过, 里维尔许多有头脸的人物也目睹了该现象。城市排水委员会主席赛谬尔· 吉比看到从波士顿方向飞来两个速度极高的发光体,映出一架飞机的机翼。他把邻居也喊了出来,两个男人看着那个物体在头顶盘旋,直到它掉头消失。消防队长阿瑟·金布尔也看到一个移动的物体,速度跟特快列车差不多,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外形,在场的另一名消防人员也看到了。当飞行物的探照灯照到地面上时,整条街如白昼般明亮。亚历山大·兰佩尔是一名飞机设计师,他对《波士顿记录报》的记者说道:
“当飞行物接近岸边时,似乎有所减速,然后开始下降。我在车库顶上建了一个飞机电台,一开始我以为它会降落在那里。它在距离地面不到150米的地方,我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外形,听到发动机的轰鸣。我觉得它有20多米长,尾部与推进器长12米。之后,它从海上向纳罕特方向飞去。”
在一个叫林恩的小社区,议员马修·麦卡恩和汽车修理厂主约翰·戴维斯一直在强调飞船的真实性。麦卡恩告诉记者:“我亲眼看到了。我能听见发动机有节奏的震动声,甚至能隐约分辨出它的轮廓,但看不清机上有多少人。飞行物前面亮着两盏灯。它在天空中转了几圈,然后朝塞勒姆方向飞去。之后,它又返了回来,飞行方向大致为多切斯特的弥尔顿区。”
目击事件持续了好几天,为圣诞节增添了不少色彩。甚至有报纸说,人们看到的其实就是圣诞老人!到底是什么让几千美国人冒着严寒跑到街道上,并深信自己看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飞行器?
关键词:导演思维 影视作品创作 影响
导演是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指挥整个剧组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力量。所谓导演思维,就是指导演在实际拍摄影视作品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导演思维不仅有利于升华影视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诠释和提升影视作品的主题与精神。同样,作为导演思维的产物和结晶,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导演的意识和目的。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关注影片的导演,由此可见,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影视导演是整个剧组的艺术灵魂,也是影视作品的动力和源泉。传递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是每个影视导演工作的主要方向。除此之外,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导演还需扮演好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既要现场指挥演员完成作品的拍摄,又要管理和协调整个拍摄团队的工作。因此,导演思维模式对拍摄影视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对剧本的选择
众所周知,剧本的选择是影视作品拍摄的必要前提,也是导演执导作品的首要任务。因此,许多影视导演在开拍作品之前会仔细考虑剧本的内容和题材、剧本呈现的形式、观众对于剧本的喜好等诸多细节。然而,导演思维在这些细节上就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每个导演对剧本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剧本的选择也就呈现多样化。
二、对演员的选择
导演对演员的选择,也是导演思维对影视作品影响的一个部分。一般而言,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这是因为演员自身的形象会改变观众对其影视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会细致分析剧本角色人物特征以此寻求实际生活中与剧本角色相近的演员。
三、对叙事手法的选择
叙事手法是影视作品得以呈现的重要媒介,也是影视导演执导过程中惯用的技巧。在影视作品的具体的叙事手法上,每一位导演对其作品表现手法的选择不尽相同。由于不同的导演采取不同的叙事方式,比如,《红高粱》采取细腻丰富的表现方法,《泰囧》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等,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叙事手法的选择也是导演思维对作品影响的重要方面。
四、对镜头语言的选择
镜头语言是指拍摄过程中的镜头像语言一样去传达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镜头语言既能带给观众直观的视听感受,又能增强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影视导演需在拍摄过程中指挥摄影师及时调整长短快慢镜头,从而能够展现影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去体会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旨。因此,对镜头语言的选择也是导演思维对其作品影响的重要体现。
五、后期制作
所谓后期制作是指利用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获得的素材,通过专业的合成技术,进行镜头剪辑,最终形成完整的影片。由于拍摄场地、环境等诸多原因,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就能使作品有序完整地演绎出来,这不仅意味着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要丰富影视作品的情节,而且也要利用不同的作品素材,从而更好地将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传递给观众,满足观众的品味和需求。不同的导演对作品后期制作的观点和想法不同,不同的后期制作所呈现出不同的作品画面,因此导演思维模式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六、包装宣传
作品的包装宣传凝结了影视导演和宣传设计师的心血和智慧。它是影视作品的外在形象,也是提高和增强其公众影响力和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此外,大部分的数据研究也表明了影视作品的前期包装宣传会影响观众观影的喜好程度。因此,不同的导演会采用不同的包装宣传方式,其中以电影海报、电影预告片等宣传方式为主,导演的思维会影响其影视作品的宣传理念和风格。
七、结语
导演的思维方向决定其影视作品的火爆程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影视作品集中体现了导演的思维模式和内在素养。由于其自身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周围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视导演的思维模式又呈现出多样性。导演思维模式深深影响着影视作品的发展,对影视作品所展现出的内容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导演思维对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和宣传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杭东.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对草根审美的消费[J].中国电影市场, 2015(01).
[2] 格·托甫斯托诺戈夫,童宁. 通向导演构思之路[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03).
一、情感的重要性在歌唱中的意义
歌唱是人类抒发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 而情感则是歌唱中的首席官, 灵魂。如果一首作品中把灵魂都失去了, 那这首作品就没有意义可言了。一首作品根本的艺术魅力和生命价值就是通过演唱者完美的情感表现来演绎和诠释的。
情感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客观的反映, 是主观个体和客观事物的联系。他具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从艺术作品中不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情感, 另一种则是直接从我们的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情感。情感的发生是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的, 因为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不同, 都有一定的信号作用, 使用不同的信号来刺激我们而引发的情感表现。我们人类日常的行为活动其实都是受心里影响的, 而最具有心里情绪的活动当然就是歌唱活动, 其受到心里情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歌唱心里的重要方面就是歌唱情感, 所以要提高歌唱情感的演唱效果和本质特征, 就要在心里情绪上多探索了。歌唱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用自身具有的动听的歌喉, 再加上美妙的语言来抒发作品的情感。在本质上情感与声音都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我们的歌唱目的就是要用演唱来表达出来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现, 也是表达出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 在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状态的最高境界。
人们通常在演唱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演唱技巧, 而忽略了歌曲真正的情感含义, 往往无法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在歌唱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的是声音和情感, 所以两者不可以单独的运用。因此, 在一首好的作品中演唱者不仅要运用好演唱方法和技巧, 还要与演唱情感完美的结合和发挥出来。让你与听众都达到同一个情感状态, 为之动容。
二、歌唱者自身素质对歌唱情感表现的影响
(一) 歌唱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
什么是艺术?歌唱就是一门艺术, 艺术恰恰又源自于文化。全世界各个地方各个名族, 他们的风俗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就会直接影响到歌曲的表现程度和艺术形象的, 所以作为一个好的演唱着, 我们就得有着广阔的文化修养, 可以了解到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 去学习和体验当地的情感特色。体会到当地音乐的情感背景, 理解内容含义, 这样演唱出来的歌曲就会具有很好的民俗风情和情感特色。歌唱声乐艺术的情感性质是由歌唱者用声音表达了的艺术形式。声乐和艺术创作也是由多个方面的组成的, 构成的要素都比较复杂, 想显示固有的内在美的作品就需要歌者把握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内涵。所以一个好的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必须的。
一个歌唱者还应该具备先天条件和良好的乐感, 先天条件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天生五音不全, 再这么感受和认识也无法诠释出来人们所需要的效果。乐感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演唱者要提高作品的整体效果, 那就需要强化乐感了。乐感的六个大方面有音准、节奏、旋律、律动、音韵、语气等。演唱者若想诠释好一首作品, 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最基本的个人魅力就是修养, 而处在最基本的不同的行业中就是艺术修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其次再去不同的行业中寻找不同的艺术修养, 追求行业中的艺术魅力, 达到艺术修养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充分的提高和展示歌曲的魅力所在。
(二) 歌唱者在作品表现时对情感的认知积累
老一辈的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他的意思就是说演员在台上表演的那一分钟, 在台下他却要花上十年的功夫日积月累和无数磨练才能完美的演绎。这正好也能套用在我们演唱的作品中, 他所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基础功, 如果我们基础根基就不稳定牢固, 气息技巧不稳定, 那在音乐中还从何而来的情感流露和完美表现了?所以扎实的气息和长久的积累锻炼, 对歌唱者在音乐表现尤为重要, 只有你自身的气息稳定了, 运用自如了, 美妙的声音才会从歌曲中流露出来去, 再加上对情感的深刻认识和方法的常年积累, 情感的表现就能随心而遇的在自然状态下表述出来, 进一步的传达出作品所要陈述的情感。而且整体效果也会显得自然流畅。
(三) 歌唱者要必备稳定的心里素质
心里素质, 就是人们在做某一件事情心里活动的范畴和表现, 心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物的成败与否, 拥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可以促使一件事物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同样, 在歌唱过程中心理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歌唱者, 在舞台上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舞台上正是锻炼心里素质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之后, 能够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艺术成就, 并且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个人的强大心里素质就得发挥作用了。歌唱者在实践中往往会由技巧问提照成演唱不佳和演唱失败的后果, 照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演唱者在台上突然忘词, 无法保持正常的心态, 接下来的演唱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了, 我们应该学会如和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即使忘了词, 也要放平心态自然大方的结束接下来的演唱, 而不是半途终止导致失败的后果。这时候就是考验我们自身心理素质的关键时候了。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能否调理好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歌者还必须具有演唱热情, 肢体语言的表达也是极其重要的, 在舞台上哪怕是伸手的一个小动作都可能使得歌者提高自信心, 通过伸手来分散注意力, 把心态调节到平稳状态, 可以大大减少紧张情绪, 才能更加通畅完美的演绎作品。所以演唱者要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多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心里素质, 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达到自己和听者共同的需求效果。
三、情感表现的具体方法在歌唱中如何把握
(一) 了解作品的内容与背景
当演唱者拿到一首作品时, 我们首先要对这首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歌词、曲调、和歌曲的风格等进行分析和了解。从而进一步的了解歌曲的感情发展, 再加上自身对作品的情感表现的理解, 完美的诠释作品。一首作品中, 总是会表现出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 使作品具有时代特点。例如:张寒晖老师的《松花江上》, 就是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出来的。在当时张寒晖被蒋介石赶到了前线, 他就和东北军生活在一起, 由于当时东北军官带着老人和小孩一起出动, 这一壮举正酣到了张寒晖, 一下促使他的灵感源源不断, 他要用歌曲来表达出当时悲惨境遇, 把劳苦人民的哭声喊声用旋律记了下来, 才写出了今天那首悲壮的《松花江上》。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当时作者是怀着怎么样悲壮的心态来创作的。这也证明, 要想成功的演唱好一首作品, 在理解了他的含义情况下, 还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 抓住歌曲的艺术性, 流落出情感的真实美感, 促使观众为之入情, 为之动容。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细节发挥出来。
(二) 歌曲语言内涵情感掌握
人类基本的交流方式就是语言了。歌唱语言当然也不例外, 歌唱语言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逐步建立起来的。因为一首声乐作品的组合是由语言文字和优美的旋律组成的, 所以在歌唱中语言文字是极其重要的。
与一首歌曲语言密切相关的是风格特征和情感内容, 不同风格的歌曲, 吐字咬字也是不一样的, 有长有短, 有快有慢。还有就是语言表情, 它的情感是在歌唱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用精确的咬字, 适当的色彩语气, 再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 映照出较强的吸引力。
一个好的演唱者最基本要做到语言的准确性和歌唱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最基本的, 如果歌唱者连语言的准确性都达不到的话, 那么他想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就是无稽之谈了。
语言的歌唱性, 是要完美的掌握了音色的明暗变化能力, 作品高低的起伏其实就是音色明暗的变化效果。要想使得歌曲语言听起来更加圆润, 更加动听, 应该美化音色, 把声音力度加大, 渲染气氛, 更好的表现出作品的内涵。
总的来说歌曲的语言其实就是人类最常用的交际语言, 只要我们可以做到语言的准确性, 无论对哪一种语言都准确理解其情感内容和语言歌唱性的情感掌握的运用, 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表达语言的内涵思想了。
(三) 合理运用声音技巧表现歌曲情感
声音技巧在作品中的最终目的是情感的表现。演唱者为了发挥出正确的情感表现, 应该在声音技巧上不段的研究探索, 在完成了优美的声音技巧后, 再去完成歌曲的情感表现。声音和技巧固然很重要, 但是如果只追求声音, 把歌曲的情感思想脱离轨道的话, 那我们所演绎的歌曲就没有情感价值和美学价值所言了。就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作品《沁园春·雪》为例, 它是毛泽东在一九三六年创作的。它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对当时的人民所处的环境和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赞的美和感概的情境下流露挥洒出来的。正因为如此, 如果我们演唱者能够深入的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的情感思想表现, 很快的进入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 北方大地到处白雪茫茫的意境状态之中, 身临其境到祖国的万里山河之中。抒发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再加上完美的声音技巧, 那所表述出来的情感一定会意境深运, 隽久永存的。
我们歌唱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用更好的声音去感动感化听众。从艺术的角度, 用感染力的方法来讲, 演唱者首先需要用自己的心感染到听者的心, 然后再用优美的声音再次感染听众的心, 这才能使得听众与之融为一体, 体会其情感的内涵所在。
(四) 情感艺术在声乐中的表现
正确的艺术表现说来说去还是来自于情感的表现, 一首作品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它的艺术灵魂和艺术表达都是来自于情感。一个歌者要具有情感艺术的表现就应该具备文化文学修养和音乐欣赏能力等, 特别紧密联系的就是音乐欣赏能力了, 因为音乐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只有我们本身去彻底的理解, 彻底的观察并加以想像发挥, 才能起到真正的情感体验效果。
当下的音乐作品在艺术和风格上都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也标志着新的事物的改变和创造, 固而可知在情感艺术上也会有新的表现和改变。一直以准确清晰的话语, 漂亮优美的声韵来传情的艺术表现是我们国家的特色。而且我国名族多各不相同, 不同的歌词中的情感一般都表现的也都是细致深刻。之后再把声音和情感完美的结合起来, 给观众留下好的影响, 使听者夸手称赞。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特质也是大不相同的, 情感本身的时代特征是不能用相同的时代的声音和技巧, 以及相同的情感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特征的。我们应该跟着时代的脚步运用技巧, 理解不同时代的艺术特点和民俗特色, 生动准确的表现出歌曲的创作意图和情感风格特色。
情感表现的具体方面在上诉内容中已经逐步的一一提到过了。像歌唱者需要具有音乐内容内涵理解和广泛的文化知识底蕴, 还有对歌唱者的自身条件的要求, 以及怎么样完整的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等等。都是影响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网上我曾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就是说有一个先天嗓子就非常好的孩子, 嗓音也是一流的好, 包括他的乐感, 音色, 还有对音乐的理论知识等都非常的优秀, 可是就是在他每次演出, 或者考试之后, 都会招到淘汰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的后果。后来经过老师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在演唱过程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就是这个孩子在每次拿到一首歌曲后, 他不去理解歌曲中的内容背景, 不去感受歌词中的情感表现, 只是一味的到嘴边就唱, 这样的唱法, 纵然有再好的声音, 也是白费也是徒劳, 已经失去了歌曲的色彩和情感, 再怎么唱也是灰暗无力的。找到毛病后经过老师的教导和这个孩子对作品的理解认识, 以及对作品的情感表现等都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最终取得的了很好的成绩。
所以在一首声乐作品中情感艺术的表现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情感在声乐作品中表现的影响, 在阐述的过程中我们浅谈了对情感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 以及情感在作品中怎么样表现和运用。还有哪些方面会影响到情感抒发和情感的表达, 正确的把握和发挥情感在歌唱中的具体表现等。通过本文的浅谈与阐述, 要达到的核心目地是使演唱者在今后的作品演绎中对情感的进一步认识, 加大对情感的深层次的理解。运用正确饱满的情感状态去演绎出歌曲需要表的情感内涵。使得演唱者与听众同时激发出内心的情感流露, 与歌曲融于一体, 达成共鸣, 使之表现到最巅峰的完美状态。因此, 一首声乐作品中的表现和影响最最重要的就是情感。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12.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2.
[3]赵小林.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传达.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3.
[4]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4, 11.
[5]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
[6]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
[7]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8]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2.
[9]杜晓慧.略谈声乐演唱中语言的情感体现.中国音乐, 1999, 4.
[10]西德尼·哈里森.通向音乐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2.
【红楼梦作品的影响】推荐阅读:
红楼梦相关的诗句07-02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07-09
我读红楼梦的感想07-21
《红楼梦》中的爱情秘籍11-07
红楼梦人物贾元春的故事06-22
红楼梦的好词摘抄10-25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800字作文05-25
红楼梦的读后感七年级09-10
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10-21
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