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精选8篇)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 篇1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黛玉代题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林黛玉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 篇2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研习诗书,她与薛宝钗并居“金陵十二钗”之首,可以说是大观园众位小姐中才华最出众的。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曹公赋予林黛玉的主要作品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等,此外,大观园的每次诗社活动,林黛玉都参与其中,作出了《咏白海棠》、《柳絮词》等一系列诗篇。这十余首诗形成了完整的风格和统一的格调,为后人品读《红楼梦》并且深入研究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

林黛玉的诗词多托物自伤,感慨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无所依托,海棠、桃花、柳絮、秋雨,这些事物在林黛玉的笔下获得了灵性,找到了归宿。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中,十二金钗的判词纷纷出现,其中评价林黛玉“堪怜咏絮才”,这是用南朝才女谢道韫的典故比喻林黛玉,肯定了林黛玉在诗词方面的才华。同时,“柳絮”这个意象出现,让人极易产生漂泊无依之感,这种孤独贯穿了林黛玉的一生,也处处体现在她的诗句间。《葬花吟》中“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哀叹;《秋窗风雨夕》中“牵愁照恨动离情”的思念,纷纷表达出这一点。

此外,林黛玉曾说不喜李商隐,但她的诗风恰恰有一些义山风骨,但是将李诗中的迷蒙转化为了清愁。她的几首应制之作充分体现了这点。《咏白海棠》一诗中的“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等联,充分调动了想象力,构造出丰富的意象,同时保持了风格上的统一,整首诗清愁凄美,不愧为折桂之作。

二、黛玉诗词的经典名句

对于一首诗而言,宏观上的结构完整、风格统一固然重要,假如缺少了点睛之笔,诗则不能成诗,充其量是一些零散句子的拼凑,令人读来索然无味。曹公将最有灵性的诗句尽数赠予了颦儿,借她之手留下了许多《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当本书的前八十回即将结束,贾家已经初现败落之势,林黛玉和史湘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趋势,在中秋夜的大观园即景联局中,诗句的气氛越来越冷清,最终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结尾。一句“冷月葬花魂”,成就了林黛玉最凄美的一幅写照。她总以“花魂”自比,又有中秋夜的明月映衬,这一句既应景,又对仗工巧严整,最为重要的是完美地展现出了黛玉此时孤独凄凉的心境。她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预感,渐渐明白在贾家目前的局势下,自己的爱情和未来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只能寄希望于在如水的月色中,平静的与世界告别。

黛玉的另一佳句出自《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继承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风格,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了反问,黛玉知道自己难以改变寄人篱下的现状,因此将希望寄托于无法实现的爱情,这种掺杂着迷茫与虚无的心情,让她在孤独中坚持着内心的清高,“质本洁来还洁去”成为了黛玉的最终愿望。敏感的她预知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因此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看作一种哀怨的抒发,更是林黛玉的自嘲自解。

三、黛玉诗词的情感背景

林黛玉的诗词之所以风格凄美,与她一生的遭际是密不可分的。与很多诗人一样,她的字字句句中都有自己的影子,常常化身为花魂,依附在大观园的草木上,从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她情感变化的踪迹。

在贾家的繁盛时期,即黛玉入贾府之初,尽管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接连去世,她也感伤自己的命运,但是宝玉、紫鹃、三春姐妹和贾母等人从各方面为她带来了快乐与希望,因此这一时期的总体基调是比较向上的,诗风也偏向清丽,哀而不伤。这一时期的《问菊》、《菊梦》、《秋窗风雨夕》都充分体现了这点。此时的黛玉与宝玉渐生情愫,爱情的到来让黛玉从长期的愁苦中短暂解脱,父母离世、寄人篱下的痛苦得到了安慰。随着贾家的运势急转直下,敏感的她意识到了过去的富贵荣华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抄家的宿命,与宝玉的爱情成了她最后一丝希望,然而“木石前盟”注定是一场悲剧。《五美吟》和《柳絮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林黛玉通过对虞姬、西施、昭君等五位历史上著名的红颜进行描写,寻找一种红颜薄命的共鸣。《柳絮词》更是直抒胸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在江河日下的贾府,连植物都被染上了哀伤的气氛,下人们各自谋划未来,而她却束手无策,只能默默服从命运的安排,最终在贾府众人的欺骗中决然离世。林黛玉一生的漂泊在这首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以柳絮自比,杨花自古为离人泪,它飘零的姿态,正是林黛玉含恨魂归离恨天的宿命。

结语:

红颜已逝,空留嗟叹。林黛玉是一位以泪写诗的才女,不同于薛宝钗诗的工巧、史湘云诗的娇艳,她的诗作一如出水芙蓉,风露清愁。林黛玉诗凄清哀婉,想象丰富,同时擅于借物抒情,颦儿在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将她一生的漂泊流离,付诸于缱绻笔墨,为后人赏析林黛玉角色形象和研究《红楼梦》真实结局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邹自振.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 篇3

关键词:黛玉之泪;“葬花吟”;情感的传达与再现

一、《红楼梦》中黛玉之泪的情感文化内涵

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足见泪不为寻常物。泪作为情感的一种集中表现,成为中国无数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更成为表现悲剧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红楼梦》中黛玉之泪的刻画就是典型之一。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关于其泪的描写自然而然成为刻画其性格特征重要的组成部分。《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纠结始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还泪”之情。泪是情感的凝结,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泪作为情感的一种表达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否则悲何以为悲,恨何以为恨。不同的民族往往会有不尽相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黛玉之泪的情感表达同样渗透着文化底蕴。黛玉之泪并非无源之泪,是整个民族情感的具体体现。共同的民族情感体验是我们深刻体会其泪之悲的基础。

二、霍译“葬花吟”关于情感传达的评析

《葬花吟》的翻译,首先要对《红楼梦》整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有通透的把握。《葬花吟》是小说情节和意境的一部分,是黛玉内心世界的写照,所以翻译一定要注重人物情感的传达。下面通过《葬花吟》英译研究,审视情感传达和再现的得失。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The Maid, 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

Seeking some 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此句表达了深切的惜春伤春之情,美好的春光不在,不免引起人的惆怅,更何况内心本已被愁绪所困,看到春暮的凄凉之景,怎能消解心中的无限愁绪。译文中“grieve”一词表现出黛玉的惜春之情,第二句中的“seek”一词表现出为排解心中的愁绪所做的努力。“Trample on”是践踏的意思,在这里一个重要的情怀“不忍”并未在译文中体现,黛玉看到遍地落花,不忍踩,传达出黛玉内心的踌躇怜惜之情,译文没有很好地再现这种心理。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Next year, when peach and plum-tree bloom again,

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The solitary Maid sheds many a tear,

Which on the boughs as bloody drops appears.

这两句从桃李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中,联想到人却不能如桃李一般长存,感叹人世的无常,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内心的凄苦无以排解,看到暮春之景,想到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悲戚难耐,忍不住默默地洒下泪来,一个“暗”字表明内心的苦楚无人倾诉,只得独自承受,更显其哀。将首句翻译成一个时间状语,没有突出树与人的的对比,因此黛玉的无奈凄苦之情没能得到很好的传达。后两句的译文意境圆满,不过原诗句用典,湘妃哭舜,泣血染竹,竹成斑,因为黛玉号“潇湘妃子”,此处是黛玉表达自己的万分悲痛之情,潇湘哭竹,这个故事需加注点透。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And lays her down between the lamplit wall,

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

But neither bird nor flowers would long delay,

Bird lacking speech, and flowers too shy to stay.

青灯、冷壁衬托出人内心的无限凄凉,无情的冷雨敲打着寒窗,痛击着一颗孤独的心,本想在“被”中寻找温暖,却无奈“被未温”。译文第一句中“lamplit wall” 无法完全表现出室内之物带给黛玉心理上的凄凉感受。第二句译文中“chill”一词则传达出冷雨带给内心的凄苦体验。后句以花鸟自比,美好的东西总是不常在,无力挽留。花鸟似乎与黛玉心相通,充满无限惆怅。译文第一句中的“bird”和“flowers”显然不能与原句中“花魂”和“鸟魂”的深刻内涵契合,在意境和情感传达上略有缺失。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And then I wished that I had wings to fly,

Across the sky to the world’s farthest end.

Pure substances the pure earth to enrich,

Than leave in soak and stink in some foul ditch.

nlc202309030016

心中的悲苦已无法在尘世得到解脱,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无奈与惆怅。译文整体上与原句意境相合,第二句中的“随花”意境并未得到直接再现。黛玉因花之洁不忍其陷于污浊之地,故将其葬于大地,作为其最终的归宿。由花及人,黛玉想到自己在尘世的遭遇,又有谁来怜惜呢,惜花实则是怜惜自己。译文第一句中的“pure substances”和“pure earth”把握了原句两个“洁”字的实质内涵。第二句中情感的再现也很好切合了原句中的心理感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As petals drop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

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

这两句触景伤怀,由春残花落,联想到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让人不禁悲从中来。译文的意境很圆满,特别用“bloom”形容红颜,用“sicken”和“pale”形容红颜的消逝,传达出黛玉内心的无限怜悯痛惜之情。后两句表达了黛玉深切的伤春怜惜之情,春暮凄凉之景,让人不禁感伤红颜易老,好景不长,最终将会和春花一般凋零。第二句“dead”很好地传达出花谢人亡的凄凉意象,传达出黛玉内心对红颜易老,人生悲苦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结论

通过分析霍译《红楼梦》中《葬花吟》翻译的情感传达得失,译文从整体上较好地把握了黛玉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但由于情感的表现具有文化历史性,更具有民族性,在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偏差。情感的传达和再现作为文学作品翻译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译者必须基于原语的历史文化,深刻领悟和把握内涵,最大限度的传达出原文微妙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郑琼京.《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译与霍克思译比较评析[J].海外英语,2011.

[2] 徐丽华.《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J].华夏文化,2013.

[3] 戎金荣,刘淑梅.《葬花吟》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首都教育学报,2012.

[4] 李海蓉.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英译版本[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5] 朱耕.译者的主体性:霍克思英译《红楼梦》解读[J].作家,2012.

红楼梦黛玉的优秀诗词 篇4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 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词组时。

菊 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 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 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 珠

瓦砾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 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红楼梦诗词鉴赏:赞林黛玉 篇5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说明]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就是这二首。

[注释]

1.皮囊——外表,长相。佛家称人的躯壳为臭皮囊。

2.草莽——杂草,无用之物。这句意思是:肚子里没有儒家那套仕途经济学问。

3.潦倒——困顿。

4.世务——一般社会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今从甲戍、庚辰诸本。

5.文章——这里特指那些“诗云子曰”儒家书籍和八股之类的时尚之学。

6.偏僻、乖张——偏僻,行为不端正而偏激;乖张,性情古怪。这里说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

7.乐业——对家业感到满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孙,即所谓逆子。

9.寄言——告诉。

10.纨袴、膏粱——指代富贵人家子弟。纨袴,细绢裤。膏粱,见《好歌注》注。

11.莫效——不要效法。

[鉴赏]

这两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在曹雪芹的时代,经宋代朱熹集注过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莫大的权威性。贾宝玉上学时,贾政就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贾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这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愚顽”、“无能”、“不肖”了。但贾宝玉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读的书却(/wenxue/)爱如珍宝;他给大观圆题额,为芙蓉女儿写诔文,也显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可见,思想基础不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而“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细究词意,宝玉后来不幸的遭遇,是与他始终不改其“偏僻”、“乖张”的行为有关的(当然,贾府之败还与王熙凤等人的劣迹有关)。他挨父亲板子那次,贾环告他逼淫母婢,这还不过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诽谤”,后来当然要严重得多。袭人曾因宝玉“心迷”黛玉,错向她诉说了“肺腑”之言,而“吓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泪暗想:“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如何处置,方可免此丑祸!”(第三十二回)看来,在曹雪芹笔下,这个所谓“不才之事”和由此招来的“丑祸”确是没有能够避免,因此宝玉才会落到我们在《好了歌注》中已说过的那种“贫穷难耐凄凉”的境地。

《红楼梦》 林黛玉 篇6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

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得她的性格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为是出生豪门,她的身上自然有贵族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慢和高贵。可又因为是孤儿,寄人篱下,她又比一般人更自尊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喜欢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才力。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在贾府里她既不得下人之心,也不讨主子欢喜。因此,在这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必然是处处碰壁,处处受伤的。

初到荣国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起初如此地谨小慎微的林黛玉,后来便不再这么做了。很快地,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都只不过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父母双双离逝后,她在荣国府里的处境,更是难堪了。她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罢了。她越发变得孤高、自尊了。那傲慢的外衣下,掩饰不住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她心高气傲、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她惟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她就是这样自己折磨着自己纤细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才学的女子,没有独立的思想,因为能屈于命运的安排,或许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有时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如此说来,没有才学,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清照,才气横天,然而,她的人生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绝对可以堪称是一个诗化的才女。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等,对于许多名家诗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作诗才思敏捷、新颖独特。她的诗歌,能作得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她的聪慧和博学,更是因为,她是用心灵去感受生命中事物。即便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能触动她的情思,写下惊人之作。如此之高的才情,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究竟是幸福,还是祸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白海棠〉

这首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韵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样的诗,更充分地表现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林黛玉,是一个用心灵写诗的才女。她把自己的灵魂,也融进了诗歌的境界中。用诗歌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用诗歌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四、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爱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这么一个孤傲的女子,不屑功名,不屑利禄,她是红楼众女子中性情最真,用情最深的一个。她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毅然成为封建的叛逆者。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了太多的曲折,然而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泪水相伴的美梦,如烟似雾,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一见钟情。初次见面,林黛玉看贾宝玉,看到了“万种情思”;贾宝玉看林黛玉,看到了“心较比干多一窍”。初次见面,他们觉得彼此是熟人,似曾相识。也许是因为前世,他们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早已相识,早已结下深情厚意。但更多的是因为,处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都是对方心里理想的异性形象。林黛玉的字,就是贾宝玉起的。贾宝玉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黛玉眉尖若蹙,用这两个字,岂不妙哉!这样的名字,其实也将预示着,未来的他们烦恼多于欢乐。贾宝玉初次见到了林黛玉,就上演惊心动魄的摔玉一幕,众人慌乱。而当晚,林黛玉便开始为他流泪了。在贾宝玉的要求下,贾宝玉与林黛玉住在一个空间里了。从此以后,两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爱情的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林黛玉对贾宝玉掏胭脂的毛病,并不指责,反而嘱咐他干这些事,不要带出幌子;林黛玉从未要求贾宝玉求取功名,入仕为官,也从不对贾宝玉说那些“混帐话”。她对宝玉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灵相通,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有情人。

贾宝玉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吹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贾宝玉惟怕脚步把花践踏了,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漂漂荡荡,竟流出了沁芳闸去了。这时,却遇见了来葬花的黛玉。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同样的爱花,爱那纯洁的生命。贾宝玉引用唱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一场相会,他们一同葬花,显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这一场相会,给了林黛玉一个展现内心情窦的机会,贾宝玉的及其推荐的《会真记》,拨动了少女黛玉的春心。他们的爱情,正式萌芽。然而,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含着对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感叹,就像易落的桃花、易逝的春光。也许,真正的爱情,从来就与苦愁相伴……

因为彼此相爱,却又没有正式交心。扑朔的情感总在折磨着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人。贾宝玉玉林黛玉,因为亲密,就要求更亲密。则不免又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追求完美的黛玉,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她嫉妒着情敌薛宝钗,她害怕也担忧贾宝玉有了姐姐便忘了妹妹。于是,怄气、冲撞、苦闷,成了他们爱情生活的重要内容。

林黛玉也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就因为她以为贾宝玉也将真心隐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人原本是一个心,但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爱情的折磨,黛玉越发心碎。流不尽的泪水,是真的为了还他前世的恩情。柔弱的身躯,岂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心灵负担!

综观林黛玉的一生,是痛苦的、忧伤的、悲剧的一生。她的人生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封建礼教制压的结果。

曹雪芹,他的人生命运就是悲剧性的。他爱所有的女儿,同情所有女儿的生命。他“见了女儿便清爽”,可是女儿的生命终究逃不脱封建礼教的压制。

林黛玉,是他笔下最美丽的女子,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身上有女子的柔弱,有女子的真性情,有才女的聪慧,有诗人的忧伤……曹雪芹爱她,可是也无奈地给予了她悲剧的人生。

封建制度,扼杀了纯真的爱情,也压制着做人的真性。追求自由,追求完美,追求爱情,林黛玉毅然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 篇7

1、敏感细心

林黛玉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细心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就充分的显示出她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女孩子的性格都有敏感细心的成分,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却是过度的敏感细心,有点背后的小事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敏感的性格本身是正常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女孩子的正常的保护自己,而细心可以说是女孩子的美好的品质,它可以使女孩子在做事情时充分发挥这种细心,来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林黛玉由于环境与身体的原因,这就过度的细心了,以至于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的烦恼,自己的生活的空间也较为的狭窄。这种性格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贾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自己又是寄人篱下,所以这种特殊的敏感使自己的精神时刻处于绷紧的状态,大大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2、淡泊

而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淡泊的,这充分的表现在对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是满腹诗书,所以对物质的生活方式还是淡泊的,所以对贾宝玉的爱可谓是一种至情之物,虽然林黛玉的家境一度的落魄,而且还寄居在贾府,可谓是非常贫穷的,这与贾府中的公子贾宝玉在物质上对比可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却不是因为林黛玉贪慕贾宝玉家的财富,而是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所以这种淡泊的性格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纯洁性,此外,林黛玉的这种淡泊还渗透到自身的气质上,在贾府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可谓是落落大方,没有那样拘谨,也是由于这种淡泊的性格,对贾府的财富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淡泊的心里,也就表现为内在的一种气质,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3、真实

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表现在,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境地,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性格,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而且林黛玉的性格在书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尖酸刻薄,小心眼等都有所体现。但是往往这样的性格才使一种真实的表达,作为一位女孩子,这种小心眼的行为是无疑的,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瑕疵的,这在林黛玉的身上也是一样的,虽然书中可以很明显的是在充分的肯定林黛玉,但是对林黛玉的身上的弱者也是写的较为的全面,而这恰恰才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另外,林黛玉的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相法,也看出了在林黛玉的身上这种真实性的充分的表达,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的女子的形象,性格的真实的表达,在贾府中是极为宝贵的。

4、易伤感

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易伤感,这种容易伤感的性格有着多种的因素,在《红楼梦》的书中曾多次表现林黛玉的伤感之情,很明显的就是“黛玉葬花”林黛玉对华的伤感也是充分的表达内心的苦楚,林黛玉把花比作自己,认为花也也是一样的有着生命,所以对花的死去就显得很是痛苦,对花的伤感,对自己的处境伤感、对与贾宝玉的爱情伤感等等,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这种伤感是致命的也是被大家所充分诟病的,所以大家对林黛玉的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贾府她的这种伤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人们远离林黛玉认为她为人不好,殊不知林黛玉的这种伤感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的生活更为的苦难,更为的不幸,也是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抒发。

5、绝顶聪明

林黛玉也是绝顶聪明的,可以说林黛玉的在贾府与其他人的智慧是不可与她相比的,这种聪明一方面来源于林黛玉的家庭的教育,另外一个方面来自自身的对生活的感悟,在《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一回,就充分的显示出了林黛玉的作诗的智慧,而且在贾府生活,林黛玉的这种绝顶聪明还表现在察言观色上,与不同人的接触上,与刘姥姥接触,与王熙凤接触,与薛宝钗接触其方式都是不同的。林黛玉的绝顶的聪明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林黛玉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绝顶的聪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林黛玉带来你要的保护,但是这种聪明也有可能给林黛玉带来一定的不良的影响,例如,对林黛玉的聪明的表现出的一定的厌恶。所以林黛玉身上的这种绝顶聪明,是需要客观地对待的。

6、悟性极强

林黛玉的悟性是极强的,领悟能力超出一般人,往往大家在大观园里面的问题的讨论,刚刚进行一半,或者刚刚开始,林黛玉就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而且这种超强的领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就是在林黛玉的家庭的环境的熏陶下,得到的一种能力,而且这也和她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来自贾府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薛宝钗等人在爱情竞争对手上的压力,这些都促使林黛玉要有着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可以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还能够与贾宝玉在爱情上得以继续,这些都看出了林黛玉的迫不得已,所以在这种悟性极强的能力上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林黛玉性格形成因素分析研究:

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 :“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 :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

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

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背井离乡,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3、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 :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 . 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 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三、结语: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篇8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上一篇:关于印发《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的通知5则范文下一篇:中小学教师培训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