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精选10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1

马江中心小学

雷桂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学中悟。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验操作,懂得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

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

3、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二)观察体验,建立概念;

(三)实践探索,发散思维;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下面我将一一阐述这五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通过猜一猜礼物在老师的左手里还是右手里的游戏,感受可能性,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选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学生投入、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知,而且能领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体验,建立概念

(一)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上台抽签表演节目”这一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概念,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3、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4、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

(二)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现象

接着以一个“摸球获奖”的游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可能” “一定” “ 不可能”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和事件的不确定性。

1、活动:1号盒中有6个黄球,2号盒中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请学生上台从1号盒中摸球,引导学生思考会摸到什么球?

再请一位学生上台从2号盒中摸球,引导学生思考会出现什么情况?并根据摸到的球给予相应的奖励。

老师设定条件,不可能摸到白球,让学生帮老师选择从几号盒中摸? 想摸到白球,又该从几号盒中摸?

2、小结:当一个盒中全部是黄球,任意摸一球,一定摸到黄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当一个盒中既有黄球又有白球,可能会摸到黄球,也可能会摸到白球。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兴趣、爱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事件发生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三、实践探索,发散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为了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师经设计了第三个环节。)以一个“分组摸球”活动来探索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首先,老师用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白分组活动的规则。

(活动规则:

1、四人一组,每组盒中有4个黄球1个白球,球的大小一样,每次摸一个球,然后把球放进去,搅拌后再摸。

2、小组内每人摸5次,每组共摸20次,组长把每一次摸球的情况用“正”字记录下来,并统计好次数填在统计表里,一起讨论写出结论。)

接着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摸球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交流实验的发现,从而归纳小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自主学习活动,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设计了下面两个练习:)

1、,连一连。

课件出示

2、摸奖啦!

某福利彩票店发行了一种彩票,一共100张,设奖如下:

一等奖:1个

二等奖:5个

三等奖:15个

刘叔叔买了1张彩票,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列举出来。

可能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还可能不中奖。

中奖的可能性大还是不中奖的可能性大?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按照由易到难分层设计,既巩固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逆向思考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验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老师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的提问引发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说课稿 篇2

城关二小

冯仕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循环小数》。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以教科书第27-28页例8和例9为主要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及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计算、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知循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一起听故事。

2、听了一段之后,请学生试着往下讲。

3、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4、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5、理解这种现象就叫做“循环”。

6、引入:数学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循环现象呢?

二、自主探究,感知、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计算比赛。

2、教师巡视计算情况,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3、板书计算结果,对存在疑问的计算过程进行展示,一起探究并发现规律。

4、找出方法表示计算结果。

5、出示例8,看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计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

6、师生共同演示计算过程。

7、小结这类小数的特点,并给这样的小数取名:“循环小数”,师板书课题。

三、自学新知,并尝试应用。

1、自学“循环小数”的相应新知。

2、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3、汇报学习结果。

4、尝试用简便的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并正确读出来。

5、指名上前板演,并正确的教读。

四、设计闯关游戏,层层递进,多样化地练习。

1、第一关:循环小数写法、读法练习。

2、第二关:判断正误,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

3、第三关:对已学的小数进行分类,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第四关:练习写出各种小数的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5、第五关:拓展练习,在思考中感知循环小数的规律。

五、全课回顾、总结。

引导对小数进行形象直观的分类,从而形成对已学知识的完整认识。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0页练习七的第1题。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趣味中初步感知循环现象,然后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除不尽时的问题,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发现疑问、解决问题、转化思维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在认识循环节、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读循环小数这个环节时,因为概念比较抽象、枯燥,我大胆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中去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新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学习更有趣味,学习效果也更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做人的道理,要让“道德”这盏“明灯”,照亮自己的人生,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感悟待物做人的重要;最后,再回到文本,牢记诵读含义深刻的语句,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熏陶。

接下来,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及学生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钓鱼的启示》一文,属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围绕本单元(组)的学习专题“生活中的启示”,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非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不可,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句子含义深刻,学生也许难以读懂,但也许会影响他们一辈子,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这篇课文的作用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该年级学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及学生学习习惯等都很差,所以在我的备课中设计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预定本课的教学课时为三课时,现在,我注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完成以下目标。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③、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来达到以读促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并让“道德”这盏明灯,照亮自己的人生,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1.走进文本,激趣引入,揭示课题;2.走进文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走进文本,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走进文本,精读句段,情感升华;5.走出文本,知识延伸与拓展。6、回归文本,总结课文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预设目标。

四、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及总的设想:走进文本,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受教育;走出文本,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受启迪;回归文本,诵读经典语句规范行为受熏陶。

(一)、走进文本,感悟内容

1.走进文本,激趣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心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接受知识。因此我以《小猫钓鱼》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直奔主题,揭示课题。

2.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为了不让“把课堂还给学生”只留于形式,真正把课堂建立在平等、自主、角色多角度的基础之上。我让学生大胆地为初读课文提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汇总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要求,这里体现了我的“放”,但也要注意“引”,所以在这里我设定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3.走进文本,交流探究

新课程中提到要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通过“扶”的方式,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感一感”。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方位参与。

4.精读句段,情感升华

“以读促解、以读悟感”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融情与景,情景交融。再通过读一读、评一评、感一感等来突破难点。

(二)、走出文本,启迪智慧

1、课外延伸,感悟启示。

PPT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梨的诱惑》,思考: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结合课文说说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走出文本,联系实际,说说身边待人真诚,做人诚实的具体事例。

3、课外收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例子:(1)、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2)、无论是别人的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三)、回归文本,总结课文。

诵读、牢记文中含有哲理的语句,用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的人。

六、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多法品读,内话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样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评委专家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4

安阳市北门西小学   牛新爱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99到10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使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观察大千世界,为下一学段学习概率知识打下基础。这节内容是教学用分数描述等可能性事件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随机意识,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是“概率”知识很抽象,学生在进行观察、推理的过程中,现有的抽象思维难以保证他们顺利的、实质性的理解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推理能力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概率的统计定义的体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判断。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团结协作的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对概率的统计定义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基于概率知识的特性和绝大多数学生对统计数据不敏感,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动手试验、合作探究、观察比较、游戏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试验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在比较思考中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游戏中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进而达到感知、验证、巩固、应用新知的目的。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游戏设疑,引入新课。

全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玩摸球游戏,每组各派一名学生摸球,每组各摸10次,摸到白球多得那组赢。

男生摸的1号盒子里装了3个白球,3个黄球;女生摸的2号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

比赛结束,女生获胜。男同学质疑:为什么女生每次摸到的都是白球?是不是那个盒子里全部是白球呢?

此时打开盒子一看,确实如此。男同学此时觉得这个游戏不公平。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个游戏不公平呢?”引起学生的思考。(1号盒子里既有白球,也有黄球,那就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2号盒子里全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接着提问:“怎样设计才公平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对新知的探究。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环节通过摸球游戏,复习“一定”“不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知识,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游戏结束,“我们要怎样设计这个比赛才公平”一问,巧妙地承上启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提出问题,猜想验证。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猜一猜:足球比赛时裁判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的呢?

我们来看看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的。

出示:

讨论: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出现的情况有两种:

生1: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如果第一次是红队先开球,第二次可能还是红队先开球,接着仍然可能还是红队先开球,所以不公平。

生2:我觉得是公平的,因为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几率都是均等的。(板书:公平  不公平)

过渡:你们的这些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抛硬币的试验。

3、活动:学生抛硬币。

出示试验要求:

(1)竖着把硬币放在10厘米左右的高处让硬币自由落在杯中,每人抛10次 。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做好记录。

(3)抛完后,小组长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汇总,填好试验报告单 ,组内同学共同校对。

(4)活动时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静。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报告单。

试验报告单

试验组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第(   )组

4、收集并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出示一张统计表。组长上台填写实验数据。

五年级小组抛硬币情况统计表

组  别 抛硬币的

总次数 正面朝上

的次数 反面朝上

的次数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合计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统计结果,便于比较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制成复式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全班学生出现正面的次数和出现反面的次数分别加起来,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差别不大。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再让大家摸50次、100次、1000次,那结果会怎么样?

5、展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情况。

出示:数学家抛硬币试验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

数学家抛硬币试验情况统计表

试验者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蒲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2012 11988

罗曼诺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数学家抛硬币试验情况统计图

学生观察复式统计图,发现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引导设想:科学家的实验数据毕竟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如果实验的次数更多,设想一下,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后会怎样?学生得出: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相等。

【设计意图: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显示学生试验结果和数学家们抛硬币的实验结果,是因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直观的反映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直观的看出两个比较量的关系。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很直观的发现抛硬币时正反两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从而为确定判断方法是否公平提供现实的依据,也为引出用二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出现的大小提供现实依据,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6、小结: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就不公平。(板书:可能性   相等   不相等 )

7、列举生活中用抛硬币决定先后顺序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探究,经历“猜测--试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推理、发现,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感悟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

(三)比赛激趣,拓展应用。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本环节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1、改转盘

出示:

转转盘决定谁先答题。你们组会选什么颜色?为什么? 你认为这个转盘设计得怎么样?怎样设计才公平呢?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

识设计出公平的转盘。

2、玩转盘

接下来用此公平的转盘进行答题比赛。

比赛规则:(1)每组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获得答题资格。(2)答对就奖一面红旗,看谁得的红旗多。

第1题:

第2题:(1)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2)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呢?

第3题:想一想  试一试

6名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2、3题。

3、拓展运用

(1)重温摸球活动,设计公平的摸球活动。

(2)某商场迎双节,策划一场购物抽奖活动,奖品如下:

一等奖:彩电一台

二等奖:自行车一辆

三等奖:书包一个

四等奖:可乐一瓶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会怎样设计转盘呢?

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希望这个转盘怎样设计呢?

如果按照公平性原则,这个转盘又应该怎样设计呢?

学生开展设计,展示作品,并阐述设计理由。

【设计意图:用比赛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中再次体验可能性的大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识,同时深化对可能性的认识。】

(四)浅谈收获,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一起研究了“”统计与可能性。(板书:统计与可能性)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反思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板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

相等      公平

可能性

不相等     不公平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

安阳市小学

数学优质课决赛

(序号: 40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5

——薛卫兵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倍数与因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数和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这节课是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探索活动等4课学习内容、以及第五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的,知识相当抽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但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因此学习本课知识容易产生混淆,造成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感。.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数的倍数。重点的突破主要是创设关于乘法算式的情境进行教学。

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确立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利用乘除法找一个数的倍数来突破该难点。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分享法。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

3、练习提高;

4、收货反馈。

导入新课环节,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创设了生活情境 ——队形,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4=36(人)5×7=35(人)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在9×4=36中,数学上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学生:口述练习之后进入探究新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叙述,进一步巩固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分别出示:25×3=75 25×4=100让学生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明确指出:我们只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并且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然后,通过除法的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用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起到铺垫作用。出示:75÷25=3让学生试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通过多种数据的呈现,使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共性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出示7,14,17,25,77,找一找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时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不难发现: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依次加7 都可以找到7的倍数; 再试找:6的倍数、9的倍数......在反复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练习提高环节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所以我遵循教材设计出示了教材P32中的练习,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同时还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最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通过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认识自我的同时建立起信心。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和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抽象的数学课。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对课改新理念落实比较到位:

1、巧妙借助生活实例,轻松解决概念难点。

2、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妥之处有:

1、学生没有大胆地说和做,这原因在于老师引导不到位。

2、缺乏幽默生动的语言和亲和力,未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反思六个方面的说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领导及同仁们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这个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分析家里来了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合理安排各种事情的顺序,让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喝上茶。教课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统筹法,即在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求最合理、最省事、最节约的方案。

本单元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教学难点是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的教法:

1.在创设情境时采用多媒体直观观察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2.在学生探究体验的这部分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1.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学生在这熟悉情境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家中招待客人要沏茶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本身也有过亲身经历。

2.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新知。

3.用再创造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活动空间中,从体验到归纳,从类比到猜想,从发现到证明。

四、说设计意图:

沏茶问题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经典例题,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但华先生却利用它作为引子,引出了统筹方法这一门学问。看来小事并不小,那么,如何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发现这小事中的大学问呢,这是我设计整节课的目标之一,以及最后对华先生论著的介绍,无不是围绕这一目标所设计的。

用流程图的方法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本节课需要教给学生的。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用工序卡去摆,这也就是流程图的雏形,再引导他们用画箭头的方法“创造”出完整的流程图,然后在练习中对流程图进行适当的优化,这一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这一难点。

做一做的第2题,需要解决感冒后吃药的合理安排问题,而根据生活常识,我们感冒后,如果感觉可能发烧,会先量体温,再根据体温情况,选择相应的措施,基于这一点的分析,如此常规的安排极易影响此问题的正确解决,因此,我将此题改为合理安排帮妈妈做家务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老师,大家欢迎吗?好,那就请同学们好好表现,大胆的发言,给在做的老师们留下一个最棒的印象,能做到吗?

2.师: 不错!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在家都接待过客人吗?(接待过的举手)

3.师:噢,家里如果来了客人,你又会怎样招待他们呢?

4.师:有同学说会泡茶招呼客人,是呀,客人喝上我们同学亲手泡的热乎乎的茶,心里肯定很舒服!

二、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1.师:今天呀,小明家也来了客人,妈妈请他帮忙烧壶水,沏杯茶。(出示主题图)

2.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3.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工序图课件){请学生说} 4.

师:要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应该先做什么?小明想先烧水行吗?(学生回答:不行,因为„„)

5.师: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

6.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小卡片,通过摆一摆,设计出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需要用的时间。

7.动手操作,主动探究:(1)学生动手摆出方案,师巡视

(2)指名展示,介绍自己的安排,和所用时间 预设:

A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1+1+8+2+1+1=14(分钟)

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C:„„

师:对于这两个方案,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请同学们点评,从哪里节省了时间?

8.师小结:看来,合理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而且要把能同时进行的事情,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节省时间。(板书:同时进行)9.

师:(什么时候,哪些情况下可以同时做某些事情呢,)老师在给你们上课的40分钟,能同时出现在操场上运动吗?(能同时进行的事情,安排同时进行)

10.师生画流程图:像这样的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1)师用课件板画(2)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这一流程图。

11.师:通过沏茶问题,你觉得要合理安排一件事,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三、举例生活

1.师: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沏茶问题的例子,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你能举例吗?(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师:同学们举得这些合理安排的事情,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对我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让我们来用一用吧!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明帮妈妈做家务,需要做:

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

扫地(10分钟)

整理书桌(10分钟)

晾衣服(5分钟)

帮小明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用流程图表示出来。2.涂老师有紧急任务要打电话通知6个同学,如果给每人打一个电话都需要1分钟,下面老师的安排合理吗?

涂老师

涂老师

涂老师

涂老师

涂老师

涂老师

⑥ 1+1+1+1+1+1=6分钟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对此你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读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小丽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很合理啊,你有何想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7

时间: 2009年08月17日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4283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

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

3、1/

4、1/

8、1/

6、1/

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

2、1/

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

2、1/

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第二课时《笔算除法》,现在我将从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3-74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的。其实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二、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复习铺垫的题,一是对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复习,二是让学生在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唤起笔算的方法,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找到生长点。】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根据计算一位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做一做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在教学时,让学生列式,说出意义,并进行估算。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故事书。通过学生分小棒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每班30本”这句话在题中的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92根小棒,每堆分30根,可以分几堆。分的结果可以告诉学生92里面大约有3个30,并判断分 的结果与估算是否吻合,既充分体现估算的作用,又让学生知道商是一位数,而且就是“3”。把摆小棒操作跟竖式建立联系。摆小棒操作是为理解笔算竖式及算理服务的。当学生摆完小棒时,就要求他们用竖式把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接着要求学生说出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以及商“3”所在的位置,并要求说出为什么“3”必须在个位上。加深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

初步感知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例题后面的“做一做”,使学生把握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使学生在改错的练习中,通过说出错误的理由,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计算。第三层次,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层次是提高练习,通过密切联系实际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比较迁移,归纳小结。

通过学习,根据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让学生总结出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学

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和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安排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为了以旧引新,找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联系,也为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后,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笔算两位数除法的方法。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在本课时中结合读书日分书这样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3.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两道例题的教学前,不忘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也是新课程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同时也是初步检验计算正确的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1中通过92÷30为什么要商3和商要写在哪一位上?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来帮助理解。例2中178÷30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己圈格子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在活动中进

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学法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时间对孩子来说却非常抽象,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平时,与家长交流,听到家长报怨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这些孩子刚步入小学,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差别很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所以帮助学生建

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认识时钟》,以此为契机,生成有关时间的主题活动,引起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准备:课件、时钟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1)猜谜导入,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4)学以致用

第一层:猜谜导入,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谜语让大家猜谜,“一家三兄弟,高矮各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当同学们猜出这是闹钟的时候,再说说它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这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钟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先会出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接着我戴上钟表的头饰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

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

第二步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92页主题图,通过小红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 的表示方法,《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7时》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两个圆点,记住,第一个圆点点在7的中间位置,第二个圆点,点在下面一些,然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并且小结,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然后,我用教具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通过对6时的认、读、及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板书:6时 6:00》再通过练习,《板书:3时 7时》让学生板演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全班学生同步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揭示课题——“认识整时”。

第三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和钟姐姐交朋友

指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发给他们钟姐姐的头饰,每人一钟面,播出整时的时间,然后下面的同学回答时间,再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

活动二: 假如我是“钟姐姐”

: 1.欣赏童话剧《钟姐姐笑了》

(1)出示钟面七时,明明还在睡觉,太阳公公站到了窗外,钟姐姐飞到他跟前唱起了歌儿……

(2)出示钟面八时,背景:明明在吃饭,窗外可以看见有的小孩背书包走,钟姐姐对明明说……

(3)出示钟面九时,课堂上写作业,钟姐姐趴在他耳边悄悄的说……

(5)晚上,明明在看电视,时钟指

到9:00分,钟姐姐对明明说……

2.分小组讨论,如果我是“钟姐

姐”我会对明明说些什么?

3.每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自己小组达成的共识,并表演一番,要说明为什么认为“钟姐姐”会这样说?明明该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不规律的生活一方面可能会对别人造成干扰,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及人格发展不利。因此,要注意使儿童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善用时间,在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三 说说我自己

1.学生拿出准备的时钟学具播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时间自己在做什么。2.教师提供一个钟面时间和两种情境:(1)经常能早睡早起,起床迅速、轻松;(2)经常被妈妈叫起,仍感到困倦。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站在相应的位置,感受一下。班级人数多的可找部分学生做。

4.教师在分析指导总结时,要让学生知道能否早起,与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按时—上课,就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活动四

读一读

拍手读儿歌:

闹钟把我叫,天天起得早。

路上不贪玩,上学不迟到。

晚上早上床,休息睡好觉。按时不拖拉,作息习惯好。

这四个活动的设计既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四层 体验成功

谈话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这样的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和知识,所用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的感受,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感觉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较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既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谢谢大家!

最佳答案

(1)有个东西真奇怪,整天都在朝前迈;无论走了多么远,距离就是不长点.(2)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在攀墙,有的在洞房。有的是哑巴,有的在吵闹。有的在看家,有的随我行。相貌不一致,形状各千秋。

1、谜面: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打一物)谜底:钟表

3、哥哥倒比弟弟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弟弟走了十二遍,哥哥刚好走一圈。(2、谜面: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打一物品] 谜底:钟表

3、哥哥倒比弟弟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弟弟走了十二遍,哥哥刚好走一圈。(打一物)[谜底] 钟表

4、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谜底 钟表.兄弟三个环球赛,制度订得特别怪。虽然速度不一样,谁也不能比谁快。猜一生活用品 谜底是“钟表”的谜语:

(1)有个东西真奇怪,整天都在朝前迈;无论走了多么远,距离就是不长点.2)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在攀墙,有的在洞房。有的是哑巴,有的在吵闹。有的在看家,有的随我行。相貌不一致,形状各千秋

3.长长三兄弟,身高各不一。三人比赛跑,你猜谁会赢? 4.有方也有圆,指针告时间。响声十二下,开始新一天。5.有家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转圈圈。不吃饭来,不休眠 6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谜底 钟表 哥哥倒比弟弟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弟弟走了十二遍,哥哥刚好走一圈。—— 谜底 钟表

8.一家三代环城赛,赛跑规则颇奇怪,虽然速度不一样,谁也不比谁的快。—— 谜底 钟表

9.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谜底 钟表

10短腿腿,圆脸膛,耳朵长在脑袋上,肚里声声滴嗒响,提醒我们起早床。—— 谜底 闹钟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篇10

第四小学 付小芳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猜一猜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抽奖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3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上一篇: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下一篇:小学四年级后进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