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质课(精选5篇)
李玉美
《答谢中书书》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在设计导学案时,我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以诵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采用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准备充分
预习课时,我就对学生进行新课改模式的培训,按照三环六步进行操作。首先培训小组长,教会他们怎样去分配任务,怎样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怎样组织同学去预展等等,其次培训学生板书要做到整洁、规范、美观,强化双色笔的使用,展示时务必做到 大胆,大声,大方。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得很不错。
二、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课堂中,学生是主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在组长的精心组织下,他们自信地站到自己小组的黑板前,有节奏地背书,有条理地讲解,有针对地点评等等,课堂上学生活跃,自由,轻松,愉快地学习。相信不断的训练下去,学生的主动学习将会成为习惯。
三、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展示课是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把握关键字词解释及疑难问题,这些都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繁进组展示时,小组成员有的讲开场白,有的抓住重点词翻译,有的作补充,有的拓展,有的总结。整个过程安排得井井有序。真正体现出小组探究合作的精神。
四、精心设计检测
当堂检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检查学生学习了是否有效果,本节课我采用这样的检测:每组由组长出题考相对应的那个组的任何的一个同学,如果考的是2号,答对了,本组每人加2分,如果考的是8号,答对了,本组每人加8分,这样加分有利于促进本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五、及时评价,及时积分
每组展示结束后由相对应的那个组代表根据评价标准及时给予点评,并把每项得分当场记录在本组黑板的右上角,一个月后选出前三名,然后利用班会课颁奖。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组与组之间的激烈竞争。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质疑少,有的同学虽然质疑了,可是没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提问的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总结与点评有待加强。
于是, 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 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 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 因此, 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 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 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 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 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 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 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 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
首先, 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 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因此, 学习文言文, 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 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 两字一停顿, 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 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 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同时, 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 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 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 老师帮助解决。过了几分钟, 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 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即所言志, 所载道。那“所言志, 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 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 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 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可听了大家的翻译, 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 那是一种阳刚的美, 而流水清澈见底, 那是一种温柔的美, 山的刚和水的柔, 使陶弘景陶醉其间, 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 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 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 (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 , 那是纯净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 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 余辉染红了山头, 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 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 我顺势告诉学生, 这是深入翻译法, 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 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 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 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 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 所载道”了, 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 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 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 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 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说:“找到了, 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 ’, 那就说明谢中书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 梁武帝很信任他, 而你给我们的资料里讲到梁武帝曾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请他出山了。”
那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沉默了几秒后, 有一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不是刚说过了吗, 古人喜欢‘写诗作文’来交流的吗?你看‘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说明谢中书肯定也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请陶弘景出山的时候不是问‘岭上有何物’吗?”
学生的思维全打开了,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了。
我又追问:“陶弘景是怎样告诉谢中书不愿出山为官的呢?”
学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诉谢中书, 我是一个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我是不愿为官的。”
我顺势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现:
“他游遍了各个名山, 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 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 吟咏诗文, 久久徘徊, 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 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 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这样, 把陶弘景对山水痴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 再读课文体会。
不一会, 学生又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觉得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感到得意, 他是不屑于做官的。”
又一学生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对当时人沉迷名利的惋惜, 你看‘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爱莲说》里的‘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 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场的。”
这样,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存活了, 这节课上我只是在旁边轻轻地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不断地在文中寻求自己想需要的。
课后我不禁反思:
课堂的改革是必须,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 漠视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 也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我想我们的每节语文课, 都应该是没有桎梏和约束的, 应是直率、坦诚地碰撞和争论, 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绽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前给学生一份所谓的预习案,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在课内展示, 期待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试想, 教师一人编写的预习案, 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吗?他们在完成你的预习案时, 不是桎梏了他们的思想了吗?这还是自主吗?在这个教辅材料满天飞的年代里, 学生还会有思考的习惯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 他因此而存在。”所以, 不会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课前要预习这是必须的, 那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预习, 比如通过阅读, 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想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 这样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一) 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
(二)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三) 我们要去哪里?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6、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①沉鳞竞跃()
②月色入户()
③怀民亦未寝()④念无与为乐者()⑤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字,号,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二、阅读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五色交辉: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10、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13、《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贯穿全语言的线索是。
15、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18、《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19、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2007年荆州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三)(2007年浙江省衢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1、tuí、yù、qǐn、xìng、xiē、hó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
4、A
5、①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考虑、想到 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澈
6、(1)跃跃欲试(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4)一念之差(5)步履维艰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二、重点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
四、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也感谢办公室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这次讲课,我获悉匪浅。
首先,初次来到承德七中,初进班级,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好习惯,坐姿笔直,读书干净利落。并且,回答问题,语言规范,十分有礼貌。每一个为自己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给予补充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句谢谢。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礼,这一方面,学生们做的很棒。语文的课堂,我看到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也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以上的这些表现,一定是教师在平时就细心的要求,习惯,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也在一举一动中体现。
另外领悟到的一点就是老师精美的幻灯片。比如赵老师的红字标注,给学生以提示,并且每一幅幻灯片,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配《答谢中书书》这篇优美的小品,真是相得益彰。李老师更是注重斟酌每个环节的题目,“含英咀华”这个成语作为题目一出现,顿时让我心生敬佩之情,语文课都带有着浓厚的语文味。
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倾听习惯。我上课的时候,当有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或者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时,他们便会打断别人,立刻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不仅让课堂显得乱,同时打断别人也是种没有礼貌的表现。倾听,是一种美德。以后我也要养成这个好习惯,从我做起,学会倾听。
总之,一次讲课让我成长许多,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推荐阅读:
答谢中书书描绘09-09
答谢中书书教学流程06-14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07-22
答谢中书书板书设计10-10
《答谢中书书》写作背后的故事10-25
答谢中书书说课s10-26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11-28
答谢中书书复习学案01-26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10-02
芦溪县中小学优质课比赛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01-01