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卷(精选8篇)
一、口算。
180÷30= 2400÷40= 3600÷900=
143÷70≈ 123÷42≈ 408÷50≈
二、列式计算。
1.用245除7840,结果是多少?
2.114除76与3的.积,商是多少?
3.257的多少倍是3341?
4.325与34125的商,再加上195,和是多少?
5.估算7312大约是71的多少倍?
6.估算4990里面大约有多少个52?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还剩60元。每袋化肥多少元?
2、张爷爷买3只小兔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8只这样的小兔,需要准备多少钱?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1.计算2.88?.6时,应先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变成( );把2.8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位,变成( ),再除。这样算的依据是( )。
2.9.6?.53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1.23?.5的积是( )位小数。
3.两个因数的积是10.15,其中一个因数是2.9,另一个因数是( )。
4.从54.3里连续减去2.1,减( )次后还剩1.8。
5.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1.2千米,行驶3千米需要( )分钟,0.8分钟可以行驶( )千米。
6.1.96262…可以写成( ),循环节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7.在里填上“>”“<”或“=”。
2.17?.32.17 0.35?.920.35
0.4?0.04 0.12?.50.12?.4
8.在0.777、0.888…、0.59、3.0808中,有限小数是( ),循环小数有( )个。
9.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6.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 )个这样的蛋糕。
10.找规律填数:12.8,3.2,0.8,( ),( )。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7.6?.02=76?.2。 ( )
2.5.3?.6,商是2时,余数是1。 ( )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9.64。 ( )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5.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 )
三、答案选择厅(5分)
1.与算式0.648?.1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6.48?8 B.64.8?8 C.64.8?.8
2.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
A.7.9?.3 B.7.9? C.7.9?.6
3.下列算式中,商是循环小数的是( )。
A.1.998? B.1.35?.9 C.1.3?.5
4.9.5?1的精确商是( )。
A.0.863… B.0.863 C.0.864
5.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就比原数多2.43,原数是( )。
A.0.243 B.0.27 C.2.7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0.28?= 3.2?.4= 0?.5?.2=
1.2?.4= 2.7?.1= 0.72??=
2.49?= 2 0.05= 2.5?.1?.4=
2.用竖式计算。(4分)
16.45?.5(用乘法验算) 0.37?.18(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90?5.2 3.4) 7.2?.8 0.15? 2.9?.6?.8
1.17?.3?.15 3.9?.65 5.2 0.42鱗(6.7+2.05)?.4]
五、数学万花筒(12分)
1.小小诊所。(把错的改正过来。2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4分)
7.2 0.4=18 7.2 0.24=7.44
7.2 0.4=6.8 7.2 0.24=1.728
3.先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再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6分)
(1)1.2?+0.2= (2)1.23?+0.03=
(3)1.234?+0.004= (4)1.2345?+0.0005=
(5)1.23456?+0.00006= (6)1.234567?+0.000007=
六、生活应用场(4+8+6+4+8=30分)
1.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猴子的多少倍?
2.
(1)妈妈去香港,将2500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可以换港币多少元?
(2)妈妈给淘淘买了一件上衣,付港币138元;买了一条裤子,付港币68元。这套衣服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一箱12盒装的牛奶,售价62元;一瓶酸奶售价5.5元。妈妈带了100元,先买了一箱牛奶,剩下的钱买酸奶。
(1)平均每盒牛奶多少钱?
(2)妈妈可以买几瓶酸奶?
4.一间客厅的面积是25.5平方米,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5.做水果生意的王阿姨批了一种苹果,净重55千克,付了264元。她发现该批发处有一则消息:购满200元送5元车费,购满300元送10元车费。请你帮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苹果的批发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要想得到10元车费,至少还要买多少千克苹果?
4.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棱长和是__________。
6.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要用铁丝_______________。
7.一个正方体油桶的棱长是0.3米,做这个油桶至少用铁皮_________平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安徽 万 斌
一、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工整地写在括号里。(8分,其中书写规范2分)
p? qi f鄋 w閕 j q? l? sh
( ) ( ) ( ) ( )
t鄆 ch m x
( )山 ( )辱 ( )头 无( )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哭泣(qi q?) 抒发(s sh ) 吮吸(y n sh n)
浪(费 废) 悲(奋 愤)交加 (嘱 瞩)托
三、请你查字典填空。(2分)
“降临”的“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临”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上词中的“临”应选第 种解释。用①种解释分别组词为 。
四、请你用“\”划去下列句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4分)
1.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 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史料 资料)。
2.他还四处(游览 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老大爷把(积累 积聚)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五、请你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扶老( )幼 名( )海外 不屈不( ) 如饥似( )
2.根据提示写词语。(2分)
①赞美海伦·凯勒的成语有 、 。
②我能用 、 等四字词语来介绍郑和远航。
六、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填序号)(2分)
引号的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别强调。③表示特殊的意思。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书房的墙上。
( )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
3.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
4.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 )
七、请你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阿炳双目失明。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个句子)(1分)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1分)
3.月光照在水面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请注意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2分)
八、请你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选自《二泉映月》)
2.《史记》是 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的巨著。我知道《史记》中有《 》《 》等故事。
3.郑和远航, 之大, 之大,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选自《郑和远航》)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海伦·凯勒、阿炳和 的郑和、 的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
九、阅读感悟。(20分)
(一)请你阅读课文片断,细心回答问题。(7分)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节选《郑和远航》)
1.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写一句话。(2分)
化险为夷:
2.请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1分)
3.短文是从 、 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通过“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表现了郑和的 。(3分)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分)
(二)请你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3分)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孕育——( ) 施舍——( ) 捷径——( )
2.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4分)
3.“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写一句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或警句。(1分)
十、语言实践。(5分)
有人说:“现在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大量的资料,还要做什么读书笔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十一、习作。(30分)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的过程中,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请选取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一件事,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习作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脾气、范围、机器、隶书、泰、耻、码、锡。二、q欤瑂h ,y n,费,愤,嘱。三、丨,八 。②临街。四、1. 资料,史料,2.游览,3. 积累。五、1.携,扬, 挠,渴。2.①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②如:讲和通好,互通有无。六、①,③,③,②。七、1.虽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难道不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吗? 3.月光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照在水面上。4.略。八、1.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2.汉,司马迁,13,52,《破釜沉舟》,《孔子世家》。3.规模,时间,范围。4.顽强探索,忍辱负重,略。九、(一)1.比喻转危为安,略。2.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3.风浪、海盗、勇敢机智。4.写出海面风大浪急,十分可怕。(二)1.养育、救济、窍门。2.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 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3.要点: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可列举事例,如:写字、画画等)4.要点:每一个人获得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略。十一、略。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2)如果有14个果子呢?
4.选两个不同的数字,按要求分别组2个两位数。
(1)奇数: 偶数:
(2)3的倍数:5的倍数: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和3的倍数:
(5)同时是3和5的倍数:
六、智慧加油站。(做对一题加5分)
1.有一列数:1、1、2、3、5、8、13、21、3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请问:在前2015个数中,奇数有多少个?
2.有四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最大数与最小数之积是奇数,而这四个数的和是最小的两位奇数。问:这四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大米若干,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kg、(25?.2)kg、(25?.3)kg的字样。
(1)质量为(25?.2)kg表示质量在( )到( )之间。
(2)任意拿出其中的两袋,它们最多相差多少千克?
六、巧妙试一试(做对加10分)
“十一”黄金周中,某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游客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五、仔细解一解。(38分)
1.下面是乐乐家12月份的收支情况。请你将表格填完整。
12月8日:爸爸工资收入5300元;12月10日:水、电等费支出230元;
12月12日:妈妈工资收入4800元;12月15日:购物用去780元;
12月26日:卖废旧物收入140元;12月30日:本月伙食费共用去2150元。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2.连一连,填一填。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一、1. 负十五 正二点八 2. +5,17,+ -3,-60 3.零上4℃ 零下7℃ -7℃ +4℃ 4. +10m 5. -10分 0分 6. -100m 7. 正数 大 负数 小 8. -6 -2 2 5 9. < > < > < =
17课《长城》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的含义(1、条石的“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长城的“长”反映了工程的艰巨;
3、长城的设计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
3、从表面上看,长城是由(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作者把长城比作(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
5、《长城》一课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8、《颐和园》
1、本文中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颐和园的大门)-(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颐和园》一课是按(游览)或(移步换景)的顺序记叙的,全文(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划横线的突出了(湖水的静)。
4、堤(dī)岸横槛(jiàn)佛(fï)香阁 19课
1、战车千乘(shâng)、颔(hàn)首低眉、头冠(guān)、所向披靡(mǐ)、高处鸟瞰(kàn)、惟妙惟肖(xiào)
语文园地五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发现句子的后半部分,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想象出前面描写的城墙顶上(有多宽),使描写(十分具体、形象)。
2、匀称(chân)、身着(zhuï)短甲、撒(sā)开四蹄
3、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对联()
4、四川青城山真武殿的对联()
5、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对联()
6、江苏苏州沧浪亭的对联()
7、自己积累的对联()
第六单元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的意思是:(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解释:之:去、到。故人:指老朋友。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2、《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意思是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更尽:(再饮完)。
4、除了这两首送别是外的其他送别古诗有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课《搭石》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作者描写一行(xíng)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涨zhǎng(涨潮)、zhàng(头昏脑涨)间(jiàn)隔、懒惰(duî)、谴(qiǎn)责
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骨髓(suǐ)、白血(xuâ)病、暂(zàn)停、空旷(kuàng)、袭(xí)击 23课《卡罗纳》
1、怜悯(mǐn)、千叮咛(níng)万嘱(zhǔ)咐(fù)、号啕(táo)大哭
2、(《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的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等平凡的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小说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小说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24课《给予是快乐的》
1、“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作者在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这是因为,(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第六单元
1、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恰淡闲适)的心境和(农村生活)的情趣。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恰淡中见(亲切)。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诗中词语解释:黍:黄米。郭:外城墙。轩:窗户。圃:菜园。
话桑麻:谈论关于庄稼的事。
2、“杏林春满”或者“誉满杏林”用来赞扬医生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人们用
第七单元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仿写句子:(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身体健康)而(进行体育锻炼)。(2)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田野里一片片成熟的麦田)如同(金色的海洋)。(自己分别再想一句。)
2、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原因是(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他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1)、少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划横线的字说明了什么?(周恩来的回答出乎魏校长的意料)(3)、为什么用感叹号?(是为了突出周恩来的抱负之大)“杏林”称颂(医生)。
4、()和()丽、耀()()威、得意()()、热闹()()
5、惩处(chãng chǔ、铿(kēng)锵(qiāng)有力、振兴(xīng)
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15岁的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肖复兴前进。)
2、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
3、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干净”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4、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拂”的意思是(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5、换种说法,保持句意不变。
(1)、我们不能忘记小时候班主任的教导。(我们难道能忘记小时候班主任的教导吗?)
(2)、我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分。(我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分。)
6、“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是因为“我”结识了(叶圣陶),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作文),(我长大了许多)。
27*课《乌塔》 乌塔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有(自强自立的意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等。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一点一滴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成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作“尺短寸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第八单元
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1、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作者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
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改变人类生活状态。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最后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3、(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此句在文中作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潜(qián)入深海、幻(huàn)想、依赖(lài)、原子核(hã)30*课《电脑住宅》
1从住宅的周功能。最后(概况)说明电脑住宅的(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课文表现出了电脑的(神奇)和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
2、仓(cāng)库、储(chǔ)存、烹(pēng)饪(rân)、防盗(dào)、综(zōng)合、烹调(tiáo)
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1、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
3、“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4、欺凌(líng)、敏(mǐn)捷(jiã)、崭(zhǎn)新、顿(dùn)时 32课《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题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了题意。明确说明了本文主要说明的客观事物——“特殊乘客”,即(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种子,)同时,以两个(设问句)导入下文。
2、例(lì)如、筛(shāi)选、辐(fú)射、淘汰(tài)、美味佳肴(yáo)、盐碱(jiǎn)、凶猛(měng)、特殊(shū)、处(chǔ)于、差(chā)异、比较(jiào)语文园地八
1、百依百顺、默默无闻、有备无患、其乐无穷、刻不容缓、出神入化、口蜜腹剑、随心所欲
2、写出大胆发现的名人名言
3、写出不断探求的名人名言
4、写出勇敢创新的名人名言
添加:
1、小钱是不幸的,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垂危);可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用爱心挽救了他的生命)。
2、第六单元《卡罗纳》一课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在三年级下册我们学习的《争吵》也选自这本书。
3、《给予是快乐的》中那个圣诞夜是难忘的。小弟弟觉得难忘是因为,小男孩难忘是因为,而保罗觉得难忘是因为。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达了诗人惜别之情的诗句是。我知道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
《》、《》、《》。
5、“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这句话说明了
6、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圆、数学广角)
六年
班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认真思考,准确填写。
1、(1)通过()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圆的直径。
(2)在右图中,线段()是圆的其中一条半径,∠()是其中的一个圆心角,阴影()是扇形。
2、要画一个直径是10cm的圆,那么圆规两脚尖的距离是()cm。
3、右图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展示图。
(1)请在图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母或字母式。
(2)因为S圆=S(),所以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是:S=()
4、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的π倍,这个固定的倍数叫做()。
5、一个闹钟的分针长10cm,经过30分钟后,分针尖端所走过的路程是()cm,分针扫过的面积是()cm²。
6、一台压路机的前轮直径是2米,如果前轮每分钟转5周,压路机10分钟前进()米。
7、在一个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纸片内剪去一个最大的圆,纸片的面积还剩()cm²。
8、右图中,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阴影部分面积是()cm²。
9、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
自行车有()辆,三轮车有()辆。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一个圆的半径扩大原来的3倍,它的直径和周长也扩大原来的3倍。()
2、一个半圆的周长是314cm,它的直径是10cm。()
3、把一张圆形的纸片从不同方向对折两次,折痕相交的交点就是圆心。()
4、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5、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的长度最长。()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①圆心
②圆心角
③半径
2、用两个圆心角都是180°的扇形,()拼成一个圆形。
①一定能
②不一定能
③不能
3、π○3.14,○里不能填()。
①≈
②<
③>
4、如右图,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半径都是5cm,O、O分别是
它们的圆心。长方形的周长是()cm。
①60
②50
③255、如右图,圆的半径是10cm,阴影部分的面积是()cm²。
①114
②1.14
③86
四、看清要求,合理操作。
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
2、画出下面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3、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4、请在空白处画出左图。
五、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2、求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生活知识,解决问题。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近似圆形的鱼塘,半径是40m。如果每平方米水面要投放鱼苗0.5kg,这个鱼塘共需投放鱼苗多少千克?
列式:
(2)一辆自行车轮子的直径是0.4m,要骑过一座800m的桥,轮子大约转动多少周?
列式:
2、有鸡和兔共30只,它们共有96只脚,鸡和兔各多少只?
3、公园里有一个圆形的花坛,量得它的周长是62.8m。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个牛栏的形状如右图。
(1)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一圈?
(2)如果每隔两米打一根木桩,大约要打多少根木桩?(得数用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5、一个圆形羊圈的半径是30m,现在要进行扩建,把它的半径增加10m,羊圈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挑战自我,走进赛场。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3题;共17分)
1.(1分)40分钟是1小时的_______,7000平方米是2公顷的_______。
2.(1分)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0分米,高是8分米,若把底扩大为原来的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平方分米。
3.(1分)(2015•长沙)有一个六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2、3、4、5、6的正方体骰子.掷一次骰子,得到合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得到偶数的可能性是_______ .
4.(1分)一个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918,这位公民的出生日期是_______,性别是_______。
5.(1分)某人的身份证号码为***026,则这个人的生日是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6.(1分)一个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4.6厘米,高是1.5厘米,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7.(1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底是12分米,高是_______分米。
8.(1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3分米,4分米和5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分米。
9.(1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0平方米,它的高是9分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_______米。
10.(1分)从一个长40分米,宽30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分米。
11.(1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长9厘米,三角形的底长_______厘米。
12.(5分)掷一枚正方体骰子,骰子六个面各标有“1,2,3,4,5,6”。
(1)掷出双数的可能性是
_______。
(2)掷出的数大于4的可能性是
_______。
(3)掷出的数是3的倍数的可能性是
_______。
(4)掷出的数大于3的可能性是
_______。
(5)掷出的数是3的可能性是
_______。
13.(1分)赵经理的身份证编码是***054,赵经理的性别是_______,出生时间是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14.(2分)要比较两组同学的身高情况,只能比较平均数。
15.(2分)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也一定相同。()
16.(2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2分)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扩大2倍,它的面积就扩大4倍。()
18.(2分)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面积就扩大2倍。()
三、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9.(2分)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20.(2分)一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高的4倍,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倍。
A
.4
B
.8
C
.16
D
.2
21.(2分)用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推拉成一个长方形时,面积与原来相比()
A
.变大了
B
.变小了
C
.不变
22.(2分)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再放回去,一共摸了12次,摸到红球次数的可能性是()。
A
.B
.C
.23.(2分)一副扑克牌(无大王和小王),从中任意取出一张,共有52种可能的结果,抽到K的可能性是_______,抽到红桃K的可能性是_______。
A、B、C、四、下面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各是多少?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24.(5分)下面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各是多少?连一连。
五、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共1题;共20分)
25.(20分)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1)
(2)
(3)
(4)
六、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26.(5分)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里销售了某种女鞋2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量如表所示:
这些鞋尺码的中位数是多少?
27.(5分)记下数学教科书的国际标准书号如图所示,把各数字填在合适的位置。
28.(5分)汪叔叔家有一块三角形麦地,底长120米,高80米,平均每公顷收小麦5500千克,这块地共收小麦多少吨?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3题;共17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2-2、12-3、12-4、12-5、13-1、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14-1、15-1、16-1、17-1、18-1、三、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9-1、20-1、21-1、22-1、23-1、四、下面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各是多少?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24-1、五、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共1题;共20分)
25-1、25-2、25-3、25-4、六、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1.口算。(10分)
15米+5米= 17厘米-7厘米=
15厘米+6厘米= 18米-6米=
35厘米+7厘米= 50厘米+50厘米=
25米+5米= 22米+4米=
59厘米-9厘米= 1米-3厘米=
2.列竖式计算。(6分)
45+7= 25+6= 24-5=
3. 在○里填上“<”“>”或“=”。(6分)
4米5米 28厘米82厘米
100厘米1米 6米90厘米
8厘米8米 2米40厘米
二、填空。(22分)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4分)
2.过两点最多能画( )条线段。(2分)
3.( )米和( )厘米一样长。(4分)
4.看一看,填一填。(4分)
回形针长( )厘米 铅笔长( )厘米。
5.量一量,填一填。(4分)
长( )厘米 长( )厘米
6.数一数,下面共有几条线段?(4分)
( )条
三、判一判。(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住保ǎ阜郑?
1.一张单人床长2米。 ( )
2.一枝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米。( )
3.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0米。( )
4.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些。( )
四、选一选。(8分)
1.下图中,线段是( )。
① ② ③
2.要知道操场跑道有多长,应该用( )来量。
①三角尺 ②米尺 ③卷尺
3.冰箱大约高( )。
①75厘米 ②75米 ③175厘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 ②米 ③分米
五、画一画。(12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长的线段。
3.画一条比7厘米短4厘米的线段。
4.在距离 2厘米处画一个□,5厘米处画一个○。
六、解决问题。(28分)
1.小明高90厘米,爸爸比小明高80厘米。爸爸高多少厘米?(5分)
2.一条绳子长40米,用去了10米,还剩多少米?(5分)
3.一支铅笔原长19厘米,现在变成14厘米,用去了多少厘米?(6分)
4.一条绳子长2米,3条绳子连接在一起,一共长多少米?(6分)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卷】推荐阅读:
五年级上册期中数学卷09-24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09-20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单元测试卷06-18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07-04
八年级上册期中数学卷06-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卷09-09
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卷10-28
小学五年级数学练习卷05-30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