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武陵春

2023-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优质课武陵春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探索研究

[摘 要] 从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微课资源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对微课优质资源建设的关键要素分析,提出了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对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最后总结了该模式应用的必备条件和应用价值。

[关 键 词]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

一、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资源建设整体水平偏低、优质资源数量少、资源难以交换共享等状况。这些现状使得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等问题。同时,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都对微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现实的需求。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案的提出,全面地分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问题,推进共建共享模式,运用多元化的建设方式,保证共建的质量,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共享的效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微课资源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硬件设施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网已基本全覆盖,网络结构也相对合理,能基本满足外部信息资源的使用。但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覆盖等硬件建设还未达标,许多学校缺乏网络教学等基础软件平台,在微课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微课资源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微课优质资源应包括微课视频、课件、案例、练习、拓展任务、测试等内容。目前微课资源建设现状突出表现在:(1)优质微课资源的缺乏;(2)微课资源建设水平不高、单一重复;(3)部分微课优质资源缺乏共享机制引导,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4)微课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设计;(5)微课资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服务,缺乏交互性等。

(三)微课优质资源应用不足

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目前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应用不足主要表现在:(1)微课资源出于闲置状态,应用力度和深度不够;(2)微课资源的浅层使用和教学补充的运用较多;(3)微课资源交互性不强、使用率不高、缺乏共享机制、推广应用困难。

(四)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信息化素养程度是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决定因素。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者是教师,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决定了微课资源建设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微课资源运用的有效性和实际运用的教学效果的高低。

(五)微课资源建设共享机制不完善

当前微课资源共享还有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1)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和流程都缺乏统一制度保障。例如,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平台互不相同,兼容标准难以统一规划,因各自的利益关系也很难实现资源共享;(2)缺乏企业和外部协同机制,难以在社会层面实现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因此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上保证微课优质资源的建设和运行机制。

三、微课优质资源建设的关键要素

微课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要秉承MOOC、视频公开课的普适性、易用性、有效性、个性化、交互性和微型化的特点,也要兼顾内容建设的原则:一是内容满足专业知识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承载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三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因此,微课优质资源建设的关键要素包含:教学目标的确定、题材的选取以及建设教师主体三个方面。

(一)要清晰地分解课程教学目标

目前,微课建设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分解不科学的问题。例如,微课中出现多目标,试图通过一个微课解决多个问题,从而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清不楚,无法实现微课教学的目的。微课教学目标不明确的不良后果体现在:(1)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3)不利于微课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因此,进行微课制作之前,应加强对微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保障微课建设的系列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要选择应用价值高的题材

微课的选题价值主要体现在:(1)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2)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该问题的掌握和使用。因此,微课优质资源建设应当符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对比研究;第二,选择适合当前大学生的求知需求的专题;第三,结合当前职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的选题。

(三)教师应当进行学习对象的研究

微课建设主体——教师,对微课授课对象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对象的研究有利于:(1)教师对微课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2)学生对微课的使用率的提高,实现微课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教師在微课资源建设中应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微课选题,才能建成符合学生要求的优质微课资源。

四、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指的是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运用多元化建设方式,基于支撑平台以免费或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微课优质资源,以实现微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效应。

(一)共建共享模式可以概括为:“多元主体共建+联盟平台分享”

1.“多元主体共建”:多元主体是指微课资源的建设包括:(1)优秀教师;(2)专家;(3)企业。优秀教师,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专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开发技术;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资金。因此把这些多元建设主体组织成一个团队,充分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以实现共建目标。

2.“联盟平台共享”:成立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基于云计算的微课优质资源共享。

微课资源共享可结合IT新技术——云计算,来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高职院校的、开放的云共享环境。云计算技术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一是促进共享平台的扩大;二是提供灵活方便的“互联网+”服务;三是降低资源共享成本;四是为资源共享提供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

(二)共建共享模式应用的必备条件:(1)政策支持;(2)建设团队;(3)软硬件保障;(4)资金保障

1.政策支持,指政府或行政机构采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影响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各因素,进行调配、组织和控制,并下达具体可操作的文件和措施,使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顺利推进。

2.建设团队,指建设主体需要组成一个团队,充分地发挥多元主体的優势,完成微课优质资源的建设任务。

3.软硬件保障,指建设主体需要软件平台和网络硬件条件的保障,为微课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4.资金保障,指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中建设经费和共享经费的来源和保障。

(三)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

(1)多方共建模式,节省开发成本和时间;(2)基于多方共建模式开发出来的微课优质资源,符合学生的需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3)基于校校联盟和校企联盟的云计算平台,实际应用范围广、应用价值高。

五、总结

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经过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选择、收集资源,形成微课优质资源体系和共享的过程。“共建”强调的是多方参与建设,才能体现“共”的含义。“共享”是为多元用户提供微课优质资源服务。教师的参与可以提高教学改革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专家的参与可以提高微课资源建设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企业的参与可以提高微课资源建设的技术水平,保障建设的资金和共享平台的实现。通过微课优质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目标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企业职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职业技能与素养,有利于服务企业和全社会,达到微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贤波.校企共建共享系列微课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6):55-58.

[2]张锦.基于共建共享机制的微课建设刍议[J].农业网络信息,2015(5):63-65.

[3]李新林,陈晖.微课资源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53-56.

[4]禹丽锋.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的共建共享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5(9):37-43.

[5]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8):114-115.

[6]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7]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8]付奎亮.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微课程开发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4):66-68.

[9]周敏,罗金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微课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6):74-78.

[10]何晓萍,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作者:向冲 陈诚

第2篇:高中优质课课堂导入活动观察研究

摘要:在一节英语课中,课堂导入环节仅仅花费几分钟,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做到新旧知识的链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顺利达到教学和学习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英语课堂设计中,课堂导入存在不少问题,导入效果不尽人意。本文基于对2016年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集锦中的30个视频中的课堂导入环节进行观察,探索它们的特点和優点,帮助常态课高中英语教师改进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英语;课堂观察

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课堂导入环节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但对整个课堂接下来几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及达到应有的教学和学习目标,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但是在高中英语常态课中,课堂导入环节存在不少问题,而全国优质课是经过各地一层层选拔出来的课,是经过各地老师,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等帮助下打磨出来的精品课。本文通过对2016年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集锦中30堂优质课的课堂导入部分进行课堂观察,探索它们的特点、优点。希望给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以帮助。

一、课堂导入

1.1课堂导入的含义

关于课堂导入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概念如下。

刘丽(2004)认为:“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好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识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

范建中,高慧仙(2010)则认为:“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遇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和认知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结合上面研究者的理解,笔者认为课堂导入就是教师或教育者利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或手段,创造一定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组织形式。

1.2导入方法

关于导入方法,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陈力勤(1999)根据导入的内容将导入分为生词导入和话题导入;按照不同的情景将导入分为时事新闻导入,名胜古迹导入,热点新闻导入;根据导入的形式分为直观导入,悬念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事例导入等。陈传光(2012)提出如下的导入方法:联系实际导入、故事导入、直观导入、游戏导入、音乐导入、问题导入、背景知识导入、谈话导入。

1.3导入的功能

对于课堂导入功能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宝大(2001)等认为导入的功能在于:导入新内容,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景等等。孙菊如等(2006)认为导入具有如下作用: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画龙点睛,突破重点;新旧衔接,架桥过渡。

综合以上观点,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课堂导入一般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出上课话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功能。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2.1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法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教育研究方法,它是指研究者或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的从课堂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出相关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方法。

但是课堂是变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观察课堂中所有的事情是不现实的,观察要想有预期的结果必修选择合适的观察点。沈毅等指出观察者要根据观察点的品质——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来确定观察点。根据以上观察的条件,本研究确立了导入活动有无、导入活动的时长、导入活动的方法、导入活动的功能四个观察点。

2.2理论基础

2.2.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这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遗传和环境决定理论。它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主体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主客体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只要主体努力就一定能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认知主客体之间还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个体主观需要,积极性才能高涨,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

英语课堂导入到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而言,一节课的前25分钟左右是最佳思维时间,之后的注意力和思维力都会下降,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抓住这一黄金时间段,吸引学生注意注意力,提高注意的有效性,满足学生认知需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合理设置有效情景,注重知识的连续性,注重导入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

2.2.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而不应该是机械学习,教师应该以一种有意义,有组织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材组织的越有意义就越能促进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有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新旧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他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在新的任务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一种新旧知识发生关联的引导性材料,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这里的引导过程就是课堂导入活动呈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合理高效的利用教材内容,精确定位学生认知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导入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联系起旧知识,同时是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产生期待和动机。

三、观察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3.1观察对象的选择

笔者选取第十届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案例集中的30节视频案例进行观察。按年纪级划分,30节课包括:(1)7节高一的英语课,分别是内蒙满洲里市第一中学李伟化老师的阅读课、海南海口市琼山中学陈帝来老师的语法课、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李璐老师的阅读课、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王玉凤老师的阅读课、山东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袁雪芹老师的阅读课、河南洛阳理工附属中学郝婉贞老师的语法课、甘肃西北师大附属中学胡亚玲老师的写作课。(2)23节高二的英语课,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刘娟老师的阅读课、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小明老师的阅读课、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夏恬老师的阅读课、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由玮老师的阅读课、云南昆明市第三中学孙瑾老师的阅读课、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周杰老师的阅读课、辽宁沈阳市第二中学张牧牧老师的阅读课、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聂宏老师的阅读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曹向前老师的阅读课、建设兵团石河子第一中学杨姣老师的阅读课、黑龙江哈尔宾第一学校白金果老师的语法课、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费晨老师的阅读课、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马全新老师的阅读课、西藏拉萨中学涛思仿老师的阅读课、广东深圳中学李温和老师的诗歌课、安徽合肥第一中学徐鑫老师的阅读课、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应晓佳老师的阅读课、湖南湘潭湘乡市第一中学李双老师的阅读课、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罗维老师的阅读课、贵州六盘水市第一中学马圣凯老师的阅读课、福建泉州石狮市第一中学黄瑞贤老师的阅读课、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张晓琪老师 的语法课、山西榆次第二中学武裴老师阅读的课。

3.2观察研究的内容及统计

笔者通过优质课课堂视频观察法,从导入活动有无,导入活动时长,导入方法,导入功能四个方面的表现研究30位高中老师的课堂实施情况,并据此给高中英语课堂常态课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活动提出建议。

3.2.1课堂导入活动的有无及统计情况分析

导入活动是指已经开始上课,但还没有开始呈现新内容之前的教学活动。导入活动有无指的是教师是否在本节新课呈现之前实施課堂导入活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接下来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本研究以课堂导入有无为优质课课堂观察的观察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优质课中30位老师都设计了课堂导入活动,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这个三尺讲台上的表演,开头精彩,才能吸引观众目光,激起观众的热情。而且上课开始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为学生良好的输出做铺垫。

3.2.2课堂导入活动时长及统计情况

课堂导入活动时长是指教师所采取的课堂导入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课堂导入时长太短,学生可能不能够很好的进入新课情景,时长太长,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倦感,不知本节课主题是什么,产生兴趣消退,学习动机感降低。所以时长太长或太短都不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张文全等认为,导入活动的时长一般掌握在五分钟左右最适宜。所以课堂导入时长成为了本研究的课堂观察点。

统计发现,在30节高中优质课视频的导入活动中,导入的时长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时段(总时长为35分钟):1-2分钟、2-3分钟、3-4分钟、4-5分钟、5-6分钟、6-7分钟、8-9分钟。其中,导入时长为1-2分钟的优质课8节,占26.6%;导入时长为2-3分钟的优质课5 节,占16.6 %;导入时长为3-4分钟的优质课有6节,占20 %;导入时长为4-5分钟的优质课有5节,占16.6 %;导入时长为5-6分钟的优质课有3节,占10%;导入时长为6-7分钟的优质课有2节,占6.6 %。导入时长为7-8分钟的优质课有1节,占3.3 %。

根据上文分析,导入活动时长5分钟最适宜,优质课时长为35分钟,那么35分钟的课堂2-4分钟左右最理想,从上文可以看出大部分优质课教师的时间把控能力还是很好的,课堂操控力比较强。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留了充足的时间。

3.2.3课堂导入方法及统计情况

课堂导入方法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定的逻辑结构,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学生需求等进行导入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那么有趣,如何使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的有趣的动态的画面,考验着授课老师的能力和技巧。学生兴趣饱满,情绪好涨,才能为课堂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学生没有兴趣,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所以,导入方法成为本研究的观察点。

统计发现,30节高中优质课视频的导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导入、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图片导入、设疑导入、旧知识导入、其它等。30节课中导入方法共被使用63 次,问题导入使用了23次,占导入方法的36.5 %;视频导入使用了6 次,占导入方法的 9.5%;故事导入使用了4 次,占导入方法的6.3 %;游戏导入使用了6 次,占导入方法的9.5 %;图片导入使用了17 次,占导入方法的26.9 %;设疑导入使用了1 次,占导入方法的1.5 %;旧知识导入使用了5次,占导入方法的7.9 %;其他导入使用了1 次,占导入方法的1.5 %。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优质课教师的课堂导入活动灵活多样,其中最频繁使用的是问题导入,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其次就是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等,通过视觉感官让学生感知新知识,而且短短几分钟老师能通过集中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新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浙江师范大学附中应晓佳老师的阅读课 。

3.2.4课堂活动导入功能及统计情况

本研究中导入的功能是指教师进行导入活动对学生学习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尤指对学生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知识拓展上的变化。好的导入活动可以使教师学生产生双向互动,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调整教学程序。所以导入功能成为本研究的一个观察点。

30节高中英语优质课导入互动的功能主要有:(1) 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3)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学习期待;(4)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5)强化学生发应,参与教学活动。其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期待的活动有18次,占29.5%;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的活动有24次,占39.3%;明确目标,产生学习期待的活动有4次,占6.5%;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 为下文做铺垫的活动有12次,占19.6%;强化学生反应,参与教学活动的活动有3次,占4.9%。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优质课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呈现多元化,即教学活动功能的多元化。这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实现课堂导入活动效果及效果多样性,例如一种导入活动的开展,不仅可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浅意识地关注话题,还可以为新知识的呈现做铺垫。

四、课堂导入环节教学建议

1.关注课堂导入,确保每堂课都有课堂导入,精心合理设计课堂导入活动

做为一堂课的开始,有导入环节,新知识的呈现才不会显得突兀,才能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动机,调动学生激情。

2.合理设置和控制导入的时长

对于一节45分钟新课,导入活动最佳时间为5分钟,但是由于教授内容难度、类型、学生思维力等方面的影响,要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程序,注意学生的感知体验,和生成效果。

3.丰富课堂导入形式,注意课堂导入活动的有效性,实现效果的多元化。

从优质课视频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优质课的课堂导入活动多样,而且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很好,不仅仅是问一个问题,而且准备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思考,依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特点,精心设计导入活动及活动环节,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为新知识的呈现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 陈传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02):66-70

[2] 陈力勤. 英语导入的理论和实践[J]. 湖南师专学报,1999(4)。

[3] 范建中, 高慧仙. 微格教学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刘丽 ,戴青.导入[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 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宝大等. 导入技能 结束技能[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马俊姣(1992.02—),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9级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英语。

作者:马俊姣

第3篇:从优质课比赛管窥高中语文文本教学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直是一个能让高中语文教师切磋、学习、提高的平台,无论何地、何种级别的优质课大赛,其评价标准都是语文新课改的风向标。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分标准“教学过程”一项的表述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优化。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里明确表明了让学生回归文本、体悟文本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语文优质课由“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逐渐走向“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朴实。

一、由“浅度阅读”到“深度挖掘”

虽然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但由于优质课比赛是一种展示课,比较关注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以及学生的参与活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个人风采,或者为了让课堂更活跃更流畅,授课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难点,或设置很多学生张嘴就能答出的浅层次问题,或大量引入教师个体情感体验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

另外,很长一段时间内,优质课比赛也比较关注课堂的创新性,课外拓展甚至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亮点。从内容上讲,既然是课外拓展,在定位时就有游离文本的嫌疑;从课堂结构来讲,它是课堂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要出奇制胜赢得评委与听课老师青睐的重任。这就可能造成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过于求新求异而与挖掘文本的方向渐行渐远。

但是,现在语文优质课评价越来越看重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是否恰当、深入。以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为例,《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授课教师沉稳大方,循循善诱,其个人魅力征服了很多听课教师。但后来评课时,提到这节课重在教“是什么”,而忽略了教“怎么写”。文本挖掘上没有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这节课在品味语言方面的缺失成了一个重要的失分点。

再如讲授《归园田居》的教师比较年轻,虽然大赛经验不足,因为紧张而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但评委给出了当天的最高分。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文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如:“作者笔下的园田生活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描写田园生活的?请找出一些句子分析。”(教师提示:可从景物特点和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请任选一两个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另一位教师教授《六国论》,在品读课文体悟情感环节中运用“批注”方式引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做法也广受好评。

优质课比赛已经由注重教师个人魅力展示,转为更看重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任何背离语言文字而言他的热闹都是浮华的,走进文字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深入地品鉴才是当今语文课堂的本色。

二、摒弃过多的课堂预设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有许多优质课,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注重形式的,课上常常有集体朗诵、个体朗诵、单独提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的运用,课堂是否有学生活动似乎被认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高,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出的重要标志。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很多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学生不过是教师的合作者甚至配合者。课堂容易成为教师自己的表演台,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一节课下来,热闹是教师的,学生收获有限。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问题进行,被牵着鼻子走,但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对文本独立思考的机会,理解的困难之处都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仍以2011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为例。在这次比赛中,不管生本设计是否恰当,教师都在努力关注学生听懂没有,理解没有,掌握没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极枯燥的文章,但这节课却获得了89.625的高分,其中一个精彩的环节就是当学生对第二段的归属争论不休时,教师先把这个问题搁置,先引导学生对后几段进行研读,让学生把握了文意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教师这种搁置争议、杀回马枪的做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生硬地往自己的备课方向引导。相反《望海潮》一课,在学生对文意理解发生分歧时,教师没有因势利导,而是草草几句概括后又拉回到了自己的授课流程中,缺少机智的课堂生成,让很多听课教师为之惋惜。

现在的很多教学都是学案教学,学案是把双刃剑,可以明确学习重点,但也容易把课上得僵化。理想的课堂,不但有针对文本主线预设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抓住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于无疑处生疑。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深入文本,个性化阅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迸发生成的课堂才是真正精彩的课堂。

三、摒弃多媒体使用上的赘余

多媒体走入课堂以来,曾有一段时间,大量的声光影充斥了课堂。特别是在教学大赛的课堂上,很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在教材和学生上,而是一股脑地倾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2005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边城》导语使用伴随优美音乐的多媒体画面,《雷雨》有多媒体人物对话,《孔孟》有孟子诞辰的新闻短片,《林黛玉进贾府》听了《枉凝眉》的曲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放了电影片段……不胜枚举。

但是,新课改走过这些年,大量的多媒体运用已经成为败笔。2011年的河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中,38节课里,选用影视片段的不超过5节,以图片、视频的视觉享受代替耐心品读文本自身之美的方式方法已经被摒弃。课件要求美观大方,质朴实用,真正为教学服务。这显示出教师日臻成熟的心态。

的确,影像资料中的画面或许是精彩的,悦耳的音乐或许是让人陶醉的,但那绝不是文本语言本身的魅力所在。画面一旦定格,语言中传达的无限可能性变成了确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了唯一的哈姆雷特,对语言的品析、鉴赏、联想和重构也不复存在了。而另外一些课,多媒体只是成了黑板的替代品。由于提前制作而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更改内容,这些多媒体课件反而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罪魁,限制了课堂的生成。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永远无法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教学,是最容易走向虚浮的,最容易沦为肤浅的表演课。语文课堂必须以服务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语言。只有深入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挖掘文本意蕴,让学生体味到语言魅力的教师,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师。

最本真的美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美;当师生都静静地沉浸在美丽的语言中,用心灵来交流的时候,任何的喧嚣都是一种打扰。繁华落尽,返璞归真,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更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458030)

作者:贾燕

第4篇: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武陵春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望江南》和《武陵春》

《望江南》课堂实录

执教者 绍兴县实验中学 茅娟美

11月19日上午第一节于金华五中

教师和学生简单交流几分钟,聊了些有关金华五中前段时间校庆的事情,接着就问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并且打开百度中收录自己的发表文章的信息给展示给学生看

出示幻灯:课文《望江南》

师:文中的主人公在干吗?

生:在等待爱人

师:爱人等到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她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孤独,寂寞,失望

师:好,说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带着自己的认识大声地自由地读三遍

读后——

师: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期望,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在梳洗——

师:50多个同学会有50多个画面,我们写一下画面

教师巡视,指导——

生: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在清晨坐在窗前,精心打扮(实物投影)

师:有人愿意修改吗?

生:“清晨”这里要修改一下,因为没有意境

师;这次梳洗比以前的时候都要早吗?这是怎样的一个清晨?

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生:是一个晓雾将歇,启明星打开的早晨……

生: 在凌晨的前后

生:月夜朦胧,江水还在悠悠地泛着月光

生:惨淡的白色,别人还在睡梦中

教师用红笔在投影里将“清晨”俩字划上了红笔,然后问,还有要修改的吗?

生:我要梳洗一下等待丈夫回来

师:还有吗?关于丈夫她会怎么想?

生:等了那么久,还是希望有个全心的面目出现,可惜现在的是一个憔悴的我

师:你很敏感,文学就需要你这样的一颗敏感的心 师:我们再看看刚才的„怎样打扮‟

生:她抹上胭脂,点上绛唇,梳理青丝三千……那青丝等人来绾,她向天边望去……

师:你特棒,……那青丝三千也是三千烦恼?从哪里来的?

生:从李白的诗歌里来的

师:你太厉害,表达能力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还会怎么打扮呢?

生:挑上另一件华服,细细抚平那褶皱,走到江边,看着江水东去……

师:这简直就是小说……

下面,我们挑一个细节,细细地写下来,从(清晨,打扮,心声)三个方面挑一个……

三分钟后

师:选择早晨背景写作的野马?上来展示一下

生:杨柳飘舞,愁绪亦在随风飘舞,天上还是惨淡的白,草上布着朦胧的霜,不知天上挂的那轮淡月,是否知道那女子的心,风吧!带来了几缕凉意,吹落了……

师:你写的很有节奏感……风吧!名词活用做了动词 生:女子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如愁绪般的丝丝缕缕的青丝三千,女子扑上粉,抹上胭脂,知识没有人为她点上那一抹绛唇,无血色的脸上终有了颜色,她手执了一只金步摇……

师叫学生点评了一下,然后

师:写得好,点评的也好写心声的也要展示一下

生:她想,丈夫远出这么久,他会回来吗?

师:恩,你还没有写好,继续

生:用桃木梳细细梳过及腰的长发,丝丝从指间滑过,直到指尖泛白,放开,莫郎……

我难道终不及你身边的阿娇?

师以及全场鼓掌

教师将以上三个写的比较好的东西的作品合起来朗诵一遍——(稍稍做了修改)

师:你们都睁大了眼睛,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吗?

生:有淡淡地哀愁,……的忧愁

生:动作描写,梳妆打扮上加了细节环境,动作,心理都作了刻画

师:我们平时喜欢写大而空洞的东西,比方说“清晨”……我们要细节背景

出示幻灯——舍大取小绘细节

师:剩下的几句诗中还有画面,我们就挑其中一句写吧,最难写的“肠断白萍洲”就留给老师吧……

幻灯——配背景 写动作 听心声

同时教师立即就在电脑上即兴写了起来——

生……

师:你笔下的女子的哀愁,除了一江春水没有人能理解

生:女子拂袖走过窗前……江上点点白帆都是匆匆的过客,没有一个是我的归人……

师:很有音乐感……

生:你在江上凝望着,一艘艘的船过去了,一只没有,两只没有,三只也没有,没有,没有,思念,希望一点点减少……

继续展示

师:有没有写斜晖脉脉的?

生:船只……希望落空……落日本无意,流水也无情……

师:我们班真是卧龙藏虎,……老师都不敢给你们看了,你们还要看吗?

生一齐:要

师:那老师只好献丑了……

屏幕展示:江水茫茫,一块孤零零的小洲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飘荡着,如一株无根的浮萍无处归宿,小洲上不知名的荒草失却了青绿的颜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只离群的孤雁扑啦啦从青草中飞起,发出一声悲鸣,是呼唤?还是哀叹?如血的残阳映照着江面,风夹带的晚露荡漾着,荡漾着,也一定漾进爱人湿漉漉的心……

师总结完毕,说: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面对作文这座高山(幻灯显示)

我们可以仰望

但决不跪拜

那么,

试着换一种简单的方法

风景会这边独好

《武陵春》课堂实录(优质课一等奖)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设计很好,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宁波市海曙区翠柏中学 李晶 武 陵 春

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 导入新课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 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 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 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 品味语言

1、 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

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 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 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 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

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 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 了解词人,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61558; 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打出幻灯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8226;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的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

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 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六、 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板书: 旷世孤独

国破夫亡 直接 抒 愁 传 细节

触景 生 摹 武陵春

春晚 [1]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2]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3]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4]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5] ,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1]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2]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3] 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5] 舴艋(zéměng 责猛)舟:形似蚱蜢的小舟。

赏析: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乘舟前往只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第5篇: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 陵 春

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 导入新课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

二、 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 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 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 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 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 品味语言

1、 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 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 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

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

《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 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 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 了解词人,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打出幻灯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的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

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

[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 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 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第6篇:《武陵春》公开课详案

《武陵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通过品析词句,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体悟词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难点】

品析词句,体悟词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漫步在古典文学的词苑中,我们常常会被感动: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幽远深邃的意境,含蓄精炼的语言„„其中也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词人。在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宋代的李清照,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独树一帜。(课件:回顾作者;学生读。)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武陵春》。(课件;师板书课题。)

二、 初读

1、教师范读。(播放朗诵背景音乐)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课件)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节奏,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指名读。

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

三、 品读

(一)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一个“愁”字,一起品读词的上半阙。 (课件:出示上半阙)

1、请同学们默读词的上半阙,静静思考:本阙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生答)(课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人们常常借眼泪宣泄内心的痛苦。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词人“欲语泪先流”的原因。

(生答:“物是人非”——丈夫去世)(板书:物是人非)

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29年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美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物,一切都已成回忆,想到这些,词人不知从何说起,却已泪湿衣襟,由此,她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

2、什么叫“事事休”? (生答:万事皆休。) 她怎么表现在行动上的呢?是哪句话? (课件)“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梳头,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对梳头的懈怠,这一细节中我们可 1

看出词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课件;生做笔记)

3、请同学们思考:词人看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的?用原文回答。

(课件)“风住尘香花已尽”请同学们拿起笔,描述一下这个景致。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课件)

(生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课件)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读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生齐读上阙。)

(二)从上阕中我们读出了词人的沉沉哀愁,但在下阙,我们却发现女词人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 ..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其他的同学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课件)生朗读。

回答。(课件: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词人希望泛舟来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这计划实行了吗?(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但是“只恐”一词又将其打破,把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先扬后抑,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应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女生读前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再齐读一遍。

(生读)词人到底“愁”什么呢?(课件:写作背景)

在这则材料中,我们读出了词人“愁”的内容主要有哪些?(生回答,师板书:国破 家亡 夫死)

我们再回到这句词。(课件)奇怪,愁怎么能够用船去载呢?

点拨: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看不见摸不着,是感情,抽象的东西。)

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小组(同桌、前后)讨论:这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比喻和夸张,化虚为实。)

(课件)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巧用比喻和夸张,化虚为实;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生做笔记)

我们再来读读下阙,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课件) (生齐读。)

回想古人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课件:愁的诗句)

小结:在李白的笔下,愁绵绵不绝,柔韧难断;而李后主的愁绪之多,犹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李清照却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三)试背全词。 (生自由背;齐背。)

四、 赏读

(一)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绪、忧愁、乡愁„„)

请同学们再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课件: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二)同学们通过造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欣赏散文《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触摸词人当时的心境。(课件) ..(抽生读)

五、美读

隔离时空的我们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饱含感情的诵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背景音乐,师生诵读本词。)

六、作业(课件)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读、品词、抒写感受等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

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第7篇: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了解荷花的别名,土壤的分类,为什么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赏莲花的图片,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莲花的古诗句。(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课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体裁了解:

学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五、学习全文:

1、先听同学代表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参考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

4、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科学知识普及时刻:莲这类植物简介,土壤分类,莲为何能出淤泥而不染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

六、写作方法探究

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

(周敦颐)

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 (陶渊明)

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

(世人)

托物

言志

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8篇:优质课评课意见

5月6日、7日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两天,十二节课听下来,收获颇多。十二堂课,每位上课教师都倾注心血,精心准备。在文本的挖掘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都下足了功夫,上出了精彩,上出了个性。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一是课改意识较为强烈。参赛教师都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和教学,课堂上不仅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且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过程中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展现个性的空间。组织学生交流时,能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回答,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注重文本解读,适度拓展。此次优质课的四片选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鹤群翔空》、《奇妙的克隆》都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有些课文内涵丰富,可开掘的资源很多。老师们都注意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和钻研,大多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组织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还使学生的视野和课堂教学的空间得到了较好开拓。比如育才中学的刘杰老师,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中,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灵性。当学生还沉浸在科学带给人们的奇妙之时,老师巧妙借助“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引发学生对“珍爱生命”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热爱科学,更应珍爱生命”的道理。合理的拓展,延伸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和谐融为一体。

三是凸显对话意识,整合教学资源。这次评选都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虽都是与陌生的学生进行交往,对学生不是特别了解,但他们大都能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张扬了个性。

四是重视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二堂课,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老师们都运用不同的形式,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推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龙泉中学的孙琨老师和师专附中的李文彪老师在《鹤群翔空》的教学中,采取老师当主持人将学生的朗读串起来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合理,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每节课都精心设计了辅助教学课件,这些课件的使用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增大了课堂容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为他们展现了一片视听新天地。

但细细回顾也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是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与学生“活动的关系。这次评选的课题都属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在阅读的基础上,采用演讲、辩论、小组比赛甚至唱歌、演课本剧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可是,物极必反,评选课上这样一些现象却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学生刚读文本不久,教者便随意要求停下来,插入许多“出彩”环节,这些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二是学生所讨论的,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发现的问题,而是教者预设好的问题;三是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凭想象回答。一句话,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讨论、竞赛、辩论、表演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对课文的静心阅读。我认为自主阅读是合作、探究以及其它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否则,这些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是处理好鼓励个性与准确评价的问题。授课中老师们都能做到不吝惜表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及时提出鼓励与表扬,“好”、“很好”、“非常好”等溢美之词贯穿课堂始终。但细细想来,学生的有些回答是存在知识性错误甚至价值观的错误,老师有必要及时指出。试想,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无原则的表扬,却忽略了知识的准确性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样的课堂只能是失败的课堂。比如有的学生在谈论克隆人的问题时说,我们可以让克隆人去打仗,战争结束后就将他们再杀掉,这样的观念是多么可怕啊,难道我们不应该立即加以引导吗?

三是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读与说和写的关系。把读、写、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课根本不考虑阅读教学自身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就去追求所谓的“亮点”、“出彩”。试想,一堂没有安排预习的课,学生如果要解读文本,不读几遍能行吗?学生读一遍文本少则需要五六分钟,多则需要十多分钟,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

四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合理的拓展有利于挖掘课文的内涵,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前提是“合理”。那种脱离了文本,为了拓展而拓展的做法,特别是生硬的把文本往时事热点上拉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授课老师不约而同的都联系到了不久前的“玉树地震”,不可谓不牵强。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经过每个老师的辛勤探索与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绽放异彩!

第9篇:——市优质课磨课感想

市优质课比赛已过去一个多月,但“乐清”、“市优质课”、“桥”这几个关键词犹如一朵朵金色的浪花,在我的教学长河里奔腾、闪耀。从一开始接到任务的无比兴奋,到磨课中的百般痛苦,再到后来的如释重负,

一路走来,滋味万千。

对于磨课,我觉得其实是“磨人”,痛苦之处在于,虽有众多想法,却如散落的珍珠,难以串成精美的项链。当将打磨的目标定为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时,离比赛时间已不足一个月,这又让我徒增了几

分紧迫感。

《桥》是一篇小小说,如何从“教课文”变成“教阅读”,是对这一课最初的思考。理好思路,准备第一次试教。没想到课堂容量太大,模糊了教学主线。教学理想总是很丰满,而课堂现实却很骨感。郑碧平和姜丽青两位教研员建议删繁就简,紧扣文本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短句,把“短句”做足做亮。重新整理过思路后,我以“认识短句”——“深化短句”——“运用短句”为教学板块,积极准备第二次试教,满怀期待能有

所突破,结果却事与愿违。

磨课带来的痛苦和艰辛与日俱增,我的压力也益发大了。在这种情况下,郑老师虽然有着担忧,但还是一直鼓励我。我知道这次赛课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承载了两位教研员的深深期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位老师又为我指出了文本段落表达特色——独句成段。这样,以文本“短句”、“独句成段”独特的表达形式撬动对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的赏析,真正实现“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教研员老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和敏锐捕捉,着实让人佩服!课堂的框架已基本成型,我长长吁了口气。然而,细节的打造才刚刚开始。每次试教后,姜老师把我不规范的课堂语言整理出来,让我跟着她试讲,一遍又一遍;郑老师对我说的每一句过渡语都逐字斟酌过,即便是语气的轻重缓急,都一一做了讲解。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中,不断地剔除课堂上随意性的语言和提问,剔除简单的复述性的问题与对话。每次磨完课,都已经中午了,而两位老师常常还没吃早餐……

这一个个细节,让我觉得磨课其实是一种享受,享受老师的关怀,享受浓浓的人情味,享受内心深处对老师的感激。为了不辜负两位老师的期望,我必须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于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开始“自言自语”,夜深人静之时,一遍一遍地回放自己说课的录音。 比赛那天,明亮的灯光投射到身上,面对几百双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心里还是没底。看到坐第二排的两位老师了,她们的点头微笑,让我自信的花苞悄然盛开,一种绽放的坚定在萌芽。流畅的交流,倾情的融入,有节奏的推进,我眼里只有学生,只有课堂……偶尔把目光投向台下,寻找熟悉的微笑,寻找善意的点头,那是一份鼓励与信任,一份宽容和欣赏。下课的铃声摇响,我也迎来了全场赞许的目光。 将近一个月的市优质课打磨之旅,犹如登山,每上一个台阶,领略的风光不同,收获也不一样;又似赛跑,从蓄势待发到冲过终点,考验的是坚持,感激的是与你一起奔跑、一路相随的人。

(平阳县中心小学杨州)

上一篇:小学周工作计划总结下一篇:变频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