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课件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可能性教学课件

如何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对接的可能性

摘 要:财务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工商管理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财务管理的教学依然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但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高校应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财务管理作为应用范围广,实践联系强的专业,如何加强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结合实际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探讨如何提高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对接的可能性。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

一、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下设的一个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整体目标下,进行的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相关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一个贯穿企业经营始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因此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的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

从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义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实操性较强的有关工作。因此,对财务管理的教学与实践性的结合的探讨,一直是财务管理教育的热议话题。

二、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实践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育上也具有很强的特点。

(一)理论教学比重较高,实践性教学时间受到挤压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内容涵盖广泛,因此专业的理论知识较多,且大多与其他学科的决策系统相交叉,因此,在整个教学中,理论教学的占比较高。理论教学占比较高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知识难度较大,有较高的数学、金融、管理类知识要求。由于上述原因,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难度较大,导致理论教学的比重较高,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受到了积压。

(二)教学系统性较强,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开展的难度

财务管理专业是针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管理,涵盖了筹资、营运、投资、利润分配等不同环节,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较强。教学成系统,对于理论知识的衔接、管理的系统性帮助非常大,但同时对实践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应用,比如企业的筹资需要涉及到筹资成本的核算、筹资渠道的分析、筹资方案的选择、筹资风险的规避、企业筹资目的、筹资后资金去向和回报等多个板块的综合分析,涵盖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财务会计、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果要让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操作,就需要完成这一系统的学习,提高实践的难度。

(三)专业教学,削弱了学科联系性

从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的涉及知识面相对比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专业的联系性不强,基本采用按专业教学的方式,不利于各专业联合培养,加大了实践的难度。在实践中,以综合性决策最为实用,难度也最大,经常需要多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或者各专业人才的相互配合,分专业教学会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综合应用能力受限,配合度不足的问题。

三、目前加强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联系的尝试

在实际教学中,大家都逐渐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已经在目前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很多教学实践的尝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练习相结合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实际的结合,经常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练习的方式。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但是由于缺乏实际认知,导致理论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同样是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较常采用的实践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并加以分析,来帮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在该种方式中,实际案例的针对性决定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的强弱,同时由于内部管理和内部会计信息的保密要求,导致有关案例相对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三)企业参观学习模式

企业参观学习一般伴随教学安排进行,会选择相应企业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运作模式,加深对财务管理有关知识的理解。但是参观学习一般是短期的,只能针对管理模式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无法满足财务管理更深层次的实践要求。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对接可能性的有关途径分析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财务管理教学与实际对接的难点主要存在于实践开展时间少、难度大,学科联系性薄弱三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校企合作模式都能较好地予以解决。所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企业是多部门合作,在实践中,能够综合应用各学科、专业的有关知识,加强专业的联系性。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实践一般通过综合实习的模式进行,保证了实践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加强综合理解。

校企合作模式下,提高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对接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综合实习

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参与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岗位轮流制,加强学生对于企业管理的综合感知,并安排学生旁观或辅助参与企业部分财务管理决策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财务管理有关知识的实践。在综合实习中,学生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将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深化专业联系,加深综合理解,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有关知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应用能力。

(二)针对中小企业开放管理答疑通道

相对于大型企业有相对严谨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会有相对较多的问题。开放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答疑通道,可以搜集到较多实际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老师,组织各专业学生组成答疑小组,共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管理问题。在小组作業的过程中,各专业学生通力合作有助于加强专业联系性,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财务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在综合实习和企业答疑的过程中,收集相关案例形成案例库辅助教学

在综合实习和中小企业管理答疑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会遇到各类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层面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收集并整理相应问题,形成案例。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财务管理相关案例,可以形成一个专业的实践案例库,在后期的财务管理教学中可以用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理论知识。

四、结论

财务管理是一门管理门类的应用型学科,如何加强与实践的联系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在后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检验综合实践、中小企业惯例答疑、案例收集三个途径,帮助解决加强财务管理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宁,唐林霞.“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01).

[2]卫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5(01).

作者:狄润 卉辉宇

第2篇:探析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可能性及途径

摘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与美育结合的历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是切实可行的观点,并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试图为今后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美育可能性途径

德育、智育、体育都是分别作用于人的一个方面来达到教育的作用,而美育则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美育,尤其是体育中的美育,如果能利用美育来增进教学手段,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那么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中有很多美:队列整齐的美、步伐一致的美、技术动作美、体育场地规划美、器材形象美、节奏韵律美等。在未来,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

1.体育与美育

1.1美育的涵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生活美的欣赏、鉴别,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认识美、爱好美、鉴赏美的能力教育。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促进各种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1.2體育与美育的结合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体育与美育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舞蹈来展示自己的力量,以表达对征服自然和获取猎物的喜悦。在他们看来,力量就是美,健、力、美是三位一体的组合,不可分割。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每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体育大赛上,所有雅典城邦的男性公民都会赤裸身体参加各种比赛。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以体育造型为摹仿对象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作品。比如众所周知的《掷铁饼者》、《持矛者》、《束发的运动员》、《掷垢者》、《系鞋带的运动员》等,都是表现运动中的身体美的杰出雕塑作品。在我国历史上,体育和美育也常常融合在一起。如西周的乐舞,“教国子以舞”,既可“以均调其气血”,又可使之委蛇曲折,动容貌,习威仪,教其抑扬进退之节,以消其骄淫矝夸之习,体育、美育已融为一体。

美育所培养的形式有助于运动目标的实现。健美的人必须合乎形式美,如匀称、均衡等,合乎规范和标准的运动形式也应是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如整齐、一致、完整、协调、和谐、富有节奏、多样统一等。如果违背了形式美规律,这样的运动方式不但发挥不出理想水平,反而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身体的健美是体育中美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美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体育中的美主要是通过人体这个具体形象来表现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美和丑是相对的,美是由劳动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劳动的产物,人的身体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创造美和创造人的身体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人体的自然美无法充分地发展和自由地表现出来,科学的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则可以使人体的自然美得到充分的发展。

体育中的美育是充满着多种艺术的人体运动,许多体育运动项目有鲜明的艺术内容。例如,艺术体操,优美动人的静态,以及各种动作之间和谐的缔造与组合,往往综合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音响艺术、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人体运动这种一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们以优美、清晰、和谐、对称、惊险的印象,使观赏者获得美的感受。

2.体育中的美

2.1体育与美的内在联系

2.1.1体育与美有共同的根源

体育与美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所以说体育与美同源。现代体育是一个包含许多文化现象和复杂功能的实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表现美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归根结底,体育同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同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的实践需要而自觉地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密切相关。

2.1.2体育的创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展现

原始体育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组成部分,虽然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密不可分,但是一旦形成便体现出相对的独立性,逐渐与生产劳动分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发展演变。作为客观存在的美,它有很大的涵盖面,并通过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经过理论化和系统化,构成了一部具有庞大的体系,体现出多种价值的美学。体育美只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体育领域中以人体的特殊运动为对象,进行创造和审美活动的特殊的美。因此,从总体上说,体育美是美在体育领域内的展现。

2.1.3体育的目的趋向于美

美是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体育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这种理想的体质结构包含着人类超越自身生理极限、开发潜能、追求自由的崇高目的。当这种目的按照掌握了的规律去实践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表现为完美的身体形态,并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实现。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是以身体对抗的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让美的创造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表现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是通过直观的身体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接受美的陶冶,寓美育于体育之中;表现在群众体育方面,是以闲暇游戏方式,使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通过锻炼、运动在自由的情境中实现,直到获得身心俱佳的愉快体验和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体验,寓美感于体育活动中。

2.2体育的美育功能

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关于体育中美育的功能研究成果众多,主要有三大功能:

2.2.1塑造美的形体

美好的形体表现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除了体育自然进化外,体育运动是主要的成因。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健美的形体有重要作用。

2.2.2培养美的精神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毛泽东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运动中的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2.2.3形成美的技巧

体育中美的技巧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跳伞运动员等,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成美妙的诗篇,供人欣赏。运动员以各式各样的动态、优美的静态,各种动作间和谐的编排与组合,并综合了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通过人体运动这一独特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优美、清晰、和谐、对称、干练的印象,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体育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更是非常紧迫的,我们必须确立在体育教学中结合进行审美教育的观点。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世界各国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前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3.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途径

完美的体形、正确的身体姿势和美的心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我们必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仪态和气质。前文探讨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可能性,下面笔者就体育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3.1教师形象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体育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操修养、学识水平、行为表现、语言表达、仪表服饰等状况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形象的影响力开展对学生的教育。

3.1.1行为上的影响

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一般教师所具有的为人师表、任劳任怨的行为和生动活泼、规范条理的课堂语言,而且需要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所表现出的行为和语言上特殊的美。敏捷、勇敢的行为和简洁的语言、宏亮的声音会给人一种相当力度的感觉;机敏、果断、干净利索的动作,军人式的队列操令会使人感到生命脉搏的鲜活跳动,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产生雄伟、崇高的美感。体育教师在教学讲解中的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再配以优美、准确、熟练的示范动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钦佩和赞美,使他们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引导他们去摹仿实践,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1.2体态上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从事人的身体的教育工作的,他自身的状态就是课堂说教的最好样板。体育教师必须有落落大方的良好姿态,经过锻炼而获得的匀称健美的体格,筋骨强健,皮肤有光泽,肌肉柔韧而富有弹性,显示出富有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美。體育教师的服饰必须与自身职业相匹配,特别在上课时,即使是体育理论课,衣着也必须简洁大方,不能烦冗拖沓。在服装搭配上,既体现体育领域的统一美,又具有个人特点的新颖美;在色彩上,选择具有纯粹、明朗等情趣的色素;还要注意清洁、熨烫平整,体现出一种整洁的美。体育教师匀称的体形、强健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健康的肤色,再加上干净、整洁的服装,会给学生一个健康美的第一感知,从而给学生留下健康美的印象,并激发学生积极地朝着这方面去锻炼发展。

3.2教学中的组织安排

体育教师应掌握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形式的内容美。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进一步推敲,力求新颖多样、丰富多彩,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倦、练而不厌,达到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目的。如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开始部分的组织队列,要求快、静、齐,给人以严明纪律、有素养的“队容美”;准备活动部分以舞蹈、韵律操的形式给人以轻松“享受美”的感觉;基本部分的讲解、示范要给人“语言美”“行为美”的享受。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品质,使学生互相学习,胜不骄败不馁,达到心灵美的教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组织进行审美教育:一是艺术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如冰上芭蕾、艺术体操、健美运动等,它们的美育作用主要通过对其艺术价值的理解、美感的体验、技术形象的塑造等,通过艺术因素完美的表现和练习过程中的心灵感受反映出来。二是艺术性较弱的体育活动,如田径、球类、器械体操、游泳等,容易变成纯技术性的、枯燥无味的活动,因而教师更要对其内容的美育蕴藏进行发掘,通过人体运动动作的正确性、熟练性、优美性,以及练习过程的体验和感化,对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的影响等反映出来。

3.3竞赛和表演

竞赛与表演是体育运动中进行教育最有代表性、最集中的方法。竞赛与表演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显示和解决人体各种对抗性矛盾,促使人体生物能力和精神能力向前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是体育美表现最充分、最高级的形式。通过竞赛和表演,学生可以从中欣赏到群体的团结、友谊、合作的美;个体的竞争、奋进、拼搏、坚毅、敏捷、忍耐的美;胜利者欢快的美,失败者悲壮的美;人体及人体运动无拘束展示的生命美、自由美;运动员表现的诚实、牺牲、礼仪、守纪的美。竞赛与表演中刚与柔、悲与喜、动与静的对抗与统一的过程,展示出美的无限丰富性。

3.4体育观赏

体育观赏是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教育。对体育来说,体育教学是美育的重要场所,而观赏竞技比赛更能使许多学生投入其中,受到体育美的熏陶,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如:在欣赏艺术体操、花样比赛时,我们能欣赏到运动员在美妙的音乐中作精彩的表演,学生不但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体育比赛,而且在比赛中运动员相互帮助,表现人类追求美、体现美、创造美的理解和欲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爱好和平的理想和愿望。所以体育观赏的美育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体育竞技美的发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热爱和追求,促进学生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及体育运动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项展示美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广泛,是使学生身体美、心灵美、艺术美的必要因素,使体育教学也显示出美的魅力,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也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改革。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勇于实践,以使体育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田振江.美育与体育教育[N].中国体育报,2002-3-21.

[3][日]小林信次著.孔祥安译.体育美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作者:李春花

第3篇:电子档案袋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档案袋这种新型评价方式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电子档案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纸质档案袋相结合的产物,但相较于传统纸质档案袋来说,电子档案袋更加开放,更加节约空间与时间,内容也更加丰富。新课标要求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因此,电子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研究背景、内涵、优势的简述,从而更清晰地阐述在英语教学中电子档案袋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评价;英语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季洋,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巴顿和柯林斯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育中使用档案袋进行评价的可能性。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档案袋的开发与展示,电子档案袋应运而生。随着师生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教育评价要求的提高,电子档案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电子档案袋评价概念的界定

档案袋最初是指艺术家们为了使自己的艺术作品获得出版或者展出的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收集成袋,从而形成了档案袋。后来,档案袋应用于教育领域,分为学生档案袋和教师档案袋,被用作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一种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中的档案袋为纸质档案袋,以文字为主要呈现方式。电子档案袋是传统档案袋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下面从电子档案袋的功能入手,对其概念进行更确定性的界定。

1.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反思性评价,它较之传统评价方式来说更注重过程、更注重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更注重及时反思一段时间的成果。

2.评价主体。电子档案袋的评价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成长,具体有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教师教员的电子档案袋评价、企业员工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等。学生电子档案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档案袋,它收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他人评价。教师教员的电子档案袋是一种以教师教员为主体的电子档案袋,它记录了教师教员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和个人成果,由于在网络上公开,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企业员工的电子档案袋是一种以企业员工为主体的电子档案袋,它记录了员工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员工管理。

3.评价功能。学生电子档案袋能够展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合作等方面的成长变化,也可以作为反思的工具。电子档案袋通过纸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收集学生的作业、试卷等学习成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进步;取舍收集的内容,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不断学习。

教师电子档案袋能够使教师将其了解的前沿的教育资源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网络与其他人分享交流,也可以通过赏析其他人发布的电子档案袋,从中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督促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通过档案袋中的内容,前后对比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优势

电子档案袋评价比传统纸质档案袋评价更有优势,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无论是学生电子档案袋还是教师电子档案袋,都是公开发布到网络平台的,能够进入到该网络平台的人都能够看到自己以及他人发布的内容,以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家长也可以进入到该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活动并做出了相应的评价,并且家长发现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与教师及时沟通,与学生及时沟通,有助于家校一体,共同促进师生进步。而传统档案袋都是在档案室中存放,由专人管理,教师很少到档案室了解档案内容,家长更不允许随时随地进入档案室查看档案。

2.节约性。传统纸质档案袋的存放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且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去整理归类存放。而电子档案袋发布在网络平台无须占用空间,师生也无须花过多时间整理,在平台上传之后可直接归类并以时间顺序排序。

3.丰富性。传统档案袋因为纸质版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很难被完整地呈现,而电子档案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收集的内容以及呈现的方式都可进一步丰富且完整。如,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完整地记录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具体的表现、讨论过程等具体信息。此外,由于学生太多,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袋的记录,可以在课下回顾观察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发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電子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1.应用电子档案袋的原因。(1)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将电子档案袋与多媒体英语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传统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倦怠,教师游离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们的前沿研究之外,只是研究的执行者,并没有深入地了解研究的内容,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英语教学需要时刻观察国内外前沿信息,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通过电子档案袋,教师上传的内容是公开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观看其他教师上传的内容,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和前沿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3)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多少兴趣,但是,由于电子档案袋是公开的,因此,学生通过制作电子档案袋、欣赏其他同学的电子档案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创作档案袋之前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前沿的、最丰富的教育信息,教师也从教育者转向学习者,电子档案袋正是在教育信息化下的新产物。电子档案袋的设计及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师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教学意识等。

2.电子档案袋设计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明确该电子档案袋应用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该档案袋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关于档案袋所包含的课程的相关信息。其次,电子档案袋在设计时,还应包含学生在本节课上每一个活动的表现及学习效果、课后预习和复习情况,本节课英语小考成绩,这段时间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情况。

3.英语教学中电子档案袋的设计。电子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学生电子档案袋和教师电子档案袋。学生电子档案袋和教师电子档案袋都是由学生和教师亲自制作,因此,在制作时,有利于师生认清自己的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此外,由于电子档案袋是公开在平台发布的,因此,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学生电子档案袋的设计。①学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电话、年级、班级、语言能力等基本信息。个人信息中语言能力的填写,要求学生对自我评定,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水平。

②学业信息。学业信息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学习绩效(孙晓梅,2003)。通过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回顾教学活动的要求以及自己在教学活动的表现,查看自己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改正错误,制订未来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此部分学生可以记录以往的听力及笔试成绩,填写自己对于英语是否感兴趣、平日的学习方法、目前能够达到的英语等级、未来期望实现的英语学习目标等内容。

③学习活动记录及作品集。学习活动记录及作品集利用信息技术跟踪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助于学生回顾自己的表现、观察他人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吸收借鉴他人的优势,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有助于教师获取在课内外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表现,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此部分学生可以将课内外学习的单词图片以及自己有代表性的英语作业等内容加入电子档案袋。

④评价信息。评价信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相互评价、教师评级三个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衡量,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同伴互评,与他人的表现、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发现差距,加以改进。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与教师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加以改正,不断进步。

(2)教师电子档案袋的设计。①个人信息。包括教师的姓名、年龄、性别、教授学科及班级、教龄、学历、目前教学计划及未来计划等。

②教学信息。包括教学设计、实际教学情况、课后教学反思等。

③指导策略。包括课前预习监督检查、课前导入、课堂讲授基础知识引导、课堂深入学习引导、课堂练习活动引导、课后练习指导、课后复习作业监督检查等。此部分可以通过视频、录音、图片等方式记录教师英语指导情况。

④指导效果。包括学生英语随堂检测成绩单、英语月考考试成绩单、英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单、学生问卷调查评价等。

⑤个人总结。包括教师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部完成、实际教学步骤与教学计划设定的是否有不同及其原因、整體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引导是否能引发学生思考等。

四、结语

电子档案袋不仅是一种评价工具,而且还是一种学习、共享和研讨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同伴之间交流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为个性化现代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因此,开展电子档案袋设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巴顿,柯林斯.成长记录袋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

[2]雷彦兴,李香山.电子档案袋的开发——为表现性评定插上技术的翅膀[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10-15.

[3]孙晓梅.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智能评价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30-32+81.

[4]庄秀丽.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路互联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5 (7):56-58.

作者:季洋

第4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

教学反思: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效率明显高于疲惫状态下。本案例“导入”部分,针对三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我用flash动画《颠倒歌》导入,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引入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之一“不可能”。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整堂课我渗透了“在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思想,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如:猜礼物、摸球游戏、装球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板书没有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装球游戏时,把小篮子和透明的塑料瓶用反了,学生从塑料瓶里拿出球来,装在篮子里,其他同学看不清楚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由于我引导不够,部分学生还是没能理解“装球”。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对学生缺乏激励性的语言„„这些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第5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

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6篇:教学反思:可能性

在教学中,充满了许多可能性,现在来看看吧!

《可能性》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基于以上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收获如下:

教学设计合理流畅,在与孩子们亲切的交流中,知识成螺旋上升的态势,尤其难点的处理层层深入,学生一点也感受不到内容的抽象,而且学的是兴致勃勃。学生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整堂课从课前的交流复习到难点的讨论及练习的抢答,再到游戏的参与及最后开放题目的回答,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正如以上片断,在讨论三分之二这个难点的突破上应再明确些,学生想不到把球编号,老师此刻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指明“我们可以把球编上号码

1、

2、3”,这样一下指明了“摸球的所有可能结果”和“摸出结果的可能性”,这种编号思想老师有责任向学生介绍,通过为球标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不能因为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能力的增强,在无师自通间会了表示方法而不去探究寻源,不能因为再深入些害怕学生糊涂而不去探索,“由乱而治”是学生很正常的学习过程,并且掌握为球编号是数学中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中的精华,应很明确的让学生知道、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已渔”。(教学反思 )此外,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环节,为保证讨论的充分,可删去一题。还有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一定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说一两个即可过去,因为在我们生活中一定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课下,在与连老师的交流中,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是一位老师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第7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试图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通过选取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摇奖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有意义的、贴近自己生活经验的情景中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两次的摸球活动,都是在学生猜测、验证、交流中形成概念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原型,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事件再次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可能性现象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有点慌张,关注学生不够,有几个学生课堂上一直举手想发言,我却没给他们机会。如何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方法的总结有些唐突。努力方向:需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新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第8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王月荣

《可能性》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很(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概率论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下面针对我在备课、授课中的体会做些反思。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选择与学生现实中已有的经验相耦合的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从大家感兴趣的“猜人”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抛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摸球”,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黄球?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三次“摸球”,先让学生试着猜想“怎样做才能在盒子中摸到白球?”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说一说”、 “连一连”、“涂一涂”、 “幸运大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得出结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代表小组演示汇报,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四)、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乐于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体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化中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整节课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我觉得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朝着“玩中学数学”的目标不断前进,作为教者的我们要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初次体验“抛硬币”和再次体验中“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因时间限制,在最后的“幸运大转盘” 环节草草收场,学生很遗憾。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可以紧凑些、把时间多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更为科学合理。

2009-1-10

第9篇:《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人设计了多个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如上课伊始的猜一猜你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糖豆;在探索新知的摸球活动;练习中的设计转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凭借数学直觉,提出各种猜想、推测,而后再进行验证,从而来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以上教学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操作、分析、猜想、综合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几处的不足,

1、备课仍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没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

2、对课堂生成没能很好地把握,如在展开摸球实验中,有两个小组没听清规则,没按要求往袋里放球,照成两个小组的袋里分别放了10 个红球和10个蓝球,教师虽做了与其它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等可能性,却使教学环节及课件的使用显得有些乱,及时间上的来不及照成拖课。

上一篇:奢靡之风整改清单下一篇:社区创建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