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2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3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4

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2、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二、教重点: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情况,体会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三、教难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情况,并能够分析实情。

四、关键:营造情境,让学生探究新知。

五、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交流中复习

、出示问题。三白一黄的球放入袋子里。

2、问题:摸球游戏,以前有做吗?老师摸一个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结论:可能是白球,因为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

也可能是黄球,只是他的可能性小一些。

追问: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结论:袋子里黄球和白球的数量有关,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大。

3、实践:动手来摸一摸。(请同学来,调节一下气氛)

探究活动一:

用“0”和“1”来表示可能性、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老师来处理一下,看:袋子里只有两个白球。

问:能否摸出我想要的黄球?(生答)

2、像这样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用一个数来表示,那可以说它发生的可能性为“?”

“0”

小结:发生的可能性为“0”时,表示这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3、如果我想摸出白球,那情况又将如何?

全是白球。(老师同样请你来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为一定发生的事,你会用什么数?)

“1”

小结:当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他的可能性为“1”,当有的事不可能发生的时候,我们说他发生的可能性为“0”。那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0”。

老师出题:

玻璃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水泥地面上,那玻璃杯破碎的可能性为“?”

太阳每天早晨升起的可能性为“?”

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一粒有1~6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学生举例。

探究活动二:

师:老师现在盒内只放入1个黄球、1个白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可能有些学生回答:“1/2”)

师:为什么用1/2,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盒内只有2个球,而我每次摸到的不是黄球就是白球。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为1/2。

师:对,盒内2个球,说明摸球的可能性一共有2种,摸到的结果只能是1种,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2。那么,现在老师再放入1个红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巩固应用、练一练2:读题——解决问题——说明原因(红色占总数的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2、练一练3:仔细审题——独立解决——小组讨论——反馈

3、老师看到一个门牌号码是由2和9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门牌号码29的可能性多少?

4、一个密码箱的密码由

1、、8组成的三位数,密码18的可能性是多少?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关于可能性的一些问题,那你觉得自己有那些收获?

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字表示。

利用可能性的大小,判断一些事情发生的几率。

作业:小练习册

板书:

摸球游戏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5

课本9~10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

试一试

1、采蘑菇的小姑娘,她采了6个蘑菇,这6个蘑菇可以怎么样摆放?找出6的因数。

2、小姑娘昨天采了21个,今天采了30个,你能找出21和30 的因数吗?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3、你能试着找出21和30公共的因数吗?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小狗吃骨头,看看每只小狗该吃哪块骨头?

2、试着找一找32的所有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

五、作业。

1、练一练第1、2、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6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7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8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谁来了?

生:阿凡提

师:同学们对阿凡提都很熟悉,下面我们侃侃他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2、师: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那么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是阿凡提得到金币,也可能是吝啬的大财主得到金币。

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把它叫做可能性。

3、师: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节目分别有唱歌、跳舞,等等,那么如果让你抽的话,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呢?

生: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有可能是其他的节目。

师;对于这件事情结果,我们同样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师:以上这些都是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都

属于可能性事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5、师课件演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巩固练习

(一)教学例题1

1、师: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1号盒子、2号盒子。

2、师: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盒子中球的颜色、数量。1号盒子中装有8个红球。2号盒子中装有2个红球,2个黄球,2个黑球,2个绿球。

3、问题

(1)师:从1号盒子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师: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生:一定是红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1号盒子里面装的全部是红球。

(3)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子,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猜测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真聪明。

(4)师:从2号盒子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5)师: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生随机汇报。

(6)老师可根据盒子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根据要求装不同颜色小球的游戏。

师出示条件

(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以放红、黄、黑色三种颜色的球,也可以放红、黄两种颜色球,还可以放红、绿色两种颜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生按照要求操作

3、师巡视指导

4、生操作完一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汇报,并说明为什么。

(三)教学例题2

1、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明天可能下雪……(请学生举例几个)

2、生汇报

3、师演示例2图片

⑴看图判断

⑵说说为什么,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完整的表述。

图片5时,学生读题后,师展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⑶汇报、讲评。

(四)考考你

1、师:刚才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2、师课件演示题目: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

)停止。

3、指导生认真读题,并分析说出为什么。

(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可能)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不可能)停止。

(五)连一连

1、师: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2、师指导生认真读题,分析过程

3、师课件演示结果,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

(六)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下面这些城市你们去过吗?

2、生汇报

3、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那些地方看看,他们那里的冬天会下雪吗?

4、师课件演示图片

5、通过刚才对资料了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一下呢?

6、生回答

7、师指导描述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2、师: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P108

2、3

五、教后反思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创设问题情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主体对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活动中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首先出示一面圆形镜子,问:同学们你们看着老师手中拿着的这面圆形镜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甲生说:圆形镜子的半径是多少?乙生说:圆形镜子的直径是多少?丙生说:圆形镜子的周长是多少?丁生说:圆形镜子的面积是多少?随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立即投入到思索与讨论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氛围,而不是去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的研究,使我领悟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创设益于学生自主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五年级上册;有效;自主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48-2

一、优化情景设置,有效地自主导入新课话题

对话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如果在课堂初始就可以创设恰当的情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快速进入“课堂主体”这个角色。

【案例一】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时,笔者发现教学内容是学校的环境设施,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了解了,对话题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如果生硬地介绍课文内容,未免枯燥,课堂效率也不高,于是笔者安排了一个源于课本的story time,但又丰富于它的学校环境(如下图):

How many1F2F3F

Playground

Class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Art room

Music room

Table tennis room

让学生用there be句型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进行猜测,来完成表格。如:

S:Is there an art room in the school?

T:Yes,there is. But not only one. Can you guess how many?

S:There are two.

T:Yes. Where are they?

S:Are they on the third floor?

T:Yes,they are.

这样,学生就自主地进入了本课的情景,自然地进行本课的话题讨论,成了学习的主体。

所创设的情景应是反映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所熟悉的并乐于参与的,同时又是浓缩的情景,具有语言的概括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提问艺术,有效地自主推进对话教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在高年级对话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到,但往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是教师,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学生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思考。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否能让学生更加投入,更有成就感,进而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呢?

【案例二】 笔者在进行五年级上册Unit6 My efriend的文本教学时,如若采取传统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机械教学方法,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课堂上的气氛往往很沉闷,因此,课堂效率也不高。后来做了如下尝试,效果不错。

先介绍I have an efriend.想认识他,了解他,可以向他提问。

T: I have an e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 him? You can ask him some questions.

于是学生就来了兴趣,要认识这个新朋友,提出了很多自己想了解的问题:Whats his name? How old is he? Where is he from? Does he speak English? What does he like? What does he do? ...

笔者将其一一通过板书做简单记录,接着让学生听一段与efriend的对话录音,在录音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录音中没有提到答案的问题,以He didnt give us the answers. 擦掉板书,一笔带过。于是剩下的板书便是此段对话的梗概,学生看着简单的板书已能复述刚才的录音中的对话内容。

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引领自己如何在对话中捕捉信息的过程,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信息内化的过程,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机械教学来得更高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任务驱动,有效地自主强化对话运用

在学习完对话后,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任务促使学生使用对话中的句型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巩固所学新知,融会贯通地运用新知,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案例三】 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Unit3 Our animal friends之后,学生来介绍自己的animal friend,可一直局限于那么几种常见的动物,说了个开头就可以知道下面的内容。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气氛十分沉闷。这时,笔者灵机一动,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在纸上画一个“怪物”,长什么样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画完后,大家一起来猜同学的“怪物”的长相。没想到,这一招真的很管用,学生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给出的回答真是精彩至极:

S1: Does it have six legs?

S2: Yes, it does.

S3: Does it have a long tail?

S2: No, it doesnt.

S4: Does it have four eyes?

S2: No, it doesnt.

S5: Does it have two heads?

S2: Yes, it does.

S6: Does it have any wings?

S2: Yes, it does.

S7: Can it jump?

S2: No, it cant.

……

一场头脑风暴。学生将所学的的单词与想象结合起来,运用的淋漓尽致,课堂完全成为了他们的舞台,让笔者这个导演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其实,笔者只是简单地将任务内容进行了细化,却在无意中起到了优化任务的作用,把学生从开始的无味且无趣的任务中拯救了出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投入到用形容词比较级来比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任务中。

四、优化实践过程,有效地自主拓展对话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必须在实践中出真知。以下三个案例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拓展对话的能力。

【案例四】 概述对话。

概述对话是培养学生提炼、归纳文本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练习五年级上册Unit6

What do they do?这一对话文本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Mikes father is a . He teaches . He has . Mikes mother is a . She writes . She works .

Su Hais father is a . He helps . Su Hais mother is a . She makes .

这一练习突出Story time的内容,就是对文本的一个简单复述。形式上切合学生实际。因此这一练习对学生掌握对话文本与否起到了较好的检测、反馈作用,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主地去内化已学的文本信息。

【案例五】 创编对话。

开放、自由的“创编对话”较之封闭、严谨的“表演对话”更具语言的鲜活力和生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的模式,鼓励学生围绕主题,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性活动中自主地把对话文本语言活化为生活中的真实语言。

【案例六】 续编对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抓住学生对魔术极为感兴趣这一特点, 我在执教《红绿灯》 (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这课, 刚开始上课我就设计了一个巧变魔术的环节, 并且整堂课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知道刘谦是谁吗?

生:魔术大师。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魔术, 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师:你们看这个交通标志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一个常见的交通标志)

生:禁止停车。

师:正确, 现在你们屏住呼吸, 擦亮眼睛看清楚了, 老师左手是一个空盒子, 右手是这块标志牌。现在, 我将这两样东西轻轻地互换位置, 一、二、三, 请看!

(老师已迅速将刚才的“禁止停车”的标志, 变成了“禁止行人”的标志)

生: (惊奇地) 哇! (然后一起鼓掌)

师:想不想把这个魔术带回家呀?

生:想。

师:好, 这节课我们重点就是认识交通标志牌, 现在请你们将已经搜集到的交通标志介绍给大家。如果这节课你能用自己的好办法认识15种交通标志的话, 老师下课就把魔术的变法告诉你。

(学生听了欢呼声一片, 很主动地参与到了枯燥的、认识交通标志的学习中。)

[案例反思]

俗话说, 一个好的开始, 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 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为后面成功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1. 游戏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 兴趣是孩子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课始, 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教学内容, 设计了变魔术, 将一种交通标志符号迅速地变成了另一种交通标志符号。这一简单的魔术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当时, 可以说全班的同学都注视着老师, 结束以后就有好多学生嘴里不停地夸老师, “你太神了”!“好厉害呀!”……看得出, 学生对这堂课的开始充满了兴趣。

2. 游戏紧扣教材, 变枯燥为有趣

《红绿灯》这课, 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 这个内容本身比较单一、枯燥。如果以说教的形式实施教学, 估计班中大多数孩子都不乐于听课。老师灵机一动, 把教材内容与热门的“魔术”相结合, 而且魔术的内容不但没脱离教材, 反而是紧扣教学。这样合理地重组教材, 使内容由枯燥变为有趣。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得品德课堂充满了活力。

3. 魔术不仅服务于课始, 还服务于课后

老师的魔术先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又以“学魔术”给孩子后面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最终课后揭秘魔术, 为的是让学生把这个魔术表演给爸妈看的同时, 对交通标志进行一次重现、巩固, 以便他们能更牢固地记住这些标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篇13

本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要求热设计的。本单元学习实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列和行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例1),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本内容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沟通位置与方向的联系(六上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单元编排是在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绘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也为后面六年级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纸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看到这两个字(位置),你头脑里马上想到了什么?(复习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请-第组第排的同学回答!能描述一下你现在的.位置吗?

二、探究新知:

1、列和行:

你是怎样确定组的?(从左往右为列)你是怎样确定排的?(从前往后为行)

学生手势指座位的列和行,

电脑演示列和行

2、数对表示:

随机:第---列的同学站起来,第---行的同学站起来。你为什么站了2次?(确定位置需要2个数据)

怎样表示张亮的位置?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展示

书上有规范的写法,自学p19例1:张亮的位置表示为“(2,3)”,能写成(3,2)吗?写数对时要注意什么?你还能写出谁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教师收集)----抽中的站起来,其他同学用yes或No判断

2、点名游戏3、对号入座4、拓展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

2、小军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6行,用表示;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1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主题为“生活启示”的课文, 共有四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都是叙事性散文。根据单元导语要求, 结合文本特点, 笔者发现教学本组课文, 教师可以根据叙事性散文的特点, 从寻文脉、悟启示、品语言这三个维度, 达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把握主要内容, 领悟生活启示, 品味语言魅力, 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对该类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一、从理清行文脉络入手, 聚焦文本情感的主线

叙事性散文在形式上较松散, 但结构严谨, 往往由较明晰的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来。抓住这一线索, 引导学生进行一维“线型阅读”, 能帮助学生理清文脉, 落实课标中“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的课程目标, 达成本单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 体会叙事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1.根据心情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下滑线”

叙事性散文中, 叙事的“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 把握情感线索, 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 作者的心情变化贯穿全篇,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的心情变化。学生很快发现了“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这一情绪变化“下滑线”, 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也就显得比较明晰。

2.根据时间变化词, 把握文本情感的“波折线”

有的叙事性散文所叙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理清文脉, 把握要点, 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 不失为良策。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件事, 学生如果能抓住“一天—两个星期以后—时装展如期开幕”这几个时间词, 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要点, 并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折线” (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满心欢喜) 。

3.根据画面的变化点, 把握文本情感的“螺旋线”

有些叙事性散文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读出多幅画面。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中承接的画面, 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变化, 在把握文本结构和要点的同时, 体会文中人或物所流露出的情感。

如初读《珍珠鸟》一文, 教师让学生说说:读着课文, 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你看到了怎样的珍珠鸟?能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吗? (生:怕人的鸟、可爱的雏儿、淘气的雏儿、胆大的雏儿、安睡的雏儿) 学生在初步感受这些画面的同时, 对珍珠鸟的情感变化一目了然, 也初步感知到正是作者的悉心照顾, 才交织成了文本中人与鸟之间慢慢上升的“螺旋形”情感线。

二、从感悟“生活启示”入手, 凸显文本情感的张力

如果说“理清文脉, 聚焦情感”是对叙事性散文的“线型阅读”的话, 那么感悟生活启示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二维“面型阅读”, 透过一些含义深刻的语段, 从作者真情的自然抒发中, 感受文本凸显的情感张力。

1.透过含义深刻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力

叙事性散文中有不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能够提示和概括文本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 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课题就富有内涵, 而文本的最后一段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落花生》中父亲那段意味深长的话, 在对比中体现花生的特点, 借花生启示做人……这些语段都凸显文本情感, 体现了叙事性散文的内涵力。

2.透过抒发真情的语段, 凸显文本情感的感染力

除了贯穿于文本始终的情感主线外, 通常叙事性散文中还有不少具体表达情感的地方。

如《珍珠鸟》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笔尖一动, 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句点睛之笔, 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同时又把文章的感情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这也是文本留给学生的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一段段美好的经历, 也学着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感悟到的美好境界。于是学生写道:友爱、和谐、尊重……他们被文本的“美好境界”感染, 体悟也更深刻了。

三、从品味语言表达入手, 发现文本情感的内核

“内核”指计算机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单内核、混合内核和微内核。这里所说的文本情感内核, 就是指支撑情感爆发的语言表达点。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三维“点式阅读”, 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点, 发现文本情感内核, 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1.关注特殊句子, 发现“混合内核”的独特情感

文本中有些蕴藏情感“混合内核”的句子, 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或描写方法, 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能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独特的情感。

如《珍珠鸟》一文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 一般的表达是将“真好”放在句子的末尾。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朗读、品悟, 发现将“真好”提前, 读起来更带劲, 这“劲”中更有作者无限的喜乐。

2.关注重点字词, 感悟“单内核”的强烈情感

《课标》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蕴含情感的“单内核”———关键字词, 认真品读, 那么学生品悟文本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钓鱼的启示》中“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 作者反复运用了两个“大”。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情感, 发现欣喜之情集中在“大”, 再通过“好大”“这么大”感受这份喜悦在逐渐加强, 就像湖面上的涟漪向四周扩散。

3.关注典型标点, 感受“微内核”的无限情感

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习惯于“沉入词语”, 却很少去关注那些不起眼的情感“微内核”———标点。而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 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无形、浑然、无限的情感。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文本中的标点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 但却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当前状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道:“现在情况突变, 用反问的语气就足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吗?”学生用“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表达对作者心情的感悟。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篇15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如何应对英语面试准备下一篇:文明单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